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1.50 KB
  • 2021-10-11 发布

【生物】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国槐和月季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 分生区细胞分裂时形成纺锤体 B. 原生质层不含色素的细胞为无色细胞 C. 花瓣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分解葡萄糖 D. 除叶肉细胞以外,其他细胞的生物膜上也可以合成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分生区细胞分裂时,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A正确; B、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原生质层不含色素的细胞不一定为无色细胞,如洋葱鳞片叶有紫色的大液泡,液泡中含色素,B错误; C、花瓣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分解葡萄糖,形成丙酮酸,C正确; D、除叶肉细胞以外,其他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的线粒体内膜上也可以通过有氧呼吸合成ATP ,D正确。 故选B。‎ ‎2.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经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揭示的遗传规律,是超越自己时代的设想 B.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 沃森和克里克在探究DNA结构时,利用了物理模型构建的方法 D. 萨顿通过观察雄蝗虫体细胞和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经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遗传因子传递规律,比其他科学家早了30年,是超越自己时代的设想,A正确; 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这样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提取的DNA中由于技术有限混有0.02%的蛋白质,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在探究DNA双螺旋结构时,利用了物理模型构建的方法,C正确; D、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D错误。 故选D。‎ ‎3.作物M的F1基因杂合,具有优良性状。F1自交形成自交胚的过程见途径1(以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改造F1相关基因,获得具有与F1优良性状一致的N植株,该植株在形成配子时,有丝分裂替代减数分裂,其卵细胞不能受精,直接发育成克隆胚,过程见途径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与途径1相比,途径2中N植株形成配子时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B. 基因杂合是保持F1优良性状必要条件,以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为例,理论上,自交胚与F1基因型一致的概率是1/2n C. 因克隆胚是由N植株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所以与N植株基因型一致的概率是1/2n D. 通过途径2获得的后代可保持F1的优良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得F1的优良性状,途径1为正常情况下F1自交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子代,途径2中先对作物M的F1植株进行基因改造,再诱导其进行有丝分裂而非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导致其卵细胞含有与N植株体细胞一样的遗传信息,再使得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克隆胚,该个体与N植株的遗传信息一致。‎ ‎【详解】A、途径1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而途径2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 B、由题意可知,要保持F1优良性状需要基因杂合,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自交获得杂合子的概率是1/2,若该植株有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根据自由组合定律,杂合子自交子代中每对基因均杂合的概率为1/2n,故自交胚与F1基因型(基因杂合)一致的概率为1/2n,B正确;‎ C、克隆胚形成为有丝分裂,相当于无性繁殖过程,子代和N 植株遗传信息一致,故克隆胚与N植株基因型一致的概率是100%,C错误; D、途径1产生自交胚的过程存在基因重组,F1产生的配子具有多样性,经受精作用后的子代具有多样性,不可保持F1的优良性状;而途径2产生克隆胚的过程不存在基因重组,子代和亲本的遗传信息一致,可以保持F1的优良性状,D正确。‎ 故选C。‎ ‎4.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背光侧、向光侧的生长情况与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背光侧IAA含量低于向光侧和对照组 B. 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 若光照前去除尖端,背光侧与向光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 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再长素在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 ‎【详解】A、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向光侧和对照组,A错误;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向光侧、背光侧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 D、IAA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C。‎ ‎5.如图为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以下说法正确的( )‎ A. 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d中 B. 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d C. 甲摄入的能量为e+a+c D. 一般a约占甲同化量的10%~20%‎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图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表示乙的同化量,e、b分别表示甲、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分别表示甲、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般来说,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以有三条:(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 ‎【详解】A、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是为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A错误;‎ B、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b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B错误;‎ C、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有三条去路:e自身呼吸消耗;a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故甲摄入的能量大于e+a+c,C错误;‎ D、a表示乙的同化量,一般a约占上一营养级甲同化量的10%~20%,D正确。‎ 故选D。‎ ‎6.广东地区高发的β地中海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研究发现,由正常基因A突变成致病基因a,患者的β珠蛋白(血红蛋白的组成部分)合成受阻,原因如图所示(AUG、UAG分别为起始和终止密码子)。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β地中海贫血症是β珠蛋白第39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发生了基因突变所致 B. 该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若异常mRNA进行翻译产生了异常β珠蛋白,与正常β珠蛋白相比,则该异常蛋白肽链更短 D. 正常基因A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突变成β地中海贫血症基因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过程①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图中可以看出,基因突变后,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因此会导致合成的肽链缩短。‎ ‎【详解】AD、β地中海贫血症是正常基因A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即由 G→A,G/C碱基对3个氢键,A/T碱基对含两个氢键,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突变成β-地中海贫血症基因a,导致β珠蛋白第39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发生了基因突变,AD正确;‎ B、该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错误; C、图中看出,替换后的部位转录形成的密码子为UAG,该密码子为终止密码子,因此若异常mRNA进行翻译产生了异常β-珠蛋白,则该异常β-珠蛋白与正常β-珠蛋白相比,则该异常蛋白肽链更短,C正确。‎ 故选B。‎ ‎7.某科研小组利用某一品种的花生,测定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土壤含水量、CO2浓度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请冋答下列问题:‎ 组别 处理(Q点光照强度)‎ 表观光合速率 ‎( μ molC02· m–2.s–1)‎ 相对气孔开度(%)‎ 水分利用效率 A 对照 大气CO2浓度 ‎12‎ ‎100‎ ‎1.78‎ B 干旱 ‎7. 5‎ ‎62‎ ‎1.81‎ C 对照 CO2浓度倍增 ‎15‎ ‎83‎ ‎3.10‎ D 干旱 ‎9.5‎ ‎47‎ ‎3.25‎ ‎(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干旱降低净光合速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2浓度倍增主要通过增强________(过程)来提高暗反应速率,还能通过提高___________来增强抗旱能力。‎ ‎(2)干旱可引起花生部分叶片变黄,有的小组成员认为干旱主要通过影响___________的含量来影响光合作用,可用_________提取色素,用___________法分离色素,并和对照条件下的正常叶片进行对照来证明自己的理论。‎ ‎(3)由图表可知,当A组净光合速率为12μmolCO2·m-2·s-1)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此时花生植株的总光合速率为________(μmolCO2·m-2·s-1)。‎ ‎【答案】 (1). 气孔开度降低(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 (2). CO2的固定(利用) (3). 水分利用效率 (4). 叶绿素 (5). 无水乙醇 (6). 纸层析 (7). 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8). 14‎ ‎【解析】‎ ‎【分析】‎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据图表分析: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净光合速率都增强,但气孔开度下降,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增强。‎ ‎【详解】(1)据表分析,实验组的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降低(气孔关闭),CO2‎ 吸收减少,导致净光合速率会降低。表中数据还表明,CO2浓度倍增不仅能提高CO2固定过程来增强暗反应,还能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增强抗旱能力。 (2)干旱可引起花生部分叶片变黄,叶片变黄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故有的小组成员认为干旱主要通过影响叶绿素的含量来影响光合作用。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光合色素在层析液的溶解度不同,其分离需要使用纸层析法。 (3)由图表可知,A组处理为Q点光照强度,根据题图分析Q点还没有达到光饱和点,当A组净光合速率为12μmolCO2·m-2·s-1)时,故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和CO2浓度;A组的呼吸速率为2,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故此时花生植株的总光合速率为12+2=14(μmolCO2·m-2·s-1)。‎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理解与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果蝇的眼色中有白色(不含色素)、红色和紫色三种,细胞中红色色素的合成必需有基因A控制合成的酶催化。若细胞中基因D控制合成的酶存在时,红色色素会转化为紫色色素,使眼色呈紫色。当细胞中不能形成红色色素时,眼色为白色。现以两个纯系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F2代表现型,可以推测果蝇的眼色性状由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果蝇眼色性状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2)F1中红眼雄果蝇产生的精子的基因组成有___________。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 ‎(3)若让F2中全部红眼雌果蝇测交,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4)若让F2中全部紫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随机交配,则后代中白眼雄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答案】 (1). 两 (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 AXd、aXd、AY、aY (4). AAXDXd、AaXDXd (5). 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2:2:1:1(或红眼:白眼=2:1) (6). 1/6‎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细胞中红色色素的合成必需有基因A控制合成的酶催化;若细胞中基因D控制合成的酶存在时,红色色素会转化为紫色色素,使眼色呈紫色;当细胞中不能形成红色色素时,眼色为白色”,可以判断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白色个体基因型为aa--,紫色个体基因型为A_D_,红色个体基因型为A_dd。 2、分析杂交实验可知,子一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综合两种情况(A、a位于X染色体上或D、d位于X染色体上),可以确定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1)根据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6:6:4=3:3:2可知,果蝇的眼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又由于子一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综合两种情况(A、a位于X染色体上或D、d位于X染色体上),可以确定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A、a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控制果蝇眼色的两对基因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由于亲本均为纯种,亲本基因型为AAXdXd、aaXDY,因此F1中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d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组成有AXd、aXd、AY、aY;F1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DXd,因此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AAXDXd、AaXDXd。 (3)若让F2中全部红眼雌果蝇(1/3AAXdXd、2/3AaXdXd)测交(与杂交aaXdY),先分析第一对:1/3AA、2/3Aa×aa→2/3Aa、1/3aa,红眼:白眼=2:1,再分析第二对,XdXd×XdY→XdXd 、XdY=1:1,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2:2:1:1(或红眼:白眼=2:1)。‎ ‎(4)若让F2中全部紫眼雄果蝇(1/3AAXDY、2/3AaXDY)与白眼雌果蝇(1/2aaXDXd、1/2aaXdXd)随机交配,则后代中白眼雄果蝇(aaXY)所占比例=2/3×1/2(紫眼雄果蝇产生a配子概率)×1/2(雄果蝇概率)=1/6。‎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同时根据遗传图解确定基因的位置以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9.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几种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此分析:‎ ‎(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____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实质上可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 ‎(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Ⅲ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若扬子鳄种群数量低于K2,且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则应采取_________保护。‎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_(填“K‎1”‎、“K‎2”‎或“‎0”‎),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__________,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答案】 (1). N0λt (2). 基因频率 (3). 不一定 (4). 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5). 增加 (6). 竞争 (7). 迁地(易地) (8). K2 (9). Ⅰ (10). 信息传递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λt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使生物减少的数量,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只有出现生殖隔离,才能产生新物种。 3、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II且种群数量为K2‎ 时,说明该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扬子鳄是最高营养级,数量减少后,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增加,处于同一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详解】(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 t=N0λt。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环境阻力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不一定能够产生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II,且种群数量为K2时,表示该种群环境阻力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故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改善其栖息环境,增加其环境容纳量,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为最有效措施。扬子鳄为最高营养级,由于缺少天敌,故其他营养级种群数量和能量增加,扬子鳄食物增多,流向该营养级的能量也会增加;最高营养物种间关系为竞争。若扬子鳄种群数量低于K2,且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则应采取迁地(易地)保护。‎ ‎(3)种群数量在K/2增长率最大,而K2小于K/2,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如果控制在0,则不能提供给以其为生物的营养级生物能量,控制在K和K1,则数量过高,不利生态系统稳定。若a点变化为干旱,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I;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绿色是物理信息,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掌握生物进化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癌细胞免疫疗法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詹姆斯·艾利森在小鼠实验中发现,T细胞上的CTLA-4蛋白能阻止T细胞攻击癌细胞,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作“刹车分子”,只要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T细胞,使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过程,是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该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这一过程体现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功能。‎ ‎(2)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免疫过程,能产生该抗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细胞。‎ ‎(3)机体在对抗癌细胞时,由于CTLA-4的“刹车”作用,免疫细胞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力。若用药物解除CTLA-4的“刹车”作用,可让免疫细胞全力攻击癌细胞,但可能会引起机体患自身免疫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效应T细胞 (2). 监控和清除 (3). 体液 (4). 浆 (5). 若用药物解除CTLA- 4的“刹车”作用,免疫细胞变得过度活跃,可能攻击正常的体细胞而患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 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 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被病毒入侵的细胞是靶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的是效应T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过程,其具体过程如下:(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1)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体现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2)抗体发挥功能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过程,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分泌。‎ ‎(3)若用药物解除CTLA- 4的“刹车”作用,免疫细胞变得过度活跃,可能攻击正常的体细胞而患自身免疫病。‎ ‎【点睛】本题免疫调节相关知识,考生通过分析题干,结合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相关知识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米醋是众多种类的醋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制作米醋的主要流程是:蒸熟拌曲→入坛发酵→加水醋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蒸熟拌曲”阶段中拌入的“酒曲”中含有酵母菌,从呼吸作用的类型看,该微生物属于__________型生物。将大米蒸熟冷却,经酶处理后得到葡萄糖,目的是更好地为微生物培养提供营养物质中的___________。‎ ‎(2)“入坛发酵”阶段产生的乙醇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呈现_________色,该阶段在生产时总是先“来水”后“来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阶段虽未经灭菌,但在______________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生长繁殖,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3)“加水醋化”阶段中醋酸发酵前,某同学计划统计醋酸菌的总数,他选用稀释104、105、106倍的稀释液进行涂布平板,每种稀释液都设置了3个培养皿。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的一组对照实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此对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实际数目________________(填“多”或“少”)。‎ ‎【答案】 (1). 兼性厌氧 (2). 碳源 (3). 灰绿 (4). 酵母菌在发酵前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在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5). 缺氧、呈酸性 (6). 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或者接种等量的无菌水的培养基) (7). 验证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 (8). 少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1)“蒸熟拌曲”阶段中拌入的“酒曲”中含有酵母菌,从呼吸作用类型看,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将大米蒸熟冷却,经酶处理后得到葡萄糖,葡萄糖作为微生物的碳源。 (2)“入坛发酵”阶段产生的乙醇,即酒精与重铬酸钾反应呈现灰绿色。该阶段在生产时总是先“来水”后“来酒”,原因是酵母菌在发酵前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在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该阶段虽未经灭菌,但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大量生长繁殖,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3)“加水醋化”阶段中醋酸发酵前,某同学计划统计醋酸菌的总数,他选用稀释104、105、106倍的稀释液进行涂布平板,每种稀释液都设置了3‎ 个培养皿,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的一组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或者接种等量的无菌水的培养基)作为对照实验;设此对照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计数时,由于可能存在两个或多个细胞形成同一菌落,所以获得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条件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科学家将人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将获得的幼蚕组织先剪碎,并用_____________短时处理以便获得单个细胞。‎ ‎(2)在培养获得单个细胞时,为避免杂菌污染,除对培养液和用具进行无菌处理以外,还应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培养过程中,发现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此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增大_____________,从而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气体交换。‎ ‎(3)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培养的家蚕细胞时,需要载体协助,而载体一般不选择___________(填“噬菌体”或“昆虫病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干扰素基因来自cDNA文库,在构建过程中__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在目的基因的首端添加启动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胰蛋白酶 (2). 抗生素 (3). 接触抑制 (4). 细胞贴壁生长附着面积 (5). 噬菌体 (6). 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细菌,而不是家蚕细胞 (7). 需要 (8). cDNA文库中的基因是由mRNA反转录而来的,基因中无启动子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要想获得单个动物细胞,需将获得的动物组织先剪碎,并用胰蛋白酶短时处理。 (2)在培养获得的单个细胞时,为避免杂菌污染,除对培养液和用具进行无菌处理以外,还应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的抗生素。培养细胞过程中,发现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此现象称为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增大细胞贴壁生长的附着面积,从而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气体交换。‎ ‎ (3)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培养的家蚕细胞时,需要载体协助,由于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细菌而不是家蚕,因此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培养的家蚕细胞时,运载体一般不选择噬菌体。 (4)若干扰素基因来自cDNA文库,由于cDNA文库中的基因是由mRNA反转录而来的,基因中无启动子,故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在目的基因的首端添加启动子。‎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