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MB
- 2021-10-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课程
学习目标
:
1.
认识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生物学是
科学教育
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
科学
课程,具有
技术
课程的性质,是中学生的必修课。
2.
认识生物学课程在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培养
目标
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设置情况。
3.
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
(重点),促进课程理念的转变。
4.
了解在“
一纲多本
”形势下,生物教材的编写特色和选用依据。
第一节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
一、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科学课程,要体现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知识体系:关联性、探究性
探究自然的途径和方法
技术课程:理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的应用价值
课程的目标: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
人自身就是鲜活的生物体
二、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认知能力
思维习惯
实践能力
为今后的专业方向选择提供帮助
三、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设置
因时因地而变化
分科课程
----
综合课程
初中:
建国初期:动物、植物、人体生理卫生
上世纪
90
年代初: 生物
高中:生物 (分科课程)
也有少数地区开设综合课程
目前的情况
小学阶段:自然
初中阶段
名称:生物
内容:生物学
现象
与生物的基本
结构
高中阶段
名称:生物
内容:生物学
原理
与
机制
第二节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本次生物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是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
原因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原因:
1
、
2
、
3
。
直接原因之一:学校教育课程的知识本位倾向,表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
书本中心
、
教师中心
、
学科中心
。
直接原因之二:传统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
生物科学发展迅速
直接原因之三:
不相适应
基础教育阶段
生物课程
体现在:
评价体系
教师能力
教育理念
课程目标
《
生物课程标准
》
的整体框架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初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1.
传统的学生观
2.
新课程学生观
①
学生是发展的人
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发展过程中的人是
不成熟
的人
②
学生是独特的人
是完整的人
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③
学生是独立的人
是不以教师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是学习的主体
是责、权主体
3.
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再认识
“
面向全体学生”首先就意味着“教育就是服务 ” 。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现在和将来)
3.
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再认识
“面向全体学生”
就意味着: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学习机会
使所有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学习都能在
原有的水平
上得到提高。(比如:布置作业就应该有弹性)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初中生物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培养普通公民而
不是科学家
。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
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
摘自朱永新著
《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1.
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2.
科学素养的含义
是人认识能力的总和,是科学素养的主干
科学素养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由道德、意志和审美结构组成的统一体,是人的素养中的最高层次
知识结构:是整个素养结构的基础
智力结构
观察能力
实践能力
思维能力
最新理念: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理性思维
科学探究 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
观察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 获取数据的能力
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对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再认识
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
科学素养
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于“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
关系
”
关于“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
价值观
”
特别
强调
:
每个人
都需要的素养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学生的两种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不能受制于
一成不变
的模式
三、高中
《
生物课程标准
》
提出的课程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初、高中
《
生物课程标准
》
在课程理念方面存在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是什么?
有什么?
为什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初中生物课程总目标
二、初中生物课程具体目标
讨论:
1.
课程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有何关系?
P14-18
2.
分析比较原
大纲
中的“教学目的要求”
与
课标
中的“具体目标”在内容提法上有何不同?课标有哪些突破性进步?
(阅读教材)
原有
《
大纲
》
知识方面:
(
1
)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2
)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现行
《
标准
》
知识:
(
1
)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
3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和
《
大纲
》
相比,
《
标准
》
首次:
(
1
)不仅要求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知识”,还要求“
生物技术
”等基础知识。
(
2
)不仅要求知道知识的应用,而且要求知道“可能产生的
影响
”。
(
3
)不仅能提出“促进生理健康发展”,还提出“促进
心理
健康发展”。
(
4
)不仅提出“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提出“在
社会发展
”中的应用。
这些变化表明,
《
标准
》
比
《
大纲
》
更加
关注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价值。
原有
《
大纲
》
能力方面:
(
1
)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
(
2
)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
3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
(
4
)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现行
《
标准
》
能力:(
1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
信息
的能力。(
3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
探究
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
合作
能力、实践能力和
创新
能力。(
4
)初步学会
运用
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和
《
大纲
》
相比,
《
标准
》
首次:
(
1
)不仅提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且明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
探究
”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不仅要求“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而且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这些变化表明,
《
标准
》
比
《
大纲
》
更加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
《
标准
》
不像
《
大纲
》
那样,仅仅关注学生解决一些“身边生物学问题”,仍然未能摆脱学科中心的束缚;
《
标准
》
则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强调了学科间的综合、强调了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
原有
《
大纲
》
思想情感方面:
(
1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
2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
3
)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现行
《
标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
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
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
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
2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
保护意识。
(
3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
4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
识。
(
5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
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和原有
《
大纲
》
相比,现行
《
标准
》
首次:
(
1
)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
2
)明确提出“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
3
)明确提出“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这些变化表明,
《
标准
》
比
《
大纲
》
更加强调“理解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重要性;突出“主动参与社
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义
务教育性质决定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会健康生存的必要前提,是
义务
教育的目标之一。
你们应有的姿态:
如果我是一位中学生物学教师
如何理解这些标准
如何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如何评价一节课
如何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
如何逐步快速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三、高中生物课程总目标
P15
四、高中生物课程具体目标
1.
知识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能力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确立的内容标准
(一) 构建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高校
《
无脊椎动物学
》
与现行初中生物
教材无脊椎动物学部分内容体系比较
高校
《
无脊椎动物学
》
内容体系
(自堵南山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无脊椎动物学部分内容体系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门
海绵动物门
无
腔肠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
无
(二)原有
《
大纲
》
与现行
《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
内容体系的比较
1
、原有
《
大纲
》
的内容体系: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细菌、真菌和病毒
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人体生理卫生
遗传、进化和生态
2
、
《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
课程内容及体系:
人的教育也是如此
—
人与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
①
围绕“人与生物圈”,确定
10
个一级主题的总体思路。
②
对
10
个一级主题内涵的具体
分析
。
(三)
原有
《
大纲
》
与课程标准内容案例比较
植物学内容:学科体系,难度较大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根的结构和功能
叶的结构和功能
茎的结构和功能
花的结构和功能
果实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的类群:藻类、苔藓和蕨类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分类)
植物学内容:人与生物圈体系,
难度
降低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的一生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植物的类群部分在“生物的多样性”里
二、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解读
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思路
《
标准
》
的主要特点
《
标准
》
和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
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一、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思路
●
必修模块是全体高中学生都要学习的,其作用是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基本素养。
必修学分为
6
学分。
●
学生在修满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志向学习选修模块,以获得更多学分。
●
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必修
1
的内容后,既可以学习生物必修
2
的内容,也可以先学习生物必修
3
的内容。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
高中毕业生的走向大致可分成直接就业、继续学习两类,其中继续学习的学生中又可分为理工类、人文科学类和生物科学类等三种发展方向。选修模块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高中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
选修
1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为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设计,选择了
13
个不同类型的实验,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
选修
2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则为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设计,在生物科学技术广泛运用的领域,包括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和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选修
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是为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设计的,选择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适应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
1
.充分体现基础性
“基础性”是构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关键,它涵盖了多方面的目标或要求,而不仅仅是我们多年来习惯的“双基”概念。因此,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既强调学生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础能力的达成。
二、
《
标准
》
的主要特点
2
.注意课程的选择性
《
标准
》
力求在多样化和选择性方面有所突破。
《
标准
》
的选择性是从三个层面实现的。首先,每一个模块中的内容标准都是一个内容主题,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
为课堂教学留出了极大的空间。这也将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多样化。
《
标准
》
在一些模块的内容要求上留出了选择的余地。如:在“选修
2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城市的中学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农业”这个一级主题,而农村中学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工业”这个一级主题。在“选修
1
:生物技术实践”这一模块中,共有
14
个二级主题,学生和教师只要从其中选择
5—7
个内容研修。这样的选择可以适应不同学校、学生的需求。
3
.重新调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必修模块,生物科学的知识体系是其逻辑框架,技术教育渗透在生物学的主题之中。如“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内容,就是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穿插的生物技术的教育。
在选修部分,生物技术则是三个选修模块的核心主题。
在选修模块中,主要内容都围绕生物技术展开。如“选修
l
:生物技术实践”侧重了传统的生物技术,并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在“选修
2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在农业、工业、健康、环保四个一级主题中,突出地渗透了应用生物技术;在“选修
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
《
标准
》
又从基因工程、克隆几个方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
4.
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
《
标准
》
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中全面达成课程目标,倡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获得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所有这些教学思想都体现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教学案例及实施建议之中。
《
标准
》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5.
充分考虑到
《
标准
》
的可行性
《
标准
》
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新课程的可操作性和
《
标准
》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可接受性。
在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选修模块的数量、课程内容范围等方面,都注意到了我国生物学教育的原有基础、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状况。
在内容选择和教学要求方面,充分继承了我国生物教学中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优势。
在实验活动的建议中。考虑了要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既能使条件好的学校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
如:要求条件较高的生化实验、组织培养实验
)
,又能使条件不利的学校也能开展有效的活动
(
如:腐乳的制作、制果酒、果醋等
)
。
三、
《
标准
》
和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
1.
在
课程理念
上,
《
标准
》
明确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的高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理念。
其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而教学大纲中没有这样明确的课程理念。
2
.在
课程性质
上,
《
标准
》
明确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这与以往关于高中教育及高中生物课程具有双重
任务
(
升学预备和就业预备
)
的定位有明显区别。
3.
教学要求
有相应的改变。
由于课程结构和课程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对教学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改变。特别是不再局限于“如何教好教材”,而是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角度,从课程实施和改变教学行为的角度提出了
7
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
大纲
》
的表述: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标准
》
的表述:教学建议
(一)要认真改进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二)增强态度观念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四)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一)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
(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三)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四)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
(五)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七)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4.
评价作为课程要素之一,其改革受到特别的关注。
《
标准
》
从新的评价理念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要求出发,提出了
6
个方面的建议。
《
大纲
》
的表述:教学评价
《
标准
》
的表述: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
(二)评价的依据和内容
(三)评价的原则
(四)评价的方式
(一)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二)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三)善于利用纸笔测验,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
(四)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五)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四、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最终要由教师来实施。
如何实施教学,成为每一位高中教师面临的任务。
有的教师在初读了高中课程标准后说,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相比,高中新课程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真不知今后高中的课该怎样上了。
顾虑一:教学的新理念有了,在教学实践中能否转化为‘可操作’的‘现实’
?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以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学理念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教师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高中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最终要靠
教师
自己。
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降低高中生物教学水准。生物学课程标准是所有健全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最低要求。
《
标准
》
着眼于这个基本要求的同时,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是放开的,没有规定上限。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生物学教师在保证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增加学习内容,提高教学要求。
顾虑二: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意味着降低教学水准
?
顾虑三:在高中新课程中,教学方式将如何变化
?
传统的讲授还有没有用武之地
?
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就是好课吗?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在主题教学中应尽量设置情境、激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有利于三重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探究不应成为主题教学的惟一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主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讲授方式依然是有效的。
顾虑四:与现行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相比较,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内容、数量和类别都有显著地变化。例如,
《
大纲
》
中确定的学生实验内容共有
20
个,其中有
16
个在选修课本内,有
4
个在必修课本内;
《
标准
》
中仅必修部分就有学生实验
22
个,选修
1
的实验则多达
26
个。如何保证实验课的落实?
实验条件要有保障。要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同时应尽量创造条件,贯彻低成本、低消耗的原则。
顾虑五:每个模块安排
10
周
36
学时,其中
9
周上课,
1
周复习考试。如果再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学内容能否按时完成?
新课程实施后,为原本高中教学中就存在的内容与时间的矛盾会凸显出来而忧心。普通高中课程时间安排的变化,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主要按学时备课的方式,加强学期备课和学段备课,以适应模块整体性的特点。时间上必须保证,不能增加学生负担,放在课后去做;可能压缩的课时要提前安排好。
顾虑六:
《
方案
》
指出要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选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
《
方案
》
还指出“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在你的岗位上,在各学科的竞争中间,你有多少绝招
?
第四节 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一纲多本的由来
一纲多本的好处
流行的教科书:
人教社版
北师大版
江苏版
各有所长
教材已不是教学的依据,而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