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1.00 KB
  • 2021-10-11 发布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F2的3: 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B. 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C. 检测F1的基因型只能用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 D. 等位基因之间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必须自由组合 ‎【答案】A ‎【解析】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产生的两种比值相等的雌配子和两种比值相等的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导致F2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A正确;在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但性状表现相同,例如DD和Dd都表现为高茎,B错误;检测F1的基因型,除了用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自交的方法,C错误;等位基因之间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D错误。‎ ‎2.随机选取杂合子黄色圆粒豌豆(YyR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花粉若干粒,均用15N标记所有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每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被标记),以这些花粉作为亲代,将其培养在不含15N且适宜的植物组织培养基中先后有丝分裂两次,则第二次分裂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数占染色体总数比、第二次分裂完成时含yR非等位基因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理论比分别为 A. 1/4 1/4 B. 1/2 1/4 C. 1/4 1/2 D. 1 1/4‎ ‎【答案】B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花粉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的两条链均被15N标记,该花粉细胞在不含15N且适宜的植物组织培养基中先后进行两次有丝分裂。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每个亲代DNA分子经过复制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不含有15N,这两个DNA分子分别位同1条染色体所含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均只有1条链含有15N。在第二次分裂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位于同1条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其中有1个DNA分子的2条链都不含15N,另一个DNA分子只有1条链含15N;在第二次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2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子染色体,因此含15N的染色体数占染色体总数的1/2。依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杂合子黄色圆粒豌豆(YyRr)产生的花粉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YR∶Yr∶yR∶yr=1∶1∶1∶1,即含yR非等位基因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1/4;因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所以第二次分裂完成时含yR非等位基因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理论比是1/4。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3.下列生理过程的组合中,所用原料相同的是 ‎①DNA分子的复制  ②RNA的复制  ③转录 ④逆转录  ⑤翻译 A. ①与③、②与④ B. ②与⑤、①与④ C. ①与④、②与③ D. ②与④、①与⑤‎ ‎【答案】C ‎【解析】①DNA分子的复制和④逆转录的产物都是DNA,所用原料都是游离的脱氧核苷酸;②RNA的复制和③转录的产物都是RNA,所用原料都是游离的核糖核苷酸;⑤翻译的产物是蛋白质,所用原料是游离的氨基酸。综上分析,C正确,A、B、D均错误。‎ ‎4.将牛催乳素基因用32P标记后导入小鼠乳腺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 B. 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mRNA C. 连续分裂n次后,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1/2n+1‎ D. 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小鼠乳腺细胞中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DNA中含有T、A、G、C四种碱基和4种脱氧核苷酸,RNA中含有U、A、G、C四种碱基和4种核糖核苷酸,因此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A正确;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其结果是将DNA中蕴含的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因此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mRNA,B正确;由题意可知:将1个两条链都用32P标记的牛催乳素基因整合到一条染色体的DNA分子上,让含有该染色体的某个细胞连续分裂n次,共获得2n个子细胞,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含有被32P标记的子细胞只有两个,因此,被标记的子细胞占1/2n-1,C错误;翻译时同种氨基酸可能由不同的tRNA转运,因此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D正确。‎ ‎5.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依据中心法则(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节 B. HIV病毒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C. 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D. 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答案】B ‎【解析】由于HIV携带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因此在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时,至少需要以RNA为模板通过[④]逆转录过程形成DNA,再以DNA为模板通过[②]转录过程形成mRNA,之后,以mRNA为模板通过[③]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A正确。HIV的遗传物质是RNA,R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核糖核苷酸,B错误;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C正确;HIV携带的RNA只有经过逆转录过程形成DNA、再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才能形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所以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增殖,进而治疗艾滋病,D正确。‎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心法则涉及到的相关生理过程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外,更主要的是能够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以题意“HIV携带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为切入点,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两种类型。下列关于二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 B. 基因突变对生物自身大多有害 C. 基因突变在环境中无诱变因素时也会发生 D.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答案】D ‎【解析】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可见,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A正确;对于生物自身而言,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少数是有利的,B正确;在环境中无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基因突变也会自发产生,其自发突变率很低,C正确;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错误。‎ ‎7.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 基因重组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之一 C.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 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由于等位基因A和a的分离以及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A错误;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B错误;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C正确;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的差异,是由基因突变和环境的差异引起,D错误。‎ ‎8.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③中的基因片段2由基因片段1变异而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①②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B. 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 图②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图中4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①③‎ ‎【答案】C ‎【解析】图①显示:两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此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其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图②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观察并比较分析图③中的基因1和基因2的碱基序列可知,基因2 较基因1少了一对碱基:A—T,因此这种变化属于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的缺失,B错误;图④中“环形圈”的出现,是由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上面一条多了一段或是下面一条少了一段,因此属于染色体结构中的缺失或重复,而图②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图中4种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都能够遗传,D错误。‎ ‎【点睛】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准确区分①②两图中的染色体是否为同源染色体并找出其变化的结果,找出图③中基因1和基因2在碱基序列上的区别,明确图④中“环形圈”出现的原因,据此判断变异的类型。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把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的本质区别而错选。‎ ‎9.已知某小麦的基因型是AaBbCc,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N株小麦,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 A. N/4 B. N/8 C. N/6 D. 0‎ ‎【答案】D ‎【解析】基因型是AaBbCc的小麦,产生的花粉粒(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BC∶ABc∶aBC∶aBc∶AbC∶Abc∶abC∶abc=1∶1∶1∶1∶1∶1∶1∶1。利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N株小麦的基因型与花粉粒的基因型相同,因此不存在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10.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 A. 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 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 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A、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而有丝分裂没有,B正确;‎ C、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C错误;‎ D、真核细胞中含有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名师点睛】(1)有丝分裂是细胞核分裂的过程,通过有丝分裂,每条染色体精确复制成的两条染色单体均等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使子细胞含有同母细胞相同的遗传信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可以区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2)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3)基因突变发生的DNA复制过程,所有细胞生物都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异发生于真核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11.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图为该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叙述可以成立的是 A. 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 B. 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2为纯合子 C.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 D.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 ‎【答案】C ‎【解析】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2遗传给Ⅱ1的X染色体上一定携带一个致病基因,因此Ⅱ1一定是杂合子,A错误;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Ⅱ1表现正常可推知:Ⅰ2为杂合子,B错误;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3遗传给Ⅲ2的一定是一个隐性致病基因,因此Ⅲ2为杂合子,C正确;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Ⅲ2表现正常可推知:Ⅱ3为杂合子,D错误。‎ ‎12.以下处理过程中哪一项可能产生新基因 A. 通过杂交培育抗病小麦品种 B.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 C. 用X射线处理青霉素菌种 D. 用花药离体培养玉米植株 ‎【答案】C ‎【解析】通过杂交培育抗病小麦品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和用花药离体培养玉米植株,其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不能产生新基因,B、D错误;用X射线处理青霉素菌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可能产生新基因,C正确。‎ ‎13.人类目前所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下图是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无子香蕉的培育过程主要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 B. 图中染色体加倍的主要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不能形成 C. 三倍体香蕉植株可以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 D. 若图中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均为Aaa,则有子香蕉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 ‎【答案】B ‎【解析】无子香蕉属于三倍体,其培育过程主要运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A错误;用低温或秋水仙素诱导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机理均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因此图中染色体加倍的主要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不能形成,B正确;三倍体香蕉植株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因此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C错误;若有子香蕉的基因型是AAaa,则其产生的配子为AA、Aa、aa,则与该有子香蕉杂交的野生芭蕉的基因型,无论是AA或Aa,还是aa,产生的无子香蕉的基因型都不可能均为Aaa, D错误。‎ ‎14.下列关于RNA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tRNA是单链,但是存在双链区域 B. RNA分子也可作为DNA合成的模板 C. 少数RNA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 真核生物的DNA在细胞核中合成,RNA在细胞质中合成 ‎【答案】D ‎【解析】tRNA是单链,该链上部分互补的碱基间通过氢键相连,使其经过折叠,看上去像三叶草的叶形,因此存在双链区域,A正确;在逆转录过程中,RNA分子作为DNA合成的模板,B正确;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少数酶是RNA,C正确;真核生物的DNA和RNA的主要合成场所都是细胞核,D错误。‎ ‎15.15.下列叙述与生物科学史实相符合的是 A. 摩尔根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提出了“基因”概念 B. 萨顿利用假说一演绎法得到了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C. 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D.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基因”概念是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提出的,A错;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得到了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 ‎【考点定位】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16.16.将一个不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DNA呈环状,共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a个胸腺嘧啶)放在含有32P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到下图I、II两种类型的DNA(虚线表示含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结果预测与分析,正确的是 A. DNA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DNA有I、II两种类型,比例为1:3‎ B. DNA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时,其上的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 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2n-1)(m-a)/2个 D. 复制n次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2n+l-2)个 ‎【答案】D ‎【解析】DNA第一次分复制时,DNA分子全是I类型,DNA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共4个,有I、Ⅱ两种类型,各2个,比例为1:1,A错误;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能进行减数分裂,细胞内的基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拟核DNA中共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a个胸腺嘧啶,则A=T=a,G=C=(m-2a)/2,复制n次,共形成了2n个DNA分子,因此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2n-1)(m-2a)/2,C错误;DNA分子是双链结构,一个不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DNA共2条链,所以复制n次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2n+l-2,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掌握DNA分子复制的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从而分析出图中I和Ⅱ两种类型的DNA分子数目。‎ ‎17.下列甲、乙两图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代谢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所示过程叫作翻译,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B. 甲图所示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到左 C. 乙图所示过程叫作转录,转录产物的作用一定是作为甲图中的模板 D. 甲图和乙图所示过程中都发生了碱基配对,并且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答案】B ‎【解析】甲图所示为翻译过程,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A错误;甲图中,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到左,B正确;乙是转录过程,其产物是RNA,包括mRNA、rRNA、tRNA,其中只有mRNA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C错误;甲图和乙图中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但两者配对方式不同,甲图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为A-U、U-A、C-G、G-C,乙图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为A-U、T-A、C-G、G-C,D错误。‎ ‎18.牵牛花的颜色主要是由花青素决定的,如图为花青素的合成与颜色变化途径示意图 从图中不能得出的是(  )‎ A. 花的颜色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 B.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C. 生物性状由基因决定,也受环境影响 D. 若基因①不表达,则基因②和基因③不表达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花的颜色由基因①②③多对基因共同控制,A正确;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B正确;生物性状由基因决定,也受酸性、碱性等环境影响,C正确;基因①不表达,是否影响基因②和基因③的表达,从图中不能得出,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名师点睛】学生对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理解不清 基因与性状并不都是一对一的关系 ‎(1)一般而言,一个基因决定一种性状。‎ ‎(2)生物体的一种性状有时受多个基因的影响,如玉米叶绿素的形成至少与50多个不同基因有关。‎ ‎(3)有些基因可影响多种性状,‎ 如,基因1可影响B和C性状。‎ ‎(4)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可能不同,基因型不同,表现型也可能相同。‎ ‎19.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表达遗传信息,下列关于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个过程所需酶的种类相同 B. 三个过程发生的场所都是细胞质 C. 三个过程都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来完成 D. 复制和转录的模板相同,而与翻译的模板不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而转录需要RNA聚合酶,A错误;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而翻译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B错误;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都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完成,C正确;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而转录只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的模板为mRNA,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20.B基因在人肝脏细胞中的表达产物是含100个氨基酸的B-100蛋白,而在人小肠细胞中的表达产物是由前48个氨基酸构成的B-48蛋白。研究发现,小肠细胞中B基因转录出的mRNA靠近中间位置某一CAA密码子上的C被编辑成了U。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 肝脏和小肠细胞中的B基因结构有差异 B. B-100蛋白和B-48蛋白的空间结构不同 C. B-100蛋白前48个氨基酸序列与B-48蛋白相同 D. 小肠细胞中编辑后的mRNA第49位密码子是终止密码UAA ‎【答案】A ‎【解析】‎ B基因结构在每个细胞中都是相同的,故A错误。‎ 它们执行的功能不同,应是因为空间结构不同,故B正确。‎ 由题意可知B-100蛋白前48个氨基酸序列与B-48蛋白的序列是相同的,故C正确。‎ 小肠细胞中只有48个氨基酸,说明49位在编辑后应是终止密码子,据题意可知应是UAA,故D正确。‎ ‎21.下列有关“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生物的生殖细胞中含有的全部染色体一定就是一个染色体组 ‎②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后一定得到纯合子 ‎③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 ‎④体细胞中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A.②④ B.①④ C.③④ D.全部不对 ‎【答案】D ‎【解析】有性生殖的生物生殖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数是其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的一半,不一定就是一个染色体组,如小麦(六倍体)生殖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①错误;如果是四倍体,假设其基因型为AAaaBBbb,那么它就可能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就得到AAaaBBbb,是杂合子,②错误;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一定是二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二倍体,③错误;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单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它的花药离体培养发育的个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是单倍体;三倍体无籽西瓜含三组染色体,是三倍体,④错误。因此,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染色体数目变异 ‎【名师点睛】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比较 二倍体 多倍体 单倍体 概念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染色 体组 两个 三个或三个以上 一至多个 发育 起点 受精卵 受精卵 配子 ‎22.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 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B. 这种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C. 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 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答案】C ‎【解析】系谱图显示:母亲及子女均为患者,但父亲正常,据此可推知,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项正确;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母亲及子女均肯定为纯合子,父亲为杂合子,子女中的致病基因来自父亲和母亲,A、D项错误;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则这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女性等于男性,B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 ‎23.M基因编码含63个氨基酸的肽链.该基因发生插入突变,使mRNA增加了一个三碱基序列AAG,表达的肽链含64个氨基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M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核苷酸比例增加 B.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碱基配对连接 C.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4种tRNA参与 D.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 ‎【答案】D ‎【解析】M基因为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核苷酸数=嘧啶核苷酸数,所以M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核苷酸比例不变,仍为50%,A项错误;‎ 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B项错误;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1种tRNA参与,C项错误;由于插入了3个碱基序列,如果插在两个氨基酸的密码子之间,则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多了1个氨基酸。如果插在一个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内,则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有2个氨基酸不同,故D项正确。‎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名师点睛】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1)基因突变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碱基对 影响范围 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 替换 小 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 增添 大 不影响插入位置前,但影响插入位置后的序列 缺失 大 不影响缺失位置前,但影响缺失位置后的序列 ‎(2)基因突变未引起生物性状改变的原因 ‎①突变部位: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 ‎②密码子简并性:若基因突变发生后,引起了mRNA上的密码子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可对应多个密码子,若新产生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对应的是同一种氨基酸,此时突变基因控制的性状不改变。‎ ‎③隐性突变:若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如AA中其中一个A→a,此时性状也不改变。‎ ‎24.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可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 B.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C.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D. 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 ‎【答案】B ‎【解析】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XD配子致死,子代为1XdXd(野生):1XdY(野生),A错误;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子代为1XDXd(突变):1XdXd(野生):1XDY(突变):1XdY(野生),由于XDY致死,因此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B正确;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则子代全为XDXd(野生),C错误;如果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假设发生缺失X染色体为X-,则杂交组合为XX-×XY,雌配子X-致死,故子代为1XX(野生):1XY(野生),D错误。‎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1)在已知显隐性性状的条件下,可设置雌性隐性性状个体与雄性显性性状个体杂交。‎ ‎(2)在未知显隐性性状的条件下,可设置正交和反交实验。‎ ‎①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若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性状与性别有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5.如图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Ⅱ一4是杂合子 B.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C.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D.Ⅲ—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 ‎【答案】B ‎【解析】系谱图中含有女患者,所以不可能是伴Y遗传病;4号女患者有一个正常的儿子,说明该病不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是杂合子(XAXa),A正确;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B错误;Ⅲ-8(XAY)与正常女性(XaXa)结婚,儿子都不患病,女儿均患病,C正确;该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7(XaXa)与正常男性(XaY)结婚,子女都不患病,D正确。‎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1)首先确定显隐性:‎ ‎①“无中生有为隐性”;‎ ‎②“有中生无为显性”‎ ‎③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总数,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即为显性遗传。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 ‎(2)再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①“无中生有为隐性,女儿患病为常隐”‎ ‎②“有中生无为显性,女儿正常为常显”‎ ‎③“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最可能为“X隐”(女病男必病)‎ ‎④“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最可能为“X显”(男病女必病)‎ ‎⑤“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无女性患者”――最可能为“伴Y”(男性全为患者)。‎ ‎26.小麦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如图表示培育矮秆抗病品种的几种途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最大的优点是能定向突变 B. 过程⑥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在有丝分裂间期发挥作用 C. 过程⑤为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 ④过程产生的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2/3‎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过程①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优点是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A错误。过程②⑤⑥为单倍体育种,⑥可使用秋水仙素,作用为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加倍,B错误。过程②⑤⑥为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错误。过程②③④为杂交育种,④过程产生的子代中纯合子aaBB、aabb所占比例是1/3+2/3*1/2=2/3,D正确。‎ 考点:育种 ‎27.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实践活动, 以下调查方法或结论不合理的是( )‎ A.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如原发性高血压 B.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C.为了更加科学、准确地调查某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D.若调查结果是男女患病比例相近,且发病率较高,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答案】A ‎【解析】因多基因遗传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B正确;为了更加科学、准确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正确;若该病男女患病比例相近,说明和性别无关,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正确.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名师点睛】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其遗传方式.‎ ‎28.周期性共济失调是一种由编码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该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的长度不变,但翻译的肽链缩短导致通道蛋白结构异常。下列有关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翻译的肽链缩短说明基因一定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 B. 突变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 C. 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D. 该病可能是由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其mRNA的长度不变,但合成的肽链缩短”可知,翻译的肽链缩短说明编码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错误;突变不会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B错误;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其mRNA的长度不变,但合成的肽链缩短”可知,该病可能是因为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D正确。‎ ‎29.29.决定玉米籽粒有色(C)和无色(c)、淀粉质(Wx)和蜡质(wx)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结构异常的9号染色体一端有染色体结节,另一端有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段。下列有关玉米染色体特殊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异常9号染色体的产生称为基因重组 B. 异常的9号染色体可为C和wx的基因重组提供细胞学标记 C. 图2中的母本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这两对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不能发生联会 D. 图2中的亲本杂交,F1出现了无色蜡质个体,说明亲代母本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9号染色体一端有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段,属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 B、可根据9号染色体一端染色体结节和另一端8号染色体的片段判断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B正确;‎ C、图2中的母本的2条9号染色体有相同的片段可联会,C错误;‎ D、F1出现了无色蜡质个体,说明双亲都能产生cwx的配子,说明母本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B.‎ ‎30.以下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工程是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 B. 基因工程的产物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C. 基因工程产生的变异属于人工诱变 D. 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之一是目的性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工程;基因工程能够有选择性的培育作物品种,目的性强,即基因工程的产物对人类不都是有益的;基因工程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考点:考查基因工程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和特点。‎ ‎31.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重组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B. 所有的限制酶都只能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 选用细菌作为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原因之一是因为细菌繁殖快 D. 只要目的基因进入了受体细胞就能成功实现表达 ‎【答案】C ‎【解析】基因工程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载体是运载工具,不是酶,A项错误;不同的限制酶都识别不同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置切割DNA,B项错误;选用细菌作为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是因为细菌繁殖快,C项正确;目的基因进入了受体细胞不一定成功实现表达,需要进一步鉴定,D项错误。‎ ‎【点睛】易错提示:基因工程中的工具有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其中运载体是DNA,不是酶。‎ ‎32.能够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的育种方法是( )‎ A. 单倍体育种 B. 杂交育种 C. 基因工程育种 D. 多倍体育种 ‎【答案】C ‎【解析】基因工程育种是指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使其表达的技术手段.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现象,从而使动物基因在植物细胞中表达(植物基因在动物细胞中表达)。‎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的应用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由于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一般的育种方法不可取。‎ ‎33.33.下图为DNA分子的某一片段,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某种酶的作用部位, 则相应的酶依次是 A. DNA连接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解旋酶 B.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解旋酶、DNA连接酶 C. 解旋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D.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解旋酶 ‎【答案】C ‎【解析】根据图解,①表示氢键,使氢键断裂的是解旋酶;②表示核苷酸间连接形成的磷酸二酯键,使其断裂的酶是限制酶;③表示形成连接磷酸二酯键,相应的酶是DNA连接酶;C项正确。‎ ‎【考点定位】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34.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5/8、1/4‎ B. 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C. 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 ‎ 杂交育种 ‎ 诱变育种 ‎ 单倍体育种 ‎ 多倍体育种 ‎ 方法 ‎ 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 原理 ‎ 基因重组 ‎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和矮秆不抗锈病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 用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A、杂交育种时因为亲本是双显性和双隐性,在子二代中重组类型占、纯合子各占,A错误;‎ B、单倍体育种得到的都是纯合子,子一代能产生4种配子,所以后一种方法所得的相应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B错误;‎ C、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是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 D、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点评】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及优点.‎ ‎35.盐酸吗啉胍(又名病毒灵,英文缩写ABOB)能抑制与病毒有关的DNA和R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病毒增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DNA病毒增殖时,DNA中碱基之间的氢键会发生断裂 B. 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脱氧核糖核苷酸依次连接形成RNA C. 可通过向普通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ABOB试剂培养病毒,进而研究ABOB对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 D. ABOB作用于基因表达的翻译阶段,从而抑制病毒的增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DNA病毒增殖时,DNA进行复制,解旋时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 ,A正确;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病毒只能寄生要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C错误;ABOB能抑制病毒的DNA和RNA聚合酶的活性,是作用于基因的复制与转录阶段,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病毒及DNA复制和转录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6.已知某植物花瓣的形态和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A、Aa、aa分别控制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BB和Bb控制红色,bb控制白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有6种表现型 B.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占3/16‎ C.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稳定遗传的后代有4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D. 红色大花瓣植株与无花瓣植株杂交,后代出现白色小花瓣的概率为50%‎ ‎【答案】B ‎【解析】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Aa×Aa→子代表现型是3种,Bb×Bb→后代的表现型2种,但是基因型为aaB_和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无花瓣,表型相同,因此后代有5种表现型,A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Aa×Aa→后代大花瓣为AA,占1/4,Bb×Bb→后代红色为B_,占3/4,因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占1/4×3/4=3/16,B正确;AaBb自交,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是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共4种,其中aaBB、aabb没有花瓣,因此属于同一种表现型,共3种表现型,C错误;红色大花瓣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白色无花瓣的基因型为aabb,两种植株杂交,后代出现白色小花瓣Aabb的概率为0或50%,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题关键能根据表现型正确写出相应的基因型。‎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37.以下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B、b)和乙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II1不携带致病基因。‎ ‎ 请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I1的基因是___________。假如III2和III6结婚,所生子女患病的几率为___________。‎ ‎(2)假设B基因可编码β—蛋白。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到达终止密码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β—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分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若B基因中模板链编码第105位精氨酸的GCT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由此推断,此mRNA上的________为终止密码。‎ ‎【答案】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bXDXd或BbXDXD 13/48 一条mRNA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 UGA ‎【解析】试题分析:单独观察每一种遗传病,找出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以此为切入点并结合题意,准确定位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围绕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确定有关个体的基因型,对(1)题进行解答。梳理与“翻译”相关的知识,据此结合题意对(2)题进行解答。‎ ‎(1)系谱图显示,Ⅱ3和Ⅱ4均正常,其女儿Ⅲ5患甲病,据此可推知: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1和Ⅱ2均不患乙病,其儿子Ⅲ1和Ⅲ3均患乙病,再结合题意“Ⅱ1不携带致病基因”可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Ⅱ2患甲病,所以I1的基因是BbXDXd或BbXDXD。若只研究甲病,由Ⅱ2和Ⅲ5均患甲病可推知:Ⅱ3、Ⅱ4和Ⅲ2的基因型均为Bb,Ⅲ6的基因型为1/3BB或2/3Bb,Ⅲ2和Ⅲ6所生子女患甲病的几率为2/3×1/4bb=1/6bb,正常的几率为1—1/6=5/6;若只研究乙病,因Ⅱ1和Ⅱ2均不患乙病、Ⅲ1和Ⅲ3均患乙病,所以Ⅲ2的基因型为1/2XDXd或1/2XDXD,Ⅲ6的基因型为XDY,所生子女患乙病的几率为1/2×1/4XdY=1/8 XdY,正常的几率为1—1/8=7/8;若同时研究甲、乙两病,Ⅲ2和Ⅲ6结婚,所生子女患病的几率为1—5/6×7/8=13/48。‎ ‎(2) 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到达终止密码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β—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分钟,这是由于一条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翻译,大大提高了翻译的速度。若B基因中模板链编码第105位精氨酸的GCT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说明由突变后的B基因中模板链上的ACT转录而来的mRNA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UGA为终止密码。‎ ‎38.小鼠由于繁殖力强、性状多样而成为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下面是不同鼠种的毛色及尾长性状遗传研究的几种情况,在实验中发现有些基因有纯合致死现象(在胚胎时期就使个体死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任意取雌雄两只黄色短尾鼠经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则该自然种群中,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让上述F1代中的灰色短尾雌雄鼠自由交配,则F2代中灰色短尾鼠占______。‎ ‎(2)乙种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三种:黄色、灰色、青色.其生化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已知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2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3的合成(基因B能抑制基因b的表达)。纯合aa的个体由于缺乏酶1,使黄色素在鼠体内积累过多而导致50%的个体死亡.分析可知:黄色鼠的基因型有______种;两只青色鼠交配,后代只有黄色和青色,且比例为1:6,则这两只青色鼠其中一只基因型一定是______。让多只基因型为AaBb的成鼠自由交配,则后代个体的表现型比例为黄色:青色:灰色=______。‎ ‎(3)丙种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褐色和黑色两种,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①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探究褐色和黑色的显隐性关系,采取的方法最好是____________。‎ ‎②已知褐色为显性,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探究控制体色的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应该选择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通过杂交实验,还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 YyDd 2/3 3 AaBB 2:9:3 分开圈养褐色鼠和黑色鼠,观察哪种鼠能发生性状分离 ♀黑色×♂褐色 调查统计雌雄不同性别中的性状表现比例 ‎【解析】试题分析:(1)由题意可知任意取雌雄两只黄色短尾鼠经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由此可知黄色和短尾是显性性状。亲本是显性性状,后代有4种表现型,说明双亲都是双杂合子,原本在F1中应有16种结合方式9种基因型,且四种表现型的比例应为9:3:3:1,但现在是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说明YY和DD的都会纯合致死,所以该自然种群中,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YyDd。F1中的灰色短尾雌雄鼠应是yyDd,因为DD致死在F2中灰色短尾鼠占2/3。‎ ‎(2)已知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2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3的合成,和生化反应原理图可知黄色基因型是aabb,aaB-,共有3种。青色应是A-B-,灰色应是A-bb。如果两只青色鼠交配,后代只有黄色和青色,且比例为1∶6,说明不会有bb,但因为有aa,则这两只青色鼠其中一只基因型一定是AaBB。让多只基因型为AaBb的成鼠自由交配,后代个体表现型比例本应为黄色∶青色∶灰色=4:9:3,但因为纯合aa的个体由于缺乏酶1使黄色素在鼠内积累过多而导致50%的个体死亡,故后代个体表现型比例本应为黄色∶青色∶灰色=2:9:3.‎ ‎(3)①要探究动物的显隐性,可以将它们分开饲养,然后分别杂交,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果褐色后代出现了黑色说明褐色是显性性状。如果黑色后代出现了褐色说明黑色是显性性状。‎ ‎②知道了显隐性可以采用隐性的雌和显性的雄性即黑色的雌性和褐色的雄性进行杂交,如果后代雄性都是黑色,雌性都是褐色,说明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雌雄都有黑色和褐色说明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以通过调查统计雌雄不同性别中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如果各种表现型中雌雄比例为1:1,说明最可能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这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中有差别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 ‎39.I.水稻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E和e基因分别控制抗病和感病性状,而B和b基因分别控制宽叶和窄叶性状,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某品种水稻自交,所得子一代表现型及比例是抗病宽叶:感病宽叶:抗病窄叶:感病窄叶=5:3:3:1。‎ ‎(1)在上述杂交实验中,亲本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子一代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是亲本产生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花粉不育,子一代抗病宽叶植株中基因型为双杂合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II.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三体抗病水稻,细胞中7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如下图)。假如该水稻原始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其中随机两条进入一个子细胞,则产生异常的配子,这种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但是雌配子能正常参与受精作用;另一条染色体进入一个子细胞,则产生的是正常配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2)该三体水稻产生雌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时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______个四分体,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以该三体抗病水稻(EEe)作母本与感病水稻(ee)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 ‎(3)如果用三体抗病水稻(EEe)自交(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则F1中抗病水稻:感病水稻=____________。‎ ‎【答案】 抗病宽叶 EB 3/5 12 EE:Ee:E:e=l:2:2:l 抗病:感病=5:1 17:1‎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准确定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推测出亲本为双杂合子(EeBb),理论上该分离比为9∶3∶3∶1,而实际上却为5∶3∶3∶1,再结合题意可推知不育的花粉的基因型为EB,即可完成对第(1)题的解答。从题意“2n=24”可知水稻体细胞中含有12对同源染色体,以题图三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及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特点等为切入点,再结合四分体的概念和分离定律的知识进行(2)(3)问题的解答。‎ ‎(1) 依题意可知:某品种水稻自交所得子一代发生了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抗病宽叶:感病宽叶:抗病窄叶:感病窄叶=5:3:3:1,可见亲本的表现型为抗病宽叶,基因型为EeBb。若将子一代的性状分离比(5∶3∶3∶1)拆开来分析,则有宽叶∶窄叶=2∶1,抗病∶感病=2∶1,说明在子一代中不存在EE和BB的个体,再结合题意“子一代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是亲本产生某种基因型的花粉不育”可推知:不育的花粉的基因型为EB。亲本产生的雌配子及其比例为EB∶Eb∶eB∶eb=1∶1∶1∶1,产生的可育雄配子及其比例为Eb∶eB∶eb=1∶1∶1,其自交子一代宽叶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EEBb∶EeBB∶EeBb=1∶1∶3,所以子一代宽叶抗病植株中基因型为双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5。‎ ‎(2)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后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的四条染色单体构成一个四分体。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三体水稻的基因型为EEe,其体细胞中较正常水稻多了一条7号染色体,而正常水稻体细胞中含有12对同源染色体,因此该三体水稻产生雌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处于第一次分裂联会时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12个四分体,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是EE∶Ee∶E∶e=l∶2∶2∶l。基因型为ee的感病水稻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e的配子。以该三体抗病水稻(EEe)作母本与感病水稻(ee)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EEe∶Eee∶Ee∶ee=l∶2∶2∶l,表现型及比例是抗病∶感病=5∶1。‎ ‎(3)已知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因此三体抗病水稻(EEe)产生的雌配子及其比例为EE∶Ee∶E∶e=l∶2∶2∶l,产生的能参与受精作用雄配子及其比例为E∶e=2∶l。让该三体抗病水稻自交,F1中感病水稻所占比例为1/6e×1/3e=1/18ee,抗病水稻所占比例为1-1/18=17/18,即F1中抗病水稻∶感病水稻=l7∶1。 ‎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三体抗病水稻(EEe)产生的能参与受精作用雌雄配子及其比例。三条同源染色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其中随机两条进入一个子细胞,另一条染色体进入一个子细胞,则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EE∶Ee∶E∶e=l∶2∶2∶l,其中EE和Ee为异常的配子,若为雌配子则能参与受精作用,若为雄配子则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40.‎ microRNA(miRNA)是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大约由22个核苷酸组成的短RNA分子,其虽然在细胞内不参与蛋白质的编码,但作为基因调控因子发挥作用,却影响了从发育到生理机能再到应激反应的大部分生物学过程。最近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个遗传研究小组以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发现了miRNA对靶基因的抑制位置。如图为发生在拟南芥植株体内的相应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的过程是________(填序号)。‎ ‎(2)图乙对应图甲中的过程________(填序号),RNA适于用作DNA的信使,原因是________。‎ ‎(3)由miRNA的功能可推测,其调控基因表达的方式可能是使mRNA水解,导致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不影响靶RNA的稳定性,但可阻止它们翻译成蛋白质,即发挥翻译抑制作用。‎ ‎(4)图丙所示的DNA若部分碱基发生了变化,但其编码的氨基酸可能不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细胞分裂间期发生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②③ ④ 能携带遗传信息,且能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不能进行翻译过程 一个氨基酸可能对应多个密码子(或密码子的简并性) DNA的复制 ‎【解析】试题分析:理清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及其二者的关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依据题图中呈现的信息,正确推断图示所示的生理过程,进而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图甲中①所示的DNA复制过程和②③所示的转录过程的主要场所都是细胞核。 ‎ ‎(2) 图乙和图甲中的④过程均表示翻译。RNA适于用作DNA的信使,原因是:能携带遗传信息,且能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3) mRNA 是翻译的模板,若mRNA被水解,则导致其不能进行翻译过程。‎ ‎(4)由于一个氨基酸可能对应多个密码子(或密码子的简并性),所以图丙所示的DNA若部分碱基发生了变化,但其编码的氨基酸可能不变。‎ ‎(5) 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而DNA的复制发生在在细胞分裂间期,可见,在细胞分裂间期发生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是DNA的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