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00 KB
  • 2021-10-25 发布

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2纪念白求恩教案 新人教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2 纪念白求恩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重要词语(尤其是成语);本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有力,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说理力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讲授法,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理解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课件及录音。‎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议论文,可以用形象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激情朗诵现代诗人朱子奇先生写的诗歌《白求恩纪念歌》导入。‎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有条件也可以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来导入新课。‎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 ‎2.生难字词 ‎(1)字音 冀(jì)  纯粹(cuì) 殉职(xùn)‎ 狭隘(ài) 热忱(chén) 鄙薄(bǐ)‎ 派遣(qiǎn) 拈轻怕重(niān)‎ ‎(2)词义 4‎ ‎【鄙薄】轻视。‎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热忱】热情。忱,情意。‎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抓、捏。‎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文中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教师范读课文。‎ ‎2.提出问题: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白求恩大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各段的重点句:‎ 第1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2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3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4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教师进一步明确全文思路,总结得出:全文一共有四段,可以概括为:‎ 第一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教师总结归纳: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具有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的人。‎ ‎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品味语言 ‎(1)成语的大量运用是本文语言的特色之一,那么,使用成语有哪些好处?还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们不妨结合这篇课文,来探讨一下。‎ ‎①首先,请大家从课文里的成语中任选一两个,解释一下它们的意思。‎ 提示: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文中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交流点拨】成语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短语和短句。成语的含义有些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例如“拈轻怕重”“漠不关心”等;有些则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查它的来源、出处,知道它的典故,还要联系语言环境理解才行,例如“麻木不仁”。‎ ‎②讨论:结合文中的成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4‎ ‎【交流点拨】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连用,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极其简练。总之,文中运用的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2)双重否定句的运用,表现了“千锤百炼,一字不移”的语言特色。‎ ‎【交流点拨】“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双重否定句叙述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实例,比一般肯定句语意更强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文章末段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连用五个“一个……的人”排比短语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高尚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境界的崇高;“纯粹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品质的纯洁;“有道德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高尚志趣;“有益于人民的人”指的是共产主义战士的奋斗目的。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把“这点精神”表现得更具体,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这种真正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精神的赞美,也寄托了对更多的共产主义新人的殷切希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从语言形式上讲,这组排比短语一气呵成,语言贯通,加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 ‎2.探究写法 研读课文,了解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1)提出问题: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中也有叙事,你能找出课文中的记叙片段,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把前后桌的四名同学编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3)学习小组间交流发言。‎ ‎【交流点拨】“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本文以“议”为主,“叙”是议论中的“叙”,不同于记叙文中的“叙”。议论文中的“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的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 第1段先叙后议,叙白求恩的事迹,议他的国际主义精神。“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这一层概述了白求恩的政治面貌、年龄、受谁派遣、来华目的、路程、工作简历;让人们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有所了解。从“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到这段结束,全属议论,揭示出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实质,透辟地论述了国际主义的内容,并指出我们也要实践列宁主义路线。‎ 第2段先议后叙,议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叙从前线回来的人及接受过白求恩治疗或亲眼见过白求恩治疗的人的所见所闻。分析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属于“议”。准确完整地表明了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同志的高度赞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这也属于“议”,批评党员中一些自私自利的表现。“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叙述的这两件事尽管非常简明、概括,但都表明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感人之深,影响之大。使所“议”之点有记叙的事例加以证明,使本段议论的中心理由更加充实。‎ 最后一段,先叙后议,叙白求恩、毛泽东两人的交往以及毛泽东对白求恩的哀思,议应该做白求恩那样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 夹叙夹议,一方面使文章情理并茂,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读起来生动感人。‎ 4‎ ‎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弄清楚了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具有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人。他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因公殉职,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2.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毛泽东的文章《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认真阅读,体会毛泽东讲话稿的语言特点。‎ ‎3.完成《名师测控》本节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本文是一篇时政性很强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统一;同时也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文章叙议结合,叙而简约,议而精辟。我明确了这两点,注意引导学生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进行了解。只有对其生平的感人事迹有充分感知,才能更好领悟此文事理统一这一特点。同时,这是一篇说理雄辩的议论文,我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品味文本的美。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避免自己喋喋不休的“独台戏”式的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分析替代成学生的理解分析。避免满堂灌,扼杀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抹杀学生积极思维这一重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