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10-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
教学目标:
⒈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⒊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
⒋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⒈了解有关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知识,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长征的路线导入:;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
二、介绍《组歌》的创作背景
三、正音、正字、释意
⒈正音
皑 ái 黔qián 毡zhān 草毯 tǎn 扎zhā
⒉辨形
黔─铃 皑─铠 锤─捶
⒊释意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四、释疑:
㈠《四渡赤水出奇兵》 齐读
⒈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⑴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⑵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⒉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⒊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⑴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
⑵毛泽东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
⑶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
⒋写作画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㈡《过雪山草地》 齐读
⒈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所面临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⑴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
3
⑵炊断粮;
⑶为下文描写部队战胜困难作铺垫,衬托了战士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以及革命战斗的精神。
⒉“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⑴拟人、比喻、对偶
⑵用语形象、生动歌颂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又与诗的首句相呼应。⒊“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偶的手法。句式整齐,充分再现了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的处境和藐视困难的精神。
五、延伸
结合有关诗句谈谈红军为什么能够“翻越雪山”“走过草地”?
(千锤百炼不怕难 最后一句)
六、作业
⒈背诵两首歌
⒉完成课后练习二
⒊收集跟《长征组歌》有关的精彩片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⒈理解长短句式并学会运用;⒉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⒈背诵全诗; ⒉检查课后作业。
二、授新课
⒈比较一下两首歌词的异同
同:两首歌词都歌颂了红军战胜严寒酷暑、克服险恶环境与生活险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态度。
异:中心不同。
第一首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和毛泽东神奇的用兵之道;
第二首表现了红军部队上下团结、同甘共苦的追求理想、战天斗地的崇高精神。
⒉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
同:都描绘了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
异:
第一首:⑴横断山阻挡路途,道路难行,部队条件艰苦,天气炎热无比;
⑵敌人围追堵截,重兵把守,意欲消灭红军部队,部队面临生死攸关的生死关头;
第二首:⑴雪山挡道,草地茫茫,荒无人烟,高原奇寒,风雨交加;
⑵部队断粮断炊,忍饥挨饿,以野菜充饥,共度难关。
⒊两首歌词在句式上有什么特色?
⑴以七言这主。 结合组歌来分析,总结: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
⑵三言句。
3
结合课文,这些句子都描绘了红军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酷暑如火、雪域厅寒、道路艰难、敌兵围堵、断粮断炊),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庄严残酷的气氛,对塑造红军战士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⒋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又有哪些特征?
语言精炼形象(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
⒌探讨课后练习三
三、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
3