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1.00 KB
  • 2021-10-26 发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书重点知识汇总+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书 重点知识汇总+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全书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 语文知识:‎ ‎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 ‎⑶词性:名词 ‎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 ‎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 ‎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 重点词语:‎ ‎【春】朗润  赶趟儿 吹面不寒杨柳风  酝酿  宛转  黄晕 一年之计在于春  花枝招展  嗡  卖弄  喉咙  应和  嘹亮  烘托  静默  风筝  抖擞  健壮  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 ‎【济南的冬天】响晴  镶  单单  安适  着落  慈善  肌肤  秀气  宽敞  贮蓄  澄清  空灵  地毯 ‎【雨的四季】花苞  静谧  高邈  莅临  造访  吝啬  淅淅沥沥  咄咄逼人  蝉  娇媚  棱镜  粗犷 睫毛  衣裳  铃铛  端庄  屋檐  凄冷  化妆  淅沥  干湿  草垛  绿茵茵 ‎【古代诗歌四首】临  碣石  澹澹  竦峙  星汉  幸甚至哉  杨花  子规  龙标  五溪  夜郎  客路 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归雁洛阳边  昏鸦  断肠  天涯 ‎(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 需要背诵的篇目:‎ 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后四篇古诗词为课标规定的必背篇目)‎ 写作:‎ ‎⑴概念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⑵方法的指导: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做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要善于观察、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趣、有意义、印象深刻。‎ ‎⑶写作的作用:能训练人的思维。‎ ‎⑷写作的要求:内容充实、文从字顺 第二单元 语文知识:‎ ‎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散步》、《散文诗二首(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义和语境 ‎⑶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文章语言的品味、关键语句的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对称句子的作用、‎ 重点词语:‎ ‎【秋天的怀念】憔悴  瘫痪  暴怒  沉寂  侍弄  捶打  央求  絮叨  诀别  淡雅  高洁  烂漫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散步】信服  分歧  取决  一霎  两全  粼粼  各得其所 ‎【散文诗二首】匿笑  花瑞  菡萏  敧斜  蒂  梗  沐浴  祷告  姊妹  亭亭  徘徊  遮蔽  心绪  流转  荫蔽 ‎【〈世说新语〉二则】内集  儿女  文义  俄而  骤  何所似  差可拟  未若  因风  期行  日中 舍去  乃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家君  引  顾(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 ‎⑴记事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反复学习、训练;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 ‎⑵记事的要求: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来龙去脉,按顺序有条理地写;‎ ‎⑶记事的目的:传达情感、分享经验;‎ ‎⑷如何记事: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说发自内心的话 ‎⑸模仿课文写法 综合性学习:‎ ‎⑴如何交友?‎ ‎⑵展示自我(自我介绍)的方法 ‎⑶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第三单元 语文知识:‎ ‎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林海音《窃读记》、《论语十二章》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性:动词 ‎⑶词语的感情色彩 ‎⑷默读的方法与要求,过渡段的作用 ‎⑸出自《论语》的成语含义及用法 重点词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凿  长吟  轻捷  拥肿(臃肿)  攒  敛  人迹罕至  无从  消释  宿儒  人声鼎沸  拗  盔甲  绅士 窜  觅  跪  云霄  倘若  鉴赏  啄食  和蔼  恭敬  质朴  博学  渊博  倜傥  淋漓 ‎【再塑生命的人】不求甚解  混为一谈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捡  感慨  搓捻  绽开  争执  惭愧  悔恨  激荡  奥秘  拼凑  企盼  截然不同  疲倦不堪  小心翼翼恍然大悟  油然而生 ‎【窃读记】汗涔涔  尴尬  众目睽睽  煞有介事  贪婪  饥肠辘辘  惯技  贪懒  踉踉跄跄  惨淡 蹭  抵达  难堪  俯视  狼狈  原谅  枉然  弹簧  自卑  畅销  诅咒  威风凛凛  废寝忘食 ‎【《论语》十二章】子  时习  不亦说乎  愠  君子  吾  日  三省  为人谋  忠  信  传  十有五 立  惑  天命  耳顺  从心所欲  逾矩  温故而知新  罔  殆  回  箪  堪  之  者  好  乐  饭疏食,饮水 肱  于  如浮云  焉  善者  川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军  夺  匹夫  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 如何写好一个人:首先要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展开具体描写,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把人放在事件中来写(与人交往,个性化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与各篇特典,以及读经典的作用与意义。‎ 课外古诗词背诵:‎ 李白《峨眉山月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基本涵义、文学常识、背诵默写。‎ 第四单元 语文知识:‎ ‎⑴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诸葛亮《诫子书》,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同义词、反义词 ‎⑶词性:形容词 ‎⑷圈点勾画 ‎⑸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重点词语:‎ ‎【纪念白求恩】殉职  狭隘  热忱  拈轻怕重  麻木不仁  一班  见异思迁  鄙薄  不足道 冀  派遣  极端  冷清  纯粹  佩服  高明  出路  漠不关心  精益求精 ‎【植树的牧羊人】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  溜达  栋  拣  戳  慷慨  帐篷  废墟  呼啸  滚烫  张扬  琢磨  微薄  酬劳  硬朗  水渠  流淌  光秃秃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走一步,再走一步】灼  哄堂大笑  恍惚  抽噎  扒  趴  酷热  厌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嘲笑 晕眩  哭泣  呻吟  暮色  安慰  凌乱  参差不齐  惊慌失措  惊讶  畏惧 ‎【诫子书】夫  静  以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治性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枯落  多不接世  穷庐  将复何及(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 ‎⑴思路的解释与要求 ‎⑵阅读要理清思路 ‎⑶作文要思路清晰,方法:整体构思;确定写作顺序;列提纲(朱光潜的写作经验)‎ 综合性学习:‎ ‎⑴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⑵课外阅读的作用。‎ 第五单元 语文知识:‎ 郑振铎《猫》、梁实秋《鸟》、康拉德·劳伦兹《动物笑谈》、蒲松龄《狼》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性:数词和量词、代词 ‎⑶读思结合、勾画、摘录、概括中心 重点词语:‎ ‎【猫】污涩  绫  小侣  怂恿  预警  怅然  蜷伏  逗  缕  倚  妄  消耗 忧郁  懒惰  安详  乞丐  叮嘱  惩戒  悲楚  断语  冤枉  虐待芙蓉鸟  畏罪潜逃 ‎【鸟】羽翮  瞵视  昂藏  抟扶摇而直上  啭  吱  曳  喙  斑斓  丰腴  秾纤  顾盼 倏地  鸢鹰  客愁  跼蹐缩缩  感喟  戟张  褴褛  烟突  窗棂  鸱枭 栅栏  圆润  旭日  杜鹃  酸楚  白昼  俊俏  胸襟  干瘪  臃肿  迷惘  伫立  魁梧  蓦然  料峭  战栗  蓬松  不暇  据为己有  孤苦伶仃 ‎【动物笑谈】嗔怪  怪诞不经  凫  大相径庭  需索  神采奕奕  蹒跚  敛  哺乳  羞怯  写照  匍匐  原委  鹦鹉  温驯  禁锢  滑翔  余晖  俯冲  柠檬 ‎【狼】屠止缀行甚远  投以骨  从两狼之并驱如故窘  受其敌  顾积薪苫蔽成丘  弛  眈眈相向 少时  径去  犬坐于前  久之  瞑  意暇甚  暴  洞其中  隧入  尻  假寐  盖  黠  顷刻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 ‎⑴什么是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也就是作者的主旨所在。‎ ‎⑵中心很重要:有了中心,写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叫人不知所云。‎ ‎⑶作文的基本要求:围绕中心写作;‎ ‎⑷如何突出中心: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开门见山,点明主旨;可采用卒章显志;前呼后应、铺垫渲染、抑扬对比等技巧。‎ 第六单元 语文知识:‎ ‎⑴‎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诗二首(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吴望尧《太阳船》)》、袁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伊索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列子《杞人忧天》)》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神话的起源 ‎⑶寓言的特点 ‎⑷速读的方法 重点词语:‎ ‎【皇帝的新装】钦差大臣  爵士  笨  赐  聘  炫耀  称职  愚蠢  现款  妥当  理智 呈报  滑稽  圈定  狡猾  陛下  头衔  勋章袍子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诗二首】缥缈  焚  溅  镀金  闪烁  港湾 ‎【女娲造人】莽莽榛榛  抟  剧务  力不暇供  揉  荒凉  寂寞  蓬勃  澄澈  掺和  非凡  气概  灵敏  泥潭  绵延  神通广大  灵机一动  眉开眼笑 ‎【寓言四则】添头(出自《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溉汲  及  国人  道  闻  对 得一人之使  亡  晓  积气  若  行止  奈何  只使  中伤  积块  四虚  躇步跐蹈  舍然(分别出自《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注意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雕像  庇护  爱慕  虚荣  较量  凯歌  杞人忧天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⑴什么是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 ‎⑵联想与想象的区别与联系:在概念上有区别,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又交织在一起,结合着用。‎ ‎⑶善用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打开思路,激发灵感,写出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文章。‎ ‎⑷运用联想与想象需要注意什么:一是联想要自然恰切;二是想象要合情合理;三是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⑸如何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对世界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综合性学习:‎ ‎⑴什么是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陶冶性情,滋润心灵,伴随我们成长。‎ ‎⑵与优秀的文学作品对话的作用:丰富人生经验,提高审美品位,让自己变得纯净、高贵而深刻。‎ ‎⑶在正式场合发言的要求:①充分准备,满怀自信,克服胆怯心理;②声音洪亮,发音清晰,尽量说普通话;③注意用语规范。‎ 名著导读:‎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⑴西游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简要介绍)‎ ‎⑵什么是精读与跳读: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 ‎⑶精读就是细读、精思、鉴赏。‎ ‎⑷跳读到底要跳过哪些内容: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 ‎⑸精读与跳读的目的: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而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⑹‎ 课外古诗词背诵:‎ 刘禹锡《秋词(其一)》、李商隐《夜雨寄北》、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谭嗣同《潼关》,基本涵义、文学常识、背诵默写(《夜雨寄北》为课标规定必备篇目)。 ‎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②隋朝国家统一。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 ‎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 四、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5、评价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措施(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 采用育秧移植。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④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⑤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⑴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⑵长安城: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③街道规划整齐;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 思考: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①设置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 ‎②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③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和南诏的首领 ‎④军事进攻:唐太宗打败东突厥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 ‎(一)科技方面 ‎ 类别 朝代 设计者 成就 建筑 隋朝 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 唐朝 ‎ ‎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学方面(诗歌)‎ ‎ 代表人物 生活时期 代表著作 诗歌特点 人称 李白 盛唐时期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 ‎“诗仙”‎ 杜甫 由盛转衰 ‎“三吏”、“三别”‎ 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练 ‎“诗圣”‎ 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 ‎ ‎(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类别 代表人物 著作 特点 成就 书法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雄浑敦厚 是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楷书四大家之一 绘画 阎立本 ‎《步辇图》‎ ‎《历代帝王像》‎ 笔力刚健,形神兼备 擅长人物故事画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风格奔放,立体感强 开后世写意画先河,被称为“画圣”‎ 石窟 艺术 ‎ ‎ ‎ ‎ 甘肃西部的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思考: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辉煌的文化?‎ ‎①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③各民族间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1.时间:贞观初年。‎ ‎2.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 一、安史之乱 ‎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 ‎4.原因: ‎ ‎(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 ‎5.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 ‎6.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 ‎8.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 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生活概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 ‎3.建国: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 ‎4.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2.灭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抗金: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3.议和:(1)原因: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2)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3)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思考:岳飞永远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是什么?★★★★★‎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 总结: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建立的情况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 ‎10世纪初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河南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今宁夏银川)‎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后迁中都(今北京)‎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浙江杭州)‎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第10课  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2.统一: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灭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 ‎2.灭金:1234年,蒙古灭金。‎ ‎3.攻宋:金灭亡后,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 ‎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疆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后继续沿用。‎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1)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西藏的管辖 ‎①蒙古贵族招降吐蕃,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 ‎②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③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3.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释疑解难 简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 ‎(2)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 ‎(5)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军政要务。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瓦子 ‎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形成于宋代 ‎,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二、宋词 ‎1.出现: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_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特点: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即词牌,如《念奴娇》《_满江红_》《蝶恋花》等。‎ ‎3.代表 ‎(1)苏轼:北宋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2)李清照: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3)辛弃疾:南宋人,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元曲 ‎1.组成: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名家 ‎(1)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 补充 ‎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史学上的“两司马”‎ ‎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2、艺术绘画:‎ ‎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宋朝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 元朝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 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 ‎3、书法:宋元时期,盛行行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书法家是 赵孟頫。‎ ‎◆释疑解难 ‎1.如何看待瓦子?‎ ‎(1)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2)从内容上看,瓦子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 ‎(3)从趋势上看,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商业化(以营利为目的,有专门以此为生的艺人)、通俗化(内容接近百姓生活)、大众化(市民参与的普及性)。‎ ‎2.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1)高起点,是在隋唐文化基础上的继续发展。‎ ‎(2)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朝城市空前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对外海陆交通空前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我国隋唐时期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活字印刷术 ‎(1)发明:北宋匠人毕昇发明。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 ‎(2)发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3)传播:13世纪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4)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1)发明:汉代制成“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又制成了罗盘。‎ ‎(2)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3)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4)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火药 ‎(1)发明: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2)应用: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人们制成爆炸性武器或管形火器。元代发明了火铳。‎ ‎(3)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4)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概况:宋代由于航海技术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陆路: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发达,元代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3.海路 ‎(1)航线:宋代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拓展。‎ ‎(2)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4.作用 ‎(1)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2)中国的创造发明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 ‎◆释疑解难★★★★★‎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什么历史意义?‎ 类别 朝代 成就 造纸术 西汉早期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 隋唐时期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北宋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四百年。‎ 指南针 战国时期 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 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 南宋 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 ‎ ‎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唐朝中期 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唐朝末年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宋元时期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 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和印刷 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航海事业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即明太祖。‎ ‎2.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2.措施 ‎(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 ‎、安徽的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 ‎2.目的: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 ‎(1)时间: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2)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活动: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及金银货币等物品,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4.地位: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6.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2)经济繁荣,国力强盛。(3)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4)积累的丰富的航海经验。(5)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1)倭寇猖獗: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倭患严重:明朝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中国沿海倭患严重。‎ ‎2.概况: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4.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正义之举,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 ‎(4)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 作者 著作 价值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2.北京城:明成祖时修建,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戏剧★★★★★‎ ‎1.小说: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 ‎ 作品 作者 朝代 内容 成就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中期 根据民间流传唐僧取经故事创作。‎ 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2、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过程 ‎(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后,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统一: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措施:在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收复台湾 ‎(1)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 ‎(2)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被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管辖台湾 ‎(1) 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3)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册封首领 ‎(1) 顺治帝接见达赖五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 ”的封号,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 ‎(2) 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颁布法律: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 的程度。规定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与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朝廷批准。‎ 四、巩固西北边疆 ‎1.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五、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 清朝的疆域四至用图示可表示为:‎ ‎  ‎ 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并有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概况 ‎(1)耕地面积增加;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治理。‎ ‎(2)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3)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等。‎ ‎2.商业发展 ‎(1)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 ‎(3)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1.增长: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2.问题: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2.过程 ‎(1)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年间,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3)乾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3.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1)含义: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 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 ‎(2)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文化专制政策: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收缴禁书并销毁。‎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表现: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腐败的趋势,军队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军备废弛。‎ ‎2.后果:官场的腐败之风蔓延,官僚机构臃肿,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清朝中期以后,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 ,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表现 ‎(1)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2)1757年,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1.地位: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2.作者:前80回,作者曹雪芹,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 ‎3.问世:在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 ‎4.内容: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5.特色:《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6.价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二、昆剧与京剧艺术 ‎1.昆剧 ‎(1)发展: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明朝时,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2)代表: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清朝前期,政治历史剧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3)衰落:清朝中期以后,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由于脱离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2.京剧 ‎(1)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1790年,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为乾隆帝祝寿献艺。‎ ‎(2) 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