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黔之驴教案2 13页

  • 35.50 KB
  • 2021-10-25 发布

21黔之驴教案2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1、《黔之驴》‎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 ‎2、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语句,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育学生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二、过程和方法: ‎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 ‎ ‎2、小组讨论,归纳出文章的寓意。 ‎ 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 ‎1、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 四、教学难点: ‎ 13‎ ‎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 ‎2、理解并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五、课时安排:2课时 ‎ 六、教学步骤和内容: ‎ ‎(一)导入: ‎ 同学们,在平时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二)作家、作品、背景简介:‎ 柳宗元(773--819),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13‎ ‎,唐代文学家。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联合反攻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就是“柳柳州”。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以欣赏美丽的山水来排遣自己郁闷烦恼的心情,感悟人生哲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这时的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和韩愈合称为“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另外一种风格的文章:寓言《黔之驴》。‎ ‎(三)整体感知 ‎ ‎1、教师范读课文,并强调读准下列字音: ‎ 好(hào) 载(zài) 黔(qián) 窥(kuī) 慭(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倚(yǐ) (hǎn)‎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 ‎3、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文章翻译。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 ‎4、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归纳:(1)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 ‎ 13‎ ‎(2)驴本身无能 , 仅一“鸣”、 一“蹄” 。(根本原因) ‎ ‎5、教师板书重点词: ‎ 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黔:文中指今指四川贵州一带,今为贵州省的简称 船载以人:船:用船 “以”,连词,相当于“而” 然:①“……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 ②然而。如“然往来视之” 以为:① 把(它)当作,“以为神。”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 蔽:隐藏 窥:偷看 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他日:有一天 遁:逃走 且:将要 噬:咬 胜:能承受 甚恐:“甚”,很 能:特殊的本领 益:更加 习:习惯、熟习 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狎:亲近而不庄重 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 计:盘算 ——怒吼 技:技艺,本领 跳踉:跳跃 乃:才 去:离去 近:接近,靠近 胜:能承受 蹄:用蹄子踢(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6、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略)‎ ‎7、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8、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找出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明确:——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 13‎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 ‎(6)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 13‎ ‎。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 心理:① 以为神 ②憖憖然,莫相知 ③“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⑤ 益押 ⑥技止此耳(恐→疑→探→喜→计→吃)‎ 动作:①蔽林间窥之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说明: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 ‎9、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明确: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 13‎ ‎“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 ‎(四)研读第一段 1、 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2、能否删掉文中第一句,为什么?‎ 明确:第一句为故事的发生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文中所有的情节都无法展开。所以这一句不能删除。‎ ‎3、“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 明确:A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以为神;因不识而害怕;B、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4、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我觉得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大家能猜得出吗? ‎ 明确:“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窥探”,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 ‎5、“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 明确:a“近”作动词解;b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c“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 ‎6、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 明确: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13‎ ‎7、那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 明确: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五)研读第二段 ‎1、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 明确: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 ‎2、“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明确:例①: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 例②: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 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3、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明确:作者从声音(驴一声长鸣)、动作(驴大怒,啼之)、形体(庞然大物)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4、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 明确: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驴“鸣”,虎“骇”和“遁”;b.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13‎ ‎5、“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 明确:“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 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 ‎6、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 明确:“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 ‎7、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明确: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8、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 明确: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 ‎9、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 明确: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 ‎10、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 13‎ 明确: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1、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 明确:虎通过多次观察,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但“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 ‎12、文中描写老虎吃掉驴的过程所用的句子是? ‎ 明确:(齐答)“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 ‎(六)总结、扩展:‎ ‎1、观看flash 影片《黔驴技穷》,概括虎、驴的形象。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师生根据演出共同评点,概括老虎、驴子的性格特点。‎ ‎2、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 明确: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虚有其表、外强中干、迟钝麻木、不辨形势。‎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勇猛机警、谨慎小心、善于观察、狡猾果断的形象。 ‎ ‎3、总结寓意:本文只是在讲驴子和老虎的故事吗?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 13‎ 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言之有理皆可)‎ ‎4、将原文结尾内容及译文材料发给学生阅读。‎ 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哎!外形庞大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 ‎5、通过本文你对寓言有什么认识? ‎ 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的文体就叫寓言。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叫做“托物寓意、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等等。‎ ‎6、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 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从驴子和老虎身上还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1)从老虎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 ‎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②要想解决问题,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③要克服畏惧心理;④遇到困难,不应逃避;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⑥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应该多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⑧不虚荣买弄;⑨正确估计对手;⑩坚持,不放弃。‎ ‎(2)从驴子身上,我们同样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3‎ ‎①不了解情况,不能轻举妄动;②没有本事,不能逞强;③不能让敌人了解掌握自己的底细;④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而且要谦虚;⑤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7、从本文派生出那些成语?写出三个跟动物有关的成语。 ‎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了。 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庞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脆弱的东西。‎ ‎8、改写故事结局,让驴子战胜老虎:《黔驴新编》(字数200字,想象要合理) ‎ ‎①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②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明确:想象合理皆可。‎ 七、布置作业: ‎ ‎1.熟读并背诵课文。 ‎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 附一: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13‎ 驴(外强中干、不辨形势) 虎(勇猛机警、善察果断) ‎ 形 态:庞然大物 ———以为神      畏驴(害怕) ‎ 声 音: 鸣    ———  甚 恐      ↓过程:恐→疑→探→喜→计→吃 动 作: 踢    ——— 喜(技止此耳)   食驴 结局:被吃掉 (黔驴技穷)‎ 附二: ‎ ‎ 江雪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 渔翁 ‎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