- 1.10 M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
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关于这两句诗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孤村、芳草、斜日、杏花都属于系统
B. 诗中叙述的场景中最大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是生态系统
C. 诗中叙述的场景中有两项属于生命系统
D. 诗中叙述的场景中孤村、杏花两项属于生命系统结构的不同层次
【答案】C
【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诗句的“孤村、芳草”属于生态系统层次,“杏花”属于器官层次,“斜日”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但属于系统。
【详解】A、孤村、芳草、斜日、杏花都属于系统,A正确;
B、C、“孤村、芳草”都属于生态系统层次,“杏花”属于器官层次,“斜日”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因此诗中叙述的场景中最大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是生态系统,有三项属于生命系统,B正确,C错误;
D、综上分析,诗中叙述的场景中孤村、杏花两项属于生命系统结构的不同层次,D正确。
故选C。
2.在治疗创伤的中药方剂中,雄性羚羊角或犀牛角的用量极少,但是缺少这味药,疗效将大大下降甚至无效。已知动物的角主要是由死亡细胞的角化(变性)蛋白质组成的,则羚羊角等的有效成分最可能是( )
A. 特殊活性蛋白质 B. 微量元素 C. 大量元素 D. 核酸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概念及无机盐的功能考查,回忆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概念及无机盐的功能,然后根据题干给出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详解】A、由题意知,动物的角主要是由死亡细胞的角化(变性)蛋白质组成,不是具有特殊活性的蛋白质,A错误;
BC、由题意知,该成分用量少,作用极大,因此可能是微量元素,B正确,C错误;
D、DNA不是羚羊角等的有效成分,B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最重要的是区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特点,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用量少,作用大”。
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最好用淀粉作实验底物
B. 蛋白质鉴定:将适量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滴加到豆浆样液中→观察
C. 用黑藻叶片进行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观察
D. 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无水乙醇进行分离,扩散速度最快的是叶黄素
【答案】C
【解析】(1)淀粉酶能够催化淀粉水解。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pH不同,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调节pH值所营造的酸性环境会干扰斐林试剂(碱性)对淀粉的检测,碱性环境会干扰碘液与淀粉的蓝色反应,斐林试剂的碱性会影响淀粉酶的活性。(2)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应先向组织样液中加入A液(0.1g/mL的NaOH溶液)1mL,摇匀,再加入B液(0.01g/mL CuSO4溶液)4滴,摇匀。(3)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叶肉细胞因其细胞质中存在叶绿体而使其呈现绿色,而液泡是无色的,这样可以形成参照,有利于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观察。(4)分离色素的原理是:绿叶中的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因而不同色素分子会随层析液在滤纸上通过扩散而分离开。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详解】A、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pH不同,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对实验结果有干扰,因此不能用淀粉作实验底物,A错误;
B、蛋白质鉴定时,先向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后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B错误;
C、用黑藻叶片进行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而使其细胞质呈现绿色,而液泡是无色的,这样可以形成参照,所以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观察,C正确;
D、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层析液进行分离,扩散速度最快的是胡萝卜素,D错误。
故选C。
4.下图是ATP中磷酸键逐级水解的过程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ATP中的A为腺苷
B. 酶a~c催化的反应(底物的量相同),Ⅲ过程产生⑤最少
C. 酶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D. 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宜pH,实验的自变量范围应偏酸性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①是ADP,②是AM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③是腺苷,④
是磷酸(Pi),⑤是能量。
【详解】A、ATP中的A为腺苷,A正确;
B、⑤是能量,酶a~c催化的反应(底物的量相同),Ⅰ和Ⅱ过程断裂的都是特殊的化学键(高能磷酸键),Ⅲ过程断裂的是普通的化学键,因此Ⅲ过程产生⑤最少,B正确;
C、酶a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错误;
D、酶b催化①所示的ADP水解为②所示的AMP和④所示的磷酸,磷酸溶液的pH呈酸性,因此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宜pH,实验的自变量范围应偏酸性,D正确。故选C。
【点睛】ATP、ADP、AM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苷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即:一分子ATP水解脱去一分子磷酸,形成ADP;一分子ADP水解脱去一分子磷酸,形成AMP;AMP水解脱去一分子磷酸,形成腺苷(注意:ATP中的五碳糖是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
5.以下关于物质或结构的比喻正确的是
①蛋白质----生命活动的蓝图 ②线粒体----养料制造车间
③叶绿体----能量转换站 ④溶酶体----消化车间
⑤高尔基体----交通枢纽 ⑥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A. ①②⑤⑥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⑥ D. 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①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DNA构建生命活动的蓝图,①错误;
②线粒体是动力工厂,不是养料制造车间,②错误;
③叶绿体是能量转换站,能将光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的活化能,③正确;
④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是消化车间,④正确;
⑤高尔基体是分泌蛋白加工和分泌的场所,是交通枢纽,⑤正确;
⑥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⑥正确。故选择D。
【点睛】
6.如图表示有关生物大分子的简要概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B为葡萄糖,则C在动物细胞中可能为乳糖
B. 若C为RNA,则B为脱氧核糖核苷酸,A为C、H、O、N、P
C. 若B为脱氧核苷酸,则C只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中
D. 若C具有信息传递、运输、催化等功能,则B可能为氨基酸
【答案】D
【解析】蛋白质、核酸、多糖等都属于生物大分子。核酸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包括RNA和DNA,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分布在植物细胞中的淀粉和纤维素、分布在动物细胞中的糖原都属于多糖。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具有信息传递、运输、催化等多种功能。
【详解】A、若B为葡萄糖,则C为多糖,在动物细胞中可能为糖原,A错误;
B、若C为RNA,则B为核糖核苷酸,A为C、H、O、N、P,B错误;
C、若B为脱氧核苷酸,则C为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中与原核细胞的拟核中,C错误;
D、若C具有信息传递、运输、催化等功能,则C可能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D正确。故选D。
7.美国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一种与抑郁症相关的关键成分——X细胞合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9(FGF9),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在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含量远高于非抑郁症患者。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FGF9通过胞吐从细胞中出来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细胞间直接信息传递
B. FGF9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流动性
C. 可通过抑制X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来治疗抑郁症
D. 抑郁症患者大脑中有较多FGF9的根本原因是X细胞中合成该物质的酶的活性较高
【答案】C
【解析】X细胞合成的FGF9是一种分泌蛋白,以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分泌出来,借助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不属于细胞间直接信息传递,A错误;FGF9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B错误;抑郁症患者大脑中FGF9的含量远高于非抑郁症患者,而FGF9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所以可通过抑制X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来治疗抑郁症,C正确;抑郁症患者大脑中有较多FGF9的根本原因是X细胞中控制合成该物质的基因过量表达,D错误。
8.下图为细胞膜部分结构与功能的示意图,依据此图做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A. 神经细胞膜上Na+的跨膜运输存在不同方式
B. 载体蛋白对离子运输具有选择性
C. 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同时具有运输和催化的功能
D. 细胞内K+外流和细胞外Na+内流均消耗ATP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钠-钾泵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均消耗ATP,都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K+借助细胞膜上的K+通道蛋白外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协助扩散。细胞外Na+内流也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消耗ATP。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细胞外Na+内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ATP,可能属于协助扩散,而神经细胞内的Na+在ATP供能的情况下、通过钠-钾泵的运输排出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钠-钾泵只能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说明载体蛋白对离子运输具有选择性,B正确;
C、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是一种专一性的载体蛋白,既可催化ATP水解又能促进Na+、K+的转运,因此同时具有运输和催化的功能,C正确;
D、细胞内K+外流和细胞外Na+内流均为顺浓度梯度进行的,都不消耗ATP,D错误。 故选D。
9.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②与核糖体以及某种RNA的形成有关
B. 不同生活状态的细胞中核孔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C. 大分子物质例如DNA等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 所有物质分子通过核孔都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染色体(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②是核仁,它与核糖体形成及rRNA的形成有关;③表示核孔,大分子通过的通道。
【详解】结构②核仁,它与核糖体的形成及rRNA的形成有关,A正确;不同生活状态的细胞中核孔的数量不同,B错误;大分子物质例如蛋白质,RNA等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但是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C错误;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孔道,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通过核孔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小分子通过核膜进出细胞核,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以及相关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如图所示,容器 A 中含 0.02 mol / L 蔗糖、0.06 mol / L 葡萄糖,容器 B 中含 0.03 mol / L 蔗糖、0.04 mol / L 葡萄糖,A、B 间隔一层半透膜。第一种情况: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第二种情况: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通过。当达到动态平衡时,这两种情况下的液面高度情况是
A. 一样高;B 高于 A B. A 高于 B;B 高于 A
C. B 高于 A;A 高于 B D. A 高于 B;一样高
【答案】B
【解析】1、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2、渗透作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或水分子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
【详解】第一种情况: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容器A中的总溶液浓度为0.08mol/L,容器B中的总溶液浓度为0.07mol/L,A高于B;第二种情况: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通过,葡萄糖在两侧分布均匀,两侧浓度取决于蔗糖浓度的大小,B高于A。故选B。
11.从红色苋菜根部取最适宜做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细胞,将其浸润在质量浓度为0.3 g.mL-l的KNO3溶液中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到图甲所示图像,图乙表示实验过程中相关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所取细胞不可能是苋菜根尖刚刚分裂产生的细胞
B. 图甲中细胞的状态表明,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
C. 图甲中的O具有全透性,Q处充满了KNO3溶液
D. 图乙中曲线①可表示K+进入苋菜细胞的方式,曲线②可表示水进出苋菜细胞的方式
【答案】B
【解析】图示细胞具有大液泡,发生了质壁分离,为成熟的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分裂能力,因此不可能为苋菜根尖刚刚分裂产生的细胞,A正确;图甲细胞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有可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之中,B错误;图甲中的O为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因此Q处充满的是硝酸钾溶液,C正确;据乙图分析,曲线①的运输受氧气浓度的影响,说明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曲线②的运输不受氧气浓度的影响,则其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钾离子进入苋菜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对应曲线①;水进出苋菜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对应曲线②,D正确。
12.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B. 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C. 图乙中Tb到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己达到最大
D. 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左右
【答案】C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最适温度,酶的活性最高,分析图甲可知,T0表示淀粉酶催化该反应的最适温度,A正确;
B、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却有本质的区别,低温时酶的活性降低,酶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酶永久性的失活,B正确;
C、图乙中Tb至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升高,麦芽糖积累量不再上升,是因为Tb时酶已经失活了,C错误;
D、A点时麦芽糖的积累速度最快,说明A点可能对应的温度为T0,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能够将两图进行比较,结合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进行解答。
13.下列有关动物红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选用人的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制备细胞膜只是由于该细胞无细胞核
B. 人的成熟红细胞能够运输氧气,并有催化氧与[H]结合产生水的酶
C. 在人的成熟红细胞、蛙的红细胞和鸡的红细胞中均能合成ATP
D. 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但在细胞质中有DNA分子
【答案】C
【解析】(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也就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是制得纯净的细胞膜的理想材料。(2)在真核细胞中,DNA分布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中。
【详解】A、选用人的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制备细胞膜,是由于该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A错误;
B、人的成熟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因此能够运输氧气,但没有线粒体,所以没有催化氧与[H]结合产生水的酶,B错误;
C、人的成熟红细胞、蛙的红细胞和鸡的红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因此在三者中均能合成ATP,C正确;
D、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线粒体,在细胞质中没有DNA分子,D错误。故选C。
14.下列有关生物体细胞中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可以为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B. 需能反应都由ATP直接供能,且需能反应越强,ATP/ADP比率越低
C. 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
D. 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不同种类的细胞中
【答案】D
【解析】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活细胞中都存在与ATP合成有关的酶。
【详解】A、酶能够降低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A错误;
B、需能反应一般由ATP直接供能,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因此 ATP/ADP比率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C错误;
D、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不同种类的细胞中,例如:活细胞中均有与ATP合成有关的酶,D正确。故选D。
15.下列关于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氧化氢在高温下和酶催化下分解都加快,其原理都是降低了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B. 若底物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则检测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液
C.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选择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材料,或者选择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检测效果均可
D. 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顺序:淀粉+淀粉酶→置于相应水浴温度5 min→滴斐林试剂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答案】B
【解析】①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热使过氧化氢分子得到了能量,因此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②淀粉遇碘液变蓝色。③过氧化氢在自然条件下可以缓慢分解,加热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④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⑤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由于酶具有高效性,应先使酶溶液和底物溶液分别达到实验温度后再混合,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将相同温度下的酶溶液和底物溶液混合后,维持各自的实验温度一定时间,以保证酶有足够的时间催化化学反应。最后向试管中滴加碘液,通过检测淀粉的剩余量的多少来判断酶的活性。
【详解】A、加热可以给过氧化氢分子提供能量,而过氧化氢酶能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所以过氧化氢在高温下和酶催化下分解都加快,A错误;
B、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产物都是还原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会生成砖红色沉淀,碘遇淀粉变蓝,碘液只能鉴定淀粉有没有被分解,不能鉴定蔗糖有没有被分解,若底物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则检测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液,B正确;
C、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加热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对实验有干扰,因此不能选择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C错误;
D、探究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的水解产物——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对实验结果有干扰,由于酶具有高效性,应先使酶溶液和底物溶液分别达到实验温度后再混合,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D错误。故选B。
【点睛】明确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内涵,理解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据此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和各选项呈现的信息找准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围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的实验、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来分析判断各选项。
16.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①酶是活细胞产生的;②绝大多数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③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适合该酶的保存;④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⑤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⑥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起催化作用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B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都会降低;高温使酶永久失活的原因是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低温酶的活性低,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详解】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①正确;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②正确;在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都会降低,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因此,酶适宜在低温(0~4℃)下保存,③④错误;⑤酶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被蛋白酶或RNA酶催化水解,所以酶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⑤正确;若条件适宜,酶在生物体外才起催化作用,⑥错误。综上分析,①②⑤均正确。故选B。
17.甲、乙、丙图分别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丁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该酶促反应生成氨基酸的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反应速率不再上升是因为受到酶浓度的限制
B. 图乙中,a点到b点的变化是由于酶的空间结构逐渐被破坏
C. 图丙可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变化曲线
D. 如果适当降低温度,则图丁中的M值将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1、分析图甲:酶浓度一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增大,超过一定的浓度时,反应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不再增大。
2、图乙:该曲线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增大,反应速率升高,超过35℃后,随温度升高,反应速率降低,该酶的最适宜温度是35℃左右。
3、图丙:该图反映的是不同P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随PH升高,反应速率升高,超过8后,PH升高,反应速率降低,该酶的最适宜PH是8左右。
4、图丁:该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该酶促反应生成氨基酸的量与时间的关系,随着时间延长,氨基酸达到一定量不在增加,说明底物消耗完了。
【详解】甲图表明,反应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物浓度增大而增大,此时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A正确;超过最适温度后,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的变化,故图乙中,a点到b点的变化是由于酶的空间结构逐渐被破坏使酶的活性降低,B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0.9~1.5,与图示中最适PH为8.0左右不符,C错误;丁图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曲线,温度降低后酶的活性降低,底物完全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延长,但最终生成氨基酸的总量不变,即M值不变,D正确。故选C。
18.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图1为ATP的结构,图2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在无氧与有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可发生图2向左的反应
B. 图1的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C. 图2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D. 酶1和酶2的作用结果不同,但机理都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B
【解析】图1表示ATP,字母A表示腺嘌呤,b、c为高能磷酸键,正五边形表示核糖,圆形表示磷酸基团。图2中酶1催化的反应是ATP的水解;酶2催化的反应是ATP的合成。
【详解】A、在无氧与有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发生将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产生少量ATP的过程,即发生图2向左的反应,A正确;
B、图1的A代表腺嘌呤,b、c为高能磷酸键,B错误;
C、图2中,ATP合成时所需要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合作用中色素分子所吸收的光能、呼吸作用中有机物氧化分解所释放的化学能,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用于生物发光的光能和用于吸能反应的化学能,C正确;
D、酶1催化ATP水解,酶2催化ATP合成,酶1和酶2的作用结果不同,但机理都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正确。故选B。
19.下表是某种植物种子在甲、乙、丙三种不同的条件下萌发,测得的气体量(相对值)的变化结果(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甲条件下进行的是产生CO2和乳酸的无氧呼吸
B. 在乙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
C. 在丙条件下有氧呼吸强度达到了最大值
D. 在乙条件下释放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D
【解析】依据O2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判断呼吸作用的方式:
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O2吸收量=CO2释放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③O2吸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