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6.00 K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二(承智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1.2016年7月23日,北京延庆区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发生的“老虎咬人事件”,造成一死一重伤。在这只老虎的身体中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大的是 (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液
【答案】A
【解析】在个体中的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占了2/3,A正确。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B、C、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2.小肠绒毛内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浆、组织液 B.组织液、淋巴
C.淋巴、血浆 D.血浆、组织液、淋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在毛细淋巴管的内部是淋巴液,外侧是组织液,所以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3.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纤维素、CO2、Na+
C. 胃蛋白酶、Ca2+、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中的麦芽糖它在消化腔中,C项中的脂肪在消化腔中或贮存在皮下、肠系膜,大网膜。D呼吸酶在细胞内。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内环境的基本成分。
4.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 乙图人体物质交换中体内细胞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 丙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
D. 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答案】C
【解析】甲图中,若在c点切断,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但肌肉不会收缩,A错误;乙图中B是淋巴,可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是血浆,可与血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错误;单侧光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所以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C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射弧结构、人体内环境及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生长素作用特点、免疫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5.下列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 (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 ②④⑤ B. ②⑤⑥
C. ①③④ D. ①③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①正确;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血清属于血浆的组成成分,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②错误;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③正确;神经递质由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进而和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④错误;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⑤错误;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⑥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呼吸、体液免疫、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摄入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 稳态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C.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摄入食物过咸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A项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B项正确;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项正确;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7.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答案】B
【解析】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二个条件:一是具有完整的反射弧,二是需要一定的刺激
,A、C项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B项错误;在反射活动中,涉及到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需借助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D项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8.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
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 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 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 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 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答案】D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细胞间(突触)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ab=bc,所以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传到a、c,a、c间不会产生电位差,A1不偏转,当兴奋先后传到d点和e点时,d、e间都会产生电位差,因此A 2会发生两次反方向的偏转;刺激f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e点,所以A 2只发生一次偏转,A1不偏转。综上分析,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此类问题常以模式图为载体进行考查,因此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和偏转方向。
9.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 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使突触后膜电位差增加
C. γ﹣氨基丁酸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
D. 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一致,均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局麻药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项正确;γ﹣氨基丁酸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项正确;γ﹣氨基丁酸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C项正确;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起作用,不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D项错误。
【点睛】小分子的递质通过胞吐释放而不是穿膜运输的原因:胞吐比穿膜运输的运输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可能仅由一个神经细胞来完成
B. 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
C. 特定情况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
D. 内分泌腺能分泌激素,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
【答案】B
【解析】完整的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细胞来完成,A项正确;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接受上一个神经元传递的信号,B项错误;神经-肌肉突触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肌肉收缩,C项正确;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如下丘脑也能分泌激素,D项正确。
【点睛】细胞中扩大膜面积的结构:
(1)细胞:通过内质网扩大内部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
(2)线粒体:通过线粒体内膜扩大内部的膜面积。
(3)叶绿体:通过类囊体薄膜扩大内部的膜面积。
11.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
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突触处的传导方向判断,图中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C为脊髓的神经中枢,痛觉在大脑皮层,即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A项错误;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是静息电位,即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B项错误;图中所示共有5个突触,其中C中有3个,甲中有2个,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C项正确;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列知识点及其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它们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2.如图为某些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调节脂肪合成和分解代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甲和乙对脂肪细胞中的脂肪代谢的作用是相反的
B. 血糖浓度变化可调控胰岛细胞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C. 高糖饮食升血糖明显,促进乙激素的分泌,进而加速脂肪的合成
D. 重度糖尿病人易出现低血糖,低血糖促进激素丙分泌,从而加速脂肪的分解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甲为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乙为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丙为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激素甲为甲状腺激素,激素乙为胰高血糖素,它们对脂肪细胞中的油脂代谢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促进脂肪细胞中油脂的分解,A错误;血糖浓度变化可调控胰岛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B正确;高糖饮食升血糖明显,促进丙胰岛素的分泌,进而加速油脂的合成,C错误;重度糖尿病人易出现低血糖,低血糖促进激素乙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加速油脂的分解,D错误。
13.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B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B、D项易错,非条件反射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而条件反射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又受激素调节。
14.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合成肝糖原
②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③人体细胞衰老时由于没有酪氨酸就无法合成黑色素,继而就会出现白头发
④当血液中缺碘时,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会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①错误;②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因此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②正确;③人体细胞衰老时因为酪氨酸酶活性下降,无法合成黑色素,继而就会出现白头发,③错误; ④当血液中缺碘时,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会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④正确;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5.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此时会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图中A),并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图中B)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从而使尿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下丘脑可以将兴奋传导给大脑皮层(图中C),由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降低渗透压.
故选:C.
16.下列与体液调节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激素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广泛
B. 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
C.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D.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仅有各种激素
【答案】D
【解析】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范围较广泛,A、B正确;激素的分泌量受环境的影响,当环境改变时激素的分泌量也随之改变,C正确;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还包括其它物质,如CO2、H+等,D错误。
17.TORC2蛋白是血糖调节中的“分子开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以活化该蛋白从而开启产生葡萄糖所需基因的表达,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该蛋白可以迅速促使相关基因关闭。TORC2还可以增加肝细胞中的IRS2蛋白,IRS2是胰岛素信号途径中重要的分子桥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血糖浓度平衡时通过调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实现的
B.缺乏TORC2“分子开关”的人,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
C.在高血糖和低血糖两种状态时,肝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D.血糖浓度的变化对TORC2蛋白功能的影响体现了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是通过控制基因的的表达来使血糖浓度达到平衡,应是血糖浓度不平衡时通过调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实现的,故A错误。由题意可知TORC2还可以增加肝细胞中的IRS2蛋白,IRS2是胰岛素信号途径中重要的分子桥梁,说明缺乏TORC2分子开关的人,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故B错误。在高血糖和低血糖两种状态时,肝细胞中产生葡萄糖所需要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故C错误。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开启产生葡萄糖所需基因的表达,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而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该蛋白可以迅速促使相关基因关闭,即形成了反馈调节机制,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信息提取分析能力。
18.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 机体产热增加
B. 体重快速增加
C. 进食量明显增加
D. 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答案】B
【解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加快细胞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呼吸消耗有有机物增加,机体产热增加、体重减少,进食量增加,需氧增多,更容易窒息死亡,ACD正确,B错误。
【学科网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
【名师点睛】解答该题时,要联系甲状腺激素在生命调解过程中的作用。
19.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 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熟知突触的结构及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过程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20.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 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 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 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C
【解析】胰腺里面有个胰岛,其中的胰岛A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A正确。胰腺的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胰腺里面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的部位属于外分泌部,B正确。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C错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都要进入血液,D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胰脏
【名师点睛】不知道胰腺除了内分泌部还有外分泌部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21.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粘膜,进而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T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抗体是浆细胞产生,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体液免疫能力越强,D正确。
22.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
A. 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 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 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 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答案】B
【解析】促进果实成熟是乙烯,A错误;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是神经调节的结构,无激素参与,B错误;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是植株顶端优势现象,是生长素两重性的作用特点,C错误;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的结果,D错误。
【考点定位】激素调节
23.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 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 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 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D
【解析】抗体可以损伤心脏瓣膜,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自身免疫病。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属于对外来器官排异,正常机体也可以进行,A错误;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过敏反应,B错误;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属于免疫过弱,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过强,D正确。
【考点定位】自身免疫病
2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 ①④⑤⑦ B. ①②③⑦ C. ③④⑤⑦ D. ②③⑥⑦
【答案】C
【解析】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故①错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但抗原不一定是异物,也可能是机体衰老的细胞或癌细胞等;故②错误。抗体分泌于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则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故③正确。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故④正确。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故⑤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故⑥错误。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故⑦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机体不断接受各种抗原性物质刺激而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25.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横向放置的植物,根的近地端和远地端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 a、d
B. 植物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b、a
C. 利用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 e 点
D. 若 c 点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应为 d 点浓度
【答案】C
【解析】横向放置的植物,由于重力因素的影响,根的近地端的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端的生长素浓度,而A的生长素浓度小于D,A错误;植物顶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小于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最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受到抑制,其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E点, B错误;利用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正确;芽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茎,若C点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应低于C点浓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在顶端优势中,顶芽的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作用较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最高,对侧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并且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26. 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 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 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答案】
【解析】通过皮肤散热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A错。骨骼肌和肝脏的细胞代谢旺盛,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B正确。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大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用于维持体温,C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感受器,D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27.神经纤维受刺激时,下列哪项能表示受刺激部位(箭头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 )
A. B.
C. D.
【答案】B
【解析】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
28.下列关于植物的激素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大多为蛋白质
B.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C.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根、幼芽和成熟的种子
D. 植物的根的向地性和茎的向光性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B
【解析】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都不是蛋白质,A错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根、幼芽和发育中的种子,C错误;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根的向地性是指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其生长,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向光性是指背光侧浓度高,促进生长程度大,向光侧浓度低,促进生长程度小,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
29.图一表示对植物的根和茎进行单侧光照射处理,图二表示将图一根部置于琼脂块上,数小时后将琼脂块放于去尖端的胚芽鞘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一中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分别在根和茎中进行极性运输
B. 图二中生长素从C、D处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琼脂块X、Y中
C. 图一中茎和根的生长均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D. 图二中的胚芽鞘将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图一表示在单侧光刺激下,茎中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生长素B多于A,向光生长;根中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生长素C多于D,背光生长。图二中生长素C多于D,X多于Y,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图一中单侧光照射下引起生长素在茎和根中发生横向运输,A错误;图二中生长素从C、D 处通过扩散进入琼脂块X、Y 中,B错误;图一中茎的生长只体现了促进作用,根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错误;图二中生长素C多于D,X多于Y,胚芽鞘将向右弯曲生长,D正确。
30.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通过细胞呼吸,可将一些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中的比较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储存于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Ca2+
内流后促进小泡中胰岛素的释放,胰岛素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细胞外,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时,呼吸减弱,钾离子通道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钾离子外流恢复正常,细胞膜电位变化不明显,钙离子内流受阻,导致胰岛素的释放受到抑制,C错误。由题图信息可知:血糖浓度变化后会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变化,而胰岛素分泌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血糖浓度变化,此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血糖调节,胰岛素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胰岛素的释放相关知识,弄清题目所给图形中各个过程之间的联系,根据图示判断出相关过程变化对胰岛素释放的影响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31.下列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的结果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特点
B. 实验中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C. 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以用浸泡法,浸泡法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让其生根
D. 探究过程中进行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而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以不设置空白对照
【答案】C
【解析】探究过程中预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根据与空白对照的对比,能够看出某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促进生根还是抑制生根,故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特点,A正确;实验中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B正确;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置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扦插让其生根,不是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生根,C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因此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D正确。
【点睛】解答A选项,关键要理清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32.如图示某植物地上部分,下列有关生长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生长迅速而②生长受抑制只是由于②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①
B. ②生长受抑制而④生长较快,是由于①合成的生长素无法运输到④部位
C. 由于④结构能够生长,因此该植物的生长没有体现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
D. 该植物体地上部分生长素不都是由①、②、③、④所示结构合成.
【答案】D
【解析】由于①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侧芽部位,导致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A错误;④距离顶芽较远,①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④较少,因此④生长较快,B错误;①顶芽优先生长,抑制②侧芽的生长,该植物体现了顶端优势现象,④距离顶芽较远,①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④较少,因此④生长较快,C错误;图1植物体中生长素主要是由①、②、③、④所示的顶芽和侧芽合成外,及其他结构也能合成如幼叶和形成层,D正确。
33.下列哪一项是通过减少生长素产生量而发生的( )
A. 修剪树篱,降低其高度,可以使其枝繁叶茂
B. 稻农将水稻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水中一段时间,促其早发芽
C. 将未成熟果实密封一段时间,果实成熟时间缩短
D. 移栽树苗之前,将部分叶片摘除,树苗更容易成活
【答案】A
【解析】修剪树篱,可以使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从而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A正确;稻农将水稻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水中可以去除脱落酸,促进萌发,与生长素无关,B错误;果实细胞在生理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乙烯气体,密封后,乙烯气体浓度不断增大,而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与生长素无关,C错误;移植树苗之前,将部分老叶片摘除,可以降低蒸腾作用,与生长素无关,D错误。
34.为验证营养物质能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中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排除生长素的干扰
B. 实验结果是细胞分裂素可增大叶面积相对值
C. 由实验结果可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B叶片运输
D. 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营养液中有相同的结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系和幼芽产生的细胞分裂素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为避免其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必须除去,故A错误;据图2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因变量是叶面积相对值,故B正确,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生长受抑制,故C错误;实验目的是探究细胞分裂素的作用,需要突出细胞分裂素的作用,若用营养液,外来营养物质对植株的生长也会有一定的作用,不能表明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5.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 酿造啤酒时,使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能使发芽的大麦种子产生α-淀粉酶
C. 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D.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开花遇大雨的黄瓜植株,可得无子果实
【答案】D
【解析】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错误;赤霉素能诱导种子在不发芽时产生α淀粉酶,B错误;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脱落酸处理,可以促进休眠,C错误;开花遇大雨的黄瓜植株,不能产生种子,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从而得到无子果实,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功能。
36.对离体叶进行激动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处理,处理的方式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所示结果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说明:A图:离体绿色叶片,圆圈部位为激动素处理区; B图:几天后叶片衰老变黄,但激动素处理区仍保持绿色,黑点表示绿色;C图:放射性氨基酸移动情况)
A. 激动素是一种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质
B. 激动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在一般组织中不易移动
C. 激动素有调运多种养分向处理部位移动的作用
D. 激动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类似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图AB可知,激动素可以延缓叶片衰老且在组织中没有转移;由图C可知,激动素在叶片组织中不易移动且能调运养分向处理部位移动。
激动素属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不在植物体合成,A错误;由题图A、B可知,激动素处理部位没有衰老变黄,而未处理部位却衰老变黄了,由此说明激动素可以延缓叶片衰老且在叶片组织中一般不易移动,B正确;由图C可知,激动素在叶片组织中不易移动,能调运养分向处理部位移动,C正确;激动素属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激动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类似,D正确。
37.现有与某种植物种子萌发有关的4组实验处理如下表,下列组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实验组
Ⅰ
Ⅱ
Ⅲ
Ⅳ
处理
种皮完整,25 ℃蒸馏水浸泡24 h
机械破损种皮,25 ℃蒸馏水浸泡24 h
种皮完整,0.05%赤霉素水溶液,25 ℃浸泡24 h
机械破损种皮,0.05%赤霉素水溶液,25 ℃浸泡24 h
A. 仅做Ⅰ组与Ⅱ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B. 仅做Ⅰ组与Ⅲ组实验,可探究种皮完整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C. 仅做Ⅱ组与Ⅲ组实验,可探究赤霉素或机械破损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D. 仅做Ⅱ组与Ⅳ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答案】C
【解析】Ⅰ组与Ⅱ组实验的自变量是种皮完整与否,因此仅做这两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A正确;Ⅰ组与Ⅲ组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赤霉素处理,因此仅做这两组实验,可探究种皮完整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B正确;Ⅱ组与Ⅲ组实验的变量有两种,不符合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因此仅做这两组实验,不能同时探究赤霉素或机械破损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C错误;Ⅱ组与Ⅳ组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赤霉素处理,因此仅做这两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四组实验进行两两对比分析,确定其中的自变量,分析可能得出的实验结论。
38.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
B. 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 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 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答案】B
【解析】小肠上皮细胞和轮状病毒均含有RNA,不能用吡罗红染液染色鉴定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A错误;人轮状病毒是双链RNA病毒,复制时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病毒,C错误;严重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39.下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表示的是浆细胞
②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
③这种病属于过敏反应
④方框内细胞也是免疫细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因此图中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①正确;抗体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能与一定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图中抗红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结合,说明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②正确;题图中的该种免疫失调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而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③错误;方框内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的一种(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②④,故选C。
40.如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箭头为疫苗注射时间)( )
A. 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识别它们的B细胞特异性不同
B. 注射一次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可以在血浆中长期存在
C. 淋巴因子可以加强上述反应
D. 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甲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甲乙丙时间是两次注射同一疫苗,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所以识别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疫苗的B细胞特异性也不同,A正确;注射一次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在血浆中存在时间较短,而记忆细胞可以较长时间的存在,B
错误;白细胞介素-2(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C正确;甲表示首次免疫,丙表示相同抗原的刺激使得二次免疫快而强,D正确。
41.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_________________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________________。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神经递质 信息交流 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加强 下降 偏高
【解析】(1)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2)由图可知,胰岛素激活InR后,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从而抑制神经元死亡。(3)由于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InR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加强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结果导致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此类病人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胰岛素含量比正常人高。
【学科网考点定位】神经调节,突触,胰岛素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胰岛素的作用,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过程图,理解胰岛素的作用机理。
42.如图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
(1)A代表的器官是_____;E代表的器官是_____;A对CDE的调节方式为______。
(2)健康人饭后0.5小时左右②激素的分泌量会______,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_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水平。糖尿病患者因多尿而导致机体水平衡失调产生渴觉,这时由_____(填图中字母)释放的_____激素会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由图可知,⑦的分泌调节要经过 A→F→甲状腺几个等级,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调节。⑦的含量过高时,又能反作用于A与F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调节。
【答案】 下丘脑 神经调节 增加 摄取 利用储存 F 抗利尿激素 增加 分级 负反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知识,由图可知,A、B、C、D、E、F 分别指下丘脑、肾小管和集合管、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肾上腺、垂体;①~⑦分别是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1)A为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枢纽,C、D、E分别指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下丘脑对C、D、E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2)健康人饭后0.5小时左右,血糖含量升高,②激素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增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水平。糖尿病患者因多尿而导致机体水平衡失调,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F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量增加。
(3)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 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也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43.为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枝条生根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母体植株上选择适宜的枝条,在一定部位进行环剥去除树皮(含韧皮部),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于环剥口上端,并用湿土包裹环剥部位,观察枝条的生根情况,实验的部分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生长素用量为0时,有些枝条也生根。其首次出根需要天数较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只提供了部分实验结果,若要从表中所列各生长素用量中确定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效果最佳的用量,你认为需要提供的根的观测指标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时间长 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 生长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够抑制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表格:生长素用量为0的一组为对照组,其余均为实验组。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第90天存活时的生根枝条数先增多后减少,首次出根所需天数先减少后增多,可推测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用量范围在大于0.5且小于1.5,但观测指标还不够,如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等。
(1)由于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时间长,因此生长素用量为0时,有些枝条也生根,但其首次出根需要天数较多。
(2)要从表中所列各生长素用量中确定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效果最佳的用量,还需提供的观测指标有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
(3)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生长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
【点睛】本题重点涉及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以及能从表中数据提取有效信息答题。尤其是最后一小题,需要结合生长素和乙烯两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关系才能得出合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