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10-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2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 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水调歌头》苏轼 授课教师:庞硕
授课地点:初一(2)班教室 授课时间:10月30日第一节课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读、思、品、说的能力,并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感受词作的意境。
能力目标:在品读分析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要表达的美好情感:对亲人的怀念;对天下人的祝愿。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意,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重难点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生的表演、配乐的朗诵、相互的讨论、教师的下水文等,在授课过程中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中的一首词。这首词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为中秋词的一篇代表之作,《水调歌头》不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更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作品通过短短几十字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性格,教学过程中应在使学生理解此词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感受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
3
初一学生由于知识积累程度较低,思想上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加之诗词要求背诵,学生往往兴趣索然。我校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也不够扎实,但由于年龄特点,学生课上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因此,我试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授课方式作出了新的尝试。如:课前学习的导入安排学生的表演,满足了青少年表现的强烈欲望,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学生之间也相互引导。又如:听录音配乐范读、听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读背的环节,腾出时间让学生念书,让他们念的有滋有味,学会朗读,在朗读中学会品味,悟出词意,并达到记忆的目的。
【授课时数】一课时
【课前学习】
1、给学生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词牌、题目、小序、上阕、下阕)
2、了解作者背景,朗读全词,尝试翻译。
3、找同学提前编排短剧,引入情景。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听录音范读
放映图片,提问学生:通过图片想到了什么日子?
针对学生回答,引出上个月中秋节听到班上两位女生的对话,请全体同学观看当时的情景。
思考回答:中秋节。
学生代表表演,其他同学思考观看。
听录音,学习朗诵,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放映图片,提问学生,引出学生对中秋节的回想。
短剧进一步引出学生关于中秋节对古人如何度过、以及苏轼如何作词的思考。满足了学生表现自我的同时,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使学生引导自己去主动学习。
先通过优美的配乐朗诵引领学生进入词的意境,为下面的学生朗诵做好铺垫。
3
学生朗读
走进此词
分析小序
教师诵读
学生讨论
理解全词
分析重点
感受词境
教师总结
学生背诵
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大胆朗诵。
引导学生回忆小序的作用,
提问:此词中小序的作用
教师配乐诵读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引导和纠正。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握全词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苏轼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作为年仅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知识基础有限、人生阅历有限,理解一个与自己时隔千年的四十岁的大文豪当时写的作品、感悟他的思想有一定难度。但是,不管多多少少,老师相信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会有所收获。老师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你能不断地体会这首词的内涵,感受到苏轼的人格魅力。那么,今天,就先让我们把这首词记在心里!
学生代表朗读,其他同学欣赏ppt。
读小序,说出从小序中读出的内容,说出小序在全词的作用。
听诵读,先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词意。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并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找出重点句,分析词的上阕、下阙分别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把握全词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说出作者的性格。
学生背诵
理解并背诵全词。
仅听一遍录音,又是公开课,一些学生难以进入状态,找代表朗读既鼓励了该生,对其他学生也是种激励,使其他同学通过对ppt的欣赏逐步走进词的意境。
复习词的相关知识,使学生通过小序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为下面的理解全词做好铺垫。
教师诵读,给学生思考理解词意的时间;再通过小组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探讨的能力,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理解全词。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找重点的学习能力,并培养学生逐步学会体悟与感悟的能力,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有所触动。
最后总结旨在激励学生。激励理解较深的同学仍应不断感悟,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指导实践;激励理解较浅的同学先记住此词,在日后不断加深理解。至少达成了集体背诵的教学目标。
在朗朗的背诵声中结束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收获,有意犹未尽之感。
使学生养成课后复习、及时消化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