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7.00 K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聊城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
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及其科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工授粉后可不进行套袋处理
B. 孟德尔提出的分离定律,极好地解释了F2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由此证明该定律的正确性
C. 子代中特殊分离比的出现,依赖于遗传因子的分离、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以及一定的样本基数
D. 若以F2的高茎豌豆自交,且每株收获相同数量的种子,种植后矮茎植株约占2/3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5)具有热爱科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3、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4、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详解】母本去雄和人工授粉后都必须进行套袋处理,A错误;孟德尔提出的分离定律,解释了子二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情况,但据此不能证明该定律真实可靠,还需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B错误;子代中特殊分离比的出现,依赖于遗传因子的分离、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以及一定的样本基数,C正确;若以F2的高茎豌豆(1/3DD、2/3Dd)自交,且每株收获相同数量的种子,种植后矮茎植株约占2/3×1/4=1/6,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豌豆的特点;识记人工异花传粉的具体过程;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及测交的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纯种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获得F1,F1自交,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统计子代样本的数目足够多
B. F1产生的各基因型配子结合机会相等
C. F2各种基因型个体成活的机会相等
D. 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答案】D
【解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据此答题。
【详解】杂交实验中,统计子代样本的数目要足够多,A正确;F1产生的各基因型配子结合机会相等,B正确;F2各种基因型个体成活的机会相等,C正确;F1产生的雄配子(花粉)数目多于雌配子(卵细胞)数目,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及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具体过程,掌握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 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 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D.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答案】D
【解析】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能会由于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导致身高不同,反之,基因型不同的两个人,也可能因为环境因素导致身高相同,A正确;
在缺光的环境中,绿色幼苗由于叶绿素合成受影响而变黄,B正确;
O型血夫妇的基因型均为ii,两者均为纯合子,所以后代基因型仍然为ii,表现为O型血,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正确;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由于亲代是杂合子,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错误。
【点睛】结合“基因型+环境=性状”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时,注意各项描述个体间的异同是基因型决定的,还是环境变化引起的。
4.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做父本、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母本,将杂交所得F2进行自交,F2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9:3:3:1.下列操作将会对F2表现型的比例造成明显影响的是( )
A. 将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交换后进行杂交实验
B. 亲本产生的种子中有少部分没有培育成F1植株
C. F1植株进行自花传粉的同时又进行人工异花授粉
D. 根据F2植株上种子的性状统计出F2代性状分离比
【答案】D
【解析】F2中出现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说明F1是黄色圆粒双杂合体。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如果两对性状由2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亲本正交和反交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都是9:3:3:1,A错误;亲本产生的种子即子一代,基因型相同,部分不能形成子一代个体,不会影响子二代9:3:3:1的分离比,B错误;子一代基因型相同,自花授粉与人工异花授粉不会影响9:3:3:1的分离比,C错误;子二代植株上种子的性状是子三代,统计的分离比不是9:3:3:1,D正确;故选D。
5.下列有关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高等动物睾丸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正常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仅有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两种
B. 同种生物的次级精母细胞的核DNA分子数和神经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相同
C. 同种生物体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等于神经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D. 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着丝点数目相同
【答案】A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数目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详解】A、高等动物睾丸中有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有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所以高等动物睾丸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正常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有体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三种,A错误;
B、由于神经细胞高度分化,其核DNA不发生复制,所以同种生物的次级精母细胞的核DNA分子数和神经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相同,都为2n,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同种生物体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等于神经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C正确;
D、一条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着丝点数目都相同,D正确。故选A。
6.在雄性果蝇的精巢中,下列细胞内一定含有2条Y染色体的是( )
A. 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B. 初级精母细胞四分体时期
C. 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后期 D. 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后期
【答案】A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初级精母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和末期的精原细胞都只含有1个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1个Y染色体或不含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个Y染色体或不含Y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含有2个Y染色体。
【详解】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此时期肯定含有2条Y染色体,A正确;初级精母细胞四分体时期只含有1条Y染色体,B错误;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但细胞中仍只含有1条Y染色体,C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着丝点分裂,可能含有2条Y染色体,也可能不含Y染色体,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雄性动物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所含的Y染色体的数目。
7.下列有关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精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一定含有X染色体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C.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
D.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患者
【答案】B
【解析】1、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2、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2)隔代交叉遗传;(3)母病子必病。
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2)世代连续性;(3)父病女必病。
【详解】A、初级精母细胞一定含有X染色体,但是精细胞不一定含有X染色体,A错误;
B、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遗传,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B正确;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可能携带了正常基因,其儿子不一定患病,C错误;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D错误。
故选B。
8.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 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
C. 1与3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D. 1分别与6、7、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为一对同源染色体,1与2、5与6、3与4、7与8为相同基因,1(或2)与3或4可能是等位基因,5(或6)与7或8可能是等位基因。
【详解】1与2是相同基因,1与3、4可能互为等位基因,1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其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种类、数目均相同,故均含有基因1~8,B正确;若不考虑交叉互换,1与3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若考虑交叉互换,则1与2可能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1与3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1与5在同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5与6是相同的基因,因此1与6的组合不能形成重组配子,D错误。故选B。
9.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
B. 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
C. 雌、雄亲本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相同
D. 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的雄果蝇中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因此亲本控制翅型的基因型肯定为Bb×Bb。据题干信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子一代中全部为白眼雄果蝇,不会出现1/8的比例,故双亲的基因型只能为BbXRXr和BbXrY。
【详解】A.根据分析,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故A正确;
B.F1出现长翅雄果蝇(B-)的概率为3/4×1/2=3/8,故B错误;
C.母本BbXRXr产生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父本BbXrY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因此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都占1/2,故C正确;
D.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经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和卵细胞的基因型都为bXr,故D正确。故选B。
10.鹦鹉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羽色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3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其中R1基因控制红色,R2基因控制黄色,R3基因控制绿色。现有绿色雄性鹦鹉和黄色雌性鹦鹉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雌性︰红色雌性︰绿色雄性︰红色雄性=1︰1︰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界中的鹦鹉存在6种基因型
B.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C. 3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R3>R1>R2
D. 红羽雄性和黄羽雌性的杂交后代可根据羽色判断鹦鹉性别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绿色雄性鹦鹉(ZR3Z_)和黄色雌性鹦鹉(ZR2W)杂交,子代出现绿色雌性(ZR3W)、红色雌性(ZR1W)、绿色雄性(ZR3Z_)、红色雄性(ZR1Z_),根据子代有红色雌性(ZR1W),说明绿色雄性鹦鹉为ZR3ZR1,绿色R3对红色R1是显性;据此可知子代红色雄性为ZR1ZR2,说明红色R1对黄色R2是显性,故3个复等位基因显隐性关系为R3>R1>R2。
【详解】A. 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该种鹦鹉羽色的基因组合共9种,其中雌性3种,雄性6种,A错误;
B.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错误;
C. 据分析可知,3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R3>R1>R2,C正确;
D. 红羽雄性(ZR1ZR1或ZR1ZR2)和黄羽雌性(ZR2W)杂交,如果ZR1ZR1和ZR2W杂交,后代全是红色(ZR1ZR2、ZR1W),无法根据羽色判断其子代的性别,D错误。
11.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 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 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答案】C
【解析】T2
噬菌体是噬菌体的一个品系,是一类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大肠杆菌)的病毒,具有蝌蚪状外形,头部呈正20面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包裹DNA作为遗传物质。侵染寄主时,尾鞘收缩,头部的DNA即通过中空的尾部注入细胞内,进而通过寄主体内的物质合成子代噬菌体。
【详解】A、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大肠杆菌,不会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
B、T2噬菌体是DNA病毒,没有独立的新陈代谢能力,病毒颗粒内不会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噬菌体的原料来自于宿主细胞,C正确;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为HIV,是RNA病毒,也是逆转录病毒,与T2噬菌体(DNA病毒)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都不相同,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T2噬菌体和HIV的结构和增殖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区分。
12.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之一在于
A. 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C. 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 D. 揭示了生物的遗传规律的本质
【答案】C
【解析】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是:
(1)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DNA中碱基对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这为解释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提供了依据;一个DNA分子之所以能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其原因是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精确完成,所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为人们后来阐明DNA复制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详解】A. 在Watson和Crick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前,已经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 Watson和Crick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前,就已经明确了染色体的组成成分,B错误;
C. 结构决定功能,清楚了DNA双螺旋结构,就可以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C正确;
D. 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错误。
故选C。
13.将洋葱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 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内放射性迅速升高的时期是分裂前期
B. 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都有一半的染色体被标记
C. 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中仅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D. 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每个子细胞中含3H标记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C
【解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此时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的一条链上含有标记,一条链不标记。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的过程中,此时形成的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只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一条链是有标记的,另一条姐妹染色单体是不含标记的;但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因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每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有可能是不同的。
【详解】A、胸腺嘧啶是DNA合成的原料之一,在第一个细胞中周期中,细胞内放射性迅速升高的是DNA复制的时期间期,A错误;
B、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此时DNA的一条链上含有标记,一条链不标记,此时每条染色体都有标记,B错误;
C、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此时形成的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只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一条链是有标记的,另一条姐妹染色单体是不含标记的,C正确;
D、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因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每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有可能是不同的,D错误。故选C。
【点睛】DNA复制的有关计算
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亲代DNA分子复制n代,其结果分析如下:
(1)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
①含有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个。②不含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n-2个。③含子代链的DNA有2n个。
(2)子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n+1条。
①亲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条。②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n+1-2条。
14.miRNA 是一种小分子 RNA,某 miRNA 能抑制 W 基因控制的蛋白质(W 蛋白)的合成。某真核细胞内形成该 miRNA 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iRNA 基因转录时,RNA 聚合酶与该基因的起始密码相结合
B. W 基因转录形成的 mRNA 在细胞核内加工后,进入细胞质用于翻译
C. miRNA 与 W 基因 mRNA 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 A 与 T、C 与 G 配对
D. miRNA 抑制 W 蛋白的合成是通过双链结构的 miRNA 直接与 W 基因的 mRNA 结合所致
【答案】B
【解析】本题以“某真核细胞内形成该miRNA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据此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混合了密码子与启动子的内涵而导致对A选项的误判:密码子位于mRNA上,起始密码为翻译的起始点;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详解】A、miRNA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与该基因首端的启动子相结合,A错误;
B、真核细胞内W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在细胞核内加工后,进入细胞质用于翻译,B正确;
C、miRNA与W基因mRNA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U、C与G配对,C错误;
D、miRNA抑制W蛋白的合成,是通过单链结构的mi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miRNA蛋白质复合物直接与W基因的mRNA结合所致,D错误。
故选B。
15.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对生物的进化起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存在于所有生物中,而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仅存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
B. 基因突变使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影响了性状,而基因重组是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对性状无影响
C. 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这为基因重组提供了可能,从而直接影响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形成新的表现型,两者都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答案】A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所有生物都有基因,都有可能发生突变,所以基因突变存在于所有生物中;而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会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而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可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错误;进化过程离不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两者都对进化有重要影响,但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C错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一定形成新的表现型,其中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明确基因突变不一定能够改变生物的性状,且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6.二倍体水毛茛黄花基因q1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2,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q1和q2可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B. 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
C. 突变后翻译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了改变
D. 突变后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一个基因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依题意可知:q2是由q1通过基因突变产生,因此q1和q2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可见,正常情况下,q1和q2不可能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A错误;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因此利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B错误;基因突变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没有影响,C错误;如果突变后产生的是隐性基因,或基因突变发生在叶片或根细胞中,则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发生改变,D正确。
17.人类遗传病往往给患者和家庭带来身心两方面的持久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类遗传病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B. 伴X染色体遗传病女性的发病率一定高于男性
C. 显性遗传病患者的家系中常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没有患者的情况
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
【答案】A
【解析】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根据目前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可以将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三类。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异常所引起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涉及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指由于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
【详解】A、人类遗传病种类很多,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征、性腺发育不良等疾病的患者都不含致病基因,A正确;
B、伴X染色体遗传病有显隐性之分,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的发病率低于男性,B错误;
C、对于显性遗传病,不论致病基因在性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其发病率较高,往往出现世代遗传的现象,C错误;
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的双亲可以都是表现正常的杂合子,D错误。故选A。
18.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如图所示。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
B. 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C. 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初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
B、由于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aBd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由于染色体上B和b所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最终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
C、B(b)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遗传规律以及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的时期。
19.家蚕的2号染色体(属于常染色体)分布基因S(黑缟斑)和s(无斑)、基因Y(黄血)和y(白血)。假定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用X射线处理蚕卵后发生了图中所示的变异,具有该变异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子代中:黑缟斑白血∶无斑白=2∶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X射线照射后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 缺失杂合体和缺失纯合体的存活率相同
C. 具有甲图基因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有3种基因型
D. 乙图的家蚕减数分裂时,含S的染色体区段与含s的染色体区段正常发生联会配对
【答案】B
【解析】分析图解,用X射线处理蚕卵后,Y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丢失,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A正确;由于两对基因完全连锁,该变异类型的一对家蚕交配,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S:sy=1:1,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应为SS:Ssy:ssyy=1:2:1,表现型分别为黑缟斑、黑缟斑白血、无斑白血,根据题干后代比例可知,SS由于缺少血色基因而致死,即说明缺失杂合体和缺失纯合体的存活率不等,B错误;甲图SsYy的家蚕产生的配子种类有SY:sy=1:1,该种基因型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有SSYY、SsYy、ssyy三种基因型,C正确;含S的染色体区段与含s的染色体区段属于同源区段,因此乙图的家蚕减数分裂时,含S的染色体区段与含s的染色体区段正常发生联会配对,D正确。
20.以下不属于表观遗传特点的是( )
A. 可以遗传 B. 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
C. 可能引起疾病 D. 可能导致基因组碱基的改变
【答案】D
【解析】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特点:
1.可遗传的,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
2.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也有较少的学者描述为基因活性或功能;
3.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
【详解】A.表观遗传学可以遗传,A不符合题意;
B.表观遗传学基因组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B不符合题意;
C.表观遗传学涉及染色质重编程和整体的基因表达调控,可能引起疾病,C不符合题意;
D.表观遗传学没有DNA序列的改变,D符合题意。故选D。
21.生物研究小组调查得到某家族的一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如图所示。经分析得知,该病由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且都可以单独致病)控制。调查对象中没有发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个体。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由患者II3与II4的后代正常,可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若患者II3的基因型为AAbb,且后代均正常,则II4的基因型为aaBB
C. 若某夫妇的基因型与III1、III2相同,则它们后代患病的概率为9/16
D. II7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为100%,II2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
【答案】B
【解析】本题通过遗传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以及相关概率的计算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由于该病与两对等位基因有关,且都可以单独致病,据I1与I2及其后代II3的患病情况,可判断 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若患者II3的基因型为AAbb,且后代均正常,则II4的基因型为aaBB,B正确;某夫妇的基因型与III1、III2相同,即基因型均为AaBb,则他们后代患病的概率为 l/16AAbb+2/16Aabb+l/16aaBB+2/16aaBb+l/16aabb=7/16 ,C 错误;由于III4 患病、III3不患病,且II7不患病,可推测II7个体一定为杂合子,II2可能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或AaBb,由于不知道其双亲的基因型,故无法推测II2个体为杂合子的概率,D错误。
2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种氨基酸都至少有两种相应的密码子
B. HIV的遗传物质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
C.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即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D. 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转录出两条相同的RNA
【答案】B
【详解】一种氨基酸对应有一种至多种密码子决定,A错。HIV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可以逆转录生成DNA,B正确。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生成RNA和翻译合成蛋白质,C错。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转录出两条互补的RNA,但转录是以基因一条链为模板的,D错。
【点睛】明确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是解题关键
23.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 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 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 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生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答案】C
【解析】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这种差异变得显著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可见,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A、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错误;白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正确。
24.对于一个被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潜在的最危险的结果是( )
A. 丧失基因的多样性 B. 有害基因的频率将增大
C. 进一步导致生殖隔离 D. 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A
【解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而题干中种群数量减少,如果遇到环境条件改变,则很容易灭绝,从而丧失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详解】A、种群数量减少,如果遇到环境条件剧变,则很容易灭绝,从而丧失基因的多样性,A正确;
B、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而个体数量减少并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B错误;
C、地理隔离导致基因不能交流,但随种群数量减少,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机会更小,因而不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小种群个体数量减少,生活条件更加充裕,种内斗争减弱;D错误。
故选A。
25.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 显性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隐性纯合子
C. 显性纯合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
D. 基因S的基因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S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在90代以后逐渐达到1。这说明S变异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其等位基因s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逐渐被淘汰。
【详解】A.由图可知S的基因频率在90代以后接近1,说明S的等位基因s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A正确;
B.S基因是有利的,所以SS存活率可能高于ss,B正确;
C.S纯合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可能相同,C正确;
D.S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说明产生新物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错误。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
26.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配子随机结合过程中
C. 多对等位基因遗传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出现9∶3∶3∶1性状分离比
【答案】ABC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如果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或多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B错误;
C.多对等位基因如果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则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如果双杂合子的两对等位基因之间存在互作关系,则可能不符合9∶3∶3∶1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故选ABC。
27.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B. 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区(Ⅱ)上
C.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
D.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是患者
【答案】ABD
【解析】分析图示:Ⅰ片段上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同源区段Ⅱ上存在等位基因,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Ⅲ片段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Y遗传,患病者全为男性。
【详解】A.由题图可以看出,Ⅲ片段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无对应的部分,因此若某病是位于Ⅲ片段上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A正确;
B.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存在等位基因,B正确;
C.由题图可知Ⅰ片段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应区段。若该区段的疾病由显性基因控制,男患者致病基因总是传递给女儿,则女儿一定患病,而儿子是否患病由母方决定,C错误;
D.若某病是位于Ⅰ片段上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儿子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于母方,因此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是患者,D正确。故选ABD。
28.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先标记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
B.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C. 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和R型细菌可以相互转化
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和搅拌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现象
【答案】ABD
【解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由于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细胞内,因此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先标记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A正确;
B.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DNA进入大肠杆菌,并在亲子代噬菌体之间保持了连续性,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所以无法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正确;
C.格里菲斯的实验只能证明在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促进细菌转化的因子,C错误;
D.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也会分布在上清液中,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随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因此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和搅拌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现象,D正确。故选ABD。
29.图甲所示为基因表达过程,图乙为中心法则,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所示为染色体DNA上的基因表达过程,需要多种酶参与
B. 红霉素影响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故影响基因的转录过程
C. 图甲所示过程为图乙中的①②③过程
D. 图乙中涉及碱基A与U配对的过程为②③④⑤
【答案】ABC
【解析】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进行,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相对应的RNA分子。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图甲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属于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而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A错误;
B、红霉素影响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所以影响基因的翻译过程,B错误;
C、图乙中①是DNA复制、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④是RNA的复制、⑤是逆转录过程,图甲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即转录和翻译,为图乙中的②③过程,C错误;
D、图乙中涉及碱基A与U配对的过程为②③④⑤,①过程中只有A与T配对,D正确。
故选ABC。
30.下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岛所有的鸟类称为一个种群
B. 可遗传变异为乙岛鸟类进化提供了可能
C. 乙岛的鸟类与S鸟可能具有生殖隔离
D. 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
【答案】BCD
【解析】1.种群:分布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
2.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因此存在甲、乙两种鸟的两个种群,A错误;
B.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
C.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由于两个岛的环境不同,乙岛的鸟类可能与甲岛的S鸟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BCD。
三、非选择题
31.已知某开两性花的二倍体植物,其花色白色(a)与红色(A)是一对相对性状。育种工作人员在一株开满白花的植株上偶然发现了一朵红花,现欲对这朵红花变异性状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朵红花性状仅由环境条件改变所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加以验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说成立。
(2)若该朵红花性状是由基因突变所致,则该突变最可能在____________过程中发生。
(3)育种人员让该朵红花进行自交得F1,F1中红花与白花的比值为5:1,请尝试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想快速获得纯合的红花植株品系,可采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请简要叙述其育种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让这朵红花进行自交获得种子,将种子种下,若子代均为白花 体细胞有丝分裂 含有a基因的花粉(或卵细胞)50%不育(或死亡)造成 单倍体育种 取该朵红花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二倍体植株,选择开红花的植株即为所需的选育品种,收集其自交的种子即可留种
【解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红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则红色基因型为AA、Aa,白色基因型为aa。育种工作人员在一株开满白花的植株上偶然发现了一朵红花,该红花可能是aa突变为Aa导致的,有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的。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白花的基因型为aa,若该植株上偶然出现的红花是由于环境引起的,则该红花的基因型仍然是aa,可以让这朵红花进行自交获得种子,将种子种下,若子代均为白花,则说明该假设成立。
(2)若该朵红花性状是由基因突变所致,由于在该植株中只有一朵为红花,则该突变最可能发生在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
(3)根据题意分析,该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红花,说明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则该红花的基因型为Aa,其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该是3:1,而实际结果是5:1,说明有一种a配子50%致死(或不育),即含有a基因的花粉(或卵细胞)50%不育(或死亡)造成。
(4)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后代肯定是纯合子,因此要想快速获得纯合的红花植株品系,可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式,即取该朵红花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二倍体植株,选择开红花的植株即为所需的选育品种,收集其自交的种子即可留种。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熟悉杂合子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进而对(3)中后代的异常比例进行合理的分析。
32.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________(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答案】不能,原因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有A基因,都可能遗传给女孩 祖母 该女孩的一个X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XA一定来自祖母 不能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
(1)若是常染色体遗传,祖父和祖母都是Aa,则父亲是AA或Aa;外祖父和外祖母也都是Aa,母亲的基因型也是AA或Aa,女孩的两个A分别来自于父亲和母亲,都是父亲和母亲的A可能来自于他们的父母,所以不能确定;
(2)该女孩的其中一个X来自父亲,其父亲的X来自该女孩的祖母;另一个X来自母亲,而女孩母亲的X可能来自外祖母也可能来自外祖父。
【详解】(1)若是常染色体遗传,祖父和祖母都是Aa,则父亲是AA或Aa;外祖父和外祖母也都是Aa,母亲的基因型也是AA或Aa,女孩的两个A分别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但是父亲和母亲的A可能来自于他们的父母,所以不能确定,如图:
由图解可看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有A基因,都有可能传给该女孩。
(2)该女孩的其中一X来自父亲,其父亲的X来自该女孩的祖母;另一个X来自母亲,而女孩母亲的X可能来自外祖母也可能来自外祖父,如图:
3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__________。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_________为单位的变异。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_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_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
【答案】少 染色体 一 二 三 二
【解析】三种变异的实质:
若把基因视为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染色体视为点所在的“线段”,则基因突变为“点”的变化(点的质变,但量不变);基因重组为“点”的结合或交换(点的质与量均不变);染色体变异为“线段”发生结构或数目的变化。
【详解】(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少。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甶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一代中就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即个体Aa表现出的性状);最早在子二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即个体aa表现出的性状);最早在子三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即个体AA表现出的性状);最早在子二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即个体aa表现出的性状)。
【名师点睛】归纳拓展——从四个“关于”方面区分三种变异:
(1)关于“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2)关于“缺失”问题。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DNA分子上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3)关于变异的水平问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属于亚细胞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4)关于变异的“质”和“量”问题。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不改变基因的量;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质,一般也不改变基因的量,但转基因技术会改变基因的量;染色体变异不改变基因的质,但会改变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
34.遗传现象与基因的传递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频率是指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
(2)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基因突变,若进行连续多代自交,A的基因频率__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若进行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F3中Aa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蝇细眼(C)对粗眼(c)显性,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个体繁殖力相同,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自由交配得到F1个体5000只,其中粗眼果蝇约450只。则亲本果蝇细眼和粗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4)某病是常染色体上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正常人群中每40人有1人是该病携带者。现有一正常男性(其父母都正常,但妹妹是该病患者)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用分数表示)。
【答案】在种群基因库中某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不变 2/5 7:3 239/240
【解析】试题分析:基因频率是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基因型频率是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前者是某基因个体数占全部基因数的比例,后者是某基因型个体数占群体总数的比例。
(1)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在自交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若进行随机交配,并且连续淘汰隐性基因纯合的个体aa,则子一代AA:Aa=1:2,子二代AA:Aa=(2/3×2/3):(2×1/3×2/3)=1:1,子三代AA:Aa=(3/4×3/4):(2×3/4×1/4)=3:2,因此子三代中Aa占2/5。
(3)根据题意分析,果蝇自由交配后cc占450÷5000=9%,则c的基因频率为30%,而自由交配后代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即亲本种群的c基因频率也是30%,又因为亲本都是纯合子,因此亲本果蝇细眼CC和粗眼cc个体的比例(1-30%):30%=7:3。
(4)根据题意分析,该遗传病在正常人群中,携带者的概率为1/40;一正常男人的分母正常,妹妹携带,说明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该男人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3,则该男人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后代发病率=1/40×2/3×1/4=1240,因此后代正常的概率为239/240。
35.已知果蝇的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A、a),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B、b)。下图为某雄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及相关基因分布示意图,该雄性果蝇与一雌性果蝇杂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例如下表所示。
雄性果蝇
长翅红眼
长翅白眼
残翅红眼
残翅白眼
3/16
3/16
1/16
1/16
雌性果蝇
长翅红眼
长翅白眼
残翅红眼
残翅白眼
3/8
0
1/8
0
(1)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后代中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果蝇占后代总数的_______________。
(2)有一只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的表现型相同。为探明它们的基因型是否相同,某同学利用这一只果蝇进行了测交实验,请写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
(3)已知果蝇的刚毛(F)对截毛(f)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都存在(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为伴性遗传?请设计一个杂交实验,以支持你的观点(只进行一次杂交实验。要求写出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及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
【答案】 AaXBXb 1/4 若后代出现残翅果蝇,则它们的基因型相同;若后代全是长翅果蝇,则它们的基因型不相同 是 XfXf×XfYF后代雌果蝇全是截毛,雄果蝇全是刚毛(或XfXf×XFYf后代雌果蝇全是刚毛,雄果蝇全是截毛)
【解析】分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可知,长翅与残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遵循伴性遗传,并且该雄性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及相关基因分布示意图已经给出,可分析得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再根据子代推测亲本的基因型即可。
【详解】(1)在子代中,分析子代的比例可知长翅:残翅比例接近于3:1,因此亲本雌蝇的基因型应该为Aa,而子代雄果蝇中红眼与白眼比例接近于1:1,因此可知亲本雌蝇的基因型为XBXb,综上,亲本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所以该杂交组合变为AaXBY与AaXBXb,后代中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果蝇占比例应为1/2Aa×(1/4XBY+1/4XBXb)=1/4;
(2)已知有一只与亲代雄性表现型相同的果蝇,利用测交方法判断其基因型,即让待测雄性果蝇与表现型为残翅白眼雌果蝇杂交,若后代出现残翅果蝇,则证明它们的基因型相同;若后代没有出现残翅果蝇,则证明它们的基因型不相同;
(3)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由于控制刚毛(F)和截毛(f)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其属于伴性遗传;要验证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都存在是否能表现为伴性遗传,可以用隐性雌果蝇(XfXf)与显性雄果蝇杂合子(XfYF或XFYf)杂交,即XfXf×XfYF,若后代雌果蝇全是截毛,雄果蝇全是刚毛,则为伴性遗传;或者XfXf×XFYf,后代雌果蝇全是刚毛,雄果蝇全是截毛。
【点睛】本题的难点为伴性遗传的验证,由于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所以均遵循伴性遗传的特点,在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时候,要考虑雄性产生的配子X或Y对子代性别的决定和基因的遗传情况,一般绘制遗传图解进行分析可解决此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