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3.42 KB
- 2021-10-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课件
(
三
)
目录
当堂检测
02
01
作品梳理
01
作品梳理
·
第
9
首
峨秋词(其一)
·
第
10
首
夜雨寄北
·
第
11
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
第
12
首
潼关
第
9
首
秋 词
(
其一
)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①
,我言秋日胜春朝
②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③
。
重
点注释
①寂寥:冷清萧条。 ②春朝:春天。③碧霄:蓝天。
背景知识
公元
805
年
(
永贞元年
)
,唐顺宗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改革失败后,唐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遭此严重打击后,刘禹锡虽很苦闷,但并未消沉。这首诗正是诗人被贬时所作。
重
点
赏析
(1)
炼字
“排”,推开,有冲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表达了诗人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昂扬不屈的斗志
。
(2)
表达方式
前两句以
议论起笔
,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后两句
抒情
,表达豪迈之情。
(3)
表现手法
对比。
悲秋与颂秋,一悲一颂,形成鲜明对比
,展现出诗人的一反常态、标新立异。
(4)
情感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
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激越向上的豪情
。全诗
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熔情、景、理于一炉
,不仅表现出秋天的生机,更展现出诗人的开阔胸襟。
(5)
意象
诗人借助“鹤”这一意象,描绘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开阔明朗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表达了诗人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昂扬不屈的斗志
。
作品主旨
诗人有力地否定了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热情赞美秋天,以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乐观豪壮的情怀。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蓝天。
第
10
首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
①
夜雨涨秋池。
何当
②
共剪西窗烛,却话
③
巴山夜雨时。
重点注释
①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②何当:何时将要。
③却话:回头说,追述。
背景知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公元
852
年,李商隐到四川任职。本诗便是诗人在四川期间写给家人的。因为长安在四川的北方,所以题为“寄北”。
重点赏析
(1)
炼字
“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出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流露出
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
(2)
修辞手法
首句“问归期”“未有期”以
设问
开头,
一问一答
,包含了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3)
表现手法
①
想象
。后两句从眼前景生发开去,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构思奇巧。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
②
虚实结合
。前两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后两句的“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是对未来的想象,是虚写,时空交错,虚实相生,表现了诗人
孤寂的心情
。
(4)
情感
表达了诗人
急切想和家人团聚
的思想感情。
(5)
语言特点
既朴素自然,又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作品主旨
这首诗虚实相生,既有眼前实景,又想象未来情景,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寂寥和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参考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对你的思念。
第
11
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其二
)
南宋 陆游
僵卧
①
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②
。
夜阑
③
卧听风吹雨,铁马
④
冰河入梦来。
重点注释
①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②戍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边关。
③夜阑:夜深,夜将尽。④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背景知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创作此诗时,诗人已经近
70
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愿望依然强烈。这种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作者在梦中实现了金戈铁马、驰骋战场的愿望。
重点赏析
(1)
炼字
“僵”字写年迈,肌骨衰老;
“卧”字写多病;
“孤”字写生活孤苦,思想苦闷;
“村”写诗人贫困村居,生活凄苦。
这四个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凄苦、生活窘迫的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2)
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诗人因“思”而不能成眠,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辗转反侧,脑中幻化出战场杀敌的梦境
——“
铁马冰河”。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
虚实结合
,由现实转入梦境,抒发了诗人
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报国之志
。
(3)
情感
“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体现出一种
乐观豪放之气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内心燃烧着
卫国戍边的志愿
。
作品主旨
这首诗借写风雨之中的梦境,抒发了作者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参考译文
我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躺卧不起,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卫边关。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第
12
首
潼 关
清 谭嗣同
终古
①
高云簇
②
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
③
大野犹嫌束
④
,山入潼关不解平。
重点注释
①终古:久远。 ②簇:簇拥。
③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④束:拘束。
背景知识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历来为军事重地。诗人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壮阔的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重点赏析
(1)
修辞手法
第一、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云”人格化,烘托了潼关的地势之高。第三句写“河流大野”,说其“犹嫌”拘束,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赋予“河流”“大野”“山”以人的情感,以“犹嫌束”衬托“河流”的奔腾和“大野”的壮阔,以“不解平”衬托“山”的巍峨险峻。
(
2)
表现手法
①烘托、侧面描写。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
侧面烘托
关城地势险要,
不言高而高度自见
。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不知何谓平坦。
②以动写静。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
听觉形象
补充了前一句的视觉形象,还进一步渲染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而且
以动写静,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
(3)
情感
诗人将
写景与言情
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渴望冲破约束、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奔放情怀。
作品主旨
全诗通过展示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奔放情怀和少年意气。
参考译文
从古至今,天上的白云就一直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奔腾而来的黄河和广漠的原野感觉这关隘是对它们的束缚,而那连绵不断的秦岭山脉,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不知何谓平坦。
当堂检测
02
1
2
3
4
阅读
《
秋词
》(
其一
)
,回答下列问题。
1
.
【2020•
厦门质检
•3
分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
.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
C
.“排”是排开、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
D
.全诗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营造了萧瑟空虚、冷落凄凉的感伤氛围。
【
答案
】
D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句告诉我们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也引出下文作者对秋的看法。
B
.第二句采用了间接抒情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
.第三句的“排”字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
D
.诗歌的前两句运用对比表达观点,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引出诗情。
【
答案
】
B
3
.
【2020
•
厦门质检
•
3
分
】
诗中描绘“秋日胜春朝”景象的句子是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表现了诗人虽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4
.谈谈“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妙处。
“排”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孤鹤直冲云霄的气势,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
相关文档
- 《散步》七年级上册部编语文课件2021-10-2141页
- 2019秋(山西)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2021-10-2120页
-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部编七上优2021-10-2141页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 6 2021-10-2126页
- 19皇帝的新装部编七上语文课件2021-10-2116页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5《秋天2021-10-2116页
- 22019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1-10-2137页
- 2019秋(孝感)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2021-10-2159页
- 新员工入职培训资料(制度、6S、安全2021-10-218页
- 新员工入职培训资料(制度、6S、安全2021-10-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