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4.00 KB
- 2021-10-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课题: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设计
思想
本节是初中生物第一课,这一课作为初中生物学的开始,首先是明确了生物的概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本节的重点知识就是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而区分的过程则需要通过对比待分析事物与生物的一般特征是否吻合。另外,作为初中生物第一课,教师应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
难点
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
不同生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引
入
新
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联想 思考
引入
生物
教
学
过
程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利用图片和实物,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
观察课本或多媒体的图画,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拿出自带的物体。通过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什么是生物
63
教
学
过
程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样本,提出问题:“除我们已经了解到的生物特征之外,谁知道生物还具有哪些特征?”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结合自身,分析表述。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生物的特征
小
结
通过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观察比较它们的区别从而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作
业
一课三练及小练习册相关练习题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二、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部分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三、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的产生各种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
四、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植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一般不明显,但也有一些反应比较明显的。
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六、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七、生物的其他特征。
教
学
反
思
63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知识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
情感目标: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调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设计者: )
生命是美丽的,生命现象是神奇的,面对色彩缤纷的自然界,你也许会为春草的萌发、新生儿的诞生而欣喜,会为秋叶的凋零、生命的远逝而叹息;你会赞美“天高任我飞”的鸟儿,也会感叹“海阔凭我跃”的鱼儿。你想过没有,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哪些生物呢?你对它们熟悉吗?
想一想,议一议:
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生物及环境。(PPT2~3)
今天我们就当一次“小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9~11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1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调查,科学分类。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为便于调查过程能顺利、便捷地进行,需设计调查表格。模拟教材提供的调查方案以及调查表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校园植物的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查表格的设计。
②如果让你调查一袋种子的发芽率,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你该怎么做呢?
③调查中应当注意哪些事项?
问题(2)
①对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结束后,对所调查的这些植物种类,应如何归纳与整理?
②生物归类有哪些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可以抽样调查。对数据结果进行科学处理。(2)对生物分类,可以较好的研究生物。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A: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PPT4)
实地调查要明确目的要求,准备材料用具,依据一定的方法与步骤。(PPT5~8)
63
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实地分组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完成生物调查表。
问题:请将所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你还想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B: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科学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生物进行归类,按形态结构特点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还可以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等。(PPT9~10)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调查的一般过程有哪些?(2)生物分类的方法有哪些?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11)
1.巩固训练一。(PPT12~19)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6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2.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
3.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4.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实验完毕后放归自然。
2.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3.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强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2.控制变量,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从个体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进行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方法。
2.已有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科学的观察以及调查的方法与技能,为第一个探究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路
63
本节课知识内容不难,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以资料分析、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片等方式,对自然界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组织好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寻找实验材料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经验作出假设,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手段,配合图片、文字资料分析,结合生活经验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六、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金鱼若干条、秒表、计时器、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
2.教学图片
(1)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调查的照片、熊猫吃竹子及鱼缸内的金鱼图片;
(2)阔叶林与针叶林、植物向光性、向水性、白天和黑夜环境下的猫头鹰图片;
(3)牛吃草、蛇捕食青蛙、黄顶菊、袋鼠竞争、白蚁合作、小丑鱼和海葵、菟丝子与玉米的图片;
(4)莲叶、生长在山石上的松树、仙人掌、家鸽、沼泽中行走的丹顶鹤、虎、鹰、鸟类迁徙、虎豹隐藏于植物中、草原上及雪地上的雷鸟、竹节虫、桦斑蝶幼虫、竹节虫被捕食、已经换上白色羽毛的雷鸟在草原上的图片;
(5)蚯蚓、过度放牧、沙地上种植植物、森林、地衣、鬼针草、蜣螂、北极熊站在冰块上的图片。
3.文字资料:黄顶菊入侵、白蚁的分工、蜣螂拯救澳大利亚草原。
二、学生准备
课前观察金鱼的生活环境,记录捞金鱼的环境。
63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展示】
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调查的照片
通过上节课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环境的。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将了解生物圈。
观看照片,回忆外出调查时的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自己进行调查的照片调动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新知一:什么是环境
【提问】野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该地区环境有哪些适于大熊猫生活的特点?
【展示】鱼缸内的金鱼图片
【提问】环境仅仅是指生物生活的地方吗?什么是环境?
新知二: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指导学生观察书P13 图1-12
【提问】在这片麦田中,对小麦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请将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分为两类。
介绍生态因素的概念及其分类。
通过观察大熊猫、鱼生活的图片回答问题。
分析归纳出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阳光、温度、水、土壤、老鼠、蚯蚓、七星瓢虫等。
通过讨论、合作,将上述因素分为两类。
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
通过贴近生活的简单事例明确环境的概念。
锻炼学生观察图片、提取信息的能力。
利用第一章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
63
新知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提问】阳光、温度、水、土壤对小麦的生长有何影响?
【提问】其他植物的生长会受到这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吗?
【提问】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例子吗?
展示图片补充介绍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活、分布,以及对动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通过讨论合作学习,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回答:有阳光小麦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甚至死亡,小麦的生长需要水、土壤中所含有的小麦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等。
回答:会。比如家庭种植的一些观赏植物也需要阳光、温度、水、土壤等。
学生自由发言,介绍生活中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实例。
观看图片、倾听、分析。
温度因素影响了植物的分布。
通过设置具有难度梯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新知。第一个问题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即可解答,接着将问题从小麦扩大到植物的范畴,再扩大到生物的范畴,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对“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理解。
63
【出示图片】阔叶林与针叶林的图片,植物向光性、向水性的图片,白天和黑夜环境下的猫头鹰的图片。
【提问】在河流中生长的鱼能否在海洋中生活呢?
【小结】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具有影响。
新知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提问】图中影响小麦生长的还有老鼠、蚯蚓等生物因素,这些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如何互相影响呢?
教师对学生分析出的关系给出生物学名词。
【提问】生物与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还有其他关系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阳光、水、肥料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方向。
温度和光照影响了猫头鹰的生活。
一般不能,盐度也是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观察图片,分析图中出现的各种生物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回答:蚜虫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物质吸收、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等。
竞争关系、捕食关系
利用生活经验解决相关问题。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及教师出示的图片理清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构建“
63
展示图片,根据学生回答加以补充。引导学生梳理生物之间的关系。
【观察图片】及【资料分析】
牛吃草、蛇捕食青蛙
生物入侵:黄顶菊
袋鼠竞争
白蚁分工合作
小丑鱼和海葵
菟丝子与玉米
【提问】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中,最常见的是哪种关系?
【小结】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也有影响。
新知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那么生物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呢?
【资料分析】指导学生阅读书P17资料分析,回答讨论题。
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环境的?
学生思考生活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例子,举例说出生物之间的关系。
归纳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动物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共生关系
寄生关系
思考并回答:捕食关系。
思考并回答:生物需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
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分析,回答讨论题。
骆驼通过减少排尿和排汗适应缺水环境,骆驼刺发达的根系深入地下吸收水分。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具有影响”这一概念。
通过大量的图片加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渗透达尔文“适者生存”的思想。
锻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资料、提取信息和分析的能力。
63
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
【展示图片】对学生介绍的事例进行补充。介绍生物在不同方面对环境的适应。
1.生理适应
出示莲叶、生长在山石上的松树、仙人掌、家鸽、沼泽中行走的丹顶鹤、虎、鹰的图片。
2.行为适应:出示鸟类迁徙图。
3.形态适应:出示拟态、警戒色、保护色的图片(虎豹隐藏于植物中、草原上及雪地上的雷鸟、竹节虫、桦斑蝶幼虫)
【提问】生物能完全适应它生活的环境吗?
海豹厚厚的皮下脂肪能够抵御严寒。
学生自由发言,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分析莲适应水中生活、松树适应干旱贫瘠的岩石、仙人掌适应干旱环境、家鸽适于飞行、丹顶鹤适于沼泽、虎、鹰适于捕食的生理特征。
分析出鸟类能通过迁徙适应环境。
区分保护色和拟态。说出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作用。
思考、回答:不能。
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对“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理解。
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对生物需要适应环境有初步的了解,教师从三个角度有条理地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生物对不同环境的多样的适应方式。
63
【展示】竹节虫被捕食、已经换上白色羽毛的雷鸟在草原上的图片,介绍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小结】生物只有不断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
新知六: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提问】环境能够影响生物,生物会不会影响环境呢?
【展示】蚯蚓的图片,请学生分析蚯蚓是如何给环境带来影响的。
提示学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
【展示】过度放牧的图片
【展示】绿色植物的图片,请学生分析绿色植物是如何给环境带来影响的。
【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展示图片,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介绍。
【出示图片】及【资料分析】
观看图片、倾听,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是绝对的。
思考、判断。
通过讨论,分析出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料等。
过度放牧使得土地沙化。
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影响大气成分,促进了水循环等。
学生自由发言,介绍自己知道的生活影响环境的事例。
通过雷鸟和竹节虫的实例,使学生明白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只有不断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
提示学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生物影响环境的理解。
63
出示地衣的图片,介绍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的。
出示鬼针草粘在人衣服上的图片。
出示资料:蜣螂拯救澳大利亚草原
【小结】生物的生活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观看图片、分析资料。
微生物能影响藻类生长。
人类活动能影响植物分布。
蜣螂能处理粪便,拯救了澳大利亚的环境
通过分析得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课堂小结
【提问】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总结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总结】人类是生物圈的一份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
归纳总结得出: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
总结归纳,巩固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上P18练习1~3。
通过设置了难度梯度的习题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布置作业
思考如何进行“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这一探究实验。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阳光、温度、水等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关系)
63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理适应
2.行为适应
3.形态适应
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3.知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通过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关注生态系统。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63
2.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3.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设计者: )
园艺人员在城市的一角种了一块草地,为防止鸟吃草籽,人们用网把这块草地罩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网里的草被虫子吃光了,大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PPT2)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9~22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23~24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观察分析。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通过让学生做游戏,扮演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的角色,回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②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还有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③阅读教材第22页“观察与思考”讨论:
A.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关联的吗?
B.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问题(2)
①分析课本第23页的资料,讨论思考: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②创设情景: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而草木繁茂。设问:因为食物充足,兔的数量急剧增加。会无限制地增加吗?草原过度放牧,草原还会保持原状吗?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得到:(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构成。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真菌是分解者。(2) 有毒物质会随食物链不断的积累。
3.师生互动
教师结合书本中观察与思考,示例点拨、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PPT3~64)
练习:判断生态系统。(PPT5~7)
讲解: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的。(PPT8~14)
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PPT15)
说明:食物链的形成: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书写要点:书写时要从生产者(植物)开始到不能被吃的消费者(动物)的不同路径,不包括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等。书写时从左到右,用箭头标注从植物开始。不含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食物链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PPT16)
练习:(1)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中的食物链。(PPT17)
(2)回答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PPT18)
63
引申:生物的数量沿食物链呈递减关系。
教师点拨、讲解: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的积累。级别越高含毒量就越多。(PPT19~21)
介绍资料:DDT(PPT22)
练习:根据有毒物质的含量,写出食物链。(PPT23)
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营养级别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调节能力越强。(PPT24~26)
小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PPT27)
引申:人类的活动应环保,低碳。爱护环境。(PPT28~29)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2)食物链如何书写?(3)生态系统具有什么能力?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30)
1.巩固训练一。(PPT31~39)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63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3.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目标:
1.学会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
2.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关注生物圈。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设计者: )
20世纪50-70年代,在许多国家,人们经常施用一种叫做DDT的农药杀灭农林害虫,但在荒无人烟的南极从未施用过DDT。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发现,在南极海洋中的鱼、鳞虾和企鹅等动物体内竟然也含有DDT。
在其他洲施用的农药DDT,怎么会出现在遥远的南极洲动物的体内呢?(PPT2)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26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26~31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自学。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②生物圈中有哪些种类生态系统?
问题(2)
①从非生物因素、地域关系来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说明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密切关联的表现。
②为什么生物圈可以看作最大的生态系统?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得到:(1)生物圈的大致范围。(2) 生物圈中多样的生态系统。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1)生物圈的范围。厚度约2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PPT3~5)
(2)各种生态系统。(PPT6~13)
引申: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师以汉江为例点拨、讲解问题:讲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PT14~20)
4.教学评价活动
63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技能训练 “作出假设”(PPT25)
6.科学·技术·社会
介绍生物圈二号,渗透环保意识。(PPT26~27)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生物圈的范围有哪些? (2)说出你知道的生态系统?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21~22)
1.巩固训练一。(PPT23~24)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知识目标:
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能力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情感目标:
1.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
2.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63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设计者: )
走进新单元,指导学生阅读第二单元的开篇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6页“想一想,议一议”,导入新课,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PPT4)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36~39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40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观察显微镜
问题(1)
①分别转动粗、细准焦螺旋,操作中发现有什么不同?
②物镜分高倍镜和低倍镜,如何转换镜头?
③转动遮光器,发现了什么?转动反光镜,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P37页,完成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
问题(2)
①如何取放显微镜?
②如何对光?
③如何调焦观察到物像?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显微镜的结构。(2)会使用显微镜。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显微镜的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有两面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等。(PPT5~8)
引导学生独立使用显微镜。(PPT9)
引申:对光时不同光线下反光镜和光圈的选择。
教师点拨、讲解显微镜使用:a.取镜和安放。①左眼观察,右眼睁开。②放在实验桌左边。b.对光。 (光线强弱的调整,强光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弱光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c.观察。①镜筒下降时眼睛盯着物镜以免压破玻片标本。②先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后转动细准焦螺旋。
显微镜成像特点:倒像。(PPT10~18)
小结:观察要点与绘图。(PPT19~22)
练习:1.玻片标本上写个“b”,视野中看到的是( )
A.b B.p C.d D.q
2.视野中左上方看到细胞(如图),如何移动玻片标本,使它到视野中央?(PPT23)
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PPT24)
引申:显微镜的倍数,大小、数目,明暗的关系。
问题:手指或头发能在显微镜下看见吗? (PPT26)
4.教学评价活动
63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你知道显微镜的结构吗? (2)描述如何使用显微镜?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7)
显微镜
1.巩固训练一。(PPT28~35)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第二节 植物细胞
知识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
1.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2.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情感目标:
63
1.学习与人合作的精神。
2.认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PPT4)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42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44~45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认识关键词。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P42页,完成实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问题(1)
①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标本上。
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②在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将观察材料染色?
③怎样区别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问题(2)
① 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的形态。
②练习画出细胞结构简图。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得到:(1)显微镜的玻片类型。(2) 初步会制作临时玻片。(3)植物细胞的结构。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玻片的类别。1.玻片标本:(1)按材料分为:切片、涂片、装片。(2)按存放时间分为:永久玻片、临时玻片。(PPT5~7)
示例:教师示例观察植物细胞。(PPT8~12)
问题:实验步骤分哪几步?用一个字表示。
总结:2.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步骤:擦→滴→取→盖→染。(PPT13~14)
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PPT15)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膜非常薄,不容易看清楚,起控制物质的进出和保护的作用;细胞质:缓缓流动,可以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含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核:近似球体,内含遗传物质;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液泡:含有细胞液,细胞液内有丰富的糖分等营养物质及色素。(PPT16~17)
问题: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或黑藻叶片细胞)有哪些相同的结构? (PPT18)
问题:(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
63
染色的临时装片?(PPT19)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PPT20)
(3)挤压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哪一部分?(PPT21)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玻片标本有哪些类型? (2)如何制作临时装片?(3)植物细胞有哪些结构?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2~23)
植物细胞
1.玻片标本:(1)按材料分为:切片、涂片、装片。(2)按存放时间分为:永久玻片、临时玻片。
2.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步骤:擦→滴→取→盖→染。
3.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含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核、液泡
1.巩固训练一。(PPT24~28)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动物细胞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目标:
63
1.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
2.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1.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2.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者: )
复习巩固:
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PPT2)
2.怎样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请将下面的图片排序。(PPT3)
3.请说出植物细胞的结构。(PPT4)
你已经知道了植物细胞的结构,那么动物细胞是什么样的呢?(PPT5)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46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47~48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教材P46页“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
问题(1)
①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
②简要总结出实验中的方法步骤。
③ 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有什么不同?
问题(2)
①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
② 动物(人)细胞有哪些结构?
③讨论归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学会:(1)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2)认识到动物细胞的结构。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人体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基本一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来认识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PPT6)
问题:怎样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PPT7)
教师介绍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PPT8~10)
问题:怎样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请将图片排序。(PPT11)
介绍:动物细胞结构。(PPT12~16)
问题: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PPT17)
63
教师给出点拨、讲解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植物细胞所共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PPT18~19)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技能训练
制作动物细胞结构模型。(PPT25)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有哪几步?(2)动物细胞有哪些结构?(3)动植物细胞结构有哪些区别?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0)
第三节 动物细胞
一、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步骤: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
二、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三、动、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
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动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巩固训练一。(PPT21~24)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哪些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63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
3.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资料获取信息
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1.细胞含有哪些物质。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
2.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生物体是由数不清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PPT2)
小羊灰灰的困惑:运动会上,队友手臂划伤,需要植皮,如何进行呢?其它队友还要参加拔河比赛,如何增长能量取得胜利呢?小羊灰灰因为毛色不能参赛,可否通过科学技术改变下一代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50~51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52~54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提取关键词。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试一试:将一粒小麦种子,穿到铁丝上,放到火上烧,烧掉的是________,剩下的灰是 ________。 细胞含有哪些物质?有机物包含哪些?无机物又包含哪些?
②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
③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哪些?是如何进行能量变化的?
阅读教材P53页,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
问题(2)
①在小羊多莉的诞生过程中,A羊、B羊、C羊、分别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②多莉和哪只羊长相相同?由此可以说明什么呢?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构成细胞的物质有有机物和无机物。(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3)细胞质中存在能量转化器。(4)细胞核含有遗传信息。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中的物质有无机物和有机物。(PPT4~11)
引申:物质是由分子等粒子构成的。
问题:细胞与外界环境隔着一道屏障——细胞膜。细胞膜是否将细胞完全封闭起来了呢?(PPT12)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膜的作用:控制物质的进出。(PPT13~15)
问题:物质进入细胞有什么作用?(PPT16)
63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中含有两种能量转化器叶绿体(仅植物绿色部分有)和线粒体(动植物的活细胞都有)。叶绿体能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使有机物与氧结合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PPT19~25)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DNA,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结构呈螺旋状。细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PPT26~33)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 细胞有哪些物质组成?(2)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对细胞的生活各有什么作用?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34)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中的物质
细胞膜的作用
二、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3.DNA上有遗传信息
1.巩固训练一。(PPT35~37)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知识目标:
63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能力目标:
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情感目标:
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1.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设计者: )
故事导入: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它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 没有尾巴多难看啊!小壁虎想去借一条尾巴。……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爬呀爬,爬回家里找妈妈。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PPT2)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56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57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提取关键词。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 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③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能永远长大吗?
问题(2)
①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②在细胞核里面有染色体,染色体的变化是怎样的? 怎样才能使分裂后的染色体数量与分裂前相同?
③阅读教材P58页,“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使生物体长大。(2) 细胞的分裂过程。(3)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使生物体长大。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PPT3~4)
问题:细胞会无限制的长大吗?(PPT5~6)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PPT7~8)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体细胞)的分裂时,染色体变化最为明显,染色体首先加倍,然后分为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细胞;新细胞与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PPT9~12)
63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科学·社会·技术
脱缰之马—癌细胞。(PPT13~14)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细胞如何分裂的? (2)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变化的?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15)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细胞的分裂
1.概念 一个→两个,即细胞数目加倍
2.过程 核分裂、质分裂和后膜(壁)分裂
3.染色体的结构(DNA和蛋白质)
4.染色体的变化 复制后平均分配
二、细胞的生长
三、细胞生长的原因
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体积增大
1.巩固训练一。(PPT16~18)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63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课 标
解 读
与
教 材
分 析
课标要求:
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对人以受精卵为发育起点比较熟悉;学生对细胞怎样构成自己的身体很感兴趣。学生不可能亲手制作装片看到多种不同种类的人体活细胞,只能看永久装片。教材采用图示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直观地体会到细胞分化的结果产生不同的组织;通过分析、讨论学生熟知的器官(大脑、心脏/胃)的组成及功能,生成器官的概念;通过举学生最为熟悉的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协作的实例,说明系统的概念。总结得出 :八大系统协调配合,才能使人体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63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过程
与
方法
教师列出提纲,学生阅读总结讨论
情感态度
价值观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难点
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媒 体教 具
四种组织永久切片。
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复习导入:
动物和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评价并引导:动物和人都由许多细胞构成,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在一起是不能成为生 物体的,所以,它有严格的结构。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
提纲阅读:
1.动物和人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它将怎样变化成为一群细胞?
2.什么是组织?是怎样形成的?人有哪四种组织,功能如何?
3.什么是器官?
4. 什么是系统?有哪些系统构成人体? 认真思索老师的问题,激起自己去探索奥秘的愿望。
先自己看课本,后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讨论预习提纲,并把答案划在书上。 今天让我们共同努力,以人体为例来揭开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神秘面纱。
问:人体的细胞各式各样
以组为单位进行学 习,教师到各小组简单地看一下预习情况,注意只当观众,不要告诉学生答案。
认真倾听学生回答,给予肯定评价。
63
,而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细胞只是球形,这是为什么?认真思考,举手回答,但又会问为什么要发生分化?多数同学解答不出。 看学生基本预习完后,开始提问预习提纲第一题。
一、分化形成不同组织
1.细胞分化: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此过程叫细胞分化。
2.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 皮细胞组成,具有保护和分泌的作用。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种类 很多,有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器官: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
皮肤也是一种器官 分小组回答每一小点,另一小组补充。 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然后再问: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疼会流血,请你分析说明皮肤中可能有哪几种组织?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阅读教材P62,回答以下问题
学生分析:器官如何构成了系统。
总结:细胞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的?
分析讨论:人体运动仅靠运动系统能行吗?
人体有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
四、系统总结:
分裂、分化 按照一定次序 协调配合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能说出分化的概念。
学生观察四种组织的永久裝片,老师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明白组织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再举例画图讲解补充。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小组成员补充。
学生回答
阅读讨论回答。
熟记八大系统。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马上明白系统的概 念,
63
理解从小到大的结构层次
板 书设 计
课题: 动物的结构层次
1. 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
2. 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3. 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分裂、分化 按 照一定次序 协调配合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作业布置
课后题 1.2.3题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知识目标:
1.描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
能力目标:
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63
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
2.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
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生物大家族中的成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我们在上节课已有所了解,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所学的内容。复习提问:
1.人的生长发育是从什么结构开始的?
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是怎样构成的?
3.什么是组织?
4.什么是器官?(PPT2~3)
导入新课:大家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已经很清楚了,动物体和植物体都属于生物类。那么,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否与动物体相似呢?这节课我们由宏观到微观来研究植物体的结构层次。(PPT4)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63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64~65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你所看到的图片中的绿色开花植物都有哪些结构?
②你了解的绿色开花植物应具有哪些结构?
问题(2)
① 植物体的器官又是由哪些结构构成的?是否也像动物一样,由各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呢?
②植物体的组织是怎么形成的呢?
③用解剖番茄来探究组成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并解决几个问题:
A.撕下番茄表皮进行观察,拉动其表皮,是柔韧还是脆弱?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B.番茄果肉是我们吃的部分,果肉细胞特点是什么?其功能是什么?属于什么组织?
C.再观察果肉中黄色的细丝,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④动物体与植物体相比,在结构层次上有什么区别?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认识到:(1)绿色开花植物有六种器官。(2)植物具有不同于人体的组织。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PPT5~7)
问题:下列是我们平时常见的食物,它们各属于植物的什么器官?(PPT8)
教师点拨、讲解:植物的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营养组织和机械组织。(PPT9~20)
63
问题: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讲解: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与动物相比植物在结构层次上没有系统。(PPT21~22)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绿色开花植物有哪几种器官?(2)植物的结构层次是什么?(3)动物的结构层次与植物的结构层次有什么区别?(PPT24)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23)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
1.巩固训练一。(PPT25~31)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63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知识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3.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1.用科学认真的态度观察草履虫的形态运动。
2.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在我们的生物界中生存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我们平常所见到的生物大都形态较大,身体结构可分为不同的结构层次。这些生物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所构成的,它们占据了生物圈中生物种类的大多数。那么,我们所见过的生物中个体最小的动物是什么呢?(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还有比我们刚才所说的动物更小的动物吗?如果有的话,它们在哪儿呢?结构又怎样呢?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66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67~68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观察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你所知道的单细胞生物有哪些?
②怎样才能判断它们是生物体?
学生阅读教材P67页完成实验“观察草履虫”
问题(2)
①你认为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吗?依据是什么?
②草履虫是怎样生活的?
③哪些现象说明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通过探究活动,
63
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单细胞生物的类别。(2)草履虫的结构。(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师生互动
学生观察图片。教师介绍:单细胞生物的概念,单细胞生物有大肠杆菌、酵母菌、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眼虫、疟原虫等。常见的单细胞生物其生活环境。(PPT2~9)
教师点拨、讲解:观察草履虫的实验。(PPT10~12)
介绍:草履虫的结构。(PPT13)
小结:草履虫的生理结构。(PPT14)
引申:从生物的特征分析草履虫是生物。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教师点拨、讲解单细胞与人类的关系。(PPT15~19)
引申:辩证的看待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草履虫有哪些结构 ?(2)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20)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一、单细胞生物
二、草履虫的结构与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巩固训练一。(PPT21~23)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6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
1.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设计者: )
一名探险队员在原始森林中迷路,他身上没有任何可以指示方向的仪器,通讯工具也没电了,这名探险队员认真观察树干上苔藓植物的生长发布情况,并以此作为方向的指示,找到正确的方位,安全走出原始森林,你能说明其中蕴藏的道理吗?(PPT4)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72~73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74~7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观察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②从形态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什么主要的区别?这与它们的生活有关系吗?
问题(2)
①蕨类植物有哪些特征?
②蕨类植物为什么能长的高大?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认识到:(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2)认识三类植物的区别。
3.师生互动
观察常见的藻类植物。(PPT5~10)
教师点拨、讲解藻类植物的特征:藻类植物多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PPT11)
认识藻类植物的用途。(PPT12~16)
观察常见的苔藓植物。(PPT15~20)
教师点拨、讲解苔藓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有茎、叶、无根。(PPT21)
介绍苔藓植物的用途。(PPT22~23)
引申:苔藓植物可以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问题:对比藻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的区别。(PPT24)
观察常见的蕨类植物。(PPT25~29)
引申: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
教师点拨、讲解蕨类植物的特征:蕨类植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有根、叶、茎,有输导组织。(PPT30)
63
问题:示例引导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区别与共同点?(PPT31~33)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各有什么特征?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34)
植物类群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繁殖方式
代表植物
与人类关系
进化顺序
藻类植物
多生活水中
无根、茎、叶分化
苔藓植物
潮湿
有茎、叶,无根和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
潮湿
有根、茎、叶、输导组织
靠孢子繁殖后代
海带、衣藻
释放氧气
葫芦藓、地钱
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肾蕨、铁线蕨
形成煤
种子植物
种子
低
高
1.巩固训练一。(PPT35~37)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63
第二节 种子植物
知识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能力目标:
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情感目标:
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1.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玉米种子的解剖和观察。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你知道春天柳絮漫天飞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是柳絮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带向远方。苍耳这种植物你可能见过,每当秋天野外郊游归来,它的果实便会挂在你的裤子上,不知不觉中你已经为它的种子传播提供了帮助。在植物界中,能形成种子的植物约占植物总数的2/3。(PPT3)
我们一起来欣赏收集到这些种子植物的种子。(PPT4~11)
激趣:想知道这些美丽种子的结构吗?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教材P80~81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教材P82~8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问题(1)
①种子外面的一层薄皮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
②新的植株是由种子的哪一部分发育来的?包括哪些结构?
③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剖面,看到什么现象?(提示碘液有使淀粉变蓝的特性)哪一部分出现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比较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63
问题(2)
①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②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种子的结构。(2)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3.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PPT12~14)
引导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PPT15~16)
对比: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PPT17)
问题: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PPT18)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种子的胚有: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四部分组成。(注意:不包括胚乳)胚是新生植物体的幼体。菜豆种子(双子叶植物)和玉米种子(单子叶植物)都有种皮和胚,不同之处在于子叶、胚乳及营养物质。
引申:果实是由种子和果皮组成。(PPT19)
问题:被虫子咬坏的种子或缺失的种子能萌发吗?(PPT20)
观察:种子的着生部位。
教师点拨、讲解: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PPT21~25)
问题:为什么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于陆地生活?(PPT26~27)
引申: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高等。(PPT28~29)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异同点?(2)种子植物的分类有哪些?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30)
1.巩固训练一。(PPT31~33)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63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知识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能力目标:
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情感目标:
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难点: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设计者: )
巩固复习: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PPT2)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以发生了大饥荒为由向吴国借一万石粮食,吴国以苛刻的条件答应了,第二年,越国的粮食大获丰收,在向吴国归还粮食时,挑出颗粒饱满的稻谷,全部煮熟晒干后如期还给吴国,吴王夫差看到越国的粮食颗粒饱满,下令把越国归还的稻谷发放全国各地播种,结果这一年吴国颗粒无收。(PPT3)
为什么越国归还的粮食会导致吴国颗粒无收呢?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PPT4)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88~91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91~93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完成教材P89页,“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
问题(1)
①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②你所在的小组想探究哪种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如何控制这种环境条件?
③实验完后探究的结论是什么?
完成教材P92页,“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
问题(2)
①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有哪些?
②测发芽率时,给种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63
③种子萌发后,子叶为什么变得干瘪?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种子萌发需要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2)学会设置对照实验。(3)种子萌发的一般过程。
3.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PPT5~8)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主要是胚是活的且完整,此外种子最好储存时间短、度过休眠期。揭秘课前历史故事的谜底。(PPT9~10)
引申:对照试验中的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区分。
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PPT11~12)
引申:抽样检测中要注意:①样本的大小要合适。②要做到随机性。③检测方法要科学。
学生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绿豆发芽记。(PPT13)
教师点拨、讲解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萌发后,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PPT14~19)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有哪些? (2) 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0~21)
1.巩固训练一。(PPT22~25)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63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知识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芽发育的过程。
2.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能力目标:
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1.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
2.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的过程。
3.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的种类。
1.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
2.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的过程。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复习提问:1.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3.发芽率如何计算?(PPT2)
我们把菜豆的种子种下去,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形成一株小的幼苗,幼苗逐渐长大直至参天大树,如图,这一过程通过生物体的哪些活动实现的?(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96~98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98~100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学案导学、观察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问题(1)
①根的生长与哪些方面原因有关?
②枝条中的叶、芽、茎由芽中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来的?
演示实验: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情况
问题(2)
①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在成分上的区别是什么?
② 植物生长从土壤中获得的主要是哪些成分?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得到:(1)根尖的结构。(2)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3)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3.师生互动
63
问题:1.根尖包括哪些结构?2.根尖的这些结构各有什么特点?(PPT4)
教师点拨、讲解:根尖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另一方面靠伸长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PPT5~7)
教师点拨、讲解:枝条由芽发育而来。芽尖、根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都是分生组织。(PPT8~11)
引申:茎中的形成层与年轮。(PPT12~14)
教师点拨、讲解: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需求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 (PPT15~21)
引申:环境保护教育。合理的使用化肥,保护环境。(PPT19~20)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科学·技术·社会教学——无土栽培(PPT25~27)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根尖的结构是什么? (2)植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2)
1.巩固训练一。(PPT23~24)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b. 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尝试解剖一朵花并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能列举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农产品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尝试模拟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
63
3.情感目标
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珍惜果实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花的结构、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百合花、果实等实验材料,制作受精及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用具(解剖针、镊子、培养皿、刀片和放大镜)等,学生奖品(花、果实)。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景
导
入
新
课
播放音乐视频《桃花朵朵开》,播放梵高的《向日葵》画和杜甫的诗句。“音乐让人心情愉快,花儿同样令我们心旷神怡。正因为人们对花的喜爱,才有了象梵高《向日葵》这样的传世名画,才有了象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优美诗句。今天,就让我们换一个视角——从植物的角度去探寻这美丽的花的世界。请问同学们:对于植物而言,开花的意义是什么?人们常说“春华秋实”,你知道花是怎么成为果的吗?就让我们在花香四溢的氛围中开始今天的学习吧!”从而引出课题。
观看视频、欣赏音乐,随着老师的引导,积极投入到新课中来。
“植物开花是为了繁殖后代。”
“开花后才会产生果实和种子”
给学生创设亲切生动的学习情景,利用学生熟悉的音乐、名画和优美的诗句给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花
的
结
构
指导学生观察花的结构,用镊子将花的各部取下并粘贴在对应的位置(注意夹开花药,剖开子房观察!)然后找两到三组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进行展示,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利用课件展示花的基本结构图,由学生说出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完成对花的结构识别后教师进一步提出:1、在这些结构中你认为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呢?
2、花的哪一部分将来会发育成果实?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雌蕊和雄蕊模式图讲解其结构说明其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按照要求开始观察并进行合作探究
请三位同学上台用投影展示探究成果。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讨论,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发表观点。
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雌蕊和雄蕊以及子房的结构,理解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之间的关系。,认同花最要的结构是花蕊。
以学生为主体亲自动手进行观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一开始就形成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氛围。
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借助图片来理解,使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效果。
63
传
粉
“胚珠内有卵细胞,花粉内有精子,花粉内的精子与子房内的卵细胞相遇然后融合的第一步是什么呢?”通过课件模拟,引发学生思考。
1、这个过程叫什么?
2、不同的花有不同的传粉方式。通过课件动画展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3、玉米花和鼠尾草花各通过什么媒介进行传粉?它们各有哪些特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和补充完善
花粉要掉到雌蕊的柱头上
传粉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两种不同的传粉方式
学生快速阅读P105页图,了解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通过与以往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联想、迁移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总结的能力。
受
精
成功进行传粉后,精子离卵细胞又进了一步,不过仍有重重阻碍在前,花粉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受精的动态过程,一边看教师一边配音解说。
再次播放受精动画,请几位同学尝试进行配音。
学生一边认真观看动画,一边听老师讲解。了解受精全过程。
同学尝试上台配音,进一步加深印象。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利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将受精这一微观过程呈现给学生,从而突破难点内容。
果
实
和
种
子
的
形
成
播放花受精后各部分发生的变化动画,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1、受精完成后,花各部分有何变化?
2、果实、种子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子房各部分发育的情况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将果实的结构和子房各部分对应。
提问:由花到果实和种子,要经历哪些阶段?
展示缺粒的玉米,提问:“玉米为什么会缺粒呢?”
如何避免由于传粉不足而造成的果实减少呢?
通过图片展示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
观看视频
讨论 、结合教材归纳,针对以上问题逐一进行回答
学生对花开后花各部分的变化高度关注。
学生通过回忆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回答。
学生通过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最后归纳得出是因为传粉不足引起的。
学生看书后回答:人工辅助授粉。
通过阅读课文,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引起学生对花开后花各部分的变化关注,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从开花到结果的连续、清晰、完整过程。
把课堂所学与农业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课
堂
小
结
及
检
课堂小结:
一边请同学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一边展示本节知识结构图。
通过竞赛形成进行课堂检测。
学生举手进行相关内容的回顾小结。
学生踊跃举手,积极回答,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回顾小结,强化学习内容,形成知识完整体系。
巩固本节重点内容,检测、强化学习效果。
63
测
拓
展
学
习
通过思考题:“为什么大多黄瓜的花都不会结果?”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展示丝瓜的雄花和雌花,让学生比较与桃花的区别,从而明白不会结果的花是单性花中的雄花。
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激烈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
明白原来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雄花虽然不结果但不可缺少。
激发学生对花以及植物知识更大的探究兴趣,充分感受生物这门科学的无穷魅力。
结束语
播放背景音乐:花儿很美,果实很甜,可从开花到结果并不容易,就让我们一起爱花护花、珍惜果实,做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公民。
情感升华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课题:3.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设计
设计
思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本章教材共分三节,三节课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首先从多个角度阐明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接着介绍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本节内容则是对前两节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
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63
重点
难点
重点
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难点
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
教学
准备
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课前调查: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查询书籍、网站、视频,搜集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引
入
新
课
展示资料: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 kg以上的水,大致情况如下表
生长期中总吸水量
204228g
100%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872g
0.92%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g
0.12%
?
2010 g
98.96%
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
植物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水呢?
吸收的水分中大约99%的水哪里去了呢?
水是从哪儿散失的呢?等等。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由问题导入课题。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你想知道显微镜下的叶片是什么样子的吗?
问题提示:制作徒手切片时应注意些什么?你是怎样做的?你制作的徒手切片是否成功?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你对其他同学的做法有何意见?你看到了叶片的哪些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参与学生讨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和发表独持见解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特别提醒同学注意安全。
问题引导:植物体内的水是从叶片的哪种结构散失的?叶片正面和背面散失的水分一样多吗?为什
验证实验: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对比实验:先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观察思考探究: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拓展实验: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
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63
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观察发现: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
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观察发现: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
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什么?
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
小组讨论:蒸腾作用散失掉了的水。对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观察,师生共同构建水循环的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各小组互相补充。
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展示资料: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
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观看图片、视频及相关资料,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并以实际行动来绿化我们的家园。
小
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指导学生做达标检测题。
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保护植被。
作
业
63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叶片的结构:(1)上表皮 (2)叶肉 (3)下表皮 (4)气孔 (5)叶脉
2气孔的作用
3蒸腾作用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4爱护植被,保护森林
教
学
反
思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课 题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时 间
授课人
学校
课时
1课时
教
学
目
知识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63
标
能力目标
1、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训练学生尝试设计实验的技能,进一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4、学会欣赏别人,借鉴别人的方法来完善自己的实验思路。
情感目标
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及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培养学生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重点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有哪些?怎样操作?
2、光合作用的概念。
教学
难点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教法
学法
1.教法的选择
主要采用问题引导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分析、思考、讨论、实验探究,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学法的选择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阅读、类推、迁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型
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
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63
导入
新课
绿
色
植
物
在
光
下
制
造
有
机
物
1、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几乎养活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发现问题
(1)、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呢?
(2)、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
一、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探究性实验 )
明确学习目标: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解决发现的 问题。
二、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
根据: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并且大多为淀粉。你能提出什么探究性问题呢?
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因为今天的时间有限,我们主要来探究绿叶知道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和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两个问题。
(二) 、作出假设
根据上述的两个问题,大家能作出什么假设呢?
(三)、制定计划
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和假设,结合课本的55—56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计划。
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补充。
反馈《同步学习》自学反馈的第一题的第一题。
【提问、讲述、层层引进】
1、为什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2、移到阳光下时,为何将选取叶子的一部分用黑纸片遮住?
3、酒精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酒精要隔水加热?
5、叶片取出清洗后,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重点:渗透科学原理、科学方法。)
(四)、实施计划
1、明确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
(1)、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2)、用完酒精灯后,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3)、万一酒精洒出,在桌面燃烧,用湿布扑盖。
(4)、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因此用外焰加热。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并说出最后观察到的现象:
回顾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地位。引出发现的问题。
明确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从感性上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操作。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
63
(五)、得出结论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绿色植物见光部分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六)表达与交流
通过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收获?(课谈谈你的心得体会、掌握哪些实验方法等)
让学生分享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
进行知识的迁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研学问题二:光合作用
一、我们都知道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那到底什么是光合作用呢?
条件:____;场所:____;产物:____;能量变化:____
【温馨提示】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只要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能制造有机物,但是叶片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概念的能力。
谈收获
同学们畅谈收获!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理清知识网络。
达标
检测
完成学案第53页第1——5题。
利用练习,巩固运用知识。
教
学
反
思
一、 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在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要自己做一遍实验,以确定实验选材以及关键步骤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安排时间,并以此安排教学进度,从而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二、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写好相应的实验课教案,确定实验具体目的与要求,确定实验的重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准备好实验材料用具。
63
三、生物学实验教学除了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它还能训练学生的生物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只有明白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好的设计和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知识目标:
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通过实验的方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理解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光合作用的概念
用实验的方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设计者: )
复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关问题。(PPT2)
十七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苗种在装有泥土的木桶里,每天只浇雨水。5年后,柳树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泥土的重量只少了不到100克。由于水是加到桶里的唯一物质,所以,海尔蒙特认为使柳树生长的物质是水。
想一想: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呢?(PPT3~5)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123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24~125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观察分析、探究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63
①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金鱼藻实验中如果将这个试管放在黑暗中,你能预测出实验结果吗?
③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
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问题(2)
①为了确保对照试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如何利用现有的材料、用具对实验装置进行设计?
② 怎样证明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③与同学交流从结果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共同分析所做的推理是否符合逻辑?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光合作用的基本公式。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2)会设计对照实验。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通过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说明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PPT6~7)
引导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吗?(PPT8~12)
教师点拨、讲解:如何保证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引申:如何处理实验结果与建设不一致的情况。(PPT13)
教师演示“光合作用释放了氧”。
教师点拨、讲解: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PPT14~15)
引申: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水。(PPT16)
教师引导学生综合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1)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2)原料:二氧化碳和水;(3)场所:叶绿体;(4)条件:光;(5)产物: 有机物、氧气;(6)实质:物质的转化—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能量的转化—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PPT17~19)
介绍: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合理密植和间作套种来提高产量。(PPT20~21)
引申: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的浓度。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技能训练——得出结论(PPT22~23)
6知识拓展——温室中的气肥(PPT24)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光合作用的公式、原料、场所、条件、产物与实质各是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5)
光合作用
(1)概念: 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2)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3)场所: 叶绿体
(4)条件:光
(5)产物: 有机物、氧气
(6)实质:
(7)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提高产量。
1.巩固训练一。(PPT26~30)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63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二)能力方面
观察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围绕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问题,关注和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呼吸作用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对呼吸作用三个演示实验现象的准确分析。
2.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1.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PPT),相关教学视频:《植物呼吸的实质和意义》《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2.演示实验材料准备:演示实验相关的仪器和材料,提前两周准备豆苗。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63
呼吸作用是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因此,以演示实验为依托、从分析实验想象入手、推测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以及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的实质,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然后结合此前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进一步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
导入新课题
“想一想,议一议”:
有人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更新居室的空气,于是在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
其实,植物除了能进行光合作用外,它和我们人一样,也要进行呼吸,即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在植物体上是怎么表现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
复习之前学过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等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温故知新,引起思考。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过程
演示实验一:有机物分解时释放能量
【演示讲解】在上课的前一天,老师用两个暖水瓶装种子,甲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的是煮熟的种子,并往瓶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现在请你观察两只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演示】由学生代表配合,向学生展示。
【提问】两种温度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即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进一步概括】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板书:
倾听并了解演示实验的装置。
观察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度数。
分析实验结果,思考问题,得出结论:说明萌发的种子释放出了热能,而死的种子不能释放能量。
运用对照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过程,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演示实验二: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提问】伴随着这种能量的产生,细胞中的有机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质疑,进一步探究。
倾听并了解演示实验的装置。
同上。
63
【演示讲解】瓶中是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观察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引导讨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了什么气体?
【进一步概括】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
板书:
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结果,得出结论: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三:有机物分解需要氧的参与
【演示讲解】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同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以后,观察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
【引导讨论】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进一步概括】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需要氧的参与。
板书:
【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在特殊情况下,细胞中的有机物没有氧的参与也能分解,但是分解得不彻底,释放出的能量也比较少。
倾听并了解演示实验的装置
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结果,得出结论:甲瓶里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阅读资料,扩展知识。
同上。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呼吸作用的过程。
播放视频:《植物呼吸的实质和意义》。
【提问】呼吸作用是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完成的呢?
引导学生将反应式补全。
板书:
归纳总结: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通过总结呼吸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学习能力。
温故知新,复习之前学过的植物细胞的结构──线粒体的功能。
实际应用
【提问】
1.为什么农田要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要排水?
质疑,释疑。
通过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63
2.为什么在贮藏粮食时要保持干燥和低温,在贮藏水果、蔬菜时,要降低温度或氧浓度?
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提问】回忆“食物链中有机物和能量传递”的知识。想一想,除了植物,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是如何获得能量的?
回忆旧知,联系新知,得出结论:其他生物也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实质都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通过回忆旧知,联系新知,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提问】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它们都涉及了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还有能量的变化,那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什么联系呢?
播放视频:《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思考问题,观看视频,通过总结,归纳比较。
通过问题引领,观看视频,进而归纳出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讲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很复杂,但至少我们知道了它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0.960%,二氧化碳含量为0.035%,二者在大气中的水平相对稳定,这叫做碳—氧平衡。植物的出现才使得其他生物繁衍生息、生机勃勃成为可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了这样美好的和谐的一种平衡。那它会不会被打破呢?
引导学生列举人类活动破坏碳—氧平衡的实例。
【提问】作为生物圈的一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护绿与低碳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呢?
认真倾听,了解碳—氧平衡。
学生列举人类活动破坏碳—氧平衡的实例。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节水节电,节省用纸,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爱护花草树木,义务植树等等。
从维护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重要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使学生认同低碳生活的重要价值,形成保护环境的迫切感和使命感。
八、板书设计
63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方面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校园绿化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2.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方案
四、教学准备
教学幻灯片、相关教学视频。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绿地,浮现出提示语。
想一想,议一议:
1.你能想出更精彩的提示语吗?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植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欣赏,思考,总结概括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关注身边环境,明确植物的重要性,渗透爱护植被的情感和意识。
思考,领会植被的概念。
引导对“植被”的关注,引出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63
植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生长着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绿色植物。植物适应环境而生,不同环境如南方炎热多雨而北方寒冷干燥,高山和平原温度变化明显,生物种类也会差别很大。
引出:植被概念。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我国的植物资源,我国的植物分布情况大致是什么?
引出:我国的主要植被类群。
新课教学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自主学习
方式一:阅读教材、观察图片。
方式二:先播放有关我国植被类型视频。然后针对自学、视频内容提出问题: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哪些?它们分布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组织小组活动:寻找植被的“家”。出示没有标注的我国植被类型图,请学生将植被类型名称贴在相应的位置上,请同学解释标注的植被所具有的特点。
再逐渐引导学生认识植被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环境的作用。
进一步结合当地环境,说明所处环境的植被类型归属,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巩固对所学知识的领会和掌握。
自主学习,尝试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分组贴图活动:在标注的我国植被类型图,将植被类型名称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讨论、表达、交流。描述标注的植被所具有的特点。
在观察、对比中尝试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森林面积少;
2.草原情况不容乐观。
方式一:
紧接上一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植被类型图,提出问题:
从我国植被类型图中,占据主体位置的是什么?(出示森林资源在世界的地位数字资料)森林所占面积要比草原和荒漠相加大得多,是不是可以说植被情况很好?(出示相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资料,绿地面积比较的数字资料)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的1/4?(出示相关毁林数字补充资料)除了森林减少以外,草原的情况又怎样?造成草原沙漠化的原因是什么?(出示沙化和沙尘暴的相关图片)
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明确在我国的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我国森林资源种类丰富,但仍然是少林国家,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极低。
过度放牧是许多草场退化、沙化,反复农耕的土地越发贫瘠,最终导致沙化。
在一连串的图片和数字资料及师生的不断交流中,锻炼学生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阐明爱护植被的意义。逐渐唤起学生“爱护植被,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和激情,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方式二:课前分组,分别对我国荒漠、草原、森林植被现状进行调查。课上组织学生将调查结果展示、说明、交流,最后达成共识。教师因势利导,在生物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有关的本节关键点进行点拨,以利于学生课余延续学习热情和学习过程。
学生将调查结果展示、说明、交流。
在师生的交流中,逐渐唤起学生“爱护植被,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和激情,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63
提问:人类无节制的索取,使得大自然向我们不断敲响警钟,我们曾为了方便不经意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使用之时你有没有思考过以下有关的数字?
教师提供“贺卡的代价”的数字信息资料(数字链接)。
紧接着列举同一资源在资源大国和资源贫乏国家以及知名企业如何再生利用的事例(看窗外)。
提问:从“数字链接”和“看窗外”,同学们了解到什么?联想到什么?
如果说森林的减少对人类造成影响是木材匮乏、良材的消失,是对的,但你只看到了森林的一个侧面,这是森林的直接使用价值。那么森林还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森林的生态价值用数字来衡量,计算量可就大了(观看视频:森林的作用)。
阅读,思考。
小组成员在讨论中谈出各自想法。
用已学过知识尝试回答森林的减少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的原因。
观看,倾听,思考。
通过身边微不足道的物品生产与消耗的数字链接,更好地理解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合理的现象,触动学生危机意识。提供国外和知名企业有关资源再利用的事例,帮助学生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呈现森林作用这一问题,在“为什么要爱护植被”的认识上有了质的飞跃,学会用生物学观点从生物圈的角度思考生物与环境关系问题,也会容易形成“爱护植被”的情感。
三、从我做起,爱护植被
提问:你能说出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具体措施吗?你打算怎么做?
1.立法。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力求使我国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介绍世界植树节,我国植树节徽标的含义。
3.展示宣传海报。
4.列举事例资料(在绿化祖国的路上,有已近暮年的青年突击手,有指导课外小组活动的公益人物,有身边的学长)。
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祖国的行为还应有步入中学的同学们,让自己成为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参与者。
学生尝试说出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具体行动。
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唤起“从我做起”的激情。
为下节课绿化校园设计活动做铺垫。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学习,你的收获?你的困惑?
通过对我国植被分布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确植被和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人类活动与它们关系密切。为了生态环境的健康以及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用自己的双手植树造林,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绿意盎然!
布置设计活动准备:
小组为单位,用相机或纸笔调查校园地形和角落,作美化校园的准备。
归纳总结,倾听思考。
学生认同即将组织开展的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总结归纳,回扣目标,思维不封顶,形成环保的意识。
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板书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第一课时
63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森林覆盖率低,人均森林面积少,土地沙漠化严重
三、从我做起,保护植被
第二课时
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