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6.35 KB
  • 2022-04-01 发布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一 风 筝_语文版(2016)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风筝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情感变化,解读课文意蕴。2.品味课文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3.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宋·陆游《观村童戏溪上》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孔尚任《燕九竹枝词》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唐·高骈《风筝》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走近作者 【代表作】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 写作背景作者鲁迅于1919年9月9日在《国民公报》上发表过散文诗《我的兄弟》,在《我的兄弟》一文中详细记述了风筝事件,作者年少时对放风筝不屑一顾,故嫌恶小兄弟(周建人)喜好风筝,但是在作者长大后了解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因此对年少时抹杀小兄弟的爱好感到深深的自责,且写此文的时候正值农历正月初一,作者有感于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战便作了此文。 倘伶仃瑟缩苦心孤诣掷tǎnglíngdīngyì字词积累sèzhì 【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什物】杂物。泛指家庭日常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物品。【苦心孤诣】为求达到某一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而费尽心思。 整体感知抓住全文的感情基调,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感情基调:悲哀。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风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本文的记叙顺序有哪些?风筝是本文的线索;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根据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2)“我”看到风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3-4)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9-12)“我”想讨小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更加悲哀。第二部分:(5-8)“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第1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细读感悟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北京放风筝时节不像故乡是温和的春二月,而是“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悲哀”: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出下文。 如何理解“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1)“春天”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时过境迁,二十年过去了,一切只是往事,所以说是“久经逝去”。 (2)现在,在北京,看见天空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阅读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对小兄弟入迷情状的描写,分析其作用及作者感情。“他只得张着小嘴……他高兴地跳跃。”让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我”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我”受封建的老幼尊卑的家规思想的影响,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阅读第三部分,如何理解第6段的“不幸”一词?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意识到当初行为的错误性,良心遭受了谴责。 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①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 ②作者扼杀了小兄弟喜欢游戏的天性。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鲁迅想用什么办法来弥补?结果呢?“送他风筝,赞成他放……跑着,笑着”早已有了胡子,不再年轻。旧事重提,希望得到弟弟原谅弟弟不记得了 阅读第四部分,说说弟弟不记得当年的事为何“我”的心情反而“沉重”?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表现出了封建的老幼尊卑传统观念对于儿童天性的抹杀。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如何理解“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无可把握的悲哀”:“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品味语言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找出来并赏析。(1)“故乡的风筝时节……倘听到……仰头便能看见……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分别从听觉、视觉、颜色、形状、状态、神态等方面描写风筝,有形有色,形神兼备。 (2)“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他高兴地跳跃。”动作、神态描写,突出弟弟对风筝的喜爱,折射出作者现在内心深处对弟弟的同情,以及难以抹去的隐隐伤痛。 (3)“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动作描写,凸显作者当时的愤怒,越是写自己的残暴,以后对弟弟的愧疚越沉重。作者能真实的再现自己的凶相,也可见作者的勇敢,勇于解剖自己。 (4)“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知道自己的错误后心沉重起来,压抑、苦闷、内疚,一个人知道了过错,懂得忏悔,这正是心灵的发现,体现出开放的心态,是心灵深处善良本性的闪耀。 课堂小结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弟弟却逆来顺受,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表现出了封建的老幼尊卑的传统观念对于儿童天性的抹杀。 风筝写景抒情叙事写景抒情板书设计忆风筝:后悔自责自省见风筝:惊异悲哀见风筝:无可把握的悲哀(前后照应) 1.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2.想想现在有没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现象?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