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1.50 K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 学年度上期高中调研考试高三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①为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则①被初步水解产物为多肽,彻底水解产物为氨基酸
B. 若②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则②较之糖原为更好的储能物质
C. 若③为生物大分子,则其彻底水解的产物有 4 种
D. 若④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糖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的组成元素是 C、H、O、N,①可能是蛋白质;②④的组成元素只有 C、H、
O,可能的脂肪或者糖类,③的组成元素是 C、H、O、N、P,可能是核酸或磷脂、ATP。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可能是蛋白质,若①为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酶),则①
被初步水解产物为多肽,彻底水解产物为氨基酸,A 正确;
B、由分析可知,②的组成元素只有 C、H、O,可能的脂肪或者糖类,若②大量积累于皮下和
内脏器官周围,则②一定是脂肪,脂肪是较糖原为更好的储能物质,B 正确;
C、由分析可知,③可能是核酸或磷脂、ATP,若③为大分子物质,则③为核酸(DNA 或 RNA),
初步水解产物有 4 种脱氧核苷酸或 4 种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产物有磷酸、核糖或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4 种(A、T、C、G 或 A、U、C、G),C 错误;
D、④的组成元素只有 C、H、O,可能是多糖,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的糖原是肝糖原或肌
糖原,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及各种化合物
的元素组成,能根据图中各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判断其可能名称;识记细胞中几种主要化合物
的功能,能结合题图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元素及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都需要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
B. 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相同,空间结构不同
C. 生物体中最基本的元素是 C,因此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C
D. 50 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4 条链状多肽,至少含有 54 个氧原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
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残基之间的化学键是肽键,
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
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 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N 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
基上的 N 原子数=各氨基酸中 N 原子总数,O 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 基上的 O 原子数=各
氨基酸中 O 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等。
最基本的元素是 C,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
4、光合作用反应式: ;
呼吸作用反应式: 。
【详解】A、根据分析的反应式可知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都有水的产生和参与,A 正确;
B、糖原和淀粉的元素组成和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但空间结构不同,B 正确;
C、生物体中最基本的元素是 C,但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C 错误;
D、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每分子氨基酸至少含有 2 个氧原子,在 m 个氨基酸参与合成的
n 条肽链中,至少含有的氧原子数=m 个氨基酸至少含有的氧原子数-脱水数=2m-(m-n)=m+n
个,所以 50 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4 条链状多肽,至少含有 54 个氧原子,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以元素和化合物为材料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糖类的结构,难点是蛋
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的计算,需要熟记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逐个进行分析。
2 2 2 2CH O +OCO H O+ →光
叶绿体 ( )
6 12 6 2 2 2 2C H O +6O +6H O 6CO +12H O→ +酶 能量
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核膜、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有一定的流动性
B. 细胞膜的待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C. 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和叶绿体中都含有色素
D. 酵母菌细胞核内的基因表达时主要依赖线粒体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
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 DNA 和 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
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2、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
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3、线粒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是进行有氧呼吸和形成 ATP 的主要场所。线粒体有内外两层
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有许
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详解】A、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这些膜结构都有一定的流动
性,A 项正确;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细胞膜的功能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B 项正确;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其色素分布在液泡中,C 项错误;
D、酵母菌细胞核内的基因表达时,需要消耗能量,主要由线粒体供能,D 项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和功能,识记细
胞膜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个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下列生物学实验操作能达到较理想实验效果的是
A. 鉴定蛋白质时,将双缩脲试剂 A 液和 B 液等体积混合后加入待检组织样液
B. 利用无水乙醇可将叶绿体中的色素进行分离
C. 通过溴麝香草酚蓝变黄的时间,可检测酵母菌 CO2 的产生情况
D. 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时,进行预实验减少实验误差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叶绿体中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溶于有机溶剂,而分
离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所以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CO2 使溴麝香草
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颜色变化的时间长短判断 CO2 的浓度;预实验是指在正式实
验之前进行的,可以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人力、物力
和财力的浪费。
【详解】A、鉴定蛋白质,应先加入双缩脲试剂 A 液 1ml,振荡摇匀后再加入 3-4 滴双缩脲试
剂 B 液,A 错误;
B、将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的试剂是层析液,B 错误;
C、CO2 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颜色变化的时间长短判断 CO2 的浓度从而
判断酵母菌产生 CO2 的情况,C 正确;
D、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的浪费,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的有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
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注意积累。
5.胰腺癌死亡率高达 90%,曾夺走了乔布斯的生命,近来发现胰腺癌患者血液中有一种含量
较多的特殊物质—一种名为 HSATII 的非编码 RNA(即不编码蛋白质的 RNA),这一特殊 RNA 可
以作为胰腺癌的生物标记,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这种特殊的非编码 RNA 与 mRNA 彻底水解后,均可得到 6 种终产物
B. 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此种特殊的 RNA 自由进出
C. 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 RNA,其翻译成的蛋白质中一般含 20 种氨基酸
D. 这种特殊的非编码 RNA 在胰腺癌患者细胞的细胞质内合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RNA 彻底水解后有 6 种产物,包括 4 种碱基、核糖和磷酸,A 项正确;
B.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此种特殊的 RNA 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但不能自由进出,B 项错误;
C.这种可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 RNA 属于非编码 RNA,不能翻译形成蛋白质,C 项错误;
D.这种特殊的非编码 RNA(HSATⅡ)是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的,D 项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 A。
6. 利用麦芽酿造啤酒时,麦芽中多酚氧化酶(PP0)的作用会降低啤酒质量图为不同 pH 和温
度对 PPO 活性影响的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PPO 催化多酚类物质的生化反应
B. 相同温度和时间,pH7.8 的酶促反应产物可能比 pH8.4 的少
C. 在制备麦芽过程中应将反应条件控制在温度 80℃、pH8.4
D. 高于 90℃,若 PP0 发生热变性,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变性越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知,PPO 的作用是催化多酚类物质的生化反应,A 正确;由题图可知,同一温度条件下,
pH7.8 的酶活性比 pH8.4 的酶活性低,抑制作用减弱,因此 pH7.8 的酶促反应产物比 pH8.4 的
少,B 正确;由题意知,麦芽中多酚氧化酶(PPO)的作用会降低啤酒质量,因此,制备麦芽
过程中需降低其活性,而题图中显示在温度 80℃、pH8.4 酶活性最强,C 错误;高于 90℃,
若 PPO 发生热变性,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变性越快,D 正确。故选:C。
7.将大小、长势相同的某种植物幼苗均分为甲、乙两组,在两种不同浓度的 KNO3 溶液中培养
(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两组植物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6h 时,两组幼苗都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失水和根细胞失水
B. 6h 后,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 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 12h 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 一般情况下,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K+、NO3﹣是主动运输,需要根细胞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答案】B
【解析】
6h 时,由于蒸腾作用失水和根细胞失水,两组幼苗都已出现萎蔫现象,A 正确;实验开始时,
甲组幼苗根系就已开始吸收 K+、NO3-,而不是在 6h 时才开始吸收 K+、NO3-,到 6 小时时细胞
液浓度大于 KNO3 溶液浓度,从而使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B 错误;12h 后,由于甲
组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 K+、NO3-,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度差,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
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乙组放在比根细胞液浓度大很多的 KNO3 溶液中,根细胞通过
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不断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C 正确;一般情况下,植物从土壤
中吸收 K+、NO3-是主动运输,需要根细胞呼吸作用提供 ATP,D 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要掌握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
溶液具有浓度差,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例如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膜;协助扩
散,例如葡萄糖穿过红细胞的细胞膜;主动运输,例如 Na+、K+穿过细胞膜。
8.下列有关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的功能差异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B.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有利于为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
C. 生物膜系统能保证大肠杆菌有序的进行细胞代谢
D. 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外的膜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
1、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
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功能:
(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
(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
(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膜的功能差异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种类和
数量,A 正确;
B、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了膜的面积有利于为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B 正确;
C、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C 错误;
D、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外的膜结构,例如细胞膜,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膜系统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生物膜系统的组成以及功能;
掌握生物膜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明确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功能上
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紧密联系。
9.细胞所处的能量状态用 ATP、ADP 和 AMP 之间的关系式来表示,称为能荷,公式如下:
能荷=其中 AMP 为一磷酸腺苷。能荷对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高能荷时,ATP 生成过程被
抑制,而 ATP 的利用过程被激发;低能荷时,其效应相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能荷的公式组成,推测一般情况下细胞能荷数值小于 1
B. 细胞中 ATP、ADP 和 AMP 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C. 细胞在吸收 Mg2+时,能荷较低
D. 能荷及其调节是生物界 共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能荷的公式组成,当 ATP 全部转化为 AMP 时,能荷为 0,当 AMP 全部转化为 ATP
时,能荷为 1,所以一般情况下细胞能荷数值小于 1,A 正确;细胞中 ATP、ADP 和 AMP 之间可
的
以相互转化,B 正确;高能荷时,ATP 生成过程被抑制,而 ATP 的利用过程被激发,如吸收 Mg2+
时需要消耗 ATP,C 错误;ATP 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所以能荷及其调节是生物界的共
性,D 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能荷的公式,并注意 ATP、ADP
和 AMP 均与能量有关,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可以相互转化 ATP↔ADP↔AMP。
10.在下列几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③和④ D. ⑤和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中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中的“○”是腺嘌呤,③中的“○”
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④中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⑤中的“○”是腺苷,⑥中
的“○”是腺苷。
【详解】A、由题图知,①中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中的“○”是腺嘌呤,二者不
同,A 错误;
B、由题图知,①中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③中的“○”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二者不同,B 错误;
C、由题图知,③中的“○”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④中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二者不同,C 错误;
D、由题图知,⑤中的“○”是 ATP 中的腺苷,⑥中的“○”也是腺苷,二者相同,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了核酸、ATP 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
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及识记能力。
11.如图为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活细胞,该细胞即将发生的变化不可能是
【
A. 质壁分离越来越明显 B. 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C. 细胞液的浓度保持不变 D. 水分子不再进出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
胞壁分离。
【详解】根据图中的形状,细胞原生质层发生收缩,液泡体积变小,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
但由于图中没有标出水分的流动方向,不能确定细胞准确的状态,所以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
离(质壁分离越来越明显),也可能正在复原,还可能保持稳定,则细胞液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管何种情况,水分子都可以进出细胞,因为水分所作的是不规则的分子运动,ABC 正确,
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关键分析清楚图中细胞的状态有三种可能,不能只是理解成发生质壁分离。
12.瘦肉精的学名为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其分子结构简式为
C12H18Cl2N2O,它可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而实现动物营养再分配,提高瘦肉率。下列叙述最可能
成立的是
A. 瘦肉精能促进脂质的合成与储存 B. 瘦肉精能抑制脂肪的合成
C. 瘦肉精可能为二肽化合物 D. 瘦肉精是最重要 能源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抓住题干的信息“瘦肉精一种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促进蛋白质合成而实现动物营养再分配,
提高瘦肉率”,推测出瘦肉精的作用是将更多的营养物质合成蛋白质。
【详解】A、瘦肉精能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而实现动物营养再分配,提高瘦肉率,因此瘦肉精
的
不能促进脂质的合成与储存,A 错误;
B、由于瘦肉精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瘦肉率,因此抑制脂肪的合成,B 正确;
C、瘦肉精是一种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不能看出其本质是蛋白质,C 错误;
D、由题意知,瘦肉精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因此不是能源物质,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关键是从题干中抓住有用的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回答。
13.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曾提出了植物在进
行光合作用时能量转化的假说。以下哪项科学实验能证明这一假说
A. 英格豪斯证明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可以改变空气成分的实验
B. 恩格尔曼证明光合作用的有效光是红橙光和蓝紫光的实验
C. 萨克斯证明绿叶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的实验
D.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的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更新空气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没有涉及能量的转化,A 错误;
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恩格尔曼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黑暗、无空气
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的部位集中,如果临时装
片暴露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证明:O2 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
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涉及能量的转化,B 错误;1864 年,萨克斯将暗处
理的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
的一半没有颜色变化,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光
能转化为淀粉中稳定的化学能,C 正确;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
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没有涉及能量的转化,D 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借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
知识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14.下面为某同学构建的在晴朗白天植物的有氧呼吸过程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催化 2→3 的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B. 产生的 8 主要用于合成 ATP
C. 在叶肉细胞中 6 来自叶绿体 D. 3 全部释放到大气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若表示有氧呼吸的过程,则 1 是葡萄糖,2 是丙酮酸,3 是二氧化碳,4 是
反应物水,5 是还原氢,6 是氧气,7 是产物水,8 是能量。
【详解】A、2→3 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因此相关的酶不在线粒体内膜
上,A 错误;
B、有氧呼吸过程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用于维持体温,少部分转移到 ATP 中,
B 错误;
C、由于晴朗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来自光合作用产生
的氧气,C 正确;
D、由于晴朗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叶绿体吸收
利用,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和场所及能量变化,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
系,识别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含义,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物质上的联系。
15.人体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会经历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存在基因的复制和表达的现象
B. 红细胞与浆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C. 衰老细胞的黑色素合成增多,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D. 细胞调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凋亡速率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
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
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
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
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
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主要进行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存在基因
的复制和表达的现象,A 正确;
B、红细胞与浆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B 正确;
C、衰老细胞的黑色素合成减少,会导致毛发变白,C 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凋亡速率不同,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
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
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6.端粒酶由 RNA 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 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 DNA 的
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肠杆菌拟核的 DNA 中含有端粒
B. 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 RNA 聚合酶
C. 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 DNA
D. 正常体细胞的端粒 DNA 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A、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大肠杆菌没有染色体,没有端粒,
A 错误;
B、根据试题分析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可能为逆转录酶,B 错误;
C、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 DNA 重复序列,是真核染色体两臂末端由特定的 DNA 重复序列构
成的结构,使正常染色体端部间不发生融合,保证每条染色体的完整性,C 正确;
D、当细胞分裂一次,每条染色体的端粒就会逐次变短一些,构成端粒的一部分基因约 50~200
个核苷酸会因多次细胞分裂而不能达到完全复制(丢失),以至细胞终止其功能不再分裂,D
错误.
故选 C.
17.下列关于干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组织细胞的更新包括细胞凋亡和干细胞增殖分化等过程
B. 自体干细胞移植通常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C. 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增殖能力减弱,全能性减小
D.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血细胞,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干细胞的概念: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干细胞的分类:
(1)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3)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
神经细胞,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3、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详解】A、组织细胞经过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细胞衰老后发生凋亡,所以其更新包括细胞
凋亡和干细胞增殖分化等过程,A 正确;
B、自体干细胞和自身其他细胞来自于同一受精卵分裂和分化形成,所以移植后通常不会引起
免疫排斥反应,B 正确;
C、细胞分化后,增殖(分裂)能力减弱,全能性减小,C 正确;
D、造血干细胞分化成血细胞,没有形成个体,故不能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主要查细胞全能性、干细胞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分裂和分化的关系。
18.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豌豆具有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和性状易区分等优点
B.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以完成杂交
C. 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检測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
D. F23:1 的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操作:①认定父本和母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
叫做母本,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注意去除干净、彻底,然后套上纸袋。②待雌
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
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
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和性状易区分等,A 正确;
B、在豌豆花未成熟时去雄,B 错误;
C、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能检测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C 正确;
D、F23:1 的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孟德尔对一对相对
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明确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提出“基因”一词;掌握遗传规律的
使用范围,明确遗传定律只适用于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细胞质基因的遗传遵循母
系遗传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19.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图乙表示该动物的细胞中每条染色
体上的 DNA 含量变化;图丙表示该动物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A. 基因 A、a 所在的染色体是已发生基因突变的 X 染色体
B. 图甲可对应于图乙中的 bc 段和图丙中的 kl 段
C. 图乙中的 bc 段和图丙中的 hj 段不可能对应于同种细胞分裂的同一时期
D. 图乙中的 cd 段和图丙中的曲段形成的原因都与质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X、Y 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不可能位于减
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则基因 A、a 位于一常染色体上,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
A 错误。
B.图甲中每条染色体两个 DNA,可对应于图乙中的 bc 段,1 个染色体组;B 错误。
C.图乙中的 bc 段时每条染色体含有 2 个 DNA,代表前期和中期,图丙中的 hj 段代表的是有丝
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组加倍,但每条染色体只含有 1 个 DNA;C 正确。
D.图乙中的 cd 段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图丙中的曲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膜凹陷形成子细胞,与
质膜的流动性有关;D 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图形的能力。
20.对下列示意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准确的是( )
A. 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 Aadd 个体的概率为 1/6
B. 若只研究细胞中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则乙图细胞分裂完成后,可能同时产生 2
种、3 种或 4 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C. 丙图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 X 隐性遗传病
D. 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该果蝇只能产生 AXW、aXW 两种基因型的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图甲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丙图所示家系中,第二代中双亲都患病,所生的女儿却正常,说明是显性遗传病;如果是
伴 X 显性遗传病,父亲患病则女儿必患病,现女儿正常,所以肯定不是伴 X 显性遗传病,应
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4、丁图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而且性染色体组成为 X 和 Y。
【详解】A、甲图中生物的基因型为 AaDd,其自交后代产生 Aadd 个体的概率为 1/2×1/4=
1/8,A 错误;
B、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 AaDd 的个体减数分裂可以产生 2 种配子,根据图中①染色体上所标
基因,若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则该细胞就会产生 3 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如果是发生了交叉
互换,则会产生 4 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B 正确;
C、根据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女儿,可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 错误;
D、丁图果蝇基因型为 AaXWY,其产生的配子有 AXW、axW、AY、aY 四种,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有丝分裂和遗传方式判断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
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丙三过程所用原料都有核苷酸,参与甲过程的 RNA 有三类
B. 甲、乙、丙三个过程中只有一个过程能在胰岛 B 细胞核内进行
C. 甲、丙过程中对模板信息的读写都从右向左
D. 甲、乙、丙三过程均有氢键的破坏和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 传递和表达过程,其中甲表示翻译过程;乙为 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丙表示转录过程。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
成 RNA 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是以 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
体上。
【详解】A、甲表示翻译过程,原料是氨基酸,A 错误;
B、胰岛 B 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其细胞不能再分裂,其细胞核内的 DNA 只能进行转录过程,
不能进行复制,同时翻译的场所在核糖体,B 正确;
C、通过甲图来看,核糖体在 mRNA 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通过丙图来看,丙过程对于转
录模板的解读是从右向左,C 正确;
D、甲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有肽键的形成,tRNA 和mRNA 碱基互补配对,以及 tRNA 离开核糖
体去转运新的氨基酸,涉及氢键的破坏和形成;乙-DNA 复制过程存在氢键的破坏和形成;丙
过程为转录形成 RNA 的过程,该过程存在 DNA 的解旋,存在碱基之间互补配对形成氢键的过
程,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图解,考查 DNA 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
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 DNA 分子复制、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能
对三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螺旋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物质或生物结构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DNA 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是其结构稳定的重要原因
B. 某些蛋白质具有的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特定的功能
C. 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 分子的双链也随之解旋
D. 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实验时观察光合作用的场所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的
DNA 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决定了其结构的稳定性,A 正确;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某
些蛋白质具有的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特定的功能,B 正确;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发生在有
丝分裂的末期,DNA 的解旋发生在 DNA 复制和转录过程,C 错误;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状,便
于实验时观察光合作用的场所,故水绵是验证光合作用的场所及条件的良好材料,D 正确。故
选:C。
23.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有一对夫妻生了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患有白化病,则双亲一定均为杂合子
②在“性状模拟分离比”试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一定要相等
③一个基因型为 Aa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 1 种卵细胞
④基因型为 Yy 的豌豆,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数量比约为 1:1
⑤在减数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
体
⑥摩尔根和孟德尔的实验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⑦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基因通常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A. ③⑥⑦ B. ②③⑦ C. ④⑤⑥ D. ⑤⑥⑦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
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
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①有一双亲生了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患有白化病,则双亲可能是正常的杂合
子,或一个是正常杂合子、一个是白化病,①错误;
②在“性状模拟分离比”试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代表雌雄配子)数量不一定要相等,但每
个小桶内每种类型的小球(代表同一性别产生的不同的配子)数量应相等,②错误;
③一个基因型为 Aa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只能形成 1 个卵细胞,
所以也只能形成 1 种类型 1 个卵细胞,③正确;
④基因型为 Yy 的豌豆,经减数分裂可形成数量相等的两种雌(雄)配子,但雌雄配子数量不
相等,雄配子比雌配子多,④错误;
⑤在减数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因为此时是染色质,⑤错误;
⑥摩尔根和孟德尔的实验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验证
假说得出结论)⑥正确;
⑦通常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减数分裂成对的配子发生分离,所以只有 1 个,⑦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遗传和变异及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易错点是雌雄配子的数目是不等
的。
24.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导入噬菌体的基因中,使外源蛋白和噬菌体蛋白融
合表达,融合蛋白质随子代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在噬菌体表面的一项技术,具体过程如
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用动物细胞代替大肠杄菌培养噬菌体
B. 外源基因表达所需要的模板和原料来自宿主细胞
C. 子代噬菌体表面的融合蛋白具有特定的生物功能
D. 若用 35S 标记噬菌体外壳,则可在子代噬菌体表面融合蛋白上检测到 35S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 PCR 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
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
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
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 是否插入
目的基因−−DNA 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
活性鉴定等。
【详解】A、病毒的宿主细胞往往具有特异性,如 T2 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A 错误;
B、外源基因表达所需的模板来自自己,原料来自宿主细胞,B 错误;
C、融合蛋白具有特定的生物功能,C 正确;
D、若用 35S 标记噬菌体外壳,则子代噬菌体表面融合蛋白上检测不到 35S,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及操
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
25.如图表示 DNA 复制的过程,结合图示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DNA 复制过程中首先需要解旋酶破坏 DNA 双链之间的氢键,使两条链解开
B. DNA 分子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生成的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
C. 从图示可知,DNA 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缩短了复制所需的时间
D. DNA 分子的复制需要 DNA 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 DNA 片段
【答案】C
【解析】
DNA 复制过程的第一步是解旋,需要用解旋酶破坏 DNA 双链之间的氢键,使两条链解开,A 正
确;由图可知,DNA 分子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且生成的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B 正确;
图中 DNA 复制只有一个起点,不能说明 DNA 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C 错误;DNA 分子的
复制时,需要 DNA 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 DNA 片段,D 正确。
【考点定位】DNA 分子的复制
【名师点睛】图示表示 DNA 分子复制过程,根据箭头方向可知 DNA 复制是双向复制,且形成
的子链的方向相反.DNA 复制需要以 DNA 的两条链为模板,所以首先需要解旋酶断裂两条链间
的氢键,还需要 DNA 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 DNA 片段,此外还需原料(四种脱氧核
苷酸)和能量。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下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
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 A 为 1 mol/L 的葡萄糖溶液,B 为 1mol/L 的乳
酸溶液,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丙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_______________,如果将图乙所示
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_____________(填“葡萄糖”、“乳酸”或“葡萄糖和乳酸”)的
跨膜运输不会受到影响。
(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
_____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
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__右侧
液面(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4)某些药物大分子不容易被细胞吸收,但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包裹后再注射则更容易进
入细胞,此实例可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性。
(5)图甲示人工膜两侧的离子存在浓度差,离子不能通过该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
素,K+即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不能通过,则 K+通过该膜的方
式____________,缬氨霉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原生质层 (2). 载体蛋白 (3). 葡萄糖和乳酸 (4). 等于
(5). 低于 (6). 一定的流动性 (7). 协助扩散 (8). 蛋白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及渗透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相
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
进行分析、判断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详解】(1)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其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图丙是渗透作用
装置,其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层。
(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但葡萄糖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
向运输,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方式;而乳酸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运输,并消耗能量,
为主动运输方式。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则细胞供能减少,葡萄糖的跨膜运
输不会受到影响,但乳酸的跨膜运输减弱。
(3)图甲所示人工膜仅含有磷脂分析,不含载体蛋白,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
半透膜,则对葡萄糖和乳酸不具有选择性,故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如
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由于载体蛋白①只能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而
不能协助乳酸跨膜运输,故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低于右侧液
面。
(4)某些药物大分子不容易被细胞吸收,但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包裹后再注射则更容易进
入细胞,此实例可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图甲示人工膜两侧的离子存在浓度差,离子不能通过该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
素,K+即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不能通过,则 K+通过该膜的方式
是协助扩散,缬氨霉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即 K+的载体蛋白)。
【点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7.为探究环境因素对水稻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水稻苗固定于无底反应瓶中进
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
实验原理:装置中水稻苗光合作用产生 气体,可使浮力增大,使天平指针发生偏转。
实验步骤:①调节天平平衡;②用 100 W 的灯泡作为光源,先将灯泡置于距装置 20 cm 处,15
min 后观察并记录指针偏转方向和格数;③加大灯泡与装置间距离,过 15 min 再观察记录;④
连续重复步骤③。
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为该实验拟定一个合适的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 1 装置中,A、B 瓶除了水稻苗存活状态不同外,其它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的目的是控
制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光照强弱可通过________来控制。
(3)实验结果分析:
①灯泡距装置 20 cm 处时,光合作用强度比呼吸作用强度____。
②与 B 点相比,A 点水稻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③B、D 两点的天平指针_________(填“是”或“不是”)位于刻度盘的同一侧。
【答案】 (1). 探究光照强度对水稻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 无关变量 (3). 改
变灯泡与实验装置间的距离 (4). 大 (5). 减少 (6). 是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本实验的实验原理为该装置中水稻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可使浮力增大,使天
平指针发生偏转。从实验设置可以看出,B 装置中放的是死的水稻苗,不能光合作用和呼吸作
用,因此可作为空白对照.A 瓶中水稻苗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由于装置中有二
氧化碳缓冲液,因此气体量的变化表示的是氧气的变化量.此时需考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的强度问题: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详解】(1)由题意可知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灯泡的距离即光照强度,最终是通过指针的偏
转,而指针的偏转是因为气体量的改变。图中的装置活的幼苗能进行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
其内的二氧化碳缓冲液保持二氧化碳弄的相对稳定,所以气体应是氧气的变化量。因此应探
的
究的是光照强度对水稻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实验中应控制无关变量保证单一变量,所以其它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的目的是控制无关
变量。而光照强度的强弱可通过改变灯泡与实验装置间的距离来控制,距离越近光照强度越
大。
(3)①由图可知在 20min 时指针偏转,此时光照强度大,而过了 C 点后偏转有所减少,说明
C 点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在此之前都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②与 B 点相比,A 点灯泡与装置的距离较近,光照较强,[H]和 ATP 生存较多,三碳化合物的
还原较快,故 A 点水稻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减少。
③题中看出,灯泡距离不断增大,因此光合作用逐渐减弱.并且 B 点指针偏转的幅度减小,
说明光合作用减慢,因此是 A 点时植物光合作用强,C 点之后指针开始回偏,说明 C 点光合作
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D 点时指针继续回偏,所以 B、D 两点的天平指针是位于刻度盘的同
一侧。
【点睛】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曲线
解读 (1)解答有关光合作用的坐标曲线时,要注意对“四点三趋势”(起点、折点、交点和
终点以及升、平、降三种变化趋势)的生物学意义的分析,命题者常从这些特征性的地方作
为命题的切入点。
(2)光合总产量和净产量的常用判断方法:若 CO2 的吸收量出现负值,则纵坐标为光合净产
量;光下植物对 CO2 吸收量、O2 的释放量和有机物的积累量都表示为净产量;生理过程中,光
合作用对 CO2 吸收量、O2 的释放量和葡萄糖的生成量表示总量。
28.在我国南方地区,拥有悠久的嚼槟榔的历史,但数据表明 60%的口腔癌患者与嚼槟榔有关。
有研究表明:槟榔使人致癌,是因为嚼槟榔容易造成黏膜反复创伤,从而引起细胞周期的发
生改变,现对组织损伤引起附近细胞的细胞周期改变的原因有两种理论假设:
(1)假设 1:黏膜反复创伤以及槟榔中的荖花和石灰可能引起口腔细胞________等发生基因
突变,引起细胞周期的发生改变,进而发生口腔癌。
(2)假设 2:细胞周期由一些关键的酶控制,槟榔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会影响细胞周期有关的
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细胞的细胞周期的改变,说明________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
物体的性状
(3)能否用基因检测的方法验证第一种假设?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否提出其他验证的方法?(至少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2).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 (3). 能
(4). 用基因发生突变,其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可以用 DNA 探针进行检测 (5). 体外培养
是否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是否改变、糖蛋白是否减少、细胞膜上是否有甲胎蛋白和癌
胚蛋白等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
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3、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一次分裂完成始至下一次分裂完成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包含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主要完成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主
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
【详解】(1)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2)由于细胞周期由一些关键的酶,所以推测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
(3)基因突变即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改变,其碱基序列会发
生改变,可以用 DNA 探针进行检测。
(4)根据癌细胞的特征可以进行检验,体外培养是否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是否改变、
糖蛋白是否减少、细胞膜上是否有甲胎蛋白和癌胚蛋白等。
【点睛】本题通过嚼槟榔可能引发细胞癌变,考查癌变和基因突变的知识同时还考查了基因
对性状的控制,识记相关基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29.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遗传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幼虫正常的
培养温度为 25°C,将孵化后 4-7d 的长翅果蝇放在 35~37℃的环境中处理 6-24h 后,得到了
一些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
(1)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
(2)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据此你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实验说明影响表现型的因素是_________。
(4)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案来确定它的基因型。
1 实验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a.若_______,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 aa;b.若后代均表现为长翅,则该
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c.若后代有的表现为长翅,有的表现为残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
_______。
【答案】 (1). 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多;体内染色体
数目少易于观察。(答出两点即可) (2).温度影响与翅发育有关的酶的合成和活性,但不
改变遗传组成 (3). 基因型和环境因素。 (4). ①让该只残翅雄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
残翅雌果蝇交配,孵化的幼虫在正常的温度环境中培养,观察后代的表现型 (5). 后代均
表现为残翅 (6). AA (7). Aa
【解析】
【分析】
表型模拟现象,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即受基因的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
影响,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详解】(1)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的优点有: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饲养,繁殖
快,后代数多;体内染色体数目少易于观察等。
(2)根据题干信息“长翅果蝇幼虫正常的培养温度为 25℃,将孵化后 4~7d 的长翅果蝇放在
35~37℃的环境中处理 6~24h 后,得到了一些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
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再结合可知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可知,温度影响与翅
发育有关的酶的合成和活性,但不改变遗传组成。
(3)这个实验说明影响表现型的因素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
(4)①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其基因型可能为 AA、Aa、aa,前两种由于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
残翅性状,要确定该果蝇的基因型,可让这只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残翅雌果蝇交配,将后
代置于正常环境温度下发育,观察后代的表现。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a 若该果蝇的基因型为 aa,则后代均表现为残翅;
b 若该果蝇的基因型为 AA,则后代均表现为长翅;
c 若该果蝇的基因型为 Aa,则后代有的表现为长翅,有的表现为残翅。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
生识记基因型、表现型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
实质,能设计简单的遗传实验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