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7.60 KB
  • 2021-10-26 发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高训练

  • 7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据此,我们能进一步研究( ) A.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B.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C.北京人的居住环境 D.北京人的用火情况 能力提升 B 2.“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材料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 ) A.制造石器和使用火 B.种植农作物 C.驯服野兽 D.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A 3.1929年,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某遗址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学术界。与此同时相继在该遗址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这一发现的意义是( ) A.早期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标志 B.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C.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D.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D 4.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哪一项模型或实物不能入选“半坡人生活状况”( ) A.半穴居房屋模型 B.刻猪纹黑陶缸 C.人面鱼纹陶盆 D.碳化的粟粒 B 5.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 ④会制造陶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6.观察下列图片,可以获得的信息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是 ___ 文明。( ) A.采集、狩猎文明 B.农耕文明 C.海洋文明 D.游牧文明 B 7.我国古代,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半坡人培植了粟;河姆渡人建造了干栏式房屋,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造成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农作物、居住房屋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身体体质不同 B.自然条件不同 C.宗教信仰不同 D.审美观念不同 B 8.图片能够形象生动地反映历史的面貌,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石器时代的文明 B.中华早期农耕生活 C.定居生活出现 D.黄河流域的生产发展 B 9 . 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下列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 ( ) A .元谋人牙齿化石 B .半坡聚落的遗址 C .司母戊青铜方鼎 D .司马迁的 《 史记 》 B 1 0 .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的部落政治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 )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实行行省制 B 1 1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蓟国都于蓟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约公元前7世纪为燕国所并。蓟国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 A.要定期觐见周王,纳贡服役 B.保卫周王,抵御少数民族进犯 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周天子承认蓟国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C 1 2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说明( )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C 13 .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A 1 4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指出:“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以下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有( ) ①司母戊鼎 ②四羊方尊 ③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④铁犁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1 5 .(2018青岛)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 ) A.楚国 B.秦国 C.齐国 D.魏国 B 1 6 .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 A.度量衡不统一,交易困难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经商,商人地位低下 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B 1 7 .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哪些人能够受到政府的奖励( ) ①勤奋苦读的人 ②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 ③军功卓著的人 ④经商致富的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C 1 8 .右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中的措施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B 1 9 .商鞅变法期间,土地占有权扩展至庶(平)民,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数量庞大的独立的自耕农。与这一变化相关联的变法措施是( ) A.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D.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 20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的实行,推动了秦国从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过渡。与之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 2 1 .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到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遭到秦国人民抛弃 A 2 2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 D 2 3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A 2 4 .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下列选项与老子主张相符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兼爱”“非攻” D.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B 2 5 .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B 2 6 .“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这一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D 二、综合题 2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名称:统一度量衡。 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法、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属于法家。看法: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威胁、恐吓,绝不是一种好办法。 历史 秦汉至南北朝: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单项选择题 1.《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D 2.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巩固国家统一 D.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C 3.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县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B 4.某史学家说:“始皇时代……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秦始皇为“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郡县制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统一文字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5.《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科举制 A 6.秦始皇给自己修建了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埃及法老也为自己修建了气势庞大的陵墓——金字塔。大河文明国家能够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主要是因为( ) A.经济高度发达,建筑技术十分先进 B.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 C.实行中央集权,便于集中人力物力 D.都相信灵魂不死,重视墓葬规模 C 7.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 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8.秦始皇、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下列关于秦皇汉武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加强中央集权 C.都是有名的暴君 D.都推行儒学教育 B 9.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推恩之策 B.统一铸造货币 C.推行儒学教育 D.建立刺史制度 A 10.“诸侯王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下列解读符合材料信息的是( ) A.王国已完全不听中央号令 B.诸侯王可在西汉全境随意任免官吏 C.武帝采纳建议,颁布“推恩令” D.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11.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汉武帝时期郡国数量骤增的原因是( ) A.匈奴的骚扰 B.实施郡县制 C.颁布推恩令 D.选拔了人才 C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1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部对国务院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实施监察。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类似功能的官员或机构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司隶校尉 ④丞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C 1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儒学( ) A.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B.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各派的合理成分 C.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D.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C 14. 贾谊在 《 过秦论 》 里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描写了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此次起义独特的历史作用是 ( ) A. 首先提出“平分田地”的口号 B.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 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 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 D. 攻占郡县,最终建立了新的政权 B 15.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以下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材料有( ) ①欧洲很早把中国称为“赛里斯”(丝国) ②汉代石雕出现中国所没有的狮子图案 ③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 ④西方的汗血宝马、佛教、音乐等传入中国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16.细心研读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其内在含义。阅读材料,从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体现了古代的 对外开放和友好 交往 D.体现了我国古 代的对外交往既有反抗外来侵略,也有友好往来 D 17.《后汉书》记载:“大秦国……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隶属者数十。”汉朝时,人们对大秦(即罗马帝国)的认识得益于( ) A.神话和祖先传说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汉武帝武力征服 D.阿拉伯人的介绍 B 18.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从敦煌向西直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处处建起亭燧,而轮台、渠犁等地都有汉朝的屯田兵卒数百人,分别设置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由此可知( )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 19.新疆古称西域,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时期,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在这里。这个史实充分说明了( ) A.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理 B.各民族为西域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C.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D 20.人们誉称的“史学两司马”是指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分别写下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 B 21.书籍《天工开物》中记录了中国古代某项手工技术的制作流程: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平—透火焙干。该项手工技术是( ) A.制作火药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 B 22.下图所示战役的主要影响是( ) 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 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 C 23.“(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A 24.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北方统一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B 25.右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 A.推进大一统格局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D 26.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遗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对以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历史文物考古发现的解释,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 汉族在生活习俗上 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27. 《 齐民要术 》 中有这样一句话:“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太潮湿的地方耕作,肯定会劳而无功。这段话反映了种植要 ( ) A. 因地制宜 B. 适时耕作 C. 注重兴修水利 D. 讲究耕作方法 A 二、综合题 28.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面示意图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制度:分封制。影响: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西周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材料二 观察下面示意图 (2)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其中的哪一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郡县制。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3)依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又有哪些创新措施? 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29.“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分别列出材料一中三个时期为丝绸之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 人物:张骞(汉武帝)、玄奘或鉴真、郑和。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 (2)依据材料二,写出唐中后期海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原因。宋朝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机构:市舶司。 (3)比较图1和图3,两个时期的对外交通路线有什么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述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变化:陆路为主变为海路为主或西汉以陆路为主,唐代海陆并举,宋明以海路为主。 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材料三 “一带一路”的建设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目前(2017年),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和支持,与我国签订了近50份政府间合作协议及70多份国际组织合作协议。 ——摘自新华网 (4)依据材料三回答,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有什么作用?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共同之处。 作用: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共同之处:和平交往、互利共赢、互通有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