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 MB
  • 2021-10-26 发布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618)‎ 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统一时间: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统一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的交融,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统一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统治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zhuō)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 (hán)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 ‎(1)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2)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殿试。‎ ‎(3)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618年)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①征发大量劳动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驰道;②多次巡游;③三次征辽东)‎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8‎ ‎ ‎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907)‎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以民为本,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huì)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chóng)和宋璟(jǐng),实施了一系列改革。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2)影响/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唐三彩 曲辕犁 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商业繁荣:⑴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⑵长安城: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③街道规划整齐;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18‎ ‎ ‎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民族交往的事实:①唐太宗时,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②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通婚。③与少数民族政权关系密切(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④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 ‎4.唐蕃和亲 ‎(1)背景: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化,向唐朝求婚。‎ ‎(2)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3)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总结: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①设置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 ‎②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③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和南诏的首领 ‎④军事进攻:唐太宗打败东突厥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种类 人物 特点 代表作 诗歌 ‎“诗仙”李白 飘逸洒脱,充满想象,浪漫情怀 ‎《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 ‎“诗圣”杜甫 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 三吏、三别等 白居易 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钱塘湖春行》《草》等 书法家 颜真卿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颜氏家庙碑》‎ 柳公权 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欧阳询 ‎《九成宫醴(lǐ)泉碑》‎ 画家 阎立本 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步辇(nǐan)图》‎ 吴道子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送子天王图》‎ 补充: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1.隋朝李春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隋唐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晚唐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药王”孙思邈(mǐao)著《千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医方。‎ ‎4.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实测出子午线的长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并且僧一行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比欧洲早1000多年。‎ ‎5.唐政府组织编写的药典《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物学专著。‎ ‎6.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18‎ ‎ ‎ 思考: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辉煌的文化?‎ ‎①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③各民族间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唐朝最有影响的僧人鉴真,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于754年抵达日本。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 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玄奘西行 ‎(1)时间:唐太宗贞观年间 ‎(2)过程: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3)贡献: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 A.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B.唐朝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C.唐朝对外交通发达。D.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原因 A.政治腐败: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B.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C.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2.时间:755-763‎ ‎3.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 ‎4.过程: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叛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5.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③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灭。‎ 18‎ ‎ ‎ 三、五代十国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 ‎2.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实质),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 一、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③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 ‎2.政治方面: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方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①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措施: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影响(积极):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议的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拓展延伸:消极影响: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治机构重叠;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 政权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灭亡 北宋 汉族 赵匡胤 东京(开封)‎ ‎960年 ‎1127年(被金灭)‎ 南宋 汉族 赵构 临安(杭州)‎ ‎1127年 ‎1276年(被元灭)‎ 18‎ ‎ ‎ 辽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huáng)府 ‎916年 ‎1125年(被金灭)‎ 西夏 党项 元昊 兴庆(银川)‎ ‎1038年 ‎1227年(被蒙古灭)‎ 金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会宁 ‎1115年 ‎1234年(被蒙古灭)‎ 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 二、重要事件:‎ ‎1.宋与辽---澶渊(chán yuān)之盟 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宋与夏和战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元昊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的对峙 ‎(1)女真兴起及金灭辽 ‎①金建立: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 ‎②1125年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 ‎③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2)岳飞抗金及宋金合议 ‎①抗金: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②议和原因: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③议和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❹议和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18‎ ‎ ‎ ‎◆易混辨析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思考:岳飞永远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是什么?★★★‎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3.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拓展延伸)‎ ‎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 ‎(1)农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2.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3.商业贸易的繁荣▲▲▲‎ A.市镇发展 18‎ ‎ ‎ ‎(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2)表现:①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②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③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B.海外贸易 ‎(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2)表现: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②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C.纸币出现 ‎(1)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2)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3)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南宋货币:南宋时,纸币(会子)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拓展延伸: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高度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③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1.蒙古的统一: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 ‎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 ‎3.元朝的统一:‎ A.第一阶段(蒙古):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第二阶段(元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C.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隋朝、元朝)‎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1.政权性质: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疆域范围:“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3.疆域拓展: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4.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8‎ ‎ ‎ ‎1.在中央:①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①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②其他地区,设立行中书省(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县。‎ 三、元朝对边疆的管辖措施:▲▲▲‎ ‎1.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对西域的管辖: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瓦子的出现 ‎(1)出现原因: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2)含义: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杂剧:戏剧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杂剧,兴起于宋代兴盛于元代。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 ‎4.传统节日: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了。‎ 二、文学的发展(宋词与元曲)‎ ‎1.主要成就 形式 作者 朝代 成就、特点、地位 宋词 苏轼 北宋 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髙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 李清照 两宋 之交 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北宋灭亡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 辛弃疾 南宋 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元曲 关汉卿 元代 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2.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3.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另外还有王实甫(西厢记)‎ 三、《资治通鉴》‎ ‎1.作者: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 ‎2.体例:编年体通史 18‎ ‎ ‎ ‎3.内容: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4.地位: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司马迁和司马光被后人称为“史家两司马”。‎ 补充:1.艺术绘画:‎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宋朝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 元朝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 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 ‎2.书法:宋元时期,盛行行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fú)、蔡襄。‎ 元代书法家是赵孟頫(fǔ)。‎ ‎◆释疑解难 简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 ‎(2)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 ‎(5)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军政要务。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①西汉早期出现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蔡侯纸”)。‎ ‎③意义: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2.印刷术 ‎(1)发展历程 A.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晚唐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B.活字印刷术 ‎①泥活字印刷:北宋平民毕昇(shēng)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②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③元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18‎ ‎ ‎ ‎(2)传播: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到欧洲。‎ ‎(3)意义: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指南针 ‎(1)发展历程:①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②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罗盘)。③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2)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火药 ‎(1)发展历程:①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②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③元朝发明了火铳(chòng)。‎ ‎(2)意义: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3)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二、发达的中外交通 ‎1.交通范围的扩大的原因: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 ‎2.陆路交通:①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已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②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3.海路交通:①条件: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②表现: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③交通航线: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4.发达中外交通的影响: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时代特征。‎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 一、明朝的建立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2.1421年,明成祖朱棣(dì)迁都北京。‎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1.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①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18‎ ‎ ‎ ‎4.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明宪宗时期设立西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5.思想上:八股取士 A.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B.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C.答题限制: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D.答题要求: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E.八股取士的影响:①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②选拔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 ‎(1)目的: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展示中国富强。②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条件(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③明朝政府的支持;④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3)概况:时间:1405~1433年;次数:7次;经过: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4)意义:①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④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1)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2)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3)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4)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5)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①正义之举,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支持。②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③与其他爱国军民的联合作战。④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 18‎ ‎ ‎ 三、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住居权。‎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明朝的科技名著 书名 作者 类型 地位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药物学著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工开物》‎ 宋应星 科技巨著 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农业著作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二、明朝的著名建筑 ‎1、明长城 ‎(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特点: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 ‎(4)影响: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比较(秦长城:西起临洮(táo),东到辽东;秦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建的)‎ ‎(5)意义: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2.北京城(明清两朝的都城)‎ ‎(1)时间:1420年建成,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 ‎(2)构成: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明朝的小说和戏剧★★★★★‎ 项目 书名 作者 成书时间 内容 地位 小说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三国矛盾冲突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官逼民反,农民起义 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任务性格 18‎ ‎ ‎ ‎《西游记》‎ 吴承恩 明代中期 师徒取经 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戏剧 ‎《牡丹亭》‎ 汤显祖 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明朝后期的腐败 ‎1.明朝中后期社会现状:‎ 社会经济有明显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2.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 ‎①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皇室内部勾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宦官专权。‎ ‎③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④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1.农民起义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过程:‎ ‎①陕北起兵;②进入中原:提出“均田免赋”口号;③1644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④1644年4月,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yì),明朝灭亡(1368-1644)。‎ 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 ‎3.清军入关: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李自成起义失败。‎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统一: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措施:在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东南) ▲▲▲‎ ‎1.收复台湾 ‎(1)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 ‎(2)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被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8‎ ‎ ‎ ‎2.管辖台湾 ‎(1) 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3)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3.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期 名称 事件 三国 夷洲 吴主孙权派大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隋唐 流求 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 元朝 琉球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 清朝 台湾 ‎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3年清政府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三、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南)▲▲▲‎ ‎1.清政府管理西藏的措施 时期 事件 顺治 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康熙 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雍正 ‎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乾隆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规 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转世灵童,设金瓶掣签制度 三、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西北)▲▲▲‎ ‎1.概况:维吾尔族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信仰伊斯兰教,清朝称之为回部 ‎2.清政府巩固西北边疆的措施 时期 事件 康熙 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乾隆 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 ‎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驻军设哨,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 ‎3.请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期 事件 18‎ ‎ ‎ 西汉 汉武帝派张骞两通西域。‎ 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唐朝 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清朝 平定了噶尔丹叛乱;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四、雅克萨之战(东北)‎ ‎1.背景: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2.过程: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清军两次进攻俄军 ‎3.结果:1689年,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4.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五、归纳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和方法:①抗击外来侵略。②镇压分裂势力。③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如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设台湾府。④确立册封制度:清朝确立了对历代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六、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大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①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是“国之大计”。②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2.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提高。④经济作物(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2.商业: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票号”)和徽商。‎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情况:康熙时人口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3.影响:(1)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2)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政治上: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 18‎ ‎ ‎ ‎1.康熙---设南书房(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加强了君主专制)‎ ‎2.雍正---设立军机处 ‎(1)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2)特点: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3)影响:便于皇帝独掌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4、乾隆---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二、文化上: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1.大兴文字狱 ‎(1)原因:为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2)兴盛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3)特点:规模大,次数多 ‎(4)危害:①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时期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措施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 ‎2、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1)表现:①大力提倡尊孔读经。②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影响:①致使不少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绝迹或失真;②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中国古代文化遭受的又一次浩劫。)‎ 三、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以自我供给。‎ ‎②主观原因---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③客观原因---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①顺治时,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②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出海。③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④1757年,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影响 ‎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认识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闭关锁国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只能导致落后乃至最后的挨打。‎ 细节提示:“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流,而不是绝对禁止。‎ 18‎ ‎ ‎ 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例子: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②唐朝时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了唐代对外开放的政策;③明朝郑和下西洋加强对外交流。‎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1.地位: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 ‎2.成书过程: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前80回曹雪芹定稿创造,后40回由高鹗整理续写。‎ ‎3.排印时期:乾隆晚期 ‎4.传播:这部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问世以后,在民间流传开来。至今,已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二、 昆曲和京剧 ‎1.昆曲(1)起源和发展成就: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到明朝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2)顶峰:清朝前期。洪昇的《长生殿》(唐明皇和杨贵妃)、孔尚任的《桃花扇》(歌伎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恋爱故事)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3)艺术特色:集中体观了南曲淸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揉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4)衰落:清朝中期以后(原因:因循守旧、作品庸俗;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脱离民众和现实生活。)‎ ‎2.京剧 ‎(1)诞生:1790年,乾隆80大寿,四大徽班进京献艺 ‎(2)形成: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 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京剧诞生。‎ ‎(3)发展原因:广大群众喜欢,皇室扶持。 ‎ ‎(4)地位: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