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3.50 KB
- 2021-10-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目录
第1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邓稼先》(一) - 1 -
第2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邓稼先》(二) - 1 -
第3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邓稼先》(三) - 1 -
第4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邓稼先》 习题精练 - 1 -
第5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孙权劝学》 - 4 -
第6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老山界》(一) - 4 -
第7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老山界》(二) - 4 -
第8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老山界》(三) - 4 -
第9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老山界》习题精练 - 4 -
第10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木兰诗》(一) - 4 -
第11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木兰诗》(二) - 4 -
第12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一)) - 4 -
第13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二) - 4 -
第14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三) - 4 -
第15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习题精练(一) - 4 -
第16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习题精练(二) - 8 -
第17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一) - 9 -
第18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二) - 9 -
第19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三) - 9 -
第20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 - 9 -
第21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二) - 9 -
第22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三) - 9 -
第23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习题精练 - 9 -
第24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一) - 12 -
第25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二) - 12 -
第26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三) - 12 -
第27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一) - 12 -
第28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二) - 12 -
第29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三) - 12 -
第30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紫藤萝瀑布》(一) - 12 -
第31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紫藤萝瀑布》(二) - 12 -
第32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紫藤萝瀑布》(三) - 12 -
第33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紫藤萝瀑布》习题精练 - 12 -
第34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登幽州台歌》 - 16 -
第35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望岳》 - 16 -
第36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登飞来峰》 - 16 -
第37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游山西村》 - 17 -
第38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己亥杂诗(其五)》 - 19 -
第39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太空一日》(一) - 19 -
第40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太空一日》(二) - 19 -
第41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太空一日》习题精练 - 19 -
第42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一) - 23 -
第43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二) - 23 -
第44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三) - 23 -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 24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第1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邓稼先》(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2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邓稼先》(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3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邓稼先》(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4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邓稼先》 习题精练
题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实验室外的居里夫人
(一)吝啬有理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一人一把。比埃尔·居里觉得两把椅子未免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为的是来了客人好让人家坐一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科学,还是一把不添吧。”几度春秋之后,这对没有给自己的新房增添一把椅子的年轻夫妇,却给世界化学宝库增添了两件闪闪发光的稀世珍宝——钋和镭。
从193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的一件毛料旅行衣,竟穿了一二十年之久。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总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跟踪采访这位著名的学者,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二)不求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不相识的人问她:“你是居里夫人吗?”她总是平静地回答:“不是,你认错了。”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给人一种全不在意的印象。有一天,她的一位女性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现在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1、“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的含义是什么?
2、这篇短文赞扬了居里夫人怎样的品质?
3、你怎样看待居里夫人的“吝啬”和“不求名利”?
题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的父亲爱迪生
①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室里踱来踱去,一撮乱发覆盖着前额,锐利的眼睛亮亮的,皱了的衣服尽是污痕和被化学药品烧破的洞,全不像一位改革家。他也不充什么派头。有次一位要人来访,问他曾否获得许多奖状,他答:“唔,有的,家里有两瓶酒,是妈妈奖赏的。”“妈妈”是指他的太太,我的母亲。
②可是在我们这些和他朝夕相处的人看来,他显得超凡入圣。虽然他对人类的贡献非常伟大,但最使我们念念不忘的,并非那些卓越的贡献,而是他无比的勇气、想象力、决心、谦逊和机智。有时候他也很调皮。
③父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亲通常每天工作十八小时以上。他对我们说:“工作有成就,是人生惟一的真正乐趣。”大家都传说他能每天只睡四小时,绝非夸张。他认为:“睡眠有如药物,一次服用太多,头脑就不清醒。你会浪费时间,活力减少,错过机会。”
④爱迪生一生有1093项发明,他的成就无人不知,他三十岁发明留声机,把声音录在唱片上;他发明的电灯泡照亮了全世界。扩音器、复印机、医学用的荧光屏、镍铁电池和电影,都是他发明的。他也把别人的发明——电话、电报、打字机——改进为实用的商品。有些人问:“他从来没有失败过吗?”当然失败过。他时常碰到失败。
⑤父亲曾把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试验镍铁电池,但未能成功,结果弄得经济拮据。实验室全靠电影和唱片所获得的利润维持。我特别记得1914年12月间一个严寒冬夜。那个晚上,工厂里忽然传出狂喊声:“失火了!”顷刻之间,包装材料、做唱片用的赛璐珞、软片和其他可燃物品,忽啦一声,全部着火。附近八个城镇的消防队来灌救,但是火势太猛,水压又低,消防水管好像也无济于事。我到处找父亲也找不到,十分担心。他有没有出事?全部财产已经烧光了,他会不会心灰意冷呢?他已经六十七岁,不能再从头做起了。后来我在工厂院子里看见他正朝我跑来。“妈在哪里?”他大声喊到,“去把她找来!叫她把朋友也都找来!这样的大火,百年难得一见!”
⑥第二天早晨五点半钟,火势刚受到控制的时候,他召集全体职工宣布:“我们要重建。”他派一个人去把附近地区所有的工厂都租下来,又派另一个人去借伊利铁路公司的救险吊车。然后他好像忽然想起一件小事似的补充一句:“唔,有谁知道可以从哪里弄些钱吗?”“人往往可以因祸得福,”他说,“旧厂烧了也好,我们可以在废墟上建起更大更好的厂。”
⑦父亲从没退休,也不怕老。在八十高龄,他还开始研究一门以前未曾研究过的学科——植物学,想在当地植物中找出橡胶来源。他和助手把一万七千种植物加以试验和分类之后,终于研究出从紫菀科植物抽取大量胶汁的方法。
⑧八十三岁时他还拉母亲去热闹的纽华克机场“看一个真正飞机场的实际情形。”他第一次看到直升机的时候,笑逐颜开地说:“我一向的想法,就是这个样子。”于是他又开始设计,对于那架不大为世人所知的直升机,提出许多改进的意见。
⑨到了八十四岁,他终因患尿毒症危在旦夕。数十位新闻记者前来探访他的病情,整日守候。医生每小时向他们宣布一次消息:“灯火仍然在照耀着。”到1931年10月18日上午3点24分,噩耗终于传来:“灯灭了。”
⑩举行葬礼之日,当局为了向他表示哀悼和敬意,本来预备把全美国的电流切断一分钟,但是考虑到那样做所付代价太大,而且可能产生危险的后果,所以只把一部分灯光熄掉片刻。
1、说说①段中“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室里踱来踱去”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将⑦段中“从没退休”与“不怕老”调整一下语序好不好?为什么?
3、爱迪生一生有1093项发明,对这些发明文章只是一笔带过,而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写爱迪生的失败上。请说说作者这样选材的意图是什么。
题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作者为什么选取文革期间发生的两件事?这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什么作用?
3、奥本海默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题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伟大的悲剧(节选)
茨威格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选段中“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加点的“这”指代什么?
2、选段划线句子“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他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什么精神境界?
第1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孙权劝学》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2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老山界》(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3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老山界》(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4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老山界》(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5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老山界》习题精练
本讲课正在更新,课程更新完之后会同步上传课后练习
第6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木兰诗》(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7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木兰诗》(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8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9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10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11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习题精练(一)
题一: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③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④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⑤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⑥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⑦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⑧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第⑦段内容与长妈妈给“我”买绘图的《山海经》这件事有什么内在联系?
2、“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3、最后两段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什么感情?
题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油菜花
记得刚上高一那年,春节刚过,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乡村静下来。我整日不出屋,坐在床头,等待父亲的脚步声。我常常是从清晨,等到深夜,在风吹松枝的瑟瑟声里,慢慢睡去。
父亲每天都出门,与其说是给我借学费,不如说是逃避。他心里清楚,正月里,山里人讲禁忌,不愿拿钱借人。“先到学校去吧,我借到了,就给你送去。”他目光躲闪,一直不敢面对我。偶尔我们目光相撞,我捕捉到的,是他满眼的愧疚。
我眼前浮现出开学时,教室里的情景,交了学费、领到书的同学,满脸喜悦;而我,独在教室一角,鸵鸟一样将头埋在臂弯里。从小学到初中,开学时的状况大都如此,我挺过来了。但现在,我突然对教室充满着惶惑与恐惧。我已是一名高中生,人大了,自尊心更强。拿不着学费,我选择逃避。
正月十五的鞭炮响彻山村,炸得我心里一阵慌乱。明天,正月十六,学校将正式上课。拖至正月十六还不去报到的,往往就自动辍学了。我也决定辍学,到武汉去打工。我这么想,心里就坦然了。夜的黑从头顶压下来,我倒头便睡。
记不清什么时候,父亲喊我起来,说:“走,跟我到有康的小卖店去。”有康是我家转弯抹角的亲戚,论辈分我叫他表舅。他在村口的三岔路,开了一家小卖店。有康在柜台里的床上半卧。父亲在柜台外那张椅子上坐了,我就站在父亲身边。静坐一会儿,父亲直了直腰,他想说借钱的事。但他扫一眼有康那张倦怠不耐烦的脸,到底没说出来。父亲只说我,说我的学习成绩好,不读书可惜。
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拿眼瞅有康。有康那张脸,并没有因我的成绩好而变得和蔼。父亲就说来杭鸡,说他打算办个养鸡厂,先是买来杭鸡蛋,多少天孵出小鸡,多少天小鸡长成大鸡,多少天大鸡下蛋挣钱,同时孵更多的小鸡。我了解父亲,他怕有康担心他还不起钱,便在借钱之前,用来杭鸡作铺垫。
我到现在也不知来杭鸡是个什么样子,甚至不知道“来杭鸡”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三个字,是不是这么写。偶尔有人进来买东西,父亲停下来,等那人走了,他再接着他关于来杭鸡的描述。有康下了床,站起来,不断地打着呵欠,还斜眼扫着父亲,这是在下逐客令。父亲站起来,走到有康身边,隔着柜台,微低头,弯腰,膝盖好像也有些弯曲。他仰头看着有康,清了清嗓子,显然是在努力地说服自己,让自己有勇气张口借钱。但有康抢先封住了父亲的嘴。有康说:“现在生意不好做,民国时通往麻城的商道,早就不从这里过,你是知道的。四周的几个垸子,倒是上这里买货,都是赊账,我都快撑不下去了。”我看见父亲像被人抽了脊椎骨似的突然矮了下去。
我们走出小卖店,头顶那轮月,已偏向西天。月缺一角,天并不晴朗,不时有淡黑色云朵在月前掠过。“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父亲说。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说这句话,他是在暗示我,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我已经不相信明天了。父亲借钱时那个可怜的样子,深深地刺痛了我,我要走了,打工去。
夜在黎明中醒来。我像垸子里别的打工仔一样,一个蛇皮袋,塞着我的铺盖,向镇上走。在那里,我将坐上去武汉的汽车。
父亲送我,他在前面走。出了村口,他没走大路,选择了一条田间小道。我懂父亲的心,他怕碰见熟人,怕熟人看见我上不起学。太阳露出瑰丽的光,天似乎是豁然亮了。父亲突然停下来,指着满田的油菜说:“你看,咱家油菜花开了。”我扫了一眼,眼前一片碧绿。父亲说:“你仔细看。”我顺着他的手指,果然看见一株金黄色的油菜花,就在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父亲说:“要不,你还是上学去吧,这油菜花都开了,太阳一晒,三两天就全开了。过些日子,天暖和了,就会结籽,籽饱满了,熟了,就是钱,够你交学费的。”
父亲是在同我商量,更像是在乞求。他一直低着头,不正视我,只看着那朵金黄色的油菜花。我摇头。但在那一刻,我看见满山的矮松、碧绿的油菜、还有万绿丛中这朵金黄色的油菜花。村子像一幅以绿为主色调的油画,美得令我心动。
我感到天地陡地一亮。阳光洒在油菜花上,这么多天,心里的阴霾,被那一片金黄驱得无影无踪。晨露沾在油菜花上,晶莹剔透。有一滴露珠,被松雀的鸣叫震落,似乎滑进了心田。我感到它的清凉。我的眼前,幻现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心里陡起一股希望,像金黄色的火苗在燃烧。我的腿软了下来,似乎已无力迈向小镇。我放下蛇皮袋,坐在田埂上,低头,拔着田埂上的野草。眼泪悄然流出来,滴落在我的手背上,滴落在野草上,滴落在拔去野草的新鲜泥土上。
父亲提起蛇皮袋,将我拽起来。我们转身,沿着相反的方向,朝着学校走。高中三年苦读,成就了我的军校梦。时光逝去二十余年,我成为一名军旅作家,而父亲,依然在山里。他老了,七十多岁了。我们不让他种田,父亲说,水田侍弄不动了,旱田还是要种的。
父亲只种油菜。
1、 从“原因——结果”的逻辑角度,梳理本文的情节结构。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先到学校去吧,我借到了,就给你送去。”他目光躲闪,一直不敢面对我。
3、“父亲向有康借钱”的情节写得细致详尽,几乎占了大半篇幅。为什么文章却以“父亲的油菜花”为题?
题三: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文段,回答问题。
①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②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③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④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⑤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⑥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里,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⑦“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⑧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⑨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 第二段第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 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3、 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四: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
3、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______,这是用的________修辞。
第1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习题精练(二)
题一:《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性散文。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 )
A. 《父亲的病》
B. 《琐记》
C. 《故乡》
D. 《无常》
题二:根据句子写出相应人物。
【甲】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乙】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
题三: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和《无常》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题四:一位同学在《朝花夕拾》读书会上提供了A、B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你回答。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阿长与<山海经>》
B.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五猖会》
(1)A、B两段文字分别是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2)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作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题五: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们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小明抢先说:“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真切地感受到小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请你从《朝花夕拾》其余的篇目中选择你熟悉的一篇,简述你的阅读心得。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题六: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朝花夕拾·猫鼠狗》中狗和猫成了仇家的原因。
(2)《朝花夕拾》中少年时的“我”性格鲜明,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我”的特点。(不少于三点)
第1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2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3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4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5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6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7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习题精练
题一: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怀念叶圣陶先生
肖复兴
①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②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③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④一九六三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自然,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⑤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⑥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 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⑦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⑧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⑨我感到很意外。因为我一直觉得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一定是深居简出,凡人不见的。见这样的作家如同见国家元首一样难哩。现在叶圣陶先生居然要见见我这样一个初中学生,这自然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⑩那天,天气很好。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小巧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似乎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⑪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了。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随之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⑫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和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⑬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所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所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落日的余晖悄悄染红了窗棂。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
⑭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富有了生命和活力。我仿佛觉得那个夏天变长了,总有回味的嚼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地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⑮在我的眼中,那一片爬山虎永远都那么绿着。
(选自《肖复兴散文》,有删改)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1、全文写了“我”回忆和怀念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
2、请赏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在作者的眼里,叶老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叶老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
4、请简要分析文章以“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为标题的作用。
题二:
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①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释】①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1、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义。
3、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之。
第1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2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3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4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5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6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7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紫藤萝瀑布》(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8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紫藤萝瀑布》(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9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紫藤萝瀑布》(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10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紫藤萝瀑布》习题精练
题一: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①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②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③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④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⑤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⑥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 第二段对紫藤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花怎样的特点?
2、 第三段第①句写景好在什么地方?
3、 第三段第⑥句去掉好吗?为什么?
题一: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1、 “我只是伫立凝望”中的“凝望”可否换成“观望”?为什么?
2、赏析“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一句。
题二:
老 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A】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B】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1、 文中描写细腻感人。从第(2)(7)段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
2、 请模仿第(9)段划线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3、 最后一段说“我”不拆老屋,“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请从前文找出几句话,印证“我”不拆老屋的原因。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题一:
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①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的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远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⑪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
1、 请你谈谈对“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一句的理解。
2、 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2)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3、 第④段写麦子成熟季节时,还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第1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登幽州台歌》
题一: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写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诗人不由感慨自己生不逢时。
B. 后两句写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其中“悠悠”一词营造了苍茫寥远的意境。
C. 这首诗在句式上,长短参错。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前两句比较急促,后两句比较舒畅。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D. 诗人在这首短诗中,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题二:下列各项是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主题角度看,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作者失意的境遇以及寂寞苦闷的情怀。
B. 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这首诗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则描绘了诗人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C. 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因为时间的消逝与空间的寂寥。
D.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第2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望岳》
题一:下面对《望岳》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自问自答,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绵延不尽、高耸入云。而首句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诗人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B. 三、四句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其中“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是“一定要”之意,这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看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D.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由近到远,赞美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该诗炼字讲究,意境深远,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题二:下面对《望岳》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诗人早期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生机。诗的题目是《望岳》,“望”字贯穿全篇。先仰望泰山整体,再仰望泰山周围,最后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 三、四两句是上句“青未了”的脚注。“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 五、六两句由静景描写转为动景描写。“决眦”二字将诗人极目俯视时全神贯注、浮想联翩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D. 结尾两句化用孔子名言,以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的高大。句中“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第3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登飞来峰》
题一: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此诗最能体现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 。这两句诗包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A.“飞来山上千寻塔”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一寻是八尺,诗人用“千寻”这一词语,极言飞来峰上的古塔之高,以此表现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B.“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呈现了晨鸡报晓时分,在飞来峰顶的高塔上所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这里的景色描绘属于实景描写。
C. 结尾两句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其次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D.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起首即富奇趣,灵动峭拔,而随后之句,更是一句再胜一句。到了结尾,诗人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题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第1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游山西村》
题一: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下列对《游山西村》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中,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记叙村行沿途的风光,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B. 首联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做客时的感受。其中“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C. 颔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在前往农家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D. 尾联中“拄杖无时夜叩门”的“拄杖”一词说明诗人已经年迈,加之罢官闲居在家,心情郁闷,所以即使自己与村人相处融洽,也不愿再乘月叩门叨扰他人。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题二: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下列对《游山西村》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丰年”“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出诗人与乡民的深厚感情。
B. 颔联两句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出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还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 颈联描写了南宋初年的农家祭社祈年,欢天喜地地庆贺“春社”的风俗画卷,“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写出了乡土风俗之古老,表达出诗人对当地风俗的好奇。
D. 这首记游抒情的七言律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层次分明,而又结构明快。
题三: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游山西村》中一个“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 ”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题四: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 《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两诗的尾联表达出诗人相同的志趣与愿望,请作简要分析。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第1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己亥杂诗(其五)》
题一:下列对《己亥杂诗(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本篇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B.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两句叙事抒情,点明“离愁”。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被排挤出京城,成为“天涯沦落人”的愤懑抑郁。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诗人以“落花”自喻,在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朴实,表达出诗人虽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D. 该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的广大无边,用“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题二:下列对《己亥杂诗(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 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 后两句展开联想,让人联想到生命的价值,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情感。
D. 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第2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太空一日》(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3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太空一日》(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4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太空一日》习题精练
题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飞向太空
霞光辉映着戈壁深处的酒泉发射中心,一个辉煌的时刻就要来临。
“点火!”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随着指挥员最后一道指令,托举着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扶摇直上,在深秋的长空画出一道绚丽的彩虹。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71次飞行。
9时10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9时42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宣布,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内一片沸腾……
1、读了本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请写出你知道的三点,每一点写一句话。
2、“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传出去后,人们都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请你写出4个能够反映这时人们心情的成语。
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内一片欢腾……”请你展开想象,用几句话描写出当时那种“沸腾”的场面。
题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人类未来在方舟——移民太空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如果说2012年世界末日真的降临,人类怎么办?正如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警告的那样,人类若不能在未来两个世纪内移民外太空,就会永远灭绝。人类能长久生存的唯一机会就是搬离地球,居住到别的星球上。霍金说:“人类遗传密码中携带着自私与侵略本能,这在过去曾是存活的优势,但人类很难在未来100年内避免灾难,更不用说未来1000年或100万年。”
说到移居,火星早已成为不二之选。因为火星不仅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外行星,而且自然环境也最接近地球:火星上有大气,也有季节的变化。并且火星的表面有液态水存在的迹象,这是生命起源所必需的元素。虽然火星上没有氧气、气温极低、辐射较大,但科学家设想用尖端科技改造火星的气体构成,以适合人类居住。有乐观者认为,用现有的科技绿化火星可能只要几百年时间,到时候人类携带着特殊呼吸装置就可前往居住。
除了火星,我们还可以选择移居太阳系外的Gliese581c星球,它的直径是地球的1.5倍,表面温度大约在0—40℃之间,地表可能存在液态水流,凭借这些与地球相似的条件,这颗新星被科学家誉为“宜居星球”。
人类移居了,动植物兄弟当然也要移居。美国的“拯救文明联盟”的组织计划在月球上建立地球生物的DNA“备份库”,里面不仅存有所有动植物的DNA,还包括地球上各类人种的DNA。此外,库中还将建造“终极图书馆”,用以保存人类文明所有的知识。如果有一天,地球生物毁灭,就可用存有的DNA,在其他星球重建家园了。
找到了“新家”,可是我们要怎么搬过去呢?霍金提出的“时空旅行”理论或许能帮我们找到太空中的方舟——时空隧道,通向外星球。
时空隧道也就是虫洞。霍金说,虫洞就在我们周围,只是小到肉眼无法看见。宇宙万物都会出现小孔或裂缝,这种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时间。时间也有细微的裂缝和空隙,比分子、原子还要小的空隙被称作“量子泡沫”,虫洞就存在于“量子泡沫”中。通过虫洞,就等于钻了时间的空子,进入时空隧道。
时间就像是一条河流,在不同的地段会有不同的流速,在有些地方会过得更慢,而在另一些地方会过得更快,这正是实现通往未来之旅的关键。比整个银河系还要重的超大黑洞可以更为明显地降低时间流逝的速度。霍金说,这种超大黑洞就像是一部天然的时间机器。如果一艘宇宙飞船进入超大黑洞内执行5年任务,返回地球时会发现已过去了10年。如果人类能利用好这种时间差,那“时空旅行”就不只是梦了。
如果能够建造出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那么宇宙飞船必然会因为不能违反光速最快的法则,而致使舱内的时间放慢。宇航员以这种方式飞行一个星期,地球上的时间就过去了100年,从而实现通往未来之旅。
1、霍金提出的“时空旅行”理论能让我们找到几条通往太空的方舟——时空隧道?
2、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Gliese 581c星球,它的直径是地球的1.5倍,表面温度大约在0—40℃之间,地表存在液态水流。
②时间就像是一条河流,人类通过控制,能把时间调节的可快可慢。
3、请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解释一下什么是月球DNA“备份库”?
4、根据文章介绍你发现火星和地球有什么相似之处?如果人类想移居火星,那么科学家还要在哪些方面对火星进行改造?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题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向往太空
钱均夫懂得,教育孩子,帮其学,莫如立其志。要善于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才智,并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宝书。住在城市里的孩子,最忌讳与自然界的隔离。因此,钱均夫特别注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感情,增强他对自然界的兴趣。在钱学森的少年时代,几乎每年的春秋季节,父亲都要带他到京郊的农村或风景优美的香山、西山去远足,让幼小的儿子懂得餐桌上的饭菜是农民怎样辛苦耕种培养收获得来的,让儿子充分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每当远足时,父亲都要告诉他,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大自然有一种不能分离的缘分。在父亲的引导启发下,钱学森自幼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同田野、山水建立了深厚感情。父亲带钱学森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香山,所以,钱学森对香山有着特殊的感情。香山那特有的地形地貌,那蓊郁的草木,清澈的泉水,绚丽的山花,晚霞般的红叶,以及众多的寺庙、古建筑,都使他留连忘返。
有时候,父子俩躺在树林里,观察树木为争夺阳光而挺拔向上的情景;有时候,他们登上香山的最高处,欣赏云海彩霞,讨论雨雪雷电的形成。
一天,父子俩游香山,在野餐之后,他们躺在草地上,仰视蓝天。这时,一只在高空盘旋的苍鹰,闯入了儿子的视野。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时远时近的苍鹰,许久许久。直到那只苍鹰飞进了白云里,飞得无影无踪。钱学森揉了揉眼睛对父亲说,他想变成一只大鸟,到蓝天上去遨游。
此刻,钱均夫知道儿子那颗美丽的童心已经随着那只苍鹰飞向了高空,便不失时机地给儿子讲述了庄周的一则寓言。他说:我国古代有个叫庄周的人,他就曾经渴望遨游太空。他写过一篇寓言《逍遥游》说北海之中有一条鱼,名字叫鲲。它是一条十分巨大的鱼,它的脊背有几千里。有一天,它变化成一只大鸟,名字叫鹏。这鹏身子也特别巨大,它的背不知有几千里长。鹏鸟鼓动翅膀拍击水面三千里,它那巨大的两翼就像垂在天边的云彩,遮天蔽日。经过拼搏,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绝云气,负青天,借着六月的大风,从北海飞到南海。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其实,庄周在寓言中说的鹏鸟,正是他自己幻化成的。他有远大的抱负,想遨游太空,因此,他想变作一只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去俯瞰地球,观察人世。
太好了,太好了,庄周真棒!钱学森被寓言中大鹏鸟的故事所吸引,也十分赞赏庄周的幻想。
钱均夫接着说:就在这个寓言中,庄周还批评了一些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的人。这就是寓言中讲的蝉、小鸠还有生活在池泽边的小麻雀,它们讥笑鹏鸟高飞远翔是愚蠢,说它们自己每天在灌木和蓬蒿之间飞上飞下,就很快活了,又没有危险,也不会挨饿,何必飞那么高、那么远呢?
它们太可耻了。钱学森忿忿地说:我要学大鹏鸟,到太空去遨游,决不当小麻雀。听到儿子稚嫩的誓言,钱均夫高兴极了。他亲切地抚摸着儿子的大头,动情地说:真是爸爸的好儿子。
博学多才的钱均夫先生为钱学森营造了宁静的家庭文化氛围,引导他树立远大的志向,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钱学森以后多次向人提起: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在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他的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了人生智慧之窗。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认为,教育孩子的关键是,不仅要帮孩子学习,还要帮助孩子立志,要善于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才智,使孩子得到充分发展·
B.钱均夫很注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感情,经常带他去远足,引导他读大自然这本宝书,以增强儿子对大自然的兴趣,珍惜人与大自然的缘分。
C.年幼的钱学森对庄周的幻想非常赞赏,认识到蝉、小鸠、麻雀以及它们所栖居的灌木、蓬蒿等象征着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的人,这种人是可耻的。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D.本文题目向往太空有双关之妙,一是指钱学森幼年时就树立了大鹏展翅般的凌云壮志,二是暗指钱学森日后为了航天科研事业而奋斗。
E.本文以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记叙了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教子有方的感人事例,再现了一代科学巨擘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成长历程。
2、结合全文,概括钱均夫教育儿子的三条成功经验。
3、钱均夫给儿子讲的故事肯定很多,但文中只记叙了《逍遥游》的故事,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何用意?请加以分析。
4、钱学森说过: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有人认为,钱学森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他有一个懂教育的父亲。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题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太空“流浪汉”
①2月15日发生在俄罗斯的一幕,让人们顿时感受到了天外不速之客的威胁——一块燃烧的陨石拖着长长的火球,坠落在乌拉尔山脉东麓的车里雅宾斯克州萨特卡市附近。美国媒体报道称,它在空中爆炸的威力为广岛原子弹的30倍。陨石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到达地面后,击碎了无数居民家里的玻璃,导致当地近1200人受伤。比这更让人焦心的是,这一次太空“流浪汉”的袭击居然毫无征兆,人类更无预警。
②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太空“流浪汉”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大部分可能来自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受到火星、木星的影响,它们自身的轨道会渐渐产生偏离,日积月累就可能闯入地球的一亩三分地。当然,这也可能是彗星带给地球的礼物。每当彗星靠近太阳时,便会抛洒出很多流星体。受到其它天体引力的影响,它们会慢慢扩散开来,在彗星轨道上形成一条尘埃带。而当地球穿过这条尘埃带时,这些流星体便会落入地球的怀抱中。此外,一些陨石还可能是近邻的“火星人”或“月球人”。当大型的陨石与火星或月球发生剧烈撞击时,火星或月球的碎片将被溅射到太空,最终被抛向地球。那么,此次撞击俄罗斯的这块陨石到底从哪里来?据初步判断,它从太阳的方向飞来。
③如今我们拥有各种高科技,天文设备也日益精准,那么,对于太空“流浪汉”的袭击事故,为何没有提前预报?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太小了,所以没有足够的精度来探测。朱进表示,小行星来袭的预报与所处轨道、季节等因素有关,也跟这颗小行星是否从太阳方向飞来有关。“太阳出来,它也跟着出来,太阳下山,它也跟着下山,我们观测不到它。”
④据美国“近地小行星追踪计划”的天文学家估计,有可能撞击地球并带来灾害的近地小天体总数大约700颗。它们四处闲逛,说不定其中的哪一个外太空“流浪汉”就会心血来潮造访地球,一旦真的闯进家门,可能是人类难以承受的灾害。
⑤那么,太空“流浪汉’如何防?俄罗斯科学院天文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亚历山大•巴格罗夫在接受“俄罗斯之声”采访时称,向太空发射小型望远镜是使地球免受陨石撞击的唯一办法。而对近地小天体进行监控之后,对于那些可能袭击地球并伤害人类的天体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虽然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但是科学家认为将来最有希望用激光技术阻击袭击地球的陨星。为此,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菲利普•鲁宾提出开发“太阳能定向阻击小行星”系统的构想。该系统的原理是把太阳能转化为激光束,用于改变冲向地球的小行星或营星的运行轨迹,对于那些可能很快就会冲向地面的流星,则用激光束直接用蒸发的方式将之摧毁。
1、陨石袭击俄罗斯引起了人们的哪些疑问?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2、本文以“太空‘流浪汉’”为标题有何好处?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第①段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什么?
4、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请你任选其中一个特点举例分析。
第1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2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3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1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邓稼先》(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2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邓稼先》(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3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邓稼先》(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4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邓稼先》 习题精练
题一:1、含义:人如果老盯着荣誉,就会骄傲自满、停滞不前,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2、赞扬了居里夫人热爱科学、淡泊名利的可贵精神。
3、居里夫人如果不吝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继续她的研究;如果求名利,就不可能把精神集中在她的研究上,因此,“吝啬”“不求名利” 是她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
解析:1、把荣誉比作玩具,“只能玩玩而已”,表明看淡荣誉的心态。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会骄傲自满,最终一事无成。
2、材料一中“只有两把椅子”“一件衣服穿一二十年”等,材料二将奖章作为孩子玩具,这些典型事例都表现了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她在生活中从不讲究,将时间精力都集中于科学研究之上。
3、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吝啬”的文中含义和深层含义,明确“吝啬”和“不求名利”正是她热爱科学的表现,是走向成功的条件。
题二:1、①划定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说明了人物的主要经历。②“踱来踱去”指慢慢地走来走去,来回走动,这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表明他正在思考,勾勒出人物的总体形象,暗示了人物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
2、不好。“从没退休”强调的是爱迪生一直“坚持工作”,这是原因、是重点;“不怕老”是说爱迪生还保持着良好的心态,这是前者的结果、是次要。调换之后主与次、因与果就颠倒了,人物形象也就打折了。
3、①突出人物无比的勇气和决心。②告诉人们成功来之不易。人们往往只看到伟人辉煌的一面,而忽略了其奋斗受挫的一面,而正是奋斗受挫才更能体现人物超人的勇气以及与困难作斗争的不屈精神,更能激励启发他人。
解析:1、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同时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作用。“实验室”点明了爱迪生生活的环境,“踱来踱去”指慢慢地走来走去,来回走动,这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表明他正在思考,这正是爱迪生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没退休”说明爱迪生一生都在工作,是文章阐述的重点内容;“不服老”是对爱迪生精神的概括,相对来说是次要的。这样安排能够很好地突出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调整语序后则达不到这种效果。
3、分析文章选材特点,要从内容结构安排特点和表现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作用上入手。本文中将爱迪生的发明成就一笔带过,重点写其失败,目的是突出爱迪生的勇气、决心、永不妥协。也强调了成功不易,从而给读者更多启示。
题三:1、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2、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用这两件别人不可能办成的事,来印证“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突出强调邓稼先朴实的气质、无私的品格。
3、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解析:1、解释“纯”字的含义要从原文中找,如“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没有私心”。
2、两件事分别在第⑦段、第⑧段。这两件事紧承上文,证明“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突出他朴实无私的品格。
3、①从文中找出介绍奥本海默的原句:“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②“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可见写奥本海默是为了对比反衬邓稼先的品格。
题四:1、这指代“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拟人。写国旗飘扬的状态,刻画斯科特和队友当时失落、绝望、泪丧的心情。
3、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任务,表现他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精神境界。
解析:1、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代词指代的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那”是代指下文内容。结合前文内容来理解,指的是前一句所说的“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从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看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们当看到他们不是第一个到达时痛苦万分的心情。
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英国人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失败的绅土风度让他不得不接受这项任务:这是残酷的,但更体现了他伟大、无私的精神境界。
第1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孙权劝学》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2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老山界》(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3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老山界》(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4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老山界》(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5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老山界》习题精练
本讲课正在更新,课程更新完之后会同步上传课后练习
第6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木兰诗》(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7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木兰诗》(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8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9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第1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2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习题精练(一)
题一:1、“我”为她讲述山海经的故事,结果她就为“我”带来了绘本,所以“我”很感动。长妈妈买的《山海经》是我最先得到的,也是我最喜爱的,《山海经》引起了我对画图书的喜爱,其中体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所以“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
2、 列举省略
3、 记叙、抒情;表达了“我”的怀念与感激。
解析:1、说清两件事情之间的因果联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我”受到感动,从此更热爱搜集绘图的书。
2、省略号的常见作用:(1)表示引文的省略;(2)表示列举的省略;(3)表示重复语句的省略;(4)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的省略;(5)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6)表示语意难尽的省略;(7)表示语言中断的省略;(8)表示含糊其辞的省略;(9)表示沉默的省略;(10)表示数字延续的省略;(11)表示语音延长的省略。 此处属于列举的省略。
3、第⑧段主要是记叙,第⑨段是抒情,抒发的是深沉的怀念与感激。
题二:1、因为借不到钱交学费,“我”在绝望中选择辍学外出打工;因为父亲的油菜花燃起“我”的希望,“我”最终选择回校上学。
2、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朴实的话语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安慰与要“我”去读书的热切希望,“目光躲闪”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借钱无果的内疚。
3、①细致详尽的写“父亲向有康借钱”的情节,是为了充分表现“我”的痛苦绝望心情,这样就更能突出是父亲的油菜花给“我”带来的希望、给“我”的命运带来的转变。“父亲向有康借钱”的情节是为写“父亲的油菜花”作铺垫的。
②“父亲的油菜花”是父亲为了劝“我”回校读书所作的又一次努力,更能突出父亲朴实、执着、卑微、自强的性格特征。
③油菜花凝聚着父亲对“我”热切的期望,凝聚着父亲和“我”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蕴含着“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恩、热爱之情。
④“父亲的油菜花”能引发读者对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活出希望的思考。
解析: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我”为陈述的主体,述出“我”在上学这一中心事件的前前后后的情节。
2、人物描写角度赏析,此句有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答作用要分别答出父亲对“我”的安慰、希望和心情的内疚。
3、本题考查文题的作用。可从情节结构、刻画形象、表现感情、揭示主旨等方面入手解题。
题三:1、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我”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3、因为她发现“我”非常喜爱这套书,而“我”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对“我”的疼爱。
4、“神力”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解析:1、文段开头多承上启下。上承哀悼隐鼠,下启渴慕《山海经》。
2、他人与阿长形成对比,对表现阿长起侧面衬托的作用。
3、她关心书是因为关心“我”,表现的正是她的善良和对“我”的疼爱。
4、“神力”表明我对她的仰慕爱戴。结合上文可知她的神力就在于“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题四:1、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2、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3、感情上不沟通,有隔膜;借喻。
解析:1、本题着重检测对人物特定环境下心理的揣摩,解答此题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
2、解答本题需从作者塑造闰土这个人物的用意入手,一切描写均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服务的。
3、本题主要检测比喻的本体、喻体知识。
第1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阿长与<山海经>》习题精练(二)
题一:C
解析:《故乡》选自《呐喊》。《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题二:阿长(长妈妈);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范爱农。
解析:【甲】出自《阿长与〈山海经〉》,【乙】出自《藤野先生》,【丙】出自《范爱农》。
题三:《范爱农》主题: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断,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夕不满社会黑暗、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无常》主题:通过描述作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到的“无常”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
解析: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乱记,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进行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题四:(1)A. 阿长送我绘图的《山海经》;B. 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这本书。
(2)A.让作者感受到了阿长伟大的爱。B.让作者感受到了家长的霸道及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解析:要把握文章内容,先明确两件事是谁做的——A是阿长送我《山海经》,让我在感动之余从此爱上了搜集其他绘图的书。B是父亲在我要去看五猖会前强迫我背诵《鉴略》,使我不仅早已忘记当时所背的内容,更感受到家长的霸道摧残。
题五:示例:
①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我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儿时保姆阿长的怀念。阿长虽然粗俗,但她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难题。
②阅读《藤野先生》,我赞赏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也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看完《五猖会》,我和鲁迅先生一样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一场难得一遇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真心希望家长们都能顺应儿童的天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解析:做此类题要注意扩大阅读量,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了解作者、作品内容、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阅读名著不能只停留在了解名著内容的表面上,更要深入探究其主题和现实意义。本题根据所读所记,仔细回顾作品内容和有关知识,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有关情节,比较判断。
题六:(1)一次,动物们要开会议事,让狗去请大象。结果狗将猫当成了大象请来了,受到动物们的嗤笑。从此,狗和猫就成了仇家。(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2)热爱自然,如百草园的生活;厌倦旧的教育方式(内容、制度等),如三味书屋的生活、怕背《鉴略》等;富有爱心、善良、有正义感,如对长妈妈态度的变化、对猫的厌恶、对隐鼠的同情等。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题。解题方略: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1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2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3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4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5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6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7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习题精练
题一:1、叶老给“我”修改作文;叶老邀请“我”到他家作客。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一墙绿得沉郁的爬山虎”比作“一片浓浓的湖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浓浓的绿意,具有生机勃勃的特点,隐含着作者对叶老关怀“我”成长的感激(或赞美)之情。
3、①“我”到叶老家时,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可以看出叶老具有平易近人的人品。
②给“我”修改的作文,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可以看出叶老具有一丝不苟(或认真)的文品。
4、标题借物喻人(或借景抒情),借爬山虎来比喻充满活力(或质朴真诚)的叶老,表达了“我”对叶老的赞美、崇敬(或感激、怀念)之情。
解析:1、这是个内容概括题。通读全文,回忆的具体事情即改作文和家中做客两件事。
2、赏析句子,抓住手法,赏析效果。效果可从爬山虎的特点和表达的感情两方面作答。
3、根据题意,要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别概括人品和文品,例子和人品(文品)要相照应即可。人品还可以答:平和宽厚、平等真诚、待人热情、和蔼可亲。
4、标题的作用可从比喻(借物喻人)的角度体会,明确答出人物(叶老)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题二:1、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2、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3、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
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解析:1、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理解能力。文中直接表述了未续聘的表层原因,而根本原因在于人物的高尚品质。
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叩”是敲打的意思,“鸣”是响的意思。运用比喻——“就像钟”,敲得越用力就越响,比喻问学问得越多越深入,就会得到越多越深入的回答。
3、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利用材料证明观点的能力。可由外在形象的从容豪迈、接人待物的慷慨大方、行为处事上的不拘小节等概括出答案。
第8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第1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2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3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4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5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6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紫藤萝瀑布》(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7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紫藤萝瀑布》(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8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紫藤萝瀑布》(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9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紫藤萝瀑布》习题精练
题一: 1、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生机盎然以及争先恐后开放的喜悦和自豪,渲染了一种欢快的气氛。
2、运用通感手法,使无形的香味化成了有形的颜色,具体地表现花香带给我的那种缥缈轻柔的感觉。
3、不好,此句为下文写花儿重新盛开这一出人意料、令人惊奇的变化作铺垫,形成情节上的逆转,从而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解析:1、整个第二段修辞多样,要注意找全,分析效果时要总结到花的特点和人的情感上来。“像一条瀑布”“像迸溅的水花”是比喻,“欢笑”“挑逗”是拟人,“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是排比。
2、“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将嗅觉视觉化,运用了通感手法。“梦幻一般”突出飘渺之感。
3、“曾遗憾”与下文“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形成内容上的对比,突出惊喜。结构上则是铺垫。
题二: 1、不可以。“凝望”指目光凝聚在某个物体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形容看得出神。“观望”指置身事外,静观事态发展。用“观望”不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心情。
2、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盘虬卧龙”突出枝干的粗壮。两个比喻既生动形象又极富生气与力量。“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运用反复,延续前句的比喻,强调了紫藤萝给人的精神润泽。整句话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解析:1、比较词语的表达效果,要从它的含义和语境出发,分析判断其表达效果。“凝望”含有凝神、盼望之意,足见深情。“观望”则置身事外,不含情感,甚至有躲避之感。
2、赏析句子,要抓住修辞,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细心地感受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题三: 1、【A】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屋大门历经岁月沧桑、古老破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深情。【B】“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赞美,读来真切感人。
2、 示例:像轻柔的春风,拂在我的身上,我的心里。
3、 “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老屋是心的归宿”“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解析:1、赏析句子就要抓住修辞去揣摩。【A】以鱼尾纹比喻老屋大门的裂缝,突出了沧桑破旧感,也暗含深情。【B】以春燕衔泥比喻父亲建造房子的过程,饱含深情,突出了辛劳、坚持不懈和满怀憧憬。
2、 仿写句子先要分析把握原句的特点,并符合语境。“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运用比喻和短句,说的是梦中听到奶奶歌声的感受,所以喻体选用要注意美感和朦胧感。
3、 不拆老屋,因为老屋是我灵魂的栖息地、庇护所。能表现这一点的原句集中在第1、6、11段。
题一: 1、“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是对小麦的真挚感恩,并使小麦显得更加美好柔和。因为敬畏与感恩,更加能够感受到小麦赠予的“安慰”与“安静”,并增加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
2、(1)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小麦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的情态。
(2)收割小麦的动作描写,“蹲下”“单膝跪下”这两个带有递进关系的动词,充分表现了对小麦虔诚的“感念”与“致敬”。
3、写“楝子花开”衬托小麦“灌浆时节”劳动的艰苦。写“石榴花开”衬托小麦成熟后丰收的喜悦。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升华了文章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情感的把握。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即含义丰富、深刻的词语。这是一篇状物散文,由麦子引发对生命的思索。“她们”指代小麦,鲜血染红了小麦,让人感受到的是“美好柔和”,是“安慰”“安静”,让人思考人生和生命。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1)在第①段,描写春季小麦由“绿”转“黄”的颜色变化,说明小麦逐渐成熟了。“褪去”“披上”是拟人的说法,显得形象生动。(2)在策⑦段,句子中的“她们”指小麦。这是对“我”的动作描写,根据前文,“蹲下”“单膝跪下”写“我”收割麦子的动作。“我”这样做,既是收小麦的一般性动作,也说明“我对它们的情是‘感念’‘致致’的”。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精彩构思。文章写主要对象以外的次要对象,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烘托、反衬主要对象:第④段开头,连用5个“苦”字,形容苦楝树,以苦楝树
的苦说明劳动的艰苦;“石榴花”是火红的,与火红的五月火红的岁月契合,让人感受到的是“浓郁芳香醉人”,即丰收的喜悦,这是典型的描写+抒情句,可增加回答这样写对于情感、主题的作用。
第1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登幽州台歌》
题一: D
解析:这首诗直抒胸臆,语言奔放而有感染力。D项中“含蓄”赏析有误。
题二: C
解析: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怀古伤今。那些先哲贤人被重用,而自己不然,深有怀才不遇之感。
第2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望岳》
题一: D
解析:此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而不是“由近到远”。D项中“由近到远”赏析有误。
题二: C
解析:五、六句是写诗人仰望泰山时的情景。C项中“极目俯视”赏析有误。
第3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登飞来峰》
题一:1.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 B
解析:1. 找出主旨句并结合背景,点明作者寄寓其中的道理即可。
2.“闻说鸡鸣见日升”从“闻说”二字可以看出“鸡鸣见日升” 是诗人听说的景象,是虚写,而不是实写。B 项中“这里的景色描绘属于实写”赏析有误。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题二:1. D
2.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解析:1. 本诗表现的是诗人的进取豪情,并没有归隐山野的心理。
2. 两首诗异曲同工,都表达进取的豪情,但因写作背景、个人经历不同,因而有具体的差异。《望岳》表现的是青年杜甫的壮志,《登飞来峰》则是政治家王安石的宣言。
第1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游山西村》
题一: D
解析:尾联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D项赏析有误。
题二: C
解析:“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之情。C 项中“表达了诗人对当地风俗的好奇”赏析有误。
题三:1. 足 疑
2.(1)艺术: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2)意境: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3)寓意: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任选一个角度即可)
解析:1.“足”既见丰盛,又见热情;“疑”即内心怀疑,生动表现诗人见到无路可走情景时的无奈,又与后文突然发现新路新景的欣喜形成对照,既是心境变化,也是景色转换。
2. 赏析诗句题一般可从手法入手,也可分析情感。同时这两句诗流传甚广、饱含哲理,也可分析其深意。
题四:1. 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2. 两诗都表现出诗人喜爱农家生活、留恋自然风光、渴望归隐田园的恬淡宁静的志趣与愿望。《过》诗的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诗人对田庄上的朋友说的,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友谊深厚,无须客套,是真性情的交往。《游》诗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诗人的主观愿望,表达月下叩门、与农民交游的愿望。
解析:1. 理清全诗的内容思路:首联写村民的热情好客,颔联写景色的优美多变,颈联写淳朴的风土人情,尾联抒发作者的喜爱之情、交游之愿。本题要求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则应答前三联的内容。
2. 明确两诗的尾联诗句,并分析其情感,可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诗人对田庄上的朋友说的,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友谊深厚。“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诗人月下叩门、与农民交游的愿望。两诗都表现出诗人喜爱农家生活、留恋自然风光、渴望归隐田园的恬淡宁静的志趣与愿望。
第2讲 课内古诗词鉴赏 《己亥杂诗(其五)》
题一: B
解析:此次诗人是辞官离京,是离愁和喜悦交织在一起。B项中“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被排挤出京城,成为‘天涯沦落人’的愤懑抑郁”赏析有误。
题二: D
解析:本诗表达的情感不是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而是离愁与喜悦交织,主要表达虽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第3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太空一日》(一)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1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太空一日》(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2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太空一日》习题精练
题一:1、(1)长征二号F火箭于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发射中心升空;
(2)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71次飞行;
(3)“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举国欢庆、欢呼雀跃、喜不自胜、兴高采烈。
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内一片欢腾。大家欢呼雀跃,有的相互拥抱庆祝,有的呐喊奔跑,还有的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所有的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
解析:1、概括文本信息,要抓住主要事件,并关注其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等重要信息。
2、能表达无比喜悦之情的成语均可。
3、描写时要抓住细节,如动作神态语言等,要突出“欢乐”“沸腾”。
题二:1、①虫洞 ②黑洞 ③光速飞行
2、错误:①“地表存在液态水流”说法绝对。②“人类通过控制,能把时间调节的可快可慢”中“控制”说法不对。
理由:①Gliese 581c星球,它的直径是地球的1.5倍,表面温度大约在0—40℃之间,地表可能存在液态水流。
②时间就像是一条河流,在不同的地段会有不同的流速,在有些地方会过得更慢,而在另一些地方
会过得更快。
3、月球DNA“备份库”是指美国的“拯救文明联盟”的组织计划在月球上建立的,存有所有动植物的DNA,还包括地球上各类人种的DNA及保存人类文明所有知识的“终极图书馆”的“备份库”。
4、相同之处:火星上有大气,也有季节的变化。并且火星的表面有液态水存在的迹象,这是生命起源所必需的元素。
改造之处:用尖端科技改造火星的气体构成,用科技绿化火星,研制特殊呼吸装置等。
解析:1、找到原文区间并提取相应信息,倒数三段分别从虫洞、超大黑洞和光速飞行三方面具体说明途径。
2、将题中句子与原文仔细比对,找出不同,明确说明语言不严谨的问题。
3、先从文中找出相关核心信息:①美国的“拯救文明联盟”的组织计划在月球上建立。②存有所有动植物的DNA,还包括地球上各类人种的DNA。③保存人类文明所有知识的“终极图书馆”。再以“什么是什么”的下定义格式组织成为一个单句。
4、找到原文相关区间——第二段,再分别概括相同之处和改造之处。
题三:1、选B得3分,选D 得2分,选E得1分;选A和C不得分。
2、①教育儿子热爱大自然,并身体力行,经常带儿子远足。②不失时机地引导儿子,启发他树立远大抱负。③以平等的态度和儿子交流,两人既是父子,又是朋友。④给儿子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深入浅出,便于孩子接受。⑤对儿子的正确想法给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
3、①突出表现钱均夫善于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引导儿子树立远大志向。②用大鹏遨游太空暗指钱学森日后为航天科研事业而奋斗。
4、示例1:我赞同这种观点。钱学森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父亲从小教育他,使他立下了远大志向,而且他的父亲善于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才智,并使其得到发展。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不善于教育孩子,溺爱孩子,使孩子娇生惯养,只会享受,没有远大的志向,这样孩子自然不会取得大的成就。
- 33 -
千难万阻简单应对,人生必定不简单
示例2: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照样不会取得大的成就。现实中,许多父母一心一意教育孩子,但孩子自身不上进、不努力,怕苦怕累,满足现状,乐于享受,这样照样不可能取得成就,相反有些从小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同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解析:1、A.不仅要帮孩子学习,还要帮孩子立志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帮其学,莫如立其志;C.灌木、蓬蒿象征的不是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的人;E.成长历程不妥,把历程改为童年生活片段。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主要应从钱均夫教育儿子的事例中筛选整合,着重分析第①②③段及钱均夫所讲的寓言故事。
3、作答时可紧扣故事中的“太空”一词,也可结合第1题的D项作答。
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本题要求探究成功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作答时注意题干中结合生活实际的要求,观点必须鲜明,分析必须围绕观点。
题四:1、太空“流浪汉”是从哪里来的;对于太空“流浪汉”的袭击事故,为何没有提前预报;太空“流浪汉”如何防。
2、运用比喻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兴趣;点出说明对象。
3、陨石坠落俄罗斯,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4、示例一:举例:有可能撞击地球并带来灾害的近地小天体总数大约700颗。分析:这句中“有可能”“约”表限制,强调有可能撞击地球并带来灾害的近地小天体总数还只是估计,使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示例二:举例:说不定其中的哪一个外太空“流浪汉”就会心血来潮造访地球,一旦真
的闯进家门,可能是人类难以承受的灾害。分析:这句运用拟人手法,用词生动,“心血来潮”、“闯进家门”形象地说明了陨石袭击地球难以被观测到和难以预报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解析:1、理清全文结构思路,抓住②③⑤段中的段首的问句即可。
2、标题的好处可从内容、本身的手法及效果、读者感受等方面作答。
3、“这”指代的内容在前文,简单概括即可。
4、明确说明语言通过程度范围等副词来达到 “准确严谨”的特点,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而“生动形象”的特点。分别举例分析即可。
第1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一)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2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二)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3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三)
此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