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 MB
- 2021-10-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4 河中石兽
R·七年级语文下册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
能力。
3.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理解
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刻舟求剑
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
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
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
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
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走近作者
【纪昀】(1724—1805年),字
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
号观弈道人。清代政治家、文学
家,乾隆年间官员。曾任《四库
全书》总纂修官。
【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
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
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
伊宁、滇黔等地。
圮 棹 曳 钯
杮 湮 啮 溯
字词积累
pǐ
sùfèi
yèzhào
yān
pá
niè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
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
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整体感知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
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
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
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
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
地名,今属河北。 佛寺的外门。
河岸 倒塌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经过,经历。
寻找
终了,最后。
划着几只小船。
拖着铁钯。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
的外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
便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
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
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
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
设馆教书。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埋没
颠倒,错乱。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
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
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
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
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很
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
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巡河、护河的士兵。
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
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坑洞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译文: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
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
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
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撞击石头返
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
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
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
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
中,不更颠乎?”
不停止。
于是
逆流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译文: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止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
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
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
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
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
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
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
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介词,被
动词,成为
一、一词多义
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
重新
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动词认为
重点积累
1.渐沉渐深耳
(古:罢了 今: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二、古今异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事物的道理 今:一种科学,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
(古:一起 今:并列)
4.阅十余岁
(古:经过,经历 今:阅读)
5.是非木杮
(古:代词,这 今:判断词,是)
6.盖石性坚重
(古:发语词,因为 今: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7.但知其一
(古:只 今:表转折,但是,却)
8.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寻找 今:请求、要求、追求)
1.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三、词类活用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作名词,洪水。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四、特殊句式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感悟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
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文中主要说了几位
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
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
及结果。
人 物 地 点 结 果
僧
僧 顺流而下
讲学家 原地沙下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人 物 理 由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以为顺流下矣
寺 僧
下 游
讲学家
上 游
下 游
老河兵
上 游
下 游
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讲学家忽略了流水这个因素
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
的方法是对的?
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
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
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
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老河兵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
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
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写出了讲学家对自己
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找
到石兽的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
更颠乎”。
写法探究
1.层层铺垫。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吻合,其阐
述的道理能“究其物理”,所以使人信服。
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情,但其
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加之实践检验
了其正确性,体现了推理的合理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分别写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
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自信,写出了讲
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更多
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
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
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才
能出真知。
课堂小结
河中石兽
板书设计
第一种:僧 原地水中
皆
不
得
实
践
出
真
知
第二种:僧
第四种:老河兵
第三种:讲学家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上游 得
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
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划线字(意思
保持不变)的成语。
随堂练习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
3.一老河兵闻之……
追根究底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亦复如是
闻风丧胆
相关文档
- 最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2021-10-2529页
- 2020—2021学年度地理七年级初中人2021-10-2510页
- 最新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2021-10-2542页
- 最新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72021-10-2518页
- 最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102021-10-2529页
-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文2021-10-2514页
- 商务星球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4第2021-10-2521页
- 最新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62021-10-2514页
- 初中化学《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2021-10-259页
- 最新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72021-10-25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