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3.93 KB
- 2021-10-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l 人类由古猿演化而来。
l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例如:云南、北京、重庆……
2、元谋人
生活年代:距今170万年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生活生产: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的发现
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发现过程:1921—1929---此后
发现化石意义:为复原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直立行走。
生活特征:工具、组织、用火
1、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2、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3、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
★ (怎样得到火?获得用途?火的意义?)
地位及意义:P5
四、 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距今约三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体质特征: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生产生活: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 具有审美观念
• 三二二二一:三个远古人类、两个地点、两个大河流域、两个社会阶段—群居和氏族、一个时期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六千年
2、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3、生产生活:
• 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
• 种植农作物 :粟
• 畜牧业 :猪、狗等
• 手工业:彩陶和装饰品、乐器陶埙、纺织、制衣
(生活物资来源:打猎、采集、种植、渔业、畜牧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七千年
2、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3、生产生活情况:
• 建筑 :A 干栏式房屋、 B 木构水井
• 主要农作物 :水稻
• 农业工具 :骨耜
• 畜牧业:猪、狗、水牛等
•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雕刻技术;天然漆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过程:
• 时间:稻距今约10000年、粟距今约9000~7000
• 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 发展变化:刀耕火种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 两种居民为何建造不同类型的房屋(地理环境)
★ 两种居民生活生产的异同点(同三异四)
★ 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的变革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 炎帝联盟
• 时间: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 地点:黄河流域
• 背景:部落间攻伐---合并---联盟(首领)
• 经过: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双方、过程、结果)
• 影响:炎黄部落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 后人为什么称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始祖”?
打破界限,促进交流融合,为华夏族形成奠定基础
二、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A、炎帝:
1、部落活动区域:陕西渭河流域
2、发明:
农业: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
手工业: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制作乐器琴瑟
商业:教人们通商交换
科技: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B黄帝:
1、发明: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2、其他:
属下: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C考古发现:
挖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原始骨笛、船型陶壶等,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一、 尧舜禹的“禅让”
1、 背景:自然灾害——联盟
2、 禅让制:(原始民主制度)
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表现: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
首领没有特权;
部落联盟首领要具有高尚的品质。
3、 功绩:
• 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 舜:制刑法,完制度,稳局势,派禹治水,解水患。
• 禹:大禹治水
方法:总教训,采疏导,开河渠疏洪入海。
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年努力,解除水患。
尊称及影响:大禹,扩大夏后氏部落势力和影响。
★ 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 巧记:
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两场战争三个部落多个发明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我国的奴隶制朝代有:夏、商、西周、春秋。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阳城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
(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2、家天下
• 形成:启凭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 影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 → 家天下)
3、夏朝的统治
• 禹在位,征服南方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制度
• 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 制定历法----夏历
• 统治范围: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 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地点、发掘、意义)
1、 夏桀暴政致夏亡
• 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
二、商汤灭夏
1、夏朝灭亡(背景=内因+外因)
2、商朝建立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都城:亳
3、商朝统治
• 统治: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 迁都: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
• 后期: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控制
2、 商纣王暴政
三、 武王伐纣
1、背景 (内因+外因)
2、时间:公元前1046年
3、经过:牧野之战
4、结果( 西周建立 = 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
•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何取得胜利?历史教训。
夏桀、商纣王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今兴亡多少事,成由勤俭败由奢。
四、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1) 目的: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 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其具有较大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贡,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在自己封地内再分封。
3) 作用:
A积极:
•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 利于王室与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
• 推动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B消极:
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导致中央政权衰败,诸侯势力强大,国家陷入分裂内斗之中。
4) 实质:确立周王朝社会等级制度
2、西周灭亡
背景:公元前841,周厉王-国民暴动周幽王朝政腐败
灭亡:公元前771,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3、东周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 夏、商、周暴君:夏桀 ;商纣;周厉王、周幽王。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根据生产工具划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
时间 :原始社会后期
地点 :甘肃、青海、陕西……
代表:距今4000多年甘肃齐家文化遗址铜镜
2、发展:
时间:商朝以后
特点: 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工艺高超、制作精美
用途与功能:饮食、祭祀及军事;食器到礼器,成为……
3、制作工艺:
成分组成: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
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杰出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为止……)
二、 甲骨文记事
1、含义: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
•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 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
3、记载内容: 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评价: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5、意义: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2、与汉字的关系 :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 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 西 南——成都平原——“三星堆”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春秋+战国
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铁制农具、牛耕开始使用,促进……
手工业: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高,行业增多,如……
商业:商业活动活跃;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 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
• 推广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王室衰微
原因:分封制逐步瓦解
表现: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名义上天下共主)
诸侯崛起,各自为政,不再纳贡,王室财政陷困
结果: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
一、 诸侯争霸
背景:自身利益,展开激烈的争斗;民族间矛盾激化。
特点:尊王攘夷
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结果:P29
•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或条件:
• 地理条件: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 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 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 “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 春秋争霸的影响(利弊):
1、 战事不断,小国备受战争之苦,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种种灾难(消极影响)
2、 争霸战争促使一些诸候国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
3、 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促进各民族间交融;
4、 大的诸侯国疆域扩大,国家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
• 新兵种---步兵出现,提高军队战斗力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1、形成
背景: 纷争、兼并、崩溃
过程: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方位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2、战争
背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拓展疆域
特点:规模大、兵力多、交战广、持续长
战役:齐魏桂陵之战、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结果:此消彼长……秦最强大,构成威胁
★ 相关成语:
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围魏救赵(齐魏“桂林之战”)、减灶计(齐魏“马陵之战”)、纸上谈兵(秦赵“长平之战”:赵括、廉颇)
二、商鞅变法(商鞅是法家代表)
背景:…推广,…提高,…增强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内容: P33表格
作用:国力…战斗力…,最强盛,奠定基础
各国变法的影响:多方面发生变革,加速社会进步
★ 商鞅变法是否成功?有何启示?
成功:历史角度,外部因素,个人角度
启示:顺应历史潮流;改革非一帆风顺;促进社会发展
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封建制度确立时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建造:公元前256年,李冰,岷江上建造
特点:高山与平原的连接处,利用地势和河流
结构:渠首(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和灌溉网
功能:综合性水利枢纽……防洪、灌溉、水运
影响:“天府之国”,绝无仅有,人民的智慧
• (与大禹治水比较)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
简介评价: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创始人,学识渊博
主张:顺应自然、对立面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书籍:《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大思想、教育家。
主张:思想---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
治国--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
注重道德文化知识教育…教学原则方法;
整理文献资料…做出巨大贡献
书籍:《论语》
影响:对中国古代的发展……深远影响
三、百家争鸣
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政治经济文化)
形成:
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表现及影响:P39
• 注意: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主张截然相反
• 孙武是春秋末期,孙膑是战国时期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六国
一、秦灭六国(军事上完成统一)
背景(秦灭六国的条件):
• 民心所向—顺应历史潮流
• 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
• 嬴政即位,广招人才,商讨统一计策
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30年,韩赵魏楚燕齐,远交近攻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咸阳,秦朝建立
• 北进南下,对边疆开拓经营
意义:结束混战局面,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巩固统一)
原因:旧的制度无法适应新社会;加强对全国统治。
内容:最高统治者皇帝,皇权至高无上,全国军政大权;
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设郡县—影响:开创了……
★ 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后世影响
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深远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文化)
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日常-隶书)---作用
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作用
统一度量衡---作用
统一车辆和道路----作用
开凿灵渠----作用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起止点
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 这些措施的意义: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秦始皇评价:
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总体功大于过。
问: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的暴政表现
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例子、影响)
3、法律严苛(刑罚残酷)
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 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二、陈胜、吴广起义
A、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直接—迟到;根本—秦的暴政
过程:时间、地点、领导者、路线三部曲、政权
结果:失败
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B、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成语:破釜沉舟)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
三、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四年)
双方:刘、项
目的:争夺帝位(性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结果:刘邦胜利(重视、善用人才)
★ 成语:项庄舞剑、楚河汉界、四面楚歌、垓下之围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建立:
1、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都城:长安;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2、初期现状:
残破荒凉,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3、首要问题: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二、休养生息(承上启下)
背景: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秦亡教训
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内容:兵皆罢归家,返乡务农,增加劳动力
鼓励人们致力于农业生产
轻徭薄赋1/15
作用: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公元前179-公元前141)
内容: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1)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赋1/30
2)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苛刑罚
3)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影响(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大增、国库充盈。
★ “文景之治”是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但是并非人民没有受到压迫,而是在农民可承受的范围内,统治者实施各种措施,巩固统治。
相关文档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2021-10-269页
- 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2021-10-2641页
-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2021-10-265页
- 2020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3 新2021-10-269页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远古的传说 2021-10-268页
-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2021-10-2633页
-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民族2021-10-264页
-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2021-10-264页
-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2021-10-263页
-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2019-2020学年2021-10-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