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7 MB
  • 2022-03-31 发布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4-3《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含答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魏统一北方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在大兴安岭一带,十六国时期,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号为魏,史称北魏。(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2.民族融合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二、孝文帝改革1.改革目的: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2.改革内容(1)迁都:494年,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2)汉化措施:规定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3.意义通过这些改革,拓跋鲜卑族与汉族迅速融为一体,北方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4.北朝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它们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历史上把它们统称为“北朝”。北朝和当时并存的南朝合称南北朝。【问题1】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探究: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而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它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②其余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使政局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北方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推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③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因此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问题2】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主流,即使是在封建国家分裂阶段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种因素的积聚又为统一创造了必要条件。试以三国与南北朝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证。 探究:①长期的分裂割据、混战使人民渴望统一。②尽管国家分裂,但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加上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实行汉化,各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③由于北方战乱,北方农民大批南迁,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北方的经济也不断地恢复。南北经济的发展,对统一提出了要求。④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局部的统一,如北魏统一北方,这些因素都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1.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汉族2.下列哪位历史人物可以称为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A.诸葛亮B.拓跋宏C.曹操D.商鞅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秦始皇4.《爱我中华》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三长制B.严惩贪污受贿C.实行均田制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6.改错题(请在错误处下方画横线并加以更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其首领孝文帝实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参考答案:1.答案:B2.答案:B3.答案:C4.解析: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加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严惩贪污受贿,有利于维护其统治;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答案:D5.解析: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而商鞅变法则顺应了当时社会大变革的趋势。答案:B6.解析:通过鲜卑族和孝文帝可判断这一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北魏。答案:前秦——北魏。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大背景是(  )A.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B.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D.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2.(2010·山东青岛)“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A.说汉语B.穿汉服C.改汉姓D.以法治国3.某班下课后,黑板上还留有历史教师的如下一些板书内容,据此判断出该教师这堂课讲授的内容应是中国古代史上的(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管仲改革的措施D.晋文公改革的措施4.(2010·呼和浩特)(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对于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A.在朝廷必须说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B.采用汉族的法律,惩治违法的官员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5.新华网2010年8月5日报道:内蒙古破获一古墓被盗案,追缴200余件北魏珍贵文物。经专家鉴定,从随葬品的规格和古墓的地理位置判断,墓主人应该是一位鲜卑大贵族。假如这位墓主人的女儿生活在孝文帝改革后,其可能经历(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话 ④与汉族联姻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②③6.(2010·广西贵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7.(2010·山东东营)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融合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8.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元末诗歌请完成:(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形式?10.阅读下列材料: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坐。所谓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坐。在床、席上跪坐,其实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腿曲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积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而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一旦属于高坐具的胡床传入,很快就受到部分汉人的欢迎。胡床最开始是一种以绳跳马连缀木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曹文柱、赵世瑜《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完成:(1)请体验席地而坐。(2)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参考答案:1.答案:B2.解析:四个选项中,A、B、C三项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孝文帝还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而不是以法治国。答案:D3.解析:通过板书中的迁都洛阳及“汉化”政策等内容可判断选B项。答案:B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诏令的意思是说在朝廷不能再说鲜卑族的语言,必须讲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答案:A5.答案:A6.答案:A7.解析:图中北魏文官的服饰,袖子和裤腿肥大,符合当时汉族服饰的特点,下图中汉族人在吃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说明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答案:A8.答案:C9.参考答案:(1)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2)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及通婚等。10.参考答案:(1)(略)(2)提示: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各民族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