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 MB
  • 2022-03-31 发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老王习题课件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0 老 王 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著名作家、翻译家。晚年以《干校六记》《将饮茶》等散文集获得巨大名声。她的文章被人称道是因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含蓄、老成风格。◆背景介绍,本文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 作者及其丈夫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迫害。文中“单干户”老王在“文革”中也受到牵连。他蹬三轮车单干被认为是属于资本主义那一套,是不允许的。 ◆主题解说,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重点突破师:说说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表现在哪些方面?生:老王是个孤苦的人。表现在:①他一辈子生活艰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②精神凄苦。他失群落伍,是个单干户;他没亲人,孤苦伶仃;他老实,被人瞧不起,没人搭理……总之,老王贫穷卑微,是社会中的弱者,他是不幸的。 老王是个善良的人。表现在:愿意给我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老王是个不幸的人。表现在:在生活的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但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纯朴,关心人,讲仁义,他需要钱,但他更重感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 ◆疑难探究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卑微的人。作者记述这样一个人,用意是什么?生:告诉我们要学会以善良去体察善良。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告诉我们要用平等的观念待人。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huánɡɡàndìxiānɡzuànzhìzuòlóuyì 2.请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老王常有shīqúnluòwǔ__________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2)因为地处huānɡpì____,这处国宝级文物躲避掉人世间的战乱纷扰,慢慢地自我老化着,风化着,很少被外界知晓。(3)庭院旁是已tābài_____的老建筑,走近了看,门窗墙壁上残破的凸起,依稀可见鼎盛时期手工堆花的影子。(4)不经意间听到市民几句xiánliáo____,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敏锐地捕捉到涂料造假的线索。失群落伍荒僻塌败闲聊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1)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2)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3)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4)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4.(原创题)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他靠着活命的只是破旧的一辆三轮车。B.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C.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D.老王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解析】语序不当,应将“破旧的一辆三轮车”改为“一辆破旧的三轮车”。A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杨绛的学生这样评价她:无事,决不惹事,有事,决不怕事。B.读宋词,往往会读出感伤、哀怨、忧思……等情感。C.你参加了《翰墨飘香》主题书法大赛了吗?获得了第几名?D.纸质书、电子书,手抄本、印刷本,书的载体、形式变了,喜欢阅读应不拘泥于是什么书。【解析】A项,将“决不惹事”后的逗号改为分号;B项,将省略号和“等”去掉其一;C项,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D (一)阅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至文章末尾,回答问题。6.“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一句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改为“站立”?为什么?不能。“镶嵌”本意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此处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毫无生气的病态。 7.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表现老王什么品质?老王受了“我”一家的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表现了老王淳厚善良、知恩图报的品质。 8.“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有限的鸡蛋却数不完,请说出其中的含义。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一家的真诚谢意,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9.“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文章最后一句话,请问: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可作者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她又为什么感到愧怍?第一问:虽然“我”一家当时受到冲击,处境不好,但比之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老王,自感还是幸运的。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问:“我”感觉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二)人生没有永远杨绛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 “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 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workedme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⑩人间也没有永远。 ⑪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⑫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0.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画线句子里加点词的妙处。(1)他可高大了。“可”是儿童口吻,表强调,(答“很”“十分”也可以)表达了杨绛对钱钟书高深学问的钦佩和自豪。(2)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嗅”的意思是闻(或用鼻子辨别气味)。取喻于猎狗嗅觉的灵敏,(或借助比喻)传神地表现出钱瑗审稿的认真和敏锐。 11.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钱瑗“实在很佩服”,第④~⑥段详细回忆了钱瑗的三件事情,仿照示例概括钱瑗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⑥学问高深为人刚正审稿认真 12.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第⑫段在文中的作用。在内容上,点明主旨,表达了亲人离世内心漂泊无依的悲伤。在结构上,与文章开篇形成对照,首尾呼应,总结全文,三里河寓所从“家”到“客栈”,“我”从“终于有了一个家”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心境转变的强烈反差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令读者唏嘘。 13.《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杨绛一家尊重老王,关照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生活,是善良的一家人。《人生没有永远》示例一:杨绛一家三口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两代人没有隔阂,是和睦的一家人。示例二:杨绛一家三口在学习和工作上认真严谨,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是儒雅的一家人。 1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六盘水市空巢老人约6万户,35%的老人感到生活孤独。每到节假日,对他们来说,期待的不是电话短信的问候,而是孩子的陪伴。材料二:美国生物学家发现,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也更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得病的概率比那些不能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要低20%,而他们的孙辈更活泼、更健康,反应也更快。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六盘水市空巢老人很多,他们生活孤独,需要孩子的陪伴。(2)你从材料二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请简要概括。①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会更健康、更积极乐观。②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孙辈会更活泼、更健康。(3)请你拟一条关爱老人的宣传语。示例一:关爱空巢老人,创建和谐家庭。示例二:关爱老人,从我做起。 15.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如作者通过写老王送冰、送默存去看病、临死前来“我”家送香油和鸡蛋这些小事,塑造了“老王”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在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关怀不幸者。“于细微处见真情”,亲人对我们真挚的爱往往就浓缩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请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写一个这样的生活场景。 【例文】我终于回到了几年未见的老家。还是那幢老屋,我轻轻地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那是奶奶的味道。一瞥眼,我看见书桌上有本日历,日历的正面普普通通,而反面的字却让我怔住了:“2016年3月15日,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2016年4月9日,囡囡今天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儿衣服。”……上面是详细的日期和我与奶奶之间发生的事。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心痛地想象着,在昏黄的灯光下,奶奶是怎样戴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