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2.77 KB
  • 2021-10-11 发布

山东省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三动物生理学第七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三 动物生理学 - 2 - 真题再练 备考定向 - 3 - 第七讲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 5 - 2 1 3 4 1 .(2019 全国 Ⅰ 理综 ,4) 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 , 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 , 使其分泌肾上腺素 ; 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解读 本题以 “ 惊吓 ” 为情境 , 考查了高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结构基础、基本原理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 激素调节 ) 的关联 , 要求考生能从简单情境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作答。本题带有浓厚的日常生活气息 , 尤其是选项 “D” 的体验式设置 , 可以激发学生了解生命的热情 , 增强关爱生命的责任意识。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 ( 局部电流 ) 的形式传导的 ,A 项正确。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B 项正确。心脏活动可由神经系统直接调节 , 也可由神经系统作用于肾上腺髓质 , 使其分泌肾上腺素 , 再由肾上腺素间接调节 ,C 项正确。肾上腺素又叫 “ 应激激素 ”, 其分泌增加 , 会提高动物的警觉性 , 使其呼吸频率和心率都加快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6 - 2 1 3 4 2 .(2018 全国 Ⅲ 理综 ,3)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 , 细胞内外 K + 和 Na + 的分布特征是 (    ) A. 细胞外 K + 和 Na + 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 细胞外 K + 和 Na + 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 细胞外 K + 浓度高于细胞内 ,Na + 相反 D. 细胞外 K + 浓度低于细胞内 ,Na + 相反 解读 本题以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特征为线索 , 考查考生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 体现了对生命观念核心素养的考查。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 ,K + 通过离子通道由膜内扩散到膜外 , 细胞外 K + 浓度低于细胞内。而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 ,Na + 通过离子通道由膜外向膜内扩散 , 膜外 Na + 浓度高于膜内。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7 - 2 1 3 4 3 .(2018 全国 Ⅰ 理综 ,31)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 , 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 , 实验内容如下。 a. 记录实验兔的尿量 ( 单位 : 滴 /min) 。 b. 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 0.5 mL, 记录尿量。 c. 待尿量恢复后 , 耳缘静脉注射 20% 葡萄糖溶液 15 mL, 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同学发现 , 与 a 相比 ,b 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 , 其主要原因是     。   (2)c 处理后 , 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 , 实验兔的尿量会       ,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 , 说明尿液中含有             。   (3) 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 , 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 , 刺激了存在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 , 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1) 由于 b 组加入了垂体提取液 , 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 ,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 所以 b 组的兔尿量减少。 (2) 由于 c 处理中加入了较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 , 使得肾小管内的原尿中渗透压升高 , 抑制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 因此尿量增加。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 , 可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3) 渗透压升高后 , 刺激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 , 分泌抗利尿激素 ,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 从而使尿量减少。 答案 解析 关闭 (1) 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 , 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 增加 葡萄糖 (3) 下丘脑 - 8 - 2 1 3 4 解读 本题以哺乳动物尿的生成为主题 , 考查了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以及调节方式和作用机理 ; 利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 考查考生运用相关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本题 (2) 小题的难点是要明确水分被肾小管重吸收是按照渗透作用原理进行的。肾小管腔液体的渗透压升高 , 即溶质 ( 葡萄糖 ) 浓度升高抑制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 使尿量增加。 - 9 - 2 1 3 4 4 .(2018 全国 Ⅱ 理综 ,29) 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 , 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 用幼龄大鼠为材料 , 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 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 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 A 、 B 两组后进行处理 ,A 组 ( 对照组 ) 的处理是   ;   B 组的处理是          。    ② 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③            。   ④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B 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 A 组 ,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 B 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   激素 和   激素。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根据等量原则 , 将若干只幼龄大鼠随机分为 A 、 B 两组 , 根据实验要求和单一变量原则 ,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手术 , 对 B 组 ( 实验组 ) 切除垂体 , 对 A 组 ( 对照组 ) 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 都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 每隔一段时间 , 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 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 ,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答案 解析 关闭 (1) 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切除垂体 ③每隔一定时间 , 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2) 生长 促甲状腺 - 10 - 2 1 3 4 解读 本题应用经典的解剖学方法 , 通过切除垂体来探究垂体对幼龄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在给出基本实验过程的情况下 , 要求完善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结果分析 , 考查对垂体和生长发育之间关系的理解 , 体现了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考查。 - 11 - 网络梳理 —— 填一填 高考必背 —— 记一记 易混易错 —— 判一判 A. 反射弧   B. 双向传导   C. 突触间隙   D. 突触后膜 E . 电信号   F. 化学信号   G. 单向传递   H. 垂体   I.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J. 分级调节   K. 反馈调节   L. 体液传送   M. 靶器官、靶细胞   - 12 - 网络梳理 —— 填一填 高考必背 —— 记一记 易混易错 —— 判一判 1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 . 兴奋 在 离体 神经纤维 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 , 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 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3 . 在突触部位发生 “ 电信号 → 化学信号 → 电信号 ” 的变化 ,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 作用于突触后膜 , 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4 .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 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 , 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 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5 . 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 , 通过体液传送 ,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 . 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 冷觉、热觉和渴觉都形成于大脑皮层。 - 13 - 网络梳理 —— 填一填 高考必背 —— 记一记 易混易错 —— 判一判 1 . 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 , 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 ×   ) 2 . 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都以局部电流形式进行传导。 ( √   ) 3 . 降低环境中的 Na + 浓度 , 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 ( √   ) 4 . 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 ,Na + 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内。 ( √   ) 5 . 大脑皮层语言 H 区损伤 , 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 √   ) 6 .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 , 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 ×   ) - 14 - 网络梳理 —— 填一填 高考必背 —— 记一记 易混易错 —— 判一判 7 . 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 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 √   ) 8 . 延长光照可提高鸡产蛋率 , 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 √   ) 9 . 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 √   ) 10 . 人在恐惧、紧张时 ,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 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 使心率加快 , 肾上腺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 ×   ) - 15 - 考点 1 考点 2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热考题点必练 题点 1   反射与反射弧、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 .(2019 湖南长郡中学一模 ) 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 , 研究人员利用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细胞进 - 16 - 考点 1 考点 2 行了实验 ,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静息电位的维持需要消耗 ATP B. 缺氧 25 min 内 , 神经细胞的 K + 外流受到抑制 C. 缺氧处理 20 min 后细胞内外电位差逐渐变小 D. 缺氧处理 20 min 与 10 min 相比 , 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低 名师点睛 据题意可知 , 实验目的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 , 故自变量为缺氧时间 , 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静息电位数值。由图曲线可知 , 缺氧处理 20 min 前细胞内外电位差逐渐变大 , 缺氧处理 20 min 后细胞内外电位差逐渐变小。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静息电位的维持需要钠钾泵参与 , 属于主动运输 , 需要消耗 ATP,A 项正确 ; 由图可知 , 缺氧 25 min 内 ,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先逐渐增大 , 后又逐渐减少 ,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 K + 外流有关 , 说明 K + 外流先逐渐增多 , 然后又减少 ,B 项错误 ; 由图曲线可知 , 缺氧处理 20 min 后细胞内外电位差逐渐变小 ,C 项正确 ; 由图曲线可知 , 缺氧处理 20 min 与 10 min 相比 ,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较大 , 即兴奋性低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7 - 考点 1 考点 2 2 .(2019 河北唐山一中模拟 ) 研究人员发现口腔中味觉受体蛋白与味物质结合后结构发生变化 , 这一结构变化反映给味觉细胞并传递至大脑皮层即可产生味觉。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 A. 味觉产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 味觉产生过程中有 “ 电信号 → 化学信号 → 电信号 ” 信号的转化过程 C. 口腔细胞中的特有基因决定了味觉受体蛋白的合成 D. 神经递质和激素一样只在细胞外起作用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食物刺激了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 , 使其兴奋 , 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 , 形成味觉 , 由于此过程只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参与 , 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A 项错误 ; 味觉形成过程中兴奋经过了由感受器传到大脑皮层的过程 , 经过了突触 , 因此会有 “ 电信号 → 化学信号 → 电信号 ” 信号的转化过程 ,B 项正确 ; 人体各细胞均有味觉受体蛋白基因 , 而不是口腔细胞特有的 ,C 项错误 ; 激素既可以在细胞外又可以在细胞内起作用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8 - 考点 1 考点 2 名师点睛 神经递质、酶、激素的比较 (1)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 ,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物质 , 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 (2)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 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 还有少量 RNA 。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 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3) 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 - 19 - 考点 1 考点 2 题点 2   动物激素调节的机理   3 .(2019 山东济南长清测试 ) 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 , 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 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 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 ,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的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相同 B. 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 , 引起后膜大量的 Na + 内流 C. 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 D. 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 , 关键是明确题干所述的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及作用。根据题干可知 , 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 , 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 , 所以既可以参与体液调节 , 也可以参与神经调节。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 去甲肾上腺素还可以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 , 两种受体接受去甲肾上腺素发挥的作用不同 , 说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的去甲肾上腺素受体不相同 ,A 项错误 ; 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 说明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 , 可引起后膜大量的 Na + 内流 , 形成动作电位 ,B 项正确 ; 当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多时 , 去甲肾上腺素可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 , 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C 项正确 ; 由分析可知 , 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20 - 考点 1 考点 2 4 .(2019 湖南株洲质检 ) 成人排尿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当膀胱充盈的压力通过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直接传到脊髓时 , 在排尿中枢的控制下 , 逼尿肌收缩 , 尿道括约肌舒张 , 使尿液进入尿道 , 可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 , 于是完成排尿。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 (    ) A. 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反射 B. 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膀胱壁的逼尿肌 C. 排尿反射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使尿液顺利排出 D. 排尿反射的调节方式为神经 — 体液调节 名师点睛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排尿反射的过程 , 易错点是正反馈与负反馈的判断 :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 , 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根据题意可知 , 成人的有意识排尿是通过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调控完成的 , 故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反射 ,A 项正确 ; 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膀胱内壁 ,B 项错误 ; 正常人排尿过程中 , 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 , 又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 , 由此导致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 , 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 , 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C 项错误 ; 排尿反射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21 - 考点 1 考点 2 必清错混辨析 1 . 有关反射及感觉的 3 个易错易混点 (1) 反射的完成路径为 “ 反射弧 ”, 即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反射弧任一部分受损 , 反射都不能完成。 (2) 一切感觉无一不是形成于大脑皮层 , 其产生路径为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上行传导至大脑皮层 , 可见传出神经及效应器受损时仍可产生感觉 , 但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受损时 , 则不能形成感觉。 (3) 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 , 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 22 - 考点 1 考点 2 2 . 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3 个易错易混点 (1)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 Na + 内流的结果 ,Na + 的内流需要膜载体 ( 离子通道 ), 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 故属于协助扩散 ; 同理 , 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 K + 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 (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3) 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 : ① 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 ② 在生物体内 , 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 , 因此在生物体内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 23 - 考点 1 考点 2 3 . 有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 3 个易错易混点 (1) 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 , 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 流动性。神经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 糖蛋白 ) 识别 , 其作用效果有两种 : 促进或抑制。 (2) 正常情况下 ,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 , 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迅速移走。 (3) 异常情况 : ① 若某种有毒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 , 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 ② 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与某种有毒物质结合 , 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 , 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 , 阻断信息传导。 - 24 - 考点 1 考点 2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热考题点必练 题点 1   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   1 .(2020 届山东等级考模拟 )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 , 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 , 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 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C. 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 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能促进动物睡眠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 , 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 → 垂体 → 内分泌腺 , 图中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 — 体液调节 , 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 , 松果体为效应器 , 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A 项正确 ; 由图可知 , 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 , 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 , 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 ,B 项正确 ; 由图可知 , 褪黑素含量增多时 , 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 , 即存在反馈调节 ,C 项正确 ; 褪黑素含量过高抑制下丘脑的功能 , 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 , 抑制动物睡眠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D 2 .( 2019 山东烟台期末 ) 如图为血糖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 , 图中字母表示物质 , 数字代表结构和过程 , 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25 - 考点 1 考点 2 - 26 - 考点 1 考点 2 (1)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 , 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                      ( 用图中汉字、数字及箭头表示 ) 。据图可推测 , 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 , 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原因是       。   (2) 分析图示可推测 , 丙能接受的刺激有     。   C 和 D 之间通过            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3) 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 利用大鼠为实验材料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 :       。   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 , 实验过程中应将大鼠血糖维持在比正常 浓度      ( 填 “ 稍高 ” 或 “ 稍低 ”) 的水平。   - 27 - 考点 1 考点 2 答案 : (1) 感受器乙 →7→ 下丘脑 →8→ 丁 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 A 、 B 细胞 ( 丁和丙 ) 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 ( 及胰高血糖素可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 ) (2) 神经递质、血糖浓度 ( 升高 ) 变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相互拮抗  (3) 将若干生理状况相同的大鼠随机平均分成两组 , 实验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 , 对照组施加等体积 ( 量 ) 生理盐水 , 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稍低 解析 : (1) 由图可知 ,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 , 神经系统涉及的反射弧是 “ 感受器乙 →7→ 下丘脑 →8→ 丁 ”, 据图可知 , 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 , 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 A 、 B 细胞 ( 丁和丙 ) 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 ( 及胰高血糖素可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 ), 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 - 28 - 考点 1 考点 2 ( 2) 由图可知 ,C 的分泌是由血糖浓度升高引起的 , 所以 , 丙代表胰岛 B 细胞 ,C 代表胰岛素 , 同理 , 丁代表胰岛 A 细胞 ,D 代表胰高血糖素 ; 分析图示可推测 , 丙能接受的刺激有神经递质 (A) 、血糖浓度 ( 升高 ) 变化 (3 途径 ) 、胰高血糖素 (9 途径 ) 的作用。 C 代表胰岛素 ,D 代表胰高血糖素 , 二者通过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3) 根据题意 ,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 自变量是胰岛素的有无 , 因变量是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故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 , 另一组施加等体积生理盐水。该实验的测量指标是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 , 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浓度维持在比正常浓度稍低水平。另外 , 选取的大鼠生理状况要相同。 - 29 - 考点 1 考点 2 题点 2   动物激素调节的机理、功能   3 .( 2019 河南南阳期末 ) 如图 1 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 , 其中甲 ~ 丁代表器官或细胞 , ① ~ ⑤ 代表激素 ; 图 2 所示为研究中药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 1 图 2 - 30 - 考点 1 考点 2 (1) 图 1 中 , 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器官是        。从调节方式角度分析 , 甲对乙的调节方式是      调节 , 甲对丙、丁的调节方式是      调节。   (2) 由图 1 可知 , ③ 的分泌调节要经过甲 → 乙 → 甲状腺途径 , 这种激素的分泌调节机制称为      调节。 ③ 的含量增加会通过      调节机制使激素含量处于稳定状态。   (3) 结合图 2 结果分析 , 模型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含量增加了大约 400%, 原因是构建糖尿病模型时注射的药物破坏了胰岛 B 细胞 , 导致          , 进而使血糖升高。   (4) 研究表明中药具有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 证实这一推测还需检测四组大鼠血液中        的含量。结合图 2 结果分析 , 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更有优势 , 理由是       。   - 31 - 考点 1 考点 2 答案 : (1) 甲 ( 或下丘脑 )  体液 ( 或激素 )  神经  (2) 分级  ( 负 ) 反馈  (3) 胰岛 B 细胞面积比降低 , 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 靶细胞减少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4) 胰岛素 中药组控制血糖的效果与西药组的相近 , 但中药组的胰岛 B 细胞面积比显著高于西药组的 解析 : (1) 图 1 中 ,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器官 , 与体内的许多内分泌活动密切相关。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既有神经联系又有血液联系 , 甲 ( 下丘脑 ) 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乙垂体的分泌属于体液调节。下丘脑是血糖调节的中枢 , 甲下丘脑对丙 ( 胰岛 A 细胞 ) 、丁 ( 胰岛 B 细胞 ) 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 32 - 考点 1 考点 2 (2) 由图 1 可知 , 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 , 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 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 这种激素的分泌调节机制称为分级调节 ;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后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 , 使二者的分泌减少 , 从而使激素含量处于稳定状态。 (3) 结合图 2 结果分析 , 模型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含量增加了大约 400%, 这是由于构建糖尿病模型时 , 注射的药物破坏了胰岛 B 细胞 , 胰岛 B 细胞面积比降低 , 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 靶细胞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减少 , 使血糖明显升高。 (4) 研究表明中药具有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 证实这一推测还需要检测四组大鼠血液中胰岛素含量 , 若中药组大鼠空腹胰岛素含量高于模型组 , 则中药具有治疗糖尿病的效果。结合图 2 结果分析 , 中药组控制血糖效果与西药组相近 , 但胰岛 B 细胞面积比显著高于西药组 , 说明中药组的胰岛 B 细胞正常比例高于西药组 , 与西药相比 , 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更有优势。 - 33 - 考点 1 考点 2 题图分析 分析图 1: 由图中甲状腺可知 ③ 为甲状腺激素 , ② 为以甲状腺为靶器官的促甲状腺激素 , 乙为垂体 , ① 为调节垂体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甲为下丘脑 , ④ 为使血糖浓度上升的胰高血糖素 , 则丙为胰岛 A 细胞 , ⑤ 为使血糖浓度下降的胰岛素 , 丁为胰岛 B 细胞。 分析图 2: 据图可知 , 模型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含量为 30 mmol/L, 正常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含量为 6 mmol/L, 模型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含量增加 25 mmol/L, 大约增加 400%, 模型组大鼠胰岛 B 细胞面积比降低 ; 中药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低于模型组。推测中药具有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 中药组控制血糖效果与西药组相近 , 但中药组胰岛 B 细胞面积比显著高于西药组。 - 34 - 考点 1 考点 2 策略方法 动物激素相关实验解题方法 (1) 激素功能验证的一般思路 : 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 → 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 → 添加某激素后恢复正常 → 推知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 (2) 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 : 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况相似的动物进行平均分组 , 且每组要多于一只。 (3) 注意观测指标的确定 , 如探究甲状腺激素生理功能可检测耗氧量、代谢或活动状况 , 具体实验应具体分析。 (4) 生理盐水在对照组中的作用 , 不能用蒸馏水代替。 - 35 - 考点 1 考点 2 必清错混辨析 1 . 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的 6 个易错易混点 (1)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 , 又不提供能量 , 也不起催化作用 , 只起调节作用。 (2) 甲状腺激素在正常情况下调节代谢 , 进而影响体温 ; 肾上腺素在应急状态下快速调节代谢 , 进而迅速影响体温 , 因此又有 “ 应急激素 ” 之称。 (3)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 但作用不同 , 甲状腺激素主要促进发育 , 生长激素主要促进生长 。 - 36 - 考点 1 考点 2 (4) 胰腺既有外分泌部 —— 分泌胰液 , 含各种消化酶 , 又有内分泌腺 ( 胰岛 )—— 分泌调节血糖的激素。 (5) 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 ,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被降解 , 抗体发挥作用后 , 随时间推移也逐渐被降解 ; 而酶、载体发挥作用后仍具有活性。 (6) 体液调节并非激素调节 : 在体液调节中 , 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 但不是唯一的 , 如 CO 2 、 H + 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 37 - 考点 1 考点 2 2 . 有关动物生理学实验设计的 4 个易错易混点 (1) 对于动物生理学实验 , 通常要设置空白对照 , 如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 通过比较来研究实验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2) 选取实验动物时 , 要选择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 , 且饲养时的各种条件也要一致。 (3) 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 , 不能口服。 (4) 实验设计中注意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处理。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实验设计一般选幼小动物 , 经实验变量处理后的观察指标是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状况 ; 观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功能的实验时动物一般先饥饿处理 , 经实验变量处理后的观察指标是动物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