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10-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1 《梦溪笔谈》二则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我国古代科技,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2、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准备:课本、教学案等
教学类型:复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看谁准备得最详细。
二、相关链接
简介作者沈括和《梦溪笔谈》
三、复习《以虫治虫》
1、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
庆州界( 地域,范围 )生子方虫 方( 正当,正在 )为(成为 )秋田之害
以( 用 )钳搏之 悉( 全部 )为两段
岁以( 因为 )大穰( 丰收 ) 土人( 本地人 )谓之
2、指名翻译全文,突出重点语句
(1)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2)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3、内容简要分析
(1) 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2)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答: 形状 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办法 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4)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 青蛙——害虫
(5)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四、复习《梵天寺木塔》
6
1、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
钱氏据( 统治 )两浙时 方( 才 )两三级( 层 )
患( 嫌,担心 )其塔动 未布( 铺排 )瓦
乃( 于是,就 )以( 用 )瓦布之 密( 暗中 )使( 派 )其妻
贻( 赠给 )以( 用,把 )金钗 但( 只 )逐层布板讫( 完毕 )
便实钉( 用钉子钉 )之 匠师如( 按照,遵照 )其言
塔遂( 于是。就 )定 盖( 因为 )钉板上下弥束
自( 自然,当然 )不能动 人皆伏(同“服”,佩服 )其精练( 高明 )
2、指名翻译全文,突出重点语句。
(1)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2)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4)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3、内容简要分析
(1) 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2)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3)《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4)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答:逐层布板,实钉之
(5)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A、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B、生动简洁
如:“方” “笑” “密使其妻”
(6)《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答:航海 印刷 纺织 瓷器 等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6
要点:A:绿色农业 环保 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六、课堂反馈
下列材料可以选用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其喙有钳( ) 岁以大穰( ) 贻以金钗( ) 但逐层布板讫( )
2.选出对各加点字正确解释的一项。(4分)
(1)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A.虫的名字 B.正在 C.方才 D.于是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
A、每年 B.年岁 C.年年 D、年成
(3)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
A、名词“钉子” B.动词“钉” C.用钉子钉 D.是一个通假字
(4)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
A、虽然 B.是 C.而且 D.只是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一项。(4分)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
A、人们遇到子方虫,就用铁夹子捉它,有时把虫夹为两段。
B.人们只要遇到子方虫,就用铁棍子打它,有时把虫砸成两段。
C.它们遇到了子方虫,就用钳子抓它,有时把虫弄成两段。
D.它们遇上了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捕斗,子方虫全部都被咬成两段。
(2)人皆伏其精练。( )
A、大家都把自己的精彩隐藏起来。
B.大家都佩服他的高明。
C、大家都屈服于他的高明。
D.大家都在伏天认真锻炼。
4.下列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为秋田之害 B、旬日/子方尽皆
C.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D.学而时习/之
5.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3分)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C、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6分)
(1)如:
A.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
B.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
(2)钉:
A.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
B.钉板上下弥束。( )
(3)以:
6
A.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
B.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
7、翻译下列各句。(6分)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8.填空。(2分)
《梦溪笔谈》作者 是 时期科学家、政治家。
第二部分:
(一)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胺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方两三级( )
②患其塔动( )
③乃以瓦布之( )
④贻以金钗( )
10、找出“人皆伏其精练”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2分)
通 ,意思是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3分)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12、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问塔动之因”,而喻皓是笑着回答,这个“笑”说明了什么?(4分)
一方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对解决“塔动”的胸有成竹。
(二)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注释①俟:等待。②遁逸:深深地隐藏。
13.选择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 )(3分)
A、与家犬杂畜 畜,音ch,畜生。
B.主人昼寝厅事 厅事:大厅,厅堂。
C.乃伪睡以俟 俟,等待。
D.而阴怀不测 不测,难以揣测的阴谋或企图。
14.本文对狼的兽性议论的是哪几句?(4分)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呢,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15.本文的寓意是什么?(4分)
告诉人们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16.“狼子野心”有何比喻意义?(4分)
6
比喻凶暴的人习性难改,用心狠毒。
《〈梦溪笔谈〉二则》答案
1.略 2.(1)B(2)D(3)C(4)B 3.(1)D(2)B 4.B 5.A 6.(1)A、像;B、遵照(2)A、用钉子钉;B、钉牢(3)A、用;B、因为 7.(1)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2)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3)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8.沈括、北宋 9.①才②担心③于是④用 10、伏、通服;佩服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复习
二、学生独立作业
三、教师讲解反馈
九年级语文复习之《<梦溪笔谈>二则》学案
一、解释括号前面的字
庆州界( 地域,范围 )生子方虫 方( 正当,正在 )为(成为 )秋田之害
以( 用 )钳搏之 悉( 全部 )为两段
岁以( 因为 )大穰( 丰收 ) 土人( 本地人 )谓之
钱氏据( 统治 )两浙时 方( 才 )两三级( 层 )
患( 嫌,担心 )其塔动 未布( 铺排 )瓦
乃( 于是,就 )以( 用 )瓦布之 密( 暗中 )使( 派 )其妻
贻( 赠给 )以( 用,把 )金钗 但( 只 )逐层布板讫( 完毕 )
便实钉( 用钉子钉 )之 匠师如( 按照,遵照 )其言
塔遂( 于是。就 )定 盖( 因为 )钉板上下弥束
自( 自然,当然 )不能动 人皆伏(同“服”,佩服 )其精练( 高明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部被杀尽,庄稼因此获得了大丰收。
2、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本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3、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用瓦铺排在上面,可是木塔仍象当初一样晃动。
4、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三、拓展阅读
长虹饮涧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①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②。是时新雨霁③,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觳⑤。自西望东则见⑥;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⑦,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熙宁:宋神宗年号。②卓帐:建起帐篷。卓,直立。③霁:雨后初晴。④扣:同“叩”,靠近。⑤绡毂:丝绸和纱的代称。⑥见:同“现”,出现。⑦铄:同“烁”,闪烁。
1、解释加点的字
予使契丹 出使 使人过涧 派 相去数丈 距离 逾山而去 离开
6
2、翻译句子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如此。
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虹是雨里面太阳的影子,太阳照射雨后就会出现。
3.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时间顺序 。
4.“世传虹能人溪涧饮水,信然。”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不同意。虹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具体事物,不能进入溪涧饮水。“长虹饮涧”只是一种形象说法,重在突出其形状优美。
四、教师课堂评点
附译文:
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如此。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极北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建起帐篷。那个时间刚好雨后初晴,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山涧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涧观赏它,看到一条虹的两端都垂到涧中。叫人越过山涧,隔着虹相对站立,距离大概有几丈,中间如隔着一层薄纱。当站在涧的西边往东看就能看见,当站在涧的东边往西看,在阳光的闪烁下什么都看不见。过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东方,越过山峰而离去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了虹。孙彦先说:“虹是雨里面太阳的影子,太阳照射雨后就会出现。”
相关链接: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沈括奉诏出使辽国。在使辽途中,他注意观测和考察了所遇见的种种自然奇观。本则笔记记述的就是他在北方见到的虹这一光折射现象。
虹是空气中水珠对日光折射的结果。雨过天晴,阳光照到空中的水珠上,由于太阳光包含了七种不同频率的光波,这些光波折射的方向不同,从而形成了七色的光环,这就是虹。沈括引用孙彦先的话解释了虹的成因:“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
另外,他还观测到虹在天空的位置及运动方向。沈括发现,虹与太阳的位置是相对的。当傍晚太阳偏西的时候,虹就出现在东方,人“自西望东则见”。同时,傍晚的太阳在天空运行的轨迹是向西北运行,因此虹相应地向东运动。
沈括的观察极为细致,而他的观察结果也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因而代表了宋代天象观测的最高水平。
【孙彦先】孙思恭的字。孙为宋代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曾考中进士,精通天文历算之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