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50 KB
- 2021-10-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 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1905—2004),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被誉为“农民诗人”。山东诸城人。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诗人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和《创造诗丛》,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刊印《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20世纪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光荣事迹。
7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1
【解析】1. 这两句话用了引用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了闻一多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及谦逊的人品,结构上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段析】引用闻一多的原话,作为下文叙事的总纲。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2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解析】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既形象又贴切,讴歌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文时不畏艰辛的精神。
3. 运用比喻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突出了他的崇高品质。
【段析】写闻一多搞学术研究,刻苦钻研的具体情形。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4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解析】4.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字写得多而且工整,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段析】这里举了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例子,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7
【段析】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从学者的方面过渡到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5
【段析】写闻一多为争取民主而奔走呼喊。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段析】引用闻一多的话鲜明地展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解析】5. “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呼喊”形象地刻画出闻一多号召人民的积极态度。为写他“做”作铺垫。
【段析】做了再说与做了不说形成对比,表现了闻一多在争取民主的斗争中高度的责任感和言行一致的品格。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段析】写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6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解析】6. 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段析】写闻一多先生在群众大会上演说。
7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7
【解析】7. 体现出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英勇无畏、视死如归、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精神。
【段析】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8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解析】8.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用“卓越”“热情澎湃”“大勇”高度概括出闻一多在人生不同领域的成就和特点,条理清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
【段析】总结全文,对闻一多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
1.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2.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7
我是中国人
闻一多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我是黄帝的神明血胤;
我是地球上最高处来的,
帕米尔便是我的原籍。
我的种族是一条大河,
我们流下了昆仑山坡,
我们流过了亚洲大陆,
我们流出了优美的风俗。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五岳一般的庄严正肃,
广漠的太平洋底度量,
春云的柔和,秋风的豪放。
我们的历史可以歌唱,
他是尧时老人敲着木壤,
敲出来的太平的音乐,──
我们的历史是一首民歌。
我们的历史是一只金礨
盛着帝王祀天的芳醴!
我们敬人,我们又顺天,
我们是乐天安命的神仙。
我们的历史是一掬清泪,
孔子哀掉死麒麟的泪;
我们的历史是一阵狂笑,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7
我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我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我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我的智慧来得真离奇,
他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我这歌声中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我心头充满戈壁的沉默,
脸上有黄河波涛的颜色
泰山的石溜滴成我的忍耐,
峥嵘的剑阁撑出我的胸怀。
我没有睡觉!我没有睡觉
我心中的灵火还在燃烧;
我的火焰他越烧越燃,
我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
我的记忆还是一根麻绳,
绳上束满了无数的结梗;
一个结子是一桩史事──
我便是五千年的历史。
我是过去五千年的历史,
我是将来五千年的历史。
我要修葺这历史的舞台,
预备排演历史的将来。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首歌:
还歌着海晏河清的音乐。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杯酒,
又在金礨里给皇天献寿。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滴泪,
我的泪洗尽人类的悲哀。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声笑,
7
我的笑驱尽宇宙的烦恼。
我们是一条河,一条天河,
一派浑浑噩噩的光波!──
我们是四万万不灭的明星;
我们的位置永远注定。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我是东方文化的鼻祖;
我的生命是世界的生命。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