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50 KB
  • 2021-10-11 发布

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卷++(解析版)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第二次质检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45分)‎ ‎1.如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出发菌株挑取200个单细胞菌株选出50株选出5株多轮重复筛选.‎ 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 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 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 ‎2.以下各项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不同类型的子代个体 C.YyRr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 D.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出现差异 ‎3.下列各图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图①②表明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的染色体结构变异 B.图③细胞发生的变异可使该生物产生的配子种类增加 C.图④过程中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D.图②③可能属于可遗传变异的同一种类型 ‎4.下列关于培育生物新品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培育三倍体转基因植物可以防止基因污染 B.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多倍体育种得到的新品种结实率较低 ‎5.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2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能共同进化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表现为共同进化 C.非洲野牛与狮之间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等实现共同进化 D.4亿年前光合生物产生了氧气,而氧气也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属于共同进化 ‎7.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Aa基因型的频率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  )‎ A. B. C. D.‎ ‎8.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依次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减少 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稳态维持只与神经和体液调节有关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渗透压明显上升 ‎9.下列是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HIV在人体内环境中不能增殖,但能破坏人体体液免疫过程 B.组织液是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 C.激素在体液的运输下到达各组织细胞内并发挥调节作用 D.内环境成分影响细胞代谢,但细胞代谢不影响内环境成分 ‎10.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的反应可称之为反射 D.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11.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杆菌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蛋白,是毒性最强的天然物质之一,能够抑制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的释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肉毒杆菌中除核糖体外不含其他细胞结构 B.神经毒素蛋白能够促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C.神经毒素蛋白会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 D.乙酰胆碱的合成和分泌离不开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12.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 B.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由于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膜外钠离子大量涌入膜内 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13.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 B.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C.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14.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 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 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 ‎15.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在神经、激素的共同调节作用下完成的 B.甲状腺激素促进糖的氧化,因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起拮抗作用 D.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通过载体并消耗ATP完成的 ‎16.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 C.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b、c ‎17.如图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受损 B.甲状腺被切除 C.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元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18.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神经调节 B.“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是体液调节 C.骨骼肌增加产热的实质是骨骼肌细胞代谢增强 D.图中肾上腺和甲状腺都属于效应器和靶器官 ‎19.研究人员只以某种植物种子饲喂三只年龄、生理状态均相同的同种实验鼠,一个月之后,测定实验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甲状腺激素仅为对照鼠的一半,促甲状腺激素却比对照鼠的多.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过多能促使甲状腺增生 B.该植物种子中可能缺乏碘元素,影响实验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C.实验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对照鼠的少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0.将健康的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按表情况破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被破坏的器官 胸腺 骨髓 骨髓和胸腺 A.乙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 B.甲、丙两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C.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甲组仍不能恢复细胞免疫功能 D.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乙组恢复体液免疫功能 ‎21.如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22.选取长度相同的幼苗,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给予光照,在不同时间测定胚芽鞘伸长的长度,结果如图乙.能正确表示对照组、实验组光照侧和背光侧胚芽鞘伸长长度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23.植物的根冠内能合成一种植物激素,并且能主动地向根尖的伸长区运输;其作用与分生区合成的低浓度的IAA的作用相反,与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有关.若对玉米根冠做以下四种处理,请根据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特点判断四个根尖可能向左弯曲生长的是(  )‎ A.A B.B C.C D.D ‎24.科研人员为探究生长素对根尖生长的影响,以琼脂块和水稻根尖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对根的处理方式 生长状况 ‎1‎ 黑暗 竖直生长 ‎2‎ 单侧光照射 背光弯曲生长 ‎3‎ 黑暗(一侧贴琼脂块)‎ 竖直生长 ‎4‎ 黑暗(一侧贴含10﹣8 mol/L的生长素琼脂块)‎ 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 ‎5‎ 黑暗(一侧贴含10﹣6 mol/L的生长素琼脂块)‎ ‎?‎ A.第2组与第4组说明单侧光照引起根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第3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琼脂块对根尖生长无影响 C.第5组根尖的生长状况应该是“向贴琼脂块对侧生长”‎ D.根尖背光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对根尖生长有抑制作用 ‎25.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图为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图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越冬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B.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 D.各种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26.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若种群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27.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树、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植物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2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D.群落演替总是从地衣阶段走向森林阶段 ‎2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级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30.如图表示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5分)‎ ‎31.某种一年生植物种群中AA占25%、Aa占50%,aa占25%,将这种植物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 ‎(1)将这种植物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该植物形成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  ,与  和  共同构成了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 ‎(2)如图1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2分析.‎ ‎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  .‎ ‎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  .‎ ‎32.图甲表示的是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d处发生的生理过程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在的反射弧至少有  个细胞构成,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电脉冲刺激图甲中a所示的神经纤维,则在b、c处能测到动作电位的是  .此时d处发生了阳离子内流,促进结构2分泌NO,NO作用到结构1内部,使其分泌更多Glu,促使更多阳离子内流,该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2)与支配肱二头肌的神经细胞兴奋相比,在图乙表示的过程中,记录的动作电位波幅增大,该现象的产生可能与  内流有关.‎ ‎(3)若图甲表示的是与记忆有关的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的  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其中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  的建立有关.‎ ‎33.人体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以下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请回答:‎ ‎(1)该图示意了特异性免疫的  过程,细胞A分泌的物质Ⅰ是  .‎ ‎(2)细胞B可由  (填细胞名称)增殖分化形成,在细胞B中对物质Ⅱ加工的细胞器是  ,试写出在物质Ⅱ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用→表示)  .‎ ‎(3)免疫细胞以及  ;共同组成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34.为了探究同一枝条中是离根基部最远处的芽具有生长优势还是离地面最远处的芽具有生长优势,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1)方法步骤:‎ ‎①初春,选择4根长势相似的葡萄一年生枝条,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每一枝条上留取3个茁壮的芽,从离根最远处依次标记为A、B、C.‎ ‎②弯曲并绑扎固定甲、乙、丙、丁4根枝条,分别使A、B、C三个芽留取在枝条上,显示出某种“顶端”的含义;其中甲、乙、丁的姿态如图所示,试在方框内画出丙枝条的姿态并标出A、B、C三个芽的位置.‎ ‎(2)结果预测及结论:‎ 预测l:甲、乙、丙、丁中均为芽发育成的新枝  最长;‎ 结论:离根基部最远处的芽有生长优势.‎ 预测2:甲中的A芽、乙中的C芽、丙中的芽在枝条中发育成的新枝  最长,丁中各芽发育成的新枝一样长.‎ 结论:离地面最远处的芽有生长优势.‎ 预测3:甲中的A芽、乙中的  芽、丙中的A和B芽在各枝条中发育成的新枝都比较长,丁中的A、B、C芽发育成的新枝都一样长.‎ 结论:离地面最远处和离根基部最远处的芽具有同样的生长优势.‎ ‎35.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  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  型曲线.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2)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①  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  (年龄阶段)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②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③实验结果证明:  .‎ ‎ ‎ ‎2016-2017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第二次质检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45分)‎ ‎1.如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出发菌株挑取200个单细胞菌株选出50株选出5株多轮重复筛选.‎ 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 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 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 ‎【考点】诱变育种.‎ ‎【分析】诱变育种:‎ ‎(1)概念:在人为的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 ‎(2)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物处理.‎ ‎(3)原理:人工诱发基因突变.‎ ‎(4)优缺点: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5)实例: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解答】解:A、题图育种过程为诱变育种.因未进行酶活性检测等,故该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不一定符合生产要求,A正确;‎ B、X射线处理等物理因素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变异,B正确;‎ C、题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符合人类特定要求菌株的过程,属于人工定向选择,C正确;‎ D、诱变的突变率高于自发突变率,但不一定每轮诱变都是与高产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 故选:D.‎ ‎ ‎ ‎2.以下各项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不同类型的子代个体 C.YyRr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 D.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出现差异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答】解:A、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杂合体,杂合体不能稳定遗传,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这是由于基因分离,因此不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在受精过程中,B错误;‎ C、YyRr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这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出现差异的原因是突变或环境因素,D错误.‎ 故选:C.‎ ‎ ‎ ‎3.下列各图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图①②表明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的染色体结构变异 B.图③细胞发生的变异可使该生物产生的配子种类增加 C.图④过程中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D.图②③可能属于可遗传变异的同一种类型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图①②分别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和易位,A正确;‎ B、图③可能发生的是基因突变,也可能发生的是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基因突变可使该生物产生的配子种类增加,B正确;‎ C、图④过程中主要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C正确;‎ D、图②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图③为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D.‎ ‎ ‎ ‎4.下列关于培育生物新品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培育三倍体转基因植物可以防止基因污染 B.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多倍体育种得到的新品种结实率较低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基因工程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由于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所以培育三倍体转基因植物可以防止基因污染,A正确;‎ B、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而不是基因突变,B错误;‎ C、单倍体育种获得的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其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 D、多倍体具有的特点是植株个体巨大、合成的代谢产物增多,发育迟缓,结实率较低,D正确.‎ 故选:B.‎ ‎ ‎ ‎5.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2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确;‎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种群1和种群2都发生了进化,D正确.‎ 故选:C.‎ ‎ ‎ ‎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能共同进化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表现为共同进化 C.非洲野牛与狮之间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等实现共同进化 D.4亿年前光合生物产生了氧气,而氧气也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属于共同进化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1、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解答】解:A、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正确;‎ B、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个物种,不属于共同进化,B错误;‎ C、非洲野牛与狮为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等实现共同进化,C正确;‎ D、4亿年前光合生物产生了氧气,而氧气也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属于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B.‎ ‎ ‎ ‎7.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Aa基因型的频率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已知某种群中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Aa基因型的频率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则A的基因频率=20%+×80%=60%,a的基因频率=×80%=40%.‎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频率=60%×60%=36%,Aa的基因型频率=2×60%×40%=48%,aa的基因型频率=40%×40%=16%,其中aa为致死型,因此AA基因型的个体占36%÷(36%+48%)=.‎ 故选:C.‎ ‎ ‎ ‎8.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依次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减少 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稳态维持只与神经和体液调节有关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渗透压明显上升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分析题图:题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①与③可相互渗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①②③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知,题图中的①~③依次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①~③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B、①血浆中无机盐浓度过高即血浆渗透压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使渗透压下降,以维持水分的相对平衡,B错误;‎ 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稳态维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C错误;‎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使组织液回流受阻,导致③组织液增加,渗透压降低,D错误.‎ 故选:A.‎ ‎ ‎ ‎9.下列是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HIV在人体内环境中不能增殖,但能破坏人体体液免疫过程 B.组织液是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 C.激素在体液的运输下到达各组织细胞内并发挥调节作用 D.内环境成分影响细胞代谢,但细胞代谢不影响内环境成分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即组织液是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 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浸浴和生存的环境.因为人体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也都是先排送到细胞外液中,最后排出体外.‎ ‎【解答】解:A、病毒的增殖离不开细胞,HIV在内环境中不能增殖,HIV能破坏T细胞,影响体液免疫过程,A正确;‎ B、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激素在体液运输下可到达各组织细胞,但只能作用于靶细胞,C错误;‎ D、内环境成分能影响细胞代谢,细胞代谢产物也会影响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A.‎ ‎ ‎ ‎10.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的反应可称之为反射 D.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解答】解:A、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因此,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A正确;‎ B、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特化的结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和腺体,B错误;‎ 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发生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C错误;‎ D、低级的反射中枢有的位于脊髓中,有的位于脑干中,而高级反射的活动都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 ‎ ‎11.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杆菌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蛋白,是毒性最强的天然物质之一,能够抑制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的释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肉毒杆菌中除核糖体外不含其他细胞结构 B.神经毒素蛋白能够促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C.神经毒素蛋白会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 D.乙酰胆碱的合成和分泌离不开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肉毒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一种;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2、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部位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糖蛋白识别.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 ‎【解答】解:A、肉毒杆菌中除了核糖体外,还有细胞膜、细胞壁等细胞结构,A错误;‎ B、神经毒素蛋白能够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故能够阻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B错误;‎ C、神经毒素蛋白能阻止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进而阻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C正确;‎ D、乙酰胆碱不属于蛋白质,它的合成不需要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 ‎ ‎12.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 B.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由于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膜外钠离子大量涌入膜内 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解答】解: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为动作电位,此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A正确;‎ B、③与④之间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时钠离子的通道关闭,钾离子外流,B错误;‎ 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C错误;‎ D、a处在兴奋传到后才能释放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A.‎ ‎ ‎ ‎13.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 B.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C.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A、B处为传入神经,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是完好的,A需要做;‎ B、C处是传出神经,刺激C处,效应器有反应,与药物放在B处无关,而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不需要做;‎ C、A处为突触结构,B处为传入神经;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C需要做;‎ 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需要做;‎ 故选:B.‎ ‎ ‎ ‎14.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 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 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题意可知,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即使神经递质作用的时间更长,故使下一个细胞持续兴奋,而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故使下一个细胞保持静息电位.‎ ‎【解答】解: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正确;‎ 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会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 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C错误;‎ 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A.‎ ‎ ‎ ‎15.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在神经、激素的共同调节作用下完成的 B.甲状腺激素促进糖的氧化,因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起拮抗作用 D.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通过载体并消耗ATP完成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激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 ‎【解答】解: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在神经、激素的共同调节作用下完成的,A正确;‎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但没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是胰岛素,B错误;‎ C、胰岛素是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起拮抗作用,C正确;‎ D、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消耗ATP,D正确.‎ 故选:B.‎ ‎ ‎ ‎16.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 C.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b、c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据题意分析,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这两种激素具有拮抗作用,因此d、e为两者之一;又由于其它均为协同作用,由此确定d为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c和d为协同作用,则c为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有升高血糖作用;b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有提高代谢强度作用;a为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作用.‎ ‎【解答】解:A、由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作为突破口,可以分别确定a为生长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A正确;‎ B、a生长激素、b甲状腺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生长激素侧重促进生长,b甲状腺激素侧重促进发育,B正确;‎ C、d胰高血糖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再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C正确;‎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垂体受到影响,甲状腺分泌b甲状腺激素就受影响,D错误.‎ 故选:D.‎ ‎ ‎ ‎17.如图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受损 B.甲状腺被切除 C.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元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由图示信息知:同样进食后,正常鼠的血糖浓度高于基因突变鼠的,两者基本上都可保持在正常水平,说明不是胰岛素引起;进食且运动,正常小鼠血糖能保持相对稳定,但基因突变小鼠血糖低于正常水平,说明血糖得不到很好的补充,可能是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或者是其受体缺乏引起.‎ ‎【解答】解:A、据题分析,当它们进食后,它们的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说明胰岛素分泌正常,则胰岛B细胞也正常,故A错误;‎ B、甲状腺被切除,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与血糖调节能无关,故B错误;‎ C、胰岛素分泌正常,说明血糖能合成肝糖原,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过C错误;‎ D、让基因老鼠运动进食后运动,血糖浓度迅速下降,进而昏迷,说明血糖消耗后得不到及时补充,最可能是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导致胰高血糖素无法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无法升高血糖浓度,故D正确.‎ 故选:D.‎ ‎ ‎ ‎18.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神经调节 B.“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是体液调节 C.骨骼肌增加产热的实质是骨骼肌细胞代谢增强 D.图中肾上腺和甲状腺都属于效应器和靶器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收缩,同时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 ‎【解答】解:A、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肾上腺的分泌,此时肾上腺做了效应器,A正确;‎ B、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进入内环境,随着血液循环,运输至下丘脑,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 C、人体热量的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骨骼肌增加产热的实质是骨骼肌细胞代谢增强,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强,C正确;‎ D、“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中,甲状腺不是效应器,D错误.‎ 故选:D.‎ ‎ ‎ ‎19.研究人员只以某种植物种子饲喂三只年龄、生理状态均相同的同种实验鼠,一个月之后,测定实验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甲状腺激素仅为对照鼠的一半,促甲状腺激素却比对照鼠的多.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过多能促使甲状腺增生 B.该植物种子中可能缺乏碘元素,影响实验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C.实验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对照鼠的少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减弱.‎ ‎【解答】解:A、下丘脑分泌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 B、该植物种子中可能缺乏碘元素,使实验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增加,C正确;‎ C、实验鼠的促甲状腺激素却比对照鼠多说明实验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对照鼠多,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是其对垂体的抑制减弱,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活动增强,D错误.‎ 故选:B.‎ ‎ ‎ ‎20.将健康的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按表情况破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被破坏的器官 胸腺 骨髓 骨髓和胸腺 A.乙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 B.甲、丙两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C.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甲组仍不能恢复细胞免疫功能 D.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乙组恢复体液免疫功能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①体液免疫过程为:‎ a、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b、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c、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②细胞免疫过程为:‎ a、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b、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c、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2)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骨髓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解答】解:A、乙破坏的是骨髓,T细胞和B细胞都无法形成,则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丧失,A错误;‎ B、甲破坏的是胸腺,则B细胞能形成,T细胞无法形成,保留部分体液免疫,B错误;‎ C、甲破坏的是胸腺,输入造血干细胞后,T细胞仍然无法形成,则不能恢复细胞免疫功能,C正确;‎ D、乙组破坏的是骨髓,入造血干细胞后B细胞无法形成,则体液免疫不能恢复,D错误.‎ 故选:C.‎ ‎ ‎ ‎21.如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3、二次免疫的特点:快而强,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 ‎【解答】解:A、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只有①②③,而④⑤⑥⑦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A正确;‎ B、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因为分化而产生差异,B错误;‎ C、图乙中de段斜率大于bc段,C错误;‎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浆细胞,D错误.‎ 故选:A.‎ ‎ ‎ ‎22.选取长度相同的幼苗,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给予光照,在不同时间测定胚芽鞘伸长的长度,结果如图乙.能正确表示对照组、实验组光照侧和背光侧胚芽鞘伸长长度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图: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对照组尖端被不透光帽遮住,不能感光,因此直立生长;实验组给予单侧光,单侧光能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由向光性运向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多,长的快,而向光侧生长素少,长的慢.‎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对照组的胚芽鞘伸长长度应介于实验组向光侧与背光侧之间,即曲线②;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侧,生长慢,对应曲线③;背光侧生长快,对应曲线①.‎ 故选:B.‎ ‎ ‎ ‎23.植物的根冠内能合成一种植物激素,并且能主动地向根尖的伸长区运输;其作用与分生区合成的低浓度的IAA的作用相反,与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有关.若对玉米根冠做以下四种处理,请根据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特点判断四个根尖可能向左弯曲生长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根冠内能分泌的一种激素,能主动地向根尖的伸长区运输,与分生区分泌的低浓度IAA的作用相反,与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有关.因为云母片能阻断激素的运输,所以B图中右侧根冠不能将根冠内分泌的激素上传.由于该激素与分生区分泌的低浓度IAA的作用相反,所以使右侧生长快,因此根尖向左弯曲.‎ 故选:B.‎ ‎ ‎ ‎24.科研人员为探究生长素对根尖生长的影响,以琼脂块和水稻根尖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对根的处理方式 生长状况 ‎1‎ 黑暗 竖直生长 ‎2‎ 单侧光照射 背光弯曲生长 ‎3‎ 黑暗(一侧贴琼脂块)‎ 竖直生长 ‎4‎ 黑暗(一侧贴含10﹣8 mol/L的生长素琼脂块)‎ 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 ‎5‎ 黑暗(一侧贴含10﹣6 mol/L的生长素琼脂块)‎ ‎?‎ A.第2组与第4组说明单侧光照引起根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第3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琼脂块对根尖生长无影响 C.第5组根尖的生长状况应该是“向贴琼脂块对侧生长”‎ D.根尖背光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对根尖生长有抑制作用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第1组和第2组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否有单侧光照射,背光侧生长素多,抑制生长;第2组与第4组类比,说明单侧光引起根据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第1组和第3组实验说明琼脂块对根尖生长无影响;第4和第5组实验说明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植物生长.‎ 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解答】解:A、第2组实验中单侧光照引起根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即背光侧生长素多,抑制生长,第3和4组采用类比法说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弯曲生长;故A错误.‎ B、第3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琼脂块对根尖生长无影响,即空白对照;故B正确.‎ C、第5组生长素浓度高于第4组,则抑制作用更强,根尖的生长状况应该是“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故C错误.‎ D、根尖背光弯曲生长说明过高浓度生长素对根尖生长有抑制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 ‎ ‎25.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图为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图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越冬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B.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 D.各种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及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可知,植物越冬休眠,夏天生长可以知道,秋末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夏季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及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可知,植物越冬休眠,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夏季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A错误;‎ B、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胡萝卜素进而经⑥形成脱落酸,使叶片脱落,使光合速率下降,B错误;‎ C、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细胞分裂,缩小细胞周期,C正确;‎ D、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而是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D错误.‎ 故选:C.‎ ‎ ‎ ‎26.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若种群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c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会增大,B错误;‎ C、种群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正确;‎ D、图中显示的特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除此以外,种群还有空间特征,D正确.‎ 故选:B.‎ ‎ ‎ ‎27.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树、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植物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分析图示,图1表示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随着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增加.‎ ‎【解答】解:A、图1表示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水平结构,B错误;‎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植物个体数发生了变化并趋向稳态,C正确;‎ D、由图2可知,随着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增加,D错误.‎ 故选:C.‎ ‎ ‎ ‎2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D.群落演替总是从地衣阶段走向森林阶段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2、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并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如大肠杆菌菌落,A错误;‎ B、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不一地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B错误;‎ C、种群之间往往会为争夺食物、资源等发生竞争,当资源不足时,种群间的竞争会表现为相互抑制,C正确;‎ D、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并不是从地衣阶段走向森林阶段,若环境条件不利,也不会到达森林阶段,D错误.‎ 故选:C.‎ ‎ ‎ ‎2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级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分析曲线图:曲线显示的是ABC三组实验条件不同下的酵母菌生长曲线,a的数量介于b与c之间,说明培养条件较适宜;b出现了增长率最大的变化趋势,说明在b某段时间内,生存条件最好,出生率远远大于死亡率;c组培养时间最短,说明培养条件最恶劣.‎ ‎【解答】解:A、三种曲线的最大值不同,且B组曲线的最大值最大,说明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其中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A正确;‎ B、根据题意即题图可知该探究实验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正确;‎ C、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影响酵母菌繁殖,B组种群数量最多,说明B组温度可最适合,C错误;‎ D、三组种群数量从开始时就发生变化,其中C组开始时种群数量就开始下降,可能是初始供给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D正确.‎ 故选:C.‎ ‎ ‎ ‎30.如图表示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低温和低湿度,乙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高温和高湿度,它们适宜的生存的环境不相同.‎ ‎【解答】解:A、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错误;‎ B、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错误;‎ 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错误;‎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甲种群不适宜,对乙种群适宜,所以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D正确.‎ 故选:D.‎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5分)‎ ‎31.某种一年生植物种群中AA占25%、Aa占50%,aa占25%,将这种植物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 ‎(1)将这种植物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该植物形成 地理隔离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 生殖隔离 ,与 突变和基因重组 和 自然选择 共同构成了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 ‎(2)如图1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2分析.‎ ‎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 变异的不定向性 .‎ ‎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 d .‎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诱变育种.‎ ‎【分析】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障碍使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是因生殖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间不杂交,或杂交不育,或杂交后产生不育性后代的现象.‎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1)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植物引入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由于地理障碍,种群a、b和c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这种现象叫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属于生殖隔离.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2)图中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其中d产量最高,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故答案为:‎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2)①变异的不定向性 ②d ‎ ‎ ‎32.图甲表示的是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d处发生的生理过程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在的反射弧至少有 4 个细胞构成,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电脉冲刺激图甲中a所示的神经纤维,则在b、c处能测到动作电位的是 b、c .此时d处发生了阳离子内流,促进结构2分泌NO,NO作用到结构1内部,使其分泌更多Glu,促使更多阳离子内流,该过程 不属于 (填“属于”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2)与支配肱二头肌的神经细胞兴奋相比,在图乙表示的过程中,记录的动作电位波幅增大,该现象的产生可能与 Ca2+ 内流有关.‎ ‎(3)若图甲表示的是与记忆有关的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的 海马体 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其中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 突触 的建立有关.‎ ‎【考点】突触的结构;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分析甲图:图示神经元细胞以及突触,d表示突触,abc表示神经元细胞的神经纤维.‎ 分析乙图:1为突触前膜,2为突触后膜,神经递质能促进钙离子内流.‎ ‎【解答】解:(1)图甲所在的反射弧至少有4个细胞构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根据神经元之间突触的方向可知,若用电脉冲刺激图甲中a所示的神经纤维,则在bcd处都有电位变化.因为阳离子内流促进结构2分泌NO,NO作用到结构1内部,使其分泌更多Glu,促使更多阳离子内流,所以该过程正反馈调节.‎ ‎(2)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内流导致的,但记录的动作电位波幅增大的原因是Ca2+内流导致的.‎ ‎(3)海马体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体中,所以人脑的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的突触的建立有关.‎ 故答案为:‎ ‎(1)4 b、c 不属于 ‎(2)Ca2+‎ ‎(3)海马体 突触 ‎ ‎ ‎33.人体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以下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请回答:‎ ‎(1)该图示意了特异性免疫的 体液免疫 过程,细胞A分泌的物质Ⅰ是 淋巴因子 .‎ ‎(2)细胞B可由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填细胞名称)增殖分化形成,在细胞B中对物质Ⅱ加工的细胞器是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试写出在物质Ⅱ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用→表示) DNA→RNA→物质Ⅱ .‎ ‎(3)免疫细胞以及 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 ;共同组成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防卫、监控和清除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图中细胞A表示T细胞,细胞B为浆细胞,物质Ⅰ为淋巴因子,物质Ⅱ为抗体.‎ ‎【解答】解:(1)该图示意了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过程,细胞A表示T细胞,分泌的物质Ⅰ是淋巴因子.‎ ‎(2)细胞B为浆细胞,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在细胞B浆细胞中对物质Ⅱ抗体加工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物质Ⅱ抗体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示:DNA→RNA→物质Ⅱ.‎ ‎(3)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防卫、监控和清除.‎ 故答案为:‎ ‎(1)体液免疫  淋巴因子 ‎(2)B细胞或记忆细胞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NA→RNA→物质Ⅱ ‎(3)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  防卫、监控和清除 ‎ ‎ ‎34.为了探究同一枝条中是离根基部最远处的芽具有生长优势还是离地面最远处的芽具有生长优势,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1)方法步骤:‎ ‎①初春,选择4根长势相似的葡萄一年生枝条,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每一枝条上留取3个茁壮的芽,从离根最远处依次标记为A、B、C.‎ ‎②弯曲并绑扎固定甲、乙、丙、丁4根枝条,分别使A、B、C三个芽留取在枝条上,显示出某种“顶端”的含义;其中甲、乙、丁的姿态如图所示,试在方框内画出丙枝条的姿态并标出A、B、C三个芽的位置.‎ ‎(2)结果预测及结论:‎ 预测l:甲、乙、丙、丁中均为芽发育成的新枝 A 最长;‎ 结论:离根基部最远处的芽有生长优势.‎ 预测2:甲中的A芽、乙中的C芽、丙中的芽在枝条中发育成的新枝 B 最长,丁中各芽发育成的新枝一样长.‎ 结论:离地面最远处的芽有生长优势.‎ 预测3:甲中的A芽、乙中的 A和C 芽、丙中的A和B芽在各枝条中发育成的新枝都比较长,丁中的A、B、C芽发育成的新枝都一样长.‎ 结论:离地面最远处和离根基部最远处的芽具有同样的生长优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顶端优势体现的是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芽的生长,高浓度抑制芽的生长.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由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抑制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②根据甲、乙、丁的姿态所显示出的“顶端”的含义,可知“顶端”的含义是离地面最远处为顶端,甲组A芽离地面最远处为顶端,A芽离根基部也最远;乙C芽离地面最远处为顶端,A芽离根基部最远;丁组A、B、C离地面距离一样远,A芽离根基部最远;可推知丙枝条应该B芽离地面最远,A点离根的基部最远,为“顶端”其姿态为:‎ ‎(3)预测1:如果甲、乙、丙、丁中均为A芽发育成的新枝最长,则离根基部最远处的芽有生长优势.生长优势和芽离地面远近无关.‎ 结论:离根基部最远处的芽有生长优势.‎ 预测2:如果甲中A芽、乙中C芽、丙中B芽在各枝条中发育成的新枝最长,丁中各芽发育成的新枝一样长,则离地面最远处的芽有生长优势.生长优势和芽离根基部远近无关.‎ 结论:离地面最远处的芽有生长优势.‎ 预测3:如果甲中的A芽、乙中的A和C芽、丙中的A和B芽在各枝条中发育成的新枝最长,丁中的A、B、C芽发育成的新枝一样长则离地面最远处和离根基部最远处的芽具有同样的生长优势.‎ 结论:离地面最远处和离根基部最远处的芽具有同样的生长优势.‎ 故答案为:‎ ‎(1)②如图 ‎(2)预测1:A 预测2:B 预测3:A和C ‎ ‎ ‎35.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 天敌 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 J 型曲线.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入侵物种与本土物种竞争各种资源(如水、无机盐,阳光、空间等)时,入侵物种占优势 .‎ ‎(2)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① 6月中旬~7月中旬 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 成年(生殖期) (年龄阶段)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②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 ‎③实验结果证明: 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效果十分明显 .‎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据图分析,实验组即采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6~7月发现福寿螺的数量明显减少,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解答】解:‎ ‎(1)由于在我国野外,福寿螺缺少天敌,且生活资源、空间、食物等方面都很优越,而得以蔓延,在较短时间内会呈现出J型增长的现象.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而福寿螺活动能力极弱,因此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它的种群密度.‎ ‎(2)从题图上看,采用中华鳖生物防治的结果,6月中旬~7中旬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成年(生殖期)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从题图中对照组的曲线看,8~9月福寿螺几乎没有增加个体数,也即出生率基本为零.实验结果证明: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故答案为:‎ ‎(1)天敌 J 入侵物种与本土物种竞争各种资源(如水、无机盐,阳光、空间等)时,入侵物种占优势(2)①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