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9.00 K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生长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内环境主要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①错误;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均属于内环境成分,②正确;葡萄糖、CO2和胰岛素均属于内环境成分,③正确;递质小泡位于突触小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④错误。选B。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中各成分关系中,错误的是
A. 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
B.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而淋巴和组织液中不含蛋白质
C. 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氯离子相对含量高,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D. 细胞外液各成分在新陈代谢中处于动态平衡
【答案】B
【解析】血浆中某些物质如小分子物质、激素等能透过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A项正确;淋巴和组织液中含有少量蛋白质,B项错误;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氯离子相对含量高,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C项正确;细胞外液各成分在新陈代谢中处于动态平衡,D项正确。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 饮食后,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 肾小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D. 正常人的血浆K+和Cl-含量较多,可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答案】C
【解析】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项错误;饮食后,血液流经肝脏后部分血糖转变为肝糖原,血糖浓度会降低,B项错误;肾小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项正确;正常人的血浆Na+和Cl-含量较多,可维持正常的渗透压,D项错误。
4.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B. 葡萄糖进入细胞发生障碍
C.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
【答案】B
【解析】据表可知,此人甲状腺激素浓度偏高,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A项错误;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胰岛素含量偏低,葡萄糖进入细胞发生障碍,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B项正确,D项错误;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C项错误。
5.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A. Na+ B. K+ C. 渗透压 D. O2浓度
【答案】C
【解析】通常情况下,组织液中的Na+、O2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近,以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选C。
6.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 激素是微量的有机化学物质 B.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
C. 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 D.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答案】B
【解析】激素是微量的有机化学物质,A项正确;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B项错误;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而是调节生命活动,C项正确;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D项正确。
7.图1表示在神经突触中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图2是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促进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 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促进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 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也不属于神经递质
D. 神经突触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该过程不需要能量
【答案】C
【解析】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差进一步增大,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项错误;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项错误;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不属于神经递质,C项正确;神经突触中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依赖于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项错误。
8.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B.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C. 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 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B
【解析】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位于血液、淋巴和淋巴结中,A、 C项正确,B项错误;由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通过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D项正确。
9.9.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b、c、d、e四个点都能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该现象说明了
A. 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B. 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传递兴奋
D. 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在c点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只能说明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不能说明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A错误;
B、箭头刺激处产生兴奋,可在b、c处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内是双向传导的;可在d和e处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在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即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B正确;
C、在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在d、e点能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只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传递兴奋,C错误;
D、题干中只是说明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不能说明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D错误.
故选:B.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10.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应为:种群密度=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之和÷样方总面积。采用样方法不可能直接统计出甲地内蒲公英总数,A错误;计算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应该除以样方总面积,B错误;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正确;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即得到种群密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再分析选项中的表述是否符合公式。易错点是误以为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等于甲地面积,而导致误选B。
11.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可抑制肝脏中的糖原分解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C.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⑥过程均可发生
D. 胰高血糖素抑制、、等过程
【答案】B
【解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脏中的糖原分解,A项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④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B项正确;肌肉细胞中的肌糖原不会分解补充血糖,C项错误;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不会抑制糖类吸收,D项错误。
12.如图是当环境温度由25 ℃降到10 ℃时,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当环境温度为25 ℃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 当环境温度从25 ℃下降到10 ℃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 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 时间t3以后,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答案】D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所以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如下: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13.天花疫苗有效成分是天花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疫苗,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A. 分泌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B. 可与多种抗原结合发生作用
C. 可裂解天花病毒,治好天花
D. 分泌体现了细胞膜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答案】D
【解析】抗体由浆细胞通过胞吐释放,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项错误,D项正确;该抗体可特异性的于天花病毒结合,B项错误;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使病毒凝集成团,抑制病毒侵染细胞,但不能裂解天花病毒,C项错误。
14.将某抗原先后两次注射到同一个小鼠体内,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中吞噬细胞非特异识别抗原 B. A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吞噬细胞的参与
C. 该过程中,注射的抗原可以是HIV D. 再次注射抗原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答案】C
【解析】吞噬细胞不能特异识别抗原,A项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参与抗原的处理、呈递过程,B项正确;HIV主要侵染T细胞,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抗体产生量减少,C项错误;再次注射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较多的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D项正确。
15.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机体血浆渗透压不变,排出相应量的水后会超过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渗透压不变,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减小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D
【解析】0.9%NaCl溶液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机体血浆渗透压不变,排出相应量水的同时也会排出相应量的NaCl,血浆渗透压不变,A项、B项、C项错误,D项正确。
16.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排尿反射不能完成
C. 婴幼儿缺乏生长激素不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的调节
【答案】B
【解析】胰岛素经皮下注射可进入内环境发挥作用,A项正确;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排尿反射可以完成,B项错误;婴幼儿缺乏生长激素会患侏儒症,但不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项正确;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的调节,D项正确。
1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可以进行横向运输
【答案】C
【解析】植物幼嫩叶片是生长素合成主要部位,其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A项正确;成熟茎韧皮部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项正确;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C项错误;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可以由向光侧向背光侧横向运输,D项正确。
18.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得到无子番茄,这种果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A. 与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B. 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C. 与受精卵染色体数目一样 D. 与受精极核染色体数目一样
【答案】B
【解析】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但不改变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无子番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选B。
【点睛】无籽西瓜与无子番茄的比较:
(1)无籽西瓜:利用染色体变异原理培育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2)无子番茄: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培育,不改变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19.
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假设科学家利用该空间实验室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处理,则有关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长素浓度:a>d>c=b,③生长最快
B. 生长素浓度:a>c=d>b,①生长最快
C. 生长素浓度:a>b>c=d,①②③④胚芽鞘都出现生长现象
D. 生长素浓度:a=b=c=d,①②③④生长状况基本相同
【答案】B
【解析】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运到背光侧,生长素浓度a>b;太空没有重力,c、d两侧生长素浓度相同,生长素浓度a>c=d>b,生长素浓度越大促进生长的作用越强,①生长最快,A项、C项、D项错误,B项正确。
20.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4-D浓度(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 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 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
D. 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C
【解析】与2,4-D浓度为0时相比较,各浓度下无籽番茄平均重量均大于对照组,说明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仍起促进作用,A项错误;据表不能得出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不能得出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B项、D项错误;2,4-D浓度为20—25 mg/L时,无籽番茄平均重量较大,该浓度范围是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C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抑制的含义。促进还是抑制应与2,4-D浓度为0时相比较。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发育的促进作用减弱,但仍起促进作用。
21.如图表示施用IAA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 去除根尖,有助于侧根的数量增加,这体现了顶端优势
C. 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 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10-5mol·L-1的IAA促进侧根分化,但抑制主根生长,A项正确;去除根尖,有助于侧根的数量增加,这体现了顶端优势,B项正确;据图可知,植物体内根部生长素来源于顶芽,未施用IAA的植株主根较长,侧根很少,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使侧根处生长素含量进一步降低,会导致侧根数量减少,C项错误;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D项正确。
22.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已知人的体重增加1kg,最少消耗水藻
A. 5kg B. 25kg C. 50kg D. 100kg
【答案】B
【解析】人的体重增加1kg,最少消耗水藻量应按最短食物链、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图中最短食物链为水藻→小鱼→人,最少消耗水藻量为1÷20%÷20%=25kg。选B。
【点睛】能量流动中的最值计算
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则:
(1)在食物链中
(2)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的食物比例未知
正推: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获能量最多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获能量最少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逆推: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需能量最多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需能量最少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3)如果是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比例确定,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23.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
动物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l
18
32
7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 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B. 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 化肥田土壤中群落丰富度减小,营养结构简单
D. 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答案】C
【解析】化肥田土壤动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A项错误;有机肥田的有机质比上有机肥前相比不减少,B项错误;化肥田土壤中群落丰富度减小,营养结构简单,C项正确;有机肥田的蜱螨类动物密度小于化肥田,D项错误。
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B. 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确定合理的捕捞量为K值
C. 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D.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由于很容易形成,所以抵抗力稳定性很强
【答案】A
【解析】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A项正确;K为环境容纳量,海洋鱼类合理的捕捞量约为K/2,以使种群增长速率较高,可以较快恢复,B项错误;农田生态系统垂直结构不明显,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于森林生态系统,C项错误;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环境恶劣,生物种类简单,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弱,D项错误。
2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兔子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兔子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实验小组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兔子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兔子的种群密度
B. 该农场兔子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 兔子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植物→兔子→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答案】C
【解析】鹰捕食兔子,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兔子的种群密度,A项正确;该农场兔子的种群数量约为280×100÷2=14000只,种群密度约为14000÷140=100只/ hm2,B项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兔子种群数量下降不能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项错误;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植物→兔子→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D项正确。
26.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采用摇瓶培养酵母,测定其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 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血细胞计数法
C. 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D. 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一直保持“J”型增长下去
【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因适应环境而生长缓慢,A项错误;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血细胞计数法,B项正确;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场所位于细胞内,C项错误;由于空间、营养物质有限,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不会一直保持“J”型增长下去,而是呈现“S”型增长,D项错误。
27.27.森林中的鸟类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A. 光照强度 B. 食物种类 C. 温度 D. 湿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垂直结构。生物的垂直结构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而植物的垂直分布通过影响食物的种类来影响动物的垂直分布,因此答案为B。
28.28.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 田鼠和杂草 B. 豌豆和杂草
C. 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 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寄生、竞争四种。当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时候,才形成竞争关系。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A错。豌豆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错。细菌和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D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察学生对种间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29.下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表示的是浆细胞
②方框内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
③这种病属于过敏反应
④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④
【答案】D
【解析】①a细胞能产生抗体,所以a表示的是浆细胞,①正确;②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但方框内的是吞噬细胞,不是淋巴细胞,②错误;③由图示可以看出,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这种病属于自身免疫病,③错误;④抗体能攻击自身正常红细胞,说明抗原表面的蛋白质与正常红细胞表面结构相似,即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④正确。所以答案为 D.①④。
【考点定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名师点睛】结合图示考查了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关键是识图能力
图表题、图象题,往往是教材中原来图形的改编,或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通过整合后,将文字以图形的形式反映出来,考查学生的图文信息转换能力,在这类试题中,信息的方向性比较明显,而且和教材内容多有联系,此类试题难度一般不是很大,只需仔细观察,结合题目所问进行分析即可。
30.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 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肯定大于①
B. ④中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D.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需要添加饲料,生产者的同化量⑤不一定大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①,A项错误;次级消费者粪便属于初级消费者残余,不属于次级消费者的遗体,B项错误;从能量关系看,②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大于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③与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④之和,C项正确;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同化太阳能,消费者通过捕食同化化学能,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未能正确理解人工鱼塘的特点: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需要添加有机饲料,生产者的同化量并不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1.在菠菜地生态系统中,菠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菠菜地的碳循环在菠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 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 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菠菜的摄食量
【答案】D
【解析】碳循环具有全球性,不能在菠菜地生态系统中完成,A项错误;种群密度应指单位面积内该种群所有个体的数量,而不是仅指成虫数量,B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C项错误;据图可知,乙的数量随着甲的变化而变化,甲为被捕食者,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菠菜的摄食量,D项正确。
32.根据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乙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就固定不变
C. 丙是由生物和非生物构成的
D. 丁多样性的形成会受无机环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同种个体构成种群,所有生物构成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生态系统,由此可判断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项错误;种群数量在一定环境中保持相对稳定,B项错误;群落只包括生物,C项错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会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项正确。
3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 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 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 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中的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是不循环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34.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就保持恒定不变
B. 环境阻力在d点之后出现,种群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前(如b点)时进行
D.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答案】C
【解析】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A项错误;“S”型增长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而不是种群的抵抗力稳定性,B项错误;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前(如b点)时进行,避免害虫大爆发,C项正确;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c点,以使种群有较高的增长速率,D项错误。
35.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 a和b B. b和a
C. b和c D. c和b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如图中所示,a点和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都是起促进作用的,而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不同,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侧芽抑制生长.因此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b和c.
故选C.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36.下图中表示了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也是决定种群数量的唯一特征
【答案】B
【解析】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A项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项正确;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C项错误;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D项错误。
37.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C. 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D.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答案】B
【解析】鹰捕食黄雀,会使蝉的天敌螳螂数量增加,A项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B项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不会因鹰的迁入而改变,C项错误;森林中生产者只能利用光能,不能利用细菌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D项错误。
38.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C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39.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下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 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B.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D. 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答案】D
【解析】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因此在b点两侧,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A项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项正确;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C项正确;本实验在时间上存在前后对照,D项错误。
【考点定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40.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云南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D. 沼气池的建造,提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B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人和家禽、家畜以农作物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A项正确;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生产者)是主要成分,C项正确;沼气池的建造,提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率,D项正确。
【点睛】辨析能量的利用率与能量传递效率:
(1)能量利用率: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占生产者同化能量的比值。
(2)能量传递效率:营养级之间同化能量的比值。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41.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番茄中的X基因和Y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A组,即对照组)、反义X基因的转基因植株(B组)和反义Y基因的转基因植株(C组)为材料进行实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同天数(d),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
组别
乙烯释放量(μL·kg-1·h-1)
20 d
35 d
40 d
45 d
A
0
27
17
15
B
0
9
5
2
C
0
0
0
0
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B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X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C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Y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推测,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____________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35天时采摘A组与B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________组。
【答案】(1) X基因、Y基因 (2分) 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3分)
(2)A(2分)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该组乙烯的含量(或释放量)高于其他组(3分,其它合理也给分) B(2分)
【解析】(1)B组实验与A组相比,乙烯释放量减少,说明X基因与乙烯的含量有关,C组与A组比较说明Y基因与乙烯的含量也有关,由此可推知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X基因和Y基因;B组反义X基因抑制X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乙烯含量降低,结合A组可推知B组果实中与乙烯的含量有关的基因是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
(2)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由此可推知乙烯含量高的(或释放量大),果实成熟早,即A组;乙烯含量低的,果实成熟晚,利用储存,即B组。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植物激素——乙烯的作用及实验分析能力。
42.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
(3)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场工作人员为了对鼠害进行控制,首先对苗圃山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J”型 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或迁出率)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标志重捕法 山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种群,考查对种群特征、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种群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
(2)死亡率和迁出率升高均会使种群数量下降。
(3)种群的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4) 山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对苗圃山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43.下图是食物网简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1)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写出能量损失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鹰占有的营养级分别为______________ 营养级。
(3)图中的蛇和鹰者是___________关系。图中所列生物是生态系统成分的一个部分,再与_________________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成分。
(4)如果蜥蜴突然减少,兔子的数量将会_____ 。
(5)如果鹰的体重每增加1kg,则至少需要绿色植物________kg,至多需要绿色植物_____kg。
【答案】 4 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 生产者、消费者 蚱蜢、兔、食草籽的鸟 第三、第四、第五 捕食和竞争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减少 25 10000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考查对生态系统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流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食物链找出最长和最短的食物链,分析其能量传递情况。
(1)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能量损失最多的食物链即最长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该食物网的生物属于生产者、消费者。
(2)图中的次级消费者是蚱蜢、兔、食草籽的鸟,鹰占有的营养级分别为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3)图中的蛇和鹰者是捕食和竞争关系。图中所列生物与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成分。
(4)如果蜥蜴突然减少,蛇会捕食更多的兔,兔子的数量将会减少。
(5)如果鹰的体重每增加1kg,按最高传递效率20%、最短的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籽的鸟→鹰计算,至少需要绿色植物1÷20%÷20%=25kg;按最低传递效率10%、按最长的食物链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计算,至多需要绿色植物1÷10%÷10%÷10%÷10%=10000kg。
【点睛】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情况分析
(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
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44.进食可刺激胃腺细胞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
(1)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机体的 免疫;胃蛋白酶仅对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有消化
作用,这体现了酶的 性。
(2)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
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
①胃泌素通过 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
②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 。
(3)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以下实验:
步骤
实验条件
4小时胃液分泌量
1
假饲
+ + + + + + + + +
2
切除胃窦,再假饲
+
3
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
(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相当)
+ + + + + + + + +
4
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
+ + + +
(假饲是让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数量表示胃液分泌量多少)
①步骤2中胃液的分泌是 调节的结果。
②步骤3的目的是 。
③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 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④重复上述实验均得到相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
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 (大于/小于/等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
【答案】(1)非特异性 专一
(2)①血液 负反馈调节 ②神经递质
(3) ①神经 ②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 ③体液(激素)
④体液调节(激素) 大于
【解析】(1)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胃蛋白酶仅对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有催化作用,这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2)胃泌素通过体液(血液)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由图示信息可知,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神经元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
(3)①步骤2中切除胃窦后,胃液的分泌仅是神经调节的结果;②步骤3的目的是排除体液调节的干扰;③步骤4中仅注射胃泌素,是为了确定在体液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④重复上述实验均得到相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神经-体液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