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67 KB
  • 2021-10-26 发布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2

  • 5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说 课 稿 52‎ 春 ‎【说教材】‎ ‎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本单元重视课文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领略景物之美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文章内容,欣赏作品语言,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以及寓景于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 ‎①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教学难点:体悟细致的景物描写与作者细腻的思想感情的巧妙融合 ‎ 4、课时安排:2课时 ‎【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化,开展多层次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2、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通过讨论深化对本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欣赏以及思维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法 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学法】‎ ‎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说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 要求 ‎①初读课文圈点生词,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 ‎②读熟课文,感知内容,为研读课文做准备。 ‎ ‎③查阅朱自清的相关简介。 ‎ ‎2、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听一段有关春天的音乐《春之声》,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面对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苏醒的美丽春色,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春天的世界,感受一番春天的美景。” ‎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山、水、太阳的脸、草、花、风、雨、人 设计理念:朗读全文是感受,为下部分的教学打好基础,这是根据文体特点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确定的,也是理解文本的要求。‎ ‎② 讨论、归纳课文围绕“春”字,写了哪些画面?并理解这些画面的具体内容。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教师加以补充、完善。‎ 52‎ 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合作探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感知理解内容。‎ 春草图 草的特点:嫩、绿、多、软。‎ 理解草与人的活动 :地上大片大片嫩绿的草,欢声笑语充满了生活气息,表现了春天充满生机与活力。‎ 春花图 形态——多,艳,百花争艳 (视觉)‎ 颜色——红、粉、白(视觉)‎ 味道——甜(味觉)‎ 春风图 触觉:风的温柔,抚摸 ‎ 嗅觉: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 听觉: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手法:拟人、比喻 春雨图 ‎ 形——牛毛,花针,细丝;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清得逼眼,灯,人,房屋。‎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 迎春图 ‎ 所有的人都以新的面貌迎接春天。 ‎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作者在这里写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决心和希望。‎ ‎4、小结 运用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的方法,来领悟其内涵。这一环节的教学,教法是读、议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刚才的绘春图,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作者抓住特点描绘春天,也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那从文中还有哪里可以体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研读:盼春和颂春 ‎“盼望着” 动词叠用,以反复手法,表明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脚步近了”,拟人。两个“着”“了”,柔和亲切。明媚的春光即将降临,春回大地,让人心生欢欣鼓舞。‎ 春天来了,作者又如何歌颂春天?‎ 颂春 新生的娃娃——新 美丽的姑娘——美 健壮的青年——健 三个比喻使春天更为完整、瑰丽,舒缓、沉静的格调明朗、欢快起来,呼应了课文的开头。‎ 春天的“新”、“美”、“健”,也注入了作者的整个身心,获得了“新生”,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 ‎6、写作手法 ‎ ‎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 ‎2.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细致观察事物,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 ‎3.比喻、拟人 ‎7、拓展 ‎1、让学生运用抓住事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选一个季节来描写。‎ ‎2、积累有关春天的诗句。‎ 52‎ 这样的目的是拓展学习范围。‎ ‎8、质疑 通过对学习内容的质疑,培养学生求真习惯,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9、总结 ‎1. 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春天,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展现了美好的春天。‎ ‎2.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美好的春天就是新生,就是希望,要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积极进取。‎ 目的:梳理知识,整理思路,‎ 强化理解,加深记忆。‎ ‎10、作业布置 ‎【结语】‎ 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既重视内容的理解,也重视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济南的冬天 ‎【说教材】 ‎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这其中作者感情的抒发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据此并结合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的 ‎ a.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b. 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c. 通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 ‎【说教学方法】 ‎ ‎1、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 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 ‎【说学法指导】 ‎ 52‎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 ‎【说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说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 c、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 d、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 教仪:课件 ‎ 教学步骤: ‎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这时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抓关键词概括) ?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 ‎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明确:‎ ‎(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 宝地 ‎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 ‎(2)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 52‎ 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学生讨论后明确: ‎ ‎1、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 ‎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 ‎2、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 ‎3、归纳总结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 ‎4、布置作业: ‎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 (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 ‎(2)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 ‎5、时间安排: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 ‎ ‎6、板书设计: ‎ 济南的冬天 老舍 ‎ 城——晒、睡、躺 ‎ 济 与北平比 无风声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冬 ‎ 南 天 ‎ 的 与伦敦比“温晴”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的冬 ——无重雾(宝地) 济 ‎ 天 与热带比 无毒日 城外的远山——淡雅; 南 ‎ ‎ 水色——绿。 ‎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济南深挚的爱。‎ 雨的四季 ‎【说教材】 ‎ 一、教材分析 ‎ 本课是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掌握好本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有所帮助的。 ‎ 二、教学目标 ‎ 本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52‎ 为了实现本册阅读教学的任务,并结合写景抒情散文单元重在品味语言,赏析表现手法的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作了以下设定: ‎ 一)知识目标 ‎ 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 二)能力目标 ‎ 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 三)德育目标 ‎ 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 三、教学设想 ‎ 本文通过作者对雨的描绘,实在抒发作者的情趣和对人生的态度。这种散文的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教学宜通过赏析语言和艺术手法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题目设计不宜过难过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 一)教学重点 ‎ 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 二)教学难点 ‎ 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学法: ‎ 一、自读法 ‎ 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二、诵读法 ‎ 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 三、探究法 ‎ 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 四、教具准备 ‎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 ‎【说教学内容与步骤】 ‎ 一、课前预习 ‎ 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 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 今天,天气晴朗。在我们南国的冬天,是很少有雨,也很少有雨的化身——雪的。但是,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春天的雨,那是多么清新,多么缠绵呀!在不同的四季,雨的色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 ‎ 三、作者介绍 ‎ 刘湛秋,当代诗人。 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 一)朗读课文 ‎ 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 52‎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 二)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 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 春雨: 美丽、娇媚 ‎ 夏雨: 热烈而又粗犷 ‎ 秋雨: 端庄而又沉思 ‎ 冬雨: 自然、平静 ‎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 三)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 ‎ ‎(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但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不给定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 四)师生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再来想象,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你觉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 ‎ ‎(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 五、小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 六、作业 ‎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 ‎【说板书设计】 ‎ 因为本课教学设计为多媒体教学,因此,本课板书主要设计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要体现简洁、实用的原则。‎ 古代诗歌四首 ‎  【说教材】‎ ‎  《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古代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古诗词是最凝练、精粹的,其感情的丰富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都是别的文学种类不能比拟的,不能欣赏诗的话便不能真正的理解文学。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首次接触古诗词,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篇目,其教学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 ‎  【说目标】‎ ‎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掌握赏析古诗的方法。‎ ‎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激发兴趣。‎ 52‎ ‎  【说重难点】‎ ‎  一是提升学生朗读优美诗文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训练了朗读能力,升人初中有必要提升训练目标,也就是将诗歌的朗读变为美读。这项能力可分解为:识字正音,不读错;大声朗读,避免轻声细气;流畅朗读,不中断也不拖泥带水;优美朗读,表现课文中的景美、情美、言美,体会汉语的声韵节奏。另外,还应当注意朗读的仪态,要自然大方,不可屈身躬背。‎ ‎  二是强化学生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一直训练这项能力,初中则应当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具有不可估量的语文教学价值。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养成对古典诗歌语言的语感,由阅读进而吸收,强化自己语言的表现力。‎ ‎  【说教法】‎ ‎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首先,要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感受古诗词的声韵之美;其次,要疏通文句,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感知形象,但不要求索过深,而是要避免琐碎分析,以整体感悟为主;最后要提倡背诵积累,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写一些评点、赏析文字。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古诗文较少,刚升人初中时要求不宜过高。要多用启发教学,避免灌输式教学;可先让学生谈感受、理解,再落实到文字。‎ ‎  同时,做好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也十分必要。要了解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把学习的起点放置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文章积累、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顺利地进人初中语文学习。例如,学生在小学学过、读过李白等人的诗歌,老师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学生在小学习惯于朗读,可以利用这一基础,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进人诗歌的情境之中。‎ ‎  根据教参的建议,《古代诗歌四首》课时安排为2课时。‎ ‎  【说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王国维有一句名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  这句话说的就是情景交融,我们中国的古典诗歌就是将情与景交融合一的典范。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古代的诗人们用大自然中的这些景物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们一起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 ‎  设计意图:以问题导入,既是引起思考,也是提示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  (二)一读:读得准确 ‎  1.大屏幕出示四首诗歌的重点字音,学生认读,并在书上做好标注。‎ ‎  2.学生试划节奏,教师指导学生用标准的符号划分节奏,按正确的节奏男女生分读四首诗歌,教师点评。‎ ‎  设计意图:朗读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参中前三课都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朗读训练更是古典诗词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朗读训练是中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最直接、最感性的途径。朗读训练不仅是培养学生识文断句,会读会背的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通过朗读鉴赏语言、体悟情感的能力。‎ ‎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作为初中古诗学习的起始篇目,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划分诗句节奏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的诗歌常识。‎ ‎  (三)再读:读得明白 ‎  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完成表格。‎ ‎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  时间 ‎ ‎  人物 ‎ ‎  地点 ‎ ‎  事情 ‎ 52‎ ‎  设计意图:赏读诗词,首先要过语言文字关,没有读懂便无法悟透。这个环节需要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积累来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整体感知来反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只需要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来引导疑难的突破,将琐碎的讲解化为自主的探究,关注了学生主体的体验,在体验中解决问题,内化能力。我在设计时摒弃了逐字逐句的简单翻译,是为了避免造成学生学习困乏,限制学生理解多样性的发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古诗词教学开一个好头,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的古典语言殿堂,感受璀璨的古典文学魅力。‎ ‎  (四)三读:读得透彻 ‎  1.读《次北固山下》——由字词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知内容。‎ ‎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你联想到朱自清的《春》中的哪个句子?结合散文《春》中的句子,说说那你对这一诗句的理解。‎ ‎  (2)任选一个你觉得用的精妙的字,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并试着读一读这个诗句。‎ ‎  用“字用得妙,写出了。”的句式说话。‎ ‎  (3)再次诵读诗歌。‎ ‎  设计意图:古典诗词的语句讲究炼字用词,一般都比较通俗、直观。当学生觉得词句陌生时,若引导他们利用联想来理解,往往能够一举两得:既疏通了意思,又增加了积累。诗词的语言蕴藉深厚,仅仅理解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挖掘出深层的含义,即词句隐含着的诗人的情感。‎ ‎  2.读《观沧海》——由形象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受意象。‎ ‎  (1)观看大海视频,然后全班讨论:诗歌中作者所观的“沧海”与我们所见过的大海有什么异同?‎ ‎  (2)诗人笔下的大海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诗人只是在写大海吗?(此处穿插背景资料助读,解读诗歌的写作背景)‎ ‎  (3)诗中的曹操与你印象中的有何不同?‎ ‎  (4)学生再次诵读诗歌。‎ ‎  设计意图:诗歌中的形象丰富多彩,因其熔铸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转化为意象,把握形象、感受意象是进入诗词意境的通行证。《观沧海》气势雄浑苍劲,个性化的景物描写中透露着强烈的感情。作者曹操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思绪在现实和想象中翻飞,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集中寄寓在“沧海”这一意象上。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参悟“沧海”才能把握诗人的情感。由自然形象(“沧海”)的赏析过渡到人物形象(曹操)的把握,通过联想和想象先回忆自然形象的特点,然后解读意象的特点,为学生体验诗人情感、融入诗歌意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  3.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由诗眼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应境遇。‎ ‎  (1)诗歌有眼睛,如果从诗中选一个词作为此诗的眼睛,你会选什么?‎ ‎  (2)围绕“愁心”进入诗歌,诗的哪里可以体现“愁心”二字呢?‎ ‎  (3)李白的“愁心”除了书信,还托付与谁呢?‎ ‎  (4)学生再次诵读诗歌。‎ ‎  设计意图: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我国古代诗人讲究“一字传神,一语惊人”。凡是诗眼必然炼字精确,在整首诗词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借助“愁心”生发联想和想象,学生渐渐感知到李白和王昌龄当时的人生境遇,入境方能入情,只有了解了诗人当时的境遇,才能真切感应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才能达到动情朗读的目标。‎ ‎  4.读《天净沙秋思》——由画面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悟情感。‎ ‎  (1)感知基调,教师配乐范读。‎ ‎  (2)理解曲意,把握画面:为作品中的几幅画面命名。‎ ‎  (3)发挥想象,描述画面:选择一个或多个画面,添加相关的细节,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面。‎ ‎  (4)学生再次诵读诗歌。‎ 52‎ ‎  设计意图:融入诗词创设的情境是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追求。《天净沙秋思》是一首画面感和感染力极强的小令。篇中仅用了5句共28个字就生动描绘出一幅苍凉萧索的秋郊夕照图景,细致刻画了一种愁苦寂寥的天涯游子心境。高尔基说:“只有作家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能够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的积累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出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所补充的时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的心。”因此,阅读《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想象诗人当时的言行心理,还原出诗人的生活情境,从而感受他的情感波动,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  学生迈过准确朗读、流畅朗读的阶梯,读得准确了,就便于理解诗意。然而这只是基本要求,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读出诗作的思想感情,读出诗中的美。学生需要提升到动情朗读的高度,只依靠朗读背诵的要求,不管过程和方法,是不可取的。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将诗歌读得透彻。在“读得透彻”这个部分,我依旧紧扣朗读,边读边赏,边赏边读,以重音和停连的指导为抓手,帮助学生攀登动情朗读的阶梯。‎ ‎  古典诗词是极富有韵味、美感和意境的形象性、情感性文本,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醇厚产物。诗歌赏析可选择的角度纷繁复杂,一节课里绝不可能按部就班地面面俱到,合理地取舍十分必要。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古典诗歌,能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诗词中的形象,体验诗人的情感,契合诗人营造的意境,应该最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唤起和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生活储备与情感体验,以此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引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对四首诗歌的赏析采取分而角度各异,合而形成序列的方法。‎ ‎  这些教学策略既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诗人的情感变化和生命活动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情思和经历,阅读一首古典诗歌如同经历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又丰富了诗人的创作原意,为诗词完成了一次文化的建构。‎ 秋天的怀念 ‎【说教材和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属精读课文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令人佩服的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初一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初一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滋润心田。‎ ‎【说教法与学法】‎ 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说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并理解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教学难点为:让学生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说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首先出示并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是思念的意思,写的是一种感情。那么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呢?又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从课题提出这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寻找答案了。‎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52‎ a、作者怀念谁? b、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c、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这三个问题的设定意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信息。‎ ‎2、教师范读课文,并配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在读的同时让学生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而配乐为了营造气氛,逐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本文的欲望。‎ ‎3、学生比赛读。‎ 比赛往往能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愿望,也能有效的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有利的气氛。教师引导学生从正确、流利和有感情三个等级对同学的朗读作出评价。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也为更深入的探究本文打下情感的基础。‎ ‎<三>探究细节、真情感知。‎ 提示学生看课文的插图。(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去干了什么.)学生很快能找到“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花了。”这个时候我应该抓住时机提问;“那么最想推我去看花的人是谁?(母亲)文中一共写了几次?(两次)都是那两次?由此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 ‎1、母亲第一次邀我去看花,我的表现如何?为什么要拒绝?母亲的表现又如何?从中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这四个问题两两为一组,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并不难,关键是后一个问题必须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才会有所感悟。比如,我为什么要拒绝母亲去看花呢?学生很可能抓住“瘫痪”二字。这时候我应该顺势介绍作者双腿瘫痪时才21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当时的无助与无奈,让学生体会到:“21岁是人生中黄金时期,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有活力的一个年龄,可以施展抱负,创一番事业的阶段。而作者只能站在轮椅上,面对四壁徒然悲伤。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理解作者的暴怒无常和无理取闹。“我活着有什么意思”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助,正因如此,作者才封闭自己,拒绝去看花。‎ 然而痛苦的也并非作者一人,还有母亲比他更加的痛苦,因为儿女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由此我们转向对母亲的表现的分析与品味。如“如母亲爱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可见母亲对儿女的爱远远大于爱花,也说明我瘫痪后母亲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我的身上。本文字字是情,句句含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伟大的母爱,这样值得品味的句子比比皆是。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不尽相同,这里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重在让学生自己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即可。教师只需稍加点拨,最后很自然的得出这是一个……的母亲。 ‎ 第二次看花,重在让学生品味母亲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爱子之情,“如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她突然不说话了,对于跑跳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等等。细微之处见真情,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记一记,做标注等方式,品味母爱,然后小组讨论,继而全班交流。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 至此学生对本文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这时候我抓住时机提问:面对母亲的请求,我的态度为什么由拒绝变为答应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纵深思考。讨论交流后,相信也能理解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感染者作者,让他一步步重拾生活的热情。”‎ 第三次作者和妹妹去看花了,课文最后说,我懂得了,妹妹也懂了,他们到底懂得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示:作者主动地去看花表明他已经走出了绝望。在母亲去世后作者回味母亲生前为他做的一切,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他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他重拾生活的热情。所以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四>作业 母爱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平凡细碎的,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一个神态,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受之母爱而忽略了母爱,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应该用心去感受母爱,理解母爱,珍惜母爱,不要留下任何的遗憾。现在就拿起你的笔,写下母爱的点点滴滴。‎ ‎【说板书设计】‎ 52‎ 本课的板书本着简单明了的理念,设计如下 秋天的怀念 拒绝看花 答应看花 主动看花 散步 ‎【说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散步》。‎ 本单元的各篇课文,从内容主体来看,都在表现亲情,属于“亲情单元”。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刚上初中不久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切近,平易。‎ ‎《散步》这篇课文则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但是这篇文章并不仅限于亲情,还可以读出其他丰厚的内涵,有生命的轮回或延续的感慨,人生的选择,人到中年特有的责任感等。‎ ‎【说学情分析】‎ ‎1、我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加之有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感受比较少。因此,这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的亲情教育特别的重要。‎ ‎2、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基本掌握了朗读及分析人物情感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 ‎【说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感受和理解课文中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的亲情体验,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亲情故事,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 设计意图:根据部编语文教材的设计理念及本单元的单元要求:‎ 一是语文课程要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设置了目标二和目标四;‎ 二是语文课程要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设置了目标目标一和目标三。‎ 课时计划:两课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部编教材的要求、本单元的学习特点及本篇课文的重要地位,我把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定位在朗读上,力图让学生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提高语文素养。同时采用情境创设、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 ‎2、学法 先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感受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人性美。然后学生在朗读中小结课文,情感得到升华,最后学生进行课外写作,寻找身边浓浓的亲情。‎ 52‎ ‎【说资源运用】‎ ‎1、利用范读进行朗读指导,利用电子白板呈现朗读要求,为突破教学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朗读课文时播放背景音乐,进行情感渲染;‎ ‎3、利用电子白板呈现重点讨论的问题,一是节省时间,二是易于学生把握,讨论。突破第一个教学重点;‎ ‎4、利用电子白板呈现对称的语句,指导学生朗读,非常直观,突破第三个教学重点。 ‎ ‎【说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听范读、整体把握语气、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 朗读要求:‎ 揣摩朗读的语气节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学生再朗读。‎ 朗读要求:揣摩并努力读出全文的感情基调,读准文章的语气、节奏。‎ ‎4、学生自由谈:‎ a、学生简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b、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最深,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1、部编教材的体系结构安排,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册书六个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努力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语文能力培养,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加以落实,在七年级至九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七年级以培养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 从本单元的阅读技巧的角度来看,本单元继续训练朗读技能。训练重点在于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因此在这篇课文的设计当中,注重各种角度的朗读。有示范的感染学生反复的练习,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不断调动内心感受,不断打磨语言技巧。 ‎ 所以,在这一过程我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2、本文叙事单纯,脉络清晰,所以,不需要在文章表层信息上花费过多时间但基于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及基础,因此我在课堂上还是有必要让学生简单的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最深,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三、精读课文、探究主旨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文章中人物的语气语调,努力体会任务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四人一组交流下面问题:‎ ‎1、面对散步分歧,我做出决定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结尾说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如何理解这个结尾?‎ ‎3、你从文章中读出了哪些情感?小组交流,并朗读具体的文段。‎ ‎4、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设计意图: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感受和理解课文中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的亲情体验,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最后归纳出文章的写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而且问题设计少而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52‎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这一环节采用鉴赏的方法仔细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1、同学们朗读写景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并朗读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品读课文,加深体会 朗读指导:‎ ‎1、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设计意图:‎ 通过最后的朗读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文中所表达的多种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流露的浓浓的人性美、语言美,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对课堂知识加以巩固。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八)课后作业:‎ ‎1、寻找身边的亲情围绕“亲情”的写200字左右的短文。‎ ‎2、围绕本文的内容,将本文写成一首诗。‎ ‎3、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设计意图:‎ ‎1、作业一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生活中的亲情故事,感受温暖的亲情;‎ ‎2、作业二的设计旨在给学生布置创造性的作业,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深化本篇课文的学习。‎ ‎3、作业三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亲情,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说教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诗中所表达的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优美的语言足以感染每一个情感丰富的学生。学习本课,首先要达成本单元要求,即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学习朗读;其次,还要能感受母子情深,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熏陶作用。‎ ‎【说学生】‎ 初一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孩子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更不知道如何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因此,学习本文能很好的开启他们爱的心门,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母爱,懂得回报母亲。‎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2‎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书写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说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散文诗的基调。‎ 感悟思考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基本情感,深刻感悟母爱的真谛。‎ 合作探究法:设计适当的问题为课文释疑,同时培养合作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满文军的《懂你》,音乐结束后,老师简洁引入:“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去爱,母亲。今天,让我们走进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去感受那份纯洁的永恒的母爱吧!”‎ 依据:以音乐导入,一是可以缓解一下课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一种温情,使他们迅速进入诗歌角色中。‎ 媒体设计思路:利用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幻灯片,简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依据:新课标指出:要了解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媒体设计思路:将大量的语文信息利用简单的幻灯片的形式在极短的时间里展示给学生,节约了上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投影:与课文配音协调一致的动态画面)‎ 依据: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本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感情朗读,播放课文录音,容易使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诗歌主题和思想感情,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朗读。动态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优美画面,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媒体设计思路:课文泛读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听读中感知情节,感悟思想。动态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优美画面,进一步领悟思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诗歌所写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依据: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4、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能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 ‎5、(投影:当妈妈......的时候,我......)‎ 提问:孩子变成了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说一说。‎ 依据:朗读应有层次性,对文本的了解也应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这一环节,有利于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的思想感情。‎ ‎6、感知人物 ‎(投影: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孩子,我读出了一位______的妈妈)‎ 回答:孩子 (活泼 可爱 机灵 顽皮等等)‎ 妈妈 (慈爱 温柔 美丽 勤劳等等)‎ 依据:这一环节是由上一个环节自然过渡来的。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7、一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可以作指导)‎ 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 媒体设计思路:朗读配乐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52‎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难 ‎(用幻灯片出示讨论的问题)‎ A、“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B、孩子为妈妈做了不少事,为什么却不告诉妈妈?‎ C、孩子回来了,妈妈为什么还说他“你这坏孩子”?‎ 媒体设计思路:以幻灯片展示问题,可以节省授课时间,将问题直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及时讨论。‎ ‎1、学生讨论(六人一组)‎ 依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谈朗读体会 依据:新课标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一环节可以完成本课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师小结:母子情深 ‎4、一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鼓励朗读水平应有所提升)‎ 在正确、流利、有节奏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达成了本首诗歌教学的能力目标。‎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知情节、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诗歌思想的理解。‎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本诗歌的教学重点学生将顺利掌握。‎ ‎(四)相关联想,扩展内涵 ‎1、“我国的一位著名诗人,也以母爱的热情讴歌而著称,她就是冰心奶奶,她的《繁星 春水》就是一部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颂歌。让我们走进《繁星 春水》,感受冰心对母爱的情思。”‎ ‎(出示幻灯片,展示部分诗句,师生共享)‎ A、母亲阿!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B、倘如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C、母亲阿!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D、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 依据: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设计这一环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语感。‎ 媒体设计思路:利用网络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交流感悟,想象创作 ‎1、真情倾诉 找到与母亲相处时或温馨或快乐或感动的瞬间,讲给大家听。‎ ‎(投影:我与妈妈_______ 的时刻)‎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 依据: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动情讲述故事,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饿能力,培养了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想象创作 ‎《金色花》这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金色花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方法,以“假如我变成了......“开头,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母亲的爱。(投影:假如我变成了……)‎ 52‎ 依据: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前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完成这一环节应该说是降低了难度,正常情况下是可以突破本诗歌的教学难点的。‎ 媒体设计思路:用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以动听的音乐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流畅表达,真挚抒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当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3、学生自由想象创作并交流。‎ ‎(六)课堂小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歌来努力回报我们的母亲。‎ ‎(播放歌曲《懂你》)‎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动情的音乐声中深一层理解诗歌,提高审美体验,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余味无穷,意犹未尽。‎ ‎(投影:回报母亲,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重点顺利解决,教学难点在前面几个具有坡度的环节铺垫下,也顺利突破。借助多媒体课件,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环节,节省了上课时间,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实现了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然、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情操。整堂课,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荷叶母亲 ‎【说教材】‎ ‎《荷叶母亲》是七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并学会感恩。‎ ‎【说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亲情;借助音乐,提高散文诗的朗读能力。‎ ‎(2)学习本课写作方法 ‎【说教学方法】 ‎ 美读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提出四个要求,围绕这四点展开全文的理解和赏析。‎ ‎【说教学流程】‎ 一、诗歌导入,将学生带入情境  ‎ 诗歌导入:‎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的时候悄然而至,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伴随我们一生。‎ 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散文诗——《荷叶 母亲》。‎ 二 明确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思想感情,感受人间的美好亲情,学会感恩。‎ 学习文章借景写人,托物寄情的写作方法。‎ 三 简介《繁星•春水》及作者。‎ 散文诗简介 ‎ 检查本课字词 四 美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在你的声音里有抑扬顿挫;在你的声音里有画面出现;‎ 在你的声音里有情感起伏;在你的声音里有真情流露。‎ 52‎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合乐朗读课文。‎ 五、赏读课文 品“荷”悟情 ‎1在你的声音里有画面出现;‎ 走进课文,看看这篇美文中有那些美丽温馨的画面。把它读出来,。‎ 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母女依偎温馨 等 出示幻灯片,再次感受图画美。‎ ‎2在你的声音里有情感起伏 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及原因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感动 ‎3在你的声音里有真情流露 作者怎么就想起母亲了呢?你读出了作者那些真情的流露?‎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A、结合图片分析,荷叶本身是脆弱的,但是在保护红莲的时候,显示出了勇敢,正如母亲的身体是柔弱的,但是当她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时,会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B、“雨点不住的打着”,说明雨势很强,但是在荷叶的遮挡下,这个暴雨却成了“流转无力的水珠”,可见,荷叶的护莲力量之大。由此想到,雨点就如那困难、挫折、磨难、烦恼等(心中的雨点),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爱的伟大,战胜了暴雨。‎ ‎4资料引入:母亲的病日重一日,日夜都处在昏迷状态之中。然而,一次当她稍清醒后,竟对冰心说:“你的衣服太单薄了,不如穿上我的黑驼绒袍子,省得冻着……”冰心泪如雨下。‎ 冰心称她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 冰心的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的女儿。于是乎,作者发出了发自肺腑的呼唤:(出示)‎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满怀深情,再次朗读这一句话并体会它放在结尾的作用。)‎ 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荷花是“我” ,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 六、拓展延伸 ‎1 母亲啊!‎ ‎ 天上的风雨来了,‎ ‎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 心中的风雨来了,‎ ‎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2吐露真情,用诗的语言表达对母亲浓浓的爱意。‎ 例子:母亲啊,如果我是红莲,你就是荷叶,‎ 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母亲啊,如果我是__,你就是__ ,‎ 除了你,谁_____________。‎ 七、小结 八 作业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 【说教材】‎ 52‎ ‎(一)《咏雪》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为浅显,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这一单元中心,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 ‎(二)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 和重难点是:‎ ‎1、知识目标:‎ ‎(1)理解文义,背诵本篇课文 ‎(2)熟记作家作品 ‎(3)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末若”等的词义 ‎(4)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2、能力目标:‎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这一点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3、情感道德目标:最后是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4、教学重点:‎ ‎(1)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去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情况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阅历浅,很难独自完成本课的知识学习,而且互相合作能力较差,主要是以自己的兴趣来学习的。所以我准备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情景导入 教学 ‎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 2、朗读教学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3、现场演示法 可以更形象的体会优美的句子 ‎ 4、激励创新讲述,发展思维。‎ ‎ 通过这一环节的迁移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练习的设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 ‎5、淡化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 这堂课教师是作为一个协作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大部分时间都能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 【说学法】‎ 本人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自问自答、自问他答或老师解答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 时应用猜谜语的方法,使学生调整气氛,产生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二.在作者介绍中请学生借助资料加以评说,再有老师确认。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觉查资料的习惯。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三.在介绍作品时让学生借助资料简单介绍这部书的特点,及反映的社会思想,鲁迅对它的评价,之后有老师确认。这样作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点。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四.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以及文中的断句。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出把握不准的字音,字义,词义及句义,然后让其他学生解答。之后老师在作确定。最终达到正音,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目的。这样做是为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文中的内容培养其自学能力。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三点,突破教学难点 。‎ 52‎ 五.赏析部分 一是对句子的赏析尽可能的再现当时的情景。如在赏析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和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风起”这两句话时可以现场在空中撒一把盐和用白纸剪的雪花。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的的赏析句子。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二是对课文内容的赏析,来把握课文的故事性和文中体现的家庭亲情。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话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内容和所体现的亲情,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交代清楚了,把这堂课上成家庭中的讨论和现场表演。来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和第四点以及道德情感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通过举古人咏雪时所用的比喻句。来增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古人是怎样通过想象来写诗句。为下面的想象练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总结概括运用比喻,想象来进行句子的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清楚比喻句不仅仅是形似还要神似。然后让学生将英文中的26字母通过想象,运用比喻加以表达,如:A是一座金字塔,代表进取。C是未满的月牙,代表缺憾等。这样可以突出了学生之间的个体思维差异和个性特点。实现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 七.随堂练习 经过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记忆。‎ 八.作业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营造一个和谐,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九.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 作为青年教师尽管我很尽心的准备了这节课,但是我知道肯定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机会。‎ 陈太丘与友期行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说新语》二则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文言课文。《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主要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仪。文中 “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陈元方责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A: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B:培养语感,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通过对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很重要,进一步陶冶性情。培养健全人格。‎ ‎【说教学的重难点】‎ ‎1、通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评价人物,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的重要性。‎ ‎【说教法】‎ ‎《陈太丘与友期》是叙事性的。其中有包含着议论的内容。这也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方式,确立为“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相结合。‎ ‎【说学法】‎ 52‎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根据课程材准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 ‎1、朗读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我将用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说人如果不诚实,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好。所以说诚信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原则,而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期行》正是说明了诚信的道理。‎ ‎2、通读课文 语文的学习重在于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正音,读出节奏,语气,重音。‎ ‎3、疏通文意 让学生们对照课文的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并且采用勾画圈点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标出来,然后师生一起把课文大意弄明白。‎ ‎4、研读课文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采用问答式教学法和讨论法,设计几个问题,‎ ‎1、说说《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2、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错误,什么错误?(从原文中找出词语)‎ ‎“无信”、“无礼” (找出文章的核心)‎ ‎3、让学生根据原文中友人态度变化的词语来分析友人形象。‎ ‎4、从元方的处事方法的角度分析元方的性格特点。 ‎ ‎5、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开展小组辩论赛) ‎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学会怎么评价一个人,理解课文所要讲的道理。‎ ‎5、小结课文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们知道,评价一个人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应该看到不好的一面。学生们学习了《期行》这篇课文,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学到了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的道理。‎ ‎ 6、布置作业:‎ 围绕课文内容,任选一个角度(如从诚信、懂礼识仪、知错能改……方面),写一篇读后感。‎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 对话背景 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期行 对话过程 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 ‎ 对话结果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不顾 ‎ 文章主旨: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我的这堂课希望能尽量地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来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文言文教学扎实有效,使学生更乐于接受传统经典文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说教材】‎ ‎1.‎ 52‎ ‎ 教材简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 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三大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册、本单元的的第一篇课文。在上学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语课文特点,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与掌握学习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与针对性的探讨,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说学情】 ‎ 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将奠定整册课文学习的基调。所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达到思维兴奋点从而产生乐学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充分预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个工作也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联系自我,激活学习兴趣。‎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通过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游戏与娱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利用平时生活的趣味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 3、发挥示范、竞争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 ‎ 52‎ ‎ 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比较好胜,通过开展:预习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习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习。同时在示范性上,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学习的动力。‎ ‎ 4、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团结互助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与关键性的语句、内容理解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的实际能力与学情,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 5、创设情境,鼓励发挥,营造气氛。‎ ‎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学习,更能掌握知识,通过课件、音乐、图画、影视、讨论、探究等手段学懂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一环一环的过渡与小结,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问”,既明确了学习重点,又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寻疓、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将学生直接引入自我感悟与学习的氛围中,达到全身心的 投入,达到忘我境界。‎ ‎ 6、以疑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疑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散文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语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读然后寻疑,解疑,再寻疑,培养良好的探究心理。同时学习散文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的构成,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圈圈点点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教法】‎ 虽说教无定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有一定的、主要教学模式或方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与重点,我决定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该方法教学时先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收集作者资料与平时趣味游戏资料——情景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感悟了解――――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鉴赏性,重点熟读成诵—――――活动感悟、积累延伸。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学习”,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激励法、设疑探究法等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自主探究性”的学,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设疑能力、创新精神。‎ ‎【说学法】‎ 学习散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抓关键,学习散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抓关键,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寻疑、品味、成诵等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课文与语段时,学会在读的基础上,自我先思考抓关键性的语句,采用划一划、圈一圈、点一点等方法,理解内容,在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突破重点。‎ ‎【说教学过程】‎ ‎1、预习铺垫、打好基础 本层次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这个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景和联系生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活泼的音乐、背景动画中说说自己以前与现在平时喜欢的活动与游戏的趣闻,在看看课文作者童年的生活,将生活与新知学习内容相结合,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3、初读,整体感悟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初读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在自己初步读,从而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初步疑问,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探究奠定基础。‎ 52‎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重点语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提出问题,在握思考,再合作探究,在汇报合作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达成一致,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说、辨、析等能力,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5、创设情境,品读成诵 ‎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对重点语段,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与捕鸟段落,进行品读。通过抓关键性的语句、字词,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段落,先抓过渡句,再抓动物与静物,依照一定的顺序,再读一读、品一品语言。而捕鸟一段可以抓抓动词,来读一读、品一品,最后能够品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音乐与画面,营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诵读的空间与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促进了品读效果,积累了语言。‎ ‎6、活动感悟、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活动反和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重点。同时,通过到学校的墙根处或操场等地,也找一找趣味;通过再玩玩丢手帕、跳皮筋等忆一忆趣味等,更加体味文章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推荐鲁迅相关的文章,如《朝花夕拾》其他的文章,或鲁迅经典性的文章阅读。同时推荐关于童年趣味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去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说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散文的特点,既体现了课文重点内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塑生命的人 ‎【说教材】‎ ‎《再塑生命的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课,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学生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 ‎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 ‎【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为此,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筛选概括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事件。品读语言。‎ ‎2、领会莎莉文老师博大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敬爱、感激之情。理解海伦凯勒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3、学习海伦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会关注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相对于健全的学生来说,理解盲聋哑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可能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说教法学法的设计】‎ ‎(一)教法设计:‎ 52‎ 根据教材特点、初中学生思维行为特点,所带班级学生学情特点,设计“六步教学法”,思路为:导——读——悟——赏——移——结。力求做到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其中“导”包括课前指导学生,课上播放多媒体图片;读则是研读文本;悟和赏则是对人物,对主题、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移是拓展迁移,结则是小结。‎ ‎(二)学法设计:‎ ‎1、个人情感体验法。以读为本,或速读,或精读,或朗读,或默读,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读出自己或读出问题。‎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方面善于与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信息。既突出学生主体性,也体现合作意识。‎ ‎(三)手段选用: ‎ 教学媒体设计:‎ ‎1、有关画面展示:海伦生活照、邰丽华等人生活照等由大屏幕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音乐播放:课前播放《让世界充满爱》,以烘托课堂“爱”的氛围,课堂结束播放歌曲《隐形的翅膀》,鼓励学生在困境中自立自强,结束教学。‎ ‎【说教学构思】‎ 本节课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理念,通过合作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流程为: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体验反思——拓展延伸——随堂检测——布置作业。 ‎ ‎【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文海拾贝:自学生字词。‎ ‎2、美文一曲:朗读课文1遍,了解主要内容。‎ ‎4、知识荟萃: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体现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目标)‎ ‎(一) 音画导入,烘托气氛 ‎(先放映绿意盎然的画面,配以优美的乐曲。)‎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再转换一张黑色幻灯片,稍停顿)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 ‎(这样设计导语的目的:用图片音乐、文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兴趣)‎ ‎(二)教师引入,激起兴趣:‎ 她,一岁零七个月,突患急性脑充血,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一身的残疾人! 她,精通英语、德语、法语! 她,曾经就读哈佛大学! 她,先后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 她,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她,被誉为“美国英雄”! ‎ 美国著名 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她——海伦•凯勒!‎ 但是,她的成功离不开另一个人,那就是——安妮•莎莉文 ‎(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深入了解,并且起到激趣的作用)‎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 ‎2、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 ‎3、莎莉文老师的到来,让海伦前后有了怎样的变化?‎ ‎4、在海伦心中,莎莉文老师有怎样的地位?试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 ‎(指导学生自觉的梳理文章的思路,获得整体印象,较好的体会文章的主题;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合作探究,赏析研读 通过层层推进的几个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渐渐理解文章主旨,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52‎ ‎【走近莎莉文】‎ ‎1、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海伦的?‎ ‎(这一做法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学习了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筛选、整理概括信息的能力)‎ ‎2、由此可见,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是循序渐进的,既能学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也能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走近海伦凯勒】‎ ‎1、文中有不少描写“我”学有收获后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出这些语句,体味“我”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2、海伦凯勒成功的因素有哪些?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A、莎莉文老师的帮助:讲究教育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充满爱心、耐心 B、自身因素: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 ‎(本文一体两面,海伦与莎莉文老师相辅相成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设计此问题,是希望学生正确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切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以达成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几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是递进式推进,要求学生紧扣文章,不可泛泛而谈,旨在培养学生沉下心来,走入文本的好习惯。)‎ ‎(五)体验反思,感悟人生:‎ ‎1、请同学们做一个游戏,前后桌同学面对面,一个同学闭上眼睛,另一个同学在这个同学手掌心上用手指写“0-9”这几个数字,这个同学猜猜,看能猜对几个数字?通过这个游戏,你体会到了什么?‎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海伦凯勒作为一个盲人的艰辛,使学生的情感真正受到洗礼)‎ ‎(六)拓展延伸,思想升华:(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像海伦•凯勒这样的意志坚强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你知道哪些?‎ ‎(走出文本,旨在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七)随堂检测,巩固练习:选取同样一篇关于师生感情的《点燃一个冬天》,拓展学生阅读视野,锻炼学生阅读能力。‎ ‎《论语》十二章 ‎【说教材】  ‎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 ‎【说教学对象】   ‎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 52‎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 ‎【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 ‎【说教学重点】 ‎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 ‎【说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 ‎【说说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初一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 ‎【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贤哉,回也!”时,只要老师引导一下,学生就知道这是一个判断句。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4、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 ‎【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 52‎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和学习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课时学习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课时学习并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二课时而设计。由温故知新导入,然后通过朗读、翻译、点拨、理解小结等环节学习四至八章,再板书总结,最后做题学以致用。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 ‎(一)温故知新  ‎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出示)  ‎ ‎1、填空  ‎ ‎《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时期__国的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家,___ 家。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 不亦说乎? 说: 人不知而不愠,愠:  不亦君子乎? 君子: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惑: 逾:矩:  ‎ ‎3、翻译下面句子。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教学一开始通过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做好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指导。  ‎ ‎(二)学习理解  ‎ ‎【朗读】 点明学生读这五章。    ‎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熟文章,便于后边的学习。  ‎ ‎【翻译 】   ‎ ‎1.学生自由翻译   ‎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四至八章,不会的标注出来。  ‎ ‎ 这一环节设计训练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   ‎ ‎2.小组合作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   ‎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 ‎【点拨】 提问学生后,老师对于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字词句进行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点拨强调重点,解决难点。   ‎ ‎【理解】 ‎ 同学们,熟悉了这几章大意后,下面我们从几个问题来理解。   ‎ ‎(出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则告诉我们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互动1题)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互动3题)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仍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则语录中,孔子赞美颜回有怎样的品质?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什么?(互动2题)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52‎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理解这五章内容。  ‎ ‎【小结】   ‎ 结合板书小结。   ‎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的学习方法、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   ‎ ‎(三)学以致用    ‎ ‎1、做感受1题(1)(2);   ‎ ‎2、做感受3题(1)(2)。   ‎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做练习来检查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 纪念白求恩 ‎【说教材】‎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要求:7-9年级的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  《纪念白求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所作,此时距白求恩大夫逝世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本文是一篇结构清晰、论证明了的议论文,毛泽东在文中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他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高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把他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号召全党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无论何时,白求恩身上所具备的共产主义精神及其各种表现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 ‎ ‎  【说教学目标】‎ ‎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于议论文的学习,将本节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议论文的文体常识;‎ ‎2、梳理全文思路,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各自然段间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  2、品味文中准确严密及生动的语言。‎ ‎  情感目标:‎ ‎ 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有利于时代和人民的人。‎ ‎  【说重点难点】‎ ‎  重点:体会运用对比的方法阐述观点的好处,领悟作者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 难点:理解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真正内涵。‎ ‎【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议论文的文体常识了解不多,这篇课文是比较典型的议论文,学生理解难度不大,但对于相关文体知识比如论证方法等难以把握,学习本文要重点引导,同时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说教法和学法】‎ ‎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  教法:‎ ‎1.朗读法 52‎ 语文就是在读中获得提高的学科,以读促教,在读中学,使学生达到其义自现的程度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文本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在学生阅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  3.质疑探究法 ‎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 学法 ‎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探究 ‎  【说教学过程】‎ ‎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知道“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是用来表达思想观点的,但缺乏对“议论”的逻辑认识和议论文的整体感知。鉴于是初学议论文,为避免空洞地学习文体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反复诵读,在对全文有了较深刻完整的感知之后理清思路,提炼观点,进而分析讨论,使学生对知识有生动而系统地把握。‎ ‎  (一)谈话导入 ‎  1、师谈话:同学们,有一种爱它可以超越国界而成为永恒;有一种情它可以超越生死而惊天地泣鬼神;有一种精神它可以流芳百世,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师生共同走进白求恩的美丽心灵,感受他那大爱无边的高贵品质和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  ‎ ‎ 2、简介白求恩 ‎ 诺尔曼•白求恩(1889-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因文中人物距离现在学生年代较远,所以对人物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加以介绍,便于学生学习文本。)‎ ‎3、明确学习方法: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我们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 ‎(二)感知一篇 ‎1、就是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及写法。请大家各自大声地、快速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注意:课文中叙述了白求恩医生哪些方面的情况。‎ ‎2、学生读后讨论明确:‎ 第1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2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3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4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教师进一步明确全文思路,总结得出:全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一部分可以概括为:‎ 第一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结合长短句句型转换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把四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具有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的人。”‎ ‎3、师总结学法:我们第一个层次的学习,是通过一种方法——概括内容要点,来对全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板书:概括内容要点)‎ 52‎ ‎(三)精读一段 ‎1、师:什么叫精读,就是反复地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老师准备把这个层次安排为这样几个内容:先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句式;又读课文,感知这一段的层次;还读课文,品味对比的手法,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好,现在开始,请大家把第2段作为重点段来品析。先读一遍,揣摩几个词语的含义。‎ ‎2、生读,精析比读、质疑解难 ‎ ‎3、师:作者在这一段话里,用了两处很有感情力度的词语来限定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它们是什么?(生找,并读句,师指导朗读)‎ 师评价:重音出来了,感情的力度就出来了。好,继续来。作者在这一段里用了4、很多贬义词来形容一些人的不纯粹,是哪些词?把它们找出来。‎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 ‎5、理解“拈轻怕重”等词意思,等等。‎ ‎6、作者在这一段里用了几个表示强调的句子来肯定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精神。这是一些什么样的句子,大家来找一找。‎ A“从前线回来的人……所感动。”‎ B“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 师指导朗读:重音要读出来口“无不”、“没有一个不”比一般的语气要重,叫做双重否定句。(生读)‎ ‎7、师:我们理解了词语,知道了句式,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在这一段里面将白求恩医生的表现和另外一些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这个对比就很有力量。一正一反地说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白求恩精神。把这些对比的句子再读一读。(生读)‎ ‎8、、再读细思考:对比,主要从哪些方面对比,我们要抓住哪些关键词语?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生读)‎ 师总结:通过精读,我们就理解了词语的含义,理解了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了句式,理解了各层次的意思,理解了对比的手法,这就是精读一一精心地品读。下面就要读出作者的情感,注意每个层次都要停顿一下,表示我们深刻理解。然后注意,读句式的时候,要注意情感,在读重要词语的时候,要读出重音。(生读全段)‎ ‎(四)背诵一节 师:完成了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下面背诵最后一段。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用强烈的感情,向我们发出了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号召。因此,我们背读这一段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要感受它的层次;第二个问题是要读出它的情感。通过这一段的背读我们要感受文章的主旨。也就是整篇文章的思想。特别是最后一个排比句。现在我们一起来大声背读,让我们读出那种景仰的心情。‎ ‎(生齐背)‎ ‎(五)拓展提升 ‎ 1、 有人说,白求恩人家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抗日,一心为中国人着想,的确令人深深感动;但现在是科技发展迅猛、竞争日益激烈的和平年代,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已毫无意义,“毫不利己”是傻子,“专门利人”更傻。你认为他说的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 师:白求恩精神的核心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死亡。医生是他的职业,救人是他的人生追求。心存宇宙,才会有大胸襟大境界;心底无私人生的土地才会宽广美丽。‎ ‎(六)练习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 1、本文用精辟的话赞扬和评价白求恩的崇高精神.你能模仿下面示例为白求恩写颁奖词。‎ 52‎ ‎  示例:a、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新疆抗震救灾村党支书——达吾提*阿西木颁奖词:他隐藏起最深重的悲痛,他握紧心灵的伤口,在他那颗流血伤痛的心里还装着更多的村民。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对群众朴素的情感,在百姓中传播着温暖;他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在危难的时候担当起百姓的精神支柱;他在废墟中挺起脊梁,他的坚强和无私为刚刚经历了噩梦的村民们撑起重建家园的希望。‎ ‎  B、清香传得天心在——周月华、艾起 ‎  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2、你能用这种方法,介绍和赞扬你身边的一个人物吗?‎ ‎【说板书设计】‎ ‎《纪念白求恩》‎ 感知一篇——概括内容要点 精读一段——品析表达手法 背诵一节——感受课文主旨 植树的牧羊人 ‎【说教材】‎ 本单元课文体裁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处处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说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在如何运用正确的写作方法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本班学生聪明活泼的这一特点,在本节课上我主要采取了,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草原上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谈谈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合作探究阅读并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羊人以非凡的毅力,植树造林,种植希望和幸福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52‎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节的创设,是兴趣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给大家讲一个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从神话故事说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便于下一步展开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此环节中,会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默读这篇文章,并根据文章整体大意将文章分为3段,以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大脑形成初步感知。‎ ‎2、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体会故事情节的进展,进一步认识牧羊人的形象。‎ ‎(三)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以此种方式让同学们体会到牧羊人牧羊人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不图名利、造福人类的精神。(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相关描写句,把握关键词语来感知人物形象,体会情感,领会主旨)‎ ‎(四)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主题:本文通过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由衷地赞扬了老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讨论:当今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现代机械越来越先进,是不是不需要像牧羊人这样的精神了?‎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在把握主题的同时深入思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1、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此环节设计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读写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说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说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说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52‎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说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说教学方法分析】‎ a) 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 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 ‎4、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52‎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说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 得到的经验 我的心理变化 父亲的指导 ‎ 毫无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 信心大增 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 每次走一小步 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 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诫子书 ‎【说教材】‎ 本单元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属于议论抒情一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②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把握文章主旨;‎ ‎③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④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过程、方法目标:‎ ‎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 ‎②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52‎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引进竞争机制,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整个过程,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搭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习水平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52‎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说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音频、文字资料,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让学生在视觉的享受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设置了超级链接,各界面交换自如,每一个略有微机常识的老师都能操作使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猫 ‎【说教材】‎ ‎《猫》选自《郑振铎文集》,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收录的五篇课文都是描写动物的佳作。本课更是通过描写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之一——猫,来启示大家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它们和人类是平等的,正是有了它们,才使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因此,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们值得我们用心去珍惜和呵护的。‎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指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分别概括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以及对我的影响。‎ ‎2.跳读课文,通过作者对第三只猫的亡失而产生的心里感受与前两只猫进行对比,说出文章主旨以及你得到的启示。‎ ‎《猫》这篇文章描写了“我”三次的养猫经历,曲折的表达出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告诉读者: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否则就难免出错,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的第一点:概括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以及对我的影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说出文章主旨以及得到的启示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说教法和学法】‎ ‎ 根据七年级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特点,我将采用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高,并且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将用1个课时来完成,我将分为以下五个环节进行:1.课堂导入(1分钟);2.预习检测(5分钟);3.自主学习(14分钟);4.合作学习(15分钟);5.反馈练习(10分钟)。‎ 首先,进入我们的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我大概用1分钟。‎ 我是这样导入的:如果生活中没有动物为伴,我们该失去多少欢笑;如果自然中没有动物的身影,世界将褪掉多少颜色。如果因为你的主观臆断而造成一个小生灵亡失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郑振铎的《猫》,去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对待自己家的三只小猫的。‎ 52‎ 阅读文本前,首先要扫清阅读障碍。因此,学生将进入下一个环节的:预习检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识记字音字形,我在课堂上利用5分钟的时间考察学生的预习效果。我将采用听写的形式,听写文中8—10个字词,然后让学生同桌互相批改,当堂订正,以确保学生的头天的预习正确有效。‎ 扫清阅读障碍之后,便进入自主学习环节,这一环节我将采用14分钟的时间。在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描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对“我”的影响的语句,给“我”家的三只猫建立小档案。在学生自学之前,我会提出明确要求:1.全班同学快速默读课文,划出相应语句。之后,三个大组分别填写三只猫的相关信息。2.用原文中的一两个词语或者短语填写表格。自学部分我将给学生6分钟的时间。学生自学期间,我会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表格。这个表格,也将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自学之后,请三个大组的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展示自学成果,同时其他同学利用展示时间,再试着去找另两只猫的相关信息。在黑板展示的学生写完之后,我再根据黑板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展示及评价部分我将用8分钟的时间。分别让学生填写三只猫的相关信息,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概括完三只猫的相关内容后,我会根据表格内容进一步像学生发问,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本课的合作学习环节。为什么 “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你又从中悟出什么样的道理?但在合作学习之前,我仍会给学生留3分钟的自主思考。毕竟在考试中,还是需要孩子们独立完成考试答卷。3分钟过后,给孩子们6分钟的合作时间,在短时间内,孩子们可以让思维的火花尽情的碰撞。相信,会有一些小组能够通过合作,顺利的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后,在剩下的6分钟内,我将会请学生回答。有回答不全面的地方,再请别的小组来补充,仍然有问题时,我再给予点播和讲解,从而引导孩子正确的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说出得到的启示。‎ 最后,我们将进入反馈练习环节。本环节用时10分钟。生命课堂的教学还在于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我还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种喜欢的动物,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写一个小小片段,不超过100字。大部分学生写完后,根据时间,我会请个别学生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设计,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和珍视之情,从而更好的践行生命课堂的教学理念。‎ ‎45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会尽可能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我希望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对小动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理解。‎ 动物笑谈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这一单元的课文选编了四篇写动物的文章,本课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从一个动物学家的角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记述自己观察动物习性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也写出动物们调皮可爱,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动物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生命之趣”,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字词。‎ ‎2.把握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路。‎ ‎2、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体味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感知作者专注忘我的科研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52‎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文通过一个动物学家的角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记述自己观察动物习性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写出了和动物之间的四个有趣的场景。根据这个思路,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欣赏精彩语段,学习文中准确严谨而又传神生动的笔法,体会行文的活泼又不乏幽默的特点。 ‎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 ‎【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的体裁兴趣极大,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给学生一次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体验。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这个主题并不难,但如何培养学生概括和赏析文章的能力及品味语言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深厚而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认识到保护自然从我做起。‎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二)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节的创设,是兴趣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用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设计:同学们,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大量的动物,走进它们,我们会发现世界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富有情趣。在这一点上,法国的法布尔做得很好,与他一样负有盛名的是奥地利的动物学家康拉德•劳伦兹,他曾经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动物笑谈》,去看看他和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将重点字音及成语解释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补充,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关于作者 康拉德•劳伦兹(1903 -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我们身边的鸭、鹅、狗、鸟、鱼的生活全都鲜活地呈现眼前,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同时也对动物的友情世界及相类似的人类行为本身,产生更深一层的了解,得到心同此理之感,从而体会生命的真诗。‎ 本文节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是作者专门为一般读者和大众介绍动物行为的第一本通俗自然科学著作,脍炙人口,风靡全球已近半个世纪了,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动物行为经典。‎ 52‎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也进一步了解作者。)‎ ‎2.朗读课文,把握生字词。‎ 嗔怪 凫 麝香鸭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此活动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开展,有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 3.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做水鸭子的实验的经过和黄冠大鹦鹉“可可”的趣事,既有作者与水鸭子、大鹦鹉相处的荒诞经历,又有大鹦鹉的“恶作剧”。‎ ‎(2)课文写了我和水鸭子和大鹦鹉之间的哪些有趣的事?‎ ‎(此环节通过对于课文行为思路的把握概括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谈论了和动物有关的趣事,读了让人觉得很好笑,哪个词是这篇文章的文眼?这位“逗笑”“怪诞不经”“疯子”的动物观察者会有怎样奇怪的行为?‎ ‎2.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3.可可被我收养后有什么变化呢?你从这些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4、第十二自然段结尾运用了一个感叹,两个反问,反映出“我”此时怎样的心理?‎ ‎5、对于可可的恶作剧,我表现出了怎样的行为?‎ ‎(设计这几道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6、品析下面句子,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1)“……没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了。”‎ ‎(2)“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 ‎(3)只见这位老先生弯身子,蹒跚孝过来,两手紧紧地住裤腰。‎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感受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把握关键词语来赏析文章,体会情感)‎ ‎(四)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本文作者采用总分结构,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他和动物之间友好相处的事情,让人不禁开怀,从中你学会了作为人类应当怎样和动物进行相处吗?‎ ‎(生讨论发言,各抒已见)‎ ‎2、示例一:亲近动物,才能取得动物的信任;‎ 示例二:了解动物的习性,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 示例三:用童趣的眼光去看待动物,你会发现动物的美。‎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到人和动物之间的平等,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是情感上的再加深)‎ ‎(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1、阅读有关劳伦兹的其他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怀。‎ ‎2、试着向作者学习,用生动幽默的笔调写一写你和动物之间的趣事。‎ ‎(此环节设计有读有写,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说板书】‎ 板书能帮助学生更清晰、更明了地理清课文的层次,概括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将设计如下:‎ ‎        动物笑谈             ‎ ‎ 劳伦兹 观察水鸭子 ‎ 热爱动物、尊重生命 饲养大鹦鹉 52‎ 这个板书设计任然存在一些缺点,内容不够全面,较传统。但我会尽量扬长避短,充分体现板书的优势。‎ 狼 ‎【说教材】‎ ‎ 我所教学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狼》。本单元是以“动物”为主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与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进一步思考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来的人类的生活轨迹。‎ ‎ 《狼》是一篇文言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中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本人把教学目标定为 ‎1、a、知识与技能:a朗诵文言课文。b积累文言词汇c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d理解句意、文意。‎ b、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识,让学生懂得用智慧同敌人做斗争。‎ c、道德及情感价值观: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教学重点:a、积累文言词汇。 ‎ b、理解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 ‎3、教学难点:理解句意、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说学情】‎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无味,甚至反感和恐惧,故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法、质疑探究法、问题导引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于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探究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上可采用设置一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析到综合,由表层到实质,层层深入,迎刃而解。课后通过练习加以及时巩固。‎ ‎【说教学流程】‎ 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下,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已经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理念反对注入式教学,倡导启发自主式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自主疏通课文时,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难词、难句,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组组交流,并适可而止加以点拔,只把获得得结论的途径指导给学生,促其自求,促其自得,从中悟出规律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 52‎ 设计说明: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在施教时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激发导入——整体感知——自主疏通——深入领会——总结学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激发导入 ‎1、请学生说出利用课间搜集到的有关“狼”的成语和故事,并且概括出狼的本性。(为下文主题的把握埋下伏笔,同时,激发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 ‎2通过回忆上学期的《山市》,请学生简介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回忆旧知识,进一步了解作者,有助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应该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进而对字、词、句的教学,以便能准确的理解课文。具体做法是:‎ ‎1、朗读课文,感悟文本。‎ a 听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b学生自由读、个别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语气。‎ c后齐读。‎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教师适时点拨纠正。)‎ ‎(注意“其一/犬坐于前”------结合释文断句)‎ ‎2、疏通文意,再次感悟。‎ 充分利用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自主疏通文意。个人无法解的,做好标记(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后由小组合作解疑交流,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教师作适当提示。‎ ‎(尽可能放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实在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了了解学生是否落实,将书中重点字词句在黑板中板书出来,检查落实情况。最后疏理出“其”、“意”等一词多义(结合语境释义);词类活用,“洞”“犬”“隧”都为名作动特殊用法.)‎ ‎3、找学生复述。‎ ‎(巩固内容,为下面理解文意,把握主题打基础)。‎ ‎(三)研读赏析,把握主题 ‎1、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明确: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狼。‎ ‎(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再次整体感悟文本,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 明确:屠惧;投以骨 ‎3、屠夫为什么不一直投骨呢?投骨的办法好不好?‎ 明确:担中骨尽;不好,两狼并驱如故,屠大窘 ‎4、面对狼的步步紧逼,屠夫又怎么办了?‎ 明确:屠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 ‎5、请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明确: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且果断 ‎6、请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想想屠夫为什么不砍屁股和尾巴而砍大腿呢?请联系当时的情形想一想?‎ ‎7、屠户能够杀死两只狼,他占据了什么有利地形?从中表现了屠户什么品质?‎ 明确:占据有利的位置和有利的时间;勇敢、机智且细心 ‎8、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明确: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凶残与贪婪 ‎9、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从哪可看出?‎ 明确:凶恶、贪婪、狡猾、愚蠢 ‎10、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同桌讨论解决交流)‎ 明确: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52‎ ‎11、故事到这,已达到高潮,结尾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段?是否画蛇添足呢?‎ 明确:前边是叙述,后边是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12、前面所学哪篇古文也有采用这种结构的?‎ 明确:《伤仲永》‎ ‎(问题导引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深入把握主题,把握写作方法)。‎ ‎(四)小结课文,概括心得 ‎1、正确朗读,读准字音和正确断句。‎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分析主题。‎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 (五)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蒲松龄《狼三则》中其余两则。结合自身已搜集到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关于狼的短文 ‎【说板书设计】‎ ‎ 善良 遇 凶恶 ‎ ‎ 机警 屠户 惧 狼 贪婪 ‎ 勇敢 御 狡猾 果断       杀 愚蠢 ‎ 启示 :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 ‎ 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 ‎ (本文是短篇小说中的精品,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梳理为遇狼、惧狼、御狼、惧狼,脉络层次分明。又借助于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了屠夫和狼两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同时让我得到了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启示。)‎ ‎ ‎ 皇帝的新装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皇帝的新装》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编选的课文虽体裁多样,但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惊叹,引人遐思。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2、教材的作用 本课不仅承接本教材的内容,而且为学好以后的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同时,本课包含的通过分析虚假的人物和故事,揭露生活中的丑恶,以此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是以后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说学情】‎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 思维、能力方面 有利条件 初中以前从各种途径接受过童话的信息与影响 ‎ 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较高 不利条件 对故事的理解多停留在故事层面上,比较肤浅 学生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及个性差异的影响,对童话主题的深层次分析、理解能力较差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梳理情节人物,初步思考主题 ‎②以皇帝为例,通过分析对皇帝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探讨其性格的缺陷,使学生明白这场闹剧中皇帝被骗的深层次的原因,进一步思考文章主题 ‎ 2、过程与方法目标 52‎ ‎①通过学生课前预习,理清情节人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与交流的方法对文章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皇帝的性格缺陷的探讨、分析,引导学生以此为镜子,正确的认识自己,自我鞭策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情节人物,初步思考主题 ‎[依据]立足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分析 ‎[难点]通过对分析皇帝心理活动的描写,探讨其性格上的缺陷,使学生理解皇帝被骗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思考文章主题 ‎[依据]立足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分析、本课的指导思想 ‎【说教法学法】‎ ‎[依据]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原则,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分析法、引导点拨法、讨论探究法 ‎[依据]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了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批注法、讨论交流归纳法 ‎【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突破方法]图片欣赏并结合这段文字表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以何为美却因人而异:有人以牡丹的富贵为美,有人以莲花的纯洁为美,有人以境界的高远为美,有人却以眼前的浮华为美••••••该如何去选择呢?生活告诉我们:对于那些浅俗的美如果过分贪念和追求,就可能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一件奇特的新装,于是便领衔主演了一场闹剧,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安徒生去欣赏这场闹剧。”‎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可以尽快进入到课文学习中来。‎ 第二步:新课教学 ‎(一)预习检查 ‎[突破方法]‎ ‎1、快速找出“闹剧”的演员列表?‎ ‎2、这是一场关于“骗”的闹剧,所有的故事情节都为“骗”字展开,如果说骗子是设骗的话,那么其他人呢?‎ 明确:主演——皇帝 受骗 ‎ 配角——骗子 骗 设骗 ‎ 大臣、官员、骑士、百姓 助骗 ‎ 小孩子 接骗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了课文,对文章的故事,人物已了解 ‎[教师总结]《皇帝的新装》这个骗局,在外人看来并不算高明可是所有人居然都被骗了这是一个喜剧,更是一个悲剧。从这个悲剧中,我们看到:由于人物自身性格的缺陷,才导致了这场闹剧的发生。那么,《皇帝的新装》启示我们要如何才能不被骗呢?‎ ‎(二)人物性格缺陷的探讨——以皇帝为例 ‎[投影展示](1段)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个小时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突破方法]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皇帝最大的兴趣是什么?‎ 明确:爱漂亮——极度虚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这个闹剧发生的真正原因 ‎[投影展示]‎ 52‎ ‎(2段)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突破方法]读第二段骗子的广告词,思考:为什么皇帝会相信骗子的话?‎ 明确:骗子是先说“美丽”,然后说奇异的特性 ,抓住了皇帝爱漂亮的虚荣的心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骗子设骗成功的原因 ‎[突破方法]思考:按照正常的逻辑,如此爱漂亮的皇帝听到骗子的广告词后,正常的反应应该是什么?‎ 明确:这么美丽的布,如果做出衣服来,我一定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皇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皇帝被骗不单是虚荣心造成的,还有其更深层次的缘由 ‎[投影展示](3段)“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 ‎[突破方法]‎ ‎1、可是皇帝并没有这么想,而他是怎么想的呢?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第三段 读后,从文中发现了什么?请评价这个皇帝。‎ 明确:皇帝最爱的不是漂亮,他最感兴趣的却是窥探别人的隐私、想要控制别人 ‎2、思考:文中“哪些人”中包括他自己吗?你看出他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评价了吗? ‎ 明确:不包括。超级自信,完全否定他人 ‎[投影展示](5段)“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突破方法]‎ ‎1、皇帝同意让骗子做衣服后,是不是首先亲自去检查骗子做的衣服呢?他是怎么想的?全班自由朗读第五段 ‎2、细细地琢磨一下这段皇帝的心理活动,你发现皇帝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开始怀疑自我 ‎[投影展示](21段)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满意!”‎ ‎[突破方法]‎ ‎1、当派去的大臣回来都绘声绘色的为皇帝描绘新装是多么多么的美时,皇帝忍不住了决定去亲自查看,这是他看见新装了吗?他是怎么想的。全班齐读21段 ‎2、思考:此时皇帝的心理变得怎么样?‎ 明确:恐慌 ‎3、想象:如果他很强大,很自信的话,他应该怎么想? ‎ 明确:彻底否定自我 ‎[投影展示](36段)“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突破方法]‎ ‎1、最后,皇帝穿着他的“新装”去举行游行大典时,这个骗局被一个小孩子揭穿了,此时皇帝的心理是怎么想的?请自由朗读36段 ‎2、请琢磨一下“更骄傲”,他都这么狼狈了,为什么还要更骄傲? ‎ 明确;不敢面对失败的自我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四处对皇帝心理活动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皇帝被骗的真正原因还在于皇帝自身没有足够的自信,没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缺陷造成的 ‎[突破方法]讨论与交流:结合对皇帝的性格的分析,和同学说一说:如果________,皇帝就不会被骗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明白:是皇帝自身的性格缺陷才导致了他的被骗 52‎ ‎[教师总结]安徒生写这个童话之所以一开篇就告诉我们骗子的真实身份,他就是想强调:骗子的骗局并不高明,甚至是一眼就可以看穿的,但是却因为皇帝极度爱美的虚荣心,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以及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缺陷才导致了这场闹剧的发生。因此,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凡是应有度,同时还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心 ‎【说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 安徒生 爱慕虚荣 凡是有个度 超级自信 开始怀疑自己 彻底否定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 不敢面对失败的自己 ‎[设计意图]简洁扼要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 ‎[巩固与练习]结合对皇帝心理活动分析的方法,分析大臣的心理活动,探讨大臣们有着怎样的性格缺陷才让他们跟着骗子一起骗皇帝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与提高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来探讨人物性格的能力 女娲造人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 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 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说教法】‎ ‎1. 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52‎ ‎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④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⑤ 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⑥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⑦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4.作业:‎ ‎①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②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52‎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说教材】‎ ‎ 《穿井得一人》是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课文《寓言四则》中的一则.第六单元是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想,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第六单元正是为了体现这一要求。‎ 语文课标还要求: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穿井得一人》体现了古今中外中的“中”和“古”。六单元四种体裁,这一课是寓言,短小精辟,趣味横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穿井得一人》是文言文,所以需要疏通文意。因为它短小而且浅显,课下注释比较详细,所以学生是可以通过看课后注释疏通文意的,这一点需要做,但可以不用花太多时间。本课还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改变学生害怕写作的现状。‎ ‎【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课本和学生现状,我拟定了本节课的三个目标。 《穿井得一人》是文言文,所以需要疏通文意。因为它短小而且浅显,课下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已经有了一些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学生是可以通过看课后注释疏通文意的,根据学生现状,我拟定了第一个目标----知识目标:学生借助课后注释阅读短文,疏通文意。 因为本课是想象单元中的寓言,所以让学生认识,明确寓言的特点,也是教学要达成的目标之一;能够通过有趣的故事,悟出道理,这是想象合理存在的要求,所以我把它列为重点。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依据课标要求拟将激发想象力作为本课主要目标;学生达成此目标,会大大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会从生活事物中悟出道理,也会给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 ‎【说教法】‎ ‎ (一)速读法 寓言先有一个故事,短小而且有趣,可以让学生在速读中快速了解故事。‎ ‎ (二) 探究拓展法 寓言的寓意需要学生概况,还可以多角度概况,探究很有必要。激发想象力需要拓展,我安排了《刻舟求剑》的比较阅读,设计了五个讨论题目(第一个拟示例),布置了课后作业:讲寓言和读《掩耳盗铃》。希望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 ‎【说过程】‎ 教什么,为什么教最重要,其次才是怎么教。具体教学过程见教学设计。‎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说教材学情】‎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本单元主要是一些有趣的故事,通过故事揭示道理。‎ 52‎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寓言的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寓言以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等细节描写,分析赫尔墨斯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寓意,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说重难点】‎ ‎(本单元要求:学习《伊索寓言》时重在让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表情。)‎ 重点: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等细节描写。‎ 难点:多元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说教法】‎ ‎(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点拨法、朗读感悟法 ‎【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为了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我将运用15分钟完成教学)‎ ‎(一)提问导入(1分钟)‎ 本堂课的导入由“你知道自己值多少钱?”引入本堂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分钟)‎ ‎1、理清故事内容 ‎2、介绍宙斯、赫拉、赫尔墨斯背景 本环节由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故事的内容主干。一方面检验学生对故事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读细节,合作探究(5分钟)‎ 本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 1、品味三次对话的不同 ‎ 2、分析赫尔墨斯的性格特征 ‎(四)多元思考,丰富寓意(5分钟)‎ 明确《伊索寓言》并说明伊索寓言的特点,故事最后的寓意是编者编者添加的。启发学生可以从对角度总结寓言。‎ ‎(五)读写结合,续写寓言(1分钟)‎ 续写结局 ‎【说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语言 神态===爱慕虚荣 心理 杞人忧天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杞人忧天》,这篇课文是语文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寓言四则》中的最后一篇,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三则寓言故事基础上的继续延伸。‎ ‎【说教学目标】‎ 52‎ 由于这则寓言故事出自于三千年前的古代典籍《列子》,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对于字词字音以及文章意思的翻译还是很有必要的,为初一的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积累字词以及学习的方法。疏通字词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便于分析人物形象,也为揭示文章的寓意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再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的寓意,指出其现实意义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第一是在疏通文意,第二就是在学生能通过引导多角度分析文章寓意并能很好的理解其现实意义,以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说教学方法】‎ 考虑到我校初一的学生大多活泼开朗,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让那个学生合作探究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那个学生结合导学案以及课下注释探究感悟文章的意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并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感悟。‎ ‎【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以一场流星雨的话题作为开场白,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文的讲解做铺垫。‎ ‎ 接着介绍课文的出处以及作者列子,初步了解道家学派,为后面结合背景资料理解寓意做一定的铺垫。‎ 学习课文让学生先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字词的同时初步感知课文,然后请学生范读,检查字词字音的学习效果,教师再特别提醒学生通假字以及多音字的读音,夯实基础。再集体朗读加深印象,并在朗读中体会文言字词的韵律感。‎ 既然是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主要让学生利用导学案和课下注释四个一组合作解决文言字词的翻译工作。再有教师指出其中的难点以及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以便让学生多积累感悟。在今后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多一些心得体会。‎ 理解文章内容再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归纳整理来引导学生学习《杞人忧天》的含义,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接着从杞人忧天的忧出发探究其忧的深层原因,而能重新认识他的忧患意识的积极的一面,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再从故事内容的本身出发结合古代的神话故事启发学生领悟古人探索自然的精神,并能理解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能多元化的考虑问题。‎ 最后总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启发学生继承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蚊子和狮子 ‎【说教材】‎ ‎《蚊子和狮子》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课《寓言四则》中的第二则。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承担着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任务,可见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和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的要求,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 ‎(1)能读会写“较量”“喇叭”“凯旋”等寓言故事中出现的词语,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它们的意思。‎ ‎(2)准确、生动的复述寓言故事的情节 再根据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我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通过生动的朗读,多角度理解寓意。‎ ‎(2)体会寓言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自己创作寓言。‎ 又根据课标中“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52‎ ‎ 理解寓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部分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定为:‎ ‎(1)准确、生动的朗读课文。‎ ‎(2)多角度理解寓意。‎ ‎(3)体会寓言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自己创作寓言故事。‎ ‎【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朗读法,合作式学习探究法。这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有效的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另外合作式学习探究法还能体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观念。‎ 接着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根据本文的思想内容,我将学法制定为:‎ ‎1、运用准确、生动的朗读方式分析课文。‎ ‎2、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多角度理解寓意。‎ ‎【说教学程序】‎ ‎1、说“回顾导入”‎ 我采用的是回顾式导入,这是一种最传统的导入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衔接上一课的内容,同时继续巩固“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从而可以使这堂课水到渠成的展开。‎ ‎2、说“猜题入课”‎ 此环节,我将设计两个谜语,分别引出今天所讲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蚊子和狮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3、说“正音释义”。‎ 此环节我将出示以下三个词语的音与义,这三个词语均出自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目的就是要紧扣书本,回归教材。‎ ‎4、说“‘读”占鳌头”。‎ 还是那句老话“书读百变,其义自见”。所以在朗读这个环节,我将分以下四步来完成,学生初读,范读指导,体会练习,个别朗读。定要学生读的准确,读的生动。争取在这四个环节过后,学生能顺利完成下一个环节——整体感知。‎ ‎5、说“整体感知”。‎ 通过刚刚反复的朗读,学生一定会对这则寓言故事有自己的认识,所以,此时我就趁热打铁,顺势抛出这个要求“谈感受、讲观点、提疑问”。这一环节,我不想设定有束缚感的问题,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肯说就行,这样设计可能承担一定风险,就是课堂纪律混乱啊,或是班级里鸦雀无声啊,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课堂调控能力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观念,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适时地退居幕后,做一个虔诚的引导者。之后,教师在此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如果说,整堂课都这样做,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虔诚的引导者还是要适时地做宏观调控的,因此,就衍生出下一个环节——研读课文。‎ ‎6、说“研读课文”。‎ 这一环节,我将分两个部分来进行,首先研读第一自然段,我还是不设定有束缚感的问题,而是抛出如下要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读出来向大家展示。”在此环节,我会在课前做相关准备,挑出代表性的句子,制作在PPT中,以超级链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如若学生提到了我预选的句子,我就在PPT中点出该句,并加以解析。如果学生没能答出我预选的句子,我会口头点评,并予以表扬,然后将其他预选的句子抛出,做补充说明。以下是我预设的四句话。‎ 这四句话也正隐含了这则寓言故事的四个层次,此时提醒学生划分层次,做好笔记。 第二个部分是研读第二自然段。通过上节课对第一则寓言的学习,学生能很清楚的知道,这一段在寓言中充当着什么角色,及寓意,阐明寓言故事的道理。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它却是这则寓言故事的灵魂,所以不能小视,基于此,我将设计如下环节。“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通过上面对课文的研读,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偏离。‎ 52‎ ‎8、说“升华总结”。‎ 此环节,我将阐述自己对这则寓言的理解,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闪现出的智慧的火花,鼓励学生培养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并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告诉学生“多读、勤思、尚悟、功成”。‎ ‎9、说“作业布置”‎ 我的作业是这样布置的“独立创作一则寓言故事。” ‎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