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8.00 K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高台跳水动作的完成需要多种细胞密切合作
B. 缩手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神经细胞的参与
C. 流感病毒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D. 草履虫仅靠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摄食等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是指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详解】A、高台跳水动作的完成需要多种细胞密切合作,A正确;
B、缩手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需要神经细胞的参与,B正确;
C、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活,C错误;
D、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可以完成摄食、运动、分裂等多种生命活动,D正确。故选C。
2.菌类培养基上长出的所有金针菇构成了( )
A. 种群 B. 群落 C. 生态系统 D. 生物个体
【答案】A
【解析】考点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主要是种群概念的理解和题干信息的理解和分析,属于基础题。
【详解】种群是一个区域中同种生物所有的个体的总和,所以菌类培养基上长出的所有金针菇构成
【点睛】判断种群的两个要点:同一个物种;所有的个体。
3.诺瓦克病毒是引起急性腹泻的一种单链RNA病毒,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下列关于诺瓦克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诺瓦克病毒遗传物质的组成单体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B. 被病毒感染的主要对象的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C. 诺瓦克病毒在人细胞外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D. 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病毒属于最基本的层次
【答案】B
【解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详解】A、诺瓦克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组成单体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
B、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B正确;
C、诺瓦克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人细胞外独立进行生命活动,C错误;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D错误。故选B。
4.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目镜为10×,物镜为40×,则被观察的细胞面积放大了400倍
B. 若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物像模糊,轻轻地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到位再观察
C. 显微镜所成的是倒像,“p”在显微镜下应该是“b”
D. 在显微镜下观察透明材料时,应该减小光照,用较小的光圈
【答案】D
【解析】考点是显微镜,涉及显微镜的成像规律和使用方法,属于基本实验技能理解和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目镜为10×,物镜为40×,则被观察的细胞直径放大了400倍,A错误.
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再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B错误.
显微镜所成的是倒像,“p”在显微镜下应该是“d”, C错误.
在显微镜下观察透明材料时,光线不能太强,应该减小光照,用较小的光圈,D正确.
【点睛】物镜和目镜上标注的放大倍数是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面积的放大倍数应该是再平方。
5.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英国科学家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B.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D. 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答案】D
【解析】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德国科学家施旺和施莱登,A错误;细胞发现是英国科学家虎克,B错误;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具有统一性,但没有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D正确。故选D。
6.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中各种化合物或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含量,以下按①②③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水、脂质、糖类,C、O、H、N
B. 蛋白质、水、脂质、糖类,N、H、O、C
C. 水、蛋白质、脂质、糖类,H、O、N、C
D. 水、蛋白质、糖类、脂质,N、H、C、O
【答案】A
【解析】构成人体细胞的化合物中,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然后是脂质、糖类;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中占细胞鲜重最多的是O,其次是C,然后是H、N。
【详解】由题图可知,若①②③④表示组成细胞的化合物,①含量据第二位,应该是蛋白质,②含量最多,应该是水,③是脂质,④是糖类;若①②③④表示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①含量据第二位,应该C,②含量最多,应该是O,③是H,④是N.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中水、蛋白质、糖类、脂质的含量,组成细胞基本元素的含量,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7.鉴定尿中是否有蛋白质常用加热法来检验。下图为蛋白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沸水浴加热后,构成蛋白质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B. 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在加水稀释后会重新溶解
C. 参照温度对酶活性影响,低温条件可以造成类似的变化
D. 变性后的蛋白质无法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B
【解析】考点是蛋白质的结构,涉及盐析、温度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意在考查识记和理解情况。
【详解】沸水浴加热后,蛋白质变得伸展、疏松,但肽链没有断裂,A错误.
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的现象叫做盐析,盐析不改变蛋白质的结构,B正确.
低温条件不能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C错误.
变性后的蛋白质肽键没有改变,与双缩脲试剂仍能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点睛】氯化钠只是降低了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对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没有影响;高温改变蛋白质空间结构,不改变肽链的化学结构。
8.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胰岛素分子有A、B两条肽链,A链有21个氨基酸,B链有30个氨基酸)能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肝细胞摄取葡萄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素分子的肽键总数是50个
B. 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C. 胰岛素分子中含有两个氨基和两个羧基
D. 胰岛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蛋白质的免疫功能
【答案】B
【解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3、蛋白质中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4、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5、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A、胰岛素分子的肽键总数=氨基数总数-肽链数=(21+30)-2=49个,A错误;
B、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正确;
C、胰岛素分子有两条肽链,至少含有两个氨基和两个羧基,C错误;
D、胰岛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肝细胞摄取葡萄糖,体现了蛋白质的信息传递,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D错误。故选B
9.某二肽分子式为C5H10N2O4其水解产物的R基之一为—H,则另一R基为( )
A. —OH B. —CH3
C. —CH2OH D. —CH2CH3
【答案】C
【解析】考点是蛋白质的合成,涉及氨基酸的结构和脱水缩合反应的实质,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氨基酸的分子通式是C2H4O2N-R,脱水缩合形成的二肽分子式为C4H6O3N2-R2,中R基之一为—H,结合分子式C5H10N2O4可知另一R基含有1个C原子、3个H、1个O原子, 选C。
【点睛】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每形成一个肽键,就会生成一分子水
10.下列关于各种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胆固醇和磷脂属于固醇,都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B. 佝偻病患者(骨发育不良)可通过补充维生素D进行辅助治疗
C. 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是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和乳糖
D. DNA和RNA都属于核酸,组成元素完全相同,但只有DNA可作为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详解】A、胆固醇属于固醇,磷脂和固醇是并列关系,都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A错误;
B、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因此佝偻病患者既需补充钙也需补充维生素D进行辅助治疗,B正确;
C、乳糖是动物细胞所特有的糖,C错误;
D、DNA和RNA属于核酸,其中只有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故选B。
11.甲物质的分子式为C12H22O11,乙物质的分子式为C57H110O6。如果这两种物质作为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在相同条件下,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被彻底氧化分解时,甲物质比乙物质( )
A. 耗氧少,产生能量少 B. 耗氧多,产生能量多
C. 耗氧多,产生能量少 D. 耗氧少,产生能量多
【答案】A
【解析】甲物质的分子式为C12H22O11,乙物质的分子式为C57H110O6,与甲物质相比,乙物质的C、H的比例较高,所以相同质量的乙物质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产生的能量多,则相同条件下,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被彻底氧化分解时,甲物质比乙物质耗氧少,产生能量少,故选A。
12.关于烟草细胞、HIV中含有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核酸的种类依次是2、1 B. 核苷酸的种类依次是8、5
C. 五碳糖的种类依次是2、2 D. 含N碱基的种类依次是5、5
【答案】A
【解析】烟草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HIV中只含有RNA一种核酸,A正确;
烟草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因此含有8种核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HIV中只含有RNA一种核酸,因此含有4种核糖核苷酸,B错误;
烟草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因此含有2种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HIV中只含有RNA一种核酸,因此只含有核糖一种五碳糖,C错误;
烟草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因此含有5种含氮碱基(A、C、G、T、U);HIV中只含有RNA一种核酸,因此含有4种含氮碱基(A、C、G、U),D错误。
13.如图为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组成DNA与RNA的核苷酸只有②不同
B. 与某个具体的②相连的③都有5种类型
C. DNA分子中的②可与1~2个①相连
D. 组成②和③的元素相同
【答案】C
【解析】图示核苷酸的模式图中,①表示磷酸,②表示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③表示含N碱基。
【详解】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在②和③两方面,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特有碱基含有T;RNA的五碳糖是核糖,特有碱基有U,A错误;与某个具体的②相连的③都有4种类型,如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可与A、T、C、G相连,RNA中核糖可与A、U、C、G 相连,B错误;DNA分子中每条核苷酸链中间的②可与2个①相连,有一端的②只与1个①相连,C正确;碱基③的组成元素中有N,而五碳糖②中不含N元素,D错误。
14.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糖类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马铃薯匀浆加淀粉酶后,用斐林试剂检测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匀浆中含淀粉
B. 向马铃薯匀浆加入碘液,振荡后溶液显蓝色,说明匀浆中含淀粉
C. 用苏丹Ⅲ染液处理花生子叶切片后,用95%酒精洗去浮色
D. 用蛋白酶催化蛋清稀释液水解时,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清蛋白是否彻底被水解
【答案】B
【解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IV染液)鉴定,呈桶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详解】A、马铃薯匀浆加淀粉酶后,加入斐林试剂后产生砖红色,可能是马铃薯本身含有还原性糖造成的,A错误;
B、淀粉遇碘液变蓝,马铃薯匀浆加入碘液,振荡后溶液显蓝色,说明匀浆中含淀粉,B正确;
C、在进行对花生子叶的脂肪染色时,可用50%酒精洗去浮色,C错误;
D、蛋清蛋白若被蛋白酶彻底水解,产生多肽和氨基酸,多肽和酶与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因此不能检测蛋清蛋白是否彻底被水解,D错误。故选B。
15.下列几则广告语中有几条存在科学性错误
①某纯天然谷物食品不含任何糖类,糖尿病患者可大量食用
②某饮料含有多种无机盐,能有效补充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
③某营养品含有人体所需的21种必需氨基酸
④某口服液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
A. 4条 B. 3条 C. 2条 D. 1条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糖类的分类和分布、无机盐的功能、氨基酸的分类和分类依据、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综合性考查,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①谷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多糖,①错误;
②无机盐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②错误;
③21种氨基酸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的必需氨基酸有8种,③错误;
④钙不是微量元素,属于大量元素,④错误。故选A。
16.如图表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各项中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
A. Ⅰ多糖、Ⅱ麦芽糖、Ⅲ淀粉
B. Ⅰ核糖核酸、Ⅱ核糖核苷酸、Ⅲ脱氧核苷酸
C. Ⅰ原核生物、Ⅱ蓝藻、Ⅲ细菌
D. Ⅰ脂质、Ⅱ雄性激素、Ⅲ固醇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和题图知,本题是对于生物学相关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考查,先分析模型图理解三者间的关系,然后根据每一选项的概念判断是否符合模型图;据图分析,图形的含义是Ⅱ和Ⅲ属于Ⅰ,Ⅱ和Ⅲ没有交集。
【详解】A.细胞中的糖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它们是并列关系,多糖不包括单糖和二糖,A错误;
B.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与核糖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B错误;
C.原核生物包括蓝藻和细菌。蓝藻和细菌是并列关系,C正确;
D.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固醇和雄性激素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概念图及有关物质间的关系,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先由图理清从属关系,然后认真分析有关物质间的关系。
17.下列生理过程中,没有发生细胞之间信息交流的是
A.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连接并交换物质
B. 红细胞放在0. 09% NaCl溶液中吸水膨胀甚至破裂
C. 同种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
D. 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靶细胞后与受体结合
【答案】B
【解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三种方式:细胞膜的直接接触,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通过体液运输,如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靶细胞发挥作用;细胞间形成通道,如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的方式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属于细胞的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A不符合题意;
B、红细胞放在0.09%NaCl溶液中吸水膨胀甚至破裂,没有体现细胞信息交流,体现的是细胞的渗透吸水,B符合题意;
C、精子和卵细胞直接接触完成受精作用,体现了细胞膜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C不符合题意;
D、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下列相关实验与科学方法对应错误的是
A. 分离细胞中的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B.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显微观察法
C. 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同位素标记法
D.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概念模型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于高中生物课本上的有些科学家的实验与其科学方法的考查,回忆不同的科学家的实验过程与方法,注意不能将实验方法相互混淆,据此答题。
【详解】A、分离细胞中的细胞器用差速离心法,A正确;
B、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利用显微观察法,B正确;
C、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利用同位素标记法,C正确;
D、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利用物理模型构建法,D错误。故选D。
19.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 所有的生物都具有核糖体
C. 溶酶体为单层膜的细胞器 D. 叶肉细胞不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溶酶体的功能,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点,细胞分化的实质,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原核生物不具有线粒体,需氧原核生物在细胞质中进行有氧呼吸,错误;
B、病毒中没有核糖体,错误;
C、溶酶体是有单层膜包裹的细胞器,内中有多种水解酶,正确;
D、叶绿体光反应产生的能量被暗反应利用,叶肉细胞需要进行呼吸作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错误。故选C。
【点睛】考查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功能及分布,需要考生识记。
20.如下图是某细胞在进行某生命活动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该过程中最可能合成( )
A. 血红蛋白 B. 抗体 C. 过氧化氢酶 D. 维生素D
【答案】B
【解析】考点是细胞器的分工协作,主要是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涉及该过程中膜结构之间的的类型和分泌蛋白的概念,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据图可知,该生命活动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等结构参与,活动后内质网的面积减小、细胞膜的面积增大、高尔基体面积基本上不变,涉及了膜结构之间结构联系和功能上的分工协作,因此该生命活动是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是分泌蛋白,A错误.
抗体是分泌蛋白,B正确.
过氧化氢酶在细胞内催化新陈代谢,是胞内蛋白,C错误.
维生素D 是脂质,D错误.
【点睛】分泌蛋白是细胞内合成的,排到细胞外发挥作用的蛋白质。
易错点: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
21.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不具有生物膜
B. 叶绿体的膜、内质网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C. 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细胞器分隔开,保证各种化学反应高效有序进行
D. 囊泡可以联系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实现彼此间膜的转化
【答案】C
【解析】生物膜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生物膜系统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效率。
【详解】A、原核细胞中的细胞膜属于生物膜,A错误;
B、小肠黏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B错误;
C、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细胞器分隔开,保证各种化学反应高效有序进行,C正确;
D、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通过囊泡与内质网之间进行膜的转化,D错误。故选C。
22.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中心
B. 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有关
C. 蛋白质、核酸都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D. 细胞核功能的实现与染色质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A错误;
B、原核细胞没有核仁,但是有核糖体,B错误;
C、核酸中的DNA不能通过核孔,C错误;
D、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为D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因此细胞核功能的实现与染色质密切相关,D正确。故选D。
23.下列有关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是该实验的最佳材料
B.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细胞核清晰可见
C. 质壁分离后,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细胞液
D. 用低倍镜观察到图像后,需换用高倍镜仔细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A
【解析】考点是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考查对实验选材、显微镜的使用和实验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
【详解】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细胞中有原生质层,液泡中有色素,是该实验的最佳材料,A正确.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液泡几乎占据了整个细胞的空间,细胞核不容易观察到,B错误.
质壁分离后,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外界溶液,C错误.
用低倍镜观察就可以清楚观察质壁分离现象,不需换用高倍镜,D错误.
【点睛】观察质壁分离,有大液泡才有原生质层,才有质壁分离;还要有用明显的标志物,紫色洋葱具备这两个特点。
液泡膜和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内部的色素不会出来,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外界溶液能通过。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化在低倍镜下就可以看清。
24.下列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欧文顿通过对细胞膜成分的分析证明了细胞膜上含有脂质
B. 人红细胞的脂质展成单层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膜中的磷脂排列为两层
C. 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构成的假说
D.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三层结构模型,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详解】A、最初欧文顿通过观察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进而推断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膜结构中只有一层细胞膜,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是红细胞表面积2倍,说明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构成,并把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C错误;
D、利用荧光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的探索历程、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流动镶嵌模型与三层结构的不同点,对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了解和对流动镶嵌模型与三层结构的不同点的比较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5.如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甲、乙是构成丙的主要物质,①→⑤为相应的细胞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甲表示蛋白质,乙表示磷脂和DNA等
B. ①中为线粒体,②为叶绿体
C. 图中④为单层膜结构的内质网
D. 图中①→⑤都是含有磷元素的细胞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光合作用①场所是叶绿体,动力工厂②是线粒体,蛋白质的运输通道③是内质网,植物细胞壁的形成④是高尔基体,植物渗透吸水⑤是液泡。甲由C、H、O、N组成且是构成膜的成分,所以甲是蛋白质;乙是由C、H、O、N、P组成且是构成膜的成分,所以乙是磷脂分子。
【详解】A、分析题图可以知道,甲由C、H、O、N组成,乙的组成元素是C、H、O、N、P,二者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因此甲是蛋白质,乙是磷脂,A错误;
B、由上分析可知,①为叶绿体,②为线粒体,B错误;
C、图中④为单层膜结构的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形成有关,C错误;
D、图中①-⑤都具有生物膜,都含有磷脂,因此都含有磷元素,D正确。故选D。
26.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的碘浓度比血浆中的高20〜25倍,维持细胞内外碘浓度差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
A. 转运蛋白 B. 磷脂 C. 糖蛋白 D. 糖类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的浓度比血液中高20~25倍,说明甲状腺细胞吸收碘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是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是从高浓度向低度的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详解】由题意知,血浆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故选A。
27.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脂双层)对多种物质的通
透性,结果如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是简单扩散
B. H20在通过生物膜时速率高于通过人工膜
C. K+、Na+、Cl-通过生物膜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
D. 对K+、Na+、Cl-的通透性不同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对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进行比较,人工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相同,而生物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且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且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
【详解】A、据图分析,甘油通过生物膜和人工膜的通透性相同,说明其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为自由扩散,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H20在通过生物膜时的速率高于通过人工膜,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它们的运输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D错误。故选D。
28.如图甲、乙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转运(每种转运的方向由箭头表明,黑点的数量代表每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B. a物质可能是水,b物质可能是甘油
C. a物质可能是胆固醇,b物质可能是氧气
D. a物质可能是葡萄糖,b物质可能是氨基酸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表示的是自由扩散,乙图表示的是主动运输。氧气、水、甘油、胆固醇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葡萄糖、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转运方式的理解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29.H+-ATPase是一种位于某植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转运H+进入保卫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保卫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外
B. H+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膜进入保卫细胞
C. H+-ATPase同时具有催化和转运作用
D. 若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保卫细胞内的pH将下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H+-ATPase是一种位于某植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其可以将氢离子运进保卫细胞,且消耗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则保卫细胞内的氢离子高于细胞外;该载体蛋白还具有酶的催化作用,可以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供给氢离子的跨膜运输等生命活动。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保卫细胞内的氢离子高于细胞外,则保卫细胞内的pH低于细胞外,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H+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透过细胞膜进入保卫细胞,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H+-ATPase不仅可以转运氢离子,还具有催化ATP水解的功能,C正确;
D、若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氢离子主动运输进入保卫细胞将受阻,因此保卫细胞内的pH将升高,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能够通过载体蛋白、能量等条件判断氢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同时注意该载体蛋白还具有催化ATP水解的功能。
30.用磷脂双分子层将某种不容易进入细胞的药物包裹成小球,通过小球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进入细胞的方式最可能是
A. 固醇,自由扩散 B. 性激素,协助扩散
C. 蛋白质,主动运输 D. 蛋白质,胞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该药物不容易进入细胞,因此它应该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固醇、性激素都属于脂质,很容易通过磷脂双分子层,所以该药物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进入细胞方式是胞吞,故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相关知识。物质跨膜运输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方式。分析跨膜运输的方式主要应从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入手,尤其从载体蛋白和能量两方面考虑。
3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最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①取3支试管,编号,各注入2 mL淀粉溶液;另取3支试管,编号,各自注入1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②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试管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 min ③向各试管中滴一滴碘液 ④将6支试管分成三组,每组各有一份淀粉溶液和一份淀粉酶溶液,分别放在60 ℃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 ⑤观察实验现象
A. ①②④③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③④②⑤ D. ①④②③⑤
【答案】D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详解】要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就要以温度为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即设计的实验应该是除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要相同;其次,还要注意实验步骤的设置:试管编号→加入等量淀粉糊→加入等量淀粉酶→不同温度下水浴相同时间→滴加碘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因此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①取3支试管,编号注入2mL淀粉液;另取3支试管,编号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④将6支试管分成三组,每组各有一份淀粉液和一份淀粉酶溶液,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②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液试管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③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液→⑤观察实验现象,ABC错误;D正确。故选D。
32.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等。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B. 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C. 若在A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
D. 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减慢
【答案】A
【解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大.高温使酶永久失活,而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适宜温度下活性会恢复。
(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过酸或过碱会使酶永久失活。
(3)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4)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详解】A、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所以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A正确;
B、曲线BC段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催化速率不变,所以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
C、本实验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若再提高温度,酶活性会下降,则反应速率降低,C错误;
D、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催化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所以B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会加快,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考查曲线图的分析,能准确判断同一条曲线中不同段或不同点的影响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33.下图表示生物体内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TP分子水解时,图中所示的化学键③④最易断裂
B. 图中酶1和酶2的化学本质相同,但是二者的种类不同
C.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反应相联系
D. ATP与ADP间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只发生在真核细胞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形可知,ATP分子水解时,图中所示的化学键④最易断裂,提供能量,A错误;图中酶1和酶2的化学本质相同都是蛋白质,但是二者的种类不同,B正确;细胞中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反应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反应相联系,C错误;ATP与ADP间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发生在一切细胞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ATP合成与水解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4.人体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过程中,关于[H]的来源和用途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C6H12O2C3H4O3(丙酮酸)+4[H]+能量(少)
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反应方程式:2C3H4O3+6H2O6CO2+20[H]+能量(少)
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反应方程式:24[H]+6O212H2O+能量(多)
2、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C6H12O2C3H4O3(丙酮酸)+4[H]+能量(少)
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2C3H4O3(丙酮酸)+4[H] 2C2H5OH+2CO2+能量(少)或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 +能量(少)
【详解】由分析中有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可知,有氧呼吸过程中,[H]来源于葡萄糖和水,用于生成水,A错误,B正确;由分析中无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可知,无氧呼吸过程中,[H]来源于葡萄糖,用于生成酒精或乳酸,C、D错误。故选B。
35. 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2和H2O
B. 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
C. 丙试管内有大量的ATP产生
D. 丙试管中无CO2产生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上清液含的是细胞质基质,能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加入试管甲中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故A错误。
乙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不会发生反应,故B正确。
丙中含的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但因为是无氧条件所以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ATP较少,故C错误。
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D错误。
36.一瓶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氧浓度为a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B. 氧浓度为b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0.6 mol
C. 氧浓度为c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50%用于酒精发酵
D. 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A.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和产生的酒精的量相等,只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氧气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量为0.7mol,产生的二氧化碳应为0.7mol,则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1.3-0.7=0.6mol,B正确;
C.氧气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量为0.6mol,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应为0.6mol,消耗的葡萄糖为0.3mol,则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5-0.6=0.9mol,消耗的葡萄糖量为0.15mol,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2倍,即消耗的葡萄糖有2/3用于酒精发酵,C错误;
D.氧气浓度为d时,无酒精产生,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37.如图中①代表新鲜菠菜叶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结果示意图,则下图②
所示结果最有可能来自于
A. 清水培养的水仙叶片
B. 盆栽的天竺葵的叶片
C. 大蒜发芽长出的绿叶
D. 秋冬季节的银杏落叶
【答案】D
【解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据图①分析,由下而上的色素依次为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黄素(黄色)、胡萝卜素(橙黄色),②图中无叶绿素,只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详解】ABC、清水培养的水仙叶片、盆栽的天竺葵的叶片、大蒜发芽长出的绿叶都具备上述四种色素,与②图不吻合,ABC错误;
D、秋冬季节的银杏落叶中叶黄素、胡萝卜素含量高,在低温条件下叶绿素已分解,与②图吻合,D正确。故选D。
【点睛】注意: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叶片中各种光合色素含量正常,当植物进入秋冬季节,因温度降低,叶绿素为不断分解,叶片叶绿素含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性质稳定,含量不变。
38.图是利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图中A物质和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是 ( )
A. 1:2 B. 8:9 C. 2:1 D. 9:8
【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中生成的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参与反应的水,所以A为O2、B为18O2,则A物质和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是8∶9。故选B。
39.下图中的a、b、c、d为植物细胞内物质转化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b、d过程都有热能的释放
B. b、d过程在人体细胞中也可进行
C. a、c、d过程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
D. 在光照充足等适宜条件下,a、c强于b、d
【答案】C
【解析】1、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暗反应,b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c表示光反应,d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详解】A、根据图中的物质变化可知,b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d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热能的释放,A正确;
B、人体细胞主要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即会发生图中的b、d过程,B正确;
C、a过程表示暗反应,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错误;
D、在光照充足,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所以a、c强于b、d,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明确图中字母表示的生理过程,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40.下图的纵坐标表示某种植物气体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变化,且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代表O2吸收量,可以判断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若A代表CO2释放量,E点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CO2浓度
C. 若A代表CO2释放量,若提高大气中CO2浓度,E点不移动
D. 若A代表O2吸收量,图示曲线是环境温度为25℃时测定的,当环境温度上升至30℃,B点下移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坐标曲线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详解】若A代表O2吸收量,则随光照强度的增大,从外界吸收的O2量逐渐减少,说明光合作用生成的O2被有氧呼吸所利用,所以光合作用是从O2吸收量减少开始的,即在D点之前光合作用已经进行,A错误;若A代表CO2释放量,则E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所对应的最小光照强度),因此E点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而可能是CO2浓度,若提高大气中CO2浓度,E点将向右下方移动,B正确,C错误;已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若A代表O2吸收量,图示曲线是环境温度为25℃时测定的,当环境温度上升至30℃时,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B点则上移,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本过程,明确光照强度为零时的纵坐标表示呼吸速率,光照强度大于零时的纵坐标表示净光合速率。在此基础上,分析题图曲线的变化趋势,从中把握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进而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易错提示:理清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三者的关系,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二、非选择题
41.生物大分子是由多个单体连接形成的多聚体。下图是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的单体是葡萄糖,则其在植物细胞中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是____________,在人体细胞中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中的生物大分子是蛋白质,则由单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细胞中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说明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该特点直接由________________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
(3)若图中的单体中含有碱基T,则其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是________;在细胞中,该生物大分子与________结合形成染色质。
【答案】纤维素和淀粉 糖原 核糖体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 DNA 蛋白质
【解析】1、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千变万化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使DNA分子具有多样性,每个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是特定的,这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及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有关,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
【详解】(1)若图中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则对应的生物大分子为多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则其在植物细胞中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在人体细胞中的多糖是糖原。
(2)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该特点直接由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
(3)若图中的单体中含有碱基T,则其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是DNA;在细胞中,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
【点睛】本题以“细胞利用基本单位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生物大分子的种类及其化学组成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以此为切入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
42.下图是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__________(填序号),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序号)
(2)结构⑥是细胞进行________的主要场所,结构⑦
是液泡,含有的液体是________。结构①是细胞壁,如果是植物细胞,其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________。
(3)从图中②结构上提取了某物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将该物质水解后,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该物质是__________。
【答案】 ⑤⑥ ④⑥ 有氧呼吸 细胞液 纤维素和果胶 糖蛋白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酵母菌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结构①~⑧依次表示细胞壁、细胞膜、内质网、核糖体、细胞核、线粒体、液泡、细胞质基质。
【详解】(1)图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⑤细胞核、⑥线粒体,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④核糖体、⑥线粒体。
(2)结构⑥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结构⑦是液泡,含有的液体是细胞液。结构①是细胞壁,如果是植物细胞,其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3)从图中②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物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说明其含蛋白质;将该物质水解后,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其含还原糖,故该物质是糖蛋白。
【点睛】本题结合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像,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答题。
43.图甲是渗透作用装置图,A、B 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图乙是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图示为渗透平衡状态,此时A、B 的浓度大小关系是A______B(填>、=或<),半透膜两侧______(填“有”或“没有”)水分子移动。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相当于图中半透膜。
(2)图乙中B 代表_________________,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人血浆中葡萄糖和K+进入红细胞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3)荆门本地的常规水稻种植到盐碱地中常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A>B 有 原生质层 磷脂双分子层 d、a 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造成细胞失水
【解析】1、据图甲分析,渗透装作用是指水分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现象;漏斗内液面上升,则漏斗内溶液(A)浓度大于漏斗外溶液(B)。
2、分析图甲,A表示蛋白质,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D表示糖蛋白(位于膜外)。a和e的物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主动运输,其中a表示运进细胞,e表示运出细胞;b的物质运输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c是通过离子通道由膜外运向膜内,d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由膜外运向膜内。
【详解】(1)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Δh越大;蔗糖是不能穿过半透膜是分子,图中由于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因此烧杯中的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使漏斗内液面升高,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Δh,此时A和B浓度大小关系为A>B。据以上分析半透膜两侧有水分子移动,成熟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层相当于该装置中的半透膜。
(2)据分析可知图乙中B代表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葡萄糖进入人的红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K+进入人的红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葡萄糖、K+进入红细胞的方式分别是:d、a。
(3)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造成细胞失水,植物会出现萎蔫现象。所以荆门本地的常规水稻种植到盐碱地中常出现萎蔫现象。
【点睛】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44.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与酶有关的实验,将两支装有等量H2O2溶液的试管密封于装置甲、乙内,其中甲的滴管内有少量的肝脏研磨液,乙的滴管内有等量的 FeCl3溶液。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H2O2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水解,其作用机理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分析实验装置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催化作用具有________的特点。曲线图是向甲装置的试管中滴入肝脏研磨液后,移液管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请在图中绘出向乙装置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FeCl3溶液后,移液管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利用上述装置和试剂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催化剂的种类 单位时间内H2O2
产生气泡的数量(或H2O2产生气泡的速率;或移液管液面高度) 高效性 不能 温度升高会引起H2O2分解,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该实验题的自变量为催化剂的种类,因变量为漏斗中液面的上升高度。实验的原理为H2O2被催化剂催化分解,产生气泡使瓶中的压强增大,使瓶中的液体进入移液管中,让移液管的液面升高。移液管中液面升高的距离代表了H2O2产生气泡的多少,即H2O2的分解量。
【详解】(1)H2O2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水解,作为催化剂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由图示可见,两组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滴管中催化剂的种类,因变量反应在液面上升的距离,即H2O2产生气泡的速率(单位时间内H2O2产生气泡的数量);根据对比的催化剂的种类可以发现,H2O2酶和Fe3+这种无机催化剂相比较,体现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Fe3+作为无机催化剂,催化效率没有酶高,因此酶促反应速率较低,但酶促反应的平衡点不会被改变,最终生成的气泡量相同,因此液面高度相同,只是到达最高点的时间较晚,曲线图下图所示:
。
(3)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需要对酶和底物进行不同温度下的保温处理,而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容易对该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点睛】该题的难点在于根据实验步骤和装置,推测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自变量与因变量。其中自变量是指人为改变的量,因变量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该实验中左右两组装置的人为改变的量为催化剂的种类,以此为突破是该题的重点和难点。
45.图1表示利用高粱和小麦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强度下进行的有关实验;图2表示小麦在最适宜的光照强度、CO2浓度等条件下测得的温度与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关系曲线;图3是某绿色植物细胞内生命活动示意图,其中1、2、3、4、5表示生理过程,A、B、C、D表示生命活动产生的物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图中的数据取整数)
(1)从图1中可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将长势相同的高粱和小麦幼苗共同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21%的O2体积浓度环境,一段时间后,________幼苗先死亡。
(2)如图2所示小麦在30℃条件下光照12小时,20℃条件下黑暗8小时,有机物(葡萄糖)的积累量为____________mg。
(3)图3中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A表示______,写出有氧呼吸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O2浓度、O2浓度、植物种类 小麦 30mg 3和4 丙酮酸
【解析】分析图1:随着横轴所示的CO2体积浓度的增加,高梁和小麦的光合速率均表现为先逐渐增加而后达到饱和点;高梁的光合速率高于小麦;小麦的光合速率在不同的O2浓度下有所不同。分析图2:虚线表示CO2的产生量,且均在横坐标以下,因此虚线为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实线超过40℃之后表现出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3表示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过程图解,回顾相关过程,认真分析图中字母和数字的含义即可作答。
【详解】(1)图1显示:在一定CO2体积浓度的范围内,高梁和小麦的光合速率均随着CO2体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浓度范围,高梁和小麦的光合速率均不再随着CO2体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高梁的光合速率高于小麦,小麦的光合速率在不同O2浓度下也有所不同,因此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CO2浓度、O2浓度、植物种类。如果将长势相同的高梁和小麦幼苗共同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21%的O2体积浓度环境,则在此环境条件下,高梁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小麦,且高梁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最低CO2浓度比小麦的低,所以一段时间后,当透明密闭装置中的CO2体积浓度降到很低时,小麦幼苗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先死亡。
(2)图2小麦在30℃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为5mg/单位面积·h,20℃条件下的呼吸速率为2mg/单位面积·h,因此小麦在30℃条件下光照12小时、20℃条件下黑暗8小时,CO2的净吸收量=5×12-2×8=44mg,有机物(葡萄糖)的积累量为44×180÷(6×44)=30mg。
(3
)分析图3可知:1为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2为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3为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4为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反应阶段;5为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阶段;可见,图丙中发生在生物膜上的生理过程有3和4。A表示丙酮酸。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
【点睛】本题采用题文与题图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在分析图2时,其关键在于明辨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虚线表示呼吸速率,而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