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6.00 K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
1.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
C.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来,但在经常遭到暴风雨袭击的岛屿,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而未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一事实说明(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绝对的
3.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a基因的频率是( )
A.12.5% B.25% C.50% D.75%
4.用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
A.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导致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B.在普遍使用抗生素以前,病菌不具有抗药性
C.病菌对抗生素进行自然选择,突变为有抗药能力的病菌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少
6.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7.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B.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产生新物种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丝兰蛾细长的吸管似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人工饲养的公狮和母虎交配,能产下的“狮虎兽”,说明狮和虎不存在生殖隔离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9.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10.在某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海岛上每1万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红绿色盲.则该岛上的人群中,女性携带者的数量为每万人中有(设男女性比为1:1)( )
A.1000人 B.700人 C.900人 D.800人
11.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气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12.对维持内环境稳态不起作用的是( )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
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13.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组织中的( )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1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钙离子 B.呼吸酶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
15.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3 B.5 C.6 D.10
16.平静状态下,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和CO2浓度关系分别是(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17.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18.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
A.语言中枢 B.身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A项、B项和C项
19.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则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①⑤ B.②④ C.②⑤ D.①②
20.决定一次反射完成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突触的数目 D.效应器的兴奋性
2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22.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内负外正”
B.兴奋部位的电流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D.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双向传导
23.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24.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25.切除小狗垂体后,小狗不但会停止生长,还会食欲不振、行动迟缓等症状,原因是( )
A.垂体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B.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减少
C.垂体分泌的甲状腺素减少
D.垂体能控制甲状腺的分泌活动
26.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7.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28.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
B.激素调控的启动较快,持续时间较长
C.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D.激素调控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29.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30.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31.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32.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这两种反射的正确叙述是( )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
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
33.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34.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35.为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下列是关于该实验补充说明,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元
B.应设置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C.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
D.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
36.在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可能会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37.体重近似、发育正常的甲、乙、丙、丁四只雄性小狗,丁狗不作处理,甲、乙、丙狗分别做不同的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查得各自血液中三种激素的含量如表,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
雄性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生产激素
甲
3.8
0.1
5.8
乙
3.6
2.8
0.1
丙
0.8
3
5.5
丁
4
3
6
A.甲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止
B.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术后生长立即停滞
C.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性情变得温顺
D.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其个体变化为:甲、乙狗个体小,丙、丁狗不断长大
38.下列关于人体内激素作用机理的阐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参与靶细胞的新陈代谢
B.在血液中含有多种激素
C.激素只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当激素作用于某一靶细胞后,再通过体液运送作用于其它靶细胞
39.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其在甲状腺细胞内的浓度高于内环境.131I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是核电站泄露的核辐射源之一.口服一定剂量131I可以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据此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细胞受损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分泌激素的量增加
B.131I能破坏部分甲状腺细胞使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131I辐射可能诱发突变而增加细胞癌变几率
D.甲状腺细胞吸收碘需要载体但不消耗ATP
4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C.突触只允许兴奋由树突末端传到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相邻神经元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以便于兴奋的传递
D.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41.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 ,它们与 、 共同构成了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
(2)在对植物b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3)假设种群a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4,a的基因频率为0.6,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 , ;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 .
42.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发挥作用的具体场所是 .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
请举出由于病理原因引起③增多的实例 (举一例).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 等.若为饥饿状态,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
43.如图为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 ,⑤过程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⑥⑦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 .
(2)正常血糖浓度是 .
(3)④代表糖尿,在这种情况下尿量比正常人 .
(4)能够促进②过程进行的激素是 ,能够抑制②过程的激素是 .
(5)当葡萄糖在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进入血液可与 发生反应,此反应的生理意义是 .
44.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 ,结构②的名称是 .
(2)图1中的效应器指 ,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 .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 .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 .
(4)甲图中,提供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必要的实验用具,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单向传导的步骤是:① ② .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
1.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
C.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考点】B8:物种的概念与形成;B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解答】解:A、自然选择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这样就有种群(一定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发生了进化,最终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正确;
D、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正确.
故选:B.
2.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来,但在经常遭到暴风雨袭击的岛屿,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而未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一事实说明(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绝对的
【考点】92: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由“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来,但在经常遭到暴风雨袭击的岛屿,这种突变类型不能飞行,而未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知道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
【解答】解:A、有利和有害变异是相对的,取决于其的生活环境对它的选择.此现象不能说明突变多数是有害的,只能说明残翅和无翅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能力不同,A错误;
B、突变的特点是害多利少,但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能否使用环境,B错误;
C、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C正确;
D、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D错误.
故选:C.
3.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a基因的频率是( )
A.12.5% B.25% C.50% D.75%
【考点】B5:基因频率的变化;85: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本题是基因频率的计算和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的考查,回忆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然后根据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豌豆的基因型只有Aa一种,因此基因频率是A=a=50%,由于没有突变、迁入、迁出,没有选择作用,不论自交多少代,基因频率都不会变化.
故选:C.
4.用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
A.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导致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B.在普遍使用抗生素以前,病菌不具有抗药性
C.病菌对抗生素进行自然选择,突变为有抗药能力的病菌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考点】B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抗药能力强的病菌适应下来,抗药能力弱的病菌被淘汰,A错误;
B、在普遍使用抗生素以前,病菌就具有抗药性,使用抗生素后选择了抗药性强的病菌,B错误;
C、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有抗药能力的病菌和没有抗药能力的病菌都存在突变,C错误;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和抗药性弱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保留了病菌中抗药性强的个体,D正确.
故选:D.
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少
【考点】B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但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通过遗传使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C正确;
D、种群内基因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D错误.
故选:C.
6.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考点】B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如AA和Aa的适应性相同,Aa和aa的适应性不同,B正确;
C、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D错误.
故选:D.
7.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B.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产生新物种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考点】B5: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考查,梳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选项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只要生物发生了进化,就一定存在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由A分析可知,B正确;
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产生新物种,C错误;
D、只要生物发生了进化,不论新物种是否形成,都有基因频率变化,D错误.
故选:B.
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丝兰蛾细长的吸管似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人工饲养的公狮和母虎交配,能产下的“狮虎兽”,说明狮和虎不存在生殖隔离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考点】B3: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6:生物的多样性;B8: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解答】解:A、丝兰蛾细长的吸管似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A正确;
B、抗生素的滥用不能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B错误;
C、生殖隔离包括不能交配,交配后胚胎致死,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育,狮虎兽不育,说明狮和虎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故选:BC.
9.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考点】B8: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可分为:生态隔离、季节隔离、性别隔离、行为隔离、杂种不育等.
【解答】解:A、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分别演化出b、d、c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
B、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C错误;
D、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D错误.
故选:B.
10.在某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海岛上每1万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红绿色盲.则该岛上的人群中,女性携带者的数量为每万人中有(设男女性比为1:1)( )
A.1000人 B.700人 C.900人 D.800人
【考点】B5: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先设定色盲基因为Xb,则正常基因为XB.题干中“每1万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红绿色肓”,根据种群各基因型个体数求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XB和Xb的基因频率.再根据基因频率求解基因型频率的方法,计算出女性携带者XBXb的基因型频率,最后得出女性携带者的数量.
【解答】解:先设定色盲基因为Xb,则正常基因为XB.
1、每1万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红绿色肓,即XbY=500,XBY=10000÷2﹣500=4500,根据种群各基因型个体数求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计算出XB的基因频率=4500/5000×100%=0.9,Xb的基因频率=1﹣0.9=0.1.
2、根据由基因频率求解基因型频率的方法,计算出女性携带者XBXb的基因型频率=2×XB×Xb=2×0.9×0.1=0.18=18%,因此女性携带者的数量=5000×
18%=900人.
故选:C.
11.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气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据此答题.
【解答】解:A、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胃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细胞内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肌肉注射主要是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12.对维持内环境稳态不起作用的是( )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
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考点】E9: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中渗透压、PH、温度以及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
【解答】解:A、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它能够维持人体内环境中血糖的稳态,A错误;
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和吸入CO2和O2,能够维持内环境中二氧化碳和氧气量的相对稳定,B错误;
C、肾把尿素等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维持了内环境稳态,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C错误;
D、血细胞属于组织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13.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组织中的( )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考点】E9: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因此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代谢产物也增加时,就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表现出组织液生成增多.由于淋巴是组织液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的,且单向汇入血液循环,所以随组织液增加的同时,淋巴液的生成也增加.
【解答】解: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可渗透进入淋巴使淋巴增加.
故选:A.
1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钙离子 B.呼吸酶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钙离子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呼吸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15.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3 B.5 C.6 D.10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外界空气中的氧进入人体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血红蛋白位于血浆的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肺泡壁(单层细胞围成)、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围成)和红细胞膜,故至少要通过5层细胞膜,由于一层膜结构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故共需通过10层磷脂分子层.
【解答】解:外界空气中的氧进入人体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血红蛋白位于血浆的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肺泡壁(单层细胞围成)、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围成)、红细胞膜.而氧分子要穿过肺泡壁,首先要进入肺泡壁中的某个细胞,然后再出这个细胞,即在氧分子穿过肺泡壁的过程中共通过了两层细胞膜结构;同理,氧分子穿过毛细胞血管壁进入血浆的过程中也要通过两层膜结构;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所以氧气进入红细胞后就可与血蛋白结合,即氧气从血浆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需通过一层膜结构;故外界空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和血红蛋白相结合,至少要通过5层细胞膜,由于一层膜结构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故共需通过10层磷脂分子层.
故选:D.
16.平静状态下,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和CO2浓度关系分别是(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根据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知道平衡为止进行分析回答.
氧气和C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特点是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解答】解:氧浓度最高的部位是血浆,经组织液最终运输到组织细胞内液.所以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细胞呼吸产生CO2经组织液进入血浆,随血液循环运输到体外,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故选:A.
17.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内环境,由内环境直接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解: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内环境,由内环境直接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所以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选:B.
18.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
A.语言中枢 B.身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A项、B项和C项
【考点】DA: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大脑,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大脑皮层上有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解答】解:盲人“阅读”时首先是手指的移动,这与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然后是用手指触摸盲文,这与躯体感觉中枢有关,最后是将盲文的形状对应为一定的意义,与语言中枢有关.
故选:D
19.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则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①⑤ B.②④ C.②⑤ D.①②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冲动在反射弧中传导方向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脊髓中分灰质和白质,白质在外,连接传入神经和大脑;灰质在内,连接传出神经.
【解答】解:“有感觉”说明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没问题.“下肢运动障碍”,说明效应器是下肢肌肉,而伤在腰部,下肢肌肉未损伤,说明效应器没损伤.冲动从传入神经进入神经中枢后,先进入白质,再传到大脑,这样就会有感觉,然后经信号处理后经灰质传出到达效应器,如果受伤的地方在灰质,则会出现有感觉无效应的现象,所以神经中枢可能受伤.
故选:B.
20.决定一次反射完成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突触的数目 D.效应器的兴奋性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在传递兴奋的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需要的时间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时间长,所以突触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解答】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突触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故选:C.
2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考点】D2: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D6: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题图有两个神经元细胞,刺激A点,兴奋只能传到左侧神经元的细胞体,但不能传到下右侧神经元的轴突,所以当兴奋传到甲电流表左侧接触的神经纤维上时,此处膜外为负电位,使甲电流计发生1次偏转,乙不偏转.
【解答】解: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由于A点所在的神经元不能由细胞体传向突触前膜,所以右侧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乙不发生偏转.
故选:B.
22.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内负外正”
B.兴奋部位的电流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D.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双向传导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D6: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神经纤维兴奋时,由于Na+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使神经细胞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由于兴奋部位的膜内为正电位,而未兴奋部位的膜内为负电位,所以兴奋部位的电流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正确;
C、由于树突中没有突触小泡,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B.
23.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考查内环境组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直接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物质.
【解答】解:A、唾液腺和肠腺都是与外界相通的腺体,产生的分泌物直接进入消化道内,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A错误;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分泌的相应的激素都直接弥散到血浆中,因此是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B正确;
C、睾丸、汗腺、皮脂腺都是与外界相通的腺体,分泌物都不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C错误;
D、胃腺、肝脏产生的分泌物直接进入消化道,没有进入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24.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考点】DC:动物激素的应用.
【分析】激素的化学本质有的是小分子物质,有的是大分子物质.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大分子物质的激素如果通过“饲喂法”进行人为补充,则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生长激素属于多肽物质、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所以它们都不可以用“饲喂法”补充.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属于脂质,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
【解答】解: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多肽,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胰岛素是蛋白质,性激素是脂质,蛋白质类的如果被饲喂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只有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是小分子物质,用“饲喂法”补充不会经过消化道被分解.因此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②④.
故选:C.
25.切除小狗垂体后,小狗不但会停止生长,还会食欲不振、行动迟缓等症状,原因是( )
A.垂体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B.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减少
C.垂体分泌的甲状腺素减少
D.垂体能控制甲状腺的分泌活动
【考点】DB: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垂体部位可合成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切除垂体不但不能生成生长激素而且促甲状腺激素也无法合成,进而影响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骼、肌肉的生长;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解答】解:A、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A错误;
B、切除垂体,不能合成生长激素,B错误;
C、垂体不能分泌甲状腺激素,C错误;
D、垂体部位合成促甲状腺激素,进而影响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D正确.
故选:D.
26.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D6: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解答】
解:A、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A错误;
B、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错误;
C、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C正确.
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D错误.
故选:C.
27.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考点】DA:脑的高级功能;D5: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高级神经中枢以下的部位(脊髓).
【解答】解: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有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需要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的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和运动中枢,A错误;
B、学生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参与该活动的是语言知识、运动中枢和听觉中枢等,B错误;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为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C正确;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这与高级神经中枢的语言中枢有关,D错误.
故选:C
28.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
B.激素调控的启动较快,持续时间较长
C.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D.激素调控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考点】E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解答】解:A、激素是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A正确;
B、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B错误;
C、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协调完成的,C错误;
D、神经调节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激素调节启动较慢、作用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D错误.
故选:A.
29.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若人体组织细胞膜上缺乏胰岛素受体,则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导致细胞摄取血糖的速度减缓,血糖含量过高.
【解答】解: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根据题干信息“细胞缺乏了胰岛素作用的受体”,这样会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会使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度减缓,从而使血糖处于较高的水平.
故选:A.
30.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故选:C.
31.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都可在血浆中找到,A正确;
B、,麦芽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因此在血浆中不可能会找到麦芽糖,B错误;
C、蛋白酶分布在消化道中,因此血浆中不可能会找到蛋白酶,C错误;
D、呼吸酶分布在细胞内,因此在血浆中不可能找到呼吸酶,D错误.
故选:A.
32.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这两种反射的正确叙述是( )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
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
【考点】D5: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DA: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解答】解: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不经过大脑,这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是看到之后手缩回,经过大脑的思考,属于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
故选:C.
33.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考点】E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解答】解:A、根据题意“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靶器官,故A正确;
B、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故B正确;
C、肾上腺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的,故C错误;
D、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故D正确.
故选:C.
34.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D8: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需要突触结构,而突触结构的构成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一般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兴奋传导时,就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解答】
解: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则表现的症状是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表现的症状是肌肉僵直.
故选:A.
35.为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下列是关于该实验补充说明,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元
B.应设置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C.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
D.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为了使实验更快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对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当给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后,小鼠出现惊厥,为了说明惊厥是胰岛素降血糖引起的,应该对实验动物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而另一半不作处理比较.此外,还应用溶剂(酸性生理盐水)作对照排除此实验不是由溶剂引起的.但胰岛素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只能注射.
【解答】解:A、
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为了使实验更快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对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A正确;
B、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排除此实验不是由溶剂引起的,B正确;
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活性,C错误;
D、当给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后,小鼠出现惊厥,为了说明惊厥是胰岛素降血糖引起的,应该对实验动物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而另一半不作处理比较,D正确.
故选:C.
36.在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可能会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考点】37:酶的概念;DB: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酶和激素的区别和联系:
酶
激素
区
别
来源
所有活细胞
植物:一定部位的活细胞产生;动物:由内分泌腺细胞产生
本质
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的酶属于RNA
有机物,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的衍生物等
生理作用
催化功能
调节功能
作用范围与特点
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具有功能的专一性.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具有作用部位的特异性,但一种激素可以有多种功能.
作用条件
受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微量,作用大,属于高效能物质,
相同点
联系
激素对新陈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离不开酶的催化;激素可以激活酶的活性;酶和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
【解答】解:A、激素能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因此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可能会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A正确;
BD、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错误,D正确;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C正确.
故选:B.
37.体重近似、发育正常的甲、乙、丙、丁四只雄性小狗,丁狗不作处理,甲、乙、丙狗分别做不同的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查得各自血液中三种激素的含量如表,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
雄性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生产激素
甲
3.8
0.1
5.8
乙
3.6
2.8
0.1
丙
0.8
3
5.5
丁
4
3
6
A.甲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止
B.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术后生长立即停滞
C.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性情变得温顺
D.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其个体变化为:甲、乙狗个体小,丙、丁狗不断长大
【考点】DB: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据题表分析:甲可能是摘除了甲状腺,乙可能是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部分被摘除,丙可能是性腺被摘除.雄性激素的作用是促进雄性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维持第二性征.甲状腺激素的主要是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生长激素的主要是促进动物生长.
【解答】解:A、甲狗手术后导致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值,从而出现了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原因是甲状腺激素能提高兴奋性,A正确;
B、乙狗生长激素含量降低,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缺少后生长缓慢或停滞,B正确;
C、雄性激素可维持第二性征,丙狗体内雄性激素量很低因而性情变得温顺,C正确;
D、丁狗不作处理应正常生长,乙狗个体小,基本处于术前状态,甲狗由于甲状腺激素少,而患呆小症,丙含有生长激素能长大,D错误.
故选:D.
38.下列关于人体内激素作用机理的阐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参与靶细胞的新陈代谢
B.在血液中含有多种激素
C.激素只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当激素作用于某一靶细胞后,再通过体液运送作用于其它靶细胞
【考点】E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物质,由内分泌腺产生的,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地生理效应.分散在体液中由血液运输,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激素一般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因为靶器官和靶细胞表面上有其相应的受体.有些激素作用广泛,如甲状腺激素;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激素在不断产生和灭活中维持动态平衡.
【解答】解:A、激素只是传递信息,激素作用后被灭活,不参与靶细胞的新陈代谢,A错误;
B、内分泌腺产生的各种激素分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B正确;
C、激素分散在体液中,但不同的激素只能与特定的器官结合,即靶细胞或靶器官,C错误;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D错误.
故选:B.
39.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其在甲状腺细胞内的浓度高于内环境.131I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是核电站泄露的核辐射源之一.口服一定剂量131I可以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据此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细胞受损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分泌激素的量增加
B.131I能破坏部分甲状腺细胞使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131I辐射可能诱发突变而增加细胞癌变几率
D.甲状腺细胞吸收碘需要载体但不消耗ATP
【考点】3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癌细胞形成的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有着负反馈的调节作用,甲状腺细胞受损,则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分泌量增加;故A正确.
B、131I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对细胞有一定损伤,在甲状腺内作为甲状腺激素合成原料的131I会对甲状腺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甲状腺细胞受损,降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水平,从而治疗甲状腺机能亢奋;故B正确.
C、放射性的131I是一种物理致癌因子,诱发基因突变增加细胞癌变几率;故C正确.
D、甲状腺细胞吸收碘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且消耗能量(ATP);故D错误.
故选D.
4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C.突触只允许兴奋由树突末端传到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相邻神经元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以便于兴奋的传递
D.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考点】DA:脑的高级功能;D8:突触的结构.
【分析】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的,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相邻神经元的细胞通过突触相联系,突触的类型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轴突末端细胞质中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A错误;
B、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B错误;
C、突触只允许兴奋由轴突末梢传到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两个神经元的细胞膜不是直接接触的,中间隔着突触间隙,C错误;
D、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D.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41.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地理隔离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 生殖隔离 ,它们与 自然选择 、 突变和基因重组 共同构成了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
(2)在对植物b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没有 ,理由是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
(3)假设种群a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4,a的基因频率为0.6,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16% , 48% , 36% ;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 逐渐下降 .
【考点】B5:基因频率的变化;B8: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解答】解:(1)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由于地理障碍使种群之间的个体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叫地理隔离;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隔离、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共同构成了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
(2)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
=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20%,d的基因频率为8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3)根据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0.4×0.4=0.16=16%,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4×0.6=0.48=48%,aa的基因型频率是0.6×0.6=0.36=36%.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下降.
故答案为: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
(2)没有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16% 48% 36% 逐渐下降
42.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②③ .(填标号)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③④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自由扩散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 6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发挥作用的具体场所是 线粒体内膜 .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②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③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
请举出由于病理原因引起③增多的实例 营养不良或花粉过敏或肾小球肾炎等
(举一例).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二氧化碳 、 尿素 等.若为饥饿状态,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胰高血糖素 .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E9: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组织细胞,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淋巴液,⑤表示血细胞.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无机环境的物质交换,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组成物质处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均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相互渗透,淋巴循环主要是回收组织液中的多余水分和少量的蛋白质,最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
【解答】解:(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②③.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③④.
(2)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氧气发挥作用的具体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4)③为组织液,由于病理原因引起组织液增多(组织水肿)的实例有花粉过敏(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等.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为静脉端,A端为动脉端,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作用,A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低时,B端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增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作用,A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低时,B端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增加.
故答案为:
(1)②③
(2)自由扩散 ③④6 线粒体内膜
(3)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营养不良、花粉过敏、肾小球肾炎等
(5)二氧化碳、尿素等 胰高血糖素
43.如图为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 消化吸收 ,⑤过程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线粒体 ,⑥⑦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肝糖原和肌糖原 、 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
(2)正常血糖浓度是 0.8~1.2g/L .
(3)④代表糖尿,在这种情况下尿量比正常人 多 .
(4)能够促进②过程进行的激素是 胰高血糖素 ,能够抑制②过程的激素是 胰岛素 .
(5)当葡萄糖在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进入血液可与 NaHCO3 发生反应,此反应的生理意义是 维持内环境pH的稳定 .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3、分析图示:图1中①代表消化吸收,②代表肝糖原,③代表脂肪等非糖物质,④代表尿糖,⑤代表氧化分解,⑥代表肝糖原、肌糖原,⑦代表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解答】解:(1)图中①过程是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⑤过程表示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是主要场所.⑥过程表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⑦过程表示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2)正常血糖浓度是0.8~1.2g/L
(3)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使尿液的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比正常人的尿量增加.
(4)能够促进图甲中②肝糖原分解的激素是图乙中的N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够抑制图甲中②肝糖原分解的激素是图乙中M胰岛素.
(5)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可与NaHCO3发生反应,此反应的意义是维持内环境酸碱度(PH)的平衡.
故答案为:
(1)消化吸收 线粒体 肝糖原和肌糖原 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2)0.8~1.2g/L
(3)多
(4)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3)NaHCO3 维持内环境pH的稳定
44.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 突触 ,结构②的名称是 突触后膜 .
(2)图1中的效应器指 F ,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 反射 .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 大脑皮层 .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 外负内正 .
(4)甲图中,提供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必要的实验用具,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单向传导的步骤是:① 利用电刺激设备,先电刺激B(或B上一点),测量传出神经上有无电位变化 ② 再电刺激传出神经(或传出神经上一点),测量B上有无电位变化 .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D2: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D8:突触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A、B、D、F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突触、效应器;图2是突触结构放大图,①②分别表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图2是突触结构放大图,①②分别表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2)图1中的效应器指F;用针刺A时,引起F肌肉收缩的现象是反射;痛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因此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内正外负.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进行单向传递的,即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利用电刺激设备,先电刺激B(或B上一点),测量传出神经上有无电位变化;再电刺激传出神经(或传出神经上一点),测量B上有无电位变化.
故答案是:
(1)突触 突触后膜
(2)F 反射 大脑皮层
(3)外负内正
(4)利用电刺激设备,先电刺激B(或B上一点),测量传出神经上有无电位变化 再电刺激传出神经(或传出神经上一点),测量B上有无电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