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风筝教案2 6页

  • 50.50 KB
  • 2021-10-22 发布

4风筝教案2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备课 时间 教材 版本 语文出版社 授课 年级 七年级 授课 内容 第四课《风筝》‎ 课时 两课时 备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过程与方法:‎ 分析法、讲读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以及让学生学习作者严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 难点 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准备 幻灯片,电子教鞭 ‎ 教学过程 时 间 第 一 课 ‎ 时 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生:…..‎ 师:老师呢,是很喜欢放风筝的,尤其是在春意融融,微风和煦的日子里放风筝,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呼吸,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这份快乐和自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风筝的文章,到底这篇课文围绕风筝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好,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7页,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 2‎ ‎ 分 ‎ 钟 检查生字词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风筝的颜色黯淡。  肃杀: 形容冬天气候寒冷,草木枯落。 诀别: 分别。 ‎ ‎2‎ 分 钟 6‎ 荡漾: 原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这里表现风筝的浮动所带来故乡春天的感觉。 嫌恶:厌恶 。‎ 可鄙:让人看不起,鄙,鄙视,看不起 。 什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惊惶:惊慌 。 瑟缩:身体因受惊,寒冷等原因而卷缩。  傲然:极其骄傲的样子。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文中指精神上的扼杀 。 宽恕:宽容并求饶恕 。 恍然大悟:一下子,全都明白了 。 苦心孤诣:费劲心思钻研或经营。‎ 作 者 介 绍 鲁迅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他的作品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作品都收集在《鲁迅全集》里。《风筝》一文选自《野草》。‎ ‎2‎ 分 钟 教 学 内 容 一、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2、朗读课文的时候带着一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1)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部分(1—2):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0):描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11—12):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的冬天,照应开头。‎ 二、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速读1、2节,思考:‎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提示:“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32‎ 分 钟 6‎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看见风筝,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那一幕,而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我们就可以说“悲哀”二字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2、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 ‎(联系文章主旨分析, 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三)请同学们速读3~4节,思考:‎ ‎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 点拨:弟弟---- 喜欢 ‎ “我”----- 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 ‎2、(1)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 ‎ 点拨: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2)、“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 “惊呼”、“跳跃”能表现小弟弟的什么特征呢?‎ 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痴迷及天真活泼的性格。‎ ‎3、“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提示:结合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来谈。)‎ 鲁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那时只要求孩子们背那些他们不懂得、很枯燥的书,当时社会上很流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所以,在那时,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只有读那些经书才是有出息的。可见,鲁迅受封建社会错误的传统观念的毒害之深,把弟弟做的风筝都毁坏了。‎ ‎4、我怎样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请同学们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动词有“伸、抓、掷、踏”。这些动词体现了我对风筝的厌恶,也说明“我”对小兄弟的管教粗暴。‎ ‎5、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我”又有什么反应?‎ 弟弟:绝望的站在那里。 “我”:“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 6‎ ‎ 课 堂 小 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通过刚才老师的分析和同学们的思考,我想同学们已经对整篇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1‎ 分 钟 ‎ 布置作 业 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1分钟 板书 设计 北京的冬天,风筝浮动 ‎ 看风筝(由景入情) 惊异悲哀 ‎ ‎(1-2) (引出)对故乡春天描写 批判封建教育 ‎ 弟弟制作风筝 忆风筝 对比,写出 理解儿童天性 ‎“精神虐杀” ‎ ‎(3-11) “我”毁坏风筝 ‎ ‎ ‎ 弟弟淡忘 感风筝 表现我严于解剖自己 ‎(12) “我”心里沉重 ‎ ‎ ‎ ‎ ‎ 教 ‎(一)读5~11节,思考:‎ ‎1、弟弟内心有多么绝望,哥哥却没有留心,只认为自己管教的正确,那是愚昧观念暂时的胜利。那是什么原因让哥哥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35‎ 分 钟 6‎ 第二课时 学 内 容 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你能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指我不允许弟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长幼之间不平等的现象。‎ ‎3、怎样理解“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遍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早年的过错的沉重心情。‎ ‎4、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知错就改的精神、自我反省的精神。)‎ ‎5、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鲁迅想到的方法有:一是送他风筝,二是讨他的宽恕。他是讨弟弟的宽恕,结果弟弟全然忘却。) (二)拓展延伸:‎ ‎1、“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更加沉重?(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不那样认为,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再也没有补过的机会,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沉重、悲哀。看来鲁迅在反省自己。)‎ ‎2、课文中有一句话我觉得有必要让大家来讨论一下,看屏幕(投影:大家你如何看待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我们 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尤其是你们这个年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呢?‎ ‎( 生:分组讨论。师鼓励学生拓展思维,说出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 师: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6‎ 课 堂 小 结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出示幻灯片)‎ ‎2‎ 分 钟 布置作业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1‎ 分 钟 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