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 教案 4页

  • 90.50 KB
  • 2021-10-25 发布

世界的聚落 教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第三章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一]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1.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 - 4 -‎ ‎ ‎ 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房屋 道路 教育条件 信息流通快慢 物质娱乐生活 城市 密集、高 密、交通方便 好 快 丰富多样 乡村 分散、矮 稀疏、不方便 差 慢 较贫乏 1.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2. 教师展示动画: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 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冀州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 ‎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 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 ‎[讨论] 把学生分成3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结] 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归纳各组的意见。‎ 民居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下部空、防浸、)‎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少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保温好)‎ ‎(严寒)‎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 4 -‎ ‎ ‎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4.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 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 ④ 水源 ⑤ 气候 ⑥ 植被 ⑦ 地质 ⑧ 交通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 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的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 - 4 -‎ ‎ ‎ 如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真正有效的:当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这样才能最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实际上的实施。‎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