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9 MB
  • 2022-03-31 发布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土地的誓言》 人教版(2016部编版) (1)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历史的沉痛走进历史 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 历史不容忘记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日军进沈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沈阳小西门随意搜查行人,并强迫被搜查者弯腰90度。 战后成为一片废墟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日伪军屠杀东北抗日义勇军士兵 被日军残杀的同胞累累白骨是对日本法西斯暴行无声的控诉 我要妈妈 背景资料 写作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走进作者 走进课文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欣赏充满激情的语言。3、理解“泛滥”、“埋葬”等词语的确切含义。 字词检测炽痛chì嗥鸣háo斑斓lán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gèn默契qì田垄lǒngzhàměng蚱蜢污秽huì 概括内容第一段:第二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故乡美好的生活令人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读一读知内容——印象东北1、第一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朗读时应饱含深情,语气舒缓。2、第二段叙述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语气要越来越强烈。3、文末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则该用慷慨激昂的语气读出来。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东北特有的物产:白桦林马群东北物产丰富,地大物博。 蒙古狗鹿群山雕 高粱豆粒玉米 煤块黑土地 东北特产 春景秋景春景秋景 找一找悟情感——心灵感应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已经看到东北黑土地优美的景色、丰富的物产,领略丰收的喜悦心情。请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当年我们这片故土的美景,再想象日本侵略军在这片土地上的烧杀抢掠恶劣行径,我们仿佛看到家乡的乡亲们那痛苦的表情,哀怨的眼神,我们体味到了作者当时什么情感?依恋热爱赞美忧伤愤怒 悟一悟明意图——发出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意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眷恋故土保家卫国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解读课文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埋葬”: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岩浆”。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原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16.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P61倒数第五行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于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第一:“我要回去!”第二:“我要战斗!”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誓言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珍爱和平环境争分夺秒学习振兴祖国经济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