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50 K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广西来宾实验高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刺激效应器就不会作出反应
B.单细胞原生动物对刺激也能发生反应,这种反应属于反射
C.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D.最简单的完整的反射活动依靠一个神经元就可完成
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该病毒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
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干扰素消灭
3.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
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血浆蛋白
5.医生给一位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移植了一个健康的肾脏,尽管医生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几周以后,这个移植的肾脏仍然坏死了,这是人体免疫反应造成的,在这个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属于( )
A.病原体 B.吞噬体 C.抗原 D.抗体
6.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两株胚芽鞘将弯向同一方向的是( )
A. B. C. D.
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8.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捕食
9.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 )
①青香蕉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 ②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疯长
③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逐渐变得硬挺 ④松树宝塔状的树形.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
10.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1.在农业生产上,移栽棉花的产量比非移栽棉花的产量高许多,通过比较发现移栽棉花的根系发达,其侧根比非移栽棉花的侧根多且密,这是因为在移栽过程中( )
A.促进侧根细胞的分裂
B.促进侧根产生生长素
C.抑制侧根生长素的产生
D.破坏了根的顶端优势,促进了侧根的生长
12.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a和b B.b和a C.b和c D.c和b
13.下列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乙烯 B.吲哚乙酸 C.吲哚丁酸 D.2,4﹣D
14.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
①培育无籽番茄②培育无籽西瓜③果树整枝修剪④带芽的枝条扦插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⑥种植水稻的水田排水晒田.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④
15.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2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用图1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低,但具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B.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C.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均可以合成乙烯,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D.脱落酸能够通过调控细胞基因组的表达,促进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1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植物向光生长现象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促进植物生长
D.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18.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层,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19.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 B.物种丰富度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20.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5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5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80只 B.大于80只 C.小于150只 D.大于150只
21.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22.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某湖泊每立方米水中鲫鱼的数量
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23.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24.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 )
A.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
B.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
C.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
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25.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图乙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③→②→①
26.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27.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的关系是( )
A.
此图,b表示青霉菌 B.
此图,a表示青霉菌
C.
此图,a表示青霉菌 D.
此图,b表示青霉菌
28.用不同药物作用于某种突触,能阻断信息传递的是( )
A.刺激神经递质的合成 B.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C.降低神经递质水解酶的活性 D.与神经递质受体的结合
29.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一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54
2.81
3.67
2.94
1.65
0.03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B.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30.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若种群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如图所示为某种免疫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该过程为 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第 道防线.
(2)试写出c细胞和d细胞在其他免疫中的作用:c细胞 、d细胞 .
(3)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 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 .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猫叫综合征 D.抗维生素D佝偻病
(4)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激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的调节方式有 .
32.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O﹣<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则⑤(代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小腿上肌肉)称为 ,③称为 .
(2)图甲中刺激a点,由于Na+ (填“内”或“外”)流,使得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出现电位变化,从而产生兴奋.若刺激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 (用字母表示).
(3)图乙中④处的液体为 .突触小泡再与⑤融合经 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 ] .
(4)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可以与下一个神经元的 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神经冲动在⑥上的信号变化为 .
33.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
(1)甲图中,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 .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c点生长素浓度对于芽来说是
(选填“高”或“低”)浓度.
(2)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 引起的,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3)图丙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影响,请据图分析回答:
图中代表单子叶植物的曲线是 (填序号).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 .对于同一种植物来说,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依次增强的是 .
34.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曲线是 (A或B),呈 型.
(2)曲线A中食物最可能成为种群限制因素是在 段,若横坐标时间以天计,环境阻力增大是迁入第 天后开始的.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增长率为 ,之后不再增多的原因是 .
(3)若A项曲线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 点之前进行,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可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
35.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1所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2A、B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调查鱼的种群密度一般采取 法
(2)在环境条件不被破环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在t1~t2之间,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选填大于,小于,等于)
(3)在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 型.
(4)下图3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3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A.110只 B.220只 C.330只 D.440只.
2016-2017学年广西来宾实验高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刺激效应器就不会作出反应
B.单细胞原生动物对刺激也能发生反应,这种反应属于反射
C.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D.最简单的完整的反射活动依靠一个神经元就可完成
【考点】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到的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只有在完整的时候,反射才能完成.
【解答】解:A、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刺激效应器也会作出反应,但不能叫反射,A错误;
B、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能发生反射活动,B错误;
C、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C正确;
D、最简单的完整的反射活动依靠2个神经元就可完成,如膝跳反射,D错误.
故选:C.
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该病毒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
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干扰素消灭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该病毒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发生的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增强细胞免疫.
【解答】解:A、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而不是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A错误;
B、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而不是抗体接触靶细胞,B错误;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使病毒暴露到体液中,最终被体液中的抗体消灭,C正确;
D、病毒最终被抗体消灭,D错误.
故选:C.
3.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体液免疫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和处理抗原;②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过程;④表示二次免疫应答过程;⑤表示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据此答题.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⑤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外液中,B错误;
C、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
D、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器官,切除胸腺后机体无法形成T细胞,但仍保留有少量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形成的体液免疫过程,D错误.
故选:A.
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血浆蛋白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5.医生给一位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移植了一个健康的肾脏,尽管医生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几周以后,这个移植的肾脏仍然坏死了,这是人体免疫反应造成的,在这个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属于( )
A.病原体 B.吞噬体 C.抗原 D.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2、抗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解答】解:在抗感染免疫中,能使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是抗原.在移植免疫中,异体组织属于抗原.移植的肾脏对于病人来说属于异体器官,属于抗原,病人的免疫系统会识别、破坏和排斥它,最终使它坏死.
故选:C.
6.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两株胚芽鞘将弯向同一方向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的生长具有相关性: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因此尖端是感光部位,胚芽鞘的下部是作用部位.
【解答】解:A、左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右侧胚芽鞘直立生长生长,A错误;
B、两株胚芽鞘都弯向右侧生长,B正确;
C、左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右侧的直立生长,C错误;
D、左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右侧的不生长,D错误.
故选:B.
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
【解答】解:A、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
B、成熟茎韧皮部的筛管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正确;
C、幼嫩的植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错误;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8.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捕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2)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叫做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
(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解答】解:(1)大小鲈鱼是同种生物,而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属于种内斗争;
(2)蚜虫与草属于寄生关系;
(3)蝗虫和草属于捕食关系.
故选:C.
9.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 )
①青香蕉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 ②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疯长
③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逐渐变得硬挺 ④松树宝塔状的树形.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①、熟苹果能产生乙烯,促进青香蕉提早成熟,故①正确;
②、水稻感染了赤霉菌,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能促进水稻茎叶的生长,故②正确;
③、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因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渗透吸水使青菜逐渐变得硬挺,所以与激素作用无关,故③错误;
④、松树宝塔状的树形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顶端优势体现,故④正确.
故选:D
10.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
D、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D.
11.在农业生产上,移栽棉花的产量比非移栽棉花的产量高许多,通过比较发现移栽棉花的根系发达,其侧根比非移栽棉花的侧根多且密,这是因为在移栽过程中( )
A.促进侧根细胞的分裂
B.促进侧根产生生长素
C.抑制侧根生长素的产生
D.破坏了根的顶端优势,促进了侧根的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顶端优势体现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芽的生长,高浓度抑制芽的生长.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高由于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抑制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本题是一个延展题,移栽会破坏棉花的根尖,题干的信息是移栽棉花的侧根多且密,这和茎的顶端优势相似.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非移栽棉花的主根没有被破坏,产生较多生长素,生长素运输到侧根,导致侧根的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侧根的生长;移栽的棉花,主根被破坏,即破坏了根的顶端优势,促进侧根的生长,故侧根多且密.
A、促进了侧根细胞的伸长而不是分裂,A错误;
B、降低了侧根处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了侧根的生长,B错误;
C、侧根生长素正常产生,并促进侧根的生长,C错误;
D、破坏了主根的顶端优势,降低了侧根处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了侧根的生长,D正确.
故选:D.
12.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a和b B.b和a C.b和c D.c和b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如图中所示,a点和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都是起促进作用的,而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不同,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侧芽抑制生长.因此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b和c.
故选C.
13.下列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乙烯 B.吲哚乙酸 C.吲哚丁酸 D.2,4﹣D
【考点】植物激素的概念.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设置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解答】解:A、乙烯是植物激素,A错误;
B、吲哚乙酸是生长素,是植物激素,B错误;
C、吲哚丁酸也是植物体内产生的植物激素,C错误;
D、2,4D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体产生的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叫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D正确.
故选:D.
14.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
①培育无籽番茄②培育无籽西瓜③果树整枝修剪④带芽的枝条扦插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⑥种植水稻的水田排水晒田.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④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1、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
(4)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2、细胞呼吸能分解有机物,释放大量的能量,因此中耕松土能保证根部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提供大量的能量,从而促进根部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等营养物质.
【解答】解:①培育无籽番茄的原理是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与植物激素有关;
②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原理是多倍体育种,与植物激素无关;
③果树整枝修剪是消除顶端优势,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
④带芽的枝条扦插的原因是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与植物激素有关;
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是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与植物激素无关;
⑥种植水稻的水田排水晒田是为了促进根的呼吸作用,与植物激素无关.
故选:C.
15.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2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用图1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胚芽鞘弯曲程度越大,α越小.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欲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应设计空白对照组.
图2中横坐标以上的部分代表促进作用,横坐标上的点代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横坐标以下部分(C点以后)代表抑制作用.
【解答】解:A、图1实验缺少空白对照,不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A错误;
B、根据图2可知生长素浓度不同时,促进程度可能相同,形成相同的α,B正确;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抑制胚芽鞘生长,而右侧又不含生长素,所以胚芽鞘不弯曲,C错误;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促进作用最强,α具有最小值,D错误.
D、故选:B.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低,但具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B.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C.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均可以合成乙烯,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D.脱落酸能够通过调控细胞基因组的表达,促进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合成部位是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如根尖.
【解答】解:A、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低,具有高效的调节作用,A错误;
B、植物的向光性现象,无论向光侧还是背光侧生长素都是促进生长的,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B错误;
C、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均可以合成乙烯,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空内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脱落酸能够通过调控细胞的基因组的表达,促进果实衰老和脱落,D正确.
故选:D.
1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植物向光生长现象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促进植物生长
D.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
2、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向光侧分不少,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向光侧生长慢,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4、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
【解答】解:A、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缺乏氧气,有氧呼吸被抑制,提供给主动运输的能量减少,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A正确;
B、植物向光生长不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因背光侧和向光侧均为促进作用,B错误;
C、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C错误;
D、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D错误.
故选:A.
18.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层,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生物群落中,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称为水平结构.
【解答】解: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从题干可看出,树林里多数鸟类生活在树冠,啄木鸟生活在中层,环颈雉生活在底层,为动物的分层现象,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选:C.
19.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 B.物种丰富度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
【解答】解:A、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A错误;
B、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是群落的特征,B正确;
C、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C错误;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错误.
故选:B.
20.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5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5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80只 B.大于80只 C.小于150只 D.大于150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45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5只;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5:15,N=150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150只.
故选:C.
21.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分析曲线图,在t1﹣t3时种群的增长率增加,在t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t3﹣t5时种群增长率减少,t5时种群增长率为0,为S型曲线的增长率.
【解答】解:A、从图中可看成t1﹣t4时种群增长速率都高于0,种群的年龄结构都应是增长型,A正确;
B、t4时增长速率接近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到达K值,B错误;
C、最终种群数量稳定趋于“S”曲线,“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不变,C正确;
D、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是t2时,种群数量为,K值应是t4时稳定的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B.
22.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某湖泊每立方米水中鲫鱼的数量
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同时生活着的个体数量或作为其参数的生物量,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解答】解: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出生率的范畴,不属于种群密度,A错误;
B、根据分析,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为种群密度,B正确;
C、杂草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C错误;
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B.
23.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样本数据足够大等.
【解答】解: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最关键是进行随机取样,以使所得数据更加接近准确值,A正确;
B、据A项可知,取样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在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B错误;
C、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
D、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正确.
故选:B.
24.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 )
A.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
B.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
C.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
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荒废农田上的演替.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
故选:B.
25.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图乙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③→②→①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开始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
②.
【解答】解:当刺激还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②;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
故选:A.
26.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低温时,通过体温调节使体温维持恒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但由于低温时散热量大,故产热量也多,低温时出汗少,尿量多.
【解答】解: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散热量增多,通过调节增加产热,故耗氧量增加;同时汗液蒸发减少,使尿量增加,因此抗利尿激素减少;由于体温保持不变,故酶活性不变.
本题选:B
27.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的关系是( )
A.
此图,b表示青霉菌 B.
此图,a表示青霉菌
C.
此图,a表示青霉菌 D.
此图,b表示青霉菌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说明青霉素能够分泌物质杀死细菌,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最后结果是青霉素存活而勘察细菌死亡.
【解答】解:A、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捕食关系,A错误;
B、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共生关系,B错误;
C、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竞争关系,C正确;
D、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寄生关系,D错误.
故选:C.
28.用不同药物作用于某种突触,能阻断信息传递的是( )
A.刺激神经递质的合成 B.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C.降低神经递质水解酶的活性 D.与神经递质受体的结合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易受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兴奋,但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无影响,所以药物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解答】解:A、刺激神经递质的合成,就会刺激突触中兴奋的传递,A错误;
B、若药物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加快突触中兴奋的传递,达不到阻断信息传递的目的,B错误;
C、若药物降低神经递质水解酶的活性,导致神经递质不能及时水解,可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也达不到阻断信息传递的目的,C错误;
D、药物与神经递质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递质无法与受体结合,从而可阻断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D.
29.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一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54
2.81
3.67
2.94
1.65
0.03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B.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解答】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种群增长率一直大于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A错误;
B、从数据看出,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
C、由于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C正确;
D、第7年种群数量最大,种群中种内斗争最激烈,D错误.
故选:C.
30.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若种群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c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会增大,B错误;
C、种群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正确;
D、图中显示的特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除此以外,种群还有空间特征,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如图所示为某种免疫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该过程为 细胞 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第 三 道防线.
(2)试写出c细胞和d细胞在其他免疫中的作用:c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d细胞 裂解靶细胞 .
(3)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 自身免疫 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 A .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猫叫综合征 D.抗维生素D佝偻病
(4)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激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的调节方式有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图为细胞免疫过程,其中a为抗原;b为吞噬细胞,能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c为T细胞;d为效应T细胞;g为靶细胞;h为宿主细胞.
①为吞噬细胞吞噬病菌;②是吞噬细胞将信息呈递给T细胞;③是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④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⑤⑥效应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1)该免疫为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属于保护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图中c细胞是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产生淋巴因子,识别呈递抗原并作用于B细胞,图中d细胞是效应T细胞,作用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心脏病.故选:A.
(4)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激素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故答案为:
(1)细胞 三
(2)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裂解靶细胞
(3)自身免疫 A
(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32.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O﹣<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则⑤(代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小腿上肌肉)称为 效应器 ,③称为 神经中枢 .
(2)图甲中刺激a点,由于Na+ 内 (填“内”或“外”)流,使得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出现电位变化,从而产生兴奋.若刺激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 c和e (用字母表示).
(3)图乙中④处的液体为 组织液 .突触小泡再与⑤融合经 胞吐 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 ② ] 线粒体 .
(4)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可以与下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或树突 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神经冲动在⑥上的信号变化为 化学信号→电信号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图乙中,①表示轴突末梢,②表示线粒体,③表示突触小泡,④表示突触间隙,⑤表示突触前膜,⑥表示突触后膜.A表示突触前神经元,B表示突触后神经元.
【解答】解:(1)据图甲分析,⑤表示效应器,③表示神经中枢.
(2)图甲中刺激a点,由于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若刺激d点,则除d点外,d与c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产生兴奋;d在突触前神经元上,e在突触后神经元上,兴奋可以传递到e点,所以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c和e.
(3)据图乙分析,④表示突触间隙,其中的液体为组织液.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一个耗能过程,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②线粒体.
(4)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可以与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图乙中,⑥表示突触后膜,神经冲动在⑥上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神经中枢
(2)内 c和e
(3)组织液 胞吐 ②线粒体
(4)细胞体或树突 化学信号→电信号
33.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
(1)甲图中,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 10﹣10mol/L .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促进 ,c点生长素浓度对于芽来说是 低 (选填“高”或“低”)浓度.
(2)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 重力 引起的,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促进 .
(3)图丙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影响,请据图分析回答:
图中代表单子叶植物的曲线是 ② (填序号).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 促进 .对于同一种植物来说,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依次增强的是 茎、芽、根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
分析乙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
图丙中,图中曲线①在浓度低时促进作用明显,而曲线②在浓度高时促进作用明显,所以代表单子叶作物的是曲线②,代表双子叶杂草的是曲线①.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D左右,此时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对双子叶杂草起抑制作用,但对单子叶作物起促进作用.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根和芽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mol/L、10﹣8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芽的效应是促进.
(2)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a侧生长素可以促进茎的生长.
(3)图丙中曲线①在浓度低时促进作用明显,而曲线②在浓度高时促进作用明显,所以代表单子叶作物的是曲线②,代表双子叶杂草的是曲线①.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时,其对曲线①双子叶植物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不同植物器官、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器官中根的敏感性最强,三者敏感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根、芽、茎.
故答案为:
(1)10﹣10mol/L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促进 低
(2)小于 重力 促进
(3)②促进 茎、芽、根
34.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曲线是 B (A或B),呈 “J” 型.
(2)曲线A中食物最可能成为种群限制因素是在 df 段,若横坐标时间以天计,环境阻力增大是迁入第 3 天后开始的.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增长率为 0 ,之后不再增多的原因是 受食物、空间、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制约 .
(3)若A项曲线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 c 点之前进行,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可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如利用激素、天敌等进行防治) .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B表示J型曲线,曲线A表示S型曲线;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解答】解:(1)图中曲线B表示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曲线,呈“J”型.
(2)df段动物的数量接近K值,此时需要大量食物,所以曲线中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是df段.若横坐标时间以天计,环境阻力增大是迁入第 3天后开始的.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增长率为0,由于之后受食物、空间、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因此之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多.(3)若A项曲线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前进行,可采取生物防治,如利用激素、天敌等进行防治.
故答案为:(1)B“J”
(2)df 3 0 受食物、空间、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制约
(3)c 生物防治(如利用激素、天敌等进行防治)
35.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1所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2A、B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B .调查鱼的种群密度一般采取 标志重捕 法
(2)在环境条件不被破环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环境容纳量(K值) ,在t1~t2之间,种群的出生率 大于 死亡率(选填大于,小于,等于)
(3)在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 稳定 型.
(4)下图3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3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D
A.110只 B.220只 C.330只 D.440只.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t1之前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逐渐增多;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但种群数量还在逐渐增多;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所以图1表示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即B图.调查鱼的种群密度一般采取 标志重捕
法
(2)在环境条件不被破环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在t1~t2之间,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在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不变,说明种群的年龄结构稳定型.
(4)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60=(80+30):30,N=220只,即=220只,所以K值为440只.
故答案为:
(1)B 标志重捕
(2)环境容纳量(K值) 大于
(3)稳定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