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7.64 KB
  • 2021-10-26 发布

2020-2021学年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学年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 1.【海南省 2020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 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8.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2)《兑命》曰:“学.学半”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传.不习乎 9.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0. 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1. 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 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 【答案】 8. (1)味美;(2)教导;(3)喜爱,爱好;(4)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9. (1)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10. 示例①:甲段画线句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乙段画线句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示例②:甲段画线句强调要自主学习,乙段画线句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11. 示例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示例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中,“旨”,古今异义,古义为味美;“学” 是通假字,同“敩”(xiào),教导;“好”,动词,爱好,喜欢;“传”,动词活用作名 词,传授的知识。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 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 翻译到位。本题的重点词有: (1)故:所以;长:推动,促进; (2)交:交往;而:表转折;信:诚信。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甲句意思是: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是从反面在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也即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乙句“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选用论据。解答本题,首先要清楚论点是“学会反思”,所选的论据要能证明该论 点。甲文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中的“自反”“自强”就强 。 调了反思的重要性,能证明论点;乙文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强调要经常反思,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能证明论点。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 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 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 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个人能够当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 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自己的缺点。”(《述而》)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而爱好学习的人又比不上以学习为 乐的人。”(《雍也》)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给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呢?和朋友 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学而》) 2.【2020·内蒙古自治区中考真题】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语》八章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学而》)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博学而笃.志 (2)即.之也温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 4.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 【答案】 1.(1)坚定(2)接近(走近,靠近) 2.(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 3.第③章中说明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 4.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 今异义。笃,坚定;即,接近,靠近。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 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两个“而”均表转折,译为但、却;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讷,忍而少言;而,表转折,译为但、却;敏于行,做事要敏捷。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人不知而不愠”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与之意思相 近的一章是第③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是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 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君子的美德:不重名望,注重提高自身修养。 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第⑦章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以看出君子看重道义,小 人看重利益。第⑧章“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可知,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会 因私利而胡作非为。这便是小人和君子的不同之处。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为政》) ②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张》) ③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卫灵公》) ④子夏说:“君子会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畏,接近他时却温和可亲,听他 说话则严厉不苟。”(《子张》) ⑤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里仁》) ⑥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学 而》) ⑦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 ⑧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卫灵公》) 3.【2019·江苏省常州市中考真题】 阅读两组文言选段,完成各题。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 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乙 我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①,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 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 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 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矣。” (《史记•孔子世家》)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论语•泰伯》)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 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 (注释)①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②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③所设行:措施和作 为。④用事:当政,掌权。⑤徒役:服劳役的人。⑥穷;走投无路、困厄。⑦滥:不加节制, 乱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曲肱而枕之 ②威武不能屈 ③军于城父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 ⑤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为什么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 请结合甲乙两部分材料加以综合分析。 (4)对甲、乙两组文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称赞颜回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表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为了自己的理 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能自得其乐。 B.孟子认为符合仁、礼、义的策略才是“正道”,所以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 C.在几段选文中,对“贤者、士、仁者、君子”这几种人的道德要求是趋向于一致的。 D.选文中“安居、小人、存心”三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我们最常用的意思相同。 【答案】 (1)①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②使…屈服;③驻军、驻扎;④弘,广大。毅,强毅;⑤批 评、指责。 (2)①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②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孔子在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很好地阐释了“贫 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 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4)D。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 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曲肱而枕之”翻译为“弯着胳膊枕着它睡”,“肱”意思是“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 威 武不能屈”翻译为 “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屈”意思是“使……屈服”。“军于 城父”翻译为“驻扎在城父”,“军”意思是“驻扎”。“ 士不可以不弘毅”翻译为“士 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毅”意思是“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所刺讥皆中 诸侯之疾”翻译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刺讥”意思是“批评指责”。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 进行语序调整。(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句中“不义”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 段”,“于”意思是“对于”。(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句中“以为”意思是“把……作为”,“亦”意思是“也”。“已”意思是“停止”。两个 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选段中写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还不停地讲学、诵 读、弹琴、歌唱,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子固穷”,这恰好能印证“贫贱不能移”和“士 不可以不弘毅”,表现了孔子安于贫困,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据此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D:“安居”的古义是“安静”,今以是“安定的居住、 生活”。“小人”古义“指社会地位低的人”,今义“人格卑鄙的人”。“存心”古义“内 心存有的念头”,今义“有意;故意”。故选 D。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 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 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景春说:“公孙衍(yǎn)、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 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时,与百姓一 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 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 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 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 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 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 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 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 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 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 还不遥远吗?”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 不同。君子内心所 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 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4.【2019 年广西百色市中考题】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 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 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ù)②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 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 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 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chù):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 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一日暴.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文画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甲】文的“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 即“爱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 译文: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答案】: (1)D (2)C (3)C (4)①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 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乐”,以……为快乐; 第二个“乐”,乐趣。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B.第一个“焉”,在其中;第二个“焉”,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C.第一个“暴”,晒;第二个“暴”,突然。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D.两个“矣”都是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相同。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断句、词语解释和句式。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各个选项的 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分析正确。 C.“子夏”是孔子的学生,都指孔子分析不正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 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D.分析正确。 C.乙文最后一则是关于治理国家的,“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 法和学习态度”分析不正确。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罔,迷惑;殆,有害。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 习,就会疑惑。 ②句中重点词:无他,没有什么别的;求,找回;放心,丢失。句意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 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 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 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 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 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 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 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 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 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孟子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5.【2018 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节选文字,按要求完成 8-10 题 (9 分)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于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 【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先达德隆望享,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 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8.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有我师焉 焉: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 B.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言语和脸色 C.三十而立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D.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9.下列各组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此之谓乎 B.不逾矩 老翁逾墙走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卒获有所闻 D.可以为师矣 俯身倾耳以请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 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 师”的学习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在求学意志和求 学态度上,两文是相何的。 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乙文是作者写给同 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加冠”,古 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生”是长辈对 晚辈的称呼。 11.把卷 1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3 分)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 分) 【答案】 8. A 9. B 10. A 11. 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具体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⑵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积 累,首先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个词语的准 确意思。“必有我师焉”中“ 焉”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焉作为指示代词时,常常指代某 一范围或方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解释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於三人之中”,焉指代“三 人”范围。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比较辨析。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 动课内积累,首先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个 词语的准确意思。A 项,“其不善者而改之”其是指示代词,他。“其此之谓乎”其是大概, 表示推测。B 项“逾”是“ 越过、超过”的意思。C 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 “卒获有所闻”有是表所属。D 项,“可以为师矣”以是凭借的意思,“俯身倾耳以请”以 意思是用来,表目的。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 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辨析正误。 A 项中《学记》才是我国 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句子整体句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句子原文 的整体意思,并对重点实词、虚词有准确的把握。翻译时,这些重点词义必须体现准确,整 体句意可以意译。 6.【2018 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8~10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下列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 水:热水 B.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9.下列加线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辍耕之垄上 B.学而不思则罔 则有去国怀乡 C.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真不知马也 D.于我如浮云 皆朝于齐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2 分) (2)吾日三省吾身。(2 分) 12.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第Ⅰ卷《〈论语〉十二章》中个选一句,写出对你 的启示。(2 分) 【答案】 8. A 9. B 10. D 11.(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愠”1 分,句意 1 分) (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省”各 1 分) 12. 示例:“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在修养上,启示我和朋友交往一定要讲求信用。(每点 1 分) 【解析】 8.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可根据句意理解词语。水:冷水。 9.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A.代词,它/动词,去,到;B.均为副词,就;C. 代词,其中/加强推测语气,恐怕;D.介词,对/介词,到。 10.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舍生取义”出自《鱼我所欲也》。 11.考查翻译句子,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 (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愠”1 分,句意 1 分) (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省”各 1 分) 12.【解析】本题考查由文言文思想得到的启示。要在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做大。可任选一 句,以此为思想基础写出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7.【2020·北京初三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论语》)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 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丙)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邵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 向剑阁①。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②,在者八万。时 魏军始阵,幡兵③适交,参佐④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 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⑤而计日,虽 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 愿留一战;住者⑥奋勇,思致 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 十,杀张邵,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①[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②[十二更下]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③ [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幡,同“施”,旌旗。④[参佐]部下,僚属。⑤[鹄立]鹄颈 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⑥[住者]留下来的士兵。 6.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三省.吾身/发人深省. 传不习.乎/习.以为常 B.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时.年七岁/四时.之景 C.相委而去./去.国怀乡 日中不至./朝发夕至. D.下车引.之/引.经据典 入门不顾./三顾.茅庐 7.翻译语段中三处画线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为人谋而不忠乎? 翻译:你替别人谋划,是不是一种不忠诚? (乙)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离开后他的友人才赶到。 (丙)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翻译:蜀军一战而大胜,是因为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啊。 8.上面三个语段都讲到了“信”。请你结合语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曾子、元 方和诸葛亮所说的“信”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案】 6.C 7.甲 8.①曾子:诚信待人;元方:守时;诸葛亮:令出必行 【解析】 6.A.反省/醒悟,温习/习惯; B.约定/约定,当时/季节; C.离开/离开,到达/到达; D.拉/引用,回头看/拜访; 故选 C。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 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 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甲.“为人谋而不忠乎”重点词语:为,替;谋,谋划;忠,尽心竭力。句意为:为别 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故选甲。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曾子反省自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他所指的“信”是和人交往要诚实可 信。 乙文中元方斥责父亲的朋友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见他所指 的“信”是要遵守和别人约定的时间。 丙文中诸葛亮说“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 征难,义所不废”,可见他所指的“信”是言出必行,下了命令即使有困难也要执行。 【参考译文】: 甲 曾子曰:“我每天都会反省我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 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乙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 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 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 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 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丙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邵所部及雍、 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进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 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 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 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 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 一向以信义为根本,现在,换防该离开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 子儿女都伸着脖子期盼着,每天计算着他们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 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 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 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 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邵,打退了主帅司马 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8.【2019 年福建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 【乙】 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①购之,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每巡行田陌, 必挟策以.随。或如厕,亦必手一编。所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 略,以揣摩当世之故.。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②以古义合之。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 竟日继以夜。 (节选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序》) (注)①赀:价格。②傅:凭借。 1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 (2) 博学而笃志(_______) (3)涉猎殆遍(______) (4)以揣摩当世之故(______) 12.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堪其忧 其真不知马也 B.切问而近思 泉香而酒洌 C.必挟策以随 以其境过清 D.则深湛思之 客之美我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 14.【甲】、【乙】两文的读书态度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 11.迷惑 坚定 粗略阅读 缘故,原因 12.B 13.(1)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2)(他)(为此)缩减衣食(用度的开支)作为(购书)费用,即使忍饥挨冻也不在乎。 14.爱好读书;乐学忘艰;勤思博学;惜时刻苦。(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 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 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罔”是“迷惑”;“涉猎” 是古今异义词,“粗略阅读”的意思。 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其”分别为“代词,这样”和 “句首,表推测”;B.选项中的“而”的意思分别为“表并列”和“表并列”;C.选项中的 “以”分别是“来”和“因为”;D.选项中的“之”分别是“代词,这件事”和“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意思。故选 B。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逝者(流逝的时 光)、如(像)、斯、舍(舍弃)”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撤(缩减)、虽(即 使)、顾(顾及)”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读书要 读与思相结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乐读;“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提出了要“苦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珍 惜时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要“博学”。乙文则通过何子的行为, 强调了好读书、乐读书、勤思博学和惜时刻苦。据此可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 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何子年少的时候喜欢读书,如果遇到有奇特的书,一定用大价钱把它购买回来, (为此)缩减衣食(用度的开支)作为(购书)费用,即使忍饥挨冻也不在乎。每次去田间 巡走,一定拿着书。有时候去厕所,也一定是手拿一本书。他所收藏的书有四万卷,几乎都 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大概是想要用来揽求各种称王称霸各种策略,来揣度当今世道形成的原 因。一旦遇到有些事情盘根错杂难于处理的,立即即用古人的作法来相合。如果有不合的, 学深入地进行思考,竟然是夜以继日。 9.【2018 年福建中考模拟】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 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5.解释加点词意思。 ①不亦说.乎(__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 . 乎(__________) ④不逾 . 矩(__________) ⑤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 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 (__________) ⑦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⑤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内容理解。 ①孔子主张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并对照改正自己的缺点。《论语》中他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明这一观点。 ②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_________________的交友原 则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用自己语言概括) ③“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旧知识这一问题,但前者强调“_______”, 后者强调“_________”。(用两个字概括) 【答案】 15.通“悦”,愉快生气,发怒真诚,诚实越过,超过能忍受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喜欢,爱好流逝 16.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②只读书却不思考, 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那就有陷入疑惑的危险。③用不正当的手段 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④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 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⑤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普通的人,也不可以 改变志气。 17.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视交友为乐事 ③时习 知新 【解析】 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 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 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中“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的意思。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 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故”意思是“旧的、 原来的”,“罔”意思是“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其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告诉人们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并对照改正自己的缺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道 出孔子交友的标准“志同道合”以及“乐于交友”的态度;“学而时习之”强调“时习”, 即“温习”,“温故而知新”强调“知新”,即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的体会。据此分析填空作 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