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96 MB
  • 2021-10-26 发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共78页)

  • 7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 1 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及山顶洞人等基础 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 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激发学 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 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难点 北京人的特征。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 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 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 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 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得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 2 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 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 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 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 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 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 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 的第二目——“北京人”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 48 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 1921 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 作从 1927 年开始。1929 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 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 年至 1937 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 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 6 个, 下颌骨化石 15 件,牙齿化石 157 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 40 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 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 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 70 万 -20 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 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 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4-5,回答 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 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 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 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 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 3 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雷击起 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 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 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 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 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 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 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 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 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 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 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 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三、山顶洞人 教师过渡: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 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好多,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的山顶洞人 就是其中之一。 投放“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 自读教材,回答问题: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答案提示:从生产工具上看,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从劳动 对象上看,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会捕鱼,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了。从活动范围上看, 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活动范围扩大了。从生活上看, 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 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第 1 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约 170 万年前 二、北京人(约 70 万—20 万年前) 体质特点: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工具:打制——旧石器时代 火的使用:保存、使用天然火 生产活动:采集、狩猎 社会组织:原始群居 三、山顶洞人——(约 3 万年) 4 体质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火的使用:懂得人工取火 社会组织:过集体生活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 史的重要依据。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及其标志。初步学习对 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 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的 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 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同学们还记得他们是怎样获 得食物的吗?(采集、狩猎、捕鱼)我们今天的食物来源于哪里呢?(来自于农业种植和畜牧 业的养殖)那么,我们的先民们是怎样开始种植庄稼和养殖牲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师:阅读教材第 8 页正文部分内容:中国境内发现栽培稻的遗址在什么地方? 学生:位于长江中下游。 教师:在农作物的栽培方面,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什么的国家? 5 学生:粟和黍。 教师:阅读教材第 9 页《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提问: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遗 址?它们在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区? 学生:遗址:红山、半坡、良渚、河姆渡、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都分布在江河附近。 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 教师: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伴随着狩猎和原始农业 的兴起,有时候人们将猎获到但一时吃不完的,就先养起来留待以后再吃,由此逐渐使动物 驯化,原始饲养业出现了。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有 何重要意义? 学生: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 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教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1.时间——距今约 7 000 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 4.畜牧业:饲养家畜。 5.工具:骨耜,磨制石器。 6.手工业: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有水井。 8.会运用雕刻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 教师:文中第 11 页《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 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 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不但进入了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请大家看教材第 10 页《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第 11 页《半坡居民半地穴式 圆形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 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且气温相 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 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 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 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1~12 页,讨论回答。 教师:结合教材,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特征。 1.时间:距今约 6 000 年。 2.生活位置: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6.建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定居生活。 7.手工业:彩陶,乐器。纺织、制衣。 教师:看看半坡居民和北京人有哪些不同? 6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磨 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 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 11 页《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半坡居民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半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 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食物来看:北京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粟,发展 原始农业。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 12 页《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半坡居民会制作彩陶。食物中有鱼等,食物种类丰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2 页“问题思考”,讨论回答: 原始居民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距今时间 距今约 7 000 年 距今约 6 000 年 活动区域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居住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农业 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种 植粟 饲养业 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饲养猪狗等家畜;捕猎捕鱼、采集野果 手工业 制陶器、玉器和简单乐器骨哨,使用雕 刻技术和天然漆 使用彩陶,多纹饰;有装饰品和乐器; 有骨针、骨锥和纺轮,会纺织和制衣 通过对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的学习,了解了原始的农 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 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 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农作物种植:稻、粟、黍;饲养业出现 2.标志 3.意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距今年代 2.生产生活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距今年代 2.生产生活 7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过程与方法 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 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 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难点 炎黄联盟;禅让制。 (多媒体展示陕西黄帝陵图片) 教师介绍: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清明时节, 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平日里到这 里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为什么黄帝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景仰,传说中四五千年前的中国大 地上又发生了哪些大事?给后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3 课《远古的传 说》。 一、炎黄联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熟悉内容。 教师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活跃在我国的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他们因为血缘关系而组成一个个的集团,我们称之为“部落”。你知 8 道都有哪些部落吗? 学生回答: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 教师讲解:这些部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为了争夺适宜放牧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战 争不断,在战争中不断地合并,形成部落联盟。炎帝和黄帝部落就因一次战争而结成部落联 盟,这场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阪泉之战) 教师过渡:阪泉之战中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可是黄帝的地位还没 有稳固,黄帝地位的确立也经历了一场战争,你知道是哪场战争吗?(涿鹿之战)下面有请我 们的评书大家为我们讲述涿鹿之战。 学生讲述:传说距今约 4 600 余年,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夺,为害百 姓,其中蚩尤最为暴虐,神农氏、黄帝无力征讨。阪泉之战后,黄帝势力大增,蚩尤仍继续 作乱,不肯听命。黄帝征集各部落、联盟兵众,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展开激战。战争爆发后, 正好赶上浓雾和暴雨天气,这给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提供了机会,便于他们展开军事 行动。所以在战争初期,适合于晴天作战的黄帝部落处境不利,曾经九战而九败。然而,没 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给黄帝部落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部落把握战机,在 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气——狂风大作,尘沙漫天, 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害怕之际,率领部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 人,并在冀州之野擒杀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部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教师讲解:涿鹿之战后,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同 时,这场战争也加速了各氏族部落的交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成为华夏族的主体,炎帝 和黄帝自然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此,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 教师过渡:关于华夏民族的形成,梁启超先生也做了很好的诠释,一起来看一下。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 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提炼答案。 (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 教师总结:战争虽然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但是它却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加速了民族之间 的交流与交融,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语言、风俗习惯等逐渐趋同,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民族, 这便是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师过渡:黄帝和炎帝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为中华文明的 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呢?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 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他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 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 会缫丝,擅长纺织) 教师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精彩的讲述,我们发现黄帝和炎帝有很多发明创造,这些发 明创造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通过这些发明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由游牧转向定居,物质条件 得到改善,精神生活开始萌芽,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由此揭开了序幕。 设问:你认为有关早期社会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9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回答。 (传说炎帝会制作陶器,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 等,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 教师活动:幻灯片出示图片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远古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分,但其中还是蕴藏着一些比较可靠的历 史资料。它们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上述考古发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文明程 度。远古传说没被考古资料证明,而历史事实则是经过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 观事实。同学们要注意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活动:同样作为时代引领者的孙中山和毛泽东对黄帝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出示材 料: 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黄帝 中华开国五千年, 10 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 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 唯有我先。 毛泽东《祭黄帝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设问:炎帝和黄帝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华夏始祖,他们身上有一种 什么样的精神力量鼓舞后人? 教师总结:炎帝和黄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身上首要的是敢为人先的 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些精神使得华夏儿女摆脱愚昧和 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教师总结:几千年的历史中,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遭受民族危机时,华夏儿女 的爱国之情总能瞬间被点燃,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共渡危难,这种爱国之情不同时期有不同 时期的诠释。 三、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过渡: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为了增强实力,三个 部落组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设问:尧舜禹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权力的过渡的? 学生回答:禅让制。 教师讲解: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 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设问:禅让制的执行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情景设置:如果你是负责推荐的人,请你为尧舜禹写出推荐词。 学生活动:我负责推荐尧:他生活简朴,克己爱民,关注民生,急流勇退,为后来人打 下坚实基础,也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 我负责推荐舜:他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兢兢业业, 将民主推选的禅让制贯彻始终。 我负责推荐禹:他率领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舍身忘我,为民谋福祉,以民为本, 敢为天下先,不惧挑战,迎难而上,总结教训,疏导治洪,过家门不入,终消水患,在他身 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尧舜禹之所以能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皆因他们身上的人格品质,德 才兼备,以身作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优秀品 质感染着后人,也激励着后人。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先人的追溯,知道了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历史渊源,先人身上的创 造精神和奉献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感染着我们,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以天下为己任,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11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远古的历史传说 2.炎黄联盟、炎黄战蚩尤的传说——华夏民族的起源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传说中的炎帝 2.传说中的黄帝 3.考古发现 三、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和禅让制 2.大禹治水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 4 课 夏商周的更替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 其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 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远古人类, 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奴隶社会。在约公元前 2070 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 来了文明时代。我国奴隶社会历时近 1 600 年,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今天, 12 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联盟的首领。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 教师: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 学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教师:阅读课本第 20 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 志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 制度。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教师出示材料 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 职。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思考: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夏朝出现了哪些新生事物?实质是什么? 学生:出现了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政府等)。夏朝的国家机构是用来维护夏王 朝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多媒体展示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复原图”“墓葬群”“青铜酒器”等图片] 教师: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也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教师播放视频《夏王桀的暴政》,仅供学生简单了解。同学们,我们刚通过视频知道了 夏王桀的残暴统治,面对如此君王,你们会怎么办?(推翻它)那么历史上推翻夏王朝的是 谁?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商汤灭夏 教师:商汤为什么能够灭亡夏王朝?他是何时灭夏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商的首领汤联络了周围部族,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同时利用桀的暴政, 乘机起兵大败夏王桀,夏王朝灭亡。约公元前 1600 年。 教师: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称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 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又称商朝为殷商。 [多媒体展示“商朝疆域图”] 教师:面对疆域的扩大,商朝统治者是如何加强统治的呢? 学生: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教师:那么,这样的一个大国家又是如何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王。请同学讲述商 纣王的残暴,导致商的灭亡。 教师过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 部族,逐渐壮大成为灭亡商王朝的主要力量。下面,我们一起见证“武王伐纣”的历史吧! 三、武王伐纣 [多媒体展示视频《牧野之战》]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教材内容指出西周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学生:周武王;公元前 1046 年;镐京。 13 教师: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后由教师总结得出: (1)原因:夏桀和商纣极端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 除暴君,深得人心且能够重用人才,联合周边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2)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或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 志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 四、西周的分封制 教师:阅读教材第 23 页西周的分封制一目的内容,分组讨论以下问题。第一问:西周 推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第二问:西周分封的标准是什么?第三问:被分封诸侯国的权利 和义务是什么?第四问: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后选派代表回答: (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标准: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宗亲)和功劳的大小(功臣)。 (3)受封者的权利:拥有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再 进行分封。受封者的义务: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4)影响:①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加强了统治;②伴随着分封制的确定,产生了 等级制;③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会威胁到周天子的地 位,也是春秋战国混战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 指导学生填写《夏商周的更替简表》 夏 商 西周 建立 时间 约公元前 2070 年 约公元前 1600 年 公元前 1046 年 建立者 禹 汤 武王 都城 阳城 亳/殷 镐京 重要 史实 世袭制代 替禅让制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 武王伐纣 分封制 暴君 夏王桀 商纣王 周幽王 灭亡 时间 约公元前 1600 年 公元前 1046 年 公元前 771 年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的历史过程,无疑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 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亘古不变的治国之道,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以人 为本”理念亦是彰显了国家的本质所在。 14 第 4 课 夏商周的更替 原始社会禹传启世袭制奴隶社会形成夏朝鼎盛西周巩固统治分封制发展商朝牧野之战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 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 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 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 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 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CBA 总冠军奖杯,是一尊极具中国文化精髓的奖杯——中国篮球至尊鼎。鼎重约 10 千 克,高 45 厘米,底座为边长 22 厘米的正方形,底座正面刻有“中国篮球至尊鼎”和“CBA 15 联赛总冠军牟作云杯”字样。这座奖杯是仿造青铜器小臣缶方鼎模型而造的。CBA 总冠军的 奖杯为什么选用鼎的造型?这有什么重要意义吗?古代的青铜礼器有哪些作用和用途呢? 让我们进入第 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来一探究竟吧。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师:阅读教材第 25 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 发展历程。 学生:我国在黄河流域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 5 000-4 000 年的铜器,商朝以后数量增 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图片展示 教师:结合教材第 26 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 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教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学生:祭祀、酒具等。 教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 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 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教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 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记事的内容有哪些?有何重要的意义 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吧! 二、甲骨文记事 就目前的考古学成就来看,我们今天的汉字源于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顾名思义,叫做甲骨文。先来看两幅图片: 【问题探究】1.甲骨文是在哪里出土的? 2.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 16 第一小组:发现地点有河南安阳的殷墟、陕西、山东等地。 第二小组:甲骨文的发现之旅——一片甲骨惊天下。学生补充发现甲骨文的故事:1899 年,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一座大宅院里,年过半百的王懿荣生病了去看中医,在老中医开的 药方中发现了一味“龙骨”,上面刻着符号,寻常未见。接下来,王懿荣多方努力,收购“龙 骨”达 1 500 余片,并对“龙骨”进行了反复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 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 最后,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确属一种文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早于先秦时代青 铜器上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整个世界。而王懿荣不仅是第一个发现、鉴识、收藏 了甲骨文,而且也是第一个将其时代断为商代,使蒙尘 3 000 多年的甲骨文字免于湮没,更 避免了“人吞商史”的闹剧。 (教师补充:目前发现了商代有字甲骨约 15 万片,已经识别的有 1 500 个以上) 第三小组:要知道甲骨文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商代贵族王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 动——占卜。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一定要占卜定吉凶,再按占卜的结果安排活动。包括 祭祀、战争、农业、狩猎、畜牧业、数字、地理、官制、刑法等,还有医药、气象、天文历 法等方面的内容。甲骨文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第四小组:甲骨文发现的重大意义,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 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师引导: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 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那么甲骨文的造字有何特 点?它对今天的汉字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1.猜字游戏 下面我们进行猜字游戏: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它们是今天的哪些汉字?出示甲骨文十 二生肖。(答案依次为:牛、蛇、鼠、兔、羊、猪、狗、猴、虎、鸡、龙、马) 学生活动:大显身手,你能写出下列甲骨文对应的汉字吗?(答案依次为:人、牛、水、 日、上、下、明、射) 2.造字特点 教师引导:甲骨文使用的造字方法是什么?学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依次用图片呈现其造字特点。 本意是上衣,字形象一件上衣,最上端是衣领,两侧开口的地方是衣袖,下端是衣服的 下摆,古代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17 本意是细看、观察,字形是一只眼睛在仔细观察一棵树。 一个人在树下休息,本意是休息,后来引申为停止、不要等意。 一个人站在大盆里,身上还滴着水,显然是在洗澡。此图后变成左形(水)右声(谷)的形 声字。 教师总结 (1)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 文中约 40%是象形字。 (2)指事:在象形的基础上添加一定的符号构成新字,用以表达比较抽象的概念,反映 无形可象的比较复杂的事物,这类字在甲骨文中也不少。 (3)会意: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 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3.历史地位 教师提问: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学生回答: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 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课是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和甲骨文。青铜 器和甲骨文是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以此探究中华早期文明的源头,感受博大精深 的中国文化,领略祖先的聪明才华,我们将继续探索发现之旅,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作用 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司母戊鼎 二、甲骨文记事 18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分析 历史现象与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 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 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 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 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 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难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由学生讲述春秋时期经典战争故事,如晋楚之争、秦晋之争等,并出示图片:春秋战车、 越王勾践剑、甲胄等,营造古代战争的气氛。 导语:这些故事和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短兵相接的战场,那么那个历史时期社会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战火不断?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了解那个动荡的春秋时 期。 19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明确概念 大屏幕展示资料,由学生阅读: 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迁到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公元前 476 年)。 2.经济发展 阅读教材及春秋时期农具改进、经济发展的相关史料。 史料一 春秋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比青铜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制农具逐渐 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代替了用耒耜翻土的工具),铲土、耘苗、 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 种不同功能的农具,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史料二 铁器时代,继青铜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时代。它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 我国迄今为止,已发现最早的铁制品为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刘家河等地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铁 刃铜钺,距今约 3 000 余年,表明这一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并开始利用铁。 史料三 铁犁牛耕,这是指耕种的方式,而二牛抬杠是铁犁牛耕中大多数的形式,犁衡 左右各一轭,各挽一牛,此即所谓“二牛抬杠”。春秋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 农用动力的一次重大变革。 思考: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铁制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铁制农具的出现产生了什 么作用?可以先讨论,然后再回答。 教师总结:推广:铁制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当时的冶铁 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作用: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成为春秋 大变革的经济基础。 二、王室衰微 史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料二 王曾派人向鲁国“求傅”(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 史料三 公元前 707 年,周王率军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周王被射中了肩膀,天子威信 扫地,从此一蹶不振。 思考:以上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势力大减,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反而在政治、 经济上需要依赖强大的诸侯,王室的政治、经济地位日渐衰微。 【问题探究】 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那么国家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学生: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必然导致诸侯间的争霸战争,国家处于混乱状 态。 教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从此社会进入了动荡时期。 春秋时期 140 多个诸侯国中比较强大的诸侯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争 夺霸主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春秋霸主 教师:春秋时期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先后有几位诸侯取得了 “霸主”的地位,请大家在教材中找到春秋时期先后出现过哪几位“霸主”? 学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先后称霸中原。 20 教师补充:春秋前期这几位诸侯先后称霸中原,到了春秋后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 曾先后称霸,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故事呈现 关于这几位霸主的故事有很多,同学们都知道哪些? 学生说出熟悉的管鲍之交、一鸣惊人、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故事名称。 教师提供图片,如齐桓公、管仲、晋文公、楚庄王等。 (1)齐桓公首霸 这些霸主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呢? 观察教材 P31《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齐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濒临海洋,盛产鱼和盐,经济富庶。 除了地理优势之外,一个国家要想强大更重要的是什么因素? 学生:人才。 当时的齐桓公是一位贤能的国君,我们刚才的故事中也提到过他都任用了哪些人才? 学生:管仲、鲍叔牙等。 齐桓公任用管仲在齐国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 夷”的旗号,号令诸侯,于是齐桓公便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晋楚争霸 齐桓公首霸之后,一些大诸侯争相效仿,其中典型的是晋和楚,晋楚争霸过程中发生了 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城濮之战)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讲述城濮之战的经过,并且知道一鸣惊人、问鼎中原、退 避三舍这些成语都出自晋楚争霸。 城濮之战:公元前 632 年 4 月,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 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下令晋军后退,避开楚军锋芒。楚国大将子玉不顾 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3)吴越争霸 长江中下游的吴越争霸也持续了很多年,我们熟悉的“卧薪尝胆”的成语就出自于此, 哪位同学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 己过往的苦日子,要发愤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抓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对于一 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光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 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 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担心眼前 的安逸生活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经过 20 年的充分准备,勾践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 21 吴国打得大败。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确立霸业的不同过程, 大家能否概括出他们能成就霸业的原因? 学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国家逐渐富强起来。 晋文公勤政为民,成就霸业。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雪耻复国。 教师:这些人物成就霸业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毅力,同时还要勤奋、要勇于创新 和改革等。 教师点拨:这些人物故事告诉我们,兴人是兴国的关键。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目标, 为将来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做好准备。 【问题探究】 讨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出示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影响恶劣,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 第二种观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积极性:一方面长期战争使得中原民族与周边的戎、 狄、蛮、夷等民族逐渐交融;另一方面春秋争霸战争使得一些小的诸侯国被消灭,形成了几 个大的诸侯国,为战国时期以及之后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两种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学生甲:我赞同第一种观点。因为长期的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生产、生活无 法正常进行,破坏了社会的生产,人民生活非常艰难,有人甚至失去生命。 学生乙:我赞同第二种观点。战争虽然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但是一些诸侯国为了取得战 争的胜利,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使自己的国家实力壮大,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通过争霸战 争,诸侯国的数量逐渐减少,为以后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同时在战争中各民族的交流也在进 行,促进了民族交融。 教师点拨:(1)争霸的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而发动的。 (2)争霸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3)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4)促进了民族交融。 春秋时期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 高的重要标志。而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不断,先后涌现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秦穆公等中原霸主。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但春秋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几个大的诸侯国, 加速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民族交融。 22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动荡的春秋时期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政治 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 周王室地位下降 诸侯纷争 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 难,但诸侯国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 统一;出现了民族交融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 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 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 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 国家认同感。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和都江堰。 难点 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23 同学们好!请大家一起分享同学讲述的小故事。(出示漫画“立木为信”) 学生讲故事:商鞅起草了一份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于是他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一位士兵手持赏金大声喊道:“快来 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群众蜂拥围观并讨论了起来,一位百姓疑惑地问道:“咦!这 上面写的什么啊?”另一位百姓神秘地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呢!”有一 位百姓插了话:“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百姓们纷纷说道:“就是, 就是!秦国历来政令不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 一位士兵把看到的情景,禀告了商鞅。商鞅便把赏金加到 50 金。百姓议论着:“这新官 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在此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 是他上前问明事情后,扛着木头向北门走去。结果他真的拿到了 50 金。 百姓们惊讶地议论起来:“天哪!真的赏他 50 金!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 做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 教师总结:这就是“立木为信”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 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让我们走进第 7 课——战国时 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韩、赵、魏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春秋末年,晋国权力落 到卿大夫手中,这些卿大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三家一合计,把自己的“老 板”晋国的国君废黜了,自己另起炉灶,这就是“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战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自己的“老板”废黜了, 自己当“老板”。这就是“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学生活动:(观察教材第 32 页《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名称) 历史角度:齐、楚、秦、燕(春秋时期的国家)+韩、赵、魏(三家分晋)。 地理角度: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教师过渡: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这两场大战发 生在齐魏两个国家,同时也是孙膑与庞涓两个人的战争。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同出于鬼谷子 门下,两个人都很有才华,后来两个人分道扬镳。 学生讨论:桂陵之战时,如果你是齐国国君或者军事指挥者,你将怎样去救赵国? 围魏救赵。 战国末期,秦国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但是东方各国不甘心被兼并,于是又 24 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公元前 260 年的秦赵长平之战,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赵军 40 多万人被坑杀,只有 200 多个不满 13 岁的未成年人被放回去报信。这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 过程最为惨烈、死伤最多的一场战争,经过这场战争,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 师生互动: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不同? 春秋的争霸战争是大国依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战争;而战国的兼并战 争就是为了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战争。春秋的特点是争霸,战国的特点是兼并。通过 争霸和兼并,中国逐渐走向统一。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大败赵国,确立了在军 事上的强国地位,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那么,为秦国最终能够完成统一 六国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的事件就是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教师过渡:请说出在此之前我国使用过哪些农具?比如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等?假如 现在给你们一块土地开垦、耕种,你们可以从以下工具(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 农具、铁农具)中挑选一种进行劳作,你们会挑选哪一种呢? 学生回答: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等。铁制农具,原因是……(各抒己 见)选“铁制农具”。 教师过渡:铁制农具的推广,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新问题是: 当时人们仅靠人力耕作相当费劲,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回答:解决人力耕作费劲的办法是牛耕的推广。 教师归纳:春秋时期,牛耕已为人们所熟悉和重视,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促使农 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 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 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于是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 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如:楚国吴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等。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看教材第 33 页“商鞅变法的内容”。 1.政治方面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全国共建有 31 个县,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任 免,加强了国家集权。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必然引起贵族的不满,他们一定会破坏变法的。商鞅也考虑 到地方上的反对势力,所以才有上面的这条法令。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 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个人户籍。轻罪 用重刑,还增加了连坐法,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 家同罪连坐。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 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 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做法是:为私 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2.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 公开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是商鞅变法所公布经济方面的第一条法令。同学们,能发现其 “变”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吗?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实际上是通过法律手段,确定了封 25 建土地所有制,也是为了使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变法。这项法令的“变”体现在经济制度上, 有利于促进本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国实现富国奠定了基础。秦国迈出了走向富国的第一 步,再看下面的告示,变化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条法令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获得 更多的“私田”,同时,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这是秦国实现富 国的重要一步。 (3)统一度量衡。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的强者,商鞅用 什么样的法令使秦国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变化呢? 3.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规 定斩敌首级一颗赏爵一级(首级的来历),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 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宗室、贵族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 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激发士兵的战斗热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是秦国强兵的重要措施。 商鞅通过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建立起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通过奖励生产实现富国; 通过奖励军功实现强兵;通过建立县制实现加强中央集权。总之,经过变法,秦国的政治、 经济都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封建国家。 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 死。说明当时的社会变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经历了低潮和阻碍的。尽管商鞅死了,但是 他的新法却保留了下来,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结论: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尽管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商鞅被处死,但是,他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止,正是依靠商鞅变法, 秦国才走上了强国之路,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前人总结 历史经验时曾说:“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教师归纳:各诸侯国都先后通过变法,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确立起来。地主 阶级统治取代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于是,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大变革的时代,真正体 现“变”的,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变害为利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 想了,人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改造自然,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典型的代表 就是——都江堰。 都江堰作为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至今仍在 造福于人民。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赞颂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甚至超越了长城。 (请学生根据教材和都江堰相关的历史资料,小组讨论后进行回答) 师生互动:都江堰是哪国、谁负责修筑、一个怎样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26 都江堰地形地貌: 四川的地形:四面高山,中间是成都平原,除了长江从西向东横贯而过,还有好几条大 江大河从四面的高山上横冲而下汇入长江。其中一条,就是都江堰所在的岷江。岷江在四川 偏西,从北向南汇入长江。岷江从北向南进入平原的出山口在灌县(因为这里的海拔高度是 700 米,而以成都市为中心的成都平原的海拔高度只有 500 米,在这个扇形的冲积平原上, 都江堰扇柄这个位置可以死死地扼住岷江的洪水,使它不至于泛滥成灾,而且还能控制进入 成都平原的水流量),也就是后来修建都江堰的地方。 在江的东岸有一个玉垒山,这个山向西伸出来了一块,结果导致这个地方,一个是水流 湍急,容易引发洪水;另一个是水流偏西,把东面挡住了,造成下游西涝东旱。 都江堰三个工程及其基本原理: 第一,李冰把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用人工开凿岩石,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 向东的分水口,即宝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叫“离堆”)有了宝瓶口,岷江一分为 二,可以分一部分江水向东,灌溉成都平原。 第二,宝瓶口上游的岷江,江的东岸有玉垒山,地势东高西低,枯水期江水不向东流, 成都平原就得不到灌溉。于是沿着留在江心的“离堆”向上游方向,修筑一个几百米长的大 堤,这个大堤叫做“金刚堤”,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叫做“鱼嘴”。从“鱼嘴”到“离 堆”之间的金刚堤,把岷江水进一步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东面 的河道,叫做“内江”。其中“内江”有人工导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组织工人, 对“内江”进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这样就解决了枯水期江水不流入宝瓶口的问题。另外, 由于内江被挖得比外江深,丰水时节江水的表层(清水)会抢进内江;而江水的底层(浊水) 就会流入较高的外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泥沙淤塞内江的问题。 第三,“鱼嘴”工程解决了枯水期的问题和丰水期的部分泥沙淤塞问题,但还没完。因 为还有丰水期可能给内江乃至成都平原造成水量过大的问题,以及剩下的泥沙对内江的淤积 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是飞沙堰。飞沙堰实际上是在金刚堤最靠近离堆的地方,故意留出一段 凹槽,所谓的堰和堤的共同点,都是挡水的。区别是堤必须保证水流不得漫过;而堰就是又 挡水又让水能漫过去。 宝瓶口很狭窄,在丰水的季节,内江的水位必然涨得很高,高出来的水从飞沙堰漫过去, 流回到原来的水道外江,保证了丰水季节大水不至于淹了成都平原;另一个妙用在于,宝瓶 口上游内江东岸是“S”形,大水冲到这里,直接撞到半挡着的玉垒山体岩壁,就会翻滚, 下层泥沙翻上来,翻过飞沙堰到外江里,这就解决了剩余泥沙的淤积问题。 都江堰的功效: (1)都江堰总共惠及下游川西平原 40 多个县,10 000 多平方公里,1 000 万亩田地旱涝 27 保收,从此四川盆地沃野千里。 (2)都江堰因势利导,朴实无华。 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 具(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 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 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韩、赵、魏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 公元前 356 年 秦孝公支持 商鞅主持 商鞅变法内容 作用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第 8 课 百家争鸣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 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通过选择一家 观点批驳其他观点,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 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 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8 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播放视频百家讲坛:于丹读《论语》心得体会。 教师设疑:视频中主讲的内容是哪部书? 学生:《论语》。 教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经典之作,那么这个充满智慧 的治国之书诞生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 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光芒至今还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那么就让我们走 进历史,感受春秋战国时期哲人先贤的思想和智慧。 一、老子 1.出示图片《道德经》 教师:大家知道这部书的作者是谁吗? 学生:老子。 教师:如果我们要为老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 学生: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第一位哲学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2.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 从前,在边塞有父子俩靠放牧马匹为生。这天有匹骏马忽然逃跑了,儿子怎么追也没追 上。父亲安慰儿子说:“我们养马人,失掉马匹是常有的事。也许它还会回来呢!”过了一段 日子,那匹失去的骏马竟带回来一大群马。儿子高兴极了,父亲倒没有太大的惊喜。他对儿 子说:“这件事确实意外。不过,世事祸福无常,很难预料。” 有一天,儿子在驯马时,一不小心,竟从马上掉了下来,把一条腿摔断了。父亲又说: “驯马的人,难免会被摔着。如果你能吸取教训,日后会有益处。” 正在这时,其他年轻人全被抓去打仗,全都战死沙场。儿子因腿骨折,免去了从军,因 而保住了性命。对他来说,这算是因祸而得福了。 教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悟出了怎样的一个道理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生平 教师: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你对孔子知道多少? 学生回答。 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师:近年来,在我们国内每年都要举行纪念孔圣人诞辰的盛大活动,你知道人们为什 么尊称孔子为“圣人”吗?他有哪些主要的历史贡献? 29 2.思想主张 教师: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学生:“仁”的学说。 教师:“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欣赏历史短剧《孔子讲学》。 (短剧一)孔子讲学 学生甲 饰孔子 众学生 饰弟子 (孔子出场,稳重大方,边捋胡子)(众弟子安静) 众弟子:先生早! 孔子:(摇头,叹气)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好天下,我认为只有两个字——“仁”和 “礼”! (一弟子站起来,拱手问道) 弟子: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点头,微笑)这个问题提得好。“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 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要求。 另一弟子: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爱人,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亲人和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摇 手)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仁也。 3.教育成就 教师过渡:孔子的思想自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我国 2 000 多年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下面我们一起 欣赏历史短剧《孔子讲学》之“因材施教”。 (短剧二)因材施教 学生甲 饰孔子 学生乙 饰子路 学生丙 饰曾参 孔子:(在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竹简 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气喘吁吁地)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 孔子:(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后行,考虑清楚再去。 子路:(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 孔子:(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又细细地品味起来,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 着)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参:(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您,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想找学生去当 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 孔子:(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 子路:(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 孔子:(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 了良机。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假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 误了大事。 子路和曾参:(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了。 教师设问:孔子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 学生回答: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4.文化成就 30 (出示材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出示材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师设问: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出自哪部书? 学生回答:《诗经》《论语》。 教师总结: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诗经》等。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 整理成《论语》一书。 三、百家争鸣 1.设计活动:“猜猜我是谁?”——角色扮演,创设情景:由学生分别扮演诸子百家中 各个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介绍各自的生平、主要事迹和主张。 例如:角色 1:我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我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我有一个良好的成长 环境,多次搬迁;我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角色 2:我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我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 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角色 3:我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我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主张治 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角色 4:我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我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 利…… 角色 5:我的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 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我师从荀卿,但思想的观念却 与荀卿大不相同,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我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 慑服。我反对空谈仁义…… 教师过渡: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 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2.表格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仁政治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 会秩序 道家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 由,保持独立人格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 3.“百家争鸣”的影响 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联系实际,古为今用 31 教师过渡: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学习古代思想文化,关键在于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请你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 利用?(引导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反对侵略战争 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思想家,诸子百 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增添了灿烂不朽的精神财富,对 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我们必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文化成果,为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 8 课 百家争鸣 思想成就 春秋 老子:辩证法 孔子:“仁”“礼”、教育家、私学 战国 孟子:儒家,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儒家,礼治 墨子:墨家,“兼爱”“非攻” 庄子: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 韩非:法家,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 响。 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 统一的作用。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 32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图片材料,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 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 中央集权建立的原因和内容。 创设情境:课前播放韩磊的《秦王扫六合》歌曲,大屏幕出现歌词: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 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歌曲结束后,教师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由此导入第 9 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教师简单介绍秦实现统一的过程。“秦灭六国”的内容要注意讲清三点:一是秦灭六国 的原因,二是秦灭六国的过程,三是秦灭六国的意义。(1)关于秦朝统一的原因,首先要明 确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同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之后,为灭亡 六国,招募各国人才,策划统一大业,进行了充分的准备。(2)关于秦灭六国的过程,首先 要指明秦的统一是经过商鞅变法以后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不断蚕食东方邻国的土地才完成 的。其次,要讲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统一之势已成,东方六国再也不能抵挡秦的进攻了。最 后,要讲明秦于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的十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灭亡了 六国,完成了统一。 让学生分组讨论秦统一的意义。 学生发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性地指出:“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 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 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呈现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 是历史的主流。第二,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 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教师过渡: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称帝前 灭亡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定和推行 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政策。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政策之一。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图示如下: 33 学生概括中央集权制度的三方面内容: 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全国政事,他们都由皇帝任命;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郡的长官郡守,县的长官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 郡县制所代替,大大地减弱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秦始皇通过这一整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 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自己手中,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它一方面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点拨: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了解自己管理天下的情况,他召集了一批中央和地 方的官员来汇报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第一个官员汇报了这样一个场景。 学生表演: 旁白:公元前 221 年的某一天,秦朝一大臣出巡,他看到了这样一幕。 张三:山东海盐便宜啦!不买你会后悔的。 李四:老板,来一斤盐。 张三:好嘞!一斤 3 个刀币。(伸手要钱) 李四:老板,我只有两个刀币,那你收鬼脸钱还是收布币? 张三:我不收鬼脸钱和布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就收,那你用两个圆形方孔半两钱当一个 刀币吧。 李四:我们一直都是一个圆形方孔半两钱当一个刀币的,一个吧。 张三:不干! 旁白:于是两个人吵了起来,引来了很多人。 此时,又有一位大臣补充说:“现在天下初定,六国的度量衡均不统一,出现了大量缺 斤少两的现象,一些不法商贩投机倒把,扰乱了市场的交易,货币也不统一,市场极为混乱, 交易不便,再加上各地的道路宽窄不一,交通非常不便,百姓有很多的怨言。” 秦始皇听完大臣的讲述后眉头紧锁,若有所思。 这时,丞相李斯又启奏皇上。 李斯:“今日有一战报,微臣实在看不懂,据说这是燕国的文字,讲的是北方匈奴来犯; 文字如此不通,将贻误国家大事。” 历史剧表演完毕。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表演很出色!同学们,如果你是秦始皇,面临这样的情况,你 会采取什么措施呢?由此过渡到下一问题,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方面归纳,并引导学生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 意义。 学生回答: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关于灵渠的开凿,要求学生掌握它在交通上的重要性。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 34 运河之一,如果时间允许,也可适当补充资料说明开凿灵渠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修建长城,要注意区分少数民族匈奴和越族,前者在秦疆域以外,当时已是一个强大的政权, 到秦汉之际,匈奴与中原王朝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而越族则在秦派兵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 区后,成为秦疆域以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 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以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秦朝疆域的四至,除了引导学生看书, 看地图,还可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以帮助记忆。 【问题探究】 谈一谈,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教师总结: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③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辆和道路宽窄,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和维 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 ④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加强了对边疆 的开发。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带给中华民族的不仅仅是国家的统一、疆域扩大而 产生的安定与荣耀,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融合,给人民心理上带来强烈的认同感与凝 聚力。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所以,我们要坚 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公元前 221 年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辆和道路宽窄 (2)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 (3)秦朝疆域 35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2.知道秦朝的灭亡。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 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楚汉之争具体史实的讲述,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 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事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 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民心 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者;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 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重点 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 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同学们,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秦帝国无疑是最富有神秘色彩的朝代之 一。它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等。但如此伟大的一个朝代,一个想代代相传直至万世的帝国,竟然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灰飞 烟灭了!是什么原因断送了始皇帝的梦想?让我们在第 10 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找寻答 案。 一、秦末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秦的暴政) 1.酷刑 向学生展示资料: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或只买单 只,拐杖却是抢手货。 组织学生讨论秦国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6 多媒体出示秦朝刑具。 教师点拨:秦朝有一种刑罚,犯了罪要切去单脚,所以鞋子没人买,拐杖抢手呀。揭开 谜底:“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luó),断足盈车”,即使免去死罪, 也往往要割去鼻子或砍断双腿,挖去膝盖。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秦朝有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光死刑就有腰斩(是将犯罪的人拦腰斩断的酷刑)、枭首、 弃市(是在闹市之中将犯罪的人当众处死的刑罚)、车裂、凌迟等名目。 族诛连坐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乱跑一定会遭到盘问,甚至扭送。如 果看到一个可疑的犯罪分子而不告发,是要被连坐的。若被盘问时神色可疑,多半就要抓去 修长城或阿房宫。 当时有人曾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说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 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 2.重役 组织学生讨论秦朝除了刑罚残酷之外,还有哪些不合理的制度呢? [史料研读]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 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杜牧《阿房宫赋》 新婚的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当孟姜女寻夫找到长城边上时,却被告知范喜良已经死了。 闻此噩耗,孟姜女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 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 的眼泪滴在了丈夫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 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组织学生讨论:繁重的徭役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危害?(导致农桑失时,使社会经济遭 到严重破坏) 37 过渡语:繁重的徭役后,家里还要不要交税(粮食)呢? 3.苛税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 三分之二。 教师点拨:苛政猛于虎、急敛暴征,已超过人民能负担的极限。 4.秦二世(胡亥)的统治有过之而无不及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出巡的路上病死,他的儿子胡亥继位,就是秦二世,宦官赵高 掌握大权。赵高对秦二世说:“人生如同白驹过隙,何不及时享乐。”秦二世只知寻欢作乐, 胡作非为,征发人到咸阳,为他豢养和训练供他射猎用的禽兽,继续大建阿房宫,他对人民 的剥削、压迫更残酷,政治更黑暗。 教师总结:秦残暴统治更深层次的问题:一是封建帝制只能培养出这样专制独裁的领导 人。二是秦灭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三是权力过分集中于皇帝一人的 结果。 二、陈胜、吴广起义 史料一 史料二 这支戍卒队伍途经蕲县大泽乡时,遇到大雨,不能前进。按照秦朝法律,戍卒 不按期报到,就要被斩首。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陈胜与吴广商议,与其去渔阳送死,不如 就地即刻起义。 教师提问: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能得到各地农民的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组合 作学习,讨论 1 分钟) 学生 1: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学生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师提问: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守的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 为什么? 学生 1:不会。按期到达就没有违反秦律,不会被斩首。 学生 2:会。陈胜吴广的队伍不起义,还可能有其他的队伍起义,因为秦朝施行暴政。 教师总结:同学们看问题很到位,也很深入。这正反映了这场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由于秦朝实行暴政,即使陈胜、吴广不起义,肯定也会有他人起义,因为是秦朝 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 过渡: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声势浩大,但由于力量分散,再加上秦军十分强大,起义很 快就失败了,吴广、陈胜也先后被杀。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唤醒了各地的农民起义, 其他的起义军继续接过推翻秦朝的大旗,继续开展着反秦的战争。 过渡: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是谁接过推翻秦朝的大旗?让我们先看一段材料。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史记·高祖本纪》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 妄言,族矣!” 38 ——《史记·项羽本纪》 学生活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在这 个过程中,有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巨鹿之战。这场战役里包含了哪一个成语? 你知道这个成语吗?你怎样看待项羽的这种做法? 破釜沉舟:公元前 209 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 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 207 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 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 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教师点拨:当时项羽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胜。项羽采取这种做 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 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 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在项羽和秦军巨鹿之战的同时,由文臣萧何张良和武将韩信辅佐的刘邦直捣黄龙,进军 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以此为标志,秦朝灭亡。 所以说,是谁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学生:刘邦。 三、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了,国不可一日无主,那么,推翻秦朝刘邦项羽都有功劳,该由谁来当皇帝呢? 我们来看看历史的选择吧!有一个故事叫做“鸿门宴”,与刘邦项羽有关,哪位学生讲一讲 这个故事? 学生讲故事(略) 之所以叫“楚汉之争”,是由于项羽原来就是楚国名将的后代,加上巨鹿之战后,他的 威望和实力大增,不但自封为西楚霸王,还封刘邦为汉王。因此,人们就把他们争夺天下的 战争称为楚汉之争。虽然战争初期项羽无论在实力还是威望上都占据优势,但公元前 202 年却被刘邦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项羽在乌江边上自刎而死,刘邦则建立了西汉王朝,定都 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讨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在与刘邦争 夺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结论:不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说明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 (1)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 秦降卒 20 万人,进入关中后,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 (2)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 连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 (3)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强秦因暴政失民心而失天下,刘邦因得民心而得天 下。民心是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的兴替中汲取营养,以“为人民 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纲领,实行改革开放,抓民生促发展,深得百 姓之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的复兴! 39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1.徭役繁重 2.赋税沉重 3.刑罚残酷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二、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 209 年) 项羽、刘邦起义 (1)巨鹿之战(公元前 207 年) (2)秦朝的灭亡(公元前 207 年) 三、楚汉之争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 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过程与方法 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重点 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 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由刘邦的《大风歌》导入。(学生朗诵或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教师指出: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 48 岁率众揭竿而起,56 岁成为西汉 的开国皇帝。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40 探究问题: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 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 11 课《西汉的建立和“文 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教师: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那么,刘邦是如何登上汉王朝的皇位 的?现在有请历史情景剧组的同学们,为我们重现当时的历史。 活动一:情景剧表演。 场景一:大殿之上。 刘邦:韩信、彭越,我已兑现诺言封你二人为楚王、越王。你二人可还有什么要求? 韩信:我二人受诸王所托,请求您即位称帝。 刘邦:这可不行,能称帝的人都是贤人,绝非空言虚语之人所能,如此重任我可担当不 了。 彭越:您就是贤人啊! 刘邦摇着手说:我出身低微,这事情还是过一阵子再说吧。 韩信:大王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 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啊。而且国不可一日无君,否则天下又会变得不太平,您当了皇帝我 们都会誓死效忠于您的! 刘邦:既然你们大家都这样看,觉得有利于天下黎民,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旁白:公元前 202 年,刘邦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场景二:庆功宴上。 旁白:刘邦称帝后不久,设酒席宴请群臣。 刘邦:诸位,你们一定不会欺骗我,能对我说实话。我问问大家,为什么我能得天下, 而项羽却失去了天下呢? 大臣:陛下攻城略地之后知道与大家同享利益。而项羽妒贤嫉能,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 这就是他为什么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 国家,安抚百姓,调运军粮,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而我会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手下就一个范 增,还不好好地任用,最终被我所擒。 教师:从秦末农民起义到项羽兵败自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持续了数年,而西汉建立后 胜利者却无法欢欣鼓舞,因为留给开国君臣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 活动二:小组合作,资料研习。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 或乘牛车。 材料二 将相出行乘坐的牛车。 【问题探究】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汉 41 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答案提示:状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残破荒凉的景象。 面临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 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国家很穷,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面对这种现实,汉初统治 者只有废除秦朝苛法,与民休息,恢复社会经济,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另外,刘邦本人亲 自参加了秦末农民战争,亲眼目睹了秦亡的过程,他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训。 2.措施 史料一 颁布军队复员令,凡复员的军吏卒,可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赋徭。动 员流亡之民回乡,“复故爵田宅”。在全国推行释免罪人和奴婢,增加农业劳动人口。 史料二 刘邦根据官吏俸禄和政府开支制定全国赋税总额。田租,或称田赋,即土地税, 征收率为什五税一;口赋,也称算赋,即人口税,每人每年一算(120 钱)。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高祖在位时期采取了哪些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提示:①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③减轻农民的赋税。 ④相应的减免徭役和兵役。 3.作用 刘邦颁布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休养生息政策,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这些休养生息的政策意义深远,为“文景之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使大 汉王朝逐步走向了“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活动三:梳理归纳。 观看纪录片《繁华初现——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片段,结合教材,小组(四人)合作梳 理,概括文帝、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举措并向全班同学展示汇报。 同学 1:文帝和景帝时期,提倡以农为本,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垦荒,把田赋降到 三十税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同学 2:文帝和景帝时期,“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而且还能做到“有法 可依,违法必究”。 同学 3:文帝和景帝时期,厉行勤俭,以身作则,反对奢华。 同学 4:能够处理好与边境民族的关系,以“和亲”等方式有效地阻止了匈奴的入侵。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此则材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与活动二材料对比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西汉初年与“文景之治”时期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由此我们知道“文景之治”是汉 初休养生息的继续和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治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楚汉之争,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初期由于连年争战,生 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萧条。汉高祖刘邦采纳“黄老学说”,以休养生息政策治国,经济得 到恢复和发展。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并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国力大大增 强,最终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2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 时间:公元前 202 年 都城:长安 ――→汉高祖刘邦 汉初经济萧条 休养生 息政策 休养民力 鼓励农业生产 轻徭薄赋 ――→文帝 景帝提倡节俭 废除苛法 “文景之治”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史实,逐次 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 恒的任务。 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政策措施,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难点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3 电视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使汉武帝成 为历史发展道路上一座罕见的高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雄才大略使汉朝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 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汉武帝当政期间,西汉呈现怎样的局面? 汉武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一、“推恩令”的实施 1.推恩令 (1)“推恩令”实施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灭亡之后,百废待兴,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学生思考回答: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十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西汉的经济得到恢 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接着教师展示刘邦的图像以及 P57“相关史事”,并提问:汉高祖刘邦为了汉室江山永 固,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思考回答:刘邦共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他们在王国内可以任免官吏,自 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 教师继续展示西汉初年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并提问:从表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内容? 44 学生回答: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2)“推恩令”实施的内容 教师讲述:汉景帝时期听取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令”,发生了七国之乱,后平定了 叛乱,但并未真正解决王国的问题。 教师提问:面对这样的严峻局势,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以历史老师的身份 为大家讲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 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教师继续引导:与汉景帝相比较,同样是削藩,汉武帝的“推恩令”妙在何处?请学生 自由交流讨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方法相对缓和,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诸侯国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没有反抗,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3)“推恩令”实施的意义 教师引导:“推恩令”的实施和之前的削藩政策多有不同,最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结果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大大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 2.刺史制度 教师提问:诸侯国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汉武帝就可以安安稳稳地睡觉了吗? 教师引导:除了诸侯国的势力之外还有哪些势力威胁中央的统治?教师展示史料。 (豪强地主)“役财骄益,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诸侯王势力强大,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导致社会秩序 混乱。 教师:同学们请看教材,汉武帝还建立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学生阅读教材,熟悉内容,展开讨论作答) 学生:建立刺史制度。 教师:汉武帝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把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 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教师总结: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 13 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刺史虽然官品很 低,权力却很大,他们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 皇帝,加以制裁。汉武帝采取这样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就大大加强了。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讲解:削弱了诸侯,使他们在实力上不再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那么是不是就此能 使人们在思想上也服从于中央、听从于皇帝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一下汉朝初年还面临 哪些问题呢?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汉朝初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 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教师:对,诸侯王门下的诸子百家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诽谤朝廷,谩骂汉武帝。汉武帝会 用什么思想主张来治理国家呢?有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将这些人都杀了,又来一次焚书坑儒? 学生:没有,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教师:这是听从了谁的建议? 45 学生:董仲舒。 教师:谁能介绍一下董仲舒是什么人,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一位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董仲舒人物图像,同学们边听介绍,边观看图像) 教师:汉武帝为什么要听他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55 页“相关史事”,了解一下 当时的情况。 (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相关史实: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 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他做官的时间不长,后回家 著书讲学,但国家遇到重大的事情,皇帝仍向他请教。 教师:此时董仲舒已对传统的儒家学说有所发展,把儒家思想和当时社会结合起来,同 时,吸收法家、道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提出了大一统思想。为了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就 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此时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汉武帝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所以汉 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 教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孔子的儒家学说,禁止其他各派学说的发展。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我们应怎样评价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表各自的不同意见,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只用儒家思想来实行统治。 学生 2:它使汉武帝在思想上实现了统一。 教师:(归纳总结)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黜”就是废 除、禁止的意思。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中的正 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 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后,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汉 武帝为确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多次下诏求贤,并在 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用儒家思想来培训官员,教化百姓,从此,研读儒学的风 气一天天兴盛起来。 教师过渡:前面我们说了汉武帝政治和思想上的措施,他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 固统治呢? 三、盐铁专卖 教师出示材料,让学生阅读。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 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 译文:文帝时,人们可以随便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濞垄断了煮盐业,邓通垄断了 铸钱业,山东奸猾之徒齐聚刘濞帐中,秦、雍、汉、蜀贪鄙之辈依附邓通麾下。刘濞、邓通 的钱遍布天下。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这种状况对国家产生了什么 影响? 46 学生回答: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大多掌握在豪强手中。富商大贾控制了 国家的经济命脉。 教师讲解:对,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富商大贾手中,他们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部分 不法豪强,利用手中的财富,对抗中央,成为不稳定的因素。汉武帝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加 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经济发展。都有哪些措施呢? 学生 1: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 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教师出示“五铢钱”图片,学生观看) 学生 2: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教师提问:这些措施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 3: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 经济基础。 四、北击匈奴 教师:秦末汉初,中原内乱,游牧于蒙古高原的匈奴族在其首领冒顿单于率领下,统一 了蒙古草原,并不断南下侵扰,成为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面对这一威胁,汉初采取了什么 应对措施? 学生:和亲政策。 教师:为什么要实行“和亲”的政策? 学生:匈奴强大,西汉建立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教师:和亲政策杜绝匈奴侵扰西汉边疆了吗? 教师:没有杜绝,匈奴仍然经常南下侵扰我国的边疆。 教师:所以说,这种和亲是一种“屈辱和亲”,根本原因就是西汉实力太弱,不得已而 为之。 教师: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力的增长,汉朝又是怎样和匈奴相处呢? 学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通过与匈奴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双方 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 教师:(板书)那在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武帝有哪两个得力助手呢? 学生:卫青、霍去病 师:对,这两位大将军分道北击匈奴,卫青在漠北大战匈奴单于,大败匈奴主力,匈奴 单于只能带着余下百名士兵落荒而逃。漠北战役以后,匈奴再也无力同汉朝抗衡,部分匈奴 人也开始西迁,从此汉王朝边境安定,其他小的民族也无力与汉朝对抗,人民生活稳定,大 一统得到更好地巩固。 教师:汉初打不过匈奴,而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能取胜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①北击匈奴战争是为了保护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 护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明,反抗匈奴的劫掠的正义战争。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③汉武帝 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④有军事天才卫青和霍去病的指挥。 47 汉武帝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半个世纪的经营,第一次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军事等方面对中华民族进行了立体式的塑造,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使西汉王朝进入鼎 盛时期,中华民族开始以“汉人”和“汉族”的称谓走向世界。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 帝巩 固大 一统 王朝 措施 “推恩令”的实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盐铁专卖 北击匈奴 影响: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 鼎盛时期 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 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重点 光武中兴。 难点 外戚、宦官专权。 创设情境——东汉·印象 多媒体出示图片:马踏飞燕、东汉错银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 48 导语:汉唐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赞誉。提及汉朝,跃入脑海的是太祖 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文韬武略。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一起踏寻东 汉的文物古迹,学习第 13 课《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1.新莽篡汉 教师讲解: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 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 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公元 9 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 为常安,西汉灭亡。 多媒体出示材料: 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宋书·礼志序》 知识拓展:王莽改制 教师讲解: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仿照《周礼》的 制度推行新政,屡次对土地、币制、商业和官名县名进行改革。由于政策多有不合实情之处, 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朝廷朝令夕改,使得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贵族和平 民的不满。 问题:从王莽改制的失败中,同学们认为在改革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改革要符合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民生。 2.东汉建立 教师讲解: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公元 17 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起 义,当时身为汉朝宗室后裔的刘秀乘势而起,在公元 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请 同学们动笔制作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以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东汉政权的建立。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时间轴。 3.光武中兴 创设情境: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 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 社会状况?你又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学生:学习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建武十七年)幸章陵……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 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问题探究一:光武帝以“柔道”治理天下,他具体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49 学生:减轻农民负担、惩治腐败、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等。 问题探究二:他最后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史料一 (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 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 史料二 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 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 学生:阅读归纳。 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教师补充:此外,光武帝着力于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大力提倡儒 学,表彰有气节的人。你知道汉光武帝时期“强项令”董宣的故事吗? 学生: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仆人杀人后藏匿在湖阳公主家中,董宣乘公主 外出的机会将这个仆人正法。湖阳公主企图借弟弟光武帝的威势压倒董宣,可董宣不买账, 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坚持原则,不肯违心认错,被光武帝封为“强项令”。 问题探究三: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 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教师过渡:汉光武帝后的明帝、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但是在汉章帝后期,东汉朝政走向衰落,因何原因东汉历经三代便由盛转衰? 二、东汉的衰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史料一 东汉后期灾荒连年,广大农民无衣无食,汉桓帝建和元年,“二月,荆、扬二 州,人多饿死”。永兴元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 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 ——《后汉书·桓帝纪》 史料二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问题: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 学生:民不聊生、政治腐败。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皇帝早逝——幼主即位(母后临朝)——外戚专权(君权旁落)——皇帝长大(依靠宦 官)——诛杀外戚(夺回君权)——宦官得宠(把持朝政)——皇帝早逝 问题: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会导致什么后果? 学生:政治腐朽、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教师过渡:外戚和宦官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斗,导致中央政权变得衰弱混乱,政治 上也变得越来越黑暗,到了东汉末年由于灾害不断,最终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三、黄巾起义 史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史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 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问题一: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不满与反抗。 问题二:依据材料二,想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学生: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政治极端腐败黑暗;自然灾害不断,农民面临死亡的威胁。 50 教师讲解: 黄巾起义:东汉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 国大旱,颗粒无收而朝廷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 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 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以 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之一。最终黄巾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 已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西汉后期,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政权被起义军推翻。公元 25 年,西汉 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建立东汉。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光武帝末年,出现了光武 中兴的盛世局面。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以后几代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造成了外 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黑暗,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东汉政权走向衰败。 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 东汉的兴衰 兴 东汉的建立 “光武中兴” 衰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走向衰亡 黄巾起义:使东汉的统治一蹶不振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 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 51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 2017 年 5 月 14 日至 15 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 将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目前,28 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 将出席论坛。 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提出 3 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是 2017 年中国重要的主 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丝绸之路再度进入世界视野。它是一条 怎样的路?为什么中国政府要下大力气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悠久的历史, 共同见证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具体解读】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称作西域。 2.张骞的出使西域 ①【图片链接】 史料 请你发挥想象,根据上图设计一段张骞与汉武帝的对话。 答案提示:张骞:陛下,臣今日一去,不知何时回来,望陛下多多保重。 汉武帝:爱卿,此去西域路途遥远,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灭,我大汉一日不得安宁。 望爱卿能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张骞:臣能够为国效力,为陛下分忧,乃臣毕生所愿,定当鞠躬尽瘁,万死不辞。 汉武帝:爱卿,一路多加小心,朕等着你的好消息。 张骞:谢主隆恩,陛下请回。 【问题探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 13 年,历尽艰险,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 习? 答案提示:学习他有胆、有识、有行、有恒,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面对困境仍矢志不 渝的坚强意志。学习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质。 ②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 138 年 公元前 119 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友好访问西域 (续表) 52 匈奴的 力量 匈奴还很强大,依然控制着西域 匈奴已大败于卫青、霍去病,西域已 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结果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使汉朝对西域 的情况有所了解 汉朝与西域互派使节、互通商旅,交 往从此密切起来 【问题探究】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a.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促进了中国和西方 经济文化交流。 b.开拓了从我国甘肃、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即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名称的由来: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中国是丝绸的故乡, 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人们称这条陆上中 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2)形成条件 ①西汉国力强盛,社会经济发展。 ②张骞沟通与西域的关系。 ③西域都护保护商旅往来。 (3)主要路线 【问题探究】假如你是一位汉代贩运丝绸的商人,想把商品从长安运到大秦(古罗马), 沿途会经过哪些国家或地区? 答案提示: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4)物品交流 【图片链接】 【问题探究】哪些物种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哪些是从中原传入西域的?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a.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良种马等。 b.从中原传入西域的物品:丝绸等。 c.说明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族和西域少数民族的生活 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5)作用 史料一 据《汉书》记载,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赴西域的使者相望 于道,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金器、漆器、银器源源不断传入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宝、 皮货、药材也不断运到中原。 史料二 中国的许多科技成就经丝绸之路西传,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西方的 各种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 53 史料三 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中国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之路。 【问题探究】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了怎样的价值和作用? 答案提示: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更大的贡献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促进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对于中国 人民来讲,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友谊之路,是共同发展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1)路线: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 端和锡兰。 (2)影响: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关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 的外交活动范围。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1.西域都护:是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长官,相当于内地郡守;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 了汉朝与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 归属中央政府。 2.班超经营西域 这里有两个成语故事,一个是“投笔从戎”,一个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 语故事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呢? 学生:班超 教师:那么班超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的最后一目班超经营 西域的部分。 时间:东汉明帝时。 目的: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意义: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而且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这一道路的开辟, 张骞功不可没,如今这条路仍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我们在感叹祖先的丰功伟绩的同时, 别忘了为中华文明作出贡献的人们和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目的:反击匈奴 2.经过:公元前 138 年;公元前 119 年 3.意义: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1.路线: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班超经营西域 54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2.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3.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知识与能力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 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造纸工艺流程图》,讲解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现 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及其成就;司马迁和《史记》。 难点 道教和佛教。 两汉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大一统”时期,两汉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 的科技与文化更是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时光隧道去感受一下两汉科 技与文化的魅力吧。 一、造纸术的发明 1.造纸术的发明 材料一 书写材料的变化 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 材料二 蔡伦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旧渔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 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问题探究】(1)在纸发明以前,用做书写的材料有何缺点? 答案提示:陶器不易保存;甲骨数量少,不易找到;青铜器贵重;竹木简笨重;帛价格 昂贵,都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55 (2)结合材料一、二,我国书写材料是怎样演变的?这种变化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 陶器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木简 丝帛 纸 意义:随着技术的改进,书写材料的成本逐渐降低,使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2.造纸术的传播及意义 (1)造纸术向外传播 教师:课件展示造纸术传播的地图。 教师:(讲解)纸最初传入朝鲜、日本,后来又传向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 非洲。 (2)意义 材料 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 六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2007 年,美国《时代》周刊 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特别展示了蔡伦改良的造纸术。 【问题探究】人们为什么对蔡伦作出如此高的评价?纸的传播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原因: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意义: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由我国传遍世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 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医圣”张仲景 材料一 材料二 名医华佗读了《伤寒杂病论》之后,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 材料三 喻嘉言高度赞扬《伤寒杂病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 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 【问题探究】(1)材料一中书籍的作者是谁?他生活于什么时期?被称为什么? 答案提示: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圣。 (2)依据材料二、三,请说明这部书的地位如何。 答案提示:《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病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 基础。 2.“外科鼻祖”华佗 材料一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上最早的麻醉剂。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 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 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 材料二 华佗说:“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身体轻便而欲食。”近年来 五禽戏作为康复医疗的一种手段,已广泛应用。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说明华佗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56 答案提示: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创编“五禽戏”,以强身健体,流传至今等。 三、历史巨著《史记》 【人物链接】 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辩解, 受腐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图书链接】 【综合归纳】 作者 作者生活年代 作品体例 作品起止年代 司马迁 西汉汉武帝时期 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 时期的史事 四、道教和佛教 1.佛教的传入。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佛教的发源地、何时传入中国、通过哪一途径。 课件展示:佛教传入的地图。 教师:(讲解)佛教在公元前 3 世纪开始外传,东汉明帝时派人到天竺求经,用白马驮回 佛经 42 卷和释迦牟尼的画像。明帝令在洛阳建白马寺。佛教开始大范围传入中国,并且发 展很快。 教师:佛教传入后,最先接受的是统治阶级上层,到了东汉后期,有相当多的下层劳动 人民也接受了佛教。请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人民生活艰辛, 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来世投胎等观点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佛教宣扬的忍受苦难、寄 57 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教师: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课件展示:佛教雕塑、佛教类型的影视剧等。 教师:佛教的传入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 在哲学方面,佛教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有极为细致深入地研究,弥补了我国哲学 的不足。 在文学方面,大量佛经翻译过来,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喜爱。佛教还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 意境、文体、词语等。特别是后来形成的禅宗思想,对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 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艺术方面,寺塔、佛像、石窟等,至今保存的大都成了风景名胜。此外,舞蹈、音乐、 壁画等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过渡:在佛教传入的同时,道教也在中国兴起。《西游记》里的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都 是道教里的人物。道教是如何兴起的?它的教义有哪些?对我国文化有哪些影响?我们现在 来学习这些问题。 2.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形成于东汉时期,道教奉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教祖,以《道 德经》为首要经典,以“道”为基本信仰。那么道教为什么兴起于东汉时期呢?大家都知道 在东汉末年,人民生活困苦需要精神寄托。那么在第 13 课的黄巾起义中张角创立了太平道。 他的信徒主要来自下层的贫苦百姓,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 只要出五斗米就能入道治病。张角、张陵创办的教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类似,都受到底层百 姓的支持。 教师:那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道教元素呢? 课件展示:玉皇大帝、太极拳等图片。 教师:东汉时期兴起的道教与佛教有哪些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学生:不同:佛教是由国外传入;道教则是土生土长,在民间兴起。佛教主张今生忍受 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得到幸福;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追求今生 的成功。 相同:都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扶持;都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都对我 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黄河滚滚,大浪淘沙。历史的洪流荡涤着千古人物,陶冶出不朽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 文明史中,两汉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增 添了熠熠光辉。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 1.发明:西汉 2.改进:东汉;蔡伦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二、中医学 1.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医圣 2.华佗 麻沸散和五禽戏 神医 三、史学:司马迁和《史记》 58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3 000 年史事 四、宗教 1.道教:东汉 张角—太平道 张陵—五斗米道 2.佛教:创立:古代印度;乔达摩·悉达多 传入中国及影响:东汉明帝;白马寺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 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 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 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 进步。 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回忆思考: 5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 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 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 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一、官渡之战 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 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 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 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 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 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 【问题探究】 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 答案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教师:阅读教材 P80,了解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 学生:袁绍。 教师: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教师出示教材第 74 页“官渡之战形势图”,认真读图,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官渡之战 的大致过程? (学生对照地图叙述战争过程,同时说出学习战争的各个要素) 学生回答:官渡之战:公元 200 元,袁绍与曹操,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 的基础。 了解战争,我们要知道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教师过渡: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如 果你是曹操,统一北方后,你会有何打算呢?(统一全国) 二、赤壁之战 教师:曹操想统一全国,此时的天下大势如何呢?曹操的主要对手有谁? 学生:刘备、孙权。 教师:提到刘备,曹操评价他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是说,天下看得起的 只有刘备和他自己。提到刘备,自然而然会想到谁? 学生:诸葛亮。 教师:我们来看看这幅图,大家知道画里面的人物是谁吗?这幅图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 成语呢? 60 学生: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 教师点拨:曹操的另一对手是孙权。他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手下主要将 领都有谁?(周瑜等)关于周瑜,我们一起来听听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播放课件和 音频)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教师:周瑜少年得志,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 大家再观察地图,此时天下这三方势力中谁最强大?(曹操)面对曹军的进攻,孙权和刘 备该怎么办?(联合起来)孙权和刘备在诸葛亮的积极斡旋之下,决定联合起来对抗曹军,于 是就发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学生活动: 大家已经了解了关于战争、战役的学习方法,请大家自己阅读教材,学习“赤壁之战”, 并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后,举兵南下,想一举统一全国,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 推进。刘备派诸葛亮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令周瑜为主将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刘备军队共约五万人迎击曹军。孙刘联军与 曹军对峙于赤壁。曹军将士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于是将战船首尾相连,等待时机发动决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的火攻计,令人写书信给曹操诈降,曹操中计。这天,黄盖率船乘风驶向 曹军。曹军战船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率部北退, 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点拨:谁知道赤壁之战前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评。 问题思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 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 书记载。你如何来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点拨,并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作品大多是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格出发,在大体不违背历史现 实的情况下进行的虚构,和历史现实是有区别的。 61 战役 时间 双方 兵力 结果 作用 官渡 之战 200 年 袁绍 曹操 10 万 3 万-4 万 曹操以少胜多 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 础 赤壁 之战 208 年 曹操 孙权 刘备 20 多万 约 5 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让学生对比表格中两次战役的异同,知道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 战役,并且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结局却不同,学生分组讨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提示:可以分别从两次战争中交战双方去分析) 学生 1:官渡之战袁绍骄傲轻敌;而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 学生 2:两次战争曹操的地位不一样,官渡之战中曹操实力弱,能够听取他人意见;赤 壁之战中曹操实力强大,骄傲轻敌,不听别人意见。 教师补充:官渡之战中,曹操处于劣势,袁绍自以为兵多将广,骄傲轻敌,不虚心听取 部下意见,而曹操却虚心听取了许攸的建议,采用了正确的战术打败袁绍;而到了赤壁之战 中,曹操兵多将广,处于优势,但是骄傲轻敌,而孙刘联军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联合起 来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所以轻易地打败了曹操。 设问: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经历给同学们带来哪些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骄兵必败”的结论。 三、三国鼎立 教师过渡: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巩固实力,孙权和刘备也分别在江东和西南地 区发展自己的力量,每个政权都暂时还不具备统一全国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 面。 1.建立 思考回答:一个政权的建立要从哪些方面去学习?(时间、建立者、都城)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自制关于三个国家建立情况的表格: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 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 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 年 孙权 建业 (学生对照答案,教师补充纠正: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220 年魏国建立,东 62 汉结束) 2.发展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为了积蓄力量消灭对方,每一个政权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自己 的经济,最后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三国时期的治理与开发。 教师设问: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怎样?他们政策的制定有什么特点呢?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蜀汉在诸葛亮的 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特点:能因地制宜) 补充说明: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卫温曾经到达夷洲,即今天的中国台湾。由此可见,台 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有紧密的联系,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问题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学生发表见解) 学生 1:我认为是历史的倒退,因为这一时期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军阀割据混战,民 不聊生。 学生 2: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因为虽然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但是也实现了局部的 统一,为重新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师总结:总的来说,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为西晋的短期统一 乃至隋朝的大一统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 关于本课时内容,我们可以用数字来概括。 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两场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魏蜀吴 四个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五个时间:200 年,208 年,220 年,221 年,229 年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63 三 国 鼎 立 官渡之战 时间:200 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影响:为北方的统一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 时间:208 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影响: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 魏 建立:220 年,曹丕,定都洛阳 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影响: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蜀 建立:221 年,刘备,定都成都 措施: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经济 影响: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 建立:222 年,孙权称王,229 年建业称帝 措施:开发江东,发展造船业,派船队到 夷洲 影响: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大陆与 台湾的联系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道魏晋南北朝的更替。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 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 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 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 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 的历史。 64 重点 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 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 活动:典故我知道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何人?他有什么野心?最终实现了吗?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提出疑问。 预期效果:这个典故通常指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氏想统一天下。司马昭是 司马懿的儿子,他的儿子司马炎最终实现了愿望。 一、西晋的建立 1.建立 具体解读:公元 263 年,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了蜀国。公元 266 年,司马炎篡夺 了魏国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人物链接】晋武帝司马炎 【具体解读】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河内司马氏的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 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 过君主。 司马炎于 266 年取代曹魏政权,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 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 年灭孙吴,结束了三 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2.统治 史料一 65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史料二 (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常乘羊车,恣其所之, 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而(皇)后父杨骏及弟(杨)珧、(杨) 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 ——《资治通鉴·晋纪》 史料三 针对西晋“唯钱是图”的现状,时人鲁褒作《钱神论》讽刺道:“失之则贫弱, 得之则富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 生可使杀。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拨,怨仇嫌恨非钱不解……” 【问题探究】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导致了什么后果? 答案提示:西晋统治者腐败奢侈,贪图享乐,社会上唯钱是图的风气盛行,这样的社会 风气必然导致统治者无心政治,社会就会道德缺失,最终国家沦丧。 二、八王之乱 史料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 军,兵五千;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问题探究】1.西晋为什么会爆发八王之乱?与其实行分封制有直接关系吗? 答案提示:西晋实行分封制使宗室诸王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同周朝 实行的分封制一样,最终诸王的势力增大,威胁到王室的统治。八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 互混战。所以分封制是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之一。 2.八王之乱对西晋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在八王之乱中,中原人口纷纷南迁, 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在中原人口不断南迁的同时,北方的 游牧民族也不断内迁。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先讲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自秦汉以来,在我国北方就生活着为数众多的游牧民族。他 们逐水草而居,行无定所,社会组织还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 渡阶段。观察教材的文物图片。 《敕勒川狩猎图》壁画,壁画色彩艳丽,内容丰富。有崇山、平川、草原、河流和树 丛,还有各种动物,如鹿、虎、猴,它们在树丛中和草地上奔跑跳跃。河中有很多鱼,猎人 们紧衣装束,骑马在山林平川上射猎。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反映了北方民族牧马、牧羊的游牧生活。 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自从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 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原因之一即是少 数民族趁中央政权衰弱之际,向南夺取优质的生存环境。原因之二,西晋统治者掠卖少数民 族为奴。 2.内迁形势 阅读课文,观察《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教师:内迁的少数民族有那五个? 66 学生:匈奴、鲜卑、羯、氐、羌。 3.影响 (1)北方各族建立许多政权(十六国时期) 西晋贵族对内迁少数民族残酷压迫,如征收重税、贩卖为奴等,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 316 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十六国(304 年-439 年),该时期自 304 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 起至 439 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当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和 华夏的河西张氏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 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等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 达漠北、江淮及西域。 (2)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 阅读【相关史事】,思考:这些材料说明少数民族内迁后,和汉族之间发生了哪些进一 步的联系? 游牧民族学习农耕生活、仰慕中原汉族文化;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汉族学习 各族的畜牧业。总之,民族文化出现交融。 4.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 学生: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 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及教训。 答案提示:(1)原因:①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 ②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皇族争夺帝位,破坏了统治秩序,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③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 (2)教训:统治者统治要开明;要团结,不要内耗;民族关系要融洽等。 西晋的灭亡可以说是统治者们咎由自取。回顾历史,夏桀的残暴,商纣王的奢侈腐朽最 终导致亡国。大秦帝国也因施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历史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 仁政治国,走群众路线,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建立:266 年,司马炎定都洛阳,建立西晋。 2.统一: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二、八王之乱 1.概况:封王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 2.影响:西晋开始衰落,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匈奴、鲜卑、羯、氐、羌 67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江南 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 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 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 重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 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播放视频配乐诗朗诵《忆江南》: 白居易的诗描绘了唐朝时的江南风景如画,让我们对江南产生了无限神往,那么江南包 括哪些地方?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 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江南,感受古代江南的变 化。(板书本节课题)我们先来了解东晋的历史。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 与马,共天下。” ——《晋书》 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其初谚云: “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 ——《南史》卷二一史 68 小组合作:分析歌谣“王与马,共天下”的史实。 教师引导:晋元帝司马睿,司马懿曾孙,公元 307 年(晋永嘉元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 州江南诸军事,结交王导后,认为“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便对他“雅相器重,契 同友执”。司马睿出镇下邳,王导就担任安东司马,而王导“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在王 导主谋下,司马睿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依靠中原南迁大族并联合江南大族顾先、贺循等, 统治了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316 年匈奴贵族刘曜攻占长安,俘虏了晋愍帝。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改元建武, 史称东晋。 2.北伐 通过观看图片,谁能讲述一下闻鸡起舞或是祖逖北伐的故事? 学生讲解:祖逖,范阳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 同寝,半夜时听到鸡鸣,他叫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舞剑。渡 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 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帝宗室之间争夺权力, 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 大家都想着杀敌报国,大王假如能够派遣像我这样的人率兵出征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 杰,一定会闻风响应!”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 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军队。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 100 多户人 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于是到淮阴驻 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组织了 2 000 多人的队伍继续前进。 教师总结: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东晋末年,政 权落入大将刘裕手中,420 年,东晋灭亡。在南方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 更迭,南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二、南朝的政治 出示南朝历史更迭图 教师:自主阅读教材 P90—91 内容,了解东晋灭亡后 170 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是怎样频 繁更替的? 学生:东晋灭亡后,中国南方政权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统称南朝。 教师:说出南朝统治时期的政策,其中哪些对江南地区的开发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比较有作为,赋轻役稀,江南 民殷国富,进入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的时期。梁武帝萧衍政治腐败,发生大规模的叛乱,建康 失守,江南地区遭到破坏,南朝相对于北方处于劣势。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 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 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知识拓展:门阀士族 69 “门阀士族”是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 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至此消亡。 西晋亡后,在门阀士族的拥戴下,东晋王朝得以建立。终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 居主导地位。桓玄曾一度推翻司马氏统治,自立为帝,后失败被杀。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转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 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地区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汉人在政治上逐渐步入 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经济概况 多媒体出示表格 填写表格:请填写关于江南地区的相关知识。 江南地区 三国以前的经济状况 东晋、南朝时期的状况 学生总结:学生查找资料,填写表格,分析从三国以前到东晋、南朝时期的状况。 江南地区 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三国以前的经济状况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部分在北方,长江以南的许 多地区还非常落后 东晋、南朝时期的状况 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 城市的发展。建康是当时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史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史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宋书》 想一想: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 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第二, 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第三,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3.南方经济的发展 教师:自主阅读教材 P91-92,回答下列问题。 (1)请讲述江南地区在不同时期都有哪些不同程度的发展。 (2)请概括出江南地区开发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概括出: (1)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 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自 4 世纪初起,大批北方人 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 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 时期最后完成。在江南的开发中,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加深交往,促进了交融。 70 (2)农业:荒地开垦、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手工业:缫丝、织布、 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商业:建康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教师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南方的经 济就逐渐发展并赶上北方。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南方的经济依然 落后于北方。直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 今天我们学习了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问题,重点是江南地区 的开发。我们要认识到今天江南地区经济的发达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 安定的环境,因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反对战争,爱护和平。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 时间:317 都城:建康 建立者:司马睿 2.北伐 3.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宋齐梁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表现、影响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淝水之战的简况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 本事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掌握学习历史的 方法。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 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71 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他 的这一举动当时震动朝野,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后来成为民族交融的佳话,流传至今。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为了促进民族交融,他还采取了哪些措 施?下面我们来看详细内容。 公元 3 世纪到 6 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 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交融的高峰时期。 西晋灭亡以后,历史又是如何发展的?听完这位同学为我们搜集的“投鞭断流”的故事, 你就会有所了解。 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苻坚 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 年不适合南进。何况东晋占据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 生产整军,等东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 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 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什么天险?”苻坚不顾 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 这个故事来源于一次重要的战役,那就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 来了解一下。 一、淝水之战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和《淝水之战形势图》,思考问题: 请课前做好准备的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 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东晋王朝,前秦皇帝苻坚亲自率领 80 多万大军,去攻打晋国。 苻坚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 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去前线视察,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 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在淝水决战中,弟弟苻融阵亡, 苻坚仓皇而逃,就连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这个故事包含了几个成语,哪 位同学把它找出来? 学生回答: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请大家思考:苻坚拥兵 80 多万,却不能 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答案提示:分别从前秦方面和东晋方面考虑。 前秦失败的原因 (1)骄傲轻敌。 72 (2)军队内部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3)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胜利的原因 (1)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3)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教师总结: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自大,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交融的 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 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此外, 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 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 民歌欣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学生 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 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鲜卑族建立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但是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 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2.迁都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设问:“为什么要迁 都?” 史料研读: (1)《悲平城》诗说: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2)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 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教师总结: (1)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 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 都城。(从地理环境看) (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3)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从民族交 融的角度看) 过渡:迁都洛阳推动了改革的到来。 3.改革措施 史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史料二 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族 汉姓 鲜卑族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73 史料三 公元 494 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 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 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及目的。 小组合作:学生出示收集的史料,补充改革的措施。 迁都:迁都洛阳。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姓氏: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简单记忆:迁洛阳,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4.改革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教师提问:在我们今天 56 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 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跋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 这个观点吗? (1)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改革,学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 化改造了鲜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 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2)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 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 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 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 革家。 教师点拨: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 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鲜 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 以肯定。 过渡:北魏孝文帝改制,是对以前的民族交融成果的总结,同时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 的迅速发展。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图片链接】 74 根据教材和图画说一说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意义。 同学们带着“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问题,结合自己课外查找的资料,小组合作交 流,看哪位同学的解释最有说服力。 学生 1:我们组认为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交融加强。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 出现了“胡人汉服”的现象。 学生 2:我们组认为北方统一后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 起,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这种交融表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少数民族的饮 食逐渐由畜产品变成农产品,同时汉人也开始吃胡饼、乳饼类。这不正说明了“汉人胡食” 的现象吗? 学生 3:我组认为“胡人汉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不开,正是改穿汉服的措施,才有 更多的人穿汉服。 教师评价: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大家积极参与了教学。 1.表现: 农业生产技术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和畜牧经验 社会生活 汉族学习和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关系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文化方面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2.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分裂、政权分立、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史 实。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交融,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 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 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 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75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政治和北方 民族大交融 北方政治 政权分立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意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 意义 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知识与能力 了解《齐民要术》的作者、内容及地位;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取得的 重大成就等基本史实。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此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 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研读《材料研读》里《齐民要术》引文、祖冲之《相关史事》;赏析《锺繇楷书〈宣示 表〉》,王羲之《兰亭集序》及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观赏《云冈石窟第 20 窟中 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感受其文化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 术美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重点 贾思勰《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 难点 科学家祖冲之。 同学们,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太阳 系中有一颗小行星,是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也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到底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特殊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学完这 一课,我们就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76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出示贾思勰图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贾思勰的资料,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贾思勰 是北朝著名的农学家。他的突出成就是撰写了《齐民要术》。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提问:贾思勰是怎样编成这本农书的? 学生回答:广泛参考前人著作,大量收集民间流传的歌谣和谚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 总结自己生产实践的经验。 教师提问:这本书为什么在我国乃至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提示学生回答出 《齐民要术》的内容及影响。理解“论从史出”的学史原则。 学生回答:《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 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本 书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一直到北宋年间,政府还将《齐民要术》刻印成 册,发给地方官,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二、祖冲之和圆周率 出示祖冲之画像图,然后引导:我们在课上比一比,看谁收集到的有关祖冲之的资料详 细、具体、生动。 学生回答:祖冲之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主要著作是与其子合著的《缀术》。 祖冲之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不仅在数学上,而且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伟大的 贡献,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求得比较准确的圆周率。 教师提出疑问:祖冲之的圆周率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在学生带着疑惑的情况下,老师 利用圆规和三角板在黑板上画一个直径一米长的大圆,开始割圆。指出:祖冲之用割圆术这 一巧妙的方法,求出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越接近圆周的长度。祖冲 之在计算手段相当原始的情况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空前精确的圆周率数值。这 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 年。 通过对祖冲之和圆周率的了解,大家讨论一下,祖冲之的身上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呢? 学生讨论回答: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过渡: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科学成就之外,同时,艺术和思想成就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书法、绘画 教师讲解:我国的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到了魏晋时期,书法字体有了很 大的发展变化,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 似锦的书法艺术。当时集书法之大成者是谁?代表作是什么?(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代表作:《兰亭集序》)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王羲之像及《兰亭集序》(摹本·局部)图,用准备的纸笔亲自动手临 摹几个字。然后体会思考: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色是什么?(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 若惊龙”,他的《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在治学上的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在学习上借鉴的?各小组选出代表自由发 言。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上应该勤奋、努力、立志专精等。 总之,他练习书法很专注,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认真汲取前人的书法特长,融会成自 己的风格,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的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也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有很多,顾恺之是其中最 77 为出色的。 请同学们阅读书中介绍顾恺之的内容。回答:顾恺之的代表作及绘画特色是什么?(顾 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 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 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称呼来赞誉他们?(他们从小 就对书画艺术执著地追求,都有孜孜不倦、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的特色,后来终成大器。 后人尊称王羲之为“书圣”,顾恺之有“三绝”的称号) 四、辉煌的雕塑艺术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开凿了许多石窟。问题:北朝的统治者开凿了哪两座大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展示课下收集的有关龙门石窟的材料,并根据图片给大家说明石窟的 雕像有什么特点。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为了宣传佛教而开凿的,雕刻内容多为佛像,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石窟的宗教内容和艺术形式?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选派代表阐明观点。 教师点评:石窟艺术和统治者的开凿意图虽然是为了宣扬宗教迷信,但它们同时也是古 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刚才我们欣赏了大量优美的图片,看到了这些令人叹为 观止的艺术形象。这些石窟艺术能够保存至今,它们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 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 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交融,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 济基础。 (3)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 化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 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前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在数学、农学、书法、绘画以及雕塑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前代, 这些成就为不仅是对秦汉科技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还为隋唐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内容:农书 2.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二、祖冲之和圆周率 1.祖冲之 2.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三、书法、绘画 1.书法:王羲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78 2.绘画:顾恺之 四、辉煌的雕塑艺术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