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伤仲永教案2 7页

  • 64.00 KB
  • 2021-10-26 发布

23伤仲永教案2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授课 内容 第二十三课《伤仲永》‎ 课时 ‎1课时 备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字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顺畅朗读; ‎ ‎2、读懂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懂得本文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发面更加勤奋、刻苦。‎ 教学 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学 难点 认识到“后天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 准备 ‎(教具、资料)‎ 板书 ‎ 教学过程 时 间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2分 7‎ ‎〈〈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作者)‎ 教 学 内 容 一、解释文题 伤:悲伤、哀伤,叹惜。课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伤仲永”就是指为仲永这个人的变化而感伤、惋惜。作者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 二、简介作者 提问(师):‎ 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可以自己站起来说一说,与同学们分享。(学生讲述)‎ 教师补充:小学学过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古代过春节的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王安石不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成绩。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三、“三读”逐步把握课文 ‎1、学生初读,勾划出生字词,正音。‎ ‎(要求: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根据学生自读情况情请学生将不会读的字到黑板上写下来,‎ 老师知道学生一起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仲(zhòng) 隶(lì)   邑(yì) 扳(pan) 谒(yè ) 称(chèn ) ‎ 泯(min ) 矣(yǐ) 卒(zú ) 焉(yan ) 耶(yé)‎ ‎2、二读课文,注意句中的停顿,译讲字词句。‎ 停顿: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f.余闻之也|久。‎ 提示:a.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b.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c.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其他同学,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40分钟 7‎ ‎(1) 学生自由译讲课文,(2) 完成“思考与练习”的第二大题。自由讨论难理解的词句,(3) 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讲解课本中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参考〕【未尝识书具】未尝:不曾,识:认识。     【忽啼求之】之:代词,指书写工具。     【父异焉】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为:把……当作,养:赡养。收族,和亲族的人搞好关系。收,团结。意:主题。     【邑人奇之】邑人:同县的人。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讨取仲永的诗。     【利其然】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有利可图。然:这样。‎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动词,每天。     【不使学】使:让。     【余闻之也久】也:舒缓语气。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复到舅家问焉】复:再一次。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2)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省略句:“不使学”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意思是说:不让(仲永)学习。 (3)请学生翻译课文。(总11句,一人翻译一句,要求字字落实。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每小组一个问题,三分钟后回答)‎ ‎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未尝识书具,忽啼哭求之”,“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等。‎ 第二阶段: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 7‎ ‎)同学们所熟知的诗《鹅》的作者骆宾王,他七岁能作诗,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之一,而“世隶耕”的方仲永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而后来却“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从仲永的变化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四、拓展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 哪位同学首先来? ‎ 生1: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像仲永一样的的天才,因为没有勤奋刻苦地学习,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所以更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 也就是笨鸟先飞嘛!‎ 生2: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才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生3: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我们的家长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如果仲永的父亲给他创造学习条件的话,以“仲永之通悟”,说不定他会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可惜那时没有《义务教育法》,不然的话,方仲永就可以去告他的父亲从而行使自己受教育的权利了。有一个这样的父亲,真是方仲永的悲哀!‎ 生4:对,正因为方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为了图利 ,并不考虑儿子的前途,每天带着儿子四炫耀牟利。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才造就了方仲永的悲剧,他的父亲是罪魁祸首!‎ 师:是否还可以设身处地地为他父亲辩解?比如家庭条件……‎ 生5:对,方仲永的父亲“世隶耕”,他家世世代代都以耕田为业,家里那有那么多钱供他读书呢。‎ 7‎ 课 堂 小 结 师: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同学们明白看了作者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的变化哀伤、叹惜”了吗?(学生回答)   《伤仲永》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了作者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于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后天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都办不到。老师再一次借用伟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与你们共勉:“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的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2分钟 布置作业 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条,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字数200字左右)‎ ‎1分钟 板 书 设 计 伤仲永 ‎ 王安石 ‎   三个阶段:才思敏捷:未尝识书具,忽啼哭求之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原因:      指物作诗立就 ‎ 不使学 文理皆有可观者 道理:后天教 才思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育对人的重要性 才思平庸:泯然众人 说 课 思 路 一、教材分析 ‎1、《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随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悲剧,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叙事有详有略,说理言简意赅。“后天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 2、本文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变化的过程,文中的每一词句都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如“忽啼求之”,“忽:突然”这些字词都极其简洁而生动。‎ ‎ 3、另外,本文语言平实,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二、教学目标 7‎ ‎ 这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少不了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翻译课文,掌握文章重点字词。并通过此课的教学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这篇文章是王安石写的一篇解释说理的文章,所以要重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理解王安石所要想表达的思想。所以制定了以上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 要理解他要表达的思想就要从方仲永的变化来看,由此也可以看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制定了以上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教学过程)‎ ‎(1)导入:以学生熟悉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来导入。‎ ‎(2)解释题目和简介作者 ‎(3)以学生的“三读”讲述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阅读时少不了的,多次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可以帮助学生背诵,所以在这我采用“三读”。‎ ‎ 学生初读,勾画出生字词,正音。学生在第一次朗读时,让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和读不准的字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读音。‎ ‎ 二读课文,注意句中的停顿,译讲字词句。在第二次朗读时,讲解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排除字词的障碍,以及学会一些文言文中特意的语法特色。‎ ‎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结合之前对字词的讲解,以及再次朗读和同学之间的讨论,更深一层的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4)最后全班朗读全文,内容小结。‎ ‎(5)拓展交流。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6)课后作业 ‎ 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以其中一条为主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200字左右)‎ 有 关 资 料 ‎1、借助《教师用书》详细的掌握作者王安石的相关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政治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2、唐宋八大家简介: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3、利用网络查找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对比骆宾王七岁能做诗,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之一,世隶耕的仲永五岁就能书诗四句,可最终落个江郎才尽,泯然众人的下场。这两个人同样都是幼年天资过人,可为什么结局却有如此大的反差。‎ 教 上完了这节课,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既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较为顺畅。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7‎ 学 反 思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时,学生朗读完课文后,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解决文中的字词句上,我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难懂的字词句。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三读”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在每一次读后有不同的收获,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较好的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介绍名言,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但本节课由于教师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以及对学情的预设不够充分使整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对重点生字的指导不够。比如学生提出的“尝”是什么意思,教师解释的是“未尝”,“尝”是见过,认识的意思。‎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太少。七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表扬、鼓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3.教师的口语偏多,应适时组织好教学语言,更好运用流畅的语言组织教学。‎ 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