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 MB
- 2021-10-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驿路梨花
》
单元阅读主题:修身正己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是著名文化学者张中行写的散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德行高远者的追思景仰。
《
驿路梨花
》
是一篇小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讲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赞颂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道德
。
《
最苦与最乐
》
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
:
人生在世,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
陋室铭
》
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爱莲说
》
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张中行
叶圣陶
揭示课题
本文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
表明了文章记叙的主要人物,
“二三事”
则表明了记叙的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两三件事情。
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
1894
年-
1988
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
稻草人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
倪焕之
》
,短篇小说集
《
隔膜
》
、
《
火灾
》
、
《
线下
》
、
《
城中
》
、
《
未厌集
》
等。
作者介绍
张中行(
1909-2006
),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读准字音
丁卯
mǎo
触
chù
及
恳
kěn
切 修润
rùn
商酌
zhu
ó
诲人不倦
huì
不妥
tuǒ
恢
huī
复
打拱
gǒng
譬
pì
如
拖沓
t
à
不耻
chǐ
下问
累
léi
赘
zhuì
监督
dū
生疏
shū
朦
méng
胧
l
ó
ng
哉
zāi
颠沛
pèi
流离
多音字
累
l
é
i
累赘
lěi
积累
别
bié
分别
biè
别扭
lèi
劳累
沓
tà
dá
杂沓
一沓
作
zuò
zu
ō
振作
作坊
学习词语
修润
xiū
rùn
修改润色。
南腔北调
nán
qiāng
běi
diào
形容人口音不纯。
不耻下问
bù
chǐ
xià
wèn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商酌
shāng
zhuó
商议,斟酌,简单易懂。
慎重
shèn
zhòng
谨慎持重
;
谨慎认真
。
一以贯之
yī
yǐ
guàn
zhī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颠沛流离
diān
pèi
liú
lí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朦胧
méng
lóng
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
累赘
lèi
zhuì
多余;麻烦。
拖沓
tuō
tà
不爽利;不简洁
。
以身作则
yǐ
shēn
zuò
zé
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自作自受
zì
zuò
zì
shòu
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
搀和
chān
huo
掺杂混合
。
冗长
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
zhù
zuò
děng
shēn
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
1
):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
2
):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
3-5
):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
6-8
):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
——
律己严。
第五部分(
9
):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品德: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
1
)
第三自然段:
修改文章
(
2
)第四自然段:
送客
;
(
3
)第五自然段:
复信
。
(
4
)第六自然段:
会上发言
。
律己严: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
4
、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为人处世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记叙,
赞美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高贵品德
,同时也阐明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
1
、开头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突出“我”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3
、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主旨: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图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
驿路梨花
(1)
给加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山
寨
( )
撵
走( )
扛
( )
驿
路( ) 迷
m
á
mg
( ) 陡
峭
( )
露
宿
( ) 竹
篾
( ) 简
陋
( )
y
ō
u
闲( ) 修
葺
( ) 晶
y
í
ng
( )
折
损( )
麂
子( )
菌
子( )
哈
尼( )
zhài
niǎn
káng
yì
qiào
sù
miè
lòu
qì
zhé
jǐ
jùn
hā
茫
悠
莹
字词积累
蔑
视
毛
茸茸
(
2
)注意下列多音字。
宿
S
ù
露宿
Xi
ù
星宿
Xi
ǔ
一宿
折
Zh
é
折损
Sh
é
折本
菌
J
ū
n
细菌
J
ù
n
菌子
哈
H
ā
哈尼族
Hǎ
哈巴狗
喷
P
è
n
喷香
P
ē
n
喷水
字词积累
(
3
)理解
下列词语的含义。
修葺:
折损:
驿路:
迷茫:
恍惚:
简陋:
竹篾
:
香气四溢:
修理(
建筑物)
。葺,修理、修建。
p89
损失,文中指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广阔而看不清楚。
不真切,不清楚。
简单粗陋不完备。
劈成薄片的竹条。
p87
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字词积累
1
、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
2
、文章中心事件是什么?
1.
核心事物:
小茅屋
2.
中心事件:
寻找小茅屋主人
3.
人物:
“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3.
文中写了哪些人物?
4.
文中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谁
?
4.
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
“我”和老余
5.
由此可知文章线索是什么?
5.
线索:
“我”和老余的见闻。
本文在写作顺序上是
顺叙与插叙相结合
。整体上按照从第一天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
顺叙
;其中瑶族老人借住小茅屋,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和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采用的是
插叙
。
写作手法 一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不管是梨花姑娘,还是解放军战士,虽然一直未出场,但作者通过对小茅屋的陈设,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梨花妹妹等人物的介绍,把他们尤其是梨花姑娘写得光彩照人,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结构上
,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所有事件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由人物口述而插叙过去的事件,
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在本文中
间接描写
的作用:
写作手法二
悬念一:
“
我们
”
遇到无人的茅屋,猜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误会一:
“
我们
”
误以为瑶族老人是茅屋的主人。
悬念二:瑶族老人否认,悬念再次产生
“
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误会二:我们误以为梨花妹妹是梨花。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
解开悬念:盖房子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环环相扣,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
悬念既推动了情节发展
,又引人入胜,
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两个误会
都带有喜剧色彩,而且又是人物交替误会,
波澜迭起
,
别有情趣
,在这双重误会中,迸发出雷锋精神的灿烂光辉。
悬念和误会的使用,既使文章结构错落有致,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又有力地
突出了文章主题。
写作手法 三
一群人物,
两个误会,
三处悬念,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解放军修建了小茅屋,部队却开走了;梨花接管了小茅屋,最后却远嫁了;哈尼族小姑娘们继续照料小茅屋,但她们却不是修建者;“我”、老余和瑶族老人为小茅屋添草挖沟,尽了主人之责,但我们毕竟是匆匆的过路人。可是即便如此,他们却对小茅屋做了同一件事,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建造者、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①
“白色
梨花
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花林啊!”(
4
段)
①
实写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渲染了温馨美好的气氛,给在暮色行走中的
“
我
”
和老余,带去了
“
有人家
”
的欣喜和希望。结构上
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赏析景物描写
②
实写
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烘托不平常的小屋。
②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着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梨花
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
初遇梨林(
4
、
6
段)
赏析景物描写
③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
梨花
的哈尼小姑娘
……
多好的
梨花
啊!”
——
梨花姑娘(
24
、
25
段)
③
这是写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
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表达了对梨花姑娘的赞美
。
赏析景物描写
④
这
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
梨花
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
——
梦中梨花(
27
段)
④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结构上照应文题,为第二次误会做铺垫,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
赏析景物描写
⑤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
梨花
处处开。”
——
人与梨花(
37
段)
⑤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结构上再次点题,题文相映,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赏析景物描写
课文用
“
驿路梨花
”
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含义
:
“
驿路
”
是
“
我
”
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这既指
自然界的梨花
: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指
梨花姑娘
: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
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
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
边疆民族优良民风
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作用
:
(1)
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
(2)
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