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蜡烛教案2 6页

  • 49.50 KB
  • 2021-10-22 发布

4蜡烛教案2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课 题 蜡烛 班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通过品析语言,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析语言,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板书设计 “蜡烛”特殊的象征意义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蜡烛给人们带来的是光明,是希望,是温暖。同样的蜡烛,在不同 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课本 20 页的文章题目就是《蜡烛》,今天 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篇文章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 ( 缓慢低沉的音乐回荡在教室。) 二、整体感知。 1、熟悉词语 t ō u x í 偷袭 q ǐ t ú 企图 w ǎ l ì 瓦砾 s ǒ ng l ì 耸立 d ì ji à o 地窖 zh ē y ǎ n 遮掩 p é ib à n 陪伴 y ǎ o 舀 y è w ō 腋窝 j ī n g p í l ì j i é 精疲力竭 l à z h ú 蜡烛 píngzhàng 屏障 f ú xi ǎ o 拂晓 máizàng 埋葬 j ū g ō ng 鞠躬 chànwēiwēi 颤巍巍 s ù m ù 肃穆 yǒngchuíbùxi ǔ 永垂不朽 p ú f ú 匍匐 m í n g f ù q í s h í 名副其实 2、提问:大家能看出这篇文章是在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所写的吗? 生:二战。 师:是的。提到战争,大家能想到什么? 生:死亡、伤残、亲人离散等等。 师(放图片):是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妻离子散,是家河破 碎、是颠沛流离、是动荡不安。它不仅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困苦,更是 对人类精神上的摧残!所以,战争中的人们更渴望和平,更渴望关爱、 更关心他人、更痛恨侵略者。 刚才大家读完了课文,知道这篇文章中有哪几位主人公?又有哪一 条突出的线索? 答:老妇人、年轻战士。蜡烛。 3、理清思路,提问: • 在课文中这是一对怎样的蜡烛? 3 教 学 过 程 • 老妇人为谁点燃了这珍贵的蜡烛? • 老妇人点燃这蜡烛容易吗? (生回答) 4、老妇人与年轻战士认识吗?为什么她要冒着生命危险这么做? (分析老妇人形象)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找一找,老妇人感动我 们的画面,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师总结: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 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 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 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 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 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5、回到开始的问题:本文中的蜡烛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殊的象征 意义呢?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 6、小结文章主旨: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4 教 学 过 程 三、品析语言: 1、比较阅读: A、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 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 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 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B、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 间,老玛利·育乞西的结婚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 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永垂不朽。 参考答案: 加点的词语热情地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这种情同 母子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不分国界的、最崇高、最热烈、最 感人的情感。 2、总结分析: ①首先找出不同处;(大多为形容性词语、限定性词语、动词等) ②分析不同处的含义,比较情感的强烈、态度的褒贬等; ③体会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态度倾向。 3、练习:揣摩语言,体会繁琐的细节之美:(课后练习 2) A、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 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 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B、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原句好。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 听的见,十分感人。改后过于笼统,不够细致。 A、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 5 教 学 过 程 又吻了死者嘴唇和前额。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 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B、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然后她把弹坑四周的浮 土捧到死者身上。 原句好。原句通过细致地描绘老妇人的虔诚的动作,表现 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亲人般慈爱、哀痛的心意。 A、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 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 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B、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 夫的坟头。 原句好。原句勾画了战争后的惨烈景象,控诉了法西斯的 罪恶行径;也突出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感情。 4、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文章对炮火(11)、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 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 3)、 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 ……..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 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 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 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渲染了 6 教 学 过 程 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 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 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5 解疑: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 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 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延展: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 什么寓意?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 的奉献精神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 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小 结 文章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我认为它的情感打动人心, 并且因为是放在开学第一课讲,就延长了课时。课上把重点 放在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和品析语言,分 析人物性格上,力争教会学生分析重点语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