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 MB
  • 2021-10-25 发布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 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件(共15张PPT)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1、 沉重的赋税 一、秦的暴政 统治特点:急于求成、暴虐 造 骊 山 陵 墓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 嬴政 从 13 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修筑时间长达 38 年 ,工程 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秦始皇陵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 李白 《 古风 》 2、 繁重的徭役、兵役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坑全景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 造 骊 山 陵 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修 建 阿 房 宫 2、 繁重的徭役、兵役 修 建 阿 房 宫 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殿 内可容一万人。宫门是用磁石做的,以防有人暗带兵器入宫。宫门前还立着 12 个铜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阿房宫复原图 “ 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 唐朝杜牧 《 阿房宫赋 》 算一算:每年服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约 15 %左右 再算一算: 2000 万人口中,除去妇女、老人、儿童还有多少青壮年男子在家耕田? 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 17 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 60 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当时全国人口有 2000 万 ,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 三十万 ,南戍五岭又 五十余万 ,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 七十余万 ,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 三百万 人。 繁重的徭役带来什么影响呢? 死刑 有:戮(先刑辱、后斩首)、弃市、定杀(抛入水中淹死或活埋)、族(全家处死)、枭首(砍头)、车裂、腰斩、剖腹、抽肋、坑(活埋)、绞、戮尸等 肉刑 :黥( qíng ) (脸上刺字涂墨)、劓( yì 割鼻 )、刖(断足)等 束颈的铁钳 铁桎 “ 族诛”、“连坐”(一家犯法,邻里要牵连受罚) 秦朝刑罚 “ 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 “劓鼻盈蔂( luó ),断足盈车” 秦的市场上有一商人 , 他卖鞋子的同时也卖拐杖,哪一种商品销路更好? 3、 法律严苛 嬴 胡亥 ,即 秦二世,在位 时间 前 210 年~前 207 年,公子扶苏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 学习狱 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 赵高 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 扶苏而 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指 鹿 为 马 4、 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刑者相伴于道,死人日积于市”。 ——《 史记 · 李斯列传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陈胜 . 吴广起义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 敢于揭竿而起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 永不 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 残暴的 统治 。 大泽乡起义(公元前 209 年) 占领陈, 建 “ 张楚 ” 政权 天下响应 西进咸阳 秦二世反扑 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二、陈胜、吴广起义 1、 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二、陈胜、吴广起义 1、 过程 2、 结果 起义失败,但激发反秦浪潮,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前 202 年) 三、楚汉之争 西楚霸王项羽 势力强大,刚愎自用,依赖武力 兵败自刎 争夺帝位 垓下之战 汉王刘邦 收揽民心,善用人才,由弱变强 刘邦胜利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 实力削弱 广纳人才, 势力壮大 放纵部下烧杀抢掠, 失民心 。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 得民心。 杀人者死,伤 人及盗抵罪 项羽死前叹道:“ 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刘邦 项羽 “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本 课所涉及的 成语 指鹿为马 斩木为兵 , 揭竿为旗 破釜沉舟 约法三章 楚河汉界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项庄舞剑 , 意在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