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9.50 KB
  • 2021-10-11 发布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③紫花×白花→208紫花,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显隐性的判断: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该表现型即为显性性状;亲本只有一种表现型,后代出现亲本所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即为隐性性状。‎ ‎【详解】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以确定白色是隐性性状;③紫花×白花→208紫花,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可以确定紫色是显性性状。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2.关于测交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测定待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 B. 判断待测个体的显隐性 C. 验证是否符合分离定律 D. 推测待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交是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的交配,可以用于判断待测个体的基因型。‎ ‎【详解】通过测交可测定被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A正确;测交可以验证某一个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但不能推测性状的显、隐性,B错误;通过测交可以验证是否符合分离定律,C正确;通过测交可测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及其形成的配子类型和比例,D正确。故选B。‎ ‎【点睛】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取决于待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 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 D. 乙同学的实验模拟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中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甲模拟的是分离定律,乙模拟的是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甲同学从Ⅰ、Ⅱ小桶中个抓取小球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然后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模拟的是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实验,A错误。实验中需保证每只桶中两种小球的数目相等,不同小桶的小球总数可以不等,两个小桶中小球的比例必须相等,B错误。甲同学模拟的分离定律,根据基因分离定律,甲同学的结果为Dd占1/2,乙同学模拟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自由组合定律,乙同学的结果中AB占1/4 ,C正确。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D错误。‎ ‎4.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用纯合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做亲本进行杂交,F1全部为黄色圆粒。F1自交获得F2,在F2中让黄色圆粒的植株接受黄色皱粒植株的花粉,统计黄色圆粒植株后代的性状,其比例理论值应为 A. 16∶8∶2∶1 B. 15∶8∶3∶1 C. 4∶2∶2∶1 D. 25∶5∶5∶1‎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详解】F2中黄色圆粒占9/16,有4种基因型,1/9YYRR,4/9YyRr,2/9YyRR,2/9YYRr,其中YY:Yy=1:2,RR:Rr=1:2;黄色皱粒中有1/3YYrr,2/3Yyrr,YY:Yy=1:2,黄色皱粒人工传粉给黄色圆粒豌豆后,子代黄色:绿色=8:1,圆粒:皱粒=2:1,对于两对相对性状来说,(8黄色:1绿色)(2圆粒:1皱粒)=16黄色圆粒:8黄色皱粒:2绿色圆粒:1绿色皱粒,A正确。‎ ‎5.某植物的花色受自由组合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A. 白:粉:红,3:10:3‎ B. 白:粉:红,3:12:1‎ C. 白:粉:红,4:3:9‎ D. 白:粉:红,6:9: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由图可知,该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红色花的基因型为A_B_、粉色花基因型为A_bb、白色花基因型为aa__。‎ ‎【详解】F1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和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据题图可知,3aaB_:1aabb都为白色,3A_bb为粉色,9A_B_为红色,因此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粉:红=4:3:9。综上,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灰兔和白兔杂交,F1全是灰兔,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有灰兔、黑兔和白兔,比例为9:3:4,则( )‎ A. 家兔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 F2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 C. F2灰兔基因型有4种,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D. F2中黑兔与亲本白兔交配,后代出现白兔的概率是1/3‎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2中有灰兔、黑兔和白兔,比例为9:3:4,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灰兔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黑兔的基因型为AAbb、Aabb;白兔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所以家兔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2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9;F2灰兔基因型有4种,能产生4种配子,但比例不相等。‎ ‎【详解】9:3:4实质上是9:3:3:1的变式,所以家兔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F2灰兔有4种基因型(1/9AABB、2/9AABb、2/9AaBB、4/9AaBb),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9,B错误;F2灰兔基因型有(1/9AABB、2/9AABb、2/9AaBB、4/9AaBb)4种,可产生的AB配子占1/9+2/9×1/2+2/9×1/2+4/9×1/4=4/9,同理可算出Ab和aB配子各占2/9;ab配子占1/9,所以F2灰兔产生配子及比例为AB:Ab:aB:ab=4:2:2:1,C错误;假如子二代中黑兔基因型是A _bb,白兔基因型是aaB _和aabb,在黑兔中有1/3Aabb、2/3Aabb,在白兔中有1/4aaBB、2/4aaBb和1/4aabb,交配能产生aa _ _的概率是2/3×1/2×1/4+2/3×1/2×2/4+2/3×1/4×1/2=8/24=1/3,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7.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三对组合的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A. 1:3, 1:2:1和3:1 B. 3:1,4:1和3:1‎ C. 1:2:1,4:1和3:1 D. 3:1,3:1和4:1‎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 ‎(1)12:3:1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2)9:6: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3)9:3:4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 ‎(5)15: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6)9:7即9A_B_:(3A_bb+3aaB_+1aabb)‎ ‎【详解】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 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 ‎ 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 ‎8.如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 乙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 丙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D. 丁可表示减数分裂结束产生的配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甲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与体细胞相同,而且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2∶2,说明存在染色单体,因此甲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n,是体细胞的一半,而且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2∶2,说明存在染色单体,所以乙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B正确;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与体细胞相同,而且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0∶1,说明不存在染色单体,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丁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n,是体细胞的一半,而且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0∶1,说明不存在染色单体,可表示减数分裂结束产生的配子,D正确。‎ ‎【点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若能将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进行准确定位,就会大大提升解答此类问题的效率(图中2N表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或核DNA的相对含量)。‎ ‎9. 雌蛙的卵巢中有初级卵母细胞200个,从理论上计算,经减数分裂所生成的卵细胞数、极体数、均等分裂次数、不均等分裂次数分别是( )‎ A. 200 200 200 400 B. 200 600 200 400‎ C. 200 600 400 200 D. 400 400 400 200‎ ‎【答案】B ‎【解析】‎ ‎1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最终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2次不均等分裂次数,而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不均等分裂形成的第一极体通过均等分裂次数形成第二极体。经减数分裂所生成的卵细胞数为200×1=200;极体数为200×3=600;均等分裂次数200×1=200;不均等分裂次数200×2=400。答案是B。‎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10.图为某一哺乳动物生殖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的分裂方式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别有4、2、2、2对 B. ②所处的时期发生交叉互换,可能形成4种不同类型的生殖细胞 C. ①细胞在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D. 一般不用该生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分裂的实验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①着丝点分裂,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的后期;②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两侧,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③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的中期;④着丝点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①有丝分裂后期含4对同源染色体,②③含2对同源染色体,④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无同源染色体,A错误;由图④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是雌性,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能产生1种卵细胞,B错误;图中无细胞壁,含中心体,为动物细胞的分裂,无细胞板形成,C错误;观察减数分裂一般选择雄性个体的生殖器官,图中为雌性,D正确。故选D。‎ ‎【点睛】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第一极体是均等分裂,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是不均等分裂。‎ ‎11.下图是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A~C段 B. CD段、GH段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为1∶1‎ C. 图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Ⅰ~M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 D.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现象与AH、HI所代表的生理过程有关 ‎【答案】B ‎12.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以下哪项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 )‎ 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B.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有自由组合 C. 作为遗传物质的DNA,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形成的 D.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表现在: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②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③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④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详解】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属于萨顿所依据的“平行”关系,A正确;‎ B.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有自由组合,这也体现萨顿所依据的“平行”关系,B正确;‎ C. DNA的双螺旋结构不能体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C错误;‎ D. 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都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这体现萨顿所依据的“平行”关系,D正确。‎ ‎13.下列有关科学史中研究材料、方法及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杂交等方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B. 摩尔根以果绳为研究材料,统计分析后代眼色分离比,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沃森和克里克以DNA大分子为研究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破译了全部密码子 D. 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为研究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摩尔根以果蝇为研究材料,利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沃森和克里克利用物理模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详解】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杂交、自交和测交等方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摩尔根以果绳为研究材料,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统计分析F2代眼色分离比,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但并没有破译全部密码子,尼伦伯格和马太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后来由多位科学家共同努力破译了所有的遗传密码,C错误;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为研究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C。‎ ‎14.下列有关遗传学的研究中,科学家所运用的实验方法,搭配合理的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 ‎②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 ‎③摩尔根进行果蝇的眼色杂交实验,证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A. 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法 B.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法   ③类比推理法 C. ①类比推理法   ②类比推理法   ③假说——演绎法 D.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法   ③假说——演绎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遗传学中的科学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的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3、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用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详解】①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②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③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要求考生识记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15.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含X染色体的配子数∶含Y染色体的配子数>1‎ B.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C. 含X染色体的精子比含Y染色体的精子数量多 D. 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 ‎【详解】因为雌性只能产生含X的配子,雄性产生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故雌雄配子中含X染色体的配子数∶含Y染色体的配子数>1,A正确;果蝇的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大,B错误;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数量相同,C错误;某些生物雌雄同株,无性染色体,如豌豆,D错误。故选A。‎ ‎16.鸟类的性别是由Z和W两条性染色体不同的组合形式决定的,家鸡的羽毛芦花(B)对非芦花(b)为显性,这对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请设计一个杂交组合,单就毛色便能辨别出雏鸡的雌雄(  )‎ A. 芦花雌鸡×芦鸡雄鸡 B. 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C. 非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D. 非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鸡为ZW,雄鸡为ZZ。 由于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设用A和a基因表示,雌鸡基因型为:ZBW(芦花)、ZbW(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BZB(芦花)、ZBZb(芦花)、ZbZb(非芦花)。‎ ‎【详解】芦花雌鸡和芦花雄鸡杂交后,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A错误;芦花雌鸡(ZBW)和非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ZBZb、ZbW,即雄鸡全为芦花鸡,雌鸡全为非芦花,B正确;非芦花雌鸡(ZbW)和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后代全为芦花鸡,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C错误;非芦花为隐性性状,因此非芦花雌鸡和非芦花雄鸡杂交后代全为非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D错误。故选B。‎ ‎17.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Ⅱ1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有关甲、乙两种遗传病和人类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 从系谱图中可以看出,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B. 若Ⅲ1与Ⅲ4结婚,生两病兼发孩子的概率为1/24‎ C. 若Ⅲ1与Ⅲ5结婚,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 D. 若Ⅲ1与Ⅲ4结婚,后代中只患甲病的概率为7/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Ⅱ1和Ⅱ2不患乙病,生有患乙病的儿子Ⅲ2,(Ⅱ1不携带致病基因)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和Ⅱ6患甲病,生有不患病的女儿Ⅲ3,故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据此作答。‎ ‎【详解】根据试题分析: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Ⅲ1不患病,有患乙病的弟弟,故Ⅲ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XB(1/2)、aaXBXb(1/2),Ⅲ4患甲病,有不患甲病的弟弟,故Ⅲ4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若Ⅲ1与Ⅲ4结婚,生患两病孩子的概率为(1-2/3×1/2)×1/2×1/2×1/2=1/12,B错误;Ⅲ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XB(1/2)、aaXBXb(1/2),Ⅲ5的基因型为aaXBY,若Ⅲ1与Ⅲ5结婚,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1/4=1/8,C正确;若Ⅲ1与Ⅲ4结婚,后代中只患甲病的概率为(1-2/3×1/2)×(1-1/2×1/4)=7/12,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及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特点,能利用口诀,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同时能利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18.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 A. 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 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C. 沉淀、上清液、沉淀 D. 以上全错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是解题的关键,明确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含有子代噬菌体DNA的细菌分开是解题的突破口。‎ ‎【详解】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时,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并随着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是沉淀;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 S标记的细菌时,噬菌体的DNA和细菌均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是沉淀;③15N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而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离心到上清液中,而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是沉淀和上清液。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可以使人和小鼠患肺炎 B. 培养噬菌体时应先加入其宿主细胞肺炎双球菌 C. 两个实验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 两个实验的关键都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研究它们各自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为专性寄生,培养病毒时应先加入其相应的宿主细胞,“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两个实验的关键都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研究它们各自的作用。‎ ‎【详解】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可以使人患肺炎和使小鼠患败血症,A错误;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大肠杆菌,B错误;肺炎双球菌为细胞生物,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噬菌体只含DNA,故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C正确;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没有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D错误。‎ 故选C。‎ ‎20.某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嘌呤碱基占53%,嘧啶碱基占47%,此生物一定不是( )‎ A. 醋酸杆菌 B. T2噬菌体 C. 青霉菌 D. HIV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类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2)DNA分子一般为双螺旋结构,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且互补配对的碱基两两相等,即A=T,C=G,则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3)RNA分子一般为单链结构,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其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 ‎【详解】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且DNA 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A不符合题意;噬菌体是DNA病毒,只含有DNA一种核酸,且DNA为双链结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其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这与题干内容(嘌呤碱基占53%,嘧啶碱基占47%)不符,B符合题意;青霉菌是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且D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C不符合题意;HIV是RNA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RNA为单链结构,其中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和RNA分子的分布、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首先要求考生明确选项中各生物所含核酸的种类;其次要求考生识记DNA和R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明确DNA中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再结合题中碱基比例作出正确的判断.‎ ‎21.如果用32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下列被标记的部位组合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同位素示踪法的使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35S元素标记氨基酸的R基,32P元素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 ‎【详解】从图中可以判断出:①是氨基酸的R基,R基上可含有S元素,如半胱氨酸;②是磷酸基团,是DNA中含有磷酸的部位,③是脱氧核糖,④是含氮碱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应该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R基,即①,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即②;故选A.①②。‎ ‎22.下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⑨是氢键,其形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e.③占的比例越大,DNA分子的结构越不稳定 f.⑤⑥⑦⑧分别代表A、G、C、T g.复制时,DNA聚合酶催化⑨的形成 h.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上的相邻两个碱基之间通过⑨连接 A. b、c、d、g B. c、d、f C. c、d、f、h D. a、b、c、f、g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磷酸;②是脱氧核糖;③是含氮碱基;④是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胞嘧啶,但不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⑤、⑥、⑦、⑧都表示含氮碱基(⑤是腺嘌呤、⑥是鸟嘌呤、⑦是胞嘧啶、⑧是胸腺嘧啶);⑨是氢键。据此答题。‎ ‎【详解】a.由图可知,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错误;b.根据分析可知,④的名称不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中的磷酸应连在脱氧核糖的5号碳原子位置,b错误;c.⑨是氢键,其形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d.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d正确;e.G和C之间为三个氢键,A和T之间为两个氢键,故③占的比例越大,DNA分子的结构越稳定,e错误;f.由分析可知,⑤⑥⑦⑧分别代表A、G、C、T,f正确;g.DNA复制时,⑨氢键自动形成,而DNA聚合酶催化的是磷酸二酯键,g错误;h.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上的相邻两个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h错误。综上分析,c、d、f正确,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若在一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碱基总和的56%,在其中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20%和30%,那么在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胞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比例为( )‎ A. 34%、14% B. 22%、30% C. 22%、28% D. 24%、26%‎ ‎【答案】D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在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在一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碱基总和的56%,所以该DNA分子中A+T=44%。每一条链中A+T所占比例也是44%,G+C所占比例是56%。由于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0%和30%,则这条链中T为44%-20%=24%,G为56%-30%=26%。因此,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胞嘧啶与这一条链中的T和G所占比例相等。那么在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胞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比例为24%、26%。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首先能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出双链DNA中的A和C分别所占的比例;其次再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计算出另一条单链中A和C分别所占的比例。‎ ‎24.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则有关该DNA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A. 400个碱基构成的DNA分子小于4200种 B. 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40个 C. 该DNA分子中4种含氮碱基A∶T∶G∶C=3∶3∶7∶7‎ D. 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上A∶T∶G∶C=2∶1∶4∶3‎ ‎【答案】B ‎【解析】‎ 分析】‎ 已知一条链上A:T:G:C=1:2:3:4,即A1:T1:G1:C1=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2:T2:G2:C2=2:1:4:3。该基因中含有400个碱基,则A1=T2=20,T1=A2=40,G1=C2=60,C1=G2=80,即该 DNA分子中A=T=60个,C=G=140个。据此答题。‎ ‎【详解】A、该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且碱基比例已经确定,因此其碱基排列方式小于4200种,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含有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个,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该基因片段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2-1)×60=180个,B错误;‎ C、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A=T=60个,C=G=140个,则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C正确;‎ 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上A∶T∶G∶C=1∶2∶3∶4,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上A∶T∶G∶C=2∶1∶4∶3,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根据题干信息计算出该DNA分子中四种碱基的数目,再结合其延伸规律答题。‎ ‎25.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B. 每一个DNA分子片段都有一个基因 C. 不同的基因分别控制着不同的遗传性状 D. 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同的基因的主要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因此含有的遗传信息不同,A正确;每一个DNA分子片段上有许多个基因,B错误;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不同的基因分别控制着不同的遗传性状,C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 ‎【点睛】理清脉络,形成知识网络。‎ ‎26.关于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F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图中的E B.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F和H始终保持1∶1的比例关系 C. 若C代表磷酸,则A是核糖 D. 遗传信息是E中D的排列顺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与C分别是磷酸和脱氧核糖,它们与B碱基共同组成了D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组成了E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F是DNA,其与蛋白质构成了G染色质,染色质与H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详解】F是DNA,其基本单位是D脱氧核苷酸,A错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比例关系为1:1或2:1,B错误;若C代表磷酸,则A是脱氧核糖,C错误;遗传信息指的是E基因中的D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D正确。‎ ‎27.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某蛋白质由n个肽链组成,氨基酸的平均分子质量为a,所含氨基酸b/3个,则相对分子质量为1/3ab-(1/3b-n)×18‎ B. 一个双链DNA分子,假如由m个脱氧核苷酸构成,此分子形成后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8(m-2)‎ C. 如果由m个脱氧核苷酸(每种足够量)形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最多可形成4m种 D. 由DNA指导合成RNA完全水解时可以获得磷酸、脱氧核糖、碱基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该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 ‎2、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不同表现在:五碳糖不同,组成DNA的是脱氧核糖,组成RNA的是核糖;碱基不完全相同,DNA特有的碱基是T,RNA特有的碱基是U。‎ ‎【详解】根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反应规律可知,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反应前的氨基酸分子量总和-脱去的水分子量总和,即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 b/3×a-18×(b/3-n),A正确;DNA分子每条链中脱去的水分子数=每条链中脱氧核糖核苷酸数-1,故双链DNA分子形成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脱氧核糖核苷酸数-2,所以假如有m个脱氧核苷酸构成双链DNA,此分子形成后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8(m-2),B正确;如果由m个脱氧核苷酸(每种足够量)形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最多可形成4m种,C正确;RNA完全水解时可以获得磷酸、核糖、4种含氮碱基等,D错误。‎ 故选D。‎ ‎28.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 B. 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 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 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该DNA分子共有200个碱基,其中胞嘧啶60个,则鸟嘌呤有60个,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各有40个,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子代DNA共16个,据此分析。‎ ‎【详解】A. 复制4次后含有15N的DNA分子共2个,占DNA总数的1/8,A正确;‎ B. 子代的16个DNA分子都是在含有14N的培养液中获得的,故含有14N的DNA分子共16个,B错误;‎ C. 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40×(24-1)=600个,C正确;‎ D. 连续复制4次共产生16个DNA分子,D正确。‎ ‎29.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核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催化甲、乙两图所示生理过程反应的酶相同 B. 甲、乙两图所示生理过程中,所需模板完全相同 C. 乙、丙两图可以表示核基因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 D. 甲、乙、丙三图所示生理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真核细胞细胞核内某种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图甲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图乙为转录形成RNA的过程;图丙为翻译的过程。‎ ‎【详解】甲过程需要的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而乙过程需要的是RNA聚合酶,即催化甲、乙两图所示生理过程反应的酶不相同,A错误;甲图是以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而乙图只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故甲、乙两过程所需要的模板不同,B错误;乙图为转录过程,丙图为翻译过过程,可表示核基因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C正确;甲图为DNA复制过程,碱基配对类型为A-T、G-C、T-A、C-G,乙图为转录过程,碱基配对类型为A-U、G-C、C-G、T-A,丙图为翻译过程,碱基配对类型为A-U、G-C、C-G、U-A,故甲、乙、丙三图所示生理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C。‎ ‎30.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某原核生物的一个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如下:A-U-U-C-G-A-U-G-A-C…(中间省略46个碱基)…C-U-C-U-A-G-A-U-C-U,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  )‎ A. 19个 B. 15个 C. 16个 D. 18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起始密码子有对应的氨基酸,终止密码子无对应的氨基酸。‎ ‎【详解】由图可知,信使RNA上有起始密码子AUG,终止密码子UAG,二者之间含有2+46+3=51个碱基,加上起始密码子,一个密码子含3个碱基,故含有的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有54÷3=18个氨基酸。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31.关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DNA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一定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C. RNA分子可作为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D. 噬菌体的DNA复制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遗传信息的翻译、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正确;DNA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B正确;核糖体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rRNA是RNA的种类之一,所以RNA分子可作为核糖体的组成成分,C正确;噬菌体的DNA复制,是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需要细菌提供原料和酶等,D错误。‎ ‎32.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若n代表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对数,则下列对应的数量分别是(  )‎ ‎①F1形成F2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 ②F2的表现型种类 ③F2的基因型种类 ④F1形成的配子种类数 A. 4n 、2n 、3n 、 2n B. 4n、 4n 、 2n、 2n C. 3n、4n、2n 、 2n D. 2n、 4n、 3n 、2n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详解】①由于一对等位基因能产生雌、雄配子各两种,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为四种,所以含n对等位基因的F1形成F2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4n;②由于一对等位基因的F2的表现型种类数为2种,所以含n对等位基因的F2的表现型种类数2n;③由于一对等位基因的F2的基因型种类数为3种,所以含n对等位基因的F2的基因型种类数3n;④由于一对等位基因能产生两种配子,所以含n对等位基因的F1形成配子的基因型种类数为2n。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33.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在育种过程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受粉后获得32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60株大穗抗病和若干株小穗抗病,其余的都不抗病。若将这6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F1中选择大穗抗病小麦再进行自交,理论上F2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2中所有大穗抗病小麦的比例为 A. 1/9 B. 2/9 C. 7/9 D. 7/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授粉获得的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既有大穗和小穗,也有抗病和不抗病,因此该大穗不抗病的小麦为双杂合子,大穗和不抗病为显性,假设大穗由A控制,不抗病由B控制,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60株大穗抗病的基因型为AAbb、Aabb。‎ ‎【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大穗和不抗病为显性,60株大穗抗病的基因型为AAbb、Aabb。将6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进行连续两代的自交,由于抗病(b)是隐性性状,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故可只考虑大穗和小穗性状,60株大穗抗病的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1:2,作为亲代自交,F1中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1/3+1/4×2/3=1/2AAbb和1/2×2/3=1/3Aabb,在大穗抗病小麦中,AAbb和Aabb分别占3/5、2/5。再进行自交,F2中大穗抗病的为3/5+1/4×2/5=7/10AAbb和1/2×2/5=1/5Aabb,理论上F2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2中所有大穗抗病小麦的比例为7/10÷(7/10+1/5)=7/9。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判断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和亲本的基因型,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对相关的概率进行计算,准确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灵活运用是解题的关键,概率计算是本题的重点。‎ ‎34.甲、 乙为两种 不同的病毒,经人工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甲、 乙为两种不同的病毒,经人工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就是A,B,C,D中的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重组病毒”丙的组成是甲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乙病毒的RNA,又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外壳,因此重组病毒丙的遗传物质是乙病毒的RNA,丙病毒的子代的蛋白质外壳是由乙病毒的RNA控制合成的,应与乙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相同,丙病毒的子代的RNA由乙病毒的RNA复制而来,与乙病毒的RNA相同.所以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与乙病毒相同。‎ ‎【考点定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名师点睛】RNA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遗传物质是RNA,重组病毒含有哪种病毒的遗传物质,就会表现哪种病毒的性状。‎ ‎35.某DNA分子有500个碱基对,其中含有鸟嘌呤300个,将该DNA进行连续复制,经测定最后一次复制消耗了周围环境中1600个含腺嘌呤的脱氧核苷酸,则该DNA分子共复制了多少次?(  )‎ A. 3次 B. 4次 C. 5次 D. 6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双链DNA中,A=T、C=G。一个DNA复制n次需要消耗的游离的腺嘌呤的数目是(2n-1)×腺嘌呤的数目。第n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腺嘌呤的数目是(2n-1)×腺嘌呤的数目。‎ ‎【详解】DNA含有500个碱基对,G=C=300,则A=T=200,一个DNA复制n次需要消耗游离的腺嘌呤的数目是2n-1×200=1600,故n=4。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36.若两条链都含32P的DNA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M,两条链都不含32‎ P的DNA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N。现将含32P的DNA分子的细菌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上让其分裂a次,则子代细菌的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复制a次后,有2a个DNA,有两条链是32P,相当于1个DN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M,有2a-1个DN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N,故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DNA复制有关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7.下列有关DNA复制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顺序是 ‎ ‎①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 ②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形成 ③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 ④以两条母链为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⑤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A. ①③④⑤② B. ③①⑤④② C. ①④②⑤③ D. ③①④②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复制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开始时,DNA分子首先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解旋,此时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然后,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的形成。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模板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3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RNA中每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反密码子 B.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使发生密码子第3位碱基的改变,翻译也不受影响 C. 一个终止密码子既可以终止翻译,又可以决定一个氨基酸 D. 真核生物的tRNA和mRNA相互识别过程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D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tRNA中与密码子对应的三个相邻碱基是一个反密码子,A错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若发生基因突变后,所形成的密码子所对应的氨基酸没有变,则翻译可能不受影响,但发生密码子第3位碱基的改变后不一定形成的氨基酸不变,也有可能形成终止密码子,使翻译提前终止,所以翻译也有可能受影响,B错误;一个终止密码子只可以终止翻译,不对应氨基酸,C错误;真核生物的tRNA和mRNA相互识别过程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故选D。‎ ‎39.如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与③在组成上相同的化学基团只有磷酸基团,不同的化学基团只有五碳糖 B. ①为启动上述过程必需的有机物,其名称是RNA聚合酶,①移动的方向为从左向右 C. 上述过程还可发生在根尖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D. 转录完成后,④不经过跨膜运输就能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得,图示为DNA的转录过程,其中①是RNA聚合酶,②为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③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④为mRNA。‎ ‎【详解】由题意得,②为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③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相同的化学基团是碱基和磷酸基团,不同的基团是五碳糖,A选项错误;由图可得①是RNA聚合酶,由图中mRNA产生的方向判断①移动的方向为从右向左,B选项错误;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均可发生DNA转录,但根尖细胞中不含叶绿体,C选项错误;真核细胞中,转录获得的mRNA经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该过程无需经过跨膜运输,D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有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结合图示的真核生物细胞内转录和翻译过程,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有关遗传信息转录翻译的物质基础、过程、场所和条件等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掌握。‎ ‎40.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完成后每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   )‎ A. 0条 B. 20条 C. 大于0条小于20条 D. 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并与DNA分子复制建立联系。‎ ‎【详解】玉米体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的。依题意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推知,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均含有20条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上含有的双链DNA分子中都只有一条链被32P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的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其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一条链被32P 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0条,其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有20条。由于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所以在第二次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0~20条。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请回答:‎ ‎(1)孟德尔选用豌豆为实验材料,可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豌豆人工杂交实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在处理观察到数据时,应用___________方法,得到前人未注意的子代比例关系。他根据实验中得的数据和现象提出了假说,并对此设计了_____________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发现了遗传规律。‎ ‎(2)孟德尔在揭示遗传定律时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理,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___决定的;在体细胞中它__________存在,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答案】 (1). 母本去雄→套袋→人工传粉→套袋 (2). 统计学 (3). 测交 (4). 遗传因子 (5). 成对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程序及其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豌豆人工杂交实验的方法为:母本去雄(在花蕾期去掉母本的雄蕊)→套袋(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人工传粉(待花粉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的花的雌蕊柱头上)→套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前人未注意的子代比例关系。针对根据实验中得的数据和现象提出的假说,设计了测交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发现了遗传规律。‎ ‎(2) 对分离现象出现的原因,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内容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2.下图甲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雌性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丙表示该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丁表示某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图甲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细胞有________。‎ ‎(2)图甲E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乙图中的 ________(填标号)阶段。‎ ‎(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暂时加倍处在乙图中的_________(填标号)阶段。‎ ‎(4)图丁对应于图丙中的细胞_____(选填“①”“②”或“③”);细胞Ⅳ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 ‎【答案】 (1). ABD (2). ② (3). ③、⑥ (4). ② (5). a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甲中,A图表示细胞分裂间期,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也可表示减数分裂间期;B表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图C表示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或卵细胞;D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初级卵母细胞;E和F分别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后期图。图乙中,A段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减数分裂;B段染色体恢复,表示受精作用;C段表示有丝分裂。丙图中,①表示初级卵母细胞,Ⅱ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Ⅲ表示第一极体,Ⅳ表示卵细胞,Ⅴ表示第二极体。图丁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图,由于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因此可以确定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可对应图丙中的细胞②。‎ ‎【详解】(1)等位基因一般是存在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中只要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细胞中均存在等位基因,因此可以排除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E、F细胞,以及减数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C。即图甲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细胞有ABD。 (2)由分析可知,图甲中E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含有染色单体,属于乙图中的②阶段。 (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会使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包括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乙中⑥为有丝分裂后期,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染色体暂时加倍分别处于乙图中的③、⑥阶段。 (4)图丁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因此可以确定该细胞为第一极体,根据图丙中的细胞大小可知,图丙中的细胞②为第一极体,故图丁对应于图丙中的细胞②。由于图丁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③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则细胞IV的基因组成是aB。‎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分裂过程中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43.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 请回答:‎ ‎(1)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_________。‎ ‎(2)亲代果蝇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 ‎(3)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4)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 ‎(5)子代雄蝇中,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黑身直毛的基因型为________。‎ ‎【答案】 (1). 常 (2). X (3). 灰身直毛 (4). 灰身直毛 (5). BbXFXf (6). BbXFY (7). 1∶5 (8). BBXfY (9). BbXfY (10). bbXFY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的判断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在子代中,无论雌雄,灰身∶黑身均为3∶1,与性别无关联,说明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为显性性状,双亲的基因组成均为Bb;在子代的雄蝇中,直毛∶分叉毛=1∶1,雌蝇均为直毛,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直毛为显性性状,双亲的基因组成分别为XFXf、XFY。‎ ‎(2)结合对(1)的分析可知,亲代雌(♀)果蝇的表现型为灰身直毛,亲代雄(♂)果蝇的表现型也为灰身直毛。‎ ‎(3) 结合对(1)的分析可知,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BbXFXf、BbXFY。‎ ‎(4) 若只考虑体色这一性状,因双亲的基因组成均为Bb,所以子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Bb∶bb=1∶2∶1。若只考虑毛型这一性状,因双亲的基因组成分别为XFXf、XFY,所以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FXF∶XFXf∶XFY∶XfY=1∶1∶1∶1。可见,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XFXF∶BbXFXF∶BBXFXf∶BbXFXf=1∶2∶1∶2,其中只有基因型为BBXFXF的雌蝇为纯合子,所以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5。‎ ‎(5) 结合对(4)的分析可知,子代雄蝇中,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BBXfY、BbXfY;黑身直毛的基因型为bbXFY。‎ ‎【点睛】本题的切入点为表中子代雌雄果蝇的性状分离比,由此准确定位相应性状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及其所遵循的遗传定律。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44.下图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6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5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7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遗传信息蕴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DNA片段。 ‎ ‎(4)若8代表的脱氧核苷酸链中(A+T)/(C+G)为36%,则(A+T)/(C+G)在整个DNA分子的比值为___________。(A+T)/(C+G)的比值越______(大/小),DNA的热稳定性越高。‎ ‎(5)若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DNA片段上是基因D与d,则这两DNA片段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碱基对 (2).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3). 脱氧核糖 (4). 氢键 (5).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 (6).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 (7). 遗传效应 (8). 36% (9). 小 (10).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解析】‎ ‎【分析】‎ 本题以“DNA分子结构模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6的名称是碱基对;5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胸腺嘧啶组成,其名称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2) 2的名称是脱氧核糖;7的名称是氢键。‎ ‎(3)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4) 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在双链DNA分子中,1条链上的A、T、C、G的数目分别等于另一条链上T、A、G、C的数目,由此可见,若8代表的脱氧核苷酸链中(A+T)/(C+G)为36%,则(A+T)/(C+G)在整个DNA分子的比值也为36%。在双链DNA分子中,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而且含有的氢键数目越多,其结构越稳定,所以(A+T)/(C+G)的比值越小,DNA的热稳定性越高。‎ ‎(5) 基因D与d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DNA分子的化学组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内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的相关知识,据此,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对各问题进行解答。‎ ‎45.已知在某双链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C)/(T+G) =m,求:‎ ‎(1)在另一互补链中这种比例是多少?__________。‎ ‎(2)这个比例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又是多少?___________。‎ ‎(3)如果在一条单链中(A+T)/(C+G) =n,求:在另一条互补链中这种比例又是多少?____________。‎ ‎(4)如果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的数量为a。若此DNA分子连续复制n次,则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 _____________。‎ ‎(5)若此DNA(基因片段)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含有的氨基酸分子数为200个,则此DNA至少含有____________个碱基对。‎ ‎【答案】 (1). 1/m (2). 1 (3). n (4). a(2n-1) (5). 600‎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复制、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详解】(1) 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在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一条单链中(A+C)/(T+G)的值与其互补链中的(A+C)/(T+G)的值互为倒数。可见,若在某双链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C)/(T+G) =m,则在另一互补链中这种比例是1/m。‎ ‎(2)在整个DNA分子中,A=T,C=G,所以在整个DNA分子中,(A+C)/(T+G)=1。‎ ‎(3) 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单链上的A、T、C、G分别与其互补链中的T、A、G、C配对,由此可推知:一条单链上的A、T、C、G的数目分别与其互补链中的T、A、G、C的数目相等。可见,如果在一条单链中(A+T)/(C+G) =n,则在另一条互补链中这种比例也等于n。‎ ‎(4) 已知某DNA分子中含有a个碱基T。若此DNA分子连续复制n次,则共产生2n个DNA分子。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这2n个DNA分子中,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来自最初的亲代DNA分子,其余的都是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因此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2n×a-a=a(2n-1)。‎ ‎(5) 在DNA(基因片段)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编码1个氨基酸,而mRNA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的,据此可推知:若此DNA(基因片段)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含有的氨基酸分子数为200个,则mRNA至少含有200×3=600 个碱基,此DNA至少含有600个碱基对。‎ ‎【点睛】①在双链DNA分子中,配对的两碱基之和在单、双链中所占比例相等;DNA两互补链中,不配对的两碱基之和的比值乘积为1。‎ ‎②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数为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③基因表达过程中相关计算:在不考虑基因的非编码区和内含子、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等条件下,转录、翻译过程中DNA(基因)碱基数∶mRNA碱基数∶多肽链氨基酸数=6∶3∶1。‎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