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76 MB
  • 2021-10-26 发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优秀教案(共95页)

  • 9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 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 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 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 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和力量。 重点 隋文帝的统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难点 对大运河开凿的评价和对科举制优越性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 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从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 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 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通人性的琼花讨 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 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 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2 教师:(出示材料)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表格内容。 材料 杨坚,北周外戚。8 岁的北周静帝即位后,杨坚控制朝政,先后平定叛军。581 年静帝禅位给杨坚,定国号为“隋”,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即隋文帝,年号“开皇”。587 年隋文帝废后梁,589 年隋灭南朝陈,俘虏陈后主。隔年 9 月,控制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归附 隋朝。至此,天下一统。隋朝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统一的国 家。 朝代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统一时间 隋 学生:(阅读材料及教材内容,自主完成表格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隋朝统一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 趋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2.隋朝的强盛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 《隋书》中的一段史料记载,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 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 区宇之内晏如也”。 教师:(提问)这段材料是对谁的评价?他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隋朝隋文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表现有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 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教师:(提问)隋朝强盛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历史,分析得出繁荣的原因)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 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③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教师:(过渡)强大的隋王朝仅存在 38 年,经历了两代皇帝就灭亡了,是开凿大运河造 成的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追溯这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和条件 教师: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有很多,有流传他去扬州看琼花的故事,但传说不 足为据。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的内容,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材料 隋朝都城长安位处偏西,粮食供应困难。605 年,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次年, 迁都洛阳;同年推动大运河的建造,以便从南方漕运粮食到北方,同时在洛口、回洛等地兴 建大粮仓以备荒年时使用。迁都凿河,还可以掌控关中政治中心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 的运输,便利于对东北用兵。 学生:①经济方面,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解决粮食问题。②政治方面,为了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也便于对东北用兵。 2.概况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隋朝大运河填充图,记忆相关口诀——“一个中心两个点,连通五 河分四段,世界最长长两千”。 3 学生:(完成填充图,并填出口诀内容)一个中心,即洛阳;两个点,即北达涿郡(今北 京)、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五河,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从北往南);四 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从北往南)。 教师:(点拨)开凿条件:①隋炀帝利用已有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 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以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3.地位和作用 教师: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不仅运河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 道的水深、宽度和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建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 创造力。关于大运河的开凿,后人多有评价,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和下面材料来谈谈自己 的看法。(出示材料)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咏史诗·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学生:(讨论)皮日休的评价更为客观公正,既看到大运河的开凿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 更看到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教师:(总结)运河开通以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还促进了两岸城市的发展, 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但当时为了开凿大运河,过度征发了民力, 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教师:大家知道现在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各种人才,考试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公平的人才 选拔方式。那么,隋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引出“科举制的诞生”) 教师: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 学生:隋朝。 教师: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有关? 学生:隋文帝、隋炀帝。 教师: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贡献? 学生 1:隋文帝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 4 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学生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教师: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学生: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 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官。 教师:隋朝科举制还不够完善,但却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科举制的开创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 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 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 多年。 教师:(过渡)繁盛的隋朝为什么很快走向了灭亡? 四、隋朝的灭亡 1.隋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四目内容,结合“相关史事”和“材料研读”等内容,概括 归纳隋亡的主要原因。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讨论、分析)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如:他征发大批的 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他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 兵役、当民夫。②隋炀帝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如:多次乘坐龙舟巡游。③隋炀帝的残暴统 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 解。 2.隋朝灭亡的标志 学生: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教师:(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隋朝的繁盛和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 此可见,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国家的兴衰有着重要作用,可谓“成 由勤俭败由奢”。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建立:581 年,杨坚,长安 隋朝的统一:589 年 隋朝的 强盛 原因:国家统一,隋文帝励精图治,实行科举制 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粮仓丰实,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的灭亡:618 年,二世而亡 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5 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 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 过程与方法 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 丰富性。 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生活在 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又有 “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 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 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教师: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 6 页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过程,概括唐朝建立的三要素: 时间、开国皇帝、都城。 学生:时间,618 年;开国皇帝,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教师: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并平定了全国。唐朝在他的继承者李世民统治时期走向 盛世。 李世民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呢?首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此人的档案。 学生: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 中功勋卓著,被封为秦王。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又迫使李渊 退位,于 626 年即位,627 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他开创了唐朝的第一个盛 世局面——“贞观之治”。 教师:(过渡)李世民继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重点内容“贞观之治”,来揭开唐朝盛世开创之谜,共同探 6 究盛世之因。 2.“贞观之治” (1)开明的治国思想 教师:探究一个国家的兴盛,首先应了解其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那么唐太宗是在哪种思 想指导下治理国家的呢?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唐太宗的话,思考问题。(展示材料) 材料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学生:材料的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 翻。 教师:唐太宗把人民群众比作水,认为水能把船掀翻,可见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教师:大家回想一下是什么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学生: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目睹了隋朝的灭亡,吸取了隋朝速亡的历 史教训。 教师:这样的亲身经历会促使唐太宗产生怎样的治国思想? 学生 1:他会爱惜百姓;他会重视人民;他会减轻赋税。 学生 2:以民为本。 教师:唐太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在开明思想的指导下,于贞观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治 国政策和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太宗的治国良策。 (2)有效的治国良策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7-8 页的内容,从用人、政治、经济等方面找出唐太宗治 国的政策和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①在用人上,他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任命善 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 征。②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 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 官吏的政绩。③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教师: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 学生 1: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学生 2:敢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 学生 3:不断改进,勇于创新。 学生 4:开明的思想,宽广的胸怀。 学生 5:乐于与他人合作。 教师:唐太宗具有开明的思想、宽广的胸怀,最终以其恢宏的气度赢得了贤才谏臣的支 持,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实施,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一 起来欣赏“贞观之治”的盛世之景,并回答问题。(出示材料及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 (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 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2)造成这两种不同社会状况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对此,你有何感想? 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回答) (1)材料一描绘了“贞观”初年茫茫千里,既无人烟也无家畜的荒凉萧条的社会景象。 7 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出现了经济富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景 象。 (2)材料一的状况是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的。材料二的状况是唐太 宗在开明的思想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良策所形成的。 (3)感想:①要爱护百姓,人民才能拥戴你。②要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③得民心者得 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战乱,社会动荡,经济萧 条。⑤杰出人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教师: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 学生: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结合刚才的学习,请讨论总结“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总结)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②国家统一,社会安 定。③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教师:人无完人,唐太宗统治后期好大喜功,也做了不少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但我 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客观地辩证地进行评价。你是怎样评价唐太宗的? 学生:他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劳役,形 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他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他在晚年时,骄傲自 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教师:(过渡)唐太宗墓碑上清楚地记载了他的丰功伟绩。但在唐朝却有一座“无字碑”, 这是谁的呢?为什么没有文字呢?下面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探究“无字碑”之谜。 二、女皇帝武则天 教师:为什么女皇帝武则天的墓碑上没有文字? 学生 1:(讨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她功德高,非文字所能表达。 学生 2: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学生 3: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 评论。 教师:根据你的了解,武则天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她心狠手辣;她很有心计;她很残暴…… 教师:毛泽东曾对武则天作出过这样的评价,说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 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通过这句话可见评价之高,这说明武则天作为一个统治者是 有突出政绩的。武则天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她的统治在唐朝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政绩:①她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 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 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作用: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 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教师:(过渡)武则天死后,唐朝经历了几年的动荡,李隆基即位后,勤于政事,励精图 8 治,效仿“贞观之治”,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三、“开元盛世” 教师:唐玄宗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稳定自己的政治局面呢? 学生: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教师: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学生: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 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教师:“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吗? 学生: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使得唐朝的 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唐玄宗时期励精图治,效仿“贞观之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局面。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 教师:请通过下面表格,分析比较唐太宗与唐玄宗治国政策的相同之处。 “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汈汈汈汈汈 贞观之治(唐太宗) 开元盛世(唐玄宗)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重视农业生产,改革税制 戒奢从俭 勤俭节约 改革吏治 整顿吏治 虚心纳谏,任用贤臣 (魏征、“房谋杜断”) 重用贤能 (姚崇、宋 ) 学生:(归纳)都善于用人;重视吏治;发展农业;戒奢从简;都出现了著名的盛世局面。 隋朝灭亡为唐太宗提供了历史教训,在此基础上的治国思想和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之后的武则天继续实行贞观以来的政策和措施,重用人才,为“开元盛世”的 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基础上,唐玄宗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 期。 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从“贞 观之 治”到 “开元 盛世” 唐朝的建立:时间,618 年;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 贞观 之治 李世民 626 年即位,627 年改年号为“贞观” 治国思想: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以民为本 治国措施:用人、政治、经济 局面形成:政治、经济、国力、文教 女皇帝 武则天 建周称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统治影响: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开元 盛世 出现时间:唐玄宗在位前期 治国措施:政治、经济、用人、文教等方面 局面形成:政治、经济、民众生活,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 9 第 3 课 盛唐气象 1.通过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了解盛唐的 社会气象。 2.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 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 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 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重点 了解盛唐经济的繁荣;知道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知道唐诗。 难点 知道曲辕犁、简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了解它们的结构原理;明白唐朝民族政 策的特点和作用;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特色及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 丰实。”诗中描写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盛唐”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和中期, 那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交融,对外交流频繁。 盛唐不仅是唐朝繁荣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社会繁荣发展 到何等程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3 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的发展 教师:唐朝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首先来看一 下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①垦田面积逐渐扩大。②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 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③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 程。 10 教师: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以及生产工具的改进密不 可分,因为劳动工具的改进是衡量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唐代,农具有两项重要的发明: 曲辕犁和筒车。 教师:(展示图片及材料)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结合解说词,讨论一下曲辕犁和直辕犁相 比有哪些进步之处。 材料一 直辕犁和曲辕犁的比较图。 东汉画像石牛耕图 曲辕犁示意图 材料二 曲辕犁解说词:曲辕犁由 11 个部件构成,重大的改进有三处:①由原来的长 直辕变成了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由二牛抬杠变成了一牛牵 引,节省了畜力,并且占地面积小,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②加装了犁评,可以调节耕地的 深浅。③改进了犁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边,以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 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地工具。 学生:(讨论)直辕犁笨重,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唐代的曲辕犁设计巧妙,犁架变小, 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曲辕犁是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地工具。它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在耕犁上有划时代的 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筒车示意图》以及“材料研读”中的材料,思考筒车有哪些 用处和特点。 学生:筒车又叫水转筒车,是唐朝发明的一种利用水流推动转轮来提水的新型灌溉工具。 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可以随水流自行转动,并且竹筒可以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这 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劳动效率。 教师:(过渡)新农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手工 业的繁荣。 2.手工业的发达 教师:唐朝丝织业和陶瓷业发展迅速。你能说说唐代丝织业、陶瓷业技术的高超表现在 哪里吗?(展示唐朝的一些丝织品、陶瓷等) 图一 唐代花鸟纹锦 图二 唐代越窑青瓷 图三 唐代邢窑白瓷 图四 唐三彩 11 学生:(归纳)丝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 精美冠于全国。陶瓷业:以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著名。其他:造船业、矿冶业、 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教师:(过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唐朝商业的繁荣。 3.商业的繁荣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13 页的内容并观察《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归纳一下长安城 的特点。(展示《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学生:(观察,讨论)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 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教师:促使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的发明与使用、安定的政治环境、开明的统治 政策、富有成效的社会改革、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教师:(过渡)唐朝国力强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使边地民族慕风向化, 中原王朝则开放宽容,双方使者往来络绎不绝,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一 目内容。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对西域的管辖 教师:中国自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专 门设置管理边疆事务的机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西汉统治者在西域设置了什么机构来加强 对西域的管辖?有何意义? 学生: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教师:而到了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生活着许多民族。(多媒体展示:《唐朝边疆各民族分布图》) 教师: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唐朝统治者在西域又设置了什么机构?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2.民族交融发展 教师: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请同学们说一说其发展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 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2)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 (3)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4)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3.唐蕃和亲与汉藏民族交融 教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下列问题。 12 (出示图片及问题) 松赞干布塑像 文成公主塑像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包括时间、都城) (2)简述文成公主入吐蕃时所带物品。 学生:(上述问题学生自学,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即可) 教师:(继续出示问题) (3)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说明了什么? (4)文成公主远嫁说明了什么? (5)唐蕃联姻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6)目前,部分国际反华势力支持西藏达赖的分裂势力,企图将西藏从中国的版图中分 裂出去,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3)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说明了吐蕃对唐王朝的尊敬和对中原经济文化的仰慕之情。 (4)文成公主远嫁,说明唐朝统治者对吐蕃的友好之情及其开明的民族政策。 (5)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成公主不负众望,对汉藏两族文化起到 了传播和交流的作用,直到今天文成公主仍深受藏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唐蕃友好合作是汉 藏两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而得到两族人民的共同支持。 (6)目前,部分国际反华势力支持达赖分裂势力,企图将西藏从中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 历史证明吐蕃很早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企图分裂中国, 制造西藏“独立”的阴谋,都不会成功。 教师:(总结)唐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不仅是各族人民积极努力的结果,也与统治者的民族 政策密切相关。唐初的统治者以稳定国内政局、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主要目标,对少数民 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 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教师:(过渡)社会经济的繁荣及与少数民族和外国的频繁交流,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社会 生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教师:生活在唐代的人们在衣食住行及社交娱乐方面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图片) 《弈棋仕女图》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①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 13 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②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教师:唐代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们生活较为富足,尤其是统治 阶级采取较为宽松开放的对内对外政策,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妇女享有较为开放自由的生 活就不足为奇。 教师:(过渡)唐代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 唐朝文化的发展。唐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吸收优秀成果,再 加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催生出多彩的文学艺术。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教师: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16 页内容,并结 合材料,总结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各有何特色?并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特色?(出 示材料) 材料一 李白像及其代表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材料二 杜甫像及其代表作。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三 白居易像及其代表作。 14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学生 1: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 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学生 2: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 愤凄婉之情。由于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学生 3: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学生 4:诗歌具有不同特色的原因是,他们生活的背景和亲身经历不同。 2.书法 教师:请你列举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及其书法特色。 学生 1: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人称“颜体”。 学生 2: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人称“柳体”。 3.绘画 教师:请你总结一下唐朝的著名画家及其作品的特色。 学生 1:阎立本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学生 2: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人称“画圣”。 唐朝经济繁荣,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周边少数民族与唐朝保持着友好的民族关 系,形成了开放的社会风气,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 第 3 课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社会经济:繁荣 民族政策:开明 民族关系:友好 社会风气:开放 文学艺术:多彩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5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 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 强盛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 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 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 重要作用。 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师:(配乐展示一组图片:唐朝曲辕犁、筒车、科举图、仕女图、唐三彩、敦煌莫高 窟等)。 教师:前几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历史,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对唐朝的印象吗? 学生:繁荣昌盛、强大统一、盛世繁华、博大宏伟、昂扬进取等。 教师:大唐的气息如同春风般扑面而来,盛唐的大门向着四方来者迤逦大开,高度的繁 荣造就了它的自信和从容。现在世界各地很多地区都有“唐人街”,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 人称为“唐人”?唐朝时期与外国友好往来的情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一 起去见证唐朝的开放与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1.概况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遣唐使? (2)为什么日本要派遣唐使来中国? (3)日本共派遣唐使多少批? (4)遣唐使给日本带来了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1)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进行学习交流,当时称为“遣唐使”。 (2)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4)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 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 教师:(总结)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的评价是“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正值“大化改新”,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高度发展,自然吸 引了日本的注意力。 2.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唐朝的开元通宝,日本的和同开珎;日本文字;和服,唐朝服饰) 学生:(观察图片,体会唐文化全方位地影响日本) 教师:(补充,总结)制度方面,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建筑方面,唐招提寺、 平城京。文字方面,平假名(草书)、片假名(楷书偏旁)。服装方面,和服(隋服、唐装)。节 日方面,除夕、元宵、清明、中秋、端午、七夕、重阳等。其他方面,茶道、花道、剑道、 书法、中草药等。 教师:(提问)在日本与唐朝的频繁交往中,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讨论)日本非常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并且在吸收先进文明后,不断创 新。日本大和民族这种善于学习、勇于进取和敢于改革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教师:(过渡)来而不往非礼也。日本遣唐使来唐学习,那么唐朝也有前往日本的友好使 者,他是谁呢? (二)鉴真东渡 1.活动:鉴真东渡故事会 教师:全班分为四个小组,组内共同探讨,如果让你自己写一本以鉴真为题材的书,你 将怎样呈现鉴真东渡的故事?先在组内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展示。由大家评出 最佳小组,给予掌声奖励。 学生:(组内探讨,并派代表到讲台展示。内容应包括:前 5 次没有成功,后双目失明 但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 6 次东渡,终于在 754 年抵达日本。) 2.学习鉴真精神 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 材料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1)联系所学知识,谈谈鉴真“舍己为人传道艺”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作为中学生,应该学习与借鉴鉴真身上具有的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讨论,分析) (1)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 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不畏艰难,矢志不渝,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具有博大的胸怀等。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教师:新罗(朝鲜)位于中国东面。新罗与唐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这友好关系主要从 人员往来、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20 页的内容, 然后请一位同学进行归纳。 学生:(归纳)(1)人员往来方面: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 国文化。 (2)对外贸易方面: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文化交流方面:新罗仿唐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 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教师:(过渡)唐朝时有没有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事例呢? 学生:有,如玄奘西行。 三、玄奘西行 17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出示问题) (1)天竺指的是今天的哪里?玄奘为什么去天竺? (2)玄奘西行发生在什么时候?他从哪里出发? (3)玄奘西行有什么样的成果?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1)天竺是唐朝时的称呼,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为了求取佛经。 (2)贞观初年(唐太宗时),从长安出发。 (3)成果:①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②携带大量 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③根据他的口述,由 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 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教师:(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展示图片) 玄奘像 《西游记》剧照 教师:(提问)联系《西游记》的内容,谈谈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艺术加工? 学生:(自由讨论)唐僧取经为史实,但是收三个徒弟一路上斩妖除魔为艺术加工。 教师:(提问)从高僧玄奘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各抒己见,从不畏艰险、意志坚定、潜心学习等方面回答)做事应该坚持不懈, 不畏困难,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就是“有志者 事竟成”。 教师: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可以列表比较,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出示表格) 事件内容 身份 目的地 途中遭遇 独行还 是结伴 是否回国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学生:(比较,完成表格内容)他们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 的。 四、综合探究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 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材料二 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18 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材料,请讨论总结唐代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的 海陆交通发达等。 教师:(提问)在我们为先辈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 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启示:①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②提高 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③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要善 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一本书:玄奘从天竺回来后,专心翻译佛经,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 二位高僧:西游天竺取经的玄奘、东渡日本传经的鉴真。 三种作用: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中外友好往来。 四个原因{①经济繁荣,文化先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概况、影响 2.鉴真东渡:经历、影响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三、玄奘西行 1.玄奘西行及其贡献 2.《大唐西域记》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 19 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 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 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 的历史教训。 重点 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难点 安史之乱的经过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教师:(提问)杜甫的诗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写的是哪个时期的社 会情况?当时的皇帝是谁? 学生:开元盛世,唐玄宗。 教师:唐朝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贞观遗风” 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到鼎 盛。唐朝至此是否就一直强盛下去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是什么导致这个强盛的王朝走 向没落并最终灭亡呢?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爆发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23 页小字内容,概括唐玄宗后期的作为。 学生: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排斥忠良,朝政黑暗腐败。 教师: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唐玄宗统治前期 呈现出“开元盛世”景象,而统治后期使唐王朝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出示《唐玄宗统治前 后期作为对比表》) 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 前期 后期 崇尚节俭 日益骄奢 反对奢侈 奢华无度 任用贤相 任用奸相 励精图治 不理政事 整顿吏治 朝政腐败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0 学生: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②各地的节度使 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③唐朝中央兵力空虚。 教师:(补充)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戍边。唐高宗时, 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但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 710 年, 唐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唐玄宗时,边境设有 10 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 政治、财政大权。虽然节度使还接受唐政府的诏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 封建割据势力。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志·卷四十》 教师:同学们想想看,节度使有土地、有人民、有军队和财政,这和皇帝有什么区别吗? 节度使雄踞一方,必然成为唐朝政权的一个隐患。 教师:(补充)安禄山是胡人,位卑官小,他以财物贿赂奸相李林甫和杨贵妃,并成为杨 贵妃的干儿子,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信任,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兼范 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安禄山拥有近 20 万兵力,成为“兵雄天下”割据 一方的势力,一场节度使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已是不可避免了。 2.经过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叛乱的首领、起 兵的地点、攻占的重要地点。 学生:时间,755—763 年;叛乱的首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的地点,河北;攻占 的重要地点,洛阳、潼关、长安。 3.性质和影响 教师:安史之乱,(性质)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它对人民来说 是一场洗劫。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时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教师:(提问)上述两则材料反映出安史之乱给人们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学生:战乱使广大人民无家可归,人们不是死于兵祸,就是流亡他地,数百里内无人烟, 出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现象。 教师:(提问)由此总结,安史之乱有何影响? 学生:(分析)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 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 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教师:(补充)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安史之乱为转折,从衰败走向灭亡, 唐朝又苟延残喘了一个半世纪,其间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加速了其衰败。下面我们一起了解 一下什么是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唐玄宗时,边境共设 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唐朝又增设了许多节度使。 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藩镇的割据性在政治上 表现为:自行委派官吏,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在经济上表现为: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在 军事上表现为:军队不听中央调动。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形成了“藩镇割 21 据”的局面。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它在地方上严重削弱了唐朝政府的统治 力量,而唐朝中央又出现了宦官专权的现象。 宦官专权:唐玄宗后期,宠信宦官高力士。唐肃宗在位时,宦官李辅国开始掌握禁军。 后来,宦官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其把持。 这种现象说明唐王朝的统治阶级已从根本上腐朽了,再也无力继续统治下去了。 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加深了唐朝统治的腐朽与黑暗,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 朝的衰落。不久,一场旨在推翻唐朝统治的农民战争爆发了。 1.黄巢起义 教师:(出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24 页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时间、领导 者、过程、结果、影响等。 学生:(归纳) 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②藩镇之间发 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领导者:黄巢。 过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 26 页黄巢的诗,讨论说明诗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学生:(讨论)诗中抒发了黄巢决心推翻唐王朝的统治。 2.唐朝灭亡 教师:唐朝灭亡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师:(出示问题) (1)唐朝灭亡后,全国出现了什么样的政局? (2)这一政局的实质是什么? (3)这一政局有何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 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 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 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景 象,以至走向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到了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朝走向了衰落。在衰落过程中,地方上的藩镇割据、中央的宦官专 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到了唐朝末年,经过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唐王朝奄奄一息, 直到 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节度使势力膨胀 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 22 据局面逐渐形成 宦 官 专 权 , 人 民 赋 役 繁 重 , 生 活 困 苦 , 又 遇 到 连 年 的 灾 荒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 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 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 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 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 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 取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 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难点 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贤聚,却无法抵 挡西陲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庶,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 同学们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时代吗?为什么宋朝会形成这样的社会局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 进北宋,了解它的历史。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23 教师:(出示《黄袍加身图》) 教师:(提问)请你根据上图,并结合教材第 28 页内容,概括北宋的建立。 学生:(归纳)建立时间:960 年。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经过:陈桥驿兵变,黄袍 加身。都城:开封。 2.北宋的统一 教师:(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北宋形势图(1111 年)》)请同学们结合两幅图片, 阅读教材第 28 页内容,总结北宋的统一。 学生:(总结)人物: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结果:陆续消灭了南 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北宋形势图(1111 年)》,说说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教师: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并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北 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 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所以,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 朝。 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原因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 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矣。” 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教师:唐末以来的突出问题就是“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赵普给出的对策是“稍夺其 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即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是后周的禁军统帅,通过发动兵变夺 取政权,为了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他采纳赵普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统治。 (2)措施与影响 教师: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用表 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 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整理措施) 措施 内容 收兵权(军事) 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 军政 24 夺臣权(行政) 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的若干人, 与宰相共同议政。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 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制财权(财政)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财政大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 一部分用作地方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转 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其他 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 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教师:赵匡胤是如何解除统军大将兵权的?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相关史事”栏目讲述“杯酒释兵权”的 故事) 教师:从中可以看出,与汉朝初年“高鸟尽,良弓藏”的做法相比,赵匡胤的做法无疑 高明很多。我们再来看则材料。(出示材料) 材料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 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 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教师:两汉时期,丞相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 也有座位。而到宋朝时期,宰相大臣只能是站着了。这种礼仪形式上的变化反映了皇帝与丞 相地位权力上的实质性变化,那就是皇权不断强化。 教师:(小结)通过这些措施,宋朝的皇权大大加强,藩镇割据的基础被基本铲除,加强 了中央集权,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些措施也 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出示材料) 材料一 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20 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 10 余万,地方分 驻 10 余万。 材料二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材料三 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 17 000 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 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材料四 如下表。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年代 收入(贯) 支出(贯) 1021 15 085 万 12 677 万 1065 11 613 万 13 186 万 学生:(研读材料,分析、讨论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带来的消极影响)①增设机构,导 致官僚机构膨胀。②大量养兵,但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 ④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官员的积极性,造成地方贫困。总之,呈现出冗官、冗兵、 冗费的特点,逐渐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教师:(过渡)20 世纪的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我国作家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这两位文人为何向往宋朝呢?我想这 与宋朝“重文轻武”是分不开的。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重用文臣 教师:(出示材料及问题) 材料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空漠,凯歌劳还,献捷 25 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 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1)上述材料反映了北宋的什么治国政策? (2)北宋为何实行这一政策? (3)宋太祖和宋太宗实行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探究,讨论) (1)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 遇高于武将。 (2)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 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发展科举制 教师:(出示材料及问题) 材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 (1)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点? (2)宋朝是如何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宋朝科举制的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1)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 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改革和发展: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 而且升迁迅速。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 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影响 教师: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何影响? 学生: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 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北宋建立并完成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的战乱局面,有利于中原文明 的延续。宋初统治者吸取前朝经验,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推行 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完善科举制,对消除军人乱政、地方割据成效显著,也造就了科 技发达、文化昌盛的局面。但随之带来了冗兵、冗官、冗费等问题,使北宋成为历代最弱的 王朝之一。 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 96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强化中央集权 军权:杯酒释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军队首领 中央机构: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地方机构:文臣任州县长官,设通判、转运使 26 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唐末五代以来多武将跋扈,兵变政移 影响 军队战斗力低下,对外战争失利 有利于政权稳固与社会安定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文治局面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知识与能力 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 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 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 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重点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师:(展示影视剧《天龙八部》剧照,提问)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吗?这部 电视剧给我们呈现了西夏、大理、北宋、大辽等政权,其中豪迈的乔峰、浪漫痴情的段誉、 淳朴的虚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这段时期呢?——大约 从 10 世纪初到公元 1276 年元灭南宋,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祖国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 权此消彼长,征讨并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本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学习第 27 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1)民族概况 教师:(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 生涯。”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个民族怎样的生活情景? 学生:诗歌描写了契丹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契丹兴起的原因。 学生: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②唐末,北方汉人纷纷 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③到 9 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 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建立政权 教师: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学生:(阅读教材)10 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 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的贡献:统一契丹各部,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 强。 2.党项族的兴起 (1)建立 教师:(提问)请你在教材中找出有关西夏建立的信息。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信息)①政权名称:西夏。②建立时间:11 世纪前期。③建立 者:党项族首领元昊。④都城:兴庆府。它位于宋的西北,历史上称为“西夏”。 (2)发展 教师: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 制了西夏文字。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教师:(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请同学们找出并立的政权,归纳完成下表。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 北宋 西夏 教师:那么,这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学生:战、和的关系。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澶州之战 教师:辽太宗时,占领了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大体包括今天北京、天津以及河北、 山西北部一带,在当时是个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军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因此 占领燕云十六州不仅使契丹国力大增,还使契丹骑兵可以直接南下进入中原地区。这对中原 地区的政权特别是后来建立的北宋政权形成严重的威胁。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宋太 宗时几次北伐,都遭到失败。失败的代价非常大,除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 多的是当时的统治者担心长此下去的战争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将最初的“积极对外进攻 夺回土地”转而“积极防守中原内部消极对外”的政策,即“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在消极防御政策之下,辽军数次进攻对中原地区展开破坏性活动——烧杀掠夺,无恶不作。 而当时的统治者并未作出任何积极的防御措施。想想看,如果你当时身在边疆地区,受到辽 28 军的迫害,而朝廷并未派人前来营救,你作何感想? 学生:悲愤,对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无可奈何。 教师:辽军便得寸进尺,发动了澶州之战。请同学们说说“澶州之战”的故事。(播放 《澶州之战》视频片段,然后出示《澶州之战示意图》) 学生:①时间:宋真宗时。②经过: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 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③结果:打退辽军。之后辽与 宋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 2.澶渊之盟 师:北宋在获胜的情况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同辽达成和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 渊之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和议的内容及影响。 学生: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 面。 师:宋辽议和是在宋军打败辽的情况下进行的,这表明北宋统治集团的软弱。我们该如 何评价“澶渊之盟”呢?结合下面的材料,进行评价。 (提示:从对辽、北宋以及中华民族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材料一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 当时宋年收入 1 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 3 000 万以上。 材料二 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 辽的羊、马、骆驼等。 材料三 (战后几十年内)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白头发)之人,不识干戈。 学生:(合作探究)①对于辽来说是安然脱险,得到了银、绢等钱物,经济实力增强,是 意外的收获。②对于北宋而言,一方面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皇帝贪图苟安的结果。从此, 北宋政府威风扫地,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③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澶 渊之盟”有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 和平的稳定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来看, 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教师: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澶渊之盟”是双方的产物。由此归纳出宋辽“先战后 和”的并立发展关系。 教师:(过渡)有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和辽谈妥不久,原来臣服于北宋的党 项族又出现了状况。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目内容,并结合下列材料,归纳宋夏政权的关系。 材料一 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材料二 ……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 “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学生:(归纳概括)宋夏关系是先战后和,订立君臣关系。 教师:宋朝与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有什么相同特点? 学生:(讨论,比较、归纳)①先战后和。②宋给对方岁币。 教师:(提问)辽和西夏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学生:(讨论)纵观整个辽代史、西夏史,尽管契丹族和党项族与北宋不断发生战争,给 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开发了边疆地区, 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可见,和平、民族友好、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9 教师:(提问)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吗?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 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 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与西夏的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 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本课主要讲述了辽宋夏政权的建立与它们之间的战和关系。综观辽、西夏与宋的关系, 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则是当时民族关系的主流。辽和西夏两国人民在我国北 方的辛勤劳动不仅开发了我国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而且还创造了各族丰富的文化,在我 国历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我们知道,我们祖国的文明历史是我国各族人民共 同缔造的,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使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辽;党项——西夏 2.辽与北宋的和战 澶渊之盟——辽与北宋 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北宋与西夏议和 第 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女真族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宋金对峙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图片《女真人像》,了解女真族的活动区域和生活特点;观察《金、南宋、西夏对 峙图(1142 年)》,了解金与南宋对峙的形势;在此基础上,搜集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些民风民 俗和宋朝军民抗金的故事,尝试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体会国家 统一、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学习岳飞严明治军、精忠报国的精神和廉洁正 直的品格。 重点 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30 难点 正确评价岳飞抗金,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展示岳飞的《满江红》,欣赏朗读《满江红》)岳飞 20 岁从军,到 39 岁遇害,在短短 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员赫赫有名的抗金大将。他领导的“岳家军” 也逐渐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长为抗金战争中一支劲旅。郾城大战后,面对这样大好的抗 金形势,岳飞情不自禁地对部下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表现了异常豪迈的英雄 气概。 今天我们来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学习岳飞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一、女真族的崛起 1.生活 教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和教材内容,归纳出女真族的生活概况。 学生:(归纳)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兴起 教师:女真族是怎样兴起的? 学生:①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②11 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 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③12 世纪初期,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打得节节败退。 3.建立政权 教师:阿骨打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学生:①1115 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②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模仿中原 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教师:(过渡)正当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却是危机重重,于是金先后灭辽和北 宋。 31 二、金灭辽及北宋 1.金灭辽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金灭辽的基本概况。 学生:女真崛起之时,金军攻占了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 领的失地,于是遣使与金相约夹攻辽朝。1125 年,辽被金灭亡。 2.金灭北宋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 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教师:(提问)(1)为什么金会在灭辽之后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 (2)请同学们说说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 学生:(讨论,回答)(1)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 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2)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 年,金军 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教师:那么,金对北宋的战役是正义的吗? 学生:这是一场掠夺性的战争,同时给宋金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不可挽救的 消极影响。 教师:(过渡)虽然“靖康之变”带走了北宋的两位皇帝以及宗室成员,但还是有幸存下 来的北宋宗室成员,比如北宋皇族、宋徽宗第九子的赵构就逃离了金人的魔掌,率领北宋遗 留下来的子民南下躲开金人的围捕。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教师:请讲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 学生: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教师:(展示岳飞图片,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下列问题: (1)岳飞抗金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辉煌成果? (2)岳飞等人的抗金斗争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什么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 (3)宋高宗和秦桧是以什么罪名杀害岳飞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1)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 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取胜原因:是正义的战争,符合人民的 愿望,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其他抗金军队的支援和配合。 (2)有效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 的利益。 (3)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原因: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 32 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 教师:(宋金战争的性质)当时的金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 义的;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维护了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教师:由于宋高宗和秦桧一心求和,尽管屡屡战胜金军,最后还是达成了和议。 3.宋金和议 教师:(出示图片及材料)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及教材并讨论下列问题:(1)宋金议和的历 史背景是什么? (2)和议的内容及影响有哪些? (3)宋金议和的最终结果怎样? (4)你如何看待宋金和议? 材料一 如图。 宋金对峙图 材料二 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划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 银 25 万两、绢 25 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材料三 “欲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马上下岸壁如飞。”迁都二十年后,“女 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飞汉风”。 学生:(讨论,回答)(1)背景: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 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2)内容:①南宋向金称臣。②南宋给金岁币。③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宋金议和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4)虽然宋是以屈辱的条件换来了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是使得社会较为安定, 南北方交流密切,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的交融和社会的进 步。宋金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南宋与金对峙,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舞台上复杂的政治格局,而且也使 我们认识到祖国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交融和发展之上的。女真族对东北地区尤 其是黑龙江地区的开发,发展和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们中华民 族大家庭的成员。我们在了解宋金并立的政局之时,还要永远记住岳飞的可敬可泣的感人事 迹。 第 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33 金与南宋的对峙 女真族 的崛起 生活区域与特点: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游牧渔猎生活 建立政权:阿骨打建立金政权(1115 年) 发展壮大:模仿汉制,发展生产,迅速壮大 金灭辽及北宋 金灭辽(1125 年) 金灭北宋(1127 年) 南宋的偏安 南宋建立:赵构建立南宋 岳飞抗金:岳家军大败金军 宋金对峙:宋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 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炼自然环境开发、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提高与区域扩展、商业与市场等关 键词,理解这些因素在宋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根本途径。 重点 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 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 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全国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 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 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稻花香”——农业的发展 1.发展原因 34 教师: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 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请同学们结合下面四个材料,思考南方农业发展速度超 过北方的原因。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 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南北方人口变化。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朝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40 760 62.9% 6 624 296 37.1% 材料三 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环境遭到严重 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四 南宋政府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将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②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朝廷重视南方的生产。 2.发展表现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水稻 茶叶 棉花 学生:(1)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 发展。(2)农业作物:①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②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 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 位。(3)经济作物: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②南宋后期, 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教师:(强调)宋朝的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意味着南方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同时,大家要对宋朝“南方”的概念有基本的界定,它主要指长江以南的长江下游和太湖地 区。 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提问)(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2)图中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 (3)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了什么? 35 (4)为什么在宋朝时水稻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学生:(讨论)(1)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 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生产。 (2)水稻。 (3)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 (4)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适应性强,耕作周期短。再加上南方气候 温暖,所以能变为一年两熟。 教师:(补充)这幅《耕获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情 景。整个画面是一个地主庄园,许多短衣赤膊的人正紧张地劳作着,他们有人播种、插秧, 有人收割、打场、舂米、入仓,还有人用龙骨车浇地和堆积稻草,都画得清清楚楚,这也展 现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发展。 教师:(过渡)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宋代南方的手工业也非常繁荣。下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的手工业。 二、“技艺高”——手工业的兴盛 教师:教材中哪些成就体现了这一时期手工业重心也移到了南方?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1.纺织业方面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方面 (1)定窑、汝窑等官窑的瓷器,代表了当时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磁州窑等民窑烧制的 瓷器别具特色。 (2)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方面 (1)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3)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 教师:宋代舟船的制造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船体巍峨高大,结构坚固合理,行船 工具更趋完善,装修更为华美,特别是开始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开辟了航海史上的新时期。 教师:(出示图片)北宋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居于首位,大家一起来欣赏《泉州出土的宋 代海船》,它有 13 个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学生:(观察图片,讨论)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装有指南针,能准确 辨别航向;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教师:(补充)除此之外,在宋代制成了指南针,并广泛运用于航海。从这些表现中可以 看出宋代造船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频繁,进而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可见,手 工业的重心到宋朝时也移到了南方。 教师:(过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繁荣,宋代的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宋朝的商业 三、“百业旺”——商业贸易的繁荣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教材,概括一下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表现在哪几方面。 学生:表现在商业城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纸币的出现三个方面。 教师: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三方面的具体表现。 1.商业城市的发展 36 教师:(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随画卷的展开介绍宋代都城东京汴河上商船往来穿 梭、两岸商业繁华的景象) (1)城市的变化 教师:(展示材料及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商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 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 南宋临安则是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材料二 如图。 唐长安城 北宋开封城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二对比唐代长安城和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有哪 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商业区(市)是分开的,店铺营业时间有 限制。南宋临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城市布局:打破了“坊” 与“市”的界限。营业时间:延长了营业的时间。产品种类:市场上的产品更加丰富。总之,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原因: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 应新的经济形势。 (2)草市与市镇的兴起 教师:(讲解)宋代不仅大都市日益繁盛,而且商贸活动逐渐扩展、辐射到乡镇,形成了 新的商业区——草市,即由乡镇定期集市发展而来的商业聚居区;城市与乡村之间,交通要 道边或者驿站所在地因为摆摊设点、商业活动的增多,逐渐发展成为人口聚集、商业繁荣的 市镇。之前,我国商业繁荣的城市基本都是国家首都,繁荣的基础首先是因为它们是政治中 心。但草市、市镇单纯是因经济功能而出现的新城镇,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 产物,是古代城乡商业繁荣的新产物。 2.海外贸易的发展 教师:(展示《宋代海外贸易图》)从泉州、广州出发,通到东非、西亚并到达欧洲的这 条海上贸易通道,在宋代成为最重要的贸易商路,即“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学者根据其运 输的主要商品称之为“陶瓷之路”。 37 教师:(提问)(1)你能说说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吗?(从主要港口、贸易范围、政策 及机构等方面) (2)你能说说为什么宋朝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吗? 学生:(讨论)(1)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②中 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③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 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④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2)原因: ①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和 航海技术,能够进行远洋航行。③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 的发展。 教师:(展示《泉州市舶司遗址图》及材料,加深学生对宋朝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的理解) 材料一 如图。 泉州市舶司遗址图 材料二 宋高宗:“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 民……” ——《宋会要辑稿》 材料三 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 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 了全国财政收入的 20%。 ——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教师:(过渡)商业的高度繁荣,不仅给人们带来丰富和便利的生活,也催生了世界上最 早的纸币。 3.纸币的出现 教师:(展示纸币图片并提问) 38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 (1)请结合上图和教材内容,说说为什么会出现纸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名称是什 么?它出现在什么时候、什么地区?有何发展、有何影响? (2)纸币和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哪些新的发展? 学生:(1)原因:①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②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展:南宋时,纸币发 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影响: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2)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今天的货 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范围更广,印刷更精美,防伪技术更高。同时 纸币的发行和管理更加科学。 四、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教师:(提问)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从何时开始?到何时完成?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开始:唐朝中期。完成:完成于南宋。影响: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 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教师:(展示材料,加深巩固)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材料 (宋朝)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教师:(补充)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那时政府的财 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这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从 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教师:我们一起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是怎样的?(出示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 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 熟,天下足。” ——《陆游集》 学生:(分组讨论)宋代时,南方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①初步开发:汉朝末年,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时期,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 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②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 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 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③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 39 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形成定局。 3.启示 教师: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学生:①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②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要保 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③要重视科技进步,引进劳动力,先进工具和技术。④要坚持可持 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⑤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对 外贸易。 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北方战乱频繁和大量 人口的南移,导致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 经济的重心完成了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宋代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 的表现 农业:水稻、茶树、棉花 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区域的变化 手工业:纺织、制瓷、造船业 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区域的变化 商业:都市、海外贸易的发展和纸币的出现 经济发展 的原因 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生产经验和大量的劳动力 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 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政策倾向:宋代朝廷政策的推进 经济发展的结果: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第 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 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行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0 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重点 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难点 如何认识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这首歌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蒙古族)提到蒙古族,你 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草原、羊群、蒙古包……)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 12 世纪时开始 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他们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 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10 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去寻找答案吧!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族的兴起 教师:蒙古部的祖先是中国境内室韦的一支,在唐代被称为“蒙兀室韦”,居住于今额 尔古纳河流域,从事畜牧业。辽代,鞑靼成为北方诸游牧部族的泛称。此时的蒙古只是鞑靼 的一部。草原上的部落集团,处于频繁的混战中。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蒙古族的兴起。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47 页内容,并结合图片和材料,找出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观察图片。 草原、蒙古包、羊群 材料二 《蒙古秘史》中这样写道:“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 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1)蒙古族的活动范围在哪里?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2)结合教材内容和材料,可以看出 12 世纪时蒙古草原上是一种什么状况?当时牧民们 的最大心愿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1)活动范围: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 地区。生活: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2)状况:12 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 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心愿: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2.蒙古的统一 教师:谁改变了这一混战的局面?他的贡献有哪些? 学生:(归纳)铁木真改变了这一混战的局面,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贡献:①铁木真 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②1206 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 立了蒙古政权,从此,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教师指出:这是铁木真最突出的 41 历史功绩) ③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统治期间,创制了蒙古文字。 教师:(总结)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铁木真完成了人民的愿 望,因而蒙古人民称其为成吉思汗。 教师:结合这一目的内容,讨论一下铁木真为什么能统一蒙古? 学生:(讨论)①当时蒙古各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渴望和平安宁。②他经历 了许多磨难,练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机敏的品质。③铁木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 年征讨,最终统一。 教师:(讲解)正是由于铁木真的坚强和机敏的性格,才成就了他的历史地位,毛泽东称 其为“一代天骄”。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教师:(提问)(1)阅读教材第二目,归纳蒙古统一后的对外扩张情况。 (2)结合这一部分的学习,讨论一下,我们应如何评价铁木真? 学生:(回答)(1)扩张:①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朝求援,遭 到金的拒绝,1227 年西夏灭亡。②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蒙古和南宋 结盟。1234 年,蒙古灭金。③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 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 40 多年。 (2)评价:①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从此,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 战的局面,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这是最突出的历史功绩。②他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 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③蒙古统一后,他发动了一系列的扩张战争,是不正义的,但也加强了 不同地区间的联系。④他是蒙古族杰出的首领。 教师:(总结)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战争,最后这位一代天骄 在对英雄的追问中结束了他战斗的一生。他虽然已经逝去,但是他的梦想却没有随之消逝。 后来,他的孙子成就了一番帝国伟业。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元朝的建立 教师:(提问)忽必烈为什么能建立元朝?元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是什么? 学生:(归纳)原因:①1260 年,忽必烈继承了汗位。②他即位后,接受了汉族儒臣提 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 吏治,注重农桑。③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元朝建立的时间:1271 年。 建立者:忽必烈。 都城:大都。 2.元朝的统一 教师:元军于何时灭亡南宋?何时实现全国的统一? 学生:1276 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灭亡。1279 年,统一全国。 教师:元军大举进攻南宋都城临安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元军的进攻, 涌现出不少抗元斗争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天祥。 教师:(出示材料)从《过零丁洋》这首诗中,能看到文天祥什么样的精神?你知道有关 他的事迹吗? 材料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学生: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忠贞不屈、爱国的精神。文天祥组织军队抗元,兵败被 俘,囚禁在大都,但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最后慷慨就义,留下了“人生自 42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教师:虽然文天祥效忠的南宋是一个腐败无能的政权,但是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 身而出,肩负起抗元保宋的重任,威武不屈,舍生取义,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3.统一的意义 教师:元朝的统一,是我国封建时代继秦、西晋、隋之后又一次大统一,它结束了自五 代以来长达三个半世纪的分裂局面,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 朝。这些史实充分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 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 教师: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展示合作探究问题)有人说:“既然要肯定元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又要 赞扬文天祥抗元的精神,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回答)①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是从元朝统一在中华民族发 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分析评价的。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重建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蒙古贵族发动的战争主观动机是掠夺人口、土地,文天祥抗元斗争正是对虐杀政策的反抗, 他是为保卫南宋范围内先进的农耕文化,是正义的。文天祥作为南宋大臣,在国难当头之际, 挺身而出,所表现的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的精神和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也是值得肯定的。③ 因此,我们既肯定文天祥抗元,又要肯定元统一的进步性,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 度不同。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铁木真完成了蒙古各部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蒙古灭西夏和金,为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元朝建立后,灭 掉了南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 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抗元斗争体现了民族气节和爱 国精神,这种气节和精神应该继承和发扬。 第 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 统一蒙古 蒙古族的兴起:蒙古草原各部常年征战 蒙古草原的统一:蒙古政权的建立 蒙古灭 西夏与金 {蒙古军队先后灭西夏、金,形成与南宋对峙之势 元朝的 建立与 统一 忽必烈继承汗位:推行新政 元朝的建立及迁都:文天祥抗元;元朝统一全国 元朝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第 11 课 元朝的统治 43 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知识与能力 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范围;知道行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影响深 远;知道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 的行政机构;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 区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元朝疆域图(1330 年)》,学会联系地理信息掌握元朝统治的一系列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元朝在西藏、台湾设置行政机构,实行有效管辖,再次表明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 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点 行省制度和元朝对今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难点 对行省制度的分析与评价。 白塔寺 大家知道,我国有 56 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作蒙古族。13 世纪初, 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建立起强大的蒙古政权,以漠北草原为统治重心,对被征服地区实 施重在征敛财富的间接统治,中原汉地长期处于动荡、混乱之中。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把统 治重心移往中原汉地,接受中原王朝的制度进行统治,为中国创造了秦汉、隋唐之后的再一 次辉煌。元朝是如何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再创辉煌的?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 献?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 11 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 1.疆域辽阔与拓展 教师:(多媒体展示汉、唐、元、清的疆域面积)同学们观察这几幅疆域图,具体感受一 下元朝疆域的面积。 44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 西汉 550 多万平方公里,唐朝 1 200 多万平方千米,元朝 2 100 多万平方千米, 清朝 1 200 多万平方千米。 问题:从上述图片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对比可得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超越了汉、唐、清各朝。 教师: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 围之内。 教师:与汉、唐、清面积相比,元朝疆域面积有什么特点? 学生: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 域空前辽阔,超越了汉朝和唐朝。迄今为止,元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也是当时亚 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 教师:请同学们动动手,制作元朝的疆域简易示意图。 学生: 元朝 阴山 海表 流沙 辽左 2.民族融合 教师:大家跟我一起回忆元朝之前各个朝代的民族发展情况。(多媒体展示材料:秦与 匈奴、南越的关系;两汉同匈奴和亲:三国同山越杂居;西晋少数民族内迁;东晋南迁;南 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同周边少数民族往来;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交融)元朝的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 教师:(提问)请大家阅读教材并思考: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1)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 区别。 (2)回族形成。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 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教师: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元朝的统一、疆域的辽阔以及民族的众多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促进了 民族的融合。 二、行省制度 1.措施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行省制度”这一目,回答下列问题:元朝为了巩固统治,在 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在中央,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制度。在地方,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2.内容 教师:中央确立的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 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教师:地方设置了哪些机构? 学生:行省制度的内容是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 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 45 江浙、江西、湖广 10 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教师:(补充)①大都及其附近地区相当于今天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的地区,元政 府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②各行省都是中央政 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作为一种 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 司法权。最北行省是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 3.影响 教师:地方实施的行政措施有何影响? 学生: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并为明清承袭,它有利于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代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 保留到今天。 教师:(展示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结构示意图进行学法示范)请同学们制作元朝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对台湾的管辖 教师: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 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 的统治。 请问:元朝是如何管理今台湾地区的?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学生: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 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教师:(总结)元朝的史实再次有力地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企图分裂 祖国的行为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反对。任何“台独”分裂行为都不会得逞。 2.对西域的管辖 教师:请大家回顾一下,西域是什么时候归属中央政权的? 学生:西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政权归属中央政权。 教师:唐朝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的? 学生: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 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教师:元朝是如何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学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46 3.对西藏的管辖 教师:蒙古政权是如何管理西藏地区的?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1)管理:①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47 年,蒙古王子阔端 与吐蕃地方政教首领萨迦班智达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 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②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 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 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 (2)意义: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疆域空前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 度,奠定了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加强了对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 11 课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 1.疆域空前辽阔,版图历史上最大 2.民族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二、行省制度 1.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2.地方:行省制度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2.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3.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第 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 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 习,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收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重点 47 宋元时期大都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宋词元曲。 难点 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漕运和都市街景的图片) 教师: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 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 会风貌。那么,宋元时期的娱乐活动和节庆风俗都有哪些呢?这时期的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教师: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 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1.繁华的大都市 教师:宋元时期在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 材料 据估计,汴京人口最高达 150 万以上,比唐朝首都长安的人口多 1/3;临安人口 最多达 120 万。现代学者周继中在论文《元大都人口考》中认为,元朝中后期元大都城中的 人口超过 110 万。 学生: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和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就以北宋开封的大相国寺为例,来了解一下宋代都市的繁华。 2.北宋开封的大相国寺的繁华 教师:(出示北宋的大相国寺图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大相国寺繁华的表现有哪 些? 学生:(归纳)①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②寺庙内外人流如 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③元宵节时,相国寺的大殿 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3.娱乐商业尽在瓦子 教师:(出示材料) 48 材料一 南宋《梦粱录》中记载:“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 易散也。”所谓勾栏,意思是在瓦舍中由不同的专业艺人用栏杆等物组成的带棚的一种演出 场所。 材料二 元初《武林旧事》中记载临安有瓦舍 23 处,仅北瓦内勾栏就有 23 座。 问题:(1)宋代最热闹的娱乐兼营商业场所是什么地方?它里面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 子称为什么? (2)瓦子里都有哪些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1)瓦子,勾栏。 (2)娱乐活动有说书、唱曲、演杂剧、耍杂技、表演蹴鞠;商业活动有卖饮食、药材、 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 教师:(出示材料及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了和平局面。 材料二 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商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 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北宋都城开封城内坊区街道 开满店铺,甚至在宫城和寺庙附近,也是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夜市尤其著名。 材料三 如下表。 北宋时期伦敦、巴黎、开封人口比较表 城市名称 伦敦 巴黎 开封 人口数量 不足 5 万 不足 10 万 100 多万 问题:(1)结合材料,联系前几课所学知识,请你说一说瓦子在宋代盛行的原因有 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的表现有哪些? (3)瓦子和勾栏的出现,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1)①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为日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②政府重视并鼓励商 业的发展,取消了影响商业发展的一系列限制政策,从而使宋代的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 象。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 来。 (2)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 (3)市民文化生活或精神生活的丰富。 教师:(总结)第一,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第二,从瓦子的内容来看,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活 动领域的扩展。 4.杂剧 教师:(展示图片) 49 元杂剧陶俑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2)杂剧包含的内容有哪些? (3)杂剧演出的场所有哪些? (4)杂剧形成于什么时期?兴盛于哪一区域?其发展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 (1)杂剧。 (2)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3)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 (4)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 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5.宋代的节日 教师:宋代有哪些节日,这些节日今天还有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 (1)哪些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 (2)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3)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1)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受到人们的重视。 (2)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 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3)略。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词 教师: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就如唐诗一样,宋词为我国古代文学史这幅长卷书 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请阅读课本,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找出下列问题: (1)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有什么特点? (2)词有怎样的发展演变?很多宋词都体现了怎样的主题? 学生:(回答)(1)唐中期以来,随着音乐的发达,原来盛行的五言诗或七言诗,要谱入 乐曲,为了便于歌唱,人们就按乐曲的节拍来填写长短句参差的歌词,这就是词。 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又叫长 短句。词源于诗,具有诗的一般特点,但又有别于诗,有它自身的特点。每首词依据乐谱的 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常用的词牌有《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诗的创 作可以说成写诗、作诗,而词的创作称为填词,必须依词谱的相关规定(句式、字数、押韵 的位置、对仗位置、平仄规定等)去“填”上适当的字,而不是随意地去写。(2)兴起于唐代, 50 繁盛于宋代,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很多宋词中都体现了关心民族屈辱、抒发爱国情 感的主题。 (2)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师:宋代三大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一个怅然贬谪之痛,一个醉心金 石之娱,一个常怀家国之恨,文品、才情之高下优劣难断一二、莫分伯仲,但无一例外都寄 情于文、钟爱于景,从而神态各异、情趣各异。 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搜集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请同学们阅读这些词,体会并说说他们各自的词风。 材料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 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学生 1:苏轼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 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学生 2: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 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游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 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学生 3: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 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 教师:(提问)为什么他们三人的风格有所不同? 学生: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及经历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辛弃疾生活时代的社会形势,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对祖 国山河分裂的悲痛;联系李清照的早年经历和中年以后的流亡经历,放到当时政治形势大背 景下,探讨词人词风变化与政治形势的关系。) 教师:(出示表格总结) 词人 生活时代 风格情怀 苏轼 北宋 词风豪迈而飘逸;报国情怀 李清照 两宋之交 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忧患情怀 辛弃疾 南宋 豪放词风、词境雄奇阔大;报国情怀 教师:(过渡)古代文学的阆苑中,唐诗宋词并称双绝,成为一代文学之胜,那元朝主要 文学形式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下一目内容。 2.元曲 教师:(展示元杂剧图片) 51 教师: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 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教师: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 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 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 教师: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人民生活的艺术形式呢? 学生: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 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 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教师: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 学生: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代表作是悲剧《窦娥 冤》。与他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师:(展示漫画《司马光砸缸》),哪位同学来讲一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 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教师:(展示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图片,并介绍司马光的生平)司马光(1019 年 11 月 17 日-1086 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 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 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 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 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52 司马光 《资治通鉴》 教师: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一部 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著的《史记》;另一部就是司马光 著的《资治通鉴》。 教师:(介绍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态度非常严谨的事例,借机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 优秀品质,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教师:司马光编撰的这本书为什么取名《资治通鉴》呢?你能从历史中找到一件值得我 们今天借鉴的事吗?《资治通鉴》为何在北宋时期出现呢? 学生:(讨论)北宋王朝与少数民族长期的冲突中,多数处于劣势。加之北宋国内出现的 一系列困难,促使北宋的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历史,通 过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当世统治者借鉴。这是《资治通鉴》问世的根本原因。 四、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师:(展示材料一引导学生分析并感悟宋朝经济的繁荣程度) 材料一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你看不到唐时长安那堂皇气派的王者风范,但 市民之忙忙碌碌,力夫之竞竞营营,店铺之财源滚滚,车马之喧嚣过市,仕女之丰采都丽, 文士之风流神韵,建筑之鳞次栉比,街衢之热闹非凡,绝对是唐朝的长安、洛阳见不到的繁 荣发达景象。 教师:(展示材料二,指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宽松的政治形势推动了诗词文化的发展) 材料二 宋太祖曾立下“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因此,宋代文人敢于议 政,也敢于犯颜直谏。即使触怒皇帝,也没有杀头灭九族的危险,更没有当众廷杖的肉体折 磨和人格侮辱,最重的处罚也不过是贬到偏远的蛮荒之地。为了吸引和笼络人才,宋朝向文 人学子敞开了科举这条阳光大道,录取的名额不仅多,而且不重谱牒、不重乡贯、门第,甚 至有意创造条件,让孤寒之家的子弟脱颖而出。通过读书、科举获取地位、声望、财产,成 为一条捷径和正途。 教师:(展示材料三,指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文学以生活为素材,反映了经济发展程 度) 材料三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 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教师: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一是起点高,是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继续发展。二是宋元时期的政治和 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朝结束了晚唐及五代十国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局 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显著提高,城市空前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 现了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对外海陆交通空前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53 本课向我们展示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面貌,介绍了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阐释了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宋元时期文化灿烂, 词和戏曲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并产生了许多精彩的作品。面对祖国优秀而悠久的文化与传 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奋发努力,振兴祖国。 第 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繁华的 都市生活 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北宋开封大相国寺的繁华 瓦子的出现 杂剧的形成 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 宋词 和元曲 宋词 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杰出的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 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司马光和 《资治通鉴》 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第 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 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 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发明时间、排版方式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外传, 知道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状况。 过程与方法 阅读文字材料和《相关史事》,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状况;探 究文中《材料研读》、识读《元朝交通路线图》,学习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新发展和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发达的中外交通对世界 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 重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传播。 难点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54 同学们都看到了,屏幕上的是美丽的烟花。每逢盛大的节日或庆典,人们都要燃放烟花 爆竹来表达喜悦的心情和美好的祝愿。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这么漂亮的烟花?那么,大家知道 烟花是由什么制成的吗?(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另外三项发明是什么?(造 纸术、印刷术、指南针)我们今天要学习探究的主题是——《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59 页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是什么?何时发明的?其发明有何意义? (2)它什么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术。它是隋唐时期发明的。 它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辽、宋、西夏、金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原因是刻书很盛行。 教师:(出示图片)哪位同学介绍一下图示中的作品? 学生:上图作品是《金刚经》。它是唐朝时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 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这种印刷术比手抄笔录更省时,更省力。 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雕版印刷术有哪些缺陷? 材料一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出来以后,当时的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每印一 页书就要刻一块版,书印好后,雕版也就被废弃了,既浪费材料,也浪费人力,浪费时间。 材料二 宋太祖时期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 12 年,雕版 13 万块,印完后雕版 堆积如山。 学生:(讨论)雕版印刷刻版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不能修改,浪 费大量的木版。 教师:印刷术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宋 55 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 发明: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 (2) 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 教师:(出示图片) 学生:(具体描述工序) 第一步:用胶泥刻字,再放到火里烧硬。 第二步:排版。把活字排在撒有松脂、石蜡和纸灰等的铁板上,加热固定后冷却。 第三步:上墨印刷。 第四步:拆版。铁板再加热,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又可以再次排版。 (3)优点 教师:(出示材料) (毕昇的活字印刷)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学生:由材料得出,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省料、错字易更改、效率高。 (4)新的变化 教师: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你认为有哪些变化? 学生:(讨论)突出两个“变”字:死字变活字,死版变活版。 (5)改进 教师:此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展示图片) 王祯的转轮排字架图片 活字放在轮盘内,排版时,人可坐在轮盘旁边,随意转动轮盘拣字,大大提高了排字效 率。 教师: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 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6)传播 13 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 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7)影响 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56 材料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地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 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 教师: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对我国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对世界 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8)发展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汉字的计算机处理成为现实,印刷出版业开始了“告别纸与 笔,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的时代。由键盘输入汉字,经电脑排版后,通过打印机打印 出来,可黑白印刷,也可彩印。另外,扫描仪、数码相机也可与电脑相连,实现方便快捷的 图文印刷。 (9)近年来,印刷术的新发展 “当代毕昇”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进入了“光与 电”的新时代。 二、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的应用 (1)指南针的发明 教师:假如你是一名海员,驾驶轮船在茫茫大海上行驶,那么船上首先应装备什么? 学生:指南针。 教师:指南针是利用什么原理制成的? 学生: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的。 教师:(出示图片) 司南 教师:(讲解)司南由一个用天然磁石琢磨成的磁勺和一个刻有方位的铜盘构成。磁勺底 部呈球状,可在平滑的铜盘上轻轻转动。由于地磁原理,勺子静止后,勺柄便指向南方。司 南,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的指南工具。 教师:罗盘针是何时发明的?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 学生:北宋时发明的。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罗盘针是人们把有磁性的 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了罗盘,便于携带,准确性高。 (2)指南针的应用 教师: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主要用于航海。除此之 外,它还用于占卜、军事、探险、航空、野外勘测、旅游……(出示材料) 材料一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萍州可谈》 材料二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 生死系矣。 ——南宋《诸藩志》 教师:上述两段材料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 57 教师:到北宋时,由于西夏、辽等国控制了北方的交通,造成宋朝与中亚的陆路联系中 断,宋朝就重视航海业,发展海上对外贸易。因此,指南针的发明是航海业发展的需要。 (3)指南针的传播 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4)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与影响 材料一 美国科技史学者罗伯特在 1986 年出版的《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中 说:“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 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 材料二 英国的李约瑟说道:“如果欧洲人不借用中国人的指南针和船尾的舵,欧洲人 就不可能实现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席卷世界的大部。” 教师: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指南针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学生: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 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2.火药的应用 (1)火药的发明: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火药的发明) 教师:炼丹家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发现硫黄、木炭和硝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加 热极易燃烧和爆炸,从而发明了火药。 (2)火药的应用 教师: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和元代的火铳等。 宋金战争中宋军使用了火器,蒙古人在灭金、灭宋的战争中,也大量使用了火器。火药除了 制造武器以外,还有什么用途? 学生:制造鞭炮、开山、开矿等。 教师:古代和现代的“火箭”是怎样发射的呢? 学生:古代其引燃剂为黑火药,但仍借助于弓弩等机械力发射,功能在于纵火或燃烧。 教师: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是在古代火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依靠火箭发动机推 进的飞行器。 (3)火药的传播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 13 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 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4)火药的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在 14 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 ——恩格斯 材料二 如果没有火药,世界也许会少受点痛苦,但另一方面,中世纪欧洲那些穿戴盔 58 甲的骑士们可能仍然在他们有护城河围绕的城堡里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而我们的社会可能 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之下。 ——德克·海德 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归纳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教师:(出示材料) (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 ——恩格斯 教师:想一想,火药的发明是好事还是坏事? 学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火药除了应用于军事以外,还应用于生产,促进了工业 和经济的发展。科技是把双刃剑。 3.小结 发明 出现时间 发明者 传播时间 活字印刷术 北宋 毕昇 13 世纪 指南针 战国时出现指南 工具司南;北宋 劳动 人民 南宋 火药 唐朝时已有 火药配方 炼丹家 13、14 世纪 4.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 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 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 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英国近代思想家培根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 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 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教师: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谈谈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发明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 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的使 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加速了欧洲乃至全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教师:(补充)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为世界文 化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理应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因此,我们应 立足于现在,学会学习,勇于创造,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假如四大发明没有传入欧洲,尤其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传入,就不会有近代中国 的屈辱,也不会令今天的欧洲比中国强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谈谈你的观点。 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过渡)宋元时期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也是通过发达的中外交通来进行的。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概况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62 页内容,找出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的概况。(展示《丝 59 绸之路线路图》和《元朝交通路线图》) 学生:宋朝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出现这一概况的原因 学生:(讨论)(1)宋朝由于民族政权并立,战乱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但是宋朝 驿站比较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 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 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3)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 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再加上政府的重视。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 荣。 3.这一概况的影响 学生:(讨论)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 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 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4.谈古论今 教师:结合宋元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的“一带一路”的 感想。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 东非、欧洲等地区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 升,是实行新一轮扩大开放的主要举措。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发展,对实现“一带 一路”经济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理应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华民族是一个 热爱科学,重视创新的民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为四大发明感到自 豪,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学习先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不能一直仰躺在过去的辉煌 中故步自封。宋元时期发达的交通既体现了政府的重视,又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 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北宋制成,用于航海事业 火药——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发达的中外交通——陆路和海路 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 60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 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 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 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 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 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 八股取士。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 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 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了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 就投奔了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 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并采取了很多措施使明朝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朱元璋是怎样 加强皇权的?明朝经济又有怎样的发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4 课——《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66 页,找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学生: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 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1368 年,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 治。 2.明朝的建立 教师:那么明朝建立的时间是何时?是由谁建立的呢?都城定在哪里? 学生: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教师:(出示图示) 元末政治腐 败,民不聊生 ―→ 农民起义 爆发 ―→ 1368 年,朱元璋在 应天称帝,建立明 朝,年号“洪武” 61 ―→ 明军攻占元大都, 元朝灭亡 教师:回顾一下,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哪些? 学生:汉高祖、汉光武帝刘秀等。 教师:(过渡)建立明朝后,朱元璋是怎样巩固明朝统治,加强君主专制的?皇权加强的 措施给明朝和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明太祖强化皇权 1.行政机构改革 教师: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在地方和中央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他还先后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把原来 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 洪武九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元旧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 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并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以防止地方势力过大而专权一 方的可能。 材料三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其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势力集团。一 天,胡惟庸的儿子在大街上骑马时横冲直撞,结果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之后 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因他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事就此作罢,但朱 元璋非常生气。他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后因“占城贡使”事件,朱元璋将胡惟庸下狱 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由材料一可以看出,行省长官有哪些权力?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三司的特点是什么?三司的设立有什么作用? (3)丞相制度创设于何时?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胡惟庸? (4)行政机构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并回答)(1)行省长官拥有管辖范围内的行政、财政和军事等权力。可见, 行省长官权力极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2)特点: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作用: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空前强化。 (3)创设于秦朝。丞相的权力威胁到皇帝的权力。 (4)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教师:(出示行政机构图) 中央 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 都指挥使司(军务) 提刑按察使司(司法) 中央 礼 户 吏 兵 刑 工 2.设置特务机构 (1)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 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 62 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 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吓出宋濂一身冷汗。 教师:朱元璋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宋濂请客这件事的?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特点 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并回答)方式: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保护皇帝,镇压官民。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作用:成为皇帝的耳目和 爪牙,皇帝的权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2)教师:(出示锦衣卫印) 教师:(指出)锦衣卫由皇帝的侍卫亲军组成,归皇帝直接指挥。它掌管侍卫、缉捕、刑 狱诸事和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组 成,也归皇帝直接控制。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 了大量冤案。皇帝利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使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 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教师:(提问)联系现实,根据你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的设立侵犯 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侵犯了人民的人身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名誉权等。影响:设立 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 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 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教师:(过渡)朱元璋又是怎样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的呢?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概况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68 页,找出下列问题:明朝科举考试的范围是什么?考试 要求是什么?试卷文体是怎样的?这样的考试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考试范围:“四书”“五经”。考试要求:考生对题目的解释, 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自己随意发挥。试卷文体:八股文(由破题、承 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结果:导致知识分子读死书、 死读书,成为服服帖帖、合乎统治者需要的驯服忠顺的官僚,所选人才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教师:(补充)八股取士的含义:这种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做官的途径被称为“八股取士”。 2.八股取士的危害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八股之害等于(秦朝)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秦朝)咸阳之郊所坑者。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如图。 63 范进“中举”后的发疯的惨相 教师:结合材料和图片,讨论八股取士有哪些危害? 学生:八股取士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 碍了文化的发展。 3.比较: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的不同。 明朝八股取士 唐朝科举考试 内容 限于“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诗赋、政论 不能发表个人见解 可发表个人见解 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内容空 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 锢思想 不限文体 影响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 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调动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社 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 4.教师:科举制诞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清时开始八股取士,最终废除于清。结合 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学生:(讨论)积极影响:从考试制度来看,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 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消极影响:对人们的思想有束缚作用,扼杀了许多 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助长了为了当官而读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学风;对中国的思想文 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之一。 教师:你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创设怎样的社会环境? 学生:(讨论并回答)自由、民主、开放、创新、法制等。 四、经济的发展 教师:经济的发展,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来学习。 1.农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出示材料) 材料一 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 6 600 余万,明末高达 1 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增至 4.1 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甘薯者,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陆耀《甘薯录》 材料三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三省边防备览》 教师:(提出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64 (2)材料二、三反映了引进的农作物有何特点? (3)明朝引进农作物有何意义? 学生:(1)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2)引进的外来物种易种植、产量高。 (3)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经济作物的引进,可以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 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2.手工业的发展 (1)概况 教师: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是以哪几个手工业部门为例介绍的?这些部门有哪些突出成 就? 学生:①棉纺织业: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②丝织 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③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 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2)特点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青花瓷,又称“青花”,以钻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 1 300 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瓷器,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青花瓷产生于宋代, 成熟于元代,明朝时达到极盛。 材料二 如图。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 青花海水云龙扁瓶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图片,概括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学生:技艺精湛、水平高、规模大等。 3.商业的繁荣 (1)概况:①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②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 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③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教师:(出示图片及材料,让学生体会明代商业的繁荣) 图一 《皇都积胜图》(局部)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面注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的面貌,街 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着人 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65 图二 《南都繁会图》 这幅图生动地描绘了明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因真实地反映了明朝旧都南京 市井情形,一直享有“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图》”之盛誉。画卷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车 马行人摩肩接踵,标牌广告林林总总。两岸建筑,佛寺、官衙、戏台、民居、牌坊、水榭、 城门,层层叠叠;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猪行、羊行、粮油谷行,应有 尽有。 (2)教师:(补充)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使手工业产 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它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也 越来越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 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设锦衣卫,大大提高了皇权, 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 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 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明朝经济继续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出 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统治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 争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 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 66 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展示郑和船队图画)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 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 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更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 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 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 系》。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郑和是谁?西洋指什么地方? 学生: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回族,云南人。12 岁入燕王府为宦者,明成祖朱棣 即位后,赐姓郑,升为内宫太监,世称“三宝太监”。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2.教师: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 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如图。 67 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加深对郑和下西洋目的的认识,即寻找明惠帝,以及炫耀国力) 3.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制作表格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1)学生:(制作郑和下西洋的概况表) 起止时间 1405-1433 年 次数 7 次 出发地 刘家港 满载的物品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到达的范围 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特点 时间早、次数多、时间长、规模大,到达范围广、设备先进、影响深远 意义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 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 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航海比较表)请同学们通过此表,分析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地区 西洋 美洲 印度 航海情况 时间 1405-1433 年 1492-1504 年 1497-1498 年 次数 7 次 4 次 1 次 人数 27 800 人 1 500 人 60 人 船数 大船 62 艘(连小 船共计 200 多艘) 17 艘 4 艘 (一说 3 艘) 船只 大小 大船长 151.8 米, 宽 61.6 米 船长 24.5 米, 宽 6 米 长 34 米, 宽 8 米 到达 范围 到达亚非 30 多个 国家和地区 到达美洲 到达印度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罗盘针 罗盘针 学生:(通过比较回答)时间最早,次数、人数、船只最多,海船最大,范围最广。 (3)教师: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刺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 300 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 商。 材料三 如下表。 68 郑和下西洋 最大的海船 长 44 丈,宽 18 丈 船数多 每次出海大小船只有 200 多艘 人数多 每次出海 2.7 万-2.8 万多人 设备先进 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 远航次数多 前后 7 次 到达范围广 到达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时间早 1405-1433 年,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学生:由材料一可得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和友好发展。 由材料二可得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由材料三可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 4.教师:讨论郑和航海途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学生: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海上迷路的可能;在 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教师:面对困难,郑和没有退缩,说明郑和具有什么品质? 学生:百折不挠、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教师:分析郑和成功远航的原因(或条件)。 (1)根本原因是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技术原因是造船技术和航海水平高超;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3)郑和的个人因素:郑和具备丰富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 气概、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 教师: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出行、夏季返回的原因是为了突出历史与地理知识的交叉, 北印度洋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天是东北季风,带动海水向西滚,夏天是西南季风,带动海 水向东流,这样无论船队去还是回都是顺流行驶。 5.教师:请大家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 学生: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同 时促进了南洋的开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金银等 贵重物品作为赏赐,所换取的亚非各国的土特产品多为象牙等奢侈品,这种贸易是非商业性 的、封赏性的,不仅对国计民生于事无补,反而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433 年 后,郑和远航的壮举悄然结束。郑和下西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 向富强。 6.教师:郑和精神有哪些? 学生: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等精神。 教师:通过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多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 得我们纪念? 学生: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 的历史经验,这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吻合。在国际关系日益跌宕的新格局中, 纪念郑和下西洋正是国际社会所需要的。 教师: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是永远的和平使者。然而,随着 历史的发展,大明王朝和平的风帆也遇到了来自海洋的危机。 二、戚继光抗倭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72-74 页,找出下列问题: 1.倭寇是什么人? 69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4.明王朝派谁到东南沿海抗倭?他的主要事迹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1.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 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3.倭寇大肆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使东南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4.明王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主要事迹有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平定浙江倭寇;后进入福建、广东作战,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教师:(多媒体展示抗倭形势图)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地点是浙江台州、福建、广东。 教师:戚继光痛恨倭寇横行,立下了志愿,所立志愿是什么呢? 学生:“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教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高贵品质? 学生:淡泊名利,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戚继光上任后是怎么组织抗倭的? 学生:他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 10 000 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教师:他所训练的军队战斗力怎样呢? 学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教师:同前面学习的哪支队伍相似? 学生:岳家军。 教师:1561 年 4 月,倭寇驾一百只战船,进犯台州,大肆掠夺,戚家军闻之神速迎敌, 在台州一带九战皆捷。从此,戚家军驰名远近,倭寇闻之丧胆。此后,戚家军又奉旨开赴福 建和广东抗倭,到 1565 年,东南倭患基本肃清。 教师:讨论下列问题: 5.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6.怎样评价明朝抗倭的戚继光?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5.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 (1)正义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明代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大肆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了生命和财产损失, 戚继光抗倭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戚继光以“杀贼保民”作号召,招募 10 000 多名朴实健壮的矿工和农民,把他们训练 成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军队。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 在福建、广东一带和明朝的军队配合,扫除了倭寇残余。 (4)戚家军卓越的军事指挥韬略和指挥才能。 学生:6.戚继光的高贵品质有:淡泊名利,忧国忧民,反抗侵略,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 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教师:(出示 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祖国图片) 70 教师:澳门自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居住权,到中国恢复对其行使主权历时多少年? 学生:446 年。 教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背景?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从 16 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 进行侵略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74 页“相关史事”这一栏目内容,简要讲述葡萄牙攫取在 澳门的居住权的经过。 学生: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又玩弄伎俩, 他们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 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 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 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背景 前提:国力雄厚 目的 宣扬国戚 加强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概况 七下西洋,规模浩大,前所未有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友好之行 意义:世界航海史壮举 增进中国与亚非的了解友好往来 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网 戚继光抗倭 背景:倭患危害严重 概况:浙江台州大捷;福建、广东抗倭 性质:反侵略斗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 年 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71 1.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朝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 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 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 名著的愿望。 重点 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科学巨匠和巨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的文学成 就。 难点 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 禽、兽、人等部……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 再描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辉煌——《明 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说明:课前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学习探究小组:科技成就小组、建筑成就小组、文 学成就小组,让他们对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在课堂上为大家解决疑惑) 一、科技名著(科技成就小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内容,小组合作,设计表格,从科技名著的名称、作者、朝 72 代、类型、内容、价值等几个方面归纳比较。 学生:(归纳) 著作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作者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朝代 明代 明代 明代 类型 医药学著作 科技巨著 农业科学巨著 内容 共记载了药物 1 800 多种, 收录药方 11 000 多个,还 附有 1 100 多幅药物形态 图。并对各种药物进行了 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其 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 要疗效 把各生产部门分为 18 类, 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 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 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 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 程时,还绘有 120 多幅插 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 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 人民的形象 全书分为农本、田制、农 事、水利、农器、树艺、 蚕桑、种植、牧养、制造、 荒政等大类 价值 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 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 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 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 17 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 鲜,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 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 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 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 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 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 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 艺百科全书” 此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 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 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 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 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 著 教师:李时珍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医药学家? 学生:(结论)①因为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喜欢医药学。②淡泊名利,勤奋钻研医药学。 ③意志坚强,不畏艰难的精神。④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⑤具有创新的精神。⑥具有开放的 心态,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 教师:你对“天工开物”这一词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小组派代表解释)天工指自然力;“天工开物”即靠人工技巧从天然界开发出有 用之物。明代最先进的丝织机是“花机”。花机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大型提花机,工匠据“花 本”可织出多种样式极为复杂的纹饰图案,详细过程在这本书中都有记载。宋应星还强调人 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教师:你认为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吗? 学生甲:宋应星说的不对。只要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什么东西 都可以制造出来。 学生乙:宋应星说的对。如果人与自然不协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无法生存。 教师:(归纳)学生乙说的对。学生甲的话有合理成分,但立论错误。自然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意味着人类不能适应环境或破坏了生态环境。 教师:科技成就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 优势:①科学家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②已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 点。 劣势:①明朝科学技术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②明朝实行文化专制,使中 73 国和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教师:(过渡)同学们有去过故宫的经历,也有爬过长城的感受,面对金碧辉煌的古老宫 殿,面对蜿蜒盘旋的长城,心中会有怎样一番感受呢?下面我们共同去领略明朝古老的文化。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建筑成就组) 1.明长城 (1)小组代表介绍: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 18 次修筑长城, 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 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在 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 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作用:长城不仅仅 是一项浩繁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条分隔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战线,它更是 中国人民勇敢、坚韧、智慧、顽强抗敌精神的象征。 如今的长城,更重要的不是它的实体,而是它的精神。毕竟众志成城才是坚不可摧的“长 城”。在今天,长城更注入了自信、进取和创新,向世人展示了我们开放的胸怀。长城总是 在危难之时,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长城精神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 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2)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不同之处 ①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 下。②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③建筑成就: 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2.北京城 小组代表介绍: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 的。北京城是在明成祖时选定,并于 1406 年开始营建,到 1420 年基本建成,1421 年正式 迁都北京。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它的建筑特 色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色彩金碧辉煌,前朝后寝。故宫布局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 列,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和九有关,紫禁城之名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 宫城的地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 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 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教师:(过渡)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市民阶层的壮大,对通俗文化的需 求量增大;印刷术的空前发达为小说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于是明朝小说和艺术有了突出的发 展。 三、小说和艺术(文学成就组) 1.小说 (1)小组代表出示表格,介绍明朝的小说。 朝代 书名 作者 主要内容 典型 人物 典型 故事 成就 明代三部小 说 《三国 志通俗 演义》 罗贯中 魏、蜀、吴 三国之间政 治、军事和 相互交往上 刘备 关羽 桃园三结义 是我国最为 流行的长篇 历史小说之 一 74 的各种矛盾 冲突 《水浒 传》 施耐庵 以官逼民反 为主题,描 写了宋代梁 山泊各位好 汉反抗官府 压迫的武装 斗争 武松 武松打虎 运用白话描 写故事进程 和人物性 格,洗练明 快,生动传 神 《西游 记》 吴承恩 根据玄奘西 行为原型, 描写唐僧师 徒四人取经 的艰难历程 孙悟空 三打白骨精 这是一部富 于浪漫主义 色彩的神话 小说,作者 运用大胆的 想象和夸张 的笔调,勾 画出神奇光 怪的情境, 抒发了铲除 邪恶势力的 愿望。小说 的语言生动 流畅,故事 引人入胜 (2)小组代表分析历史小说和历史著作的区别。 历史小说:以历史题材为基础,通过文学创作,允许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 工和虚构。 历史著作:准确地再现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2.艺术 小组代表介绍: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 等。 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汤显祖是 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 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通过学习明朝的建筑和科学技术,我们感知到明朝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 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 中国的落后,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段科技发展史值得反思。 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75 第 17 课 明朝的灭亡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 系。 过程与方法 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 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 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 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 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重点 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措施。 难点 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是明末流行的歌谣。这首 民谣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爆发的原因有哪些?结果如何?明朝是怎样走向灭亡的?满 洲是怎样崛起的?为什么清兵能入关?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教师:(引导)明王朝自建朝到灭亡长达 276 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史上可谓是继汉唐以 来的一个强盛的王朝,是中国古代汉民族所建立王朝中的一个顶峰与极端。然而,最终也逃 脱不了被推翻的结局。晚明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84 页内容,总结政治腐败的表现。 学生:(1)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蟋蟀皇帝是宋度宗 。他终日与宫女、宦官以斗蟋蟀为戏,并称斗蟋蟀为“军 76 国大事”,所以人们称他为“蟋蟀皇帝”。史称“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贾似道和“蟋蟀皇帝” 朱瞻基(明宣宗)更是把这种风气发扬光大。 材料二 熹宗朱由校在明代帝王中是颇具特色的一个皇帝,文献记载“性至巧,多艺能, 尤喜营造”“雕镂精绝,即巧工亦莫能……”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 锯斧凿、丹青揉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制造的漆器、床、梳……堪称一流。 早期,大臣整齐地站在殿下,等候天子的到来。“都过了快一个时辰了,万岁怎么还没 有来?”其实,此刻,皇上正在制造木器,不亦乐乎,早就忘了上朝,国家大事抛掷云霄。 教师: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明朝中期以后的很多皇帝不朝政。 2.经济上大肆搜刮民间财富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第 85 页内容,找出搜刮民间财富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1)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 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土地兼并严重。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 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3)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3.自然灾害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第 85 页第二段内容,找出自然灾害的表现。 学生:明朝末年,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 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发动起义。 由于以上天灾人祸的原因,最终导致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教师: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等。关注民生、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长治久 安的重要因素。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85 页内容,概括有关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知识点(爆发原 因、代表、口号、发展、受欢迎的原因、建立政权、推翻明朝)。 学生:(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 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 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代表: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3)口号:“均田免赋”。 (4)发展: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 10 余省。 (5)受欢迎的原因:“均田免赋”口号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这两大问 题,所以深得农民欢迎。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 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6)建立政权:1644 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7)推翻明朝:1644 年,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 被农民起义推翻。 2.教师: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 学生:(1)相同点:①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 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加上连年饥荒、 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②都直接推翻统治王朝。 (2)不同点:①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 77 近利有关。②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大明王朝建朝近 300 年,土地兼并恶化,各种矛盾积重难 返的情况下。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教师:明朝后期,其统治地位受到哪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学生:(总结得出)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 年, 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 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 教师:满族首领努尔哈赤 1616 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皇太极 1636 年称帝, 改国号为清。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占领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全境,并不时南下,伺 机长驱直入。 教师:明朝末年内外交困,使得明末社会矛盾激化,明朝最终在明末农民起义打击下走 向灭亡。 2.教师:找出明朝灭亡的时间、标志。 学生:(1)1644 年明朝灭亡。 (2)标志: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明朝灭亡。 3.教师: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学生: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 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 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教师:(补充)明王朝灭亡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大军南下,明朝最后一支劲旅驻扎在 山海关,在吴三桂率领下投降了清朝。李自成亲率 20 多万大军直逼山海关,在山海关下与 吴三桂军展开了大战。苦战两天的农民军被清军冲乱了阵势,被迫退兵,清军尾随入关,杀 奔北京。李自成退回北京后,急忙登位称帝,然后退出北京转战陕西、四川、湖北。清军一 路尾随,伙同明降军和地主武装剿杀农民军。1645 年,李自成带少数随从在湖北九宫山查 看地势,突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时年 39 岁。1645 年张献忠也战败身亡。 4.教师: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占北京以后,没有能够乘胜追击明朝的残余势 力,使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伺机反攻。 (2)由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实行“均田免赋”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并且 严厉镇压明朝的大地主大官僚,所以为了共同的阶级利益,各地方的地主阶级紧密地勾结起 来,成立地主武装与农民军对抗,这也为农民军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3)李自成在北京登位后,忽视了关外的满清政权想要入主中原的野心和决心,没有做 好充分的防御准备工作。 (4)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农民起义军腐败变质。 (5)李自成犯了“流寇主义”的错误,没有建立根据地。 (6)李自成军队面临的敌人,不仅有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各地主武装,还有崛起于辽河流 域的清朝统治者。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清兵 入关,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明末农民 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 30 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它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所有 的农民战争一样,仍以失败告终,但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 78 之深远,却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第 17 课 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灭亡 第 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 2.认识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知识与能力 了解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及对西藏的有效管 辖、巩固西北边疆的措施等史实,理解清政府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作的努力, 培养以正确的民族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读《清朝疆域图(1820 年)》《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 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增强历史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 步巩固和发展,从中体会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 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成功收复台湾,打击西方侵略势力,维护了祖国统一;认识统一是 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增强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责任心。 重点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清朝 的疆域。 难点 识记或理解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后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同样, 国家的稳定也需要各民族共同来维护,这是国家实现繁荣昌盛的根本条件。我国的少数民族 多居住在边疆地区。但自秦始皇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以来,总 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分裂祖国,他们总是利用民族之间的差异来搞分裂、搞破坏。所以, 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就成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首要任务。 清王朝在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国家的统一呢?清朝的疆域包 括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18 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去寻找答案吧。 79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清朝的建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88 页,了解清朝是怎样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的? 学生:(1)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2)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 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清朝的统治方针 教师:在此后的统治中,清朝怎样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自身的统治? 学生:(1)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 护政治上的大一统。(2)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这样,清朝在 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教师:(过渡)欧洲一些国家在新航路开辟以后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的政策,在这种 背景下,荷兰殖民者东来,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宝岛台湾。对此,我国是怎样收复台 湾的?又是如何管理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一目内容。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郑成功收复台湾 (1)教师:(展示史料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注意培养学生从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 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材料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 悉听而归。 ——《台湾通志》 探究:根据材料并用所学史实证明“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学生:(讨论,回答) 三国 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隋 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 元 设澎湖巡检司,专门管理澎湖列岛和琉球 教师:清初,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2)教师:(展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路线图,注意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时空观)请同学们 观察路线图并结合教材知识叙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 学生:1661 年,郑成功率领 25 000 名将士,乘坐 400 艘战舰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 峡,抵达台湾岛南部,登陆后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郑成功指挥军队在海上击沉荷兰战 舰,在陆路迅速占据重要渡口,把敌人包围在赤崁城和台湾城两个孤立的据点中,采取长期 围困的战略,并多次打败荷兰的海上援军。1662 年,收复台湾。 (3)教师:(展示史料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材料 挽郑成功二联 康熙帝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 80 海外有孤忠。” 台湾巡抚唐景崧联:“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驱异族出境,语中国有志 者再鼓雄风。”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成功为什么能得到康熙帝、唐景崧的高度赞扬? 郑成功“驱异族出境”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①代表中华民族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宝岛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 的完整,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②为开发台湾作出了贡 献,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得出结论: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4)教师:(展示史料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材料 2016 年 6 月 12 日,第四届南安郑成功文化节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福建 南安市举行。一直以来,郑成功以“民族英雄”之名在台海传颂,在两岸民间更是发展成为 了“坚守中华传统,弘扬民族之光”的民间信仰,有着众多信众和祭拜团体。 探究:海峡两岸共同举办郑成功文化节说明了什么?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生:(探究,讨论)说明海峡两岸人民都非常崇敬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 雄郑成功。可以加深两岸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等。(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是怎样管理台湾的? 2.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教师:(展示史料)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说一说清朝在台湾建制概况。 材料 (康熙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派兵驻守。施行“展界开海”政策,离 乡背井之人纷纷还归乡里,认故亩,以耕以凿,渐次垦辟,至无旷土。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学生: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继续治理台湾。1683 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 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 历史时期。1885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教师: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对东南海防的管理。清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国家 的统一呢?我们一起先去我国的西南边疆——西藏看看。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教师:(展示清朝疆域图,引导学生在图上指出西藏的位置,回顾唐朝、元朝时期对 西藏的管辖措施)唐朝时期藏族称什么?那时,唐朝和西藏的关系如何?西藏在什么时候正 式成为我国一个行政区域管理该地区的行政机构称什么? 学生:吐蕃;友好关系;元朝;宣政院。 2.教师:那么清朝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的?(出示材料) 81 图四 须弥福寿庙 学生:(结合史料图片及教材知识总结归纳)措施:册封达赖;设置驻藏大臣;设立噶厦; 实行“金瓶掣签”制度;修建须弥福寿庙。 教师:(出示图表,总结) 1.顺治帝 ――→册封 “达赖喇嘛” 2.康熙帝 ――→册封 “班禅额尔德尼” 3.雍正帝 ――→派遣 1727 年设置驻藏大臣 4.乾隆帝 ――→设立 1751 年设噶厦 5.乾隆帝 ――→修建 须弥福寿庙 3.教师:上述措施有何作用? 学生:这些措施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了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 辖。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4.教师: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学生:(1)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修唐蕃会盟碑。 (2)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3)清朝:确立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以及噶厦管理西藏。 教师:(过渡)清朝时,西北边疆并不太平。清政府是怎样解决的呢? 四、巩固西北边疆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91-92 页,找出下列问题: 1.回部指哪里? 2.康熙帝和乾隆帝时,我国西北边疆发生了哪些叛乱?清王朝是如何解决的? 3.清政府在平定叛乱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1.回部:在我国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清代把这个地区 称为“回部”。 2.(1)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越 过天山攻占回部,并向东进攻,占领了青海、蒙古的许多地区。解决措施:为了维护国家的 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意义:稳定了西北 部边疆地区。 (2)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他们残暴搜刮各族 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解决措施:乾隆皇帝采用灵活的政策(下令调兵讨伐,并宣布 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为无罪之人,不会株连),得到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最 82 终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 3.管辖: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 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教师:(总结)清政府面对祖国被侵略和分裂的危险,坚决果断地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国 家的统一,保卫了祖国的边疆,粉碎了俄国分裂中国的阴谋,历史意义重大。 教师: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学生:(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 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2)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清朝:设伊犁将军为最高长官,管辖新疆地区。 4.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土尔扈特重佛教,敬达赖喇嘛,而俄罗斯尚天主教,不事佛。以故土尔扈特虽 受其役属,而心不甘,恒归向中国。 ——《土尔扈特归附始末》 材料二 口给以食,人授之衣,分地安居。 ——《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请回答: (1)土尔扈特部属于哪个民族?当时的首领是谁? (2)材料一中所说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3)材料二中对土尔扈特部优恤的皇帝是谁?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回答) (1)蒙古族。渥巴锡。 (2)与沙俄宗教信仰不同。还因为他们受到当时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从而使他们决 心回归祖国。 (3)乾隆帝。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五、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17 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和尼 布楚作为据点。 2.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教师:(提问)(1)谁下令打败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 (2)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进行了几次?分别是在哪一年? (3)清朝为何能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4)1689 年,中俄签订什么条约? (5)《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在历史上和法律上有什么意义? 83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1)康熙帝。 (2)两次。1685 年和 1686 年。 (3)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民为捍卫祖国的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战 前,康熙帝周密部署,命令清军水陆并进,战争中广大将士英勇作战,各族人民也给予积极 的支持。而沙俄所进行的是一场侵占别国领土的非正义战争,侵略军人数又相对较少。这就 决定了中国军队必然胜利,沙俄侵略军必然失败。 (4)《尼布楚条约》。 (5)它是平等的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 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六、清朝的疆域 教师:(出示清朝疆域示意图)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填写清朝疆域示意图) 清朝统一后,有效地加强了对台湾、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各民 族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满、蒙、回、藏、维吾尔等五十多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格局。 第 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对{以北京为都城东南地区{荷兰侵占台湾,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西南地区{顺治帝赐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平定分裂,赐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巩固西北边疆{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雅克萨{沙俄侵入,自卫反击}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第 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知识与能力 84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 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清代纺织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 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 原因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重点 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原因、表现及意义。 难点 如何辩证地看待人口的增长。 结合课件课堂导入环节,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 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 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农业恢复和发展的概况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清朝前期的 100 多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 40%以上。清朝前期的 100 多年间, 人口迅速增长到 3.6 亿。 材料二 政府提倡各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种植方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高产作 物甘薯的种植,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经济作物桑、茶、棉花、甘 蔗、烟草,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在当时已成为商品。 材料三 乾隆年间,原来不种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区,栽培棉花的占十分之八九。清朝前 期,甘蔗种植遍及东南沿海各省。广东一地方种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顷连成一片,远远望去 像芦苇一样。 材料四 康熙帝对兴修水利极为重视。亲政以后,他把“三藩”、河工和漕运列为首先 要解决的三件大事。康熙帝曾六次南巡,其主要目的是督察对黄河的治理,提出可行的治理 方案,参与治理黄河达 30 多年,收到显著成就。不仅畅通了漕运,而且大大减轻了黄河中 游和淮河沿岸地区的水患威胁。康熙时,还组织民工修竣永定河,为了防止海潮侵害农田, 85 还多次修筑海宁、海盐的海塘。 教师: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得出)材料一反映了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长。 材料二反映了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 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材料三反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 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材料四反映了在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 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2.农业发展的原因 教师:促进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归纳得出。 材料一 清军入关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为了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 设置台湾府、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平定了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材料三 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 的推广。 材料四 清代的经济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材料五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学生:(讨论得出) 材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材料二: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材料三: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和农业、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材料四:前代的基础。 材料五:人民的辛勤劳动。 3.农民生产的发展影响 学生: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 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教师:(过渡)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有 了长足的进步。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97-99 页内容,归纳总结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清朝前期的手工业生产比明朝更加发达 表现在:(1)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 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 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 2 500 家,织工 超过 50 000 人。 教师:(补充)(1)鼓励商人开矿。顺治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 乾隆时,政府鼓励商人开矿,矿冶业迅速发展。云南的铜矿,数量多,规模大,乾隆年间有 500 余处。(2)南京、广州等地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了苏州。广州的丝织业发展也很迅 速,到乾隆时有织工数万人,所产纱绸之精良已远胜于南京及苏州,博得了“广纱甲天下” 的盛誉。(3)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扩大。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明末清初曾遭到严重破坏, 后来逐步恢复,到雍乾时期该镇已“广袤数十里,业陶数千户”,重新恢复了全国制瓷业中 心的地位。(4)边疆少数民族的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86 2.清朝前期商业发达的表现 (1)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 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 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到清朝时已成为“人 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 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 “地值寸金”。 (2)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 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 流通。 与晋商相匹敌的是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 经营活动。 教师:(补充)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到清朝前期,两个世纪之久,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 据统治地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之所以缓慢,是因为它遇到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的 严重阻碍。 三、人口的增长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99-100 页内容,找出人口增长的原因、概况和带来的 问题。 学生:(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 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概况: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 1.5 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 3 亿,占当 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2)带来的问题:①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 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②庞大 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说:“本朝自统一区域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 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 能给足?” 材料二 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 填塞日多”。 教师:(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3)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学生:(讨论得出) (1)材料一反映了人口增长速度超过耕地的增长速度,粮食问题突出。材料二反映了人 地相争的现象。 (2)清初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后又实行摊丁入亩;人口增长过快。 (3)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但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清朝前期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发展生产,采取一系列措施, 87 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 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使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到乾隆时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康 乾盛世”局面。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任何时期国家的强盛,都必须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们要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早日实现“伟 大的中国梦”! 第 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 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朝的极端强化。 2.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清朝设置军机处、制造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史实,知道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矛 盾不断加剧,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表格归纳总结,认识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及其影响;收集有关清 朝文字狱的故事,理解文化专制对清朝社会的影响,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史料研 读、合作探究,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清朝专制统治的表现和危害,理解政策制度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 通过历史情景的再现和感悟、分析,认识开放有利于繁荣发展,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 重点 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封建专制统治已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 88 (展示军机处外景图)上图是清朝军机处外景,它和以往我们学习过的汉代的中央机构有 很大的不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清朝的文字狱又是怎 么回事呢?这一思想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清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 统治的?下面我们来学习《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军机处设立的原因、概况、特点以及作用。 1.清初的政权机构 学生:(1)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 (2)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 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议政王大臣会议到乾隆帝时被撤销。 教师:从清初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情况来看,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不仅架空了内阁, 也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2.康熙:绕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另设南书房 学生:清初虽沿袭明朝内阁的制度,但真正的权力机关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 会议,它既为皇上效劳,遵循帝旨,处理政事,又在一定程度上使皇权受到限制。康熙帝另 设南书房,选出翰林学士参与政务,完全是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机要机构,分割了内阁和议 政王大臣会议的部分权力,以强化皇权。 3.雍正:设立军机处 学生:雍正帝时,因军事需要,创立军机处,但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把皇帝的“奏 折”传达到中央和地方,这样军机处逐渐成为皇帝处理全国军政和发布命令的中枢(皇帝→ 军机大臣→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已形同虚设,皇权空前强化。 特点: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 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 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教师:以上情况说明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加强君主集权的关键措施。军机处这一特殊机 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 制进一步强化。 清朝统治者不仅通过中央政权机构的改革来强化君主专制,还加强了在思想领域里的控 制,一再兴起“文字狱”。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教师:所谓文字狱,就是用挑剔文字过错的办法来定罪名,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从而达 到思想控制的目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文字狱呢? 学生:压制汉人的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教师:由《明史》案、查嗣庭案、胡中藻案分析,文字狱侵犯了人们的什么权利? 学生:生命健康的权利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教师:根据案例,说说文字狱有什么特点和危害? 学生:特点:时间长(从康熙、雍正到乾隆,延续了 100 多年);规模大、次数多(有记 载的文字狱就有 100 多起,受牵连的有几百人);多是捕风捉影,望文生义,横加罪名。 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 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除此之外,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还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 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 89 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仅在乾隆时期,禁书毁 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 20 年,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影响: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文 化的传承。 教师:文字狱自古就有,如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强化皇权。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迫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 摧残了人们的聪明才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束 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精神,中国的科学文化逐渐落后于西方,拉大了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 差距,也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出示图片,与学生一起梳理君主专制的确立与强化)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教师:清代中期以来政治腐败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1)官场的腐败: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千方百 计地利用官场上的各种关系,贿赂上级,结党营私。乾隆以后,贪风更盛,清朝的官僚体制 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2)军队的腐败: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军队长期养尊处优, 军备废弛。八旗的子弟更是百无一能,好逸恶劳。 (3)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非常严重。尤其是各级官 吏大肆贪污,截留税款,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嘉庆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机。 教师:(引导)后果: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2.教师: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学生:(1)原因:①清代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 手中。②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 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2)后果: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教师:(出示材料并指出) 材料 清朝规定:出海贸易的中国商船,每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只准带铁锅 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等;船只预先规 90 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从材料中可看出:闭关锁国政策并非完全断绝往来,主要是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教师:这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就是主观割断中国与世界 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 2.原因 教师:(出示材料)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 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一些抗清力量转入南洋一带,清政府担心这些人重新打回来。而 这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经常进行海盗活动,甚至把炮艇开到中国沿海、内河,进行武装 讹诈,这更使清政府忐忑不安,担心中国人跟外界接触后会“滋扰生事”,威胁他的统治。 学生:材料一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 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其根本原因在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稳定性、封闭性。 材料二体现了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 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表现 (1)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 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2)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 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3)1757 年,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4.影响 正面: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活动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落后 的政策。负面: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启示 教师:对比唐、宋、明、清的对外政策,谈谈对今天中国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有什 么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 表现 政策 启示 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宋朝:引进占城稻、设立市舶司 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高产作物 对外 开放 清朝: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实行闭 关政策 闭关 锁国 开放则发展,闭关则落伍。要坚持 对外开放,善于学习交流,加强友 好合作 教师:(总结)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它自己的长处,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在完全封 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世界潮流的变动,紧紧盯住世界生产力、文 化等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不断吸取其他国家、民族成功的经验,把握 时代发展的趋势。 91 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清朝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 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 地一步步走来。再加上乾隆帝好大喜功,大肆铺张,奢侈无度;官吏贪得无厌,贿赂公行, 安享太平,搜刮民脂民膏,造成社会危机重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加分辨地关闭 国门,长期与世隔绝,最终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第 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军机处的设立 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君权 建立:雍正年间 作用:强化君主专制 文字狱与文 化专制政策 目的: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影响:禁锢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思想、 文化发展和进步 不断加剧的 社会矛盾 贪腐之风在官场、军队蔓延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闭关锁 国政策 实行原因:自然经济、防范沿海人民与外国勾结 具体表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统 一经营对外贸易 深远影响:消极自卫、逐渐落伍 第 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朝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知识与能力 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知道《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了解昆曲、京剧 的演变历程,知道京剧是“国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小说片段、微课学习、问题探讨等方式,解释《红楼梦》的社会历 史意义和京剧的艺术成就,理解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提高鉴赏文艺 作品的素养;培育人文主义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 92 《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及反映出的时代特点。 难点 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点。 《红楼梦》剧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 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 说?清代的戏剧剧种有什么新的发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第 21 课《凊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中去寻找答案吧! 一、《红楼梦》 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超过以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在此基础上,唐宋 时期出现的市民文化也日趋成熟和繁荣。这种成熟和繁荣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就是长篇小说取 代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四大名著就是这一时期小说最高成就的体现,其中《红 楼梦》更是把古典小说的成就推上了高峰。 1.教师: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谁 的什么作品?这部长篇小说初名是什么?整理续写后 40 回并题名的是谁?何时排印面世 的? 学生:曹雪芹的《红楼梦》;初名《石头记》;高鹗整理续写了后 40 回,并题名《红楼 梦》;在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 2.教师:《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映的主题是什么?这部著作的特点是什么? 有何地位? 学生:(1)内容是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 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 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2)主题:作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 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 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特点:《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姓名的就 有 700 多人,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炼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 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4)地位:这部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问世以后,虽被统治者列为禁书,但在民间 却流传开来,始终无法禁绝。至今,《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 93 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3.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朝小说家。曾祖父、祖父、父辈相继担任江宁织造 达 60 年之余,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 13 岁时家道中落,后以卖画为生和靠朋友接济度日。 在 38 岁左右时他开始专心致志地创作《红楼梦》,1763 年的除夕因贫病无医而逝世,生前 《红楼梦》写到 80 回。 4.教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明清小说的概况。 学生:(归纳)(1)成就: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2)创作风格:众多的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个错 综复杂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 (3)内容:小说的内容大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 幸福的意愿。 5.教师:从四大文学名著看明清时期文化的时代特点有哪些? 学生: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着市民文学日趋成熟和繁荣,小说取代诗、 词、散曲而成为文学的主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成为这一时期的优 秀古典小说。小说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 的意愿。《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水浒传》歌 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西游记》通过孙悟空这个形象,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富有反 抗精神;《红楼梦》通过对四大封建家族的描写,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6.教师:从最早的《三国演义》到最晚成书的《红楼梦》,你能看出小说内容上有什么 变化或发展吗? 学生:从古代帝王将相的故事逐渐发展到关注现实生活,表达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7.教师:为什么在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进入创作的成熟阶段? 学生:第一,市民生活的需要。明中叶以后,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市民阶层 不断壮大,所以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感情和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通俗文艺形式小说和戏曲得到长 足的发展。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清两代,随着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和书坊、印刷业的迅速发展, 94 适合广大平民欣赏的趣味性小说因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而广泛流传。 第三,文化专制的结果。明清两代统治阶段对知识分子采取垄断和高压两手政策,客观 上加强了小说创作的力量。 8.教师:你觉得当时还有哪些合适市民阶层广泛参与的娱乐项目呢? 学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109 页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清代戏剧受到大众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当时, 观看戏剧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 2.戏剧的特点及最有影响的剧种是什么? 学生:特点: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 争奇斗艳,雅俗共赏。 剧种: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 3.什么是昆曲?它为什么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是什么? 学生: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万历末期,经 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 祖创作的《牡丹亭》。 4.昆曲有何特点? 学生:昆曲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 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5.何时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的?代表作是什么?这两部作品有何特点? 学生:到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代表作: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 花扇》这两部政治历史剧。 特点:内容感人,情节跌宕,词曲雅致,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6.昆曲何时走向了衰落?衰落原因是什么? 学生: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也多是逃避现实或歌 功颂德的庸俗作品,为宫廷和贵族所观赏,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由于脱离广大 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7.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了解京剧脸谱与四大行当。 教师:(补充)四大行当:传统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叫作“行当”。它指的是什么 样的人物应由哪一行的演员来扮演。根据剧中人物不同的性别、年龄、性格、身份来划分人 物的类型。京剧行当的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化而来的。起初号称“十门角 色”,即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和流行。随着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演 95 出剧目的不断丰富,要求演员适应各类角色的表演需要,促使原有的行当逐渐被打破。于是, 后来简化成生、旦、净、丑四大行。行当、脸谱、戏服构成京剧文化。 京剧四大行当 8.京剧初步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背景: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各种地方戏曲都在这里上演,形成群芳 争艳的局面。 9.京剧的发端遇到的契机及京剧发端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何能一时誉满京城? 发端:1790 年,庆祝乾隆皇帝 80 岁寿辰。 标志性事件:南方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 徽班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调高亢爽朗,赢得观众喜爱,一时誉满京城。 10.京剧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 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 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11.京剧为何能流传四方? 教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 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 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 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 剧流传到全国各地,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日臻完善, 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没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 制统治,压榨人民,这激起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痛恨与反抗;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繁荣, 这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以反封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 文学作品。戏剧也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第 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1.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2.《红楼梦》的内容、社会历史意义 3.《红楼梦》的创作特点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1.昆曲: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2.京剧: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