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5 MB
  • 2021-10-22 发布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精品教案及反思全套(共110页)

  • 1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勇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加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 生物的图片、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 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 ‎(一)什么是观察 ‎ 师:可我们需通过什么途径来认识生物呢? ‎ 110‎ 学生:通过看,观察。‎ 师:对,我们要研究生物的奥秘,经常要用观察的方法,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那观察一般需要哪些器材,又有什么要求呢?请大家阅读第2页的文字来找出答案。 出示课件总结,并说明可借助工具,也可直接用眼睛观察。下面就让我们用观察,讨论,分析的方法来认识生物的特征。(激发兴趣,通过质疑引起下文,使学生处于特定的活动情境中)‎ ‎(二)什么是生物 ‎ 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片,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说出哪些是生物?(出示课件展示图片) 下面请你以某一生物为例来说明你认为它是生物的原因。‎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对,生物实际上就是有生命的物体,而在生物学中把有生命的物体划分为三类:动物、植物、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和真菌;与之相反,没有生命的物体就叫非生物。 请大家仔细观察在我们的教师里有哪些生物与非生物。‎ 生:仔细观察环顾四周说出生物有:老师,学生,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有:黑板,粉笔,书,桌子,凳子,空气,笔,电脑等。‎ 教师:我们本节主要来学习有生命的物体——生物。 那怎么判断一个物体是有生命的呢?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我们人就是生物,下面就以人为例来得出所有生物的特征,请大家仔细想想,人有什么特征,你是根据什么特征来证明人是有生命的?‎ 小组讨论后回答:人需要吃饭,喝水。人能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人能排废物(排汗,排尿,排便) 人能从小长大,能生儿育女。人面对外界不同的情境,能做出不同的反应。人有寿命,会生老病死。人是由细胞组成。‎ 教师:很好,现在我们就以我们人的特征为例,来看一下其它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是否也具有和人一样的特征,如果其它生物也具有,说明就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各抒己见,探讨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并找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特征 因为学生对小动物较感兴趣,通过学生较感兴趣的小动物作切入点,创设情景。师叙述:我们见过电动玩具小狗,它会动、会叫,它是生物吗?与家里养的小狗相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回说出许多不同点。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启发:“如果你打它一下,它会跑吗?”“‎ 110‎ 电动小狗会生小狗吗?以此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知道小狗的特征后,如何使学生对关于生物的认识达到共识呢?接着指导学生按照课本第二页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课本第三页图1-10,分别让学生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并提出问题:①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的获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②人类是否也是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③动物和人体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④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是知识的拓展,延伸。‎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尿液,汗液和呼出的气体等);‎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二、应用:‎ 珊瑚、机器人、钟乳石不是生物,因为它们不具备生物的特征。‎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这节课的教学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生物? 哪些非生物?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在于是否具有生命,是否具有生物的特征。在观察图片之后教师让学生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然后教师与学生- -起对照课本上的描述比较学生归纳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在与学生-起讨论时, 教师还让学生据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10‎ 这节课教师感觉是比较成功的,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也非常成功,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通过小组有组织的讨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加强。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存在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 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2.简述身边生物的生存环境。按一定的特征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生活环境。‎ ‎2.给定特定的调查表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步骤、学会设计调查方案和做调查记录。‎ 110‎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并总结调查结果。‎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首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第九页,看着上面“想一想 议一议”的内容。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读一遍,在老师读的同时同学们也不能闲着,同学们要找出这段内容中描写了哪些生物。(皂角树、蝉、黄蜂、油蛉、草、云雀)不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什么是生物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更能水到渠成地引出“调查”。‎ 以上这些是鲁迅先生身边的生物世界,那同学们身边的生物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要了解我们身边的生物世界,我们首先是不是要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调查?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调查吗? ‎ 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个小组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1.注意事项:如注意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对所见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喜恶取舍。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注意安全。不要攀爬高处,不要下水。根据报告册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交齐。‎ ‎2.纪律要求: ‎ 110‎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各小组组长组织好纪律。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11的分类方法)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 ①你们组调查了多种生物?②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通过调查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了调查的基本步骤,虽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但此时学生脑海中的知识点可能是呈片段式的、分散的。所以,此时应回过头来对知识系统理解。‎ 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化抽象为具体,更加生动形象地讲解相关知识。(不但使学生乐于接受所要掌握的知识,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时应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生物的归类 (生物的种类约200多万种,动物约150多万种)‎ 110‎ ‎(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植物,动物和其它生物三大类。‎ ‎(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空中飞行动物。‎ ‎(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完成本课时对应调查表。‎ 本节课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因此,开始就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讨论如何进行校园生物调查,为调查活动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设计方案的能力。学生明白了调查方案及注意事项后,就开始实地调查、记录、交流、收集资料,让学生做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对调查内容进行整理、统计,使同学们更好地领会如何去认识和研究生物。最后,通过两节课的设计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汇报、整理统计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突出调查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同时,也试图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存在问题:在小组调查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10‎ 一、知识与技能 ‎1. 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 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4.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生活环境。‎ ‎2.给定特定的调查表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同学们的小组合作意识。‎ ‎2. 提高同学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1. 金鱼呼吸的视频及金鱼 2. 课前学生活动分组 3. 准备相关照片(农夫与蛇、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仙人掌)‎ 110‎ 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2.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注意纠正补充。3.展示“农夫与蛇”图片【提问】 “同学们,还记得农夫与蛇的故事吗?蛇的冬眠是受什么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 ‎ ‎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通过对身边的生物进行调查活动后,已知道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同学们还记得生物具有特征吗?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若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即进入第二章的学习,并提出生物圈的概念。(开门见山引入新课,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兴趣,明确什么是环境。)‎ 学生:联系旧知,回答:生物具有特征 师:让学生观察小麦田示意图,问: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因素有哪些?讲述:生态因素的概念问:你们能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引导概括:阳光、水、土壤营养物质等是无生命的,称为非生物因素,麦蚜、瓢虫、杂草是有生命的,称为生物因素。问:小麦田中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呢?‎ ‎(让学生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类型)‎ 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找出影响小麦生长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杂草、瓢虫、麦蚜等,并按有无生命对这些因索进行分类:即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师:生物的生活既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那么,生物如何才能生存呢?让学生观教材17页的“资料分析“‎ 110‎ ‎,并完成教材中相关的讨论:1、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环境的?2、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的环境的?3、蚯蚓是如何适应环境的?4、仙人掌是如何适应干旱的环境的?‎ ‎(通过资料分析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学生:看图和资料回答1、骆驼在炎热的沙漠尿液少,在体温达到46°C才出汗。骆驼刺的地下根系非常发达,深入地下,可从地下吸收水分,地上部植株矮小,可减少水分的散失。2、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3、蚯蚓身上有刚毛和黏液,有助于在洞穴中呼吸和运动。‎ 师:讲述仙人掌的特点,它的叶退化成刺减少蒸腾散失水分,茎有储水作用,根发达深入地下吸收水分。‎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展示:竹节虫(拟态)、雷鸟(保护色)、黄蜂(警戒色)等图片生物适应环境是普遍存在的,还是个别现象?问:生物为什么能适应环境?‎ 师:引导归纳小结生物适应环境是因为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或特征。可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第二课时:探究实验:温度对金鱼呼吸的影响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师:播放金鱼呼吸的视频,【提问】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观察,金鱼鳃盖的一张一合是在干什么呢?不同温度下,金鱼呼吸的频率会一样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金鱼鳃盖张合频率发生变化?从而提出问题:温度会影响金鱼的生活吗?‎ ‎(通过视频,使同学们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作出假设 ‎ 分组汇报课前活动的观察结果,根据观察,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温度会影响金鱼的生活。‎ 三、制定计划 110‎ ‎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尝试制定实验计划。(以问题为驱动,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讨论、分析,尝试探究实验方案)‎ ‎【提问】分组讨论 1.本实验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2.如何测算金鱼的呼吸频率?‎ ‎3.实验时在装置中给金鱼提供哪几种不同的水温?‎ ‎4.除温度不同以外,其它条件是否应该保持一致?‎ ‎5.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四、 实施计划 ‎ 根据讨论结果,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金鱼在不同温度下一分钟内鳃盖闭合的次数情况。重复3次实验。‎ 五、得出结论 ‎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的数据,讨论实验是否支持假设。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学会实验记录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 【思考】为什么要计算各组平均值?‎ 六、表达与交流 ‎ 回顾本节的实验过程,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收获。‎ ‎ 【提问】实验完毕后,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金鱼?(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 二.生态因素 ‎1.生物因素 110‎ ‎2.非生物因素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五.探究实验 ‎1.设计实验 ‎2.实验过程 完成本课时对应实验报告及练习题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学习中借鉴了别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教师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让新课程理念下的生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生物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表面.上看似乎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物教学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如何做”就行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一单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110‎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观看录像和图。‎ ‎2.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3.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教师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 食物链和食物网。‎ 2.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10‎ 1. 准备上课多媒体课件。‎ 2. 准备视频及生态系统的照片。‎ 教师播放:1、泥石流新闻视频。2、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新闻评论《舟曲泥石流13年前已被预料到》。学生观看新闻视频及阅读专家评论,分析思考 。‎ ‎(通过国内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师:你认为引发舟曲泥石流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师:看来,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教师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首先,教师们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局部生态系统退化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积极投入本课的学习。)‎ ‎ ‎ 师:下面,教师们就走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去感受其中生机勃勃的景象。播放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照片 ‎(通过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体会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 师:观察草原生态系统,并说出这个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学生思考回答 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部分(无机环境)‎ 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学生在观察,思索,归纳中,生成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师: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 110‎ 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及新授内容, 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 师问: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小组分工:植物组,动物组,分解者组,非生物组 ‎1、学生浏览照片,查找并筛选信息,说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2、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为角色扮演搜集整理素材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小组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师:通过同学们的辩论,使教师们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四要素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如何利用箭头来表示四者之间的关系呢?‎ 小组活动:“谁最重要?” 小组间分角色扮演与争功,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与评价,实现过程体验与自评互评。)‎ 师:教师们具体来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出示一条食物链及捕食食物链的要点引导学生尝试在图中画出食物链,给予评价,汇总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师: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正确认识食物链,明确捕食食物链的要点 师:书写食物链的方法:1.从生产者(植物)开始,到最高级的动物结束,分解者不算。2.正确书写食物链: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的形式,箭头从食物指向捕食者。‎ 生:练习书写食物链,数食物链条数 师: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为 110‎ 什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兔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因为,当兔的数量急剧增加时,食物就会减少,兔的天敌也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师: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不是无限大的呢?指导学生观看《过度放牧的危害视频》,并分析得出“生态系统的自教师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一结论。‎ 师:你还知道哪些事例属于超过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相互交流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及原因,或说说自己的身边事,与他人共享。‎ ‎(联系实际,通过大量事例触动学生心灵,认识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危机、引发深入的思考,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师:通过同学们展示的一件件事例,一组组数据,使教师们感受到:环境污染离教师们并不遥远,生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教师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在生态环保方面更应该走在前列,请思考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交流自己看法、观点 ‎(将课堂教学内化成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增强学生的环保执行力,使学习效果由课上延伸到课下。)‎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物部分 ‎2.非生物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10‎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本节课采用了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了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2、生态系统概念的解决独具匠心,让同学们通过观察大屏幕画面,结合前面的两节课“生物与环境”之问的关系获得生态系统的概念。3、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形成的食物网很明显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总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自己的长处,改正不足,争取打造出完美的高效课堂,让每一节课都精彩。‎ 第一单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 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3.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 提高分析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110‎ 二、过程与方法 ‎1.观看照片和课件。‎ ‎2.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 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1.生物圈的范围。‎ ‎2.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1. 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 收集生物圈的资料,制作上课多媒体课件 2. 准备生物圈、生态系统的图片等资料 师:课前我们预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现在老师播放几段歌曲,你猜猜歌曲中唱到了哪个生态系统?‎ 歌曲片段:大海呀故乡,赤足走在田埂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森林之歌;崔健摇滚这世界变化快――城市生态系;洪湖水浪打浪――湖泊生态系。‎ ‎(用音乐导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师:歌里唱到的这些生态系统都有什么特点呢?比如说……‎ 110‎ ‎(抓住每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特色进行提问)‎ 生:依照预习内容能回答出每年能为地球提供70%氧气的是海洋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生态系统等。‎ ‎ ‎ 师:虽然各个生态系统特点分明,但是这些生态系统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生:阅读P30资料分析,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相关联?‎ ‎(教师重点引导:河流蒸发的水分可以飘到森林形成降雨并被森林强大的根系留住――生态系统之间有物质循环;河流中的水草等植物和森林中的各种植物还可以被其他动物利用,也可以被人类利用――生态系统之间有能量流动。)‎ 师:假如农田过量使用农药和杀虫剂,污染的只是农田生态生态系统吗?‎ 生:被农田污染的粮食、蔬菜等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同时污染还会造成河流的水质下降甚至变臭,影响河流中的生物(学生很容易联想到食物链,可以展开讨论)生存,污染物随着雨水进一步还会污染海洋,最终造成恶性循环,使整个地球都会受到影响。(形式: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师: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可以相互影响,也可以通过食物链的方式传递物质和能量。‎ ‎(以课本上的资料分析作为切入点,以农田生态系为特例,避免了学生在讨论时观点过于分散。以点盖面,帮助学生通过深思和探讨,形成观点:各个生态系统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紧密联系。为突破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做好铺垫。)‎ 师:就我们之前关于生态系统的学习,加上今天讨论的话题,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不仅每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且各个生态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110‎ 师: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孙悟空本领很大,能七十二变,关键时刻都是他战胜妖魔,救出唐僧。但是有句话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孙悟空再有本事,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我想问问大家,如果孙悟空七十二变变出来的是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的话,那你们知道如来佛的手掌心指的是谁吗?‎ 生:经过思考能答出是整个地球。‎ 师:整个地球都适合生物生存吗?‎ 师: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比一张纸还要薄呢!这么薄的一层被我们称作什么呢?‎ 生:是生物圈,因为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突破难点)‎ 师:不管是哪个生态系统,都包括在生物圈内,所以说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另外在生物圈内,生物和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用学生们熟悉且十分感兴趣的孙悟空――如来佛打比喻,把之前讨论过程中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来,让“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概括在头脑中快速建立起空间感,真实感,符合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突破本节的难点的同时,也为接下来讨论保护生物圈埋下伏笔。)‎ 师:生物圈究竟是多厚呢?(出示生物圈范围的图片)如果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约10千米的深度就是大多数生物生存的范围。‎ 生:看图片可以明白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10‎ 师:除了阳光外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合适的条件(水分、空气、土壤、空间等),不同的圈层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多数生物因为受到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是不能同时到达各个圈层的。那请问人类的活动是否也受到限制了呢?人除了在岩石圈表层活动外,能否到大气圈或者水圈活动呢?‎ 生:人类制造飞机、火箭、飞船畅行在大气圈,人类制造船舶、潜艇漫步于水圈。‎ 师:人类可以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活动,那么人类哪些活动对生物圈有破坏呢?人类有哪些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是好的、建设性的?‎ 生:如,地球一小时(节约能源),“国际绿色和平组织”阻止捕杀鲸鱼和海豚行动,2011感动中国的杨善洲种树22年,绿了荒山白了头发。‎ 师:我们身边有没有保护环境的好行为呢?如果我们人类不爱护环境,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比喻恐怕就将成为现实了!要想把泪滴变成珍珠,我们人类该怎样做呢?‎ 课堂活动:我们在行动――倡议书 背景介绍:(1)广西新闻网曾报道柳州市场查获少量虎纹蛙、眼镜蛇、猪仔狸、竹鼠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野生动物。(2)目前在很多高档酒店里鱼翅仍然是很多人争相品尝的美味。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的倡议书,题目自拟,字数不限,说理充分,能引起共鸣。‎ 表达形式:小组代表发言,课后张贴在班级板报上。‎ ‎(学生们很容易偏向从生活现实中找到那些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的事例,而对人类积极的保护环境的活动往往视而不见,所以教师有责任要引导学生既看到人类对环境的治理,又不回避问题,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去寻找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办法和策略。如何保护生物圈涉及的话题很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从拒食野生动物这样一个具体的行动做起,把对生物圈的保护落到实处。)‎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 生物圈的概念 110‎ 一、 生物圈的范围 ‎1.大气圈的底部 ‎2.水圈的大部 ‎3.岩石圈的表面 二、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本课为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对比旧版教材,不难发现,旧版教材中有关内容被安排为两节,而新版教材则被放置于一节中,且课时只有一课时。所以,本节内容的容量明显增大,对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把握上存在较大的难度系数。如何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主要的知识点传授下去,是其中的一大考验。‎ 此外,本节内容相对于其他章节内容而言,较为单调、浅表,陈述性的介绍较多,作为公开课来讲,不好发挥,难有亮点。因此,怎样将本节课上的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知识,理解生物学观点,又是一大考验。课前对班级学生进行了分组,让各小组合作学习,提前对各生态系统类型的有关特点进行归纳整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本节大容量的教学。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有较强的关联,是一个很好的情感目标的体现。因此,在教学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时,教师需引起学生感受环境保护的意识。‎ 当然,在本节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 110‎ 进一步探讨。例如:怎样更为有效地整合教材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学内容不紧不慢地传授下去,使课堂不再过于赶时间;怎样在这种单调、浅表的教学内容前提下,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活跃起来等等。‎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掌握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 练习使用显微镜。‎ ‎4. 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二、过程与方法 ‎1. 观看照片和课件。‎ ‎2.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 ‎2. 爱护显微镜。‎ ‎3. 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110‎ 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象。‎ ‎1.显微镜,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擦镜纸、纱布等实验用品。‎ ‎2.显微镜的使用视频或课件。‎ 师:展示精美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的图片,提问:猜猜都是什么生物?‎ ‎(使学生体会到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的美妙,引发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强烈兴趣。)‎ ‎ ‎ 师:利用显微镜实物讲解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生:参照教材上显微镜的图,与实物对照,准确说出各部分结构名称和功能。‎ 师:从外形上如何区别低倍镜和高倍镜?它们放大倍数分别是多少?如果用这台显微镜观察物象,它会被放大多少倍?怎样使镜筒上升和下降?‎ ‎(作为过程评价,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1.教师分步讲解并示范显微镜的规范操作,学生同步模仿操作。‎ ‎2.对学生提出要求后,学生练习操作,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同时教师巡视,纠正不规范操作。记录普遍存在问题,统一纠偏。‎ ‎3.反馈:提供一些不规范操作造成后果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原因,如何操作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分三个层次练习使用显微镜,并分析讨论遇到的问题的原因,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设置课堂练习:‎ ‎1.显微镜放大100倍和放大400倍时,哪个物镜下看到的物体最多?‎ ‎2.显微镜放大100倍和放大400倍时,哪个物镜镜头长?‎ 110‎ ‎3.如果标本在显微镜视野的左上方,你要往哪个方向移动标本,才能移到视野中心。‎ ‎4.“上”字在显微镜下呈现的是什么?‎ ‎(通过反馈练习,巩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来评价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的情况。)‎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 (一)取镜和安放 ‎(二)对光 ‎(三)放置标本 ‎(四)调焦观察 ‎(五)善后整理 ‎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本节课以学生对显微镜的实际使用和操作为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显微镜结构的认识,先采用简单记忆后的提问方式 110‎ 加深对构造名词的印象,由其他学生判断答案的正误,增加学习的参与度。教师对构造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以便在操作时更加准确。在对显微镜使用的讲授上,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步骤后,教师最好予以演示,并在演示时故意设置几处操作上的错误,让学生观察和查找错误,这样是为了避免学生使用显微镜时出现常见错误或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可以两人一组互相观察对方的操作,并以简单的口诀做提示辅助操作,遇到问题及时记录并讨论分析,最后通过使用显微镜和观察玻片的.过程中,可以自然而然的总结出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都是倒像,对显微镜的使用也可以了然于胸,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应尽量减少教师的讲述,避免课堂过于死板,在教师的理论知识讲授安排的紧凑一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诀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二节 植物细胞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玻片标本的基本类型。‎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学习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4.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二、过程与方法 ‎1. 观看照片和课件。‎ ‎2. 引导学生进行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交流制作体会。‎ ‎2. 根据自己观察,客观真实地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110‎ 规范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1.洋葱鳞片叶,清水,稀碘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绘图纸、铅笔。‎ ‎2.多媒体课件。‎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显微镜结构和如何使用显微镜,利用显微镜走进了微观世界,通过观察了永久装片,我们看到了细胞。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装片去观察一下活的细胞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师: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在使用显微镜观察之前,我们先要进行对光,其目的是使外界光线通过反光镜的折射,穿过通光孔,到达物镜和目镜,最终我们才能看到放大的标本。‎ 师:在学习完显微镜之后,请同学们看一下教材中P42页“想一想,议一议”为什么萌萌不能观察到菠菜叶细胞?‎ 师:有的同学说,材料都太厚。确实如此,如果我们观察的材料太厚了,光路就无法通过了。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生物材料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呢?有的同学会说,实验材料一定要薄。那么要薄到什么程度?‎ 110‎ 教师总结:我们观察的生物材料一定要薄到透光才行,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所观察的实验材料进行处理。1.装片:将能透过光线的标本直接放在载玻片上制成。2.切片:将标本切成薄而透明的切片。3.涂片:将液体标本涂在玻片上制成涂片。‎ ‎(从学生的实际感性认识出发,理解显微镜工作原理。)‎ 师: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临时装片的制作(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制作),我们今天制作的临时装片名称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洋葱鳞片叶。所谓临时装片,就是现场制作,制作完成后马上可以进行观察的装片,不宜长久保存,它是相对于永久装片而言的。‎ ‎(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第一步:我们要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一手拿着载玻片的两端,另一只手用纱布沿着一个方向擦拭。在擦拭盖玻片时,因为其非常薄,所以要注意在擦拭的时候,手不要用力过猛,小心不要把它弄碎!擦拭的目的是为了后期在观察装片时能够更加清晰。‎ 第二步: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当然,一定要注意“一滴水”的量,既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水太少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水过多实验材料容易漂浮移动,另外,水溢出会弄湿载物台,甚至会污染物镜。‎ 第三步:取材。我们今天选取的材料是洋葱鳞片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制作临时装片的材料,(低头操作,小镜头)紫色的一面为外表皮,另一面为内表皮。从它的内表皮上非常容易撕取薄而透光的一层表皮组织,我们用刀片在洋葱内表皮上划一个方形,边长大约5 mm左右,用镊子从一角上把中间的一小块薄薄的内表皮撕下,这个就是我们要观察的内表皮细胞了。它只有薄薄一层细胞,非常便于观察。‎ 110‎ 第四步:把撕下的内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注意:因为洋葱内表皮表面有一层蜡质,为了防止产生气泡,一定将整个内表皮都浸润在水滴中,再用镊子把它展平,保证我们观察到的是一层细胞。‎ 第五步: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加盖玻片呢?‎ 生:因为我们的载玻片上有水,加盖玻片时候可以防止液体污染物镜,同时也可以使焦距聚焦在一个平面上。‎ ‎(学生边学边做,减低学习难度,易于保持兴趣。)‎ 师:此时,我们将初步制作完成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下。取显微镜,对光,将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上进行观察。‎ 师:同学们请看,此时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洋葱表皮细胞的轮廓了,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小格子”就是一个洋葱表皮细胞,是不是一个挨着一个,非常的紧密?但是现在我们还不能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内部结构,所以还可以对细胞进行染色,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观察细胞。‎ ‎(观察未经染色的植物细胞,便于与染过色的植物细胞进行对比。)‎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临时装片的染色方法。‎ 第六步:用吸管吸取少量的稀碘液,滴加在盖玻片的一端。 ‎ 第七步: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反复多次,直至标本被染色为止。用吸水纸另一侧吸引,可以使标本快速,均匀地被染色。‎ 师:现在,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就制作完成了,我们赶紧到镜下去观察一下吧。将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低倍镜下找到细胞,换高倍镜进行观察。和前面没有染色的细胞对比一下,你们观察到什么不一样了吗?‎ 同学们都发现了在细胞内部有一个被染成深色的部位,那就是细胞核 (指一下细胞核)。‎ 110‎ 染色能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内部结构。制作成功的临时装片,应该是只有一层细胞,干净、清晰、染色均匀、没有气泡干扰观察。‎ 师:让我们再简单回忆一下刚才的实验步骤,可以概括为7个字。第一步: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第二步:滴,在载玻片中央滴加一滴清水。第三步:取,从洋葱内表皮上撕取5mm左右一薄层细胞。第四步:展,用镊子将水滴中的片内表皮展平。第五步:盖,用镊子夹住盖玻片,使它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玻片。第六步:染,吸取少量稀碘液,滴加一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染色。第七步:吸,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取,直至标本染色为止。‎ ‎(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师:下面我们以洋葱内表皮细胞为例,来学习生物绘图的方法,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44页“生物图的画法及注意事项”掌握了正确的生物绘图方法后,我们就可以绘制所观察到的细胞。1.接下来我们要选定目标,在显微镜的视野内找到一个结构清晰的细胞。2.生物绘图的原则就是真实,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什么就要用笔记录下什么,要符合实际,在此基础上布局要美观、整洁。3.首先要选位、勾轮廓图:依据显微镜下看到的实际情况,在绘图纸中央偏左侧的位置上,用铅笔轻轻勾画出细胞的轮廓。勾画轮廓的线条要一笔到位,不能来回的描画。图的大小要适中。各部分的比例要正确。4.接下来绘图、注字:在勾好草图的基础上,用铅笔准确、清晰地绘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图。5.绘图时细胞的明暗部位应用“铅笔点”的疏密表示,细胞核的颜色深,我们就用密集的“铅笔点”来表示。点点的时候,要让铅笔与绘图纸垂直,所点的点不能带“小尾巴”。图画好后要注字,字要尽量注在右侧,用尺子引出水平的指示线,字应尽量上下对齐,最后在图的下方注上所画图的名称。一张细胞结构图就绘制完成了。‎ ‎(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规范画图,领悟方法) ‎ 师: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植物细胞 110‎ ‎(自主探究,初步感知细胞结构)‎ 第二节 植物细胞 一、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材料,材料必须透光,使不同的材料透光的处理方法通常有三种:装片、切片、涂片。‎ ‎2. 制作临时装片:擦、滴、取、展、盖、染、吸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在《植物一细胞》课,课堂教学以实验为主,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教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教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一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本节课应尽量减少教师的讲述,避免课堂过于死板,在教师的理论知识讲授安排的紧凑一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诀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10‎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二节 植物细胞 一、知识与技能 ‎1. 说出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认识植物细胞的多样性。‎ ‎3. 归纳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 观看照片和课件。‎ ‎2. 引导学生进行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认同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观点。‎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归纳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新鲜的黄瓜(及补充的番茄、香蕉、梨、菠菜、青椒等其他植物材料)、黑藻,清水、稀碘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擦镜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2.多媒体课件。‎ 110‎ 师: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亲手制作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到了植物细胞,大家是否想去观察更多种类的细胞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细胞。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观察法是一种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观察目的要明确,观察过程要有序,观察记录要翔实、准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观察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并且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观察到的细胞。‎ ‎(明确学习任务。)‎ 师: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像一个个的小格子,那我们常吃的其他蔬菜和水果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应用上节课学习的制作临时装片的技术,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去观察细胞。‎ ‎(激发兴趣。)‎ ‎ ‎ 师: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很多实验材料,取不同的部位就会观察到不同的细胞。每观察一种细胞,大家可以绘制一个结构简图。‎ 师:很多水果蔬菜的表皮都很薄,可以直接撕取制成装片,进行观察。果肉细胞、叶肉细胞和他们的表皮一样吗?番茄的果肉吃起来软软的,果肉细胞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同样可以制作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果肉细胞和表皮细胞不同,我们不能撕取,那这时候我们要怎样取材呢?接下来由老师为大家演示一下如何制作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教师演示:‎ ‎(1)制作番茄果肉细胞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番茄果实,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清水。‎ ‎(2)实验步骤与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大体相同:‎ ‎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110‎ ‎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③取材,怎样才能将番茄果肉放到载玻片上,还要薄而透明呢?用解剖针轻轻挑取少量成熟的番茄果肉,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使其散开。‎ 注意:挑取果肉要适量,如果太多,细胞聚在一起,不能在水滴中分散开,会影响观察。‎ ‎④用镊子夹取一片盖玻片,先将其一端倾斜接触到载玻片中央的水滴,然后轻轻放下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 ‎(3)因为番茄果肉本身有一定的颜色,所以我们可以不用染色就直接观察了。‎ ‎(4)取镜,对光,观察。‎ 师:有同学对香蕉皮上的一根根长条的细丝很感兴趣,它是由细胞组成的吗?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其他的水果和蔬菜中有没有这些细丝?这些都可以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黑藻,它在水中生活,叶片很薄,可以直接制成装片来观察,如果你仔细看,还能看到细胞质在流动呢!‎ 生:开始动手实验,观察各种实验材料 ‎(观察大量的植物细胞,初步形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观点。)‎ 师:展示各种植物细胞的显微图片,请同学辨别是什么细胞,并说出有哪些细胞结构。‎ 生:番茄的果皮细胞,菜椒表皮细胞,菠菜叶下表皮细胞,番茄果肉细胞,香蕉的果肉细胞,香蕉的导管,番茄的导管,梨的石细胞。‎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观察到很多种植物的细胞了,科学家们发现植物细胞的形态还有很多种类。除了我们今天观察到的圆形、椭圆形、长方形、长管状之外,还有星状的、异形的、梭形的等等,不同的形状往往是和它们的功能相联系的。‎ 师:通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知道了植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 110‎ 多样的,但是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形态多样的细胞却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这些结构都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多样的形态和这些细胞的功能又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一一找到答案。‎ 第二节 植物细胞 一. 制作和观察不同的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二. 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三.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本节课以学生对显微镜的实际使用和操作为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显微镜结构的认识,先采用简单记忆后的提问方式加深对构造名词的印象,由其他学生判断答案的正误,增加学习的参与度。教师对构造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以便在操作时更加准确。在对显微镜使用的讲授上,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步骤后,教师最好予以演示,并在演示时故意设置几处操作上的错误,让学生观察和查找错误,这样是为了避免学生使用显微镜时出现常见错误或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可以两人一组互相观察对方的操作,并以简单的口诀做提示辅助操作,遇到问题及时记录并讨论分析,最后通过使用显微镜和观察玻片的.过程中,可以自然而然的总结出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都是倒像,对显微镜的使用也可以了然于胸,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应尽量减少教师的讲述,避免课堂过于死板,在教师的理论知识讲授安排的紧凑一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诀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10‎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三节 动物细胞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巩固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说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说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指出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动手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二、过程与方法 ‎1. 观看照片和课件。‎ ‎2. 引导学生进行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重要概念。‎ ‎2.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 认同细胞学说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1. 能熟练地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 ‎2.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1.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重要概念。‎ 110‎ ‎1.载玻片、盖玻片、消毒牙签、吸管、镊子、吸水纸、纱布、口杯、0.9%的生理盐水、稀释的碘液、显微镜。(补充多种动物细胞的永久制片)‎ ‎2.多媒体课件。‎ 师:通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知道了植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那么,动物细胞又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和结构呢?‎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 ‎ 师:同学们可以先看一下教材46页“想一想,议一议”蛙的三种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是否一样?‎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就一起学习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一下动物细胞。从动物的活体上取材,我们肯定不能像植物那样切、挑,我们一般从动物遗留下来的或是脱落物上进行取材,其中口腔上皮细胞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取材。‎ 师:接下来就由老师来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所需的材料和用具:载玻片、盖玻片、消毒棉签、吸管、镊子、吸水纸、纱布、口杯、0.9%的生理盐水、稀释的碘液。‎ ‎(1)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2)用清洁的水漱口,清洁口腔。‎ ‎(3)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用的是清水,而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要换成生理盐水吗?‎ 110‎ 生:因为0.9%生理盐水可以模拟细胞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使细胞保持原来的形态。‎ 师:(4)用棉签的钝端在口腔内壁上轻轻刮2-3下。‎ ‎(5)将刮取物涂到生理盐水中,盖上盖玻片。‎ ‎(6)用吸管吸取少量稀释的碘液,在盖玻片的一端滴加,然后在另一端用吸水纸吸取,反复多次直到染上颜色为止。‎ 师:接下来我们就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这就是制作成功的临时装片,我们在视野下找到分散开的口腔上皮细胞进行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不太规则,它的外面没有植物细胞细胞壁的结构。‎ 师:那么口腔上皮细胞都具有哪些结构呢?‎ 生:它的最外层是细胞膜、中间颜色较深的是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是细胞质。‎ 师: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同学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密度大小不均匀,有的成堆出现,有重叠现象,或者看到的根本不是细胞。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可能取材时,有异物在口腔壁上,取材于异物。如果在镜下没有观察到细胞,大家可以多尝试几次,一定能够如愿以偿地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除此之外,其他的动物细胞形态如何呢?我们来观察一些动物细胞的永久制片。‎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动物细胞观察结果展示。‎ 师:其他动物细胞又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先观察一下肌肉细胞。这是肌肉细胞的永久切片,染成深色的部分是它的细胞核,这是一个单独的肌肉细胞,我们可以看到它呈梭形。再来看这是神经细胞永久装片和它的模式图,神经细胞形态很奇特,在胞体上有很多的突起。这是脂肪细胞永久装片,脂肪细胞呈空泡状,体积大而饱满,细胞中央有一大脂滴,或分散着许多小脂滴。细胞核扁,在细胞的边缘。这是扫描电镜下血液中的红细胞,呈现 110‎ 两面凹的圆饼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由此可见,动物细胞也是形态各异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在形成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重要概念。)‎ 师: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我们知道了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请同学以列表的方式来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形成结构与功能是相统一的观点。)‎ 师: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我们知道了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形态多样的细胞,却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这些结构都具有什么样的功能?细胞又是如何生活的呢?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一一找到答案。‎ 第三节 动物细胞 相同点 不同点 植物细胞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叶绿体 液泡 动物细胞 ‎ ‎ ‎ ‎ ‎ ‎ ‎ ‎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大胆质疑解疑。例如:动物细 110‎ 胞为什么没有细胞壁?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同桌互帮、小组研讨,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在作业的设计布置上,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针对课的特点,让作业开放性,拓展性的作业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为课堂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运用于实际做了很好的迁移。有限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深究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借用网络,图书合理运用课堂探究教学来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发挥出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和“根植生活,让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鲜活起来”的理念。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 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本节课应尽量减少教师的讲述,避免课堂过于死板,在教师的理论知识讲授安排的紧凑一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诀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胞中的各种物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举例说明细胞膜的作用。‎ ‎3.解释线粒体、叶绿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4. 运用类比和推理的方法,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110‎ ‎1. 观看照片和课件。‎ ‎2. 引导学生进行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的种类、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1.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1.多媒体课件。‎ 师: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故事的片段:在下着雪的大年夜,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又擦了一根,仿佛看见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桌子上里摆满了苹果和梅子,烤鹅也正在冒着香气。火柴又灭了,烤鹅也不见了。最后,卖火柴的小女孩冻饿而死。怎样才能改变故事的结局呢?‎ 110‎ 师:同学们心中可能已经有了答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当我们觉得冷,觉得饿得没力气的时候,是身体里缺少了能量,我们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我们的体温和体力。而当吃了足够的食物的时候,除了觉得有力气了,同时也觉得暖和了。可见,食物为生命活动提供了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也转化成了热量维持了体温。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归根到底是在细胞中进行的,因此,我们身体里的每个细胞的生活都是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植物以及植物细胞的生活同样也需要物质和能量。‎ ‎(从童话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浅出。)‎ ‎ ‎ 师:请根据下列问题或事实推测细胞内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1)吃西瓜或苹果等水果时,你有什么感觉?‎ ‎(2)小麦磨制后能得到面粉。‎ ‎(3)从花生中可提炼出花生油,从大豆中可提炼出大豆油。‎ 生: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如:水、糖类(包括淀粉)、脂类、蛋白质等,此外还有无机盐和核酸等。‎ ‎(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认识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师: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 生: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师:有一个发生在水中的现象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 展示蔗糖溶解的视频:糖在水中溶解。请学生尝试分析糖在水中溶解消失的原因。‎ 师;结合课件的图片解释溶解的分子机制,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初步形成物质的概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展示小麦燃烧视频:燃烧小麦种子,初步形成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而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则属于有机物。‎ 110‎ ‎(初步形成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为理解有机物中贮存化学能做铺垫。)‎ 师:这些物质是否进出细胞?物质进出细胞时要通过什么结构?细胞膜是否将细胞完全封闭起来呢?‎ ‎(1)把萎蔫的青菜放到清水里,会怎样?‎ ‎(2)据测定,某海藻细胞中镁的浓度仅为周围海水中镁浓度的万分之一,这是为什么?‎ ‎(3)为什么海带中的碘的浓度比周围海水的浓度高很多?‎ 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图片,‎ 生:通过观察图片,认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初步形成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的概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师: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是需要能量的。能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认识能量,我们做个技能训练,你能说出各项中的能量形式吗?电能转变为光能、热能,化学能转变为光能和热能,化学能转变为动能。食物中有能量吗?属于哪种形式呢?‎ 师:我们知道,食物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化学能。食物中的化学能是我们观察不到的,食物中到底有没有能量,我们怎样来证明呢?‎ 生:将一粒花生种子点燃,花生种子中含有有机物,点燃后,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释放出来了。由此我们知道食物中的有机物确实储存着能量。‎ 师:食物中的有机物储存的能量又是怎样转变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的呢?说到底,这些有机物是来自于这些生物体内的细胞,答案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展示图片,细胞中有两个能量转化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110‎ 师: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则能将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分解,并将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生活。绿色植物中多数细胞是没有叶绿体只有线粒体,它们释放能量所需的有机物是从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获得的。‎ ‎(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认识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深入浅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无机物:分子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 ‎ 有机物:分子较大,一般含碳,如:糖类、蛋白质、脂质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3.线粒体、叶绿体是能量转换器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1.利用难点启发思维,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本课始终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有机物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等。 (2)本课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 110‎ ‎(3)本课还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 ‎ ‎ 本课通过微观知识的教学和一些隐藏的悬念,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等,培养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本课的抽象知识都是从事实中得来的,如细胞有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都是通过宏观的生命现象推导出的,又如细胞中确实有叶绿体、线粒体这样转换能量的结构等事实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方式不十分丰富,若有一些动手的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这节课动手活动的设计有一定难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一、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 阐明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3. 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说明遗传信息贮存在细胞核中。‎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照片和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克隆羊的身世,关注现代科学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110‎ 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1.多媒体课件。‎ 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是一种遗传现象。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遗传信息。我们的生命始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一个受精卵能够发育成我们现在的身体,这说明人的受精卵具有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 师:什么是遗传信息?‎ 生:遗传信息:是指亲代传给子代的控制该物种遗传性状的全部信息,受精卵内含有生物全部的遗传信息。‎ ‎(用类比的方法,由信息的概念导出遗传信息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 ‎ 师:那么,遗传信息存在于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3页资料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由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伊恩博士克隆成功,自此在全球卷起了一场“克隆风暴”,克隆羊“多莉”成了当时最具轰动效应的明星。克隆羊“多莉”是怎样来到“羊世界”的呢?‎ 师:多莉虽由C羊所生,但长相却一点也不像C羊,也不像A羊,却几乎和B羊一模一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整个过程基本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主的学习和讨论而得出结论的,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110‎ 师: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 生: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DNA的有机物,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具有双螺旋结构。‎ 师:1953年4月,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基因: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也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教师总结:(1)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2)染色体(染色质)――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3)DNA――遗传物质 ‎(4)基因――含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5)遗传信息――构建生命大厦的蓝图 ‎(对知识进行拓展,为下面的课程做好铺垫。)‎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1.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中心 ‎2.遗传信息:是指亲代传给子代的控制该物种遗传性状的全部信息,受精卵内含有生物全部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要了解细胞的生活,首先要从物质和能量开始,而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由于初-‎ 110‎ ‎ -学生缺乏化学知识,学生对这些概念非常模糊。因为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创设情境,并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例如:在探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个知识点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糖溶解过程,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物质如何进出细胞,需要细胞膜进行控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与细胞膜的结构有关,是高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初中阶段不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例如利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了教学,例如,采用类比的方式,通过汽车奔跑需要加油、人体活动需要食物等亲眼可见的事例,让学生初步理解细胞的生活也需要能量。关于能量及转换形式这部分内容,我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线粒体和叶绿体实现了能量的转换,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3.说出细胞分裂、生长与生物体生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关系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现象 ‎2.通过对细胞分裂过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简历抽象思维模型。‎ 110‎ ‎3.通过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学习,学生能够自主观察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细胞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受精卵发育视频,细胞分裂过程动画,自制的染色体复制模型,大小不同的土豆块,稀碘液,小刀,烧杯,镊子等。‎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你知道这表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在学习本节课之前,这是我们的一大疑问,但是,我们可以联想到组成我们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是?对,细胞是一个个小小的微粒,却奇妙得构造了大家的生命,让我们从这个小微粒细胞开始,共同建立伟大的生命。 ‎ ‎ ‎ 师:播放一段人体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视频。播放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从视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观察视频,说出”受精卵分裂,细胞数目增多,染色体有变化等知识。 师:学生讨论展示完教师评价时再放一遍视频并停顿强调说明,突出了重点和考点。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提出问题:①什么是细胞分裂?‎ 110‎ ‎②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一个受精卵连续分裂的过程吗? ‎ 生:尝试描述细胞分裂的概念,尝试用图描绘出一个受精卵连续分裂的过程。‎ 师:播放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动画,请学生讨论后总结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及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差异(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来分析)播放两遍,第一遍不停顿,第二遍在教师点评时做停顿,每个分裂阶段都停顿,形成新细胞时停顿引导学生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分裂区别,在动画上动物细胞膜的凹陷及植物细胞壁的形成很明显。追问:“一个细胞经过n次分裂后,能形成多少个细胞?”。‎ 生: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先细胞核分裂,接着细胞质分裂,最后形成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细胞壁,即“从内向外”逐步形成。分析得出细胞分裂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可以繁殖后代,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则可以增加细胞数目。理解细胞分裂就是使细胞数目加倍增长。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1展示的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显微照片,提问:图中那些被染成深色的物质是什么结构?不同细胞中的这个结构在形态上有什么差别?‎ 生:阅读教材的相关文字,认直观察教材图2-11展示的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显微照片,尝试说出不同细胞中染色体的不同形态。 师:讲解:在图2-11中,那些被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DNA是遗传物质,因此,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图2-11 展示了处于不同分裂阶段的细胞,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分裂阶段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不同。‎ 生: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认识染色体的基本结构,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了解在不同分裂阶段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不同。‎ 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2-11,讨论以下问题: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数目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分裂的结果是怎样的?‎ 110‎ 生:阅文读图、独立思考之后,相互表达自己的看法。小组长组织全组讨论,将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最后,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师:播放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动画,用自制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以及细胞- - 分为二后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的模型,引导学生归纳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情况。‎ 生:理解染色体是如何复制以及如何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理解“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师:以切分苹果进行演示,设问“受精卵分裂之后,细胞岂不是越来越小?照此推理胚胎还会不会越来越大?”以此引导学生猜测:细胞如不生长则会越分越小。‎ 生:理解“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由此得出:生物体要生长,除了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之外,细胞还要生长使其体积增大。‎ 师:追问“细胞能够无限制地长大吗?”引导学生思考之后,做模拟实验:出示一些大小不一的土豆块,告诉学生它们代表大小不一的细胞, 把它们浸润在稀碘液中,在相同的时间内取出切开,观察土豆块变蓝的情况。‎ 生:观察和分析,理解细胞不能无限制地长大。‎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 细胞分裂 1. 概念 一个 两个,即细胞数目加倍 2. 过程 核分裂 质分裂 膜(壁)形成 ‎ 3. 染色体的结构 DNA 110‎ ‎ 蛋白质 1. 染色体的变化 复制 平均分配 一、 细胞生长 二、 生物体生长的原因 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体积增大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对细胞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知识体系包括:细胞的生长、细胞的分裂(染色体及染色体变化的结果)。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是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原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胞生长和分裂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细胞分裂还是当代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癌症的发生的基础,研究细胞分裂知识,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细胞结构微小,特别是关于细胞不能无限制长大的原因和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需要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从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来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无疑是有难度的。‎ 对于细胞的生长,学生易于理解,但对于细胞如何进行分裂,怎样由一个变成两个,学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在这方面用视频把每个步骤停顿分解,效果较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分析学情,多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努力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10‎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组织的定义,概述人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2. 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3.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4.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照片和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1.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2.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1. 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2.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的结构层次形成完整的认识。‎ 1. 多媒体课件 2. 显微镜,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标本,擦镜纸等实验用品 110‎ 师:播放鱼的个体发育的动画或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想一想,议一议”中的图片,并提出问题:1.一条小鱼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胞构成,这些细胞都是一样的吗?一个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一条小鱼的呢?‎ ‎(通过情景展示,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 ‎ 师: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展示受精卵卵裂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从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个体的?讨论分析发育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细胞需要分裂产生新细胞及动物体、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是逐渐变化形成的。)‎ 师: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细胞存在着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自主观察并分析。‎ ‎(1)显微镜下观察动物4个部位的永久装片、切片或涂片。‎ ‎(2)比较分析同一部位和不同部位细胞的特点。‎ ‎(3)以人为例,推测这4个部位分别属于人体的哪个部位?为什么?‎ 生:分析交流,了解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细胞的特点。‎ 师:以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细胞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这些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构成的细胞群称为组织。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细胞的特点。‎ ‎(通过观察先对不同类型的细胞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通过分析理解不同类型的细胞之间存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最终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 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组织切片和学习到细胞分化的概念,理解四种基本组织的知识,说出四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理解和掌握四种组织的名称、特点和功能。)‎ 110‎ 师:出示心脏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组织是如何构成心脏的。分析理解器官是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一种组织为主,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 师:出示脑、胃等器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师: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这说明皮肤中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指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层层递进,形成概念:组织有次序地排列构成器官。)‎ 师:不同的器官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但一个器官能完成人体的全部功能吗? ‎ 师:展示消化系统的结构图,理解各消化器官的有序性和协作性。形成系统的概念: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师:展示人体的八大系统及人体内部器官图,展示运动员正在竞赛的图片。分析思考,运动时只有运动系统参与吗?‎ 生:理解各大系统的分工及协调配合,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认同人体结构层次的组成以及由部分到整体的学科观念。)‎ 师:说出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 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10‎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的内容看似平淡,但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由细胞形成组织,由组织形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由系统构成整体,既包含了微观上的难点,同时也具有宏观上的难点。通过探究实验知道了细胞是通过分裂、分化形成各种组织的及其组织的概念;并认识了构成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实例说明结构和功能是互相适应的,从而更好的理解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逐一去理解。并通过自己真正的动手操作实践来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所学。在教学上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生物更多奥秘的激情。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进行探究式学习。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实验的重要性,并培养了学生认真、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 ‎ ‎ 110‎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知识与技能 ‎1. 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 识别构成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说出组织在植物器官上的分布特点。‎ ‎3. 概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4. 运用对比方法,归纳出器官中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及排列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照片和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并且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逐步认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2.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 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概念。‎ 1. 多媒体课件。‎ 2. 显微镜、西红柿果实、油菜叶片、南瓜茎纵切制片、根尖纵切制片、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绿色开花植物六大器官的图片 110‎ 师:动物体是怎样形成的?(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是怎样构成的?)什么是组织?什么是器官?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教学反馈。‎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否与动物相似呢?这节课我们由宏观到微观来研究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与前面学过的知识发生联系,便于概念的构建。)‎ ‎ ‎ 课件展示多种绿色开花植物的图片。‎ 师:请同学看图讨论,绿色开花植物都有哪些结构?‎ 生:讨论后回答。‎ 师:同学们所说的各种结构称为器官。‎ 师:说说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是由哪几大器官构成的?‎ 生: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 课件展示绿色开花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图片。‎ 师:植物器官是怎样连接的?‎ 生:完成拼接植物体各器官活动。‎ 师:这六大器官是被哪个器官连在一起的?‎ 生:植物的茎。‎ 师:植物每一种器官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展示连线题。‎ 生:正确连线: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花、果实、种子──繁殖后代。‎ 110‎ 师:根、茎、叶这三个器官与植物的营养相关,被称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繁殖后代相关,被称为生殖器官。器官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知识拓展。在认识植物是由各个器官构成的统一整体的同时,认识各器官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 师:植物体的器官又是由哪些结构构成的?是否也像动物一样,由各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呢?请同学们分小组对老师所给的番茄(果实)和油菜(叶)进行详细的观察。它们都是植物体不同的器官,为什么称它们为器官呢?植物器官是由什么结构组成?请同学们进行解剖、观察和识别,操作过程中请注意安全。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观察、识别。‎ 师:你们所观察的器官是由哪种结构构成的?‎ 生:番茄有果皮、果肉和细丝。油菜有表皮、叶肉和叶脉。‎ 师:这些结构的细胞有什么特点?你能推测它的功能吗?‎ 展示番茄各部分结构图。‎ 师:番茄果实中有哪几种组织?‎ 生:果皮:蜂窝状细胞,整齐、紧密,具有保护作用。果肉:壁薄,含有丰富营养的细胞。细丝:管状细胞组成的管道,具有运输作用。经分析得出结果:果皮──保护组织,果肉──营养组织,细丝──输导组织。‎ 展示叶片的各部分结构图。‎ 师:叶片中有哪几种组织?‎ 生:表皮:排列整齐、紧密,具有保护作用。叶肉:壁薄,含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叶脉:管状细胞组成的管道,具有运输作用。经分析得出结果:表皮──保护组织,叶肉──营养组织,叶脉──输导组织。‎ 师:除了这三种组织之外,植物中还有没有其他的组织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南瓜茎的纵切片和植物根尖的纵切片,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110‎ 师:在近南瓜茎的表皮的地方,同学们会观察到一些细胞的细胞壁增厚了。这对植物体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对植物体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 展示植物机械组织图片。‎ 师:这就是植物的机械组织,机械组织在植物的茎、叶柄、叶片、花柄、果皮、种皮等处都有,也有不同的类型。‎ 展示根尖纵切结构图。‎ 师:同学们观察植物根尖的纵切片,根据细胞的形态特点分为几部分?‎ 生:分为四个部分。‎ 师:它们分别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教师提问:分生区的细胞有什么特点?‎ 生: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 师:这些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新产生的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在成熟的植物体内,总保留着一部分不分化的细胞,它们终生保持分裂能力,这样的细胞构成的组织,叫分生组织。根尖的分生区就属于分生组织。‎ 师:请同学总结一下植物的各种组织,植物体中不同的组织是怎样形成的呢?生:分生组织分裂分化形成了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通过根、茎、叶、果实等植物器官实物的观察,认识植物器官是由各种组织构成的。通过观察分析各种组织细胞的特点推测其功能,进一步认识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师:分生组织分裂分化形成了其他植物组织,分生组织是怎么形成的呢?‎ 师:植物体与动物体相似,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形成分生组织。‎ 教师展示植物胚的发育过程图。‎ 110‎ ‎(层层递进,形成概念:组织有次序地排列构成器官。)‎ 师:从宏观到微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六种器官→多种组织→细胞,请同学从微观到宏观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师: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认同结构层次是由部分到整体的学科观念。)‎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植物的几种重要组织;植物体的层次结构。本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但是关于组织、细胞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片并认真阅读教材来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对上节内容中的相关概念如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的概念进行复习提问,以旧引新,给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再利用学生学习小学 110‎ 自然课的基础和从生活中获得的植物体组成的知识,通过对自带植物标本的观察,认识构成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种器官。在前一节学习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基础上,观察并认识植物体的器官也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理解植物的主要组织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同时注意到构成植物体的细胞也是多种多样的,再强调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采取的是“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先由个体深化到器官、组织再到细胞,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果组织的类型和功能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带来的实物,如我们常吃的一些植物器官:萝卜、蕃茄等展开,这样会更贴近生活,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易理解。‎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单细胞生物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过程。‎ ‎2.制作临时装片,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照片和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单细胞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 1. 单细胞生物完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 ‎2.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110‎ 1. 多媒体课件。‎ 2. 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少许棉花纤维。‎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除了病毒之外,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并且绝大多数生物是由多个细胞所构成的。例如,在我们校园里种植的各种植物,就是由多个细胞所构成的;又如我们人类,同样也是由多个细胞所组成的。那么在自然界中,有没有一个细胞所组成的生物呢?那么,这些仅仅由一个细胞所组成的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这些生命是如何生存的呢?学完这节课,希望你能找到答案。‎ ‎(激发学习的兴趣。)‎ ‎ ‎ 出示单细胞生物的图片──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 师:观察以下生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单细胞生物:生物圈中不少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大多数生活在水域环境中,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让学生对单细胞生物有初步的认识。)‎ 师:单细胞生物仅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他们是否能依靠自己的结构特点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呢?今天,我们就以草履虫为代表来进行探讨。‎ 从草履虫的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放在载玻片上,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 ‎(肉眼观察培养液上层游动的小白点,认识草履虫的个体大小。)‎ 110‎ 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如果草履虫运动过快,不便观察,可以先在载玻片的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再盖上盖玻片。然后寻找一只运动相对缓慢的草履虫进行观察。‎ 展示草履虫图片 师:讲解草履虫的形态、运动方向及身体的前、后端 展示模型说明草履虫的立体形态。‎ 师:草履虫具有表膜(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具有细胞结构。‎ ‎(看到草履虫的细胞结构,明确认识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出示草履虫的结构图片。‎ 师:草履虫如何运动?‎ 生:在草履虫表膜上面有许多纤毛,这些纤毛就相当于草履虫的“脚”,靠纤毛不断的摆动而在水中旋转前进。纤毛的作用是:运动。草履虫的运动不是随机的,也会觅食和逃避敌害,也就是可以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师:草履虫如何获取营养呢?‎ 生:草履虫具有口沟,可以从环境中获取食物,并通过消化泡消化食物,以获得营养。草履虫可以通过胞肛、伸缩泡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师:我们观察草履虫的时候,为什么从草履虫的培养液的表层吸取培养液呢?草履虫为什么集中在上层呢?‎ 生:草履虫的生活需要呼吸,需要氧气,而与空气接触的培养液上层含有较多的氧气。草履虫是靠表膜完成呼吸的。‎ 展示草履虫分裂生殖、接合生殖的图片 110‎ 师:草履虫的繁殖,并说明草履虫也有遗传变异的现象。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是单细胞生物。它具有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初步理解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展示衣藻示眼虫、变形虫的图片。‎ 师;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还有很多。衣藻的身体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它也具有精致和复杂的结构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提供更多的事实,支持“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重要概念。)‎ 师:探究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小瓜虫危害鱼类2.赤潮。‎ 第四节 ‎ 单细胞生物 一、 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 二、 草履虫:营养:口沟、消化泡、胞肛 ‎ 呼吸:表膜 排除废物:伸缩泡 运动:纤毛 生殖:分裂生殖、接合生殖 三、结论: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本节课,教师需对课本内容进行大胆探究。1、有很多单细胞生物的图片供学生观察,学生能总结出单细胞的概念和分布。2、通过生活实例来认识单细胞生物在生活中的利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掌握了知识,加深对生物学习的热情。‎ 110‎ ‎3.以草履虫结构为明线,以生物的基本特征为暗线,突破难点,前后呼应,加深学生对单细胞生物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理解。4、将课后练习第二题纳入“探究草履虫能否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实验设计中,省略了学生对实验步骤的描述,降低了探究学习难度,简化了探究学习过程。5、探究活动的设计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不足之处是给学生解读草履虫的时间稍显不足,结构需要识别再与功能对应,有难度,如果时间再多些,相信效果会更好。‎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知识与技能 ‎1. 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2. 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3. 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照片和课件。‎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关注植物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110‎ 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1. 多媒体课件 2. 分组准备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和制作临时装片的用具;拍摄显微图片和收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资料 展示由形形色色植物构成的自然界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们关注这些植物构成的美丽风景。‎ 师:虽然我们欣赏过,但我们是否有时间停下脚步仔细观察过他们?观察思考,意识到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各异,但正是这些植物养育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而在我们欣赏美丽的花朵、赞美高大的树木、品尝美味的果实的时候,我们可能忽视了水中、岩石上、树荫中的一些不太引起我们关注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深入了解它们。‎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 ‎ 提前准备好的藻类(水中的水绵、球藻、栅藻和紫菜等)、苔藓(葫芦藓、地钱)、蕨类(铁线蕨、肾蕨)分组摆放好,用数字代号进行标记,‎ 师:请同学们利用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比较,了解这些植物,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请将这些植物分类。‎ ‎2.分析这几种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否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110‎ ‎3.列举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4.这些植物为什么个头矮小?‎ ‎5.这些植物的繁殖方式是什么?你能找到它们用于繁殖的结构吗?‎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市场上也很容易获得植物材料,因此为比较、观察提供了可能。让学生带着探究问题进行研究,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比较分析10多种植物,进行分类探究,这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实验观察的活动中同学们对于藻类、苔藓和蕨类已经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系统的认识,通过汇报交流发现学生认识的不足,讨论后得出明确具体的结论。‎ 教师总结:藻类植物结构简单,大多生活在水中,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的,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苔藓植物,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环境中,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阴湿环境中,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营养物质的通道──疏导组织。‎ 师:通过学生列举出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同学们归纳、总结出这些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药品,净化了空气等。‎ ‎(实验观察活动,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小组讨论分析对于很多内容能够得出准确的答案,然而对于具体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特点,特别是繁殖的结构,可能还存在不足。通过全体同学的交流分析,让原本小组内没有解决和认识错误的问题得以纠正。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认识的不足,实时的进行讲解。这样的过程是知识再生成的过程,更是知识应用的过程。)‎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110‎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新课标要求对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章的要求,不再是侧重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只是,而是把植物放在生物考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教师应以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为核心,讲述地球原始海洋一藻类植物, 到随着地壳运动和环境变化,生物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植物如苔薛植物、藻类植物。并在讲解过程中,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和讲解。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为之后种子植物做好铺垫。不足之处:师生互动不够,没能更多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教材十分详细,应充分让学生对课本进行阅读和使用。由于过于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使得后面一点知识讲解很简单,练习不够。‎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二节 种子植物 一、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2. 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说出种子植物比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高等的原因。‎ 110‎ ‎4. 说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区别,区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照片和课件。‎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本地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认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 单子叶、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2.常见植物中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结构特点。‎ 观察种子的实验操作。‎ 1. 多媒体课件 2. 准备提前泡软的菜豆、花生、玉米、小麦的种子,新鲜的玉米,解剖针、解剖刀、镊子、放大镜等用于观察的用具。‎ 展示多种多样的被子植物的种子,如最大的椰子种子,最小的兰花的种子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种子的作用。学生会非常容易认同,种子是植物所特有的繁殖器官,它承载着繁衍植物后代的作用。然而为了繁衍后代,植物种子成熟后脱离了植物体,它又具备了哪些结构来保证新植物后代的成长呢?‎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 ‎ 每2个同学为一组,教师给每组分发玉米、小麦、菜豆、花生的种子,请同学们观察 110‎ 比较这四种种子。在观察过程中要参考教材中的观察步骤从外到内依次观察,比对教材中种子的基本结构模式图了解种子的结构,并依据观察后的结果将为4种种子分成2类。在观察中完成表格。‎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动手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师:讲解菜豆、玉米种子的结构 生:观察教师黑板画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图,并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并讨论交流 师:请同学们将课下收集的常见果实,如苹果、梨、花生、芒果等用解剖刀切开,找寻种子,思考种子以外的部分,即果皮存在的生物学意义。‎ 教师分发红松球果和柏树的种子球,引导学生观察木质的鳞片,掰下几片鳞片,学生观察种子在鳞片上的着生方式。‎ 师:归纳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是裸子植物。并强调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可以产生种子,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 课堂问题:1.你知道种子植物与生物圈中其他三类植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 ‎2.你能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吗?‎ ‎3.你能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4.你能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吗?‎ ‎5.你认同了“种子的传播是与其周围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这一观点了吗?‎ ‎(让学生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110‎ 第二节 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裸子植物: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本节课中,教师首先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创设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情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为例重点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得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以及胚是幼小的植物体,最后进行练习巩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让学生收集种子,尝试了解种子,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种子的乐趣,从中感受种子的魅力。再如在课堂上抓重点、难点时是这样做的: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在观察种子的结构上,教观察的方法,教解剖的方法,对每个探究的实验都要进行总结归纳,再利用表格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进行比较,最后得出胚是幼小的生命体。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分析比较得到的,教师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此外在课堂上采用了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10‎ 第三单元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一、知识与技能 ‎1.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 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3. 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照片和课件。‎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交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1.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1.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2.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110‎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 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30粒菜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Flash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课件及用Flash制作的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图片;被部分切除的种子发育情况的CAI课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 当你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大的大树时,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教师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背景,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体味这诗句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俗话说:“一大之计在于晨,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 ‎ ‎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生: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 师:提出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2. 作出假设 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 师: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110‎ 2. 制定计划 生: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 师:巡视指导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 3. 实验探究 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师: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4. 得出结论 生: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师:总结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5.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探究:测定种子发芽率 生: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 师:指导组间交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和说明,组织描述、纠正补充。‎ 6. 种子萌发自身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生: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7. 种子的萌发过程: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生: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师:课件展示,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环环相扣的观察和探究。‎ 110‎ ‎(让学生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建议采用。‎ 采用多媒体播放春天播种和种子萌发的动态画面,利用感官刺激创设问题情境,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大多数学生比较迅速地进入了学习与思考的状态。教师非常机智地抓住两个关键词“播种”和“萌发”,顺利引导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的问题上来。‎ 在整节课中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始终朝着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基础有意义地建构新的知识,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精髓在本节课中体现得很充分。‎ 110‎ 第三单元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准确描述枝条的每一个部分对应着芽的每一个部分发育而来。知道芽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 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分析植株生长的Flash动画,发展观察识图能力,提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芽的结构特点,形成生物体整体与局部的生物学理念。‎ 1. 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 ‎2.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 ‎3 .植株生长需要无机盐的种类。‎ 1. 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 ‎2.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 ‎1.教师准备:(1)课前三天,利用自习时间,带领学生充分利用测定种子发芽率时的萌发种子,按照课本P96“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探究,在根上自尖端向上等距离画4条线,第二天、第三天均进行测量并填写P97表。‎ 110‎ ‎(2)根尖生长过程的课件或自制教具。‎ ‎(3)芽发育成枝条的动态过程的Flash课件。‎ ‎(4)根尖结构挂图。‎ ‎2.学生准备:(1)做好“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探究设计,做好观察记录备用。‎ ‎(2)课前三周左右,选同种植物作氧、磷、钾的缺素培养,并作好对照(参看P99图Ⅲ—14)。‎ ‎(3)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与他人交流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做好记录和归纳。‎ 一粒种子播种以后,如果具备了萌发的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后,就会萌发长成一株幼苗,幼苗再发育形成完整的植物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那么幼苗是怎样长大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 ‎ ‎ 种子在萌发时,胚根首先发育成为根,那么幼根又是如何伸长的呢?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根尖的伸长。(演示多媒体)‎ 师: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取两支试管,一支里面放上一株已经长出幼根的菜豆幼苗,并切去根尖的部分,另一支也放一株菜豆的幼苗,不切去根尖,并在幼根上划上4条等距离的横线培养。几天后,发现切去根尖的幼根没有伸长,而没有切去根尖的幼根伸长了,而且观察到等距离的横线也不相等了,而且越靠近根尖的地方,横线距离越大。请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原因,教师作巡视,并加入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去,作以引导。‎ 110‎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根的伸长是靠根尖来实现的。原来,根尖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根冠像帽子一样套在根尖的前端,分生区的细胞具有分裂能力,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体积可变大,成熟区的细胞就是伸长区的细胞停止伸长后的细胞。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观察一下根尖的结构。‎ 生:取5 cm左右的根尖,制作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各部分细胞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根的伸长是靠根尖来完成的,那么根尖又是如何伸长的呢?哪一部分伸长的最快呢?我们来做一个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活动的过程、现象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探究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小组探究的数据不完全一致,需要共同分析原因、集思广益、展开讨论。‎ 师: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根尖的伸长是由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新细胞,而在伸长区细胞会不断地增大体积。所以说根的伸长是分生区使细胞数目增多,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的结果。种子在长出根以后就会由胚轴和胚芽发育形成茎和叶。‎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含义呢?‎ 生:诗中描绘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树木发芽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中所述春风吹柳,新枝长出,让大地有了生命的色彩。其实,万千“绿丝绦”都是由芽发育而来的。‎ 师:芽里面也具有分生组织,可分化形成叶片茎和芽,新的芽中依然有分生组织,还可以分裂分化成新的茎和新的芽,这样树枝就伸长了。‎ 师:‎ 110‎ 无论是根的伸长还是茎的伸长,都需要不断补充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有机物需要植物体长出叶片后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种子在萌发时,体内本身已储存有。我们先探讨植株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给庄稼和花草施肥就是主要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所需无机盐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如果缺少任何一种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甲、乙、丙、丁4瓶正常的、缺钾的、缺氮的和缺磷的幼苗)请大家描述一下它们的症状。‎ 生:无机盐,缺少了不行,太多了也不行,如果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而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总之,要想让植物正常生长就需要尊重科学,合理施肥。‎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根的伸长、茎和叶的形成以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更多的知识还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调查和收集以加强认识,扩大知识面。‎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二、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课标理念“强调的学生主动学习,期望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在此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初一学生前期学习内容基础,初步具有设计对照和动手能力,设计了“绿豆根的观察”、“根依靠什么部位向下生长”、“根尖的哪个部位生长最快”、“根的结构的观察”‎ 110‎ 探究设计及实验等活动,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愈来愈清晰地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其他变量的思维,依据证据得出结论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学习能力。本节教材中植株生长是相对抽象,肉眼无法观察和体验的现象,为此在教学中补充了两个探究活动的设计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形象展示植株生长的一生及根尖(特别根毛)生长的显微录像,很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教材在小学教学也有涉及(根、茎的各类),对根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中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深入到细胞层次,了解根茎生长的原理,也为高中涉及顶端优势和植物生长素的作用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单元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节 开花与结果 一、知识与技能 ‎1. 描述花的主要结构。‎ ‎2. 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出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 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4. 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自学能力和创新等技能。‎ 二、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安排课外活动,观察花的结构,拼制花的结构拼图。‎ ‎2.受精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措施:①受精的过程让学生先通过阅读课本文字和图片理解,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什么叫受精?”②使用教具演示传粉和受精过程③受精后子房的发育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并到前面将相应的结构拖走,然后通过直观的桃子发育过程图片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认同子房发育成果实。④动画演示作总结。‎ 110‎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芽的结构特点,形成生物体整体与局部的生物学理念。‎ 1. 概述花的基本结构及其最重要部分,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2.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创新等技能。‎ 1. 雌、雄蕊的主要功能,子房的内部纵剖结构,子房的结构与受精的过程。‎ ‎2.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质疑、观察与讨论、交流等活动。‎ 1. 自制能活动的“桃花模型“教具;‎ 2. 自制的“植物双受精演示模型”教具;‎ 3. 多媒体计算机与自制课件;‎ 4. 学生自制的“花的结构简图”‎ 在生活中,我们常看见,植物,在很长的时间都没有花,那是不是正如话剧中的根茎叶所说的“花是有可有无的”? 哪花是怎么产生的?它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开花与结果。‎ ‎(引出教学目标,目标引动,情境带动。)‎ ‎ ‎ 播放“开花”的多媒体片段 , 师生一起欣赏。‎ 师:检查学生自制的“花的结构拼图”。提问:(1)、你能说出花的不同结构的名称吗?(2)、同学们的认识是否准确,还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呢?‎ 110‎ ‎(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 生:欣赏短片。‎ 生:展示自己小组的“花的结构拼图”回答问题 进一步讨论思考:1.每一朵花都具备这些结构吗?2.对植物的繁殖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师:总结花的结构,并提出:雄花、雌花和两性花。‎ ‎(把学生零碎的感性认识建成系统的理性认识。加强学生的观察、动手和总结能力)‎ 师:大家的讨论是否准确呢,我们继续探究。想一想:花有了完整的结构就一定能结出果实吗?从开花到结果还要经历什么重要的过程?;‎ 生:产生质疑:有的花就没有发育成果实,这是为什么呢?‎ ‎(激发兴趣。结合已有知识,发现知识的欠缺点,查漏补缺。目标引领,主动探究。)‎ 师:花有大有小,有的夺目而艳丽,有的暗淡而无光,不管怎样,为了完成使命,都要进行传粉,它们各有自己的方法:‎ 师:播放传粉的短片:引导学生归纳什么叫传粉?传粉有哪些方式?‎ 生:观看传粉的短片解决问题,明确知道:传粉传的是什么?从哪传到哪?传粉的方式怎样?‎ ‎(采用直观教具演示,降低学生对抽象现象的理解。)‎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受精的过程段落,初步了解什么是受精与受精工程的情况;使用教具演示、分析讲解双受精的过程。‎ 生:阅读课文,自学受精的过程,了解受精过程与结果;‎ ‎(采用直观教具演示,降低学生对抽象现象的理解。)‎ 师:‎ 110‎ 花开花谢是自然的规律,而植物将为我们呈现另一番惊喜——奉上丰收的果实。受精完成后,子房到底是怎样发育成果实的呢?使用自制教具演示:①花落是哪些结构的凋落?②花落后变化最大的结构是什么?‎ 生:了解受精后花的变化;柱头、花柱、花瓣会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子房壁发育成雄蕊果皮;‎ 师:在所有的花发育成果实的过程中,萼片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作答萼片的变化,举出实例说明;‎ 师:从开花、传粉,受精,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被子植物要产生后代还着不容易。‎ 师:朗诵古诗——《春晓》,分析果树开花的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了解传粉的关键,积极回答问题。传粉受到影响,措施: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人们常常给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引用诗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去了解原因,思考问题。)‎ 师:同学们:花既美丽,又有怡人的香气,但针对于植物来讲,花真正的意义不是美丽好看,芳香怡人,而是进行传宗接代,并且承受着各种艰难的考验,才能完成使命,结出丰硕的果实。那么对我们的人生呢,有没有开花和结果的过程?课结束之前老师送你们一句话: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 ‎(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热爱生命,勇于拼搏的情怀。‎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110‎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教师应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 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若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教师把每个小标题改为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吗?“从花到果要经历哪些重要过程? "果实和种子由什么发育而成? "这些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使他们能更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学习。‎ 110‎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知识与技能 ‎1. 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二、 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实验探究,推理归纳法。‎ 2. 观看课件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结合水影响植物分布的知识,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观点,形成保护植物必须首先保护其环境的情感。‎ ‎2.通过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意义的学习,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3.利用气孔的“开”与“闭”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 1. 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 2. 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4.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110‎ 1. 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2. 气孔“开”“闭”的机理。‎ 3. 水分通过气孔散失的过程。 ‎ 教师准备:(1)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2)长型气球(选球壁厚度不一致的)四个或五个。‎ ‎(3)生物圈水循环的CAI课件或录像。‎ 学生准备:(1)新鲜叶片。‎ ‎(2)网上查阅有关水循环和蒸腾作用的资料。‎ ‎(3)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袋内有水珠)的装置。 ‎ 师:我们已经知道,绿色植物一生中要吸收很多水,每天都有大量的水吸进植物体内。如一株玉米一天可以吸收几千克水,比你一天喝的水都多许多。我们又知道,水进入植物体后,是通过茎中的导管运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那么,这些水是存留在了植物体内,还是又离开了植物体?‎ 生:讨论回答,是又到了植物体外,因为在前面我们做过“植物对空气温度的影响”的探究。‎ ‎(引出教学目标,目标引动,情境带动。)‎ ‎ ‎ 实验分析——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110‎ 师:首先介绍实验的操作过程:用干燥塑料袋罩住盆栽花卉的一枝,在基部将袋口扎住,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 生:仔细观察袋内现象回答,有水珠了。‎ 师:这些水珠是哪里来的?‎ 生:是从植物体内,通过叶片出来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观察叶片的结构。请同学们对照课本的实验要求制作临时装片。在用刀片时要注意安全。‎ 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叶片的结构。‎ 师:巡回指导,对临时装片效果不好的组,发放永久装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师:现在大家都能清晰地看到叶片的结构了,你能分清上下表皮吗?‎ 生:参看书中图Ⅲ—23区分并回答:栅栏组织一侧是上表皮,海绵组织一侧是下表皮。‎ 师:下面大家用镊子撕取下表皮进行观察。‎ 生:撕取、制片、观察。‎ 师:下表皮细胞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气孔吗?‎ 生:观察后回答,是不规则的,并且上面有气孔。可见水分就是从气孔散失掉的。‎ 师:非常好!根从土壤中吸收了水,由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片,再由叶片中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并不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那么蒸腾作用的进行受什么控制呢?大家进一步观察一下气孔的结构。‎ 生:观察后回答,气孔是由两个细胞构成的孔像两扇门一样。‎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两扇门是如何开闭的。两名同学各吹一个长形气球,当吹气到一定程度时,气球弯曲(表示保卫细胞吸水弯曲),将两个气球的凹面相对放在一起,即可显示气孔“开放”,然后缓慢放气,气球变直,中间的空隙逐渐减小,直到两气球合并,表示气孔“关闭”。‎ 110‎ 师:大家刚才仔细观察了,现在想想气球为什么会弯曲?‎ 生:讨论并思考回答,由于气球壁的厚、薄不均造成的。‎ 师:对气孔的“开”“闭”原理与此类似;保卫细胞的厚薄不均;外壁厚不易伸展,内壁薄较易伸展。保卫细胞吸水时弯曲,气孔张开;失水时拉直,气孔闭合。同学们讨论一下,气孔的张开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生:热烈讨论回答,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从这里进来,产生的O2从这里出去,还有蒸腾失水。‎ 师:及时总结评价,并提问:蒸腾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生:总结:促进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调节体温。‎ ‎(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热爱生命,勇于拼搏的情怀。)‎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叶片的结构 ‎1.叶肉 ‎2.叶脉 ‎3.表皮 二、蒸腾作用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一节位于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 110‎ 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及珍惜水源的意识。‎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知识与技能 ‎1. 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二、 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实验探究,推理归纳法。‎ 2. 观看课件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 通过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结合水影响植物分布的知识,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观点,形成保护植物必须首先保护其环境的情感。‎ ‎2.通过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意义的学习,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3.利用气孔的“开”与“闭”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 110‎ 1. 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 2. 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4.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1.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2.气孔“开”“闭”的机理。‎ ‎3.水分通过气孔散失的过程。 ‎ 教师准备:(1)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2)长型气球(选球壁厚度不一致的)四个或五个。‎ ‎(3)生物圈水循环的CAI课件或录像。‎ 学生准备:(1)新鲜叶片。‎ ‎(2)网上查阅有关水循环和蒸腾作用的资料。‎ ‎(3)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袋内有水珠)的装置。 ‎ 师:什么是蒸腾作用?植物由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哪一个器官运输到叶,然后通过气孔散失的呢?‎ 生:回忆旧知识,回答问题 ‎(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110‎ ‎ ‎ 归纳升华——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师:绿色植物吸收大量的水分,又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对生物圈有何意义呢?‎ 生:可以调节气候,增加空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 师:回答得非常完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生物圈中的水是如何循环的,展示CAI课件:‎ 用FLASH动画展示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 生:总结:植物体吸收水分不但参与了光合作用,而且通过水分的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师:播放1998年长江洪水的录像,请学生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人类怎么做才能避免?‎ 生:讨论总结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 根→茎→叶脉→气孔 二、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一节位于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 110‎ 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三单元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 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二、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 训练学生尝试设计实验的技能,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探究带来的快乐。 ‎ 2. 初步学会合作交流,树立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 。‎ 3. 探讨对实验的改进,对实验进行反思,达到对思维品质的升华。‎ 4. 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及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1.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110‎ ‎2. 光合作用的条件。‎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1. 多媒体课件 2. 酒精、碘液、酒精灯、小烧杯、大烧杯、新鲜叶片、火柴、清水等试验用具 ‎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这样,动物也是如此,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那么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消耗的大量有机物是从哪来的呢?它是通过绿色植物生产出来的,这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制造有机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探究一下,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 教师活动:‎ 一、出示问题。‎ ‎1、为什么把天竺葵在实验前放黑暗处一昼夜?‎ ‎2、只将完整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 ‎3、酒精有何作用?‎ ‎4、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 ‎5、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是来鉴定什么成份?其结果说明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补充)‎ 二、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110‎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8-P119,找出光合作用概念,并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描述。加以解释各个过程通过实验及概念的认识,让学生发表看法,说出光合作用的意义。‎ 学生活动 一、结合教材演示实验,积极思考,归纳概括实验步骤:取材→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光照→取叶片→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冲洗。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 消耗叶内贮存的有机物,否则不知淀粉是实验中制造出来的,还是叶内原来就有的。‎ 2、 使遮光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3、 酒精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起到脱色作用。‎ 4、 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是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 5、 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鉴定叶片是否生成有机物淀粉。结果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学生互相补充,完善答案。)‎ 二、学生阅读、总结光合作用概念。‎ 生: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观看,思索,进一步理解概念。‎ 学生联系实验与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 ‎1、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110‎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实验操作 暗处理——遮光对照处理——摘取叶片——叶片在开水中浸没——酒精隔水加热脱色——清水冲洗——滴碘液——漂洗观察 二、实验分析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本节课是通过探究性实验徼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因此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而且逻辑性强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了新知。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启发性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这节实验课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是 110‎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探究实验中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使学生领悟和学会创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完全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个性和能力的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虽说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教师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师积极调控学生各种活动,逐步引导启发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主动巡视和监控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能深入每个小组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启发、讲解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实效。‎ 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于怎样设计探究实验,怎样.上好探究实验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更新观念,认真领会新课标理念,上好每一 节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着力于指导学生亲自实验探究,解答同学们产生的问题。在问题探究中,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机会、操作机会、表现机会和成功体验。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不仅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构建新的知识,还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互沟通、相互补充。‎ 第三单元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知识与技能 ‎1. 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独立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110‎ ‎1.认识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探究活动的设计。‎ ‎1.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2.探究活动的设计。‎ ‎1.课件:教学幻灯片(PPT),相关教学视频。‎ ‎2.演示实验材料准备:试管,卫生香。‎ ‎3.课前分组:学生4人一组。‎ 师:回顾上节课的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生:光是绿叶制造淀粉的必要条件。‎ 师: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缺氧呢?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概括结论。) ‎ 师: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很多科学家都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引导学生阅读海尔蒙特实验过程的资料,课件展示思考题。‎ ‎1.分析实验前后柳树苗和土壤的重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海尔蒙特是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的?‎ ‎2.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呢?‎ 110‎ ‎3.想一想,水是对实验产生作用的唯一因素吗?海尔蒙特是否忽略了什么?‎ 生:阅读教材,了解海尔蒙特实验的过程,思考并回答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从培养能力方面激发学生的科学想象和逻辑推理。)‎ 师:课件展示普里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问:请你分析,小鼠为什么能在容器中正常地生活?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植物能够在光下释放出氧气。问:这个实验不能直观地看到植物释放氧气,你能否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一事实呢?小组内讨论2分钟,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 生:观察演示实验,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师::可以给大家三个提示:选什么植物?怎样收集?怎样检验?请学生一同演示实验:检测植物制造的氧气。将未熄灭的卫生香放入试管中,复燃了 师:这个实验验证了什么?植物能够制造氧气。‎ 师:普利斯特利当时根据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即蜡烛燃烧和小鼠能把空气“变坏”,植物可以把“坏空气”变成“好空气”。 师:问:这个“坏空气”是什么气体呢?二氧化碳是不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呢?‎ 师:讲:科学是严谨的,我们需要对假设进行检验。所以,请各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检验二氧化碳是否为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4分钟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用语言、文字、图形等向大家介绍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师:提示:氢氧化钠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10‎ 师:我这里也有一个实验装置,在材料的使用上是否能减小误差呢?其他班的同学取了两个装置中的叶片进行检测,实验结论是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师: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唯一原料吗?‎ 师:讲:如果是,那么两侧物质应该是等值的。1804年瑞士学者德·索热尔对光合作用首次进行定量测定,他的结果是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和释放出的氧的总量,远远超过它们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 师:你认为他的研究成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设呢?‎ 生:由于实验中只用到植物、空气和水,别无他物。他断定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不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师:追问讲:1930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发现,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源于植物中的水。这个实验结果能否为你的假设找到令人信服的依据呢?通过两个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下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师: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引导学生概括光合作用的实质,并写在纸上。‎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 光合作用 1. 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直接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2. 反应式: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二、 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10‎ 一、 探究活动设计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次课程以下几点1)将教材内容做了适当迁移,有利于学生对光合作用全过程的认识。探究由易到难,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2)利用教材“想一想,议一议”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导入新课。很自然,很明了。利用众多科学家的系列实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最终揭示光合作用的实质。 (3)在讲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时,由于“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能量”的存在和变化过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人们可以从食物中获得自身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与此同时,还要获得能量。食物中的能量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吸收的太阳光,经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地使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既有物质的变化(无机物→有机物),又有能量的变化(太阳能→化学能),两者是相伴而成的。(4)关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问题,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如什么是合理密植?教师可结合教材第125页图3—25合理密植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5)本节通过启发教学,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及现象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对光合作用概念及反应式的归纳总结。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既锻炼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提高了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单元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知识与技能 110‎ ‎1.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观察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二、过程与方法 ‎1.模拟三个探究实验。‎ ‎2.观看多媒体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围绕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问题,关注和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 ‎“种子呼吸作用现象”的分析。‎ 2. 呼吸作用概念的总结。‎ 呼吸作用的概念的归纳、总结。‎ ‎1.多媒体课件。‎ ‎2.种子呼吸时吸收气氧气的实验装置一套;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实验装置一套,种子呼吸时放出热量的实验装置一套。菠菜(或其他蔬菜)呼吸作用装置一套。澄清石灰水、玻璃管、火柴等。‎ 师:出示农民伯伯辛勤劳作图片,请学生联想,提出:可能会想到哪首诗?学生很容易提出是《悯农》,然后要求诵读,进行人文教育,进而提出:农民伯伯为了有个好收成,他们要勤给庄稼进行松土(锄禾),为什么?‎ 110‎ 师:继续启发学生,如果夏天雨水过多,造成庄稼地里积水过多(水涝),会对庄稼造成什么影响?请学生讨论分析原因。‎ 生:认识到由于植物的根缺氧无法进行正常呼吸而导致死亡,从而顺利导入课题。‎ ‎ ‎ 师:“大家都知道人和动物在生命活动中一刻不停地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在生活中有没有呼吸作用呢?‎ 生: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可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从培养能力方面激发学生的科学想象和逻辑推理。)‎ 师:指出这种假设只能通过实验才能予以证明。‎ 师:先简单介绍一下探究思路,说明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个复杂问题,我们应像研究光合作用那样,依次从种子呼吸时吸收什么气体,释放什么气体、能量的转化三个方面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方案,即如何探究种子呼吸时吸入氧气,如何探究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如何探究种子呼吸时放出热量。如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引导鼓励学生,设计较为完整的方案。并提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并分析推导,得出结论。‎ 实验一:种子呼吸消耗氧气 师:1、首先放映多媒体课件,介绍实验准备情况。强调指出:甲瓶内装有煮熟的黄豆种子,乙瓶中装有等量的萌发的黄豆种子。 装置可选用废弃的塑料瓶 ‎(实验设计新颖别致,可以教育学生科学并不只是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只要用心思考,创造条件,科学就会来到自己身边。)‎ 2、 邀请两位学生协助做实验。先用火柴点燃蜡烛,然后提出:为什么蜡烛会在空气中燃烧?‎ 110‎ 生:空气中的氧气有助燃作用。‎ 2、 然后让两位学生把燃烧的蜡烛放入甲、乙两瓶内。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请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生:甲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乙瓶中的蜡烛会熄灭。‎ 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萌发的种子会吸收氧气。‎ 实验二: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 师:1、邀请一名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并叙述。生:可以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含较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此作为知识铺垫。‎ 师:2、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探究种子呼吸时放出了二氧化碳。经过小组讨论,要求学生不要拘泥于教材,大胆想方设法,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例如①可将萌发种子呼出的气体用针管吸出,然后把气体注入到澄清石灰水,观察石灰水变化。②可直接将澄清石灰水注入到盛有萌发种子的广口瓶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等等 生:动手完成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生:萌发的种子瓶内气体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萌发的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实验三:种子呼吸时放出热 师:1、观察盛有煮熟种子和萌发的种子的保温杯内温度计示数,请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总结出种子呼吸时放出热量。‎ 生:是否只有萌发种子才进行呼吸作用?干燥的种子进行不进行呼吸作用呢?‎ 师;2、对比实验:装有干燥种子的保温杯温度与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杯进行对比,发现有何特点,能说明什么问题?‎ 110‎ 师生总结:只要有生命力的种子都进行呼吸作用。‎ 实验四:叶子的呼吸作用 师生共同探究叶的呼吸作用,出示装有等量的新鲜菠菜和煮熟的菠菜叶“黑色”塑料袋,教师演示“黑袋”释放二氧化碳实验。请同学根据现象,猜测哪一个是装的新鲜菠菜叶。教师最后打开袋子,提示谜底,同时指出叶也能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指出植物的其他器官也进行呼吸作用。‎ 师:为什么把菠菜叶装进密封“黑袋子”而不用透明塑料袋?请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生:讨论回答,教师指正 师:回顾导入:①农民伯伯为什么要锄禾?②水涝地为什么要及时排涝?‎ 生:讨论回答,教师指正,并指出这是在生产生活中促进植物呼吸作用的实例。‎ 师:光合作用的过程很复杂,但至少我们知道了它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0.960%,二氧化碳含量为0.035%,二者在大气中的水平相对稳定,这叫做碳—氧平衡。植物的出现才使得其他生物繁衍生息、生机勃勃成为可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了这样美好的和谐的一种平衡。那它会不会被打破呢?‎ 生:例举人类生活的一些碳-氧平衡实例 师:作为生物圈的一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护绿与低碳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呢?‎ 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节水节电,节省用纸,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爱护花草树木,义务植树等等。‎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使学生认同低碳生活的重要价值,形成保护环境的迫切感和使命感。)‎ 110‎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实验一推论:植物中的有机物分解能释放能量 实验二推论:植物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实验三推论:植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会消耗氧气 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分解时还产生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二、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实质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三、 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这节课教师以生物课程标准理念为教学的指导,遵循初中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教法具有多样性,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教学气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设计实验;教师也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教师设计这种课 110‎ 堂形式,期望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求知,在操作中学习,利用学生经验与老师指导共同完成学习。‎ 第三单元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知识与技能 ‎1. 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 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校园绿化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多媒体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2. 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方案。‎ 教学幻灯片、相关教学视频。‎ 师:出示图片──绿地,浮现出提示语。想一想,议一议:1.你能想出更精彩的提示语吗?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10‎ 生:欣赏,思考,总结概括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师:植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生长着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绿色植物。植物适应环境而生,不同环境如南方炎热多雨而北方寒冷干燥,高山和平原温度变化明显,生物种类也会差别很大。引出:植被概念。‎ 师: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我国的植物资源,我国的植物分布情况大致是什么?‎ 生:思考,领会植被的概念。‎ ‎(引导对“植被”的关注,引出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 ‎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师:先播放有关我国植被类型视频。然后针对自学、视频内容提出问题: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哪些?它们分布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生: 自主学习,尝试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 师;组织小组活动:寻找植被的“家”。出示没有标注的我国植被类型图,请学生将植被类型名称贴在相应的位置上,请同学解释标注的植被所具有的特点。‎ 再逐渐引导学生认识植被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环境的作用。‎ ‎ 生:分组贴图活动:在标注的我国植被类型图,将植被类型名称贴在相应的位置上。讨论、表达、交流。描述标注的植被所具有的特点。‎ ‎(在观察、对比中尝试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师:紧接上一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植被类型图,提出问题:‎ 110‎ ‎ 从我国植被类型图中,占据主体位置的是什么?(出示森林资源在世界的地位数字资料)森林所占面积要比草原和荒漠相加大得多,是不是可以说植被情况很好?(出示相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资料,绿地面积比较的数字资料)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的1/4?(出示相关毁林数字补充资料)除了森林减少以外,草原的情况又怎样?造成草原沙漠化的原因是什么?(出示沙化和沙尘暴的相关图片)‎ 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明确在我国的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我国森林资源种类丰富,但仍然是少林国家,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极低。过度放牧是许多草场退化、沙化,反复农耕的土地越发贫瘠,最终导致沙化。‎ ‎(在一连串的图片和数字资料及师生的不断交流中,锻炼学生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阐明爱护植被的意义。逐渐唤起学生“爱护植被,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和激情,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 师:提问:人类无节制的索取,使得大自然向我们不断敲响警钟,我们曾为了方便不经意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使用之时你有没有思考过以下有关的数字? ‎ 生:阅读,思考。‎ ‎(通过身边微不足道的物品生产与消耗的数字链接,更好地理解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合理的现象,触动学生危机意识。提供国外和知名企业有关资源再利用的事例,帮助学生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从我做起,爱护植被 师:提问:你能说出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具体措施吗?你打算怎么做?‎ 生:学生尝试说出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具体行动。‎ 师:提问:本节课学习,你的收获?你的困惑?‎ 生:归纳总结,倾听思考。‎ 师:布置设计活动准备:小组为单位,用相机或纸 110‎ 笔调查校园地形和角落,作美化校园的准备。‎ 生:学生认同即将组织开展的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总结归纳,回扣目标,思维不封顶,形成环保的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森林覆盖率低,人均森林面积少,土地沙漠化严重 三、 从我做起,保护植被 四、 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课主要是在了解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像和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 总之,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绿色植物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并在调查、设计等探究、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