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0 KB
- 2021-10-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子侄辈。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趁,乘。
(3)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4)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离开。 (6)尊君在不 不:同“否”
(7)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舍弃,丢下。
(8)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引:牵拉。 顾:回头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离开/消失)
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用,诚信/真诚,诚实)
C.元方时年七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当时,那年/按时 /时光,时间)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跟,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文:跟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朋友感到惭愧,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D )
A.谢太傅“欣然、大笑乐”,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B.谢道韫文学才华出众,她以春季柳絮飘飞的暖景写出了白雪纷纷的冷景。
C.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D.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论语》十二章
8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4.子曰:“温故而知,可以为师矣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生气,恼怒。君子:有才德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省:自我检查。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忠:竭力心自己的心力。信:诚信。
(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立: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 殆:疑惑
(8)饭疏食饮水 饭:吃。水:冷水。
(9)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优点
(10)逝者如斯夫 斯:这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坚定。切:恳切。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吗 ) (3分)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
B.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当,做)
C. 可以为师矣(凭借) 仁以为己任(把)
D. 学而时习之(表顺接,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但)任重而道远(表并列,而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8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一项是( C )
A.“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和“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和“几个人”。
B.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规矩。
C. 从“一箪食”、“一瓢饮”、“饭疏食饮水”中可看出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
D.孔子说的“博学而笃志”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是子夏说的)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 学 须 静 也 才 须 学 也 非 学 无 以 广 才 非 志 无 以 成 才
夫 学 须 静 也 /才 须 学 也 /非 学 无 以 广 才/ 非 志 无 以 成 才
2.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诫子书 诫:告诫、劝勉
(2)夫君子之行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
(3)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指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明:明确,坚定,使……坚定、明确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达到。
(5)非学无以广才 广才:增长才干。
(6)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放纵。 慢:懈怠。 励:奋勉,振奋。 险:轻薄。治:修养。
(7)年与时驰 驰:消失、逝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A.夫君子之行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操行,品德/行走)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吾日三省吾身 (时间/每天 )
C.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学无以广才 (凭借,依靠,用来)
D.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志/打算,企图)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8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③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④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5.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狼不敢前 前:向前。 恐前后受其敌 前: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胁迫。 盖以诱敌。敌:敌人。
意暇甚 意: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意图。
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作动词)挖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作动词)从通道 钻洞。
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弛担持刀 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
止有剩骨 止:通“只”。 一狼得骨止 止:停止。
8
一狼径去 去:走开,离开。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多少 。
止增笑耳 耳:罢了。 屠自后断其股 股:大腿。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顾:回头看. 苫蔽:遮盖.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睡觉 狼亦黠矣 黠:狡猾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1)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2)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 今义:盖子或覆盖
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2)两狼之并驱如故。 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但两 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4)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看见野外有一个麦场,麦场主人在上面堆着柴,覆盖成小山似的。
(5)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屠户于是跑到(麦场),背靠柴堆,放下肉担,拿起刀子。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7)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洞进去从后面攻击屠户。
(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欺骗手段又有多少呢?只是增添笑料罢了。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应为神态或肖像描写) )(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
B.“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
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体现出狼贪婪的本性。
B.“目似瞑,意暇甚”传神地刻画出狼狡猾的形象。
C.屠户发现了狼的诡计,于是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
D.本文结局说明了像狼这样的狡猾的恶人终将失败的道理。
8
6.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3分)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7.对选文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D )
A.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告诉人们:狼是贪婪、狡猾、凶残而又愚蠢的东西,只能彻底消灭,否则危害人类的生存。
B.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歌颂了屠夫丢掉幻想,当机立断,机智勇敢,除恶务尽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C.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证明了对狼一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但它们得寸进尺,就只能坚决斗争,战而胜之。
D.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揭示出狼的凶残、狡猾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文章叙述了屠户和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B.“屠惧,投以骨”表明屠户刚开始心存幻想,对狼迁就退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暴怒。
D.结尾议论讽喻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诈,终究是要失败的。
试题分析:抓住各选项内容要点,阅读全文,搜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语句理解判断正误。C句的“暴”不是“暴怒”的意思,是“突然”“猛的”的意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B ) (3分)
A.“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
B.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议论,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的展开为:遇狼——御狼——惧狼——杀狼。后一部分为记叙,点明故事的主题。
C.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点明了文章中心,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10.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D )(3分)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11.对这篇文章的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
8
.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他们消灭掉。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根据文章中“屠夫与狼”之间的故事来归纳文章的中心即可。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D)(3分)ABC这件事(代词) D的(助词)
A. 国人道之 B. 闻之于宋君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 得一人之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对本文的寓言说法有误的一项( D)(3分)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均是担忧)(3分)(A你/如 B 于是/趁 D通“释”,解除,消除 / 丢下)
A.若屈伸呼吸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B.因往晓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
C.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8
四处都塞满了土块,没有地方没有土块的。
(2)奈何忧其坏?
为什么要担心大地崩塌呢?
3.对本文的寓言说法有误的一项( D )(3分)(D无中生有)
A.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之者”指出了杞人的无根据地瞎担心。
B. 杞国的那个人担心“天地崩坠”的原因是:古代人对于宇宙空间缺乏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对天体的认识逐渐深入,就不会再有“天地崩坠”的想法。
C. “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D. “天崩地坠”说明当时曾经发生过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他灾难,所以杞人才会“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2分)
8
相关文档
- 2021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寒假复习讲义2021-10-2278页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2021-10-2233页
- 2019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习2021-10-2216页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课2021-10-2241页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爸爸的花儿2021-10-226页
- 七年级语文上册22课看云识天气2021-10-2234页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再2021-10-2240页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四文学2021-10-2219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中英香港政权交2021-10-2226页
- 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2021-10-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