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00 K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 Word 版,请按住 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
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十九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0 分钟·70 分)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选 C。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
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A 正
确;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 正确;生物多样性
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
生态系统,C 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三个层次,D 正确。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生物进化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B.发生变异的个体总是能适应环境的
C.生物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
D.协同进化总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解析】选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基因突变、自
然选择均会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A 项错误;发生变异的个体不一定能
适应环境,B 项错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C 项正确;
不同物种之间可通过种间斗争或种间互助相互影响,D 项错误。
【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 D 项,错因在于对协同进化理解不准确。协同
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和发展,而不仅仅是指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3.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我们人类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应该借鉴的
D.寄生关系使寄生者和宿主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协同进化发展
【解析】选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不是有害无益的,捕食者所
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
种群发展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
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4.已知物种 A 的化石比物种 B 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
( )
A.物种 A 比物种 B 数量多
B.物种 A 比物种 B 结构复杂
C.物种 A 一定从物种 B 进化而来
D.物种 B 一定从物种 A 进化而来
【解析】选 B。根据进化论,B 化石在 A 化石之前出现,所以 A 化石是经
过了物种竞争之后生存下来的,相对来说,A 的结构肯定比 B 复杂,但是
A 是否由 B 进化而来,取决于它们的亲缘关系。
5.下列说法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 ( )
A.有长着细长花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
虫
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斑马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
C.随着最早光合放氧生物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需氧型生物的
出现和进化提供了前提
D.不同物种的进化是互不干涉、彼此孤立的
【解析】选 D。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
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6.下列关于生物协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所有生物的进化速度是相同的
B.所有新物种的诞生是同时的
C.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
展
D.所有生物的进化都是同步进行的
【解析】选 C。生物的进化是在漫长年代中逐步进行的,经历了从简单
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不可能是同步进行的。
所谓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
中不断进化。
7.如图是某种动物的生活区域被一条宽 20 m、南北向的公路和一条宽
也是 20 m、东西向的铁路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四个区域示意图,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物种的基因多样性可能会增加
B.地理隔离影响该物种个体间的基因交流
C.该物种在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内的生存斗争均可能加剧
D.该物种在②④区域进化方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解析】选 D。某动物的生活区域被分成四个小区域后,因为生物之间
存在地理隔离,影响了该物种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所以其基因多样性
可能会降低,也可能会增加;该动物在各自的区域内活动,由于活动面
积减小,生存斗争可能加剧;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而生物的进化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
【互动探究】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等动物留出能够穿越的涵洞,试分
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防止人为导致地理隔离,保护藏羚羊等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8.科学家经长期观察发现,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
因是
( )
A.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生存斗争较缓和
B.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生物变异小
C.海洋生物一般比陆地生物低等
D.海洋中生存斗争激烈,很多生物被淘汰
【解析】选 A。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
对稳定,生存斗争较缓和,导致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
【补偿训练】
生物学家发现,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
该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下面有关这种生殖方式导致的多样性形成
的原因中,不合理的是 ( )
A.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互换可导致配子的多样性
B.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多样性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多样性
D.不同生物体内受精或体外受精等场所的多样性
【解析】选 D。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可导致配子
的多样性,进而导致后代的多样性,A 正确;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
多样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B 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非同源
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多样性,导致形成配子的多样性,进而导致后代的多
样性,C 正确;不同生物体内受精或体外受精等场所的不同,不是生物多
样性的原因,D 错误。
9.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其天敌的视觉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
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 (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双方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C.生物为生存而斗争
D.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解析】选 B。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越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保护色得到积累加强;天敌的视
觉越发达,越容易发现食物昆虫,能获得食物而生存,否则就会不适者
被淘汰。这是双方长期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故选 B。
10.银杉和大熊猫分别是植物界和动物界著名的“活化石”,从进化的
角度分析,它们成为“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是 ( )
A.它们基因突变的频率为 0
B.它们不通过基因重组方式产生变异
C.它们已停止生物进化
D.它们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小,进化速度非常缓慢
【解析】选 D。“活化石”是指和古老的祖先相比,进化速度非常缓慢
的活体生物。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环境的改变,生物向适应环境的方
向进化。某些生物(比如银杉和大熊猫)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存形式
几乎相同,说明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小,它们的形态对环境一直
比较适应,不需要改变。因此现存的某些生物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存
形式仍几乎相同,主要原因是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小,生物的进
化非常缓慢。
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共 30 分)
11.(14 分)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之一,在其上游生活着许多珍贵的鱼
类,例如史氏鲟鱼。长江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江,长江的中华鲟鱼野
生型已经很稀少。回答有关进化的问题:
(1)自然条件下,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不会发生基因交流,
其原因是二者在空间上存在_____________。
(2)对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两群体的线粒体 cytb 基因片段
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 44 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 11.5%,这
些差异属于__________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
环境之间________
__________的结果。
(3)在对史氏鲟的某一理想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0%和 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
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个体所占的
比例分别为 4%和 64%,在这一年中,该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史氏鲟
这种鱼进化的实质是种群__________的定向改变,进化的方向由
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解析】(1)两者属于不同水域,所以存在地理隔离导致无法基因交流。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内所有生物(动物、植物、
微生物)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此处为不同的变异类型,故为
遗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
果。(3)第一年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0%和 70%,
则 Dd 所占的比例为 1-10%-70%=20%,由此可以计算出 D 的基因频率
=10%+20%×1/2=20%、d 的基因频率=1-20%=80%;第二年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和 64%,则 Dd 所占的比例为
1-4%-64%=32%,由此可以计算出 D 的基因频率=4%+32%×1/2=20%、d 的
基因频率=1-20%=80%,在这一年中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
明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
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方
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答案:(1)地理隔离 (2)遗传 协同进化
(3)否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4)种群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12.(16 分)“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
下垂疑花序。”每年的 4、5 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
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
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比例是 AA(30%)、
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请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
回答下列问题:
(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
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频率可能会怎样变
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观赏价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加以
保护,这是在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1)已知亲代基因型比例是 AA(30%)、Aa(60%)、aa(10%),可由
公式: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
因型频率,计算出 A 的基因频率=30%+(1/2)×60%=60%,则 a 的基因频率
=1-60%=40%。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 AA 为 36%、Aa 为 48%、aa 为 16%。
(2)基因突变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要看该基因对应的性状与环境的适应
情况,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
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减小。(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
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此处是指从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1)AA 为 36%、Aa 为 48%、aa 为 16%
(2)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
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减小 (3)物种
(10 分钟·30 分)
1.(6 分)1950 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子,澳洲使用了能
引起兔子致命疾病的病毒。如图是对此后六年间兔子的死亡率和病毒
的毒性变化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结果中得知一种事实,即兔子因发
生遗传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以
此为根据而得出结论:在较短的期间内,兔子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关
于兔子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恰当的进化原因是 ( )
①隔离 ②自然选择 ③突变 ④定向进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 C。根据题干中兔子因发生遗传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
病毒也因遗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在较短的期间内,兔子和病毒已协同
进化了,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
料,A、B、D 错误,C 正确。
2.(6 分)(2019·天津高考)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
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型频率,检
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 P 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 Q 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 DD、Dd
D.与浅色岩 Q 区相比,浅色岩 P 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解析】选 B。囊鼠的体色与环境有关,受自然选择影响,A 项正确。浅
色岩 P 区 D 基因的频率为 0.1,则 d 基因的频率为 1-0.1=0.9,Dd 的基因
型频率=2×0.1×
0.9=0.18;深色熔岩床区中 D 基因的频率=0.7,d 基因的频率
=1-0.7=0.3,Dd 的基因型频率=2×0.7×0.3=0.42,B 项错误。浅色岩 Q
区中,D 基因的频率=0.3,DD 的基因型频率=0.3×0.3=0.09,该区深色囊
鼠纯合体频率为 0.09,而该区内深色囊鼠表型频率=0.50,说明该区还
有深色杂合囊鼠,C 项正确。浅色岩 Q 区中,dd 基因型的频率
=(1-0.3)×(1-0.3)=0.49;浅色岩 P 区中,dd 基因型的频率
=0.9×0.9=0.81,D 项正确。
【实验·探究】
3.(18 分)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 2006 年中国最高科技奖,其主要
成就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
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 6 号。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
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交不育和
后代“疯狂分离”。
(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 F1 不育说明了什
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F1 不育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要使 F1 可育,可采取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
得到的后代是几倍体?__________。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与一般物种
形成方式的不同之处在哪些方
面?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如图),请填
出相应的生物学名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普通小麦与偃麦草杂交得到不育后代,说明二者之间存在
生殖隔离。
(2)由于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偃麦草是二倍体,所以 F1 产生配子时,会出
现联会紊乱,导致 F1 不育。
(3)将 F1 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得到的植株再进行减数
分裂时,能正常联会,产生配子和可育子代。加倍后成为八倍体,此时没
有经过地理隔离。
(4)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使基因
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最终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形成新物种。
答案:(1)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F1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
(3)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 F1 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八倍体
此物种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
(4)①突变和基因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
②种群基因频率 ③生殖隔离
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