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5页

  • 82.00 KB
  • 2021-10-25 发布

24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古代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诗歌的学习一定要多读,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 5‎ ‎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  观刈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 5‎ ‎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让学生达到成诵的程度。‎ 安排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I.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 刈荷箪饷灼秉麾炙的卢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 5‎ ‎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劳动人民的艰辛,希望统治者能以百姓为重。).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情况。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破阵子》一词。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解释词语。   麾下:    了却: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       ③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部下。    完成。   ②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事。   ③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和对统治者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5‎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辛弃疾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请你写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体会一下辛弃疾当时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板书设计 ‎     观刈麦     白居易     1.内容、感情。     2.背诵诗歌。     破阵子     辛弃疾     1.内容、感情。     2.背诵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