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MB
  • 2021-10-26 发布

中学生物学第一章 课件PPT

  • 6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课程 学习目标 : 1. 认识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生物学是 科学教育 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 科学 课程,具有 技术 课程的性质,是中学生的必修课。 2. 认识生物学课程在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培养 目标 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设置情况。 3. 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 (重点),促进课程理念的转变。 4. 了解在“ 一纲多本 ”形势下,生物教材的编写特色和选用依据。 第一节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 一、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科学课程,要体现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知识体系:关联性、探究性 探究自然的途径和方法 技术课程:理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的应用价值 课程的目标: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 人自身就是鲜活的生物体 二、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认知能力 思维习惯 实践能力 为今后的专业方向选择提供帮助 三、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设置 因时因地而变化 分科课程 ---- 综合课程 初中: 建国初期:动物、植物、人体生理卫生 上世纪 90 年代初: 生物 高中:生物 (分科课程) 也有少数地区开设综合课程 目前的情况 小学阶段:自然 初中阶段 名称:生物 内容:生物学 现象 与生物的基本 结构 高中阶段 名称:生物 内容:生物学 原理 与 机制 第二节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本次生物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是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 原因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原因: 1 、 2 、 3 。 直接原因之一:学校教育课程的知识本位倾向,表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 书本中心 、 教师中心 、 学科中心 。 直接原因之二:传统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 生物科学发展迅速 直接原因之三: 不相适应 基础教育阶段 生物课程 体现在: 评价体系 教师能力 教育理念 课程目标 《 生物课程标准 》 的整体框架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初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1. 传统的学生观 2. 新课程学生观 ① 学生是发展的人 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发展过程中的人是 不成熟 的人 ② 学生是独特的人 是完整的人 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③ 学生是独立的人 是不以教师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是学习的主体 是责、权主体 3. 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再认识 “ 面向全体学生”首先就意味着“教育就是服务 ” 。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现在和将来) 3. 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再认识 “面向全体学生” 就意味着: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学习机会 使所有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学习都能在 原有的水平 上得到提高。(比如:布置作业就应该有弹性)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初中生物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培养普通公民而 不是科学家 。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 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 摘自朱永新著 《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1. 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2. 科学素养的含义 是人认识能力的总和,是科学素养的主干 科学素养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由道德、意志和审美结构组成的统一体,是人的素养中的最高层次 知识结构:是整个素养结构的基础 智力结构 观察能力 实践能力 思维能力 最新理念: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理性思维 科学探究 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 观察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 获取数据的能力 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对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再认识 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 科学素养 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于“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 关系 ” 关于“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 价值观 ” 特别 强调 : 每个人 都需要的素养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学生的两种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不能受制于 一成不变 的模式 三、高中 《 生物课程标准 》 提出的课程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初、高中 《 生物课程标准 》 在课程理念方面存在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是什么? 有什么? 为什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初中生物课程总目标 二、初中生物课程具体目标 讨论: 1. 课程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有何关系? P14-18 2. 分析比较原 大纲 中的“教学目的要求” 与 课标 中的“具体目标”在内容提法上有何不同?课标有哪些突破性进步? (阅读教材) 原有 《 大纲 》 知识方面: ( 1 )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2 )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现行 《 标准 》 知识: ( 1 )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 3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和 《 大纲 》 相比, 《 标准 》 首次: ( 1 )不仅要求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知识”,还要求“ 生物技术 ”等基础知识。 ( 2 )不仅要求知道知识的应用,而且要求知道“可能产生的 影响 ”。 ( 3 )不仅能提出“促进生理健康发展”,还提出“促进 心理 健康发展”。 ( 4 )不仅提出“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提出“在 社会发展 ”中的应用。 这些变化表明, 《 标准 》 比 《 大纲 》 更加 关注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价值。 原有 《 大纲 》 能力方面: ( 1 )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 ( 2 )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 3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 ( 4 )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现行 《 标准 》 能力:( 1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 信息 的能力。( 3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 探究 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 合作 能力、实践能力和 创新 能力。( 4 )初步学会 运用 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和 《 大纲 》 相比, 《 标准 》 首次: ( 1 )不仅提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且明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 探究 ”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不仅要求“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而且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这些变化表明, 《 标准 》 比 《 大纲 》 更加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 《 标准 》 不像 《 大纲 》 那样,仅仅关注学生解决一些“身边生物学问题”,仍然未能摆脱学科中心的束缚; 《 标准 》 则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强调了学科间的综合、强调了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 原有 《 大纲 》 思想情感方面: ( 1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 2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 3 )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现行 《 标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 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 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 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 2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 保护意识。 ( 3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 4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 识。 ( 5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 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和原有 《 大纲 》 相比,现行 《 标准 》 首次: ( 1 )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 2 )明确提出“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 3 )明确提出“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这些变化表明, 《 标准 》 比 《 大纲 》 更加强调“理解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重要性;突出“主动参与社 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义 务教育性质决定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会健康生存的必要前提,是 义务 教育的目标之一。 你们应有的姿态: 如果我是一位中学生物学教师 如何理解这些标准 如何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如何评价一节课 如何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 如何逐步快速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三、高中生物课程总目标 P15 四、高中生物课程具体目标 1. 知识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能力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确立的内容标准 (一) 构建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高校 《 无脊椎动物学 》 与现行初中生物 教材无脊椎动物学部分内容体系比较 高校 《 无脊椎动物学 》 内容体系 (自堵南山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无脊椎动物学部分内容体系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门 海绵动物门 无 腔肠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 无 (二)原有 《 大纲 》 与现行 《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 内容体系的比较 1 、原有 《 大纲 》 的内容体系: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细菌、真菌和病毒 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人体生理卫生 遗传、进化和生态 2 、 《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 课程内容及体系: 人的教育也是如此 — 人与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 ① 围绕“人与生物圈”,确定 10 个一级主题的总体思路。 ② 对 10 个一级主题内涵的具体 分析 。 (三) 原有 《 大纲 》 与课程标准内容案例比较 植物学内容:学科体系,难度较大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根的结构和功能 叶的结构和功能 茎的结构和功能 花的结构和功能 果实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的类群:藻类、苔藓和蕨类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分类) 植物学内容:人与生物圈体系, 难度 降低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的一生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植物的类群部分在“生物的多样性”里 二、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解读 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思路 《 标准 》 的主要特点 《 标准 》 和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 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一、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思路 ●   必修模块是全体高中学生都要学习的,其作用是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基本素养。 必修学分为 6 学分。 ● 学生在修满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志向学习选修模块,以获得更多学分。 ● 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必修 1 的内容后,既可以学习生物必修 2 的内容,也可以先学习生物必修 3 的内容。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 高中毕业生的走向大致可分成直接就业、继续学习两类,其中继续学习的学生中又可分为理工类、人文科学类和生物科学类等三种发展方向。选修模块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高中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 选修 1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为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设计,选择了 13 个不同类型的实验,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 选修 2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则为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设计,在生物科学技术广泛运用的领域,包括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和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选修 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是为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设计的,选择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适应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 1 .充分体现基础性 “基础性”是构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关键,它涵盖了多方面的目标或要求,而不仅仅是我们多年来习惯的“双基”概念。因此,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既强调学生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础能力的达成。 二、 《 标准 》 的主要特点 2 .注意课程的选择性 《 标准 》 力求在多样化和选择性方面有所突破。 《 标准 》 的选择性是从三个层面实现的。首先,每一个模块中的内容标准都是一个内容主题,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 为课堂教学留出了极大的空间。这也将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多样化。 《 标准 》 在一些模块的内容要求上留出了选择的余地。如:在“选修 2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城市的中学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农业”这个一级主题,而农村中学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工业”这个一级主题。在“选修 1 :生物技术实践”这一模块中,共有 14 个二级主题,学生和教师只要从其中选择 5—7 个内容研修。这样的选择可以适应不同学校、学生的需求。 3 .重新调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必修模块,生物科学的知识体系是其逻辑框架,技术教育渗透在生物学的主题之中。如“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内容,就是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穿插的生物技术的教育。 在选修部分,生物技术则是三个选修模块的核心主题。 在选修模块中,主要内容都围绕生物技术展开。如“选修 l :生物技术实践”侧重了传统的生物技术,并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在“选修 2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在农业、工业、健康、环保四个一级主题中,突出地渗透了应用生物技术;在“选修 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 《 标准 》 又从基因工程、克隆几个方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 4. 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 《 标准 》 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中全面达成课程目标,倡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获得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所有这些教学思想都体现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教学案例及实施建议之中。 《 标准 》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5. 充分考虑到 《 标准 》 的可行性 《 标准 》 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新课程的可操作性和 《 标准 》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可接受性。 在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选修模块的数量、课程内容范围等方面,都注意到了我国生物学教育的原有基础、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状况。 在内容选择和教学要求方面,充分继承了我国生物教学中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优势。 在实验活动的建议中。考虑了要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既能使条件好的学校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 如:要求条件较高的生化实验、组织培养实验 ) ,又能使条件不利的学校也能开展有效的活动 ( 如:腐乳的制作、制果酒、果醋等 ) 。 三、 《 标准 》 和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 1. 在 课程理念 上, 《 标准 》 明确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的高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理念。 其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而教学大纲中没有这样明确的课程理念。 2 .在 课程性质 上, 《 标准 》 明确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这与以往关于高中教育及高中生物课程具有双重 任务 ( 升学预备和就业预备 ) 的定位有明显区别。 3. 教学要求 有相应的改变。 由于课程结构和课程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对教学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改变。特别是不再局限于“如何教好教材”,而是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角度,从课程实施和改变教学行为的角度提出了 7 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 大纲 》 的表述: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标准 》 的表述:教学建议 (一)要认真改进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二)增强态度观念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四)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一)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 (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三)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四)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 (五)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七)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4. 评价作为课程要素之一,其改革受到特别的关注。 《 标准 》 从新的评价理念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要求出发,提出了 6 个方面的建议。 《 大纲 》 的表述:教学评价 《 标准 》 的表述: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 (二)评价的依据和内容 (三)评价的原则 (四)评价的方式 (一)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二)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三)善于利用纸笔测验,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 (四)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五)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四、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最终要由教师来实施。 如何实施教学,成为每一位高中教师面临的任务。 有的教师在初读了高中课程标准后说,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相比,高中新课程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真不知今后高中的课该怎样上了。 顾虑一:教学的新理念有了,在教学实践中能否转化为‘可操作’的‘现实’ ?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以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学理念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教师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高中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最终要靠 教师 自己。 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降低高中生物教学水准。生物学课程标准是所有健全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最低要求。 《 标准 》 着眼于这个基本要求的同时,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是放开的,没有规定上限。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生物学教师在保证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增加学习内容,提高教学要求。 顾虑二: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意味着降低教学水准 ? 顾虑三:在高中新课程中,教学方式将如何变化 ? 传统的讲授还有没有用武之地 ? 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就是好课吗?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在主题教学中应尽量设置情境、激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有利于三重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探究不应成为主题教学的惟一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主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讲授方式依然是有效的。 顾虑四:与现行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相比较,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内容、数量和类别都有显著地变化。例如, 《 大纲 》 中确定的学生实验内容共有 20 个,其中有 16 个在选修课本内,有 4 个在必修课本内; 《 标准 》 中仅必修部分就有学生实验 22 个,选修 1 的实验则多达 26 个。如何保证实验课的落实? 实验条件要有保障。要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同时应尽量创造条件,贯彻低成本、低消耗的原则。 顾虑五:每个模块安排 10 周 36 学时,其中 9 周上课, 1 周复习考试。如果再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学内容能否按时完成? 新课程实施后,为原本高中教学中就存在的内容与时间的矛盾会凸显出来而忧心。普通高中课程时间安排的变化,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主要按学时备课的方式,加强学期备课和学段备课,以适应模块整体性的特点。时间上必须保证,不能增加学生负担,放在课后去做;可能压缩的课时要提前安排好。 顾虑六: 《 方案 》 指出要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选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 《 方案 》 还指出“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在你的岗位上,在各学科的竞争中间,你有多少绝招 ? 第四节 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一纲多本的由来 一纲多本的好处 流行的教科书: 人教社版 北师大版 江苏版 各有所长 教材已不是教学的依据,而是参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