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MB
- 2021-10-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七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2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C(C项说法太绝对)
数据显示,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7年到2018年期间
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及增速大幅提升,预计2019年到2020年后短视频行业用
户规模及增速放缓,趋于稳定。
3 短视频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容易传播扩散;能满足传播参与者的围观心
态和自我表露诉求;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
参差多态的内容,拓展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
4 A(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在唐代才出现)
5
6
7
8
茶文化历史悠久、与艺术结合、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流传很广(具有世
界性的影响力)。
略。(从“休闲环境”“调节心情”“有益健康”三个方面概括即可)
上联:欲把西湖比西子 下联:从来佳茗似佳人
A(从图三中可以看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听书率都只占各自群体的一小
部分,所以并不是大多数民众采取听书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阅读量)
9
10
11
12
示例:2019年我国成年人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较2018年有所下降,未成
年人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较2018年有所增加。
示例:数字化阅读不断发展,且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人每天接触媒
介的主体,他们上网从事的活动以聊天、娱乐为主,很少花时间来阅读纸
质书。
示例:多抽出空闲时间看书,将喜欢的书随身携带,利用课余或休息时间
阅读;列一个属于自己的读书清单;看书的同时多做读书笔记或者写下读
书感悟;读书前设立读书目标,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读书以实现目标。
D
13
14
15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情况与实践情况基本对等,大部分民众知道垃圾分
类的概念,从未尝试进行垃圾分类的民众较少。(意对即可)
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从政府来说,
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从两个层面回答,意
对即可)
人工智能是一门以算法为核心,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
由智能机器执行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的科学。
人工智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人类必须学会与智能机器相处,
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让人类减少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增加提升素
质和享受生活的时间。(每点2分,意对即可)
16
17
示例:小明,你的担心是多余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未来我
们只有从程式化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学会创新,才不会被取代。所以我们现
在唯有努力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发挥创新精神,去驾驭人工智能而不
是害怕它。
C18
(一)
材料一:下班路上“刷一刷”,等电梯时“抖一抖”,吃美食
前“拍一拍”……如今,短视频正在构成独特的网络景观。短视频
何以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
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
力,很容易传播扩散。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
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
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
用户需求。
材料二:“黏屏”现象也映照着短视频的“内容引力”,以参
差多态的内容,拓展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传播实践证明,以优质
内容传递主流价值,是短视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
材料三: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速发展及预测的有关数据。
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大数据监测
《习近平讲故事》《国家相册》等主流短视频成为现象级产品。优
质的短视频,往往紧扣“美好”二字,以正能量吸引高流量,为网
络空间增添亮色。
材料四:网络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若过度沉迷会给孩
子带来过度关注外在、失去思考力等危害。如何有效防沉迷,成为
一道现实课题。据报道,在国家网信办指导下,目前国内已有21家
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未来短视频还有很
长的路要走,因此社会、家长、平台几方要打配合战,责任共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已有多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B.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短视频正在构成独特的网络景观。
C.社会、家长、平台默契配合,一定能有效防止孩子沉迷网络。
D.近年来大多优质短视频富有正能量,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
C项说法太绝对
C
2.通读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三所传递的主要信息。
数据显示,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7年到
2018年期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及增速大幅提升,预计2019年到
2020年后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及增速放缓,趋于稳定。
3.短视频为何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请简要分析。
短视频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容易传播扩散;能满足传播参与
者的围观心态和自我表露诉求;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实
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参差多态的内容,拓展人们认识世界的
维度。
(二)
材料一: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诗。到
了唐代,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
茶文化的基本形成。茶文化与文学艺术联系紧密。刘禹锡的《尝
茶》、苏轼的《咏茶》、文徵明的《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
画卷》,都是这二者结合的经典之作。
茶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城市茶馆兴起于
清末,后逐渐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
艺、戏剧、诗会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
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是中国普通人家秉承的礼仪
美德。
材料二:古老的中国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逐渐传到各国,同
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相结合,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
了重要作用。例如,五代末至明初,中国茶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
峰,点茶茶道开始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受中国茶
文化发展的影响,韩国的茶礼也于这一时期兴起,并逐步普及于
王室、官员、僧道乃至百姓中间。
材料三:茶楼老板:我们茶楼从环境设计到经营方式都突出
了传统茶文化特色,所以茶客盈门,我们的收入也就很好啦。
年轻白领:我也喜欢上了喝茶。我发现工作压力大时,坐下
来喝喝茶,就会感觉放松不少,心情也不那么烦躁了。
退休老人:你还别看这茶不起眼儿,医生说它既能预防许多
老年病,又能对身体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这不,我每天都喝茶!
4.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茶文
化专著。
B.“茶馆文化”是融合茶与曲艺、戏剧、诗会和灯谜等民间文化
活动而形成的。
C.中国茶文化对包括韩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
要作用。
D.传统的茶文化特色在现代社会仍然比较受欢迎。
A
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在唐代才出现。
5.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茶文化历史悠久、与艺术结合、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流传很
广(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略。(从“休闲环境”“调节心情”“有益健康”三个方面概括即
可)
6.请你根据材料三概括出茶为大家所欢迎的三个原因。
7.苏轼任杭州刺史时,经常泛舟西湖,品茗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
人口的诗词。现在有人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从下
面苏轼的诗作中挑选两句作为茶社门前的对联。
从来佳茗似佳人 日高人渴漫思茶
欲把西湖比西子 尝尽溪茶与山茗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三)
【国民阅读调查】
2019年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和互联网
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
于数字化阅读方式,近四成成年国民自认阅读量较少。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说:“数字化阅读的发展,
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整体阅读人群
持续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纸质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
2018年 2019年
成年人 4.67本 4.65本
未成年人 8.91本 10.36本
图一 2018~2019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
图二 成年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 图三 2019年国民听书率
【阅读似呼吸】
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不经意间,“今天你读书了吗”也变
成了温柔的叮咛。你多久没有享受过不被手机信息打扰的安静读
书时光了?哪一本书、哪一句话悄悄地住进了你的心房?如今,
你的床头是否还会留有一本书的位置?“文学桂军”领军人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创作中心主任东
西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阅读于他,恰似呼吸”,“碎
片化阅读”固然便捷,但陶冶情操还需与阅读长久为伴,细水长
流。
【每天都是读书日】
在记者的街头随机采访中,不少人表示,现代社会工作压力
大、生活节奏快,忙到“飞起”,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少得可
怜。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电脑和手机上刷新。尽管忙碌是大
多数人真实的生活写照,但依然有很多人表示,至今仍保持着阅
读书籍的习惯。今年50岁的宁先生,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他说,
读书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受益良多。书籍是人类思想的
一种概括、凝练,阅读中有时间可以边读书边思考。针对有些人
说没有时间读书,他认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认为重要,
你总会优先去做,阅读也是一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
总归会有的。只要你热爱阅读,每天都可以是读书日。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相关调查可以看出,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大多数民众采取
听书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阅读量。
B.任东西先生认为想要真正通过阅读陶冶性情,还需要把阅读当
作呼吸一样长久坚持,而不能仅凭零碎的浏览。
C.虽然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但依然还有很多人保持阅读书籍的习
惯。
D.读书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都应该养成热爱阅
读的习惯。
A
从图三中可以看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听书率都只占各自
群体的一小部分,所以并不是大多数民众采取听书的方式来
提升自己的阅读量。
9.请认真阅读图一,简要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示例:2019年我国成年人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较2018年有所
下降,未成年人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较2018年有所增加。
示例:数字化阅读不断发展,且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人每
天接触媒介的主体,他们上网从事的活动以聊天、娱乐为主,很
少花时间来阅读纸质书。
10.根据【国民阅读调查】和图二、图三,请你初步分析造成成年
人纸质书阅读率增长放缓的原因。
11.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除了平时上课外,还可以通过那些方式
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
示例:多抽出空闲时间看书,将喜欢的书随身携带,利用课余
或休息时间阅读;列一个属于自己的读书清单;看书的同时多
做读书笔记或者写下读书感悟;读书前设立读书目标,每天抽
出一定时间读书以实现目标。
(四)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垃圾总量不断加
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
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
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
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
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
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
元左右。
材料二:以下是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情况的调查统计图:
材料三: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
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
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
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
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
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材料四:国务院颁发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
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
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
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
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
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
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
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
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
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12.下面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端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不完善,会挫伤居民垃
圾分类的积极性。
B.《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颁发,明确了我国推进垃
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
C.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工
作的有效推进。
D.生活垃圾有资源和污染两种属性,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
的资源”说法不准确。
D
13.简要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主要信息。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情况与实践情况基本对等,大部分民众
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从未尝试进行垃圾分类的民众较少。(意
对即可)
14.怎样才能有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请简要概括。
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从
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从两个层面回答,意对即可)
(五)
材料一:近日,中国秦皇岛一家生产水饺的工厂火了。几千
平方米的厂房里,竟然看不到一个员工。从和面、放馅再到捏水
饺,到零下50摄氏度条件下的速冻,流水线上的机器人都应对自
如。这便是人工智能在生产上的应用体现。作为一门科学,人工
智能的核心其实是算法,它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
行模拟,由智能机器执行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如判断、推理、
证明、识别、感知、理解、设计、规划、学习和问题求解等思维
活动。它的领域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
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虽然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
样思考,也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材料二:早在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时,人机矛盾就已经出
现。最初人们都是惊恐的,有人甚至跑去砸机器。华夏国际人才
研究院院长陶庆华认为,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对技术进步的恐慌
之后,科技进步为社会创造的就业岗位都远多于它“杀死”的过
时职位。例如,自动柜员机替代了一些银行柜员,但也让更多雇
员进入了机器不能替代的销售和客服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是
如此。
材料三:事实上,人们希望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能够代替人
类从事各种劳动,近十多年来社会结构正在发生一种静悄悄的变
化。“人——机器”的社会结构,终将为“人——智能机器——
机器”的社会结构所取代。现在和将来的很多本来是由人承担的
工作将由机器人来担任,因此人们将不得不学会与有智能的机器
相处,并适应这种变化了的社会结构。
“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时代我们正在与人工智能轨道融合,
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在大多数领域替换掉人类烦冗而复杂的工作,
让人类减少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
究员吴江说,“我们每周工作时间已从48小时减少到40小时,未
来可能会再减到30小时甚至是20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少,劳动者
提升素质和享受生活的时间就长了。”
材料四:“现在美国3亿多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不到1%,将
来工农业直接从业人口降到0.01%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吴江说,
“劳动密集型的时代终将成为历史。劳动者只有从程式化的工作
中解脱出来,充满创新创造活力,活成独一无二的‘人’,才是
我们无可取代的竞争力。”
15.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以算法为核心,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
进行模拟,由智能机器执行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的科学。
16.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
了哪些变化。
人工智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人类必须学会与智能
机器相处,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让人类减少劳动时间,增加
自由时间,增加提升素质和享受生活的时间。(每点2分,意对
即可)
17.面对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小明很惶恐,他担心自己在新
时代中被淘汰。请你根据材料四,以小明朋友的身份劝慰他。
示例:小明,你的担心是多余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在未来我们只有从程式化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学会创新,才不会
被取代。所以我们现在唯有努力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发挥
创新精神,去驾驭人工智能而不是害怕它。
18.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在未来一定会超过人的智能。
B.人机矛盾出现时,人们跑去砸机器的行为是可笑的。
C.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间在未来可能会减少到30小时甚至是20小
时。
D.劳动者只要从程式化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就是无可取代的竞
争力。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