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3.00 KB
  • 2021-10-11 发布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质量普查调研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东部的莫诺湖里发现了一种被称作CFAJ-1的独特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砒霜中的砷来替代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在元素周期表中砷与磷同族),根据上述材料进行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GFAJ-1细菌体内含量较多的六种元素可能是碳、氢,氧,氮,砷、硫 B. 砷对多数生物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替代磷参与生化反应,制造混乱 C. 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的细胞膜以及脱氧核糖、ATP、DNA和RNA等物质中 D. 该发现使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拓宽了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磷、硫;糖类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绝大部分含有硫,DNA、RNA、ATP和磷脂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氮、磷,另外需要抓住题干信息中“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 ‎【详解】A、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同时根据题干可知,砷元素可以代替磷元素,说明体内含量较多的是碳、氢、氧、氮、砷、硫,故A正确;‎ B、由于题干已强调“在元素周期表中,砷排在磷下方,两者属于同族,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对多数生物来说,砷之所以有毒,是因为砷与磷化学性质相似,它能够替代磷参与生化反应,制造混乱,B正确;‎ C、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ATP、DNA和RNA等物质,脱氧核糖只含有C、H、O三种元素,故砷元素不可能在脱氧核糖中代替磷元素,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本材料“颠覆”了教材的个别说法,使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体内的元素、化合物等相关知识,做题时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还原糖鉴定时所用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并且需要50~‎65 ℃‎水浴加热 B. 蛋白质鉴定时所用双缩脲试剂不用现配现用,也不需要水浴加热 C.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水解时需要‎30 ℃‎水浴 D. 检测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在温水浴中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详解】还原糖鉴定时所用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并且需要50~‎65 ℃‎水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反应,A正确;蛋白质鉴定时所用双缩脲试剂不用现配现用,也不需要水浴加热,需要先加氢氧化钠创造碱性环境,再加硫酸铜,会呈现紫色反应,B正确;“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水解时需要‎30 ℃‎水浴,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并且可以让DNA和蛋白质分离,方便染色,C正确;检测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需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不需要进行水浴处理,D错误。故选D。‎ ‎3.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若某蛋白质中含有N条多肽链,则其含有N个氨基 B.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的能运输物质,有的能起催化作用,有的能与神经递质结合 C. 麦芽糖酶能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并产生ATP D. 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决定其结构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氨基酸脱水缩合是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形成肽键的过程,因此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3、酶具有专一性,麦芽糖酶能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但并不能产生ATP。‎ ‎【详解】A、如果某蛋白质含有N条多肽链,则该蛋白质至少含有N个游离的氨基,A错误;‎ B、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的能运输物质,如载体蛋白,有的能起催化作用,如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的呼吸酶,有的能与激素结合,如甲状腺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可与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结合,有的能与神经递质结合,如神经细胞表面的受体能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B正确;‎ C、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中不能产生ATP,C错误;‎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其功能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蛋白质功能多样性和酶的特性的知识,识记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和酶的特性,明确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结合水是细胞组成成分,越冬植物体内结合水的比例会升高 B. 人体细胞中的内质网、线粒体和核糖体都会产生水 C. 胰岛素在肝脏细胞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只产生水,不消耗水 D. 绿色植物暗反应所需还原剂最终来自叶绿体中水的光解 ‎【答案】C ‎【解析】‎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越冬植物为增强抗逆性,其体内结合水的比例会升高,A向正确;人体细胞中的内质网中脂质的合成、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和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都会产生水,B项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以及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其中,胰岛素在促进血糖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中既有水的消耗也有水的产生,C项错误;绿色植物暗反应所需的还原剂是[H],是叶绿体中的水在光合作用下分解获得的,D项正确。‎ ‎【点睛】归纳细胞中的水的来源和利用:‎ ‎5.下列关于物质合成与去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产生的ATP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B. 溶酶体合成多种水解酶可用于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C. 高尔基体在植物与动物细胞中合成的物质去向可能不同 D. 线粒体内膜上附着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与其分解丙酮酸的功能相适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详解】A、叶肉细胞叶绿体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A错误;‎ B、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但合成水解酶的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 C、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C正确;‎ D、线粒体内膜上附着与细胞呼吸第三阶段有关的酶,而分解丙酮酸是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完成,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选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识记细胞骨架的功能;识记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及功能;识记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场所,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 如图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根据图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以膜的选择透过性为基础才能发生 B. 该过程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 C. 构成囊泡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D. 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有膜成分的更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示意图为情境进行考查,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胞吞”、“受体与相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据此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图示分析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详解】‎ 分析图示可知,囊泡的形成体现了膜的流动性,即该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能发生,A错误;题图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即需要细胞表面的受体的识别作用,需要细胞内部提供能量,B正确;囊泡膜属于生物膜,所以构成囊泡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神经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胞吐过程中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实现了细胞膜成分的更新,D正确。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胞吞”、“受体与相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据此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图示分析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解答该题时的易错点有:①混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②不知道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 ‎7.小蚌兰叶片下表皮细胞的液泡呈紫色,是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的良好材料。下表是某实验小组利用小蚌兰叶片下表皮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的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蔗糖溶液浓度(g/mL)‎ ‎0.30‎ ‎0.35‎ ‎0.40‎ ‎0.45‎ ‎0.50‎ 是否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 ‎-‎ ‎+‎ ‎+++‎ ‎++++‎ 滴入清水后是否复原 ‎-‎ ‎-‎ 是 是 ‎-‎ ‎(注:“一”表示不发生,“十”‎表示发生,且“十”‎越多表示发生程度越大)‎ A. 小蚌兰叶片下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渗透压与浓度为0.35〜‎0.40g/mL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相当 B. 浓度为‎0.45g/mL的蔗糖溶液较适合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C. 当蔗糖溶液浓度为‎0.30g/mL时,细胞内外无水分子的进出 D. 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小蚌兰叶片下表皮细胞的液泡颜色变深 ‎【答案】C ‎【解析】‎ 根据表格分析,当蔗糖溶液浓度达到‎0.40g/mL时,小蚌兰叶片下表皮细胞出现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而‎0.35g/mL时没有出现,说明小蚌兰叶片下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渗透压与浓度为0.35〜‎0.40g/mL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相当,A正确;浓度为‎0.45g/mL的蔗糖溶液中,质壁分离现象比较明显,且可以复原,所以该浓度较适合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B正确;当蔗糖溶液浓度为‎0.30g/mL时,细胞内外有水分子的进出,C错误;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不断失水,所以小蚌兰叶片下表皮细胞的液泡颜色变深,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质壁分离的出现程度判断细胞液的大概浓度,通过是否能够质壁分离复原,判断细胞的死活。‎ ‎8.如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其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或温度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在A点适当提高温度,反应速率将增大 B. 图中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 C. 在C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不会发生变化 D. 短期保存该酶,适宜条件对应于图中的D、H两点影响酶促反应的相关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甲: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因此该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催化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 判断曲线甲和乙,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失活,PH值过低酶失活,据此判断: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丙曲线代表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详解】A、甲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定的,故在A点提高温度,反应速率将降低, A错误;‎ B、图中E点代表酶的最适温度,H点代表酶的最适pH,B错误;‎ C、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其催化反应的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或浓度),故在C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都将增大,C错误;‎ D、酶的保存应该在最适pH、低温下保存, 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考查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pH、反应物浓度和酶浓度),准确判断同一条曲线中不同段或不同点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出环境条件改变后,曲线的走向 ‎9.在线粒体的内外膜间隙中存在着一类标志酶--腺苷酸激酶,它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到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形成ADP。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腺苷酸激酶催化1分子ATP分解伴随着2分子ADP的生成 B. 腺苷酸激酶的数量多少影响葡萄糖分子进入线粒体 C. 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ATP与ADP的平衡维持有关 D. 腺苷酸激酶发挥作用时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与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为A-P~P~P,既是贮能物质,又是供能物质,因其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有大量能量,水解时又释放出大量能量;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因ATP与ADP可迅速相互转化;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是生物界的共性;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详解】A、1分子ATP末端含2个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可形成两分子ADP, A正确;‎ B、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线粒体分解的底物是丙酮酸,葡萄糖不能进线粒体, B错误;‎ C、“腺苷酸激酶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ADP”,故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 ATP 与 ADP 的平衡维持有关,C正确;‎ D、“腺苷酸激酶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ADP”,故腺苷酸激酶发挥作用时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与形成,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ATP的作用和意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ATP 的结构式。明确ATP 水解,断裂一个高能磷酸键形成ADP,再断裂一个高能磷酸键形成AMP,反之亦然。‎ ‎10.“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如图所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血液中cd段为无氧呼吸 B. 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消耗量 C. 若运动强度长期超过c,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乏力 D. 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储存在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以看出,消耗氧气代表有氧呼吸,随着运动强度增加,氧气消耗达到平衡,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随着运动强度增加积累。‎ ‎【详解】A、分析题图曲线可知,cd段氧气消耗率较高,血液中乳酸水平升高,因此该阶段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 B、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因此不论何时,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都等于O2消耗量,B错误;‎ C、如果运动强度长期超过c,血液中乳酸水平过高,会使肌肉酸胀乏力, C正确;‎ D、无氧呼吸过程时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过程,大部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的转移到ATP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是对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考查,回忆人体细胞的呼吸方式及不同呼吸方式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然后结合题图曲线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11.种子萌发时,脂肪水解生成的脂肪酸和甘油,分别在多种酶的催化下形成葡萄糖,最后转变为蔗糖,并转运至胚轴供给胚生长和发育,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的C2和C3分别是含有2个和3个碳原子的无机物 B.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所以琥珀酸在线粒体中被直接彻底氧化分解 C. 1分子蔗糖水解产物为2分子葡萄糖 D. 脂肪最终转化为蔗糖过程需要多种酶参与,这些酶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专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过程表示脂肪转化为葡萄糖的糖异生途径,糖异生又称为葡糖异生。由简单的非糖前体(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糖(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进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糖异生保证了机体的血糖水平处于正常水平。‎ ‎【详解】A、图中的C2和C3分别是含有2个和3个碳原子的有机物,A错误;‎ 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但图中琥珀酸不能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B错误;‎ C、1分子蔗糖水解产物为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C错误;‎ D、脂肪最终转化为蔗糖过程需要多种酶参与,这些酶的本质相同,均为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考查了糖异生途径及其过程,可以根据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确定图中C2和C3的化学本质,识记蔗糖的组成,能够根据图示信息分析选项。‎ ‎12.将长势相似的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分别置于两个同样大小密闭的透明玻璃罩A、B中,甲给予适宜强度的光照,乙遮光(黑暗)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A玻璃罩中的CO2含量将持续降低 B. B玻璃罩中植株的干重将持续降低 C. 甲、乙两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形成ATP的场所均不同 D. 甲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不会等于乙植株的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B ‎【解析】‎ 在适宜强度的光照下,A玻璃罩中的植物甲,初始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导致CO2含量逐渐降低,当CO2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A玻璃罩中CO2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A错误;B玻璃罩中的乙植株进行遮光(黑暗)处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因此B玻璃罩中植株的干重将持续降低,B正确;甲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形成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乙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因此二者形成ATP的场所不完全相同,C错误;在某一时刻,甲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会等于乙植株的呼吸作用强度,D错误。‎ ‎13.下图所示为甘蔗一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中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都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B. 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 C. 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既产生也消耗[H]‎ D. 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就会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分析:过程①为光反应,过程②为暗反应,过程③为呼吸作用,过程④是ATP的水解,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A错误;‎ B、过程②为暗反应,真核生物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原核生物发生在细胞质中;过程③为呼吸作用,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 C、由图可知,过程①为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水被分解成氧气和[H],合成ATP;过程②为暗反应,在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③为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的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H],在第三阶段消耗[H],C正确;‎ D、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植株的干重不一定增加,因为这是甘蔗叶肉细胞的一系列反应过程,只有甘蔗所有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甘蔗植株的所有细胞的呼吸作用速率,甘蔗植株的干重才会增加,D错误。‎ 故选C。‎ ‎14.阿糖胞苷是一种嘧啶类抗癌药物,在细胞中能有效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当阿糖胞苷进入癌症患者体内后,机体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 淋巴细胞的生成加快,从而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 B. 糖蛋白的合成增加,从而使癌细胞的转移速度变慢 C. 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速度变慢,白细胞的恶性增殖得到控制 D. 使癌细胞的DNA复制加快,使细胞周期变短 ‎【答案】C ‎【解析】‎ ‎【详解】阿糖胞苷能有效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DNA不能复制,所以机体短期内可能会造成淋巴细胞的生成减少,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A错;阿糖胞苷能有效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表明其与DNA 的复制有关,与糖蛋白的合成没有直接关系,B错;根据题干分析,阿糖胞苷与细胞增殖有关,各种细胞的增殖变慢,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速度变慢,白细胞的恶性增殖得到控制,C正确;机体短期内癌细胞的增殖受抑制,细胞周期变长,D错误。‎ 故选C。‎ ‎【点睛】细胞癌变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大多数细胞能够正常完成细胞分化。但是,有的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完成细胞分化,因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正常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可以发现并及时清除癌变的细胞。‎ ‎15.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过程中,DNA与RNA都会发生改变 B. 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内物质交流能力减弱 C. 细胞凋亡过程中,基因无法表达,代谢活动停止 D. 细胞癌变过程中,形态结构不变,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 ‎【答案】B ‎【解析】‎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DNA不变,RNA会发生改变,A错误;细胞衰老过程中,因水分减少,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内物质交流能力减弱,B正确;细胞凋亡过程是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其中相关凋亡的基因会表达,C错误;细胞癌变过程中,形态结构要发生改变,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名师点睛】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坏死与癌变的比较 ‎ ‎ 实质 ‎ 遗传物质的变化 ‎ 结果 ‎ 对机体的影响 ‎ 细胞分化 ‎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 形成不同组织、器官 ‎ 对机体有利 ‎ 细胞衰老 ‎ 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 细胞走向死亡 ‎ 对机体有利 ‎ 细胞凋亡 ‎ 受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 细胞走向死亡 ‎ 对机体有利 ‎ 细胞坏死 ‎ 电、热、冷、机械等不利因素引起的,不受基因控制 ‎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 细胞走向死亡,同时伤害周围细胞,引发炎症等 ‎ 对机体有害 ‎ 细胞癌变 ‎ 在致癌因子影响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 形成无限增殖的癌细胞引发恶性肿瘤 ‎ 对机体有害 ‎ ‎16.右图表示细胞分裂的过程,n代表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下列有关该细胞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不属于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 B. 可发生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 C. 可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的形成中 D. 在细胞分裂中出现着丝粒分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细胞是二倍体,含两个染色体组,而图示细胞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所以不属于人的体细胞的有丝分裂,A正确;‎ B、次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染色体数目没有减半,因此此图可发生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B正确;‎ C、次级精母细胞是由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如果分裂后产生的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则初级精母细胞应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产生两个子细胞,D正确。‎ 故选C。‎ ‎17.某种病理性近视(相关基因为H、h)与基因HLA有关,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且含有3000碱基,其中胸腺嘧啶900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女性携带者进行正常减数分裂,H和H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B. HLA基因复制两次则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0个 C. HLA基因利用标记的核苷酸复制n次,则不含放射性的DNA分子为0‎ D. 该病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Hh,进行正常减数分裂时,H和H基因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其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A项正确;‎ HLA基因含有胸腺嘧啶90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腺嘌呤数等于胸腺嘧啶数,该基因复制两次,共得到4个基因,考虑DNA的半保留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900×3=2700个,B项错误;‎ 利用标记的核苷酸复制n次,所有子代DNA均含标记的核苷酸,不含放射性的DNA分子为0,C项正确;‎ 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相同,D项正确。‎ ‎18.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 F1产生的基因型为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R的精子的数量之比为1∶1‎ C.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D. F1产生的卵细胞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因此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为Y_R_:Y_rr:yyR_:yyrr=9:3:3:1。‎ ‎【详解】F1个体能产生YR、yr、Yr、yR4种配子若干个,比例为1:1:1:1,A错误;一般情况下,雄配子远远多于雌配子,所以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 B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C错误;F1产生的卵细胞中,共有YR、yr、Yr和yR4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所以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D正确。‎ ‎19.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卵圆形和圆形三种,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F、f,T、t)控制。现用纯合的卵圆形植株与纯合的三角形植株杂交,所得F1全为卵圆形,F1自交产生的F2中,卵圆形:三角形:圆形=12:3:1。综上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 A. FFtt×fftt B. ffTt×Fftt C. ffTT×FFtt D. FfTt×fftt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F2中卵圆形:三角形:圆形=12:3:1,而12:3:1实质上是9:3:3:1‎ 的变式,因此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推知F1的基因型为FfTt,且F1自交产生的F2中的卵圆形:三角形:圆形=12:3:1,因此可推导出卵圆形的基因型为F_T_、ffT_,三角形的基因型为F_tt,圆形的基因型为fftt,或者卵圆形的基因型为F_T_、F_tt,三角形的基因型为ffT_,圆形的基因型为fftt。因此纯合的卵圆形植株与纯合的三角形植株杂交,所得F1全为卵圆形(FfTt),则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ffTT×FFtt。‎ 故选C。‎ ‎20. 某雌雄同株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于某种原因使携带矮茎基因的花粉只有l/3能够成活。现用多株纯合高茎植株做母本,矮茎植株做父本进行杂交,子一代植株自交,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 A. 3:1 B. 7:l C. 5:l D. 8:l ‎【答案】B ‎【解析】‎ ‎【详解】纯合高茎植株和矮茎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一代均为杂合子,由于矮茎基因的花粉只有1/3能够成活,故父本产生的花粉中含有显性基因与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之比为3:1,则后代为隐性纯合子的概率为1/2×1/4=1/8,故性状分离比为7:1,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 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与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的差异造成了肺炎双球菌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 B. DNA分子中每个磷酸基团都连接2个脱氧核糖 C. 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一般不会导致DNA分子结构的改变 D. 边解旋边复制是保证亲代与子代DNA遗传信息传递准确性的关键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结构的信息解读 ‎(1)基本结构——脱氧核苷酸 ‎①由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组成,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1∶1∶1。‎ ‎②每个DNA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有2个。‎ ‎(2)水解产物 DNA的初步水解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 ‎(3)DNA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 ‎①氢键:碱基对之间的化学键,可用解旋酶断裂,也可加热断裂。‎ ‎②磷酸二酯键: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化学键,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可切割,用DNA连接酶处理可连接。‎ ‎【详解】‎ 肺炎双球菌S型菌有多糖荚膜,具有毒性,R型菌无荚膜,不具有致病性,根本原因是二者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不同造成的,所以DNA分子的差异造成了肺炎双球菌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A正确;DNA分子中大多数磷酸基团都连接2个脱氧核糖,但位于两条链两端的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各连接一个脱氧核糖,B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一般会导致其DNA分子结构的改变,C错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D错误。故选:A。‎ ‎22.下列有关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S型菌的DNA被相关的酶水解后,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 B. 该实验的原理与基因工程的原理相同,都实现了基因重组 C. 该实验设计思路是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作用 D. 该实验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过程、实验现象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S型菌的DNA为“转化因子”,被相关的酶水解后,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A正确;该实验的原理与基因工程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B正确;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是: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然后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的特征,可见,该实验设计思路是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作用,C正确;该实验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的形成理解不到位而导致对D选项的误判。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3.如图表示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由b到a B. 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图中①和②过程中 C. 图中rRNA和核糖体的合成与核仁有关 D. 图中③、④最终合成的物质结构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其中①表示DNA的自我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可形成三种RNA(tRNA、mRNA、rRNA);③和④表示翻译过程,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由a到b,A错误;‎ B、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即图中①过程,B错误;‎ C、图示为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而原核细胞没有核仁,C错误;‎ D、图中③、④过程的模板相同,因此③、④最终合成的物质结构相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图解,考查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和结构的乙图,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条件;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及场所;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4.布里吉斯(Bridges)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在白眼雌果蝇(XrXr)和红眼雄果蝇(XRY)杂交产生的子一代(F1)中,每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每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显微镜检查F1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的体细胞发现,在F1的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在红眼雄果蝇中找不Y染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现象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因为变异的频率很低 B. 该现象是因亲代雄果蝇产生精子的过程中X、Y染色体不分离而引起 C. 该现象是由亲代雌果蝇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引起的 D. 该现象是因亲代雄果蝇产生精子的过程中X、Y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而引起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每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每2000〜3000只白眼雄果绳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且在Fl的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在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染色体,所以不可能是基因突变,很可能是染色体变异导致的。‎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F1的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在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染色体”,因此异常表现型的出现很可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A错误;‎ B、在Fl的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说明染色体组成为XrXrY,在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染色体,说明染色体组成是XR,所以该现象是由亲代雌果蝇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引起的,B错误,;‎ C、在Fl的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说明染色体组成为XrXrY,在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染色体,说明染色体组成是XR,所以该现象是由亲代雌果蝇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引起的,C正确;‎ D、由B项可知,该现象与染色体数目变异有关,与交叉互换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通过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判断题中现象形成的原因;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能判断题中变异的类型。‎ ‎25.如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或a表示,乙病基因用E或e表示,其中有一种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人群中隐性基因a占1%,经检测图中各个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均为46条。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个体2的基因型是EeXAXa B. 个体5的基因型是aaXεXe C. 个体4与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 D. 个体7为两病患者的可能性是1/12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有一种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个体2的基因型为AaXEXe,A错误;‎ B、个体5的基因型是aaXEXe或aaXEXE, B错误;‎ C、个体2的基因型为AaXEXe,个体4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 /3 AA或2/ 3 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及概率是1 /2 XEXe或1 /2 XEXE,因此个体4与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 /3 ×1/ 2 =1/ 3 , C正确;‎ D、男性人群中隐性基因a占1%,则A的基因频率为99%,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基因型频率为(99 /100 )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1 /100 ×99/ 100 ,3号的基因型为Aa的可能性为Aa/( AA+Aa) =2/ 101 ,4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 3 AA、2 /3‎ ‎ Aa,因此个体7为甲病患者的可能性是1/ 4 ×2/ 101 ×2 /3 =1/ 303 ,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通过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判断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能运用逐对分析法计算相关概率,再用乘法法则。‎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为人体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后,吞噬细胞内处理过程的示意图(①为过程,②为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方式为_____(填名称),吞噬过程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_。‎ ‎(2)溶酶体是由②________(填名称)形成的一种细胞器,其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为什么溶酶体膜不被分解?请提出一种假说,解释这种现象:____________。‎ ‎(3)溶酶体的结构损伤会引起某些疾病,例如肺部吸入硅尘(SiO2)后,SiO2会被吞噬细胞吞噬。但是由于吞噬细胞内缺乏_________,而SiO2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功能受损。‎ ‎(4)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它通过溶酶体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 胞器等进行分解。自噬溶酶体内的物质被分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由此推测,当环境中营养物质缺乏时,细胞的自噬作用会_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答案】 (1). 胞吞 (2). 一定的流动性 (3). 高尔基体 (4). 溶酶体膜在结构上比较特殊(如经过修饰),不会被水解酶水解 (5). 分解SiO2的酶 (6). 被回收利用 (7). 被排出细胞外 (8). 增强 ‎【解析】‎ ‎【分析】‎ 吞噬细胞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内吞细菌等大分子物质,硅尘进入机体后,由于吞噬细胞内溶酶体内没有相应的水解酶,硅尘不会被分解,而且硅尘会破坏溶酶体膜,使溶酶体内的水解酶释放出来,进而破坏细胞结构。‎ ‎【详解】(1)由图可知,吞噬细胞通过胞吞的方式吞噬细菌,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由图可知,溶酶体是高尔基体脱落的小泡形成的;由于溶酶体的膜在结构上比较特殊,如经过特殊修饰等,不会被水解酶分解,所以溶酶体内尽管含有多种水解酶,却不分解溶酶体膜。‎ ‎(3)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中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的功能受损。‎ ‎(4)细胞自噬体内的物质被分解后,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而废物则被排出细胞。由此推测,当环境中营养物质缺乏时,细胞的自噬作用会增强,以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点睛】本题结合吞噬细胞内溶酶体的产生和作用过程图解,考查细胞器的来源和功能,需要考生明确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能理解细胞自噬对于细胞自稳的调节机制和意义。‎ ‎27.ATP是细胞内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ATP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生物体对ATP的需求较大,但细胞内ATP的含量较少,能满足生物体对ATP的需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2)生物体内ATP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活细胞产生ATP的共同场所是___________。‎ ‎(3)利用“荧光素——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对市场中腊肉含细菌多少进行检测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腊肉研磨后离心处理,取一定量上清液放入分光光度计(测定发光强度的仪器)反应室内,加入适量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反应;‎ 第二步:记录发光强度并计算ATP含量;‎ 第三步:测算出细菌数量。‎ ‎①荧光素接受________提供的能量后就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 ‎②根据发光强度可以计算出生物组织中ATP的含量,原因是发光强度与ATP含量成_____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 ‎③根据ATP含量进而测算出细菌数量的依据是每个细菌细胞中ATP含量________。‎ ‎【答案】 (1). 三磷酸腺苷 (2). ATP与ADP的转化速率较快 (3). 细胞呼吸 (4). 细胞质基质 (5). ①ATP (6). ②正相关 (7). ③大致相同且相对稳定 ‎【解析】‎ ‎【分析】‎ ‎1、ATP元素组成:ATP 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 ‎2、结构特点: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3、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断裂,为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4、ADP和ATP的关系:ADP是二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分子式可简写成A-P~P。从分子简式中可以看出。ADP比ATP少了一个磷酸基团和个高能磷酸键。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 ‎【详解】:(1))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一般与放能反应相关联,ATP的水解一般与吸能反应相关联,生物体对ATP的需求较大,但是细胞内ATP的含量较少,能满足生物体对ATP的需求的主要原因是ATP与ADP的转化速率较快。‎ ‎(2)生物体内ATP的主要来源是细胞呼吸,植物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动物细胞合成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其中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产生ATP共有场所。‎ ‎(3)①荧光素在荧光素酶和ATP等物质的参与下可进行反应发出荧光。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②发光强度与ATP的含量成正比,所以根据发光强度可以计算出生物组织中ATP的含量。③每个细菌细胞中ATP含量大致相同且相对稳定,故可根据ATP含量测算出细菌数量。‎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功能、实验探究等相关知识,通过识记ATP名称、结构简式、作用、生成途径来解题。对于实验设计找出自变量荧光素与因变量ATP之间的关系来答题。‎ ‎28.某城市考虑引进香樟作为绿化树种。为了解光照强度与光周期对香樟苗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并对香樟苗始终提供适量的______(回答两点)。‎ ‎(2)研究人员测定了若干组长势相同的同龄期香樟苗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作用强度。结果表明,香樟苗生长最适宜的光照强度范围是21~30klx ‎。光照强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香樟苗的生长,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在适当条件下培养若干香樟种子,待幼苗出土后,在适宜光照强度下,设3个人工控制的光周期处理组继续培养,2个月后测定各组香樟苗的株高和地径(靠近地表处的直径)。结果如下:‎ 光周期对香樟苗的株高和地径的影响(单位:mm)‎ 组别 光周期 株高 地径 A ‎10h光期+14h暗期 ‎291‎ ‎3.84‎ B ‎15h光期+9h暗期 ‎302‎ ‎4.17‎ C ‎24h光期+0h暗期 ‎316‎ ‎3.95‎ 该城市春季平均日照长度接近10h,夏季平均日照长度接近15h,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在大棚中培育香樟苗适合在_____(填“春季”或“夏季”),并应控制好大棚内温度、二氧化碳浓度,且根据一天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采取________的措施让香樟苗更好地生长。‎ ‎【答案】 (1). 水分和无机盐 (2). 光照强度过低,限制了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从而不利于干物质积累 (3). 光照强度过高,破坏相关色素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质的活性 (4). 夏季 (5). 适时补光及遮阴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水和矿质元素等,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通过影响暗反应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光照强度通过影响光反应而影响光合作用。‎ ‎【详解】:(1)香樟生长过程中进行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除了光照强度与光周期外,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并对香樟苗始终提供适量的水分和无机盐。‎ ‎(2)研究人员测定了若干组长势相同的同龄期香樟苗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作用强度,由于光照强度过低,限制了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从而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光照强度过高,破坏相关色素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质的活性,所以香樟苗生长最适宜的光照强度范围是21~30klx。过低或过高光照强度都不利于香樟苗的生长。‎ ‎(3‎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大棚中培育香樟苗适合在夏季,并应控制好大棚内温度、二氧化碳浓度,且根据一天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采取适时补光及遮阴的措施让香樟苗更好地生长。‎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表格光周期对应季节,理解光合作用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 ‎29.研究发现,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病毒的核酸可能是单链结构也可能是双链结构。新病毒出现后,科研人员首先要确定该病毒的核酸种类和结构类型。以下是探究新病毒的核酸种类和结构类型的实验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酶解法:通过分离提纯技术,提取新病毒的核酸,加入__________酶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再感染其宿主或宿主细胞,若宿主不患病或在宿主细胞内检测不到子代病毒,则新病毒为DNA病毒。‎ ‎(2)侵染法:将________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尿嘧啶的培养基中繁殖数代,之后接种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子代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若检测到子代病毒有放射性,则说明该病毒为________病毒。‎ ‎(3)碱基测定法:为确定新病毒的核酸是单链结构还是双链结构,可对此新病毒核酸的碱基组成和比例进行测定分析。若含T,且______,则说明是单链DNA;若含T,且______,则最可能是双链DNA;若含U,且_______,则说明是单链RNA;若含U,且A=U,则最可能是双链RNA。‎ ‎(4)最终测定该病毒为单链RNA病毒,研究人员依据该病毒的核酸种类和结构类型,初步判断研制此病毒的疫苗会很困难,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DNA(DNA水解) (2). 该病毒的宿主细胞 (3). 该病毒 (4). RNA (5). A不等于T (6). A=T (7). A不等于U (8). 单链RNA分子结构不稳定,更容易产生变异,进而使疫苗对变异后的病毒无效 ‎【解析】‎ ‎【分析】‎ ‎1、DNA和RNA异同:‎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2、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3、双链DNA分子中,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1)酶有专一性。若该病毒为DNA 病毒,用DNA(DNA水解)酶与病毒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DNA酶分解DNA ,在宿主细胞中不能检测到子代。‎ ‎(2)根据DNA和RNA的异同,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的方法,探究病毒是DNA病毒还是RNA病毒。实验思路为设置两组实验,将该病毒的宿主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记为甲组)和尿嘧啶(记为乙组)的培养基中,然后分别接种该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若甲组收集的病毒不含放射性而乙组有放射性,则该病毒为RNA病毒。‎ ‎(3)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DNA病毒的核酸含有特有的碱基胸腺嘧啶,如为双链,则A=T,单链中A不等于T;若为RNA病毒,则含特有的碱基尿嘧啶,如为双链,则A=U,如为单链,A不等于U。‎ ‎(4) RNA病毒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长期有效预防,原因是疫苗具有专一性,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效,而该病毒为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 ‎【点睛】对于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双链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配对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0.用野生型果蝇培育出两个果蝇突变品系——黑檀体和黑条体,两个品系都是由于染色体上基因隐性突变所致,且这2个突变品系与野生型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请回答:‎ ‎(1)选择___________果蝇通过一次杂交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若实验预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推测野生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经大量实验,实验结果不支持上述推论。为进一步确定突变品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可利用黑檀体和黑条体果蝇杂交,统计子代的性状及分离比。‎ ‎①若F1未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黑檀体与黑条体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___基因。‎ ‎②若F1表现为野生型,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例接近于___________,可知控制黑檀体与黑条体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③若F1表现为野生型,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例接近于___________,说明控制黑檀体与黑条体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答案】 (1). 野生型雄性和黑檀体(或黑条体)雌性 (2). 子代雄性都为黑檀体(或黑条体)、雌性都为野生型 (3). 等位 (4). 9:7 (5). 1:1‎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1对性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2对或2对以上独立遗传的性状,解答本题时可根据实验结果逆推实验步骤。‎ ‎【详解】(1)已知条件野生型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之上,说明这个隐性突变在性染色体上,使用测交的方法,杂交方式如下述操作,野生型雄性与黑檀体(或黑条体)雌性实验,结果预期就应当是子代雄性都为黑檀体(或黑条体)、雌性都为野生型。‎ ‎(2)已知野生型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而是在常染色体上,利用黑檀体和黑条体果蝇杂交:‎ ‎①若F1未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黑檀体与黑条体基因的关系是互为等位基因。‎ ‎②若F1表现为野生型,控制黑檀体与黑条体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例为9:7。‎ ‎③若F1表现为野生型,控制黑檀体与黑条体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例为1:1。‎ ‎【点睛】区别:1、研究性状:基因的分离定律: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对或n对(n>2)。‎ ‎2、等位基因对数:基因的分离定律: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对或n对。‎ ‎3、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定律: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别位于2对或2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 ‎4、细胞学基础(染色体的活动):基因的分离定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 ‎5、遗传本质:基因的分离定律:等位基因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组互不干扰。‎ 联系:‎ ‎①在形成配子时,两个基因定律同时其作用。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要分离;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分离定律是最基本的遗传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或称基因的独立分配定律,是遗传学的三大定律之一(另外两个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它由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经豌豆杂交试验发现。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决定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