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00 KB
  • 2021-03-02 发布

生物卷·2018届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 A.淋巴液 B.组织液 C.血浆 D.唾液 ‎2.健康人体温始终接近(  )‎ A.35.6℃ B.38℃ C.37℃ D.37.9℃‎ ‎3.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哪项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  )‎ 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一人屏息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4.如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5.人体组织液中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O2至少需要通过几层磷脂双分子层(  )‎ A.6 B.2 C.3 D.4‎ ‎6.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 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C.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方向的 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 ‎7.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 B.主要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 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8.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0.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11.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素已被广泛使用.下列各项中与植物生长素应用无关的是(  )‎ A.培育无子番茄 B.棉花保蕾、保铃 C.延长种子寿命 D.促进插枝生根 ‎12.园林工人每年都要修剪路旁的绿篱,其目的是(  )‎ A.抑制侧芽生长 B.去除顶端优势 C.促进枝条生根 D.无子果实的形成 ‎13.根据图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 A.a>b>c═d B.c>a═b>d C.b>a>d>c D.a═b═c═d ‎14.能体现生长素对植物器官的影响效果相同的一组是(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根的向地性和带芽扦插生根 ‎15.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16.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1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18.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数量暂时超过K值的是(  )‎ A.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B.引入狼后的草原兔 C.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D.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19.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是(  )‎ ‎①年龄组成 ②性别比例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 ④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量.‎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0.在一段倒伏的树干上生活着蘑菇、苔藓、蚂蚁等,这些生物可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1.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等,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22.下列哪种方法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A.减少捕食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C.增加生物的种类 D.减少生物的种类 ‎2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这是因为(  )‎ A.生产者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 B.生产者总是处于一条食物链的开端 C.生产者都是绿色开花植物 D.生产者自身消耗的能量最少 ‎25.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 A.胚芽鞘类端、尖端下面一段、向光弯一侧 B.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牙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26.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 A.语言中枢 B.身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A项、B项和C项 ‎27.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法是(  )‎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允许林区人民大砍大种、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地合理砍伐 D.砍伐热带雨林,营造杉木纯林 ‎28.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常常会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具有(  )‎ A.科学研究价值 B.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间接价值 ‎29.在细胞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淋巴细胞是(  )‎ A.T细胞 B.B细胞 C.吞噬细胞 D.造血干细胞 ‎30.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有的特点是(  )‎ A.产生记忆细胞 B.产生抗体 C.导致靶细胞裂解 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31.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竞争 D.互利共生 ‎32.全年对太阳能量的利用率,森林生态系统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 A.以木本植物为主 B.土壤肥沃 C.不施农药 D.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 ‎33.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 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 ‎34.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3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36.图示扦插的四种葡萄枝条,其中最易成活的是(  )‎ A.A B.B C.C D.D ‎37.实行计划生育的最终目的是降低(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 ‎38.吞噬细胞不参与(  )‎ A.非特异性免疫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合成并分泌抗体 ‎39.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 ‎40.与人体青春期生长发育关系不大的激素是(  )‎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 ‎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 ‎41.图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根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1是  .‎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  ;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  ,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  来传递的,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方向只能是  .‎ ‎42.如图为种群年龄组成3种类型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A  ;B  ;C  .‎ ‎(2)种群C的密度会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图  (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密度会逐年  .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力争使人口年龄的组成趋于图  (填代号).‎ ‎(3)濒于灭绝的生物其年龄组成的类型可能是  (填代号).‎ ‎43.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  ,猫头鹰属于  .食虫鸟处于第  营养级.‎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  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  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  作用将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中去.‎ ‎44.如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为  细胞,④为  细胞,⑦为  细胞.‎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  ,由④分化为⑦的过程中,④细胞核内的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  的模板.‎ ‎(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 ‎(4)过程⑤表示  ,过程⑥表示  .‎ ‎45.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  ;直立生长的是  ;生长且向左弯曲的是  .‎ ‎(2)该实验可证明: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分别是  、  .‎ ‎ ‎ ‎2016-2017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 A.淋巴液 B.组织液 C.血浆 D.唾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绝大多数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为组织液,只有血细胞或淋巴细胞处于血浆或淋巴中,口腔上皮细胞周围的液体也为组织液.‎ ‎【解答】解:A、淋巴液是淋巴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A错误;‎ B、口腔上皮细胞周围的液体是组织液,B正确;‎ C、血浆是血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C错误;‎ D、唾液是分泌到消化道的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B.‎ ‎ ‎ ‎2.健康人体温始终接近(  )‎ A.35.6℃ B.38℃ C.37℃ D.37.9℃‎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有差异,同一人在不同年龄段的体温有一定的差异,同一天的不同时间的体温也有差异.‎ ‎【解答】解: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有差异,同一人在不同年龄段的体温有一定的差异,同一天的不同时间的体温也有差异,故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左右.‎ 故选:C.‎ ‎ ‎ ‎3.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哪项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  )‎ 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一人屏息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A正确;‎ B、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缺氧导致内环境失调引起的,B正确;‎ C、一人屏息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结果,C错误;‎ D、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疾病,D正确.‎ 故选:C.‎ ‎ ‎ ‎4.如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箭头应该是双向的,A错误;‎ B、血浆不能进入淋巴,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箭头应该是双向的,B错误;‎ C、该图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C正确;‎ D、淋巴不能直接进入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 ‎ ‎5.人体组织液中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O2至少需要通过几层磷脂双分子层(  )‎ A.6 B.2 C.3 D.4‎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的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可以直接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可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解: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进行细胞参与有机物分解要穿过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共3层膜,单位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因此少需要通过3层磷脂双分子层.‎ 故选:C.‎ ‎ ‎ ‎6.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 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C.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方向的 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指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即与高级神经中枢脑有关,也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有关.‎ ‎【解答】解:A、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正确;‎ D、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由脊髓等低级中枢完成,受高级中枢调控,D错误.‎ 故选:D.‎ ‎ ‎ ‎7.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 B.主要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 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A、细胞液为植物细胞液泡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 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B错误;‎ C、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C错误;‎ D、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是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 ‎ ‎8.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突破口是在图中辨别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并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项符合题意.‎ ‎ ‎ ‎9.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故选:D.‎ ‎ ‎ ‎10.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解答】解: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感受器正常,传入神经也正常,受伤部位是腰椎部,下肢没有受伤,说明效应器正常,但由于不能运动,所以可能是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受伤.所以②④正确.‎ 故选:A.‎ ‎ ‎ ‎11.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素已被广泛使用.下列各项中与植物生长素应用无关的是(  )‎ A.培育无子番茄 B.棉花保蕾、保铃 C.延长种子寿命 D.促进插枝生根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防止落花落果.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培育无籽番茄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作用,A错误;‎ B、棉花保蕾保铃利用生长素防止落花落果的作用,B错误;‎ C、降低贮藏温度和空气含氧量有助于延长种子的寿命,C正确;‎ D、生长素的作用之一是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错误.‎ 故选:C.‎ ‎ ‎ ‎12.园林工人每年都要修剪路旁的绿篱,其目的是(  )‎ A.抑制侧芽生长 B.去除顶端优势 C.促进枝条生根 D.无子果实的形成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在自然情况下,路旁的绿篱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即顶芽生长而侧芽受抑制.为了美化环境应及时剪去顶端,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萌发,所以园林工人每年都要根据需要对顶芽及新生的侧枝加以取舍,造成整齐稠密的绿篱.‎ ‎【解答】解:A、修剪路旁的绿篱,是为了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生长,A错误;‎ B、园林工人修剪路旁的绿篱,剪去顶端,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生长成枝条,B正确;‎ C、修剪路旁的绿篱,能促进侧芽细胞生长速度,但不会促进枝条生根,C错误;‎ D、修剪路旁的绿篱,能促进侧芽细胞生长速度,但不会形成无子果实,D错误.‎ 故选:B.‎ ‎ ‎ ‎13.根据图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 A.a>b>c═d B.c>a═b>d C.b>a>d>c D.a═b═c═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感受光刺激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部分即伸长区.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玻璃隔板可以阻挡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还存在纵向运输.‎ ‎【解答】解:据图分析:左侧胚芽鞘尖端由于有玻璃隔板的阻挡,不能发生横向运输,该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只能纵向运输,所以a=b;右侧胚芽鞘既存在纵向运输,也存在横向运输,所以c>d,所以c>a═b>d.‎ 故选:B.‎ ‎ ‎ ‎14.能体现生长素对植物器官的影响效果相同的一组是(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根的向地性和带芽扦插生根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解答】解:A、根的向地性体现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茎的背地性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二者生理效应不同,A错误;‎ B、植物的向光性是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加强所致;顶端优势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侧芽发育所致,二者生理效应不同,B错误;‎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都是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加强,二者生理效应相同,C正确;‎ D、根的向地性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带芽扦插生根只体现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二者生理效应不同,D错误.‎ 故选:C.‎ ‎ ‎ ‎15.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小体上,兴奋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上,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A正确;‎ B、在突触处兴奋的转化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步的,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D错误.‎ 故选:D.‎ ‎ ‎ ‎16.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 解:A、抗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B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故A正确;‎ B、抗体是由效应B淋巴细胞分泌的,故B错误;‎ C、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C错误;‎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故D错误.‎ 故选:A.‎ ‎ ‎ ‎1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 ‎【解答】解: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为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 故选:D.‎ ‎ ‎ ‎18.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数量暂时超过K值的是(  )‎ A.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B.引入狼后的草原兔 C.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D.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解答】解:A、干旱导致竹子大量死亡,造成大熊猫的食物短缺,所以,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环境容纳量减小,A错误;‎ B、狼能够捕食旅草原兔,因此,引入狼后的草原兔容纳量减小,B错误;‎ C、蝗虫在干旱环境中大量产卵繁殖,因此,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环境容纳量提高,C正确;‎ D、地面进行硬化后,家鼠不适应这样的环境,其环境容纳量减小,D错误.‎ 故选:C.‎ ‎ ‎ ‎19.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是(  )‎ ‎①年龄组成 ②性别比例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 ④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量.‎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解答】解:①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但不能决定种群密度,①错误;‎ ‎②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但不能决定种群密度,②错误;‎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③正确;‎ ‎④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直接决定种群密度,④正确.‎ 故选:B.‎ ‎ ‎ ‎20.在一段倒伏的树干上生活着蘑菇、苔藓、蚂蚁等,这些生物可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解答】解: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因此,该倒伏树干上生活着的蘑菇、苔藓、蚂蚁等生物共同构成群落.‎ 故选:B.‎ ‎ ‎ ‎21.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等,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因此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营养级最少的食物链.‎ ‎【解答】解: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有6个营养级;‎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有5个营养级;‎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有4个营养级;‎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有3个营养级.‎ 因此营养级最少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鼠→猫头鹰”,所以,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故选:D.‎ ‎ ‎ ‎22.下列哪种方法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A.减少捕食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C.增加生物的种类 D.减少生物的种类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使得生态系统组分减少,自我调节能力减弱,A错误;‎ B、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相对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但不能增强自我调节能力,B错误;‎ C、增加生物的种类,营养结构变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C正确;‎ D、减少生物的种类,营养结构变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D错误.‎ 故选:C.‎ ‎ ‎ ‎2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三大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根据各个功能的特点来解题.‎ ‎【解答】解:A、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转换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A正确;‎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 ‎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食物网越复杂,但人类可利用的各营养级的生物就越多,所以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多,C错误;‎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可通过内部的信息流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 故选:C.‎ ‎ ‎ ‎2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这是因为(  )‎ A.生产者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 B.生产者总是处于一条食物链的开端 C.生产者都是绿色开花植物 D.生产者自身消耗的能量最少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 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解: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 故选:A ‎ ‎ ‎25.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 A.胚芽鞘类端、尖端下面一段、向光弯一侧 B.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牙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达尔文的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可知: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一句话记忆:感尖,弯尖下.‎ ‎【解答】解:根据试题的分析:就胚芽鞘而言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故选:D.‎ ‎ ‎ ‎26.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 A.语言中枢 B.身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A项、B项和C项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大脑,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大脑皮层上有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解答】解:盲人“阅读”时首先是手指的移动,这与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然后是用手指触摸盲文,这与躯体感觉中枢有关,最后是将盲文的形状对应为一定的意义,与语言中枢有关.‎ 故选:D ‎ ‎ ‎27.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法是(  )‎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允许林区人民大砍大种、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地合理砍伐 D.砍伐热带雨林,营造杉木纯林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这些植物群落覆盖着全球大面积并且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水文湍流调节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解答】解: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能够在短时期内保护森林植被,A错误;‎ B、乱砍滥伐只能导致森林资源的破坏,B错误;‎ C、实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可以实现森林的新陈代谢,是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法,C正确;‎ D、热带雨林是被称为地球的肺,砍伐热带雨林,营造杉木纯林只能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 ‎ ‎28.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常常会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具有(  )‎ A.科学研究价值 B.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间接价值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常常会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故选:B.‎ ‎ ‎ ‎29.在细胞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淋巴细胞是(  )‎ A.T细胞 B.B细胞 C.吞噬细胞 D.造血干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T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A正确;‎ B、B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行使体液免疫,B错误;‎ C、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起作用,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C错误;‎ D、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血细胞和淋巴细胞,D错误.‎ 故选:A.‎ ‎ ‎ ‎30.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有的特点是(  )‎ A.产生记忆细胞 B.产生抗体 C.导致靶细胞裂解 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在人体免疫调节过程中,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所以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同特点是受到抗原刺激后,都能分裂分化产生记忆细胞.‎ ‎【解答】解:A、在人体免疫调节过程中,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 B、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B错误;‎ C、效应T细胞将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C错误;‎ D、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选:A.‎ ‎ ‎ ‎31.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竞争 D.互利共生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种内关系:‎ ‎①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 ‎2、种间关系:‎ ‎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③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解答】解:该鲤鱼上钩后,释放的遗留在钓钩中的化学物质能够给同种鲤鱼提供信息,从而使同种鲤鱼避免诱骗上钩,这种习性属于种内互助.‎ 故选:B.‎ ‎ ‎ ‎32.全年对太阳能量的利用率,森林生态系统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 A.以木本植物为主 B.土壤肥沃 C.不施农药 D.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解答】解:农田生态系统中,一是农作物,一般分层现象不明显,二是农作物是一年生植物(半年或者更短).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有分层现象,而且以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为主,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复杂,对阳光分层利用更合理有效.‎ 故选:D.‎ ‎ ‎ ‎33.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 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该题要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方面考虑解答.‎ ‎【解答】解: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它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和能量,是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腐生细菌和真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因此在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中,若所有的植物突然死亡,则首先降低浓度的是氧气.‎ 故选:B.‎ ‎ ‎ ‎34.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随着吃与被吃物质和能量随之一起流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捕食关系中只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入到下一营养级,没有发生物质的循环,故A错误;‎ B、蛇捕食蛙是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现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故B错误;‎ C、通过蛇捕食蛙的过程对蛙进行了选择,也是适应环境的表现,故C错误;‎ D、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故D正确.‎ 故选D.‎ ‎ ‎ ‎3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D错误.‎ 故选:D.‎ ‎ ‎ ‎36.图示扦插的四种葡萄枝条,其中最易成活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 考查的是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对于生长素来说产生的部位是幼嫩的组织,图示的产生的部位是幼芽,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的作用,所以对于图示的几个植物来说,含有幼芽的就是生长素产生多的枝条,最容易生根的.‎ ‎【解答】解:A、没有幼芽,不能产生生长素,不易生根成活,A错误;‎ B、幼芽较少,不易生根成活,B错误;‎ C、幼芽较多,产生的生长素较多,插条容易生根成活,C正确;‎ D、由于叶片能够进行蒸腾作用,易导致植物体失水,所以应除去部分成熟叶片,D错误.‎ 故选:C.‎ ‎ ‎ ‎37.实行计划生育的最终目的是降低(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解答】解: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就是人口基数大,这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的总量还会增长,度过高峰期后,人口的总数才会下降,但人口素质不高的情况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根本改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会十分突出,因此,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降低种群密度. ‎ 故选:A.‎ ‎ ‎ ‎38.吞噬细胞不参与(  )‎ A.非特异性免疫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合成并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即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消灭体液中的抗原时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所以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和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该过程中吞噬细胞参与体液免疫,B错误;‎ C、细胞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和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该过程中吞噬细胞参与细胞免疫,C错误;‎ D、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吞噬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所以吞噬细胞不参与合成分泌抗体,D正确.‎ 故选:D.‎ ‎ ‎ ‎39.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 ‎【考点】尿糖的检测.‎ ‎【分析】糖尿病患者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少.‎ ‎【解答】解:由于糖尿病病人尿液中含有大量糖类,在排出葡萄糖时,需要用水溶解,因而尿量增加.‎ 故选:D.‎ ‎ ‎ ‎40.与人体青春期生长发育关系不大的激素是(  )‎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性激素能促进生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 ‎2、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3、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4、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A、性激素能促进配子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形成,所以青春期分泌相对较多,A正确;‎ B、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体中维持相对稳定,与青春期发育无关,B错误;‎ C、生长激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所以青春期分泌相对较多,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所以青春期分泌相对较多,D正确.‎ 故选:B.‎ ‎ ‎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 ‎41.图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根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1是 感受器 .‎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 外正内负 ;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 内正外负 ,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 突触 来传递的,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方向只能是 单方向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1、2、3、4、5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由于2上有神经节,所以与2相连的1是感受器.‎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 ‎(2)外正内负  内正外负 ‎ ‎(3)突触(或神经递质) 单方向 ‎ ‎ ‎42.如图为种群年龄组成3种类型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 ‎(2)种群C的密度会 越来越小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图 A (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密度会逐年 增大 .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力争使人口年龄的组成趋于图 B (填代号).‎ ‎(3)濒于灭绝的生物其年龄组成的类型可能是 C (填代号).‎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解答】‎ 解:(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B、C的类型依次是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种群C为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密度会越来越小;我国每年新生人口较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密度会越来越大,实行计划生育努力使人口年龄组成趋于稳定;‎ ‎(3)濒于灭绝的生物幼年个体较少,为衰退型.‎ 故答案为:(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越来越小 A 增大 B ‎(3)C ‎ ‎ ‎43.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 生产者 ,猫头鹰属于 消费者 .食虫鸟处于第 三 营养级.‎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 草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太阳能 ,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 、 逐级递减 .‎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 CO2 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 光合 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 呼吸 作用将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中去.‎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草是生产者,图中共同两条食物链,即草→兔→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除草外其余均为消费者,猫头鹰属于第三、四营养级,含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生产者草,兔和草食昆虫均以草为食属于竞争关系,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答】解:(1)在该食物网中,草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猫头鹰是消费者,属于第三、四营养级;食虫鸟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2)在该食物网中,生产者草的能量最多,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碳以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细胞呼吸以CO2形式再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消费者 三 ‎(2)草 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CO2 光合 呼吸 ‎ ‎ ‎44.如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为 T 细胞,④为 B 细胞,⑦为 效应B细胞(浆细胞) 细胞.‎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 ⑦能分泌抗体④不能 ,由④分化为⑦的过程中,④细胞核内的 mRNA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 翻译 的模板.‎ ‎(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胞吐 .‎ ‎(4)过程⑤表示 病菌直接刺激B细胞 ,过程⑥表示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T细胞识别抗原,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T细胞呈递抗原,④表示B细胞,⑤抗原直接呈递给B细胞,⑥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⑦表示效应B细胞.体液免疫主要是指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过程.如进入体内的细菌外毒素,与机体内的抗毒素(一种抗体)结合后使它丧失毒性,病毒侵入机体后,抗体与抗原(病毒)结合后使病毒失去活力,不能侵人细胞.体液免疫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感应阶段是指抗原侵人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吞噬后再将抗原决定基传递给T淋巴细胞,再通过T淋巴细胞传递给B淋巴细胞.反应阶段是指B淋巴细胞被激活后形成效应B淋巴细胞,其中一小部分转化为记忆细胞,大部分效应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产生大量的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效应阶段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再与抗原结合发挥免疫反应的过程.‎ ‎【解答】解:(1)据图分析,①表示T细胞识别抗原,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T细胞呈递抗原,④表示B细胞,⑦为 效应B细胞(浆细胞).‎ ‎(2)⑦表示效应B细胞,④表示B细胞,⑦可以分泌抗体而④不能.细胞的分化四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④分化为⑦时,细胞核内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模板.‎ ‎(3)抗体是分泌蛋白质,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 ‎(4)⑤表示病菌(抗原)直接刺激④,过程⑥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 故答案为:‎ ‎(1)T B 效应B细胞(浆细胞)‎ ‎(2)⑦能分泌抗体④不能 mRNA 或信使RNA 翻译 (3)胞吐 ‎(4)病菌直接刺激B细胞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 ‎ ‎ ‎45.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 C ;直立生长的是 AD ;生长且向左弯曲的是 E .‎ ‎(2)该实验可证明: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分别是 尖端 、 尖端以下 .‎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据此实验分析,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应该在尖端;‎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而造成的.‎ ‎【解答】解:(1)C组无尖端,无生长素作用,故植物不生长也不弯曲;A组植物产生生长素,不受光的影响,D组无尖端,但在含生长素的琼脂快的作用下也能生长.两组植株不弯曲;E组右侧在生长素的作用下生长快,故植株生长且向左弯曲;‎ ‎(2)据此实验分析,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应该在尖端;作用部位在尖端以下部位.‎ 故答案为:‎ ‎(1)C AD E (2)尖端 尖端以下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