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苏州园林教案2 4页

  • 27.50 KB
  • 2021-10-25 发布

15苏州园林教案2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苏州园林》教学简案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老教材了,文质兼美、经得起咀嚼。虽说是一篇说明文,却字字锤炼,充满了文学美感。又不像有的散文那样,它美得不浮丽、不肤浅,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家乡园林深沉的喜爱。真可谓,苏州园林景致美,《苏州园林》文章美,作为一个苏州的教师,执教本课时,也是充满了浓浓的家乡情结。‎ 课文虽老,教法却不能一成不变。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文本的解读已经不能再沿用原来的老方法了。以前作为说明文,我们往往着重分析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生学习之后,要点是掌握了,但要说究竟对苏州园林留下了多深的印象,则说不出来,苏州园林究竟美在何处,也感受不出。尤其是苏州地区之外的学生来说,更缺乏感性认识了。“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精致典范的艺术之美无法让学生领略到,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中的失败。‎ 因此,我设计从具体揣摩文章关键词语入手,达到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学会初步鉴赏文章的效果。本课试图以课文中“标本”、“鉴赏”这两个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从语言的分析鉴赏入手,带起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美感。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目的 1.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了解课文多角度进行说明的方法。‎ 2. 品味文章语言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入:苏州素以园林著称于世,叶圣陶先生也是苏州人,苏州人游园林,苏州人写园林,更觉得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各自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说说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方法提示:在文章关键词句下做标注。‎ 阅读后,学生交流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1.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章,读完后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给大家6分钟时间,专注的阅读,可以在书上做勾画。开始,‎ ‎2.时间到,请同学起来谈谈,你从文章中了解了什么?‎ 三、以关键词语“标本”作为教学切入口进入对文章的讲析。‎ 刚才大家都谈了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同学看书的时候,我也在读,我在想,要把苏州人熟悉的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应该怎么来写呢?我找到了一个词语,足以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起找找看。在第一自然段中,是“标本”。(板书:标本)‎ 1、 什么是“标本”?‎ 4‎ 1、 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因为它具有代表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3、那么,这幅图画中有些什么内容呢?在苏州园林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景致呢?我们一起到文章里去看看。‎ 阅读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词语。(用课件辅助。)‎ 明确:有亭台轩榭 (1) 作者是怎么样来介绍亭台轩榭的呢?好,我们来朗读有关语段。‎ 齐读第3自然段。(打图片PPT)‎ 亭台轩榭布局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绝不讲究对称。(打PPT“亭台轩榭布局”)‎ 这样的布局最终是要让苏州园林成为一副?美术画。‎ (2) 画里还有什么?‎ 有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 假山池沼要讲究配合,他们是怎样配合的?(默读2分钟)让我们也来直接感受一下。‎ ‎(打图片)‎ 高墙之外是喧闹的城市,可是在里面,你觉得身在山间。池沼的河岸,用文章中的话来说,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要用花草点缀,不仅是岸上,水中也有,水陆草木之花各尽其妙。‎ 因此说,画里还要讲究花草树木的配合。‎ 这些景致,方寸之间而有山林之趣。‎ ‎4、其实大家发现没有,任何一副图画虽然都有侧重,但实际都体现了这四个讲究。画中有亭台轩榭、池沼、花草,将构成美丽途径的诸多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很难把它们分开。可见,布局、配合、映衬、层次都体现着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 追问,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完美的。‎ 如果要讲到完美,那仅有这四副还远远不够。完美是什么?无可挑剔,没有一丝缺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要像一副画,这才称得上完美。因此,同学们在文化章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要讲究的?‎ 学生继续阅读文本,明确园林的角落要注意图画美,门窗要有图案美,色彩要引起人安静闲适的感觉。‎ 明确:角落、门窗,另外,不要忘了,什么都注意到,构成图画还要讲究色彩。‎ 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有,作者写到,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发现,补充讲讲还要注意些什么?‎ 5、 小结: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美的图画。(板书:完美)一座园林,大到亭台轩榭、假山池沼,小到一个角落、一扇门窗,都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如果说,我们以前去苏州园林,觉得她美,可是又说不出它美在哪里。那么,我们现在再去苏州园林,你就会知道如何去观赏园林的美了。我想,这就好似标本,因为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 我们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我们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写苏州园林的。叶圣陶先生从游览者的角度来鉴赏园林,我们也借用这个词语,“鉴赏”文章的片段。‎ 4‎ 四、分析重要语段 以第5自然段为例。(PPT打出字幕)教师范读。‎ 这一段是从花草树木的映衬来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我来朗读,同学们注意字音,看看哪一句是中心句。‎ 1. 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哪几句写“栽种”?哪几句写“修剪”?(明确层次)‎ 2. 品味“寂寞”这个词语,谁不感到寂寞?‎ 明确:游览者不感到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花木。想想看,还有谁也不寂寞啊?另外,花草树木之间也不寂寞。‎ 明确: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为什么不说“高低错落”,是什么手法?拟人。多么灵动而富有生机啊!我飘升秒 落叶,你绽开花朵,我们也不寂寞啊!‎ ‎ 3.“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指的是什么?文中有相关的信息,把它找出来。‎ 明确:好西哪个是艺术课程的范畴了,那么我们看看文章里怎么说的,我们把相关信息找出来。‎ 回到前文,“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而松柏和道旁树是讲究对称的。‎ 文章从正面写树木的栽种,从反面写修剪,也和河道上的桥梁一样,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4.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感来。‎ 和图片相比,感受文字的魅力。‎ 朗读文章,读出感情来。‎ ‎(1)举例说明。“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就是一副好画”,已经是一副好画了,国画中寥寥数笔一枝枯藤。开花时又将是什么样子的呢?“开花的时候……没法说出来”,我们学过《紫藤萝瀑布》,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日阳光下,开着紫色花朵的满架的藤萝,站在这藤萝前,你想说什么呢?‎ 你来说说看,作者没法说出来,“好美啊!”‎ 确实已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了,当作者没法说出来,可是他还是写了他的感受“无限的繁华和欢悦”,比我们说得好!“‎ ‎(2)老师手边正好有一副画片,我们来看一下。应该说,画面很美。但是看画面,仅仅是从欣赏者的角度看,看到的是一副画。当你置身于苏州园林这副立体的画卷时,完美的图画中,你除了满心的欢跃,满眼竟的繁华,你还能说什么呢?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欢跃把这些句子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 ‎5.拓展 找出文中其他用字用得好的地方,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用词精妙之处。‎ 文章的好处要细细体会,真正好的作品经得起咀嚼,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文章里还有。找找看,说一说。‎ 五、结语 4‎ 苏州园林一百多处,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把苏州园林说得清清楚楚,让读者油然生出“如在图画中”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刚才我们研究过了,他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他的语言平实中蕴涵着生动,富有画意,也和苏州园林一样,很美很美。‎ 学了这篇文章,大家一定都希望再到苏州园林去游览一下,一定会发现以前所没有发现的独特的美。‎ 板书设计 苏 州 园 林 叶圣陶 标 本: 完美的图画 鉴 赏: 结构美 语言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突出了几个特点:‎ 一、改变了以往对课文的设计,抓住“标本”整理文章脉络,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抓住“鉴赏”这个词语,品味揣摩语言,以点带面,学生能力有了拓展。说苏州园林是“标本”,因为它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鉴赏”《苏州园林》,我们深深体会到它“完美的语言”。‎ 二、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安排四次阅读活动。“初读课文”,用各自喜爱的方式初读文章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谈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学生的回答大都围绕课文中的原句,教师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因为这是学生开始“沉”入文本了。然后,教师作为“一起初读课文”的一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用课文语言来解说园林图片,一方面是进一步熟悉课文,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第三次则是“精读课文”,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对课文某一个语段进行自我鉴赏,充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第四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有创意的阅读,而不是用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的。‎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